语文3* 鸿门宴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3* 鸿门宴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任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2、把握项羽的性格特征,在把握项羽性格特征的基础,理解项羽的性格的悲剧实质。
3、了解《史记》和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笔法,品味精炼生动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了解司马迁“ 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笔法,理解司马迁对项羽悲剧性格命运的揭示。
教学过程
二、学习任务
预习任务:
认真阅读《拿来主义》,完成以下任务。
预习任务
反复诵读《鸿门宴》,借助注释翻译全文。
要求:
1.通假字下标注“点”;
2.古今异义词下标注“双横线”;
3.活用词标注“方框” ;
4.一词多义词语标注“单横线”① “单横线”② ;
5.文言句式下标注“波浪线”;
6.文化常识标注着重号(▲);
7.疑难句子:句子前标注“︱”句子后标注“?”
预习任务二 二读文本品人物
1.展示选择项羽/不选择项羽的理由。
2.思考项羽大怒的原因
3.分析刘邦“鸿门说辞”的潜台词及目的
4.对比阅读“鸿门说辞”的不同版本,注意虚词和某些被忽略的实词对于语意的影响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臣与将军戮力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5. 对比阅读“鸿门说辞”的不同版本,注意不同标点对于语意的影响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史记》中华书局 1959/2009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史记》中华书局1982
6.分析鸿门宴的座次
7.对比刘邦与项羽的行为
8.分析范增前后言行的变化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9.分析樊哙的行动
10.补充樊哙的潜台词
11.探究:鸿门宴上,对樊哙的突然闯入并怒斥,项羽为何不生气?
课中学习任务三 三读文本品直笔
比较阅读电影《鸿门宴传奇》台词与《鸿门宴》,探究司马迁的立场和写作手法。
我高祖皇帝威震三霸,命继五王。朝中文臣尽是九州豪杰。麾下武将皆为四海英雄……他鸿门宴上出奇谋,逼使项羽无路走,高祖兴师入咸阳,炎炎红日世无双。我高祖最后以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大败项羽,逼得西楚霸王竟要乌江自刎。
——《鸿门宴传奇》台词
课中学习任务四 四读文本论英雄
探究:刘邦和项羽,谁是英雄?
2.为什么“‘乱世’中容不得项羽?你又如何看待这样项羽这样的“悲剧英雄”?
推荐学习资源
司马迁《史记》
苏轼《范增论》
韩兆琦《史记新读》
易中天《品人录》
刘瑜《另一种高度》
学后反思
自我测评
答案
课中学习任务一 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1.略
2.略
3.
课中学习任务二 二读文本品人物
1. 例:愿意加入:直爽豪迈、真男人、惜才、光明磊落、血气方刚、重情重义、真性情、……不愿意加入:项羽脾气暴躁、刚愎自用、鼠目寸光……
2. 直接原因: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间接原因:对于怀王不公正指令的不满。
3.潜台词(叙旧→论眼前→否定“王关中”→归罪小人),目的(以屈求伸,平息项羽的愤怒,保存实力以图争霸。)
4.由语言中的“而”、“然”两个虚词,“得复”两个副词,看出刘邦之深谙人的心理。“而”,语意重点在前,强调戮力,充分表明自己没有异心;“然”表转折,语意重点在后,强调“不自意”,“得复”修饰“见”,均为贬低自己的功劳。
5.省略号:可能性一,刘邦话未完,项羽直接打断他的话;可能性二,刘邦话已完,但言有尽而意无穷。句号:可能性,刘邦话已完,等待刘邦表态。两处不同标点,虽然不同,都可以看出作者以刘邦的工于心计,衬托了项羽的胸无城府。
6.西⽅和北⽅是尊贵的位置,⽽南⽅和东⽅是卑微的。《鸿门宴》中,项⽻留下沛公⼀起喝酒,他坐在西边,范增坐在北边,让刘邦坐在南边。如果按照宾主的礼仪,这种安排就是错误的。刘邦作为客⼈,应该“⾯东”,即坐在西边。项⽻是主⼈,按理应该“向西”,坐在东边。从座位席次安排上,可见项⽻骄矜⾃⼤,没瞧起刘邦的倨慢⼼理。⽽刘邦,张良对坐席的安排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接受了卑微,恭敬⾂服,只求保命。作者以刘邦的“能屈能伸”,衬托了项羽的“妄自尊大”。
7.从“刘邦乃令张良谢、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中我们看出刘邦是“心狠手辣、贪生怕死”,从“默然不应”中我们看出项羽的“优柔寡断、妇人之仁”。刘邦不似项羽那般优柔寡断、妇人之仁,而是为了安全从鸿门宴上走脱,他差遣张良留下,让五个大将跑步断后,但是他不顾部下的死活,是对生命的漠视。从人性与道德的角度讲,刘邦是一个卑鄙无耻、贪生怕死的人。他因为自己怕死,就拿别人的生命当挡箭牌,这种行为实在令人唾弃。司马迁以刘邦“知人”不“惜人”衬项羽“惜人”不“知人”。
8.强烈的不满(“竖子”)以及表达对想要称王的项羽的失望(“吾属”、“今”、“矣”)。以范增之“失意”、“愤怒”,突出项羽的刚愎自用、鼠目寸光。
9.西向立而引出座次问题,可见樊哙粗中有细。《史记》群像的塑造法。塑造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用来反衬传主的性格特征;樊哙闯帐是为了解救刘邦,但项羽根本不思考樊哙闯帐的目的,仅仅凭个人喜好称赞樊哙的勇猛,作者这里用樊哙的勇猛无畏衬托了项羽的率真单纯。
10.①大王效暴秦,其果亦然。 ③ 然沛公无王之心。
②沛公若王关中,义也。 ④ 此乃小人之过也,愿大王明鉴。
11.樊哙的对项羽的怒斥,是“明贬实褒”。将项羽类比为秦始皇,抬高了项羽的地位。,巧妙地把刘邦集团的位置从“抢夺胜利果实者”这个概念,替换成了”为大王看家护院,守护财富”的“臣子”。随后,这位看似憨厚的猛士,把“大王项羽远比秦二二世更加英明,不会诛杀功臣”这顶高高的帽子带在项羽的头上,暗示项羽是个“明君”。作者以樊哙的“粗中有细”衬托了项羽的“粗枝大叶、爱慕虚荣”。
12. 拿来主义是针对“如何对待文学(文化)遗产”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或态度。
课中学习任务三 三读文本品直笔
电影台词站在刘邦的立场上说话,褒刘贬项。《史记》虽然运用了诸多文学性的技巧,但是在表现历史真相的时候,却能够秉笔直书。我们在文本中看到的项羽和刘邦都是具有复杂面向的人物,而不是电影中这种扁平人物式的描述,也正是他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史记笔法,使之成为史家典范。《史记》作为历史材料,运用了很多文学性的手法,是司马迁刻意加工的结果,但是作为史学作品,他“不虚美,不隐恶”的史记笔法,是它作为历史范本的最重要的原因。正是因为如此,后人才能在阅读过程中,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
课中学习任务四 四读文本论英雄
1. 楚汉争霸一个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刘邦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终结乱世,一统天下”历史使命,并通过不断地学习使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一个英雄。
2.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帝王”的身份和“君子”的身份往往是对立的。“帝王”必须使用权术才能够保证统治的长久,但是项羽却拥有一颗赤子之心。当身份和行为不对称的时候,其结果的失败显而易见,那么这个人身上的悲剧性就更加深重了。乱世如此,盛世也许亦然。人往往因为身份的束缚而不得不放弃性格中纯真和率性这些美好的品质,这是当下我们所要思考的。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2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一读文章理文意,二读文本出气韵,三读文本见匠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3 庖丁解牛学案,共13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3* 鸿门宴优秀学案及答案,文件包含3《鸿门宴》原卷版docx、3《鸿门宴》解析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8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