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三里河实验学校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三里河实验学校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及运用,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分)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ㅤㅤ面对那句“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人们往往会自惭形秽。我们难以拥有那样雄浑的襟怀。不知累积至那种广袤,需如何积攒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
A.huì jǐn má zuǎn
B.suì jīn má zǎn
C.huì jīn mà zǎn
D.suì jǐn mà zuǎn
2.(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瞭乱的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园林。
B.丰功伟迹!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C.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D.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脏物由连个胜利者均分。
3.(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分享 挽手 附庸风雅 冒然行事
B.来源 征求 丰功伟绩 不可明状
C.赃物 剪影 娉婷 荡然无存
D.宛如 旁鹜 圆明园 富丽堂皇
4.(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合,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
B.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C.有些人有一种错觉,似乎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忸怩做态。
D.否则,鸠占雀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5.(2分)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作为学者,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应该静下心来研究学问,做到心无旁骛,不受外界的喧嚣干扰。
B.“工匠精神”要求我们,把追求极致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贯穿于工作的始终。
C.初学书法应先认定一家,选好一帖,然后专心致志临写,不能好高骛远,见异思迁。
D.“敬业与乐业”是根据《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无中生有造出来的。
6.(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通过演播室比赛的形式,重温经典诗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备受关注的2016年全国小型电动车测试大赛5月25日在山东德州举行,有近50家左右的电动车生产企业参赛
C.在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的首条中国微博中表示,希望与中国网友分享生活趣事和工作心得
D.新版《三打白骨精》以其华丽的3D制作技巧、虚实结合的特效手法,国内影视从业者们引发深思
7.(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人只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本质和价值。
B.衡量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要看此产业能否提供更多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产品。
C.小清河之所以越来越清澈的原因,是因为济南广大市民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
D.随着各地景区惠民政策的实施,吸引了更多人走出家门,拥抱自然。
8.(2分)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参加这次活动,使我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B.《大鱼海棠》在影片质感和人物情节方面突破了一大步的跨越。
C.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完成。
D.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动者。
9.(2分)将下面的句子排列成一段文字,语意最连贯的一项是( )
①论证要合理,还要求论证结构合理,思路清晰,层层深入展开论证。
②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要和论点之间有必然、合理、充分的联系;还要通过必要的分析、阐释
③论证方法有很多种,除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之外,还有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
④合理的论证,要求选用恰切的论据,运用适当的论证方法
⑤写议论文,不管是立论还是驳论,都要摆事实、讲道理,也就是要进行论证。
A.⑤③④②①B.⑤④②③①C.④③②①⑤D.⑤①②③④
10.(2分)下列对文学、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果是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B.“射者中”的“射”指投壶,古代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C.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晚年号六一居士。
D.谪,意为获罪流放。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11.(10分)根据提示默写。
①《行路难》中表现作者执着自信,一往无前豪迈精神的句子是: , 。
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运用典故描写自己被贬归来后的感触的句子是: , 。
③一封朝奏九重天, 。
④因思杜陵梦, 。
⑤中秋节,在异乡求学的李明,用苏轼《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 ”的诗句,编辑微信,发给父母
⑥《岳阳楼记》表现作者远大政治志向的句子是: , 。
⑦山水之乐, 。
二、阅读(38分)
12.(4分)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之一是“土地”。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节选),填写表格。
我爱这土地(节选)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沙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复活的土地(节选)
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
在明朗的天空下
已复活了!
——苦难也已成为记忆,
在它温热的胸膛里
重新漩流着的
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1937年7月6日
13.(2分)对诗歌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
B.《行路难》诗开头两句以夸张笔法,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来反衬李白内心的愁苦抑郁之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虽他一人被贬,但后继者大有人在,表现了作者豁达开阔的胸襟。
14.(2分)选出对诗歌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 )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联“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压抑已久的愤激心情。
B.《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两句,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C.《月夜忆舍弟》首联从视觉和听觉写边塞的凄凉:戍楼上更鼓响起,边城开始宵禁,路上已没有行人;秋天的边地传来孤雁的哀鸣。
D.《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最著名的句子是“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诗人借助景语表达情思,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流露出英雄末路之悲。
15.(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ㅤㅤ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劝齐侯,齐侯纳之,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
ㅤㅤ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之有,一子之秦,以术劝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是灭亡之道。”遂宫①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劝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
ㅤㅤ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②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非定是非也。”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注解】①宫:一种酷刑。下文的“刖”也是一种酷刑。②让:责备。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前后两句相同的一项是
(3)下列句中加点字,与“若全而归之”中的“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客此
B.无案牍之劳形
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D.先天下之忧而忧
(4)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施家两个儿子在齐国和楚国做了官,他们的俸禄使家庭富有,地位让亲属感到显耀。
B.孟家的两个儿子也学着施家儿子的做法,但因为去错了国家,都遭受了酷刑。
C.卫国国君认为,如果放孟家儿子回去,对别的国家当然很适合
D.施氏认为,凡事抓住了时机便会发达,错过时机便会招致灭亡。孟家的悲剧就是因为没有抓住时机。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一子之卫,以法劝卫侯。
②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③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
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6.(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饺子记盛
谢冕
ㅤㅤ中国人的主食,南方重米,北方重面。这是由于南方多产稻米,因此面食的花样层出不穷,眼花缭乱:面条、烙饼、馒头……其中最主要的是饺子。北方人年节、宴客乃至日常居家
ㅤㅤ包饺子是一场让人愉悦欢乐的活动,北方人居家想改善生活了,就说“咱们今天包饺子吃吧”。一说包饺子,不像如今可以随意上馆子,包饺子就是一件奢华之举。过年过节,最富亲情的待客之礼,就是包饺子。一声令下,立即兴奋起来,揉面的,准备停当,就围坐包起了饺子。边包边说笑,用筐箩摆放,如花盛开。饺子下锅,饺子出锅,狼吞虎咽。有情,有趣,有气势。数十年北方生活,可依然觉得好吃但包起来费事。
ㅤㅤ我至今不会擀皮,却在北京乡间学会了包。双手一捏,就是一个,结实,下锅不破。别人包饺子讲究花样,怎么折,图好看,但我很自信。这是包,即制作的环节,关键却是调馅。调馅的功夫其实蕴含了诸多中国烹调的道理,一是馅中的主客关系,葱姜等为辅,要适当,肉为主,菜为辅;就肉而言,就是肥瘦的搭配,不能全是精肉,二分瘦一分肥,配什么菜,这里有大学问,羊肉配胡萝卜,最家常的是猪肉白菜馅,人见人爱。吃饺子,一般人爱蘸醋,我深信只要馅调得好,无需借助“外援”。
ㅤㅤ北方人吃饺子不仅是享受美食,而且是享受家的温暖。在记忆中,满含着亲情的饺子被替代,想家,连带着想起妈妈包的饺子,此刻,饺子就是乡愁。即使是身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想家,又不能回,为的是一解乡愁。记得那年在维也纳,短期开会,也说不上乡愁,倒是一位奥地利教授一顿“饺子宴”令我大为感动。
ㅤㅤ在维也纳,那些奥地利红葡萄酒,那些名目繁多的奶酪、香肠、起司和面包,这些异邦的美味都令我着迷。可是,接待我的汉学家李夏德却是别出心裁,山东人老王开的,小门脸,设有醋瓶,如同国内规矩。饺子是地道的,捎带着一小碟大蒜。一切如国内乡间的小铺。一下勾起了亲切的记忆,浓浓的齐鲁乡音带着胶东半岛的气息。小店只有一个厨师(老王自己),外加一个“跑堂”。那跑堂可是高大上,一位在维也纳学音乐的留学生。
ㅤㅤ李夏德介绍说,这里的饺子本色,地道,有时不接待客人,自己也来。这里也常有本地人光顾
2018年1月24日
此日丁酉腊八
(1)标题“饺子记盛”的“盛”有哪些意思?文章围绕“盛”,写了哪些内容?
(2)第②段中的画线句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第③段中,作者用很多的笔墨来写饺子的“调馅”,有什么用意?
(4)落款处为什么要在日期之后加上“此日丁酉腊八”?请联系全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三、作文(50分)
17.(50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ㅤㅤ读了这些诗句,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自拟题目,可以叙写经历,可以抒发情感
ㅤㅤ要求:(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2),文体不限。(3)不得套作、抄袭。(4)(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班级、同学及相关老师姓名。
2023-2024学年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三里河实验学校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及运用(30分)
1.【分析】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解答】“自惭形秽”的“秽”应读作“huì”;“襟怀”的“襟”应读作“jīn”;“积攒”的“攒”应读作“zǎn”。
故选:C。
【点评】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
2.【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仔细辨析。
【解答】A.有误,“眼花瞭乱”的“瞭”应为“缭”。
B.有误,“丰功伟迹”的“迹”应为“绩”。
C.正确。
D.有误,“脏物”的“脏”应为“赃”。
故选:C。
【点评】字形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3.【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仔细辨析。
【解答】A.有误,“冒然行事”的“冒”应为“贸”。
B.有误,“不可明状”的“明”应为“名”。
C.正确。
D.有误,“旁鹜”的“鹜”应为“骛”。
故选:C。
【点评】字形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4.【分析】此题考查字词的书写
【解答】A.“调合”的“合”应写作“和”。
B.正确。
C.“忸怩做态”的“做”应写作“作”。
D.“鸠占雀巢”的“雀”应写作“鹊”。
故选:B。
【点评】分辨一组近义词,并把它们分别填进不同的句子里面。这样的题目先做有把握的,然后再区分剩下的词语和句子,把词语填进句子里面多读几遍,看看到底怎么填才合适。
5.【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平时要积累大量的成语,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
【解答】ABC.正确。
D.有误,无中生有:把没有说成有。不符语境。
故选:D。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6.【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解答此题,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没有语病;
B、语意不明;
C、结构混乱;
D、搭配不当。
故选:A。
【点评】解答此题,可结常见病句的修改方法,通过读句子,理解句意,辨析作答。
7.【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有误,关联词语使用不当,也可把“才”改为“就”;
B.正确;
C.有误,句式杂糅;
D.有误,缺主语。
故选:B。
【点评】解答病句辨析及修改类题目,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解句意:选项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是我们正确判断的前提和基础。(2)理主干: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利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找到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错误。(3)析关系:要分析句间关系。找到逻辑混乱和语序不当等错误。
8.【分析】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有误,删去“通过”或“使”;
B.有误,删去“的跨越”;
C.有误,删去“不再”;
D.正确;
故选:D。
【点评】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9.【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解答】⑤句亮明观点,强调写议论文一定要进行论证。
④句中的“合理的论证”紧承⑤句中的“进行论证”,为第二句。
②句分析了论据与论点的关系,紧随④句中的“准确阐发论据与观点间的逻辑关联”。
③句列举论证方法,为第四句。
①中的“还要求”紧承③,为末句。
故排序为:⑤④②③①。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句子顺序的排列。做题时要仔细阅读句子,抓住每一句的关键字,如开头词语:首先,其次;表时间的词语;表方位的词语等,就能顺利解答此题。
10.【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积累。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六一居士”是欧阳修的号。
故选:C。
【点评】文学常识是基础部分常考题型之一,答题时要灵活运用日常学习所积累的知识,仔细甄别。
11.【分析】本题考查古诗默写。
【解答】①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②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易错字:柯)
③夕贬潮州路八千
④凫雁满回塘(易错字:凫)
⑤千里共婵娟(易错字:婵娟)
⑥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⑦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点评】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
二、阅读(38分)
12.【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艾青诗歌中“土地”意象的掌握程度,“土地”构成了作者诗歌的中心意象。“土地”这一意象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其中聚集着作者对祖国和大地母亲深深的爱,在不同的诗歌中,作者对“土地”寄寓了不同的情感。解答本题,需在认真阅读诗歌的基础上,结合积累作答。
【解答】《我爱这土地》中,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生活在祖国的这块土地上,心中郁结着过多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这毕竟是生他养他的祖国,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诗人甘愿为祖国献身。
《复活的土地》是艾青193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本诗写了腐朽的日子,播种者的意象,预言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即将来临、革命。
答案:
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 甘愿为祖国献身
伟大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即将来临、重现曙光的国土 、革命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如作品的内涵、主题,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13.【分析】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解答】ABC.正确。
D.有误,“沉舟侧畔千帆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却也令人欣慰。包含了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虽他一人被贬。
故选:D。
【点评】解答诗词赏析题,需要我们熟练赏析句子、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意象意境、描绘画面、赏析表现手法等知识,灵活运用,即可解决问题。
14.【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理解。
【解答】ACD.正确。
B.有误,诗句没有运用典故。
故选:B。
【点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①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②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③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④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动 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15.【分析】【参考译文】
鲁国的施氏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爱好学术,另一个爱兵法。爱学术的儿子用文学之道去求得齐侯任用,齐侯接纳了他,让他做诸位公子的老师。爱好兵法的儿子到了楚国,用以武强国的方法向楚王求职,楚王非常喜欢他,让他担任军正之职,他们的俸禄让他们家里发了财,他们的爵位使亲族显耀。
施氏的邻居孟氏,同样有两个儿子,他们所学的也和施氏的儿子相同,但却被贫困的生活弄得非常窘迫,对施家的富有很羡慕,因此便跟随施氏请教升官发财的窍门。施氏的两个儿子把实情告诉了孟氏。孟氏的儿子便一个跑到秦国去,以学术去向秦王寻求官职,秦王说:“如今各诸侯国靠武力争霸,他们所努力从事的是练兵和聚粮罢了。如果用仁义道德来治理我们的国家,这是亡国之道。”结果将他处以宫刑,驱逐出境。孟氏的另一个儿子跑到卫国,用兵法来求得卫侯任用,卫侯说:“我的国家是个弱小的国家,而又夹在大国中间。对于大国,我们只有侍奉它,小国家我们则安抚它,这才是求得平安的策略。如果依靠用兵的权谋,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如果让你好好地回去,你跑到别的国家去,对我的后患可不小。”于是将孟氏的这个儿子砍了脚再送回鲁国。
孟氏的两个儿子回来后,孟氏父子都跑到施氏家里捶着胸来责骂施氏。施氏说:“凡事抓住了时机便会发达,错过机会便会招致灭亡。你们的学业和我们相同,但结果大不一样,这是因为你们运用不合时宜,不是你们的行为有什么错误。况且天下的事理没有总是这样的,也没有总不是这样的。以前采用的东西,现在有的已经抛弃了;现在丢弃的东西,后世可能又会加以使用。这种用与不用,是没有一定的。抓住时机,见机行事,灵活地处理问题,才算聪明。如果你智力不够,即使像孔丘那样渊博,像吕尚那样富有谋术,又怎么能不处处碰壁呢?“孟氏父子听了,心情开朗,消除了怒气,说:“我们懂了,你不必再讲了。”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古今异义,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A.有误。为:做。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之”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然后结合句子分析其作用。
A.用/因为;
B.用在主谓之间,的;
C.表承接关系/表修饰关系;
D.均为“……的样子”。
故选:D。
(3)本题主要考学生对词类活用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疏通句子,了解词类活用的特殊情况。
“若全而归之”中的“全”的用法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保全。
A.名词作动词;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C.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D.名词作状语。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结合相关段落理解文章内容。
ABD.正确;
C.有误,适于他国,应该理解为:跑到别的国家去。
故选:C。
(5)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
①重点词:之,动词,去、到。句意:其中(孟氏的)一个儿子来到卫国。
②重点词:或,或许。之,代词。句意:今天所舍弃的东西。
③重点词:会,聚会;于,在,还有那些文人墨客,他们观览这景物时的心情又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④重点词:从,跟从;而,却,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答案:
(1)A
(2)D
(3)B
(4)C
(5)①其中(孟氏的)一个儿子来到卫国,用兵法来劝说卫侯。
②今天所舍弃的东西,以后可能会使用。
③被贬谪而迁徙到此处的人,还有那些文人墨客,他们观览这景物时的心情又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6.【分析】本文主要记述了北方人最喜爱、最隆重的活动——包饺子,全文围绕“盛”写了:包饺子,吃饺子的隆重与热闹;饺子的调馅功夫蕴含了诸多中国烹调的道理;饺子里满含着亲情,寄托了乡愁;在维也纳小店参加奥地利教授的饺子宴。文章带有学生的中国文化特色,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解答】(1)本题考查标题中关键字的理解以及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根据本文第一段中的“北方人年节,最常见,以及下文对包饺子场景的介绍,可以看出、丰富的意思,又指饺子所包含的含义丰富,第二段、吃饺子的隆重与热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中国烹调的道理,它满含着亲情;第五,忆起的乡情。
(2)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阅读第二段的画线句子,大家热火朝天地开始包饺子,属于场面描写,来突出了人们对饺子的喜爱,与首段内容相照应。
(3)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阅读文章第三段,然后具体阐述这其中的道理:“一是馅中的主客关系”。由此可见作者重点写“调馅”,影响着饺子是否好吃,处理好搭配间的关系。
(4)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分析及落款的用意。全文以“盛”为中心,我学包饺子的过程,以及饺子所代表的象征意义,以在国外吃到久违的饺子。理解了这些再来看文末的落款,正好与文章表达的中华传统文化相照应,以饺子为主角的春节也就要到了、对祖国的热爱。
答案:
(1)“盛”有隆重、丰富、广泛的意思、吃饺子的隆重与热闹;饺子里满含着亲情;在维也纳小店参加奥地利教授的饺子宴。
(2)采用场面描写。点面结合、其乐融融的精彩场面,有趣,渲染出包饺子时欢快热闹的气氛。
(3)突出饺子是否好吃,关键是调馅、吃饺子,都带有浓重的中国文化特色,突出这一特色。
【点评】阅读分析题是语文学科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三、作文(50分)
17.【分析】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写作。一、审题。这首诗以礁石为象征,描绘了面对无休止挑战的坚韧与勇气。每一浪的冲击,都试图打破礁石的稳定,但礁石却以坚硬和毅力,一次又一次地承受并克服这些挑战。诗中的“它”虽被刻画得伤痕累累,却始终坚守,微笑面对更大的挑战。二、立意。此诗的主旨是赞美面对困难与挑战的坚守精神。无论是生活中的小磕小碰,还是人生的大风大浪,我们都应像礁石一样,尽管面临无尽的冲击,但始终坚守,积极应对。三、构思。文章可以采取总分总的结构,列举一系列实例,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都应强调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坚守与不屈。这些实例应分为几个层次,从个人到社会,从历史到现实,展现这种坚守精神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四、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应注重情感的渲染和逻辑的严密。对于人物描写,要尽可能生动具体,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对于实例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充分体现坚韧精神的内涵。同时,也要注意语言的运用,尽可能优美且具有表现力。
【解答】
坚守的力量
坚守,有着深深的含义,更是我对生活的尊重和敬仰。
我记得,我们在操场上举行了一场足球比赛,但最终我们还是落后了,我感到非常沮丧。但是,拍了拍我的肩膀。”那一刻,只有坚持不懈。
从那以后,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能,我都全力以赴。最终,我感到非常自豪和满足。
坚守不仅仅是在体育方面。比如,我们需要坚守自己的目标;在生活中,尽心尽力地完成任务,我们需要坚守自己的角色。
坚守的力量是无穷的,就能够不断地前进和成长,吾将上下而求索,才能够取得成功。
坚守也是一种勇气,需要有很大的勇气才能够坚持下去?留取丹心照汗青,才能够走过人生的低谷。
坚守更是一种智慧,需要有很大的智慧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必须精彩,才能够过上精彩的人生。
总之、一种力量、一种智慧。因此,过上自己精彩的人生。
【点评】这篇文章是一篇优秀的作文,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通过作者对“坚守”这个话题的深入思考和生动描述,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并在生活中更好地应用它。诗歌
“土地”的象征意义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爱这土地》
《复活的土地》
A.王悦之,以为军正
认为……是
B.小国吾抚之安
抚,抚慰
C.既反,孟氏之父子…
同“返”,返回
D.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
愠:生气,发怒
A.好学者以术劝齐侯
不以物喜
B.羡施氏之有
名之者谁
C.遂刖之而还诸鲁
起坐而喧哗者
D.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
杂然而前陈者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三里河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三里河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三里河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