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第1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第2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第3页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生死交锋
    吕啸天
    北方八月的这天夜里,突然下起了一场鹅毛大雪。汉军驻扎的秃柳营几乎被大雪所覆盖。锋利的长枪枪头挂满了雪花,在夜中发出炫目的青光
    骠骑将军霍去病帐下亲兵魏中悄悄地溜出营门,朝匈奴军驻扎的狼子山狂奔而去。
    这个时候,匈奴军元帅呼韩武扬正在帐中喝酒。他一人喝掉了两瓶烈性的胡冰烧,烈酒烧红了他的双眼,他受单于之命,率二十万大军,占领了河西,打通了入侵汉朝的一条重要的也是唯一的通道。
    汉军派出两路人马反击匈奴。前锋八万人马由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后路军五万人马由征西大将军卫青统领。
    霍去病率领的前锋八万人马在离河西匈奴军三四十里外的单旗镇扎营。呼韩武扬这时才相信汉军的前锋统帅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这位要统兵入侵汉朝、二十余年征战沙场的胡将,兴奋得连呼:今夜就去劫营,杀霍去病一个人仰马翻!
    呼韩武扬派前锋呼韩元率五万人马连夜突袭汉军。半夜时分,一脸血污的呼韩元狼狈不堪地逃了回来,说:汉军早有准备,反而折损了一万人马。
    呼韩武扬暗暗惊讶:没想到霍去病年纪轻轻,竟是这样的统兵奇才!
    在接下来的交锋中,霍去病采用派出小股军队扰乱敌军,敌军追击再用伏兵消灭的办法,呼韩武扬率兵退驻漠北。霍去病率兵追击,在漠北匈奴军三十里外的秃柳营扎营。两军形成对峙局面。霍去病在等卫青的后路军前来支援,再一举出击,将匈奴军赶出边塞。
    匈奴军二十万人马经过几番厮杀,已经折损了近三万人马,寸土未得。而且对手还是一个年轻的小将和他率领的仅八万人马。呼韩武扬觉得作为匈奴最骁勇的大将,也是他生命中的奇耻大辱。
    呼韩式扬开启第二瓶胡冰烧酒时,声称有重要情报献给元帅以换取千两黄金赏赐的魏中被带进了帐中。
    魏中对呼韩武扬施了个见面礼,一脸媚笑地说道:“告诉元帅一个天大的喜讯,汉军前锋统帅霍去病突染急病,已于天黑时分去世!”
    “霍去病暴病而死?”呼韩武扬闻言,突然睁大了血红的双眼,狂笑道
    片刻,他又摇了摇头说:“不可能!一位身健体壮的年轻将军,怎么可能染病而死?这分明是一个陷阱!”呼韩武扬令人将魏中看管起来,就赏赐魏中千两黄金,否则斩其首级!
    次日晨,呼韩武扬令呼韩元率两万人马来到汉军阵前挑战,以打探虚实。汉军挂起了免战牌,汉军依然不为所动。
    呼韩武扬分析说:“汉军士气甚盛,素来每战必应,今次竟挂起了免战牌,两军合在一起攻打秃柳营,他率大军随时策应。
    呼韩元率四万人马来到汉军营前,令弓箭手先放了一轮乱箭之后,擂鼓攻城。
    忽听三声炮响,秃柳营城门大开,一员虎将率领一路兵马呼啸杀出,英气逼人。
    其正是霍去病!
    都以为霍去病已经暴病身亡的匈奴兵见霍去病突然杀出来,吓得魂飞魄散。他们不顾呼韩元的怒喝,落荒而逃,被战马踩死,自己人误杀自己人
    呼韩武扬大怒,将魏中押进帐中怒骂他谎报军情,令人将其推出帐外斩首。
    魏中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地说:“元帅饶命!霍去病暴病而亡是千真万确的事。汉军营中杀出的这员虎将一定是假的!元帅可令人再探虚实,若消息有假,再杀我不迟!”
    呼韩武扬余怒未息地说:“你一个情报,今我折损八千多人马,我不杀你难泄我心头怒气!”魏中被兵士推出帐外斩首。
    当天夜里,心情坏到了极点的呼韩武扬又在帐中喝闷酒,士兵来报
    “军队不会无故撤走,莫非是霍去病真的已经暴病而死?”呼韩武扬亲率五万人马前去追击汉军。
    呼韩武扬率领的前锋两万人马追击到秃柳营四十里外的一个地方时,两路伏军从山谷两边杀出,统兵的虎将朗声道:“呼韩元帅,弓箭直射敌军。
    “又中了霍去病的计了!”呼韩武扬急急下令撤退。这一役,匈奴军又折损了五千人马。
    五天之后,呼韩武扬才得到确切的消息:霍去病确是在下大雪的那天晚上病故的。临死之际,他安排好了撤军的战事
    呼韩武扬闻讯暗暗惊叹:我与一名已死去的人对垒,竟然尚不是其对手,霍去病真乃少有的将才呀。
    【注】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西汉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二十岁时升任骠骑将军,元狩四年(前119年),于漠北之战中消灭匈奴左贤王部主力力七万余人,追击匈奴军直至狼居胥山与姑衍山,临翰海而还。此战使“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战后加拜大司马骠骑将军(前117年),霍去病病道,年仅二十四岁。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北下起大雪,枪头发出青光,渲染了悲壮的战争氛围,匈奴军驻扎在狼子山,直接交代了两军对峙的情况。
    B.小说采取倒叙的方式,借呼韩武扬帐中饮酒的回忆,插入战争的起因和霍去病令其蒙受奇耻大辱的情节
    C.霍去病帐下亲兵魏中前往狼子山向呼韩武扬告密——街去病突染急病去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人物活动作了铺垫。
    D.“烈酒烧红了他的双眼”,“突然睁大了血红的双眼”,通过对人物眼睛的描写
    (2)关于文中汉与匈奴博弈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中见霍去病死了,为了保全性命,悄悄地溜出营门去向呼韩武扬告密
    B.呼韩武扬接到魏中的告密,先是狂喜,随后马上怀疑,足见其心思缜密,行动果决。
    C.汉匈两次交锋,“霍去病”突然出现,都是在敌人在毫无准备或意想不到的情况下
    D.小说结尾交代了真相“霍去病确实是在下大雪的那天晚上病故了”,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3)霍去病从头到尾都没有出场,却让人印象深刻,他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4)本篇历史小说的“真实性”和“虚构性”体现在何处?请结合本文简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
    2.(3分)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若属皆且为所虏(属于)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希望)举酒属客(劝请) 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
    B.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惜) 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顾及)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疼爱) 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看,环视)
    C.族庖月更刀,折也(众) 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学说)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灭) 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D.奔车朽索,其可忽乎(难道) 王者不却众庶(推辞)其皆出于此乎(他们) 李牧连却之(使……退却,击退)
    3.(3分)下列说法错误的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和“暴秦之欲无厌”的“厌”都是通假字,同“餍”,“满足”的意思。
    B.“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
    C.俎: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以“俎上肉”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说的就是这种境遇。
    D.“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和“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都是被动句,其中的“为”都是“被”的意思。
    4.(3分)下列选项中全都含有“古今异义词语”的一项是( )
    ①暮去朝来颜色故②蚓无爪牙之利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④至于颠覆⑤行李之往来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⑦而刀刃若新发于硎⑧汝可以模拟得之⑨成不敢敛户口⑩沛公已去,间至军中⑪齐楚之精英⑫思厥先祖父⑬九岁不行⑭东得百里奚于宛 ⑮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⑯汝岂得自由⑰载舟覆舟,其实害之⑳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A.②⑤⑥⑨⑪⑫⑬⑯⑱⑲B.①③④⑤⑦⑨⑩⑫⑬⑭
    C.②③④⑦⑩⑭⑮⑯⑲⑳D.①②⑪⑫⑬⑭⑮⑯⑱⑲
    5.(3分)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③沛公军霸上④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⑤对此欲倒东南倾 ⑥成然之⑦商人重利轻别离⑧吾得兄事之⑨昂其直⑩素善留侯张良⑪此其志不在小⑫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⑬六王毕,四海一⑭长桥卧波,未云何龙⑮用心一也⑯则思知止以安人⑰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⑱侣鱼虾而友麋鹿⑲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⑳吾未见其明也
    A.①⑤⑧/②③④⑫/⑪⑳/⑥⑦⑩⑭/⑬⑮/⑨⑱⑲/⑯⑰
    B.①②③/⑤⑫⑭/④⑪⑳/⑦⑧⑩/⑬⑮/⑥⑱⑲/⑨⑯⑰
    C.①⑤⑧/②③⑫⑭/④⑪⑳/⑦⑩/⑬⑮/⑥⑱⑲/⑨⑯⑰
    D.①②③/⑤⑥⑧/④⑪⑳/⑦⑩/⑬⑮/⑨⑯⑰/⑫⑭/⑱⑲
    6.(6分)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7.(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贞观元年,闰三月,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
    贞观四年,七月,上问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飧而食,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中理!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诤,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毋得阿从,不尽己意。”
    贞观二十二年,正月,上作《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且曰:“修身治国,备在其中。一旦不讳又曰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也。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顾我弘济苍生,其益多;肇造区夏,故人不怨;功大过微,固多愧矣。汝无我之功勋,而承我之富贵,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国也;失易得难者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有改动。)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又A曰B汝C当D更E求F古G之H哲I王J以K为L师M如N吾O不P足法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部设,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文中指轮流,与《琵琶行》中“莫辞更坐弹一曲”的“更”字意思不同。
    B.日昃,指太阳偏西的时候。“昃”与成语“昃食宵衣”中的“昃”意思不同。
    C.中,文中指合乎、符合。与《庖丁解牛》中“莫不中音”的“中”字意思相同。
    D.致,文中是罗致之意。与《劝学》中的“而致千里”的“致”字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是
    A.唐太宗从工匠对良弓的解释中认识到了自己对良弓认识的不足,并由此推想到对国家事务认识的不足,从而加大了问政于臣的力度。
    B.唐太宗认为隋朝之所以到了第二代就灭亡,是因为隋文帝“不明而喜察”的性格,让他独揽大权,以致群臣阿从。
    C.唐太宗注重以史为鉴,汲取隋王朝灭亡的教训,于是知人善任,对阿谀奉承,不让自己满意的人
    D.唐太宗告诫太子要多学习以前贤明的君主,并且设身处地地分析了太子和自己的不同境遇,告诫太子戒奢为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愆违,莫敢谏诤,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②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
    (5)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请结合材料,具体说说唐太宗是如何厚德治国的?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8.(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从弟永任饶州录事参军
    李嘉祐
    一官万里向千溪,水宿山行鱼浦西。
    日晚长烟高岸近,天寒积雪远峰低。
    芦花渚里鸿相叫,苦竹丛边猿暗啼。
    闻道慈亲倚门待,到时兰叶正萋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以“万里”状写距离之遥远,以“千溪”表现路途之阻隔,为下文写长途跋涉的艰辛蓄势。
    B.颔联“近”“低”二字不是对景物的客观描写,而是对空间错觉的摹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C.颈联让人联想到白居易《琵琶行》中“黄芦苦竹”等诗句,但意象虽然相似,感情基调却不相同。
    D.末句“兰叶正萋萋”以景结情,不仅渲染出美好欢乐的气氛,而且有着丰富的暗示性
    (2)诗人展开想象,将不同时空的场景汇于笔端,形成鲜明的对照以强化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9.(8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2) ,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3)好的比喻往往取材于生活,巧于运用。如《劝学》中“ ”,用磨刀之功比学习之效;《登泰山记》中“ ”,用衣带喻环绕山腰的云雾。
    (4)“樽”是古代盛酒器具,有时也写成“尊”,唐宋诗文中多以此指代饮酒,如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 ”表示祭奠,在《赤壁赋》中用“ ”表示朋友相邀对饮。
    (5)“州”在古代是一种行政区划,后来多用于地名;而“洲”则是指水中的陆地。“诗词曲”包含“州”或“洲”的诗句中,“ ”为前者之意,“ ”符合后者之意。
    ​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
    10.(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近来,苏东坡又火了。苏东坡早已不仅仅是个古代的文学人物、政治人物,而且成为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符号。苏东坡从众多文人中①(脱颖而出),除了他具有传奇丰富的人生故事、儒释道于一体的人生观和诗文书画俱佳的才华,还因为他塑造了②(令人神往)的文化人格。
    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有何特别?首先,虽苏东坡“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朝堂上,他能在王安石变法时直陈得失,丝毫不计个人之利害:贬谪中,更未就此躺平,每到一地,他总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力求造福一方百姓。其次,苏东坡有着超然物外、③(宠辱不惊)的人格魅力。纵览苏东坡的一生,他虽也曾深受恩宠,名头大,但也曾饱受贬谪之苦,人生起伏更大。他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能够“一蓑烟雨任平生”,让生活在苦难中开出花来。
    其实,苏东坡的热度从未消减,历朝历代谈论、研究、追随他的人多得④(不计其数)。今天,我们在各种文艺作品中讲述苏东坡、吟咏苏东坡,也是在呼唤苏东坡身上的那种文化人格。
    (1)下列关于文中四个划横线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脱颖而出”,比喻有才能的人遇时机而显露本领,超越众人。结合前文“近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苏东坡在众多文人中凸显出来,故此处可填“脱颖而出”。
    B.②处“令人神往”,指使人非常向往,此处用来形容人们对苏东坡文化人格的赞美。若替换为“神往心醉”
    C.③处结合后文“他虽也曾深受恩宠……在苦难中开出花来”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苏东坡在深受恩宠和遭受贬谪时能够超然物外,乐观洒脱,后形容对得失不在乎。
    D.④处结合“苏东坡的热度从未消减”可知,追随他的人很多,故此处可填“不计其数”。替换为“数不胜数”亦可,难以统计。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苏东坡虽“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
    B.虽苏东坡“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
    C.苏东坡虽“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的立世准则。
    D.虽苏东坡“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的立世准则。
    (3)在论述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时,文中使用了“躺平”“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地鸡毛”等词句,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7分)
    1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在学校,总有学生抱怨该记的东西记不住,好不容易记住了,记忆就是我们过去经历或学习过的经验,被人的大脑所保存,就能及时呈现出来。譬如:见糖知甜、见盐知咸等。①_______,即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和特殊环节遗忘。识记是对学习材料进行编码、组织并储存在记忆系统中;再认是指当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出现在眼前时,能够识别出来,仍然重新回想起来;遗忘是不能再认和回忆或错误地再认和回忆原先识记过的内容。
    在信息的处理上,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据科学家证实,人的记忆能力是十分惊人的,还有更多地记忆发挥空间。②_______?这是因为,有些人只关注了记忆的当时效果,记忆的牢固度问题,这就涉及到心理学上常说的遗忘的规律,即“先快后慢”。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例文横线处“先快后慢”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像他这种“聪明人”,社会上还是越少越好。
    B.他的“一抓准”“一口清”绝技,他创造的整套服务经验和服务艺术,至今为全国广大商业、服务业职工所学习和称颂。
    C.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D.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2)请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得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12.(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蚁群中,大多数蚂蚁都很勤快,清理蚁穴,总是忙忙碌碌的。只有少数蚂蚁看似整日无所事事,在蚁群周围东张西望,当蚁群食物缺乏时,那些勤快的蚂蚁立刻乱成了一团。而“懒蚂蚁”们则不慌不忙,而是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上。它们看起来游手好闲,但大脑从没有停止过思考。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终日忙忙碌碌,低头赶路,不思考方向在哪里。但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光有勤奋是不够的。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了解作者常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描像来正面写人物,也会用景物烘托、他人烘托及评价等侧面描写人物。答题需要联系原文语句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指定的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相关特色的提示,准确理解特色含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B.“小说采取倒叙的方式,借呼韩武扬帐中饮酒回忆”理解错误。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匈奴进攻汉,匈奴变为退守局面”的情节、说明、照应,结构更严密。插叙结束后。
    故选B。
    (2)A.“魏中见霍去病死了,为了保全性命,根据原文“骠骑将军霍去病帐下亲兵魏中悄悄地溜出营门,声称有重要情报献给元帅以换取千两黄金赏赐的魏中被带进了帐中”可知,属于强加因果。
    故选A。
    (3)根据原文“呼韩武扬这时才相信汉军的前锋统帅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这位要统兵入侵汉朝,兴奋得连呼:今夜就去劫营,呼韩武扬最初听说霍去病年轻。小说后文中对霍去病的叙述视角出自呼韩武扬,竟然尚不是其对手,呼韩武扬对霍去病的称赞从侧面体现了霍去病足智多谋。
    根据原文“匈奴军二十万人马经过几番厮杀,已经折损了近三万人马,而且对手还是一个年轻的小将和他率领的仅八万人马,这是他统兵征战以来遭受的最致命的重创,呼韩武扬带领匈奴进攻,匈奴军二十万人马对汉军八万,寸土未得。通过具体数据的对比,既勇且谋的名将形象。
    (4)根据小说后面的注解“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西汉名将、民族英雄,元狩四年(前119年),于漠北之战中消灭匈奴左贤王部主力七万余人”“元狩六年(前117年),年仅二十四岁”可知,以真实历史事件霍去病“抗击匈奴”,符合生活的真实性。
    根据原文“都以为霍去病已经暴病身亡的匈奴兵见霍去病突然杀出来,吓得魂飞魄散,落荒而逃。匈奴兵被弓箭射死,自己人误杀自己人,两路伏军从山谷两边杀出,霍去病在此等候多时了,弓箭直射敌军”“五天之后。临死之际,并让一员长得跟他极为相似的虎将假扮他来追击匈奴军”“呼韩武扬闻讯暗暗惊叹:我与一名已死去的人对垒,霍去病真乃少有的将才呀”可知,通过霍去病临终前对与匈奴战事的缜密安排,塑造了年轻而威震漠北令匈奴军队闻之胆寒的一代名将霍去病,但故事却合情合理。
    答案:
    (1)B
    (2)A
    (3)霍去病的形象特点:年轻名将,骁勇善战。
    ①侧面描写。故事的叙述视角出自呼韩武扬,竟是这样的统兵奇才,竟然尚不是其对手。”从侧面体现了霍去病足智多谋。
    ②对比。匈奴进攻,匈奴军二十万人马对汉军八万,寸土未得。通过具体数据的对比,既勇且谋的名将形象。
    (4)①真实性:小说取材于史料中西汉名将霍去病的经历,以真实历史事件霍去病“抗击匈奴”,符合生活的真实性。
    ②虚构性:作者发挥想象对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创作情节细节,人物形象生动饱满。
    【点评】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
    2.【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
    【解答】A.属:一类人。句意:你们都将被俘虏。
    B.正确。
    C.道:事物的规律。句意: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
    D.其:大概。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故选:B。
    【点评】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3.【分析】本题考查分析通假字、一般实词和古文化常识的能力。平时要注意积累,并掌握一定的分析方法。
    【解答】D.“为”的意思不同,前一个“为”表因为。第二个“为”是被。
    故选:D。
    【点评】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古今异义词语的能力。古今异义词主要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等。辨别古今异义,关键在对词句关键含义的理解,然后将文言句中的含义和现代汉语的含义进行比较。
    【解答】①颜色,古义:脸色。
    ②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
    ③无古今意义。
    ④至于,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今义:副词,往往是人们不希望发生或出现的。
    ⑤行李,古义:出使的人。
    ⑥非常,古义:意外变故,很。
    ⑦无古今意义。
    ⑧模拟,古义:想象;今义:模仿。
    ⑨户口,古义:老百姓,例如旧时称某一地有若干户;户籍。
    ⑩无古今意义。
    ⑪精英,古义:金银财宝。
    ⑫祖父,古义;今义:父亲的父亲。
    ⑬不行,古义;今义:不能够。
    ⑭无古今异义。
    ⑮从事,古义:官名。今义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
    ⑯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不受拘束
    ⑰无古今异义。
    ⑱故事,古义:先例,有连贯性,能感染人。
    ⑲其实,古义:它实际上。
    ⑳无古今异义。
    故选:D。
    【点评】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词义扩大,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当今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二)词义缩小,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当今专指黄金。
    (三)词义转移,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当今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四)感情色彩变化,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5.【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词语活用的能力。解答时根据词语所处的位置和语言习惯分析词语活用现象。
    【解答】①名词作状语,每天。
    ②名词作动词,游水。
    ③名词作动词,驻军。
    ④形容词作名词,能:有才能的人。
    ⑤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⑥意动用法,认为……正确。
    ⑦意动用法,重:以……为重;轻。
    ⑧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⑨使动用法,使……高昂。
    ⑩形容词作动词,对……好。
    ⑪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⑫名词作动词,穿。
    ⑬数词作动词,统一。
    ⑭名词作动词,出现龙。
    ⑮数词作动词,专一。
    ⑯使动用法,使……安宁。
    ⑰使动用法,使……起舞。
    ⑱意动用法,以……为伴侣。
    ⑲意动用法,以……为乐。
    ⑳形作名,高明的地方。
    故选:C。
    【点评】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的使动用法。
    6.【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解答】①重点词语:鄙,把……作为边界;远;焉,怎么;陪。句意: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怎么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的实力呢?
    ②重点词语:是以,因此;让;择,舍弃;就。句意:因此,所以能形成它的高大,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
    答案:
    ①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②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
    【点评】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简言之,通读全句,标注要点;关注全文,准确理解;按照词序,对应翻译;调整全句,符合规范。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7.【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
    【解答】(1)句意:还说“你应当再寻求古代有思想的圣君作为老师,像我这样。”
    “曰”后边是说话具体内容,所以从“曰”后边即B处断开;
    “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中“汝”是主语,“求”是谓语,“以为师”是补语,所以从“师”的后边即M处断开;
    “不足法也”的主语是“汝”;“如吾”做句子的状语,从“吾”的后边即O处断开。
    故选BMO。
    (2)A.正确。轮流;再。/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
    B.错误。两个“昃”都是指太阳偏西的时候。“昃食宵衣”,太阳偏西时才吃饭。
    C.正确,都是“符合”?/没有不合乎音律的。
    D.正确,《劝学》中的“而致千里”的“致”字意思是到达。/来招致天下有才能的人。
    故选B。
    (3)C.“对阿谀奉承,不让自己满意的人,根据原文第二段“‘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毋得阿从。’”可知,有不当之处,不能够阿附曲从。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4)①“虽”,即使,过失,争辩谏议,……的原因。
    译文:即使主上出现过失,也没人敢争辩谏议。
    ②“行游”,指皇帝出游;“供顿”;“深过”;“是”;“法”,效法,使各地供给烦劳,千万不要认为正确而效法。
    (5)材料中唐太宗厚德治国的方法在第二段,所以应从第二段整理本题答案。
    ①根据原文“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关由宰相,然后奏闻”可知,分别充任文武百官,汇总到宰相处,然后上奏到唐太宗自己那里。
    ②根据原文“有功则赏,有罪则刑,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可知,有罪即处罚。
    ③根据原文“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不尽己意,唐太宗敕令百官诏书下达后,要持章表上奏(君主),不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答案:
    (1)BMO
    (2)B
    (3)C
    (4)①即使主上出现过失,也没人敢争辩谏议。
    ②游幸四方,使各地供给烦劳,千万不要认为正确而效法。
    (5)①选拔天下贤能之士,分别充任文武百官,汇总到宰相处,然后上奏到唐太宗自己那里,有罪即处罚。③敕令百官诏书下达后,要持章表上奏(君主),不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参考译文: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轻的时候喜爱弓箭,自认为没有比这些弓更好的了,(工匠)竟然说‘都不是好木材’,工匠说:‘木头中心不笔直,(造出来的)弓虽然有劲。’我才明白以前对弓的辨别不够精通,对它的认识还不能全面,怎么能全部通晓呢,并且多次延请召见。
    贞观四年,太宗问房玄龄?”回答说:“文帝勤于治理朝政,有时要到日落西山时,围坐论事,传递而食,亦可称为励精图治的君主,未知其二,不贤明则察事不能都通达,万事皆自行决定。天下如此之大,虽伤身劳神!群臣既已知主上的意见,即使主上出现过失,这就是到了第二代隋朝就灭亡了的原因。选拔天下贤能之士,让他们考虑天下大事,深思熟虑。有功则行赏,谁还敢不尽心竭力而各司职守!”因而敕令百官:“今后诏书下达,都应该持章表上奏(君主),不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贞观二十二年,太宗自己作了《帝范》(帝王的规范)共十二篇赐给太子(作为教材)、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等部分,全部在这书中,除此之外也没有别的可交待你的了,像我这样。总之,一般只能学到中级,差不多也能学到下级,过失之处不少,又不停地修筑宫室台榭,游幸四方。这些都是我的大过失。回顾起来我普济苍生效益多。好处多损害少;功劳大过失小。然而若是要求尽善尽美。你没有我这些功劳勤苦,竭力行善举;如果骄奢懒惰。而且成功来之不易,是指国家而言,是指皇位!能不谨慎吗!”
    【点评】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8.【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C.“感情基调却不相同”错,感情基调同为凄苦。
    故选C。
    (2)①首句以“万里”状写距离之遥远,以“千溪”表现路途之阻隔,突出山高水远的跋涉之难;
    ②“芦花渚里鸿相叫,苦竹丛边猿暗啼”写游子的离乡远行,“闻道慈亲倚门待”写父母的倚门等待,表达对堂弟早日归家与父母团聚的叮嘱与期待;
    ③由题目“送从弟永任饶州录事参军”可知今日从弟万里赴任,“到时兰叶正萋萋”想象着他日家人团聚的欢喜,表达对堂弟现状的安慰和美好未来的祝愿。
    答案:
    (1)C
    (2)①长烟高岸的近景与远峰积雪的远景相对照,突出山高水远的跋涉之难;②游子的离乡远行与父母的倚门等待相对照;③今日万里赴任的艰苦与他日家人团聚的欢喜相对照。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点评】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9.【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解答】故答案为: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重点字:庸)
    (2)风急天高猿啸哀(重点字:啸)
    (3)金就砺则利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重点字:砺)
    (4)一尊还酹江月 举匏樽以相属(重点字:酹)
    (5)江州司马青衫湿 海客谈瀛洲(重点字:瀛)
    【点评】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写成“使”。
    ​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
    10.【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相关表述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相关语句,结合语境进行分析,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表述,正确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修改,正确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词句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
    【解答】(1)B.“若替换为‘神往心醉’,也是符合语境的”错误。不能修饰“文化人格”。
    故选B。
    (2)画线的句子语病有二:一是语序不当,“虽苏东坡‘只缘身在此山中’”关联词位置不当,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后面;
    二是成分残缺,“秉持勇于进言,应在其后添加“的立世准则”。
    修改后的句子为:苏东坡虽“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
    故选C。
    (3)①“躺平”,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下文说“每到一地,因此“未‘躺平’”写出了苏轼面对贬谪的乐观旷达的精神。
    “撸起袖子加油干”,指付诸行动。结合语境“每到一地,“撸起袖子加油干”写出了苏轼不受自身遭遇的影响。
    “一地鸡毛”,用来形容琐碎微小。结合前后文“曾饱受贬谪之苦”“在苦难中”分析。
    ②“躺平”是网络流行词,“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地鸡毛”也都是现代化的口语,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
    答案:
    (1)B
    (2)C
    (3)未“躺平”写出了苏轼面对贬谪依然乐观旷达的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写出了苏轼不受自身遭遇的影响;“一地鸡毛”写出了苏轼不幸的经历,通俗易懂;也写出了苏轼在不幸的生活经历中积极乐观的精神。
    【点评】常见的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7分)
    11.【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引号作用的能力。做此题需要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在平时学习中注意积累。
    (2)本题考查对段落的理解能力和句子的补写能力。解答时,需要全面理解和掌握文段内容,理解文段的内容,理清文段的行文思路,然后根据横线处的上下文逻辑补充出正确的语句。
    【解答】(1)“先快后慢”的引号是突出强调的作用。
    A.引号是讽刺否定的作用。
    B.引号表特殊含义。
    C.引号是突出强调的作用。
    D.表特定称谓。
    故选:C。
    (2)①结合“即识记、保持、回忆和特殊环节遗忘”的语境可知。
    ②结合“这是因为,有些人只关注了记忆的当时效果,记忆的牢固度问题,即‘先快后慢’”的解释及横线厚度问号可知。
    答案:
    (1)C
    (2)①人要记住东西需要几个过程
    ②可为什么人们总抱怨记不住东西呢
    【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
    ①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
    ②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
    ③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
    ④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
    ⑤改正语段中的病句;
    ⑥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考查考生在一个语段中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试题材料可以来自于考生所学教材,也可来自于课外生活。
    ​四、写作(60分)
    12.【分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材料第一段讲述了有关蚂蚁的故事:在蚁群中大多数蚂蚁都很勤快,忙忙碌碌;少部分蚂蚁看似整日无所事事,在蚁群周围东张西望,悠闲度日。但“懒蚂蚁”们不是真的懒,而是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上。它们看起来游手好闲,但大脑从没有停止过思考。材料第二段阐述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终日忙忙碌碌,但不思考方向在哪里,并指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光有勤奋是不够的。材料引导我们将勤奋和思考结合起来:不能终日忙忙碌碌,低头赶路,而不抬头看路,不辨方向;而要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把握前进道路的正确方向,勤奋才更有成效。
    参考立意:
    ①思考方向,勤奋赶路。
    ②不能只低头赶路,还要抬头看路。
    ③思考,让勤奋更有成效。
    【解答】
    以“小懒”成大事
    “懒蚂蚁”们真的懒吗?答案不言而喻,但大脑从没有停止过思考、费尽周折搬食运粮时,是“小懒”——不拘小节;而在其它成员倾心于工作时敏锐观察,是“大智”——未雨绸缪。“懒”蚂蚁有大智。由此可见“小懒”的重要性。
    这样地宣扬“懒”似乎与当下倡导的艰苦奋斗背道而驰。懒蚂蚁的“小懒”,一种能力,退一步便是倦怠消极,自己始终无所事事,肌肉松弛,人终将会被绝望地缠入“无为”的绷带。但“懒”进一步则成为一种“动若火燎,平日里默默无闻。静坐中,于无声处听惊雷,率众化险为夷,是大智者的沉稳。懒蚂蚁正是将懒“进一步”发挥到了极致,怎不令人称道?
    智者于“懒”中取胜,正是人的“懒”性构建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懒得浇水;懒得走路;懒得送信,其实也不无道理,与单纯的放空头脑舒展四肢不可同日而语,张开思维的眼睛、思辨力。躬身抬眼,出手后既准又狠,通晓旧道新路,大智之人才能有全副精力投入到更高的思维精神领域。道家讲究静坐,其实打坐之人心神早已与万化冥合。
    勤劳不好吗,勤劳是一切种族繁衍生息的基本特性,终日饥肠辘辘,焉能“目送千里”“心鹜八极”,而不抬头看天!人们真正需要的是熙来攘往中。懒于形而勤于心,这便能使人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小懒须有大智。
    现实生活中,低头赶路,不思考方向在哪里、工作和生活中。还要有思维的力度。泰山崩于前时。形懒,让自己始终保持高度远见。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众生平等,社会分工不同而已,去思考、探索,偷得“小懒”,成得大事。
    【点评】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练,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相关试卷

    [语文]2023~2024学年广东深圳福田区深圳市福田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原题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语文]2023~2024学年广东深圳福田区深圳市福田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原题版+解析版),文件包含语文2023~2024学年广东深圳福田区深圳市福田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pdf、语文2023~2024学年广东深圳福田区深圳市福田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原题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红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性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红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性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