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广东版)滚动检测练1(Word版附解析)

    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广东版)滚动检测练1(Word版附解析)第1页
    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广东版)滚动检测练1(Word版附解析)第2页
    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广东版)滚动检测练1(Word版附解析)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广东版)滚动检测练1(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广东版)滚动检测练1(Word版附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广东汕头期中)京藏高速柴达木腹地路段沿线地形复杂多样,自然条件较差。下图示意沿线宗加镇自动气象观测站记录的某季节逐小时路面温度与气温日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近地面大气升温趋势慢于路面,其直接原因是( )
    A.太阳辐射使地面升温
    B.地面增温增强太阳辐射
    C.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
    D.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增温
    2.在不考虑外来沙源的情况下,推测图示季节风沙活动最弱的时间段最可能是( )
    A.06:00—08:00
    B.10:00—12:00
    C.14:00—16:00
    D.20:00—22:00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再以地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向外传递,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热量在传递的过程中会出现滞后现象,由此可知近地面大气升温趋势慢于路面的直接原因是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C符合题意;太阳辐射使地面升温,不是近地面大气升温趋势慢于路面的直接原因,排除A;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增温则会增加近地面大气温度,不会增强太阳辐射,B错误;大气逆辐射不是地面的主要热源,如果大气逆辐射是使地面增温的主要原因,则地面升温趋势慢于大气,D错误。故选C。第2题,路面温度与近地面气温越低,大气垂直运动越弱,反之对流旺盛。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此时路面最高温度约为45 ℃,应为北半球夏季。路面温度和近地面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06:00—08:00,此时大气的上升运动最弱,不利于扬沙,因此风沙活动较弱,A正确;10:00—12:00、14:00—16:00、20:00—22:00的路面温度和近地面气温较高,空气的上升运动较强,易于扬沙,风沙活动较强,B、C、D错误。所以选A。
    (2024·广东揭阳二模)我国西南地区某区域由古近纪时期的陆地湖相多种岩石构成,且赤壁丹崖广泛发育,还形成了许多不同造型的微小地貌。下图示意该区域的地质剖面。完成3~5题。
    3.岩浆岩侵入的地质年代范围为( )
    A.寒武纪之后,三叠纪之前
    B.泥盆纪之后,侏罗纪之前
    C.三叠纪之后,古近纪之前
    D.古近纪之后,三叠纪之前
    4.图中侵入体的岩石类型为( )
    A.花岗岩
    B.沉积岩
    C.大理岩
    D.玄武岩
    5.影响该区域沟谷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势起伏B.海拔
    C.岩层破碎D.热量条件
    答案 3.C 4.A 5.C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岩浆侵入三叠纪地层中,因此侵入活动产生于三叠纪之后;古近纪地层覆盖于侵入岩之上,并且底部形态完整,因此侵入活动产生于古近纪之前;图中没有显示泥盆纪地层,无法判断。第4题,图中侵入体自下而上侵入岩体,不具备分层结构,应为岩浆岩,而非沉积岩;侵入体侵入三叠纪岩层中,留存部分没有出露地表,应为侵入岩,而非喷出岩,花岗岩为侵入岩,玄武岩为喷出岩;大理岩为变质岩,一般形成于岩浆活动与岩层接触地带,不会构成侵入体的本体。第5题,由图可知,沟谷多分布于断裂带(断层、裂隙),因为裂隙带岩层破碎,易受流水侵蚀,形成沟谷;该区域沟谷形成地区与周边地势起伏、海拔、热量条件相差不大。
    (2024·山东泰安二模)克里米亚半岛水资源短缺,半岛东部的亚速海海流逆时针方向流动,亚速海西侧形成漫长的沙洲及著名的潟湖,潟湖盐度远高于亚速海,被称为“腐臭之海”。下图为克里米亚半岛降水分布图,完成6~8题。
    6.克里米亚半岛降水量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带移动B.地形抬升
    C.黑海影响D.洋流作用
    7.潟湖最为腐臭的季节是( )
    A.夏季B.冬季
    C.春季D.秋季
    8.与亚速海相比,潟湖盐度更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入湖径流量小,稀释作用弱
    B.大气温度高,蒸发强
    C.水域相对封闭,盐分易积聚
    D.处西风背风坡,降水少
    答案 6.B 7.A 8.C
    解析 第6题,图示区域位于40°N—60°N的黑海北部,受盛行西风影响。根据河流流向自南向北流和自东向西流可知,克里米亚半岛南部为山地地形,有利于西风的抬升,多地形雨;图示区域受西风和副热带高压的交替控制,若考虑西风南移带来降水,则北部受西风影响时间较长,降水量应更多;半岛东部靠近黑海,但降水较少,可知南部降水丰富不是受黑海影响明显导致的;亚速海海流影响半岛东北部,南部受亚速海海流影响小。第7题,腐臭与排入水域的污水、水量多少及气温高低密切相关。夏季为农业生产旺季,排入潟湖的农业废水较多,且夏季西风较弱,降水稀少,且气温较高,受污染的水易腐烂发臭,水质最差。第8题,潟湖是较为封闭的水域,盐分难以外排,而亚速海与黑海之间存在水体的交换,盐分较低;两地的径流输入都较少,稀释作用均较弱;两地纬度位置相近,气温差异小;亚速海与潟湖地理位置临近,西部为克里米亚半岛,均位于西风背风坡。
    (2024·山东聊城二模)白令海是一个半封闭海域,由白令海峡与北冰洋联通,白令海峡海水常年存在稳定的海流。白令海海冰为显著的季节性海冰,多为一年冰。海水结冰的析盐过程加剧冷水下沉,导致海水层化,影响浮游生物和深海鱼类的分布。阿留申低压通常位于阿留申群岛东部,其位置的变化对海冰范围有重要影响。下图示意2011、2012、2018、2020年3月20日白令海海冰边缘线。据此完成9~11题。
    9.白令海峡常年性稳定的海流,其流向与成因是( )
    A.自南向北 海水密度差异
    B.自北向南 海水深度差异
    C.自南向北 海底地形差异
    D.自北向南 海水温度差异
    10.关于2011—2020年白令海海冰面积大小及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2018年海冰面积较小 阿留申低压位置偏东
    B.2018年海冰面积较小 阿留申低压位置偏西
    C.2012年海冰面积较大 阿留申低压位置偏南
    D.2012年海冰面积较大 阿留申低压位置偏北
    11.白令海海冰面积减小,对浮游生物和深海鱼类的影响有( )
    ①浮游生物增多 ②浮游生物减少 ③深海鱼类增多 ④深海鱼类减少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 9.A 10.B 11.D
    解析 第9题,由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白令海是一个半封闭海域,由白令海峡与北冰洋联通,白令海峡海水常年存在稳定的海流,白令海峡南侧密度小,北侧北冰洋区域密度大,两区域存在水位差,故海水由密度小的南侧流向密度大的北侧。第10题,读图可知,2018年白令海海冰边缘线靠近白令海峡,说明海冰面积较小;2012年白令海海冰边缘线距离白令海峡较远,说明海冰面积较大;阿留申低压通常位于阿留申群岛东部,阿留申低压强盛时,温度高,海冰面积小,故2018年阿留申低压位置偏西,接近白令海峡区域;2012年阿留申低压位置偏东。第11题,由材料可知,白令海海冰为显著的季节性海冰,多为一年冰。海水结冰的析盐过程加剧冷水下沉,导致海水层化,白令海海冰面积减小,使得析盐过程减弱,冷水下沉减少,浮游生物减少,深海鱼类减少,②④正确,①③错误。
    (2024·广东佛山二模)2015年7月至8月,华南沿海经历了“灿鸿”“浪卡”和“苏迪罗”三个台风过程,在台风等因素影响下,华南近岸海域局地海水运动发生变化。下图示意台风过程中华南沿海水位及表层洋流变化。据此完成12~13题。
    12.图示无台风时,华南近岸的主要洋流流向为( )
    A.自东南向西北
    B.自东北向西南
    C.自西南向东北
    D.自西北向东南
    13.上述台风影响下,华南沿海( )
    A.沿岸流流向保持不变
    B.海平面的高度上升
    C.沿岸流流速持续减弱
    D.表层海水温度升高
    答案 12.C 13.B
    解析 第12题,图中灰色阴影区域是台风过境时的水位变化及表层洋流流向,图示无台风时,华南近岸的主要洋流流向为自西南向东北,C正确。故选C。第13题,据图可知,在图中台风影响下,华南沿海水位较台风来之前、台风来之后水位变化都是正数,说明海平面的高度上升,B正确。在图中三次台风影响下,自左向右,华南沿海风向变化大,沿岸流流向变化较大,A错误。图中三次台风影响下,风力变化大,沿岸流流速波动变化,C错误。在图中三次台风影响下,表层海水温度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B。
    (2024·广东一模)光合作用通常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太阳光的能量,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地表植被主要有森林、草原、沼泽、荒漠、高山灌丛等。下图示意2019年青藏高原不同海拔植被全年总产氧量。据此完成14~15题。
    14.青藏高原海拔3 000米以下地区植被年产氧量低于海拔3 000—5 000米地区,最可能是因为海拔3 000米以下地区( )
    A.水热条件差B.植被覆盖率低
    C.面积占比小D.植被生长期短
    15.青藏高原森林单位面积全年产氧量比内蒙古高原低约500 t/km2,主要是因为青藏高原( )
    ①森林生长季短 ②森林分布面积较小 ③光照强度更小 ④二氧化碳浓度较低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 14.C 15.B
    解析 第14题,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海拔3 000—5 000米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土地面积广,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比重高,因此成为植被全年总产氧量高值区,而海拔3 000米以下地区面积占比小,所以全年总产氧量低,C正确;海拔3 000米以下地区海拔相对较低,热量条件较好,A错误;植被覆盖率、生长期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D错误。故选C。第15题,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地高天寒,空气稀薄,因此森林生长季短,二氧化碳浓度低,无法充分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影响其生长和发育,植被的年产氧量低,①④正确;该题比较森林单位面积产氧量,与森林分布面积无关,②错误;青藏高原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光照强度大,③错误。故选B。
    二、综合题(共55分)
    16.(2024·广东深圳二模)(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每年10—12月,受盛行风引起的海水运动影响,孟加拉湾西部近岸海域形成高温水团,对登陆印度半岛的热带气旋起到加强作用。下图示意孟加拉湾10—12月平均表层水温分布及高温水团的位置。
    (1)分析10—12月孟加拉湾西部海域形成高温水团且厚度逐渐增大的原因。
    (2)简述高温水团对即将登陆的热带气旋产生显著加强作用的机制。
    答案 (1)东北风逐渐增强,叠加地转偏向力影响,驱动孟加拉湾表层高温海水向岸运动,向岸风导致海面逐渐增高,海水下沉加剧,高温水团厚度逐渐加大。
    (2)高温水团通过潜热输送、长波辐射为热带气旋提供更多能量。海水温度高,蒸发旺盛,为热带气旋进一步增加水汽。
    解析 第(1)题,10—12月该地盛行东北信风,东北信风吹拂海水向岸运动,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加剧了向岸海水的运动;岸边的海水增高,向下运动力加强,表层海水温度高,海水下沉会使高温水团厚度逐渐加大。第(2)题,考查海—气相互作用。高温水团温度较高,大气吸收高温水团的长波辐射增温,气压变低,增强热带气旋的强度;同时高温水团通过蒸发等潜热输送的方式一方面增强了大气温度,降低气压,增强热带气旋强度,另一方面又给热带气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使热带气旋显著加强。
    17.(2024·山东滨州二模)(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第四纪初期阿尔金山强烈抬升之后,十余条河流汇集于罗布泊洼地,形成古水系,并在山脉北麓发育巨厚洪积扇。随着洪积扇不断发育,以及古水系东部系列低矮山地(大、小红山等)影响,古水系区域地势格局改变,使水系逐渐向东侧偏转迁移,如今大部分洪积扇已被沙漠所覆盖。调研发现:洪积扇北缘分布有一条海拔约为840米的细条状湖相沉积带,自西向东延续至92°39'E附近后被流沙覆盖。下图示意阿尔金山北麓现代水系及其相关地理要素分布。
    (1)说明自第四纪以来古水系逐渐向东侧偏转迁移的原因。
    (2)研究发现:罗布泊、阿奇克谷地、哈拉齐在第四纪早期曾经通过水体连通。请基于调研资料,说明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
    答案 (1)阿尔金山强烈抬升,其北侧发育自南向北流的古水系,河流挟带大量砂石在北麓堆积;古水系东部受低矮山地阻挡,其北侧洪积物较少,保持低海拔状态;古水系西部缺少山地阻挡,大量洪积物向北延伸堆积,海拔逐渐升高,古水系所在区域形成西高东低的地势格局;古水系西部不断堆积导致河流南北高差减小,水系逐渐向东侧偏转迁移。
    (2)沿840米等高线左右为湖相沉积,自罗布泊延伸到阿奇克谷地,说明罗布泊与阿奇克谷地曾经水体相连;840米等高线从阿奇克谷地贯通至哈拉齐,说明两者之间有水体连通的地形条件,因此第四纪早期三者曾是通过水体连通的。
    解析 第(1)题,由材料“第四纪初期阿尔金山强烈抬升之后,十余条河流汇集于罗布泊洼地,形成古水系,并在山脉北麓发育巨厚洪积扇”可知,南侧的阿尔金山强烈抬升,其北侧发育自南向北流的古水系,河流带来的泥沙和砾石在北部堆积形成洪积扇;由于东侧的低山阻挡,沉积物在低山的北侧堆积较少,使洪积扇的东西海拔出现差异,西侧高,东侧低;古水系西部缺少山地阻挡,大量洪积物向北延伸堆积,海拔逐渐升高,古水系所在区域形成西高东低的地势格局;古水系的南北高差在西部洪积扇不断堆积过程中缩小,而洪积扇的东西向高差增大,使河流逐渐偏向东侧。第(2)题,由材料“调研发现:洪积扇北缘分布有一条海拔约为840米的细条状湖相沉积带,自西向东延续至92°39'E附近后被流沙覆盖”可知,这条湖相沉积带原来是湖泊,自罗布泊延伸到阿奇克谷地,说明罗布泊与阿奇克谷地曾经水体相连;840米等高线从阿奇克谷地贯通至哈拉齐,说明两者之间有水体连通的地形条件,因此第四纪早期三者曾是通过水体连通的。
    18.(2024·广东茂名模拟预测)(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滑坡—碎屑流是一种沿着斜坡表面作远程运动的岩石碎屑流动体。形态高陡的堆积体在外界因素诱发下,发生整体形变并向低处流动,产生碎屑流。下图示意雅鲁藏布江某支流主沟剖面示意图,甲地的基岩上常覆有深厚的碎屑物质堆积体。在气候变暖湿的背景下,2018年甲地曾出现了大规模滑坡现象,并产生碎屑流。碎屑流远距离流动后,阻断河道,形成堰塞体(类似大坝的挡水体),并在堰塞体的上游出现一个堰塞湖。
    (1)分析甲地碎屑物质堆积体形成的动力机制。
    (2)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受气候变化影响,该地还将会再次发生滑坡及碎屑流。请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3)运用水循环与水量平衡原理,推测堰塞湖湖水水位的变化并解释原因。
    答案 (1)甲地位于沟谷,四周山地海拔高,坡度大,受重力影响冰川下移速度较快,裹挟搬运能力强;冰川融水和山地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流速快,将碎屑物质向低处搬运;甲地地势低平,搬运能力减弱,碎屑物质大量堆积。
    (2)暖湿的气候背景下,冰雪融化速度加快,大气降水增多;同时碎屑物质堆积体持续吸水、增重,堆积体沿基岩表面整体滑动,出现滑坡现象;堆积体形态发生改变,向低处流动,形成碎屑流。
    (3)水位变化:先升高再稳定(或先升高再降低)。
    原因:阶段一,堰塞湖形成后江水无法下泄,上游来水持续注入堰塞湖,堰塞湖水量收入大于支出,水位抬高。阶段二,堰塞体溃决(被冲刷侵蚀),湖水快速下泄,水位降低,堰塞湖消失(达成新的水量收支平衡),水位恢复稳定。
    解析 第(1)题,由图名可知,甲地位于雅鲁藏布江某支流主沟中。读图可知,四周山地海拔高,坡度大,受重力影响冰川下移速度较快,冰川裹挟搬运能力强;四周山地海拔高,落差大,冰川融水和山地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流速快,坡面径流将碎屑物质向低处搬运;相较于四周山地,甲地地势低平,搬运能力减弱,碎屑物质大量堆积。第(2)题,由材料“在气候变暖湿的背景下,2018年甲地曾出现了大规模滑坡现象,并产生碎屑流”可知,受气候变化影响即暖湿的气候背景下,高山冰雪融化速度加快,且大气降水增多,同时碎屑物质堆积体持续吸水、增重;持续吸水、增重的堆积体沿基岩表面在重力作用下整体向下滑动,出现滑坡现象;由材料“形态高陡的堆积体在外界因素诱发下,发生整体形变并向低处流动,产生碎屑流”可知,持续吸水、增重的堆积体形态发生改变后,向低处流动,形成碎屑流。第(3)题,由材料“碎屑流远距离流动后,阻断河道,形成堰塞体(类似大坝的挡水体),并在堰塞体的上游出现一个堰塞湖”并结合已学知识可知,堰塞湖湖水水位的变化分为两个阶段,阶段一:堰塞体有拦水拦沙的作用,堰塞湖形成后河流上游江水受堰塞体影响无法下泄,上游来水持续注入堰塞湖,堰塞湖水量收入大于支出,水位先升高。阶段二:随着上游来水持续注入堰塞湖,堰塞湖湖水水位升高,堰塞体被冲刷侵蚀溃决,湖水快速下泄,堰塞湖湖水水位降低,最终堰塞湖消失,达成新的水量收支平衡,水位恢复稳定。故堰塞湖湖水水位先升高后降低。
    19.(2024·广东广州二模)(15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与草本植物相比,木本植物的生物量较大、叶面积较大。近年来,青藏高原发生了大规模的木本植物(森林、灌丛)向草地扩张,对生长季的地表昼夜温度产生了一定影响(下图)。
    (1)描述木本植物扩张对生长季夜间地表温度的影响。
    (2)从地表热量收支角度,分析木本植物扩张对生长季白天地表温度的影响。
    (3)大规模木本植物扩张,加剧还是减缓了青藏高原气候变暖?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答案 (1)夜间地表温度升高:5—6月升温幅度较大;7—9月升温幅度较小(保持稳定)。
    (2)木本植物遮挡阳光,减少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木本植物叶片较大,蒸腾量较大,云量增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增强,地表吸收热量减少;木本植物扩张,林下草本退化,裸露地表增加,地表散失热量增多;木本植物增加了地表粗糙度,地表湍流散热增多。综上所述,木本植物扩张,白天地表热量收入减少,支出增多,地表温度降低。
    (3)减缓。理由:大规模木本植物扩张,日均地表温度下降,地面辐射减弱,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少,气温降低。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夜间地表温度距平均为正值,说明木本植物扩张使生长季夜间地表温度升高。其中,5—6月地表温度距平数值较大,说明升温幅度较大;7—9月地表温度距平数值相对较小,说明升温幅度较小,地表温度保持稳定。第(2)题,读图可知,白天地表温度距平均为负值,说明木本植物扩张使生长季白天地表温度降低。原因主要有木本植物生物量较大、叶面积较大,会遮挡阳光,减少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木本植物叶片较大,有利于植物蒸腾,蒸腾量较大,空气中的水汽和云量增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增强,地表吸收热量减少;木本植物向草地扩张,导致林下草本退化,裸露地表增加,地表散失热量增多,使地表温度降低;木本植物增加了地表粗糙度,气流运动过程中更容易形成地表湍流,导致散热增多。综上所述,木本植被扩张,白天地表热量收入减少,支出增多,地表温度降低。第(3)题,结合前面分析可知,木本植被扩张,白天地表热量收入减少,支出增多,地表温度降低,因此大规模木本植物扩张,会导致青藏高原日均地表温度下降,地面辐射减弱,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少,气温降低,从而减缓了青藏高原气候变暖。

    相关试卷

    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湖南版)滚动检测练1(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湖南版)滚动检测练1(Word版附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湖南版)滚动检测练2(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湖南版)滚动检测练2(Word版附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湖南版)滚动检测练3(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湖南版)滚动检测练3(Word版附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