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2025学年上海市闵行区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2024-2025学年上海市闵行区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第1页
    2024-2025学年上海市闵行区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第2页
    2024-2025学年上海市闵行区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2025学年上海市闵行区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上海市闵行区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文,现代文阅读,综合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古诗文
    (一)默写
    1.默写。
    (1)____________,万古惟留楚客悲。(《长沙过贾谊宅》)
    (2)浮光跃金,____________。(《岳阳楼记》)
    (3)____________,山雨欲来风满楼。(《咸阳城东楼》)
    (4)古诗词中用典是诗人常用的手法,李白思慕明君渴望得到重用,借《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委婉寄意。
    【答案】(1)三年谪宦此栖迟 (2)静影沉璧 (3)溪云初起日沉阁 (4)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二)
    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各题。
    【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丙】景公登牛山
    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蓁蓁,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俯而泣沾襟。国子、高子曰:“然臣赖君之赐,疏食恶肉可得而食也,驽马柴车可得而乘也,且犹不欲死,况君乎!”俯泣。晏子曰:“乐哉!今日婴之游也。见怯君一,而谀臣二。使古而无死者,则太公至今犹存,吾君方今将被蓑笠而立乎畎亩之中,惟事之恤①,何暇念死乎!”景公惭,而举觞自罚,因罚二臣。
    【注】①恤:担忧。
    (选自《韩诗外传》)
    2.【甲】诗中的“君”是指______,【乙】文作者晚年号“______”。
    3.解释【丙】的加点词语
    且犹不欲死( ) 使古而无死者( )
    4.下列对【丙】文画线句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
    B.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
    C.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
    D.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
    5.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画线句。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6.以下任选一句,体会【丙】文中“乎”字的表达效果,简析人物形象。
    A犹不欲死,况君乎!
    B事之恤,何暇念死乎!
    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甲】【乙】都反映了作者最终对待贬谪的态度是①____________,从【甲】诗中的“②____________”一句和【乙】文中的“③______”字可以直接看出。而产生此种态度的原因:【甲】诗作者是因为④____________,【乙】文作者是因为⑤____________。
    【答案】2.①白居易 ②六一居士
    3.①还 ②如果
    4.D
    5.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
    6.①A句/B句 ②国子、高子二臣为应和齐景公的感伤而俯身哭泣,一个“乎”字加强了感叹的语气,表明臣民仰赖君主恩赐,生活简素,尚且不愿死亡,君王怕死之心情有可原,可见二人为人谄媚、趋炎附势的小人嘴脸。/晏子见君主怯懦、臣子谄媚不禁哑然失笑,一个“乎”字加强了叹惋、不满的语气,指出“使古而无死者”,齐景公如今应在田野间披蓑戴笠,从事农作,哪还有空抒发慨叹,晏子心怀家国,希望齐景公能励精图治,可见其不畏强权、仗义执言(刚强正义)的能臣形象。
    7.①乐观积极 ②病树前头万木春 ③乐 ④心怀大志 ⑤醉能同其乐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结合甲诗“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可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再结合诗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可知,甲诗中的“君”是指白乐天,即白居易;
    结合乙文可知,文章节选自《醉翁亭记》,作者是欧阳修。欧阳修(1007年8月6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据此概括填空。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1)“且犹不欲死”句意:尚且还不想死。犹:还;
    (2)“使古而无死者”句意:如果自古以来没有死亡。使:假使,如果。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结合“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分析,句中标志性字词“则”,连词;“使古而无死者”表示“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的假设条件,故在“则”前断句;再结合句意“假使自古以来没有死,那么我还离开这儿去哪里呢”可断句为: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本题中注意重点字词“其(代词,代指大家),述(记述),以(用)”要理解正确。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语句与分析人物形象。
    A结合“犹不欲死,况君乎”可知,句子的意思是尚且还不想死,何况是君王您呢?讲述的是国子、高子二臣为应和齐景公的感慨而哭泣,表示做臣子的一切都要仰仗君主的恩赐,尚且不愿死亡,来奉承迎合齐景公,表示君王怕死之心是可以理解的,“乎”字展示出两人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小人丑状;
    B结合“事之恤,何暇念死乎”可知,句子的意思是考虑的只有眼前的事,哪有工夫念及死啊!这是晏子对齐景公的反问,指出“使古而无死者”,倘若自古以来没有死,那么太公今天还活着,我们君王当今可能正披着蓑笠站在田间地头,哪还有空抒发慨叹。一个“乎”字强调了晏子对齐景公不切实际言论的不满,表现出晏子心系国家,不畏强权,直言进谏的忠臣形象。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甲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可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结合“病树前头万木春”可知,作者虽屡遭贬谪,但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可见作者胸怀远大的志向,可见作者最终对待贬谪的态度是乐观积极的;
    结合乙文“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可知,欧阳修巧妙地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太守欧阳修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结合“醉能同其乐”可知,太守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一个“乐”字可见作者最终对待贬谪的态度是乐观积极的。据此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乙】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啼鸣,游人离开,鸟儿快乐,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丙】齐景公在牛山上游玩,向北望着齐国,感叹道:“多美的国家啊,草木茂盛,郁郁葱葱!假使自古以来没有死,那么我还离开这儿去哪里呢?”说着便低头哭泣,泪水沾湿了衣襟。国子、高子说:“是啊,我们依仗君王您的恩赐,尽管吃的是粗茶淡饭,乘的是驽马柴车,尚且还不想死,何况是君王您呢?”(景公听了)又低头哭泣。晏子笑着说:“可笑啊!晏婴今日游玩,见到了一位怯懦之君,两位谄媚之臣。倘若自古以来没有死,那么太公今天还活着,我们君王当今可能正披着蓑笠站在田间地头,考虑的只有眼前的事,哪有工夫念及死啊!”景公觉得惭愧,举起杯子自己罚自己喝酒,又罚了史孔、梁丘据各两杯酒。
    二、现代文阅读
    (一)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善养“静气”
    ①《孟子·告子上》有则“学弈”的故事:两人师从著名棋手弈秋学习,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另一人表面上听讲,实则心猿意马。学习结束,两人棋艺相差甚大。这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力有多大差别,而是因为学习时态度不一样:前者保持了心态宁静,后者却没有做到。“学须静也”,这就是“静”的力量。
    ②我们常说,人得有才气、锐气等,其实,涵养些“静气”,能让人更好地静心笃志,走上厚积薄发的成功之路。国画大师齐白石成名后,有人问他何以成为一代名家,他答道:“作画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事业可成。”
    ③事实确实如此。无论是面对时代风浪,还是满目荣誉,陈景润始终沉迷于数学研究,在短暂的一生中取得了令人惊羡的科研成果;黄旭华为研制核潜艇隐姓埋名30年,铸就了“赫赫而无名的一生”;北大高材生樊锦诗,深居荒漠大半生,守护敦煌文明,被誉为“敦煌的女儿”……正因为他们始终葆有“静气”,任外界如何纷扰,数十年如一日心无旁骛、孜孜以求,最终成就了事业,成就了人生。而这种“静气”从何生发而来?
    ④心静源于心定,心定则源于大志在胸。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群曾问陈景润:“你这样拼命到底为了什么?”陈景润答得很简单:“打倒维诺格拉朵夫。”维诺格拉朵夫就是世界著名数学家、哥德巴赫关于奇数猜想的证明者。13岁的黄旭华就已经开始思考“长大了,一定得为国家做点事情”。大学毕业后樊锦诗决定走向敦煌,后来面对一次次走和留的选择,她最终都选择了留,因为她想着“为文物事业再出一点力”。
    ⑤志存高远,胸怀天下,就不会为一点成绩而骄傲、为一时挫折而沮丧,而是笃定意志向着目标进取。当一个人缺少大志向,剩下的就是些小情绪,外界的风吹草动都会成为心绪波动的干扰。
    ⑥心静也在于淡泊名利。老英雄张富清,战争年代舍生忘死,立下赫赫战功;建设时期,主动放弃安逸生活,到贫困地区默默奉献。他坚守初心一辈子,深藏功名60载,从未居功索取,“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他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⑦反观当下,有的人总是忙忙碌碌,热衷攀比;有的人顺风顺水时春风满面,一旦受挫就形神俱散;还有的人在物欲横流中抛弃本心……他们处于“忙盲茫”的恶性循环中,丝毫静不下来,去认识自我、沉思人生。
    ⑧清代学者王之春在《椒生随笔》中道:“天地间真滋味,唯静者能尝得出;人世间真机括:唯静者能参得透。”他认为,心有“静”,人生才能打开更广阔的天地。
    ⑨“静气”也是养出来的。与其将时间白白浪费于精神内耗上,不如多读书多学习多思考,涵养“静气”。“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邓小平同志的这句话,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学习重要性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把握“宁静致远”的真谛。
    ⑩多一些抱朴守静,少一些心浮气躁,人生必能进入另一重境界,在坚定目标中实现人生的志趣。
    8.第1段由学弈的故事说起有何作用?
    9.根据内容,梳理本文论证思路。
    10.第④段中的论据与第③段的十分类似,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答案】8.以“学弈”的故事开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以故事为论据阐述了“静”的作用;引出本文要论述的话题“静气”。
    9.①涵养些“静气”,能让人更好地静心笃志,走上厚积薄发的成功之路。②心静源于心定,心定则源于大志在胸。③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笃定意志向着目标进取。④多读书多学习多思考,涵养“静气”。
    10.不可以删掉。理由:第③段通过陈景润专注于数学研究、从而取得令人惊羡的科研成果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涵养些‘静气’,能让人更好地静心笃志,凝神聚力、专注精微,走上厚积薄发的成功之路”(“涵养静气,事业可成”)的论点;第④段通过对话,点明陈景润的远大志向,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心静源于心定,心定则源于大志在胸”的分论点。因此,这两段同样是叙述陈景润的事例,但是,论述的角度不同,证明的分论点也不同。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结合第①段“《孟子·告子上》有则‘学弈’的故事”分析,文章开头讲述“学弈”的故事,吸引读者,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结合第①段“前者保持了心态宁静,后者却没有做到。‘学须静也’,这就是‘静’的力量”可知,这个故事引出本文要论述的话题“静气”;
    结合第①段“学习结束,两人棋艺相差甚大。这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力有多大差别,而是因为学习时态度不一样:前者保持了心态宁静,后者却没有做到”可知,这个故事作为事实论据阐述了“静”的作用,从而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第一空:结合第①至②段“我们常说,人得有才气、锐气等,其实,涵养些‘静气’,能让人更好地静心笃志,走上厚积薄发的成功之路”“作画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事业可成”可知,作者由《孟子·告子上》“学弈”的故事说起引出论题“静气”,引用了齐白石答成名原因的话,引出观点“涵养些‘静气’,能让人更好地静心笃志,走上厚积薄发的成功之路”;
    第二空:结合第③至④段“无论是面对时代风浪,还是满目荣誉,陈景润始终沉迷于数学研究,在短暂的一生中取得了令人惊羡的科研成果”“心静源于心定,心定则源于大志在胸。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群曾问陈景润:‘你这样拼命到底为了什么?’陈景润答得很简单:‘打倒维诺格拉朵夫。’”“13岁的黄旭华就已经开始思考‘长大了,一定得为国家做点事情’”“大学毕业后樊锦诗决定走向敦煌,后来面对一次次走和留的选择,她最终都选择了留,因为她想着‘为文物事业再出一点力’”可知,列举了陈景润、黄旭华、樊锦诗始终葆有“静气”,最终成就事业的事例,论述“心静源于心定,心定则源于大志在胸”;
    第三空:结合第⑤段“志存高远,胸怀天下,就不会为一点成绩而骄傲、为一时挫折而沮丧,而是笃定意志向着目标进取”可知,接着作者从“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笃定意志向着目标进取”进行论述;
    第四空:结合第⑨段“‘静气’也是养出来的。与其将时间白白浪费于精神内耗上,不如多读书多学习多思考,涵养‘静气’”可知,最后从“多读书多学习多思考,涵养‘静气’”进行论述。据此概括填空。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据的作用。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确“不赞同,不能删掉”,然后分析这两段中该论据的不同作用即可。
    结合第②段“我们常说,人得有才气、锐气等等,其实,涵养些‘静气’,能让人更好地静心笃志,凝神聚力、专注精微,走上厚积薄发的成功之路”可知,第③段“无论是面对时代风浪,还是满目荣誉,陈景润始终沉迷于数学研究,‘在喜马拉雅山巅行走’的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取得了令人惊羡的科研成果”一句通过陈景润专注于数学研究、从而取得令人惊羡的科研成果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涵养些‘静气’,能让人更好地静心笃志,凝神聚力、专注精微,走上厚积薄发的成功之路”的论点;
    结合第④段“心静源于心定,心定则源于大志在胸”可知,第④段“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群曾问陈景润:‘你这样拼命到底为了什么?’陈景润答得很简单:‘打倒维诺格拉朵夫。’这位维诺格拉朵夫就是世界著名数学家、哥德巴赫关于奇数猜想的证明者”通过对话,点明陈景润的远大志向,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心静源于心定,心定则源于大志在胸”的分论点。因此,这两段同样是叙述陈景润的事例,但是,叙述的角度不同,证明的分论点也不同。不能删掉。
    (二)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____________
    ①漫天大雪下了整整一天,整座城市变成了雪国。A夜里,雪花还未收脚,仍在不识相地穿街走巷,被寒流环绕的这座城,令人有点迷茫和感伤。
    ②老伴重病已住院半年多,医生说:“看能熬过这个年吧,要是能,或者有可能再延长一段时间。”我暗自落泪,内心依然______(希望 巴望 期望)奇迹发生。
    ③除夕回不了家,只能在病房守岁。我想,无论如何也要过个像点样的年啊,我知道老伴吃不下东西了,但哪怕是摆摆样子,让她看一看也好啊。于是,我上街寻找饭店,去买几样老伴爱吃的菜。
    ④B大雪刚落,东北的除夕夜更加寒气袭人。街道两旁大小商店、饭店都关门了。十里长街上只有我一个人的脚印,我踏着雪向前走,内心很是凄凉。
    ⑤今年的除夕或许就是老伴的最后一个年了,我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十里长街寻遍!
    ⑥路过一个胡同口,我看到几个流浪汉正在用小铁桶涮“火锅”,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对我说:“兄弟,过来喝酒!咱们一块儿过年吧!”
    ⑦我说:“谢谢,不了,我还有事,附近有还开门的饭馆吗?我想弄几个菜给住院的老伴儿。”他们答道:“往前走到头有一家小饭馆开门,我们的佐料就是她给的呢。”
    ⑧我离开时,那几个流浪汉在喊:“祝你老伴儿早日康复!”
    ⑨我听了,眼泪就流下来。自老伴患病后,我第一次听到陌生人祝福我老伴早日康复。老伴得了重病,我没有通知单位任何人。我始终认为,自己的困难,要自己去面对。
    ⑩C雪愈下愈大。在街的尽头,终于看到一家小饭馆,我禁不住热泪盈眶。
    ⑪年轻的老板娘见我进来,便站起身。我问:“我想买几个菜带走可以吗?给医院的病人。”
    ⑫老板娘说:“当然可以,你先选菜吧。”
    ⑬我点了几样老伴儿平时爱吃的菜。问:“大过年的,饭馆能不能做?”老板娘说:“没问题。”我又问:“今天和平时还是一个价钱吗?”老板娘说:“大过年的,不能乘人之危,平时卖什么价还是什么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些才对呀。”
    ⑭菜做好了,品相不错,我决计打车回医院。上车后,司机说:“过年好!去哪儿?”我说:“第一医院。”司机说:“家里有人住院?”我说:“老伴儿。”
    ⑮司机长叹了一声:“这年哪,有人欢喜有人愁哇。刚才我拉了一位老大娘。我问:‘大娘咋才回家过年哪?’老太太一听就流泪了。我就跟她说:‘大娘,大过年的,咱得高高兴兴的,对吧?’临走时,那个老太太非要给我一百块钱。我说:‘我怎么能要您钱呢?您留着吧。’老太太说:‘就当是我给你的压岁钱了。’我一听,眼泪哗哗的。最后,我还是悄悄把钱塞到老太太的包里了,看她进了进站口才走……人人都有犯难的事呀。老哥,你看我,媳妇在家等着我呢,可我为了家人还在路上奔波哩!”
    ⑯回到医院,病床上的老伴儿很高兴。看着一桌子的菜,她竟然慢慢地坐了起来。零点的钟声响了,我们老两口儿举起酒杯祝福彼此。老伴儿说:“难为你了。”我说:“别这么说,我愿意,高兴着呢。”
    ⑰老伴儿闪动着泪花说:“好好活着。”
    11.在第②段画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______
    12.根据第⑥—⑮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1)“我”在胡同口遇见流浪汉并受到邀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老板娘热情周到的接待而感激。
    (3)“我”在返回医院途中与司机交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多处(A、B、C画线句)都写到了雪,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分析。
    14.联系全文,说说第⑯段画线句中“我”“高兴”的原因。
    15.给这篇小说选一个恰当的题目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买菜 B.除夕的夜
    【答案】11.巴望
    12.(1)得到他们的对老伴儿早日康复的祝福,非常感动 (2)“我”终于找到了一家营业的小饭馆 (3)听司机讲上一个乘客的故事,非常感慨,人人都有犯难事
    13.渲染了寒冷、凄清的氛围,烘托了“我”内心的孤独、凄凉和感伤,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14.“我”虽然面对老伴重病,但依然尽力让她过个好年,体现了“我”对老伴的爱与坚守,同时也感受到了来自陌生人的温暖和祝福。
    15.B.除夕的夜,理由:小说主要讲述了“我”在除夕之夜为老伴买菜的经过,这个题目能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能突出小说中“我”对老伴的爱与坚守,以及来自陌生人的温暖和祝福。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
    “巴望”是着殷切地盼望、急切地想要实现某事的意思。“希望”是指心中有实现某种情况或出现某种情况的愿望。“期望”是指对某件事情抱有期待,希望事情的发展符合自己的意愿。通常带有较高的期望值,并且具备一定的客观可能性。依据“伴重病已住院半年多,医生说:‘看能熬过这个年吧,要是能,或者有可能再延长一段时间。’我暗自落泪,内心依然 奇迹发生”可知,这体现出“我”对老伴病情好转的迫切期待以及深沉的个人情感。“希望”较为中性,没有“巴望”那么强烈的情感色彩;而“期望”则多用于对未来有较高的预期或要求,相对较正式,表达不如“巴望”具体生动。故选“巴望”。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概括。
    ①空,“‘我’在胡同口遇见流浪汉并受到邀请”定位到第⑥段,结合第⑧段“我离开时,那几个流浪汉在喊:‘祝你老伴儿早日康复!’”、第⑨段“我听了,眼泪就流下来。自老伴患病后,我第一次听到陌生人祝福我老伴早日康复”可知,“我”在胡同口遇见流浪汉并受到邀请,听到他们对“我”老伴儿早日康复的祝福,非常感动;
    ②空,“因老板娘热情周到的接待而感激”定位第⑬段,结合第⑩段“在街的尽头,终于看到一家小饭馆,我禁不住热泪盈眶”可知,“我”终于在街的尽头找到一家营业的小饭馆,非常激动,同时因老板娘热情周到的接待而感激。
    ③空,“‘我’在返回医院途中与司机交谈”定位到第⑭⑮段,结合第⑮段“这年哪,有人欢喜有人愁哇”“人人都有犯难的事呀。老哥,你看我,媳妇在家等着我呢,可我为了家人还在路上奔波哩!”可知,“我”在返回医院途中与司机交谈,听到他讲上一个乘客——一位老太太的表现,非常感慨,人人都有犯难事。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依据①段“夜里,雪花还未收脚,仍在不识相地穿街走巷,被寒流环绕的这座城,令人有点迷茫和感伤”,④段“大雪刚落,东北的除夕夜更加寒气袭人”,⑩段“雪愈下愈大。在街的尽头,终于看到一家小饭馆,我禁不住热泪盈眶”可知,文中反复描写的雪花与寒流,不仅营造出一个寒冷、凄清的氛围的背景,还侧面烘托了“我”在面对老伴重病时的心凄凉和伤感的心情。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有了下文我”遇到几件温暖人心的事件,使艰难中的“我”得到的温暖和感动。所以,这几处环境描写具有渲染了寒冷、凄清的氛围,烘托了“我”内心的孤独、凄凉和感伤,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这样的作用。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概括。
    依据⑯段“看着一桌子的菜,她竟然慢慢地坐了起来。零点的钟声响了,我们老两口儿举起酒杯祝福彼此。老伴儿说:‘难为你了’”可知,“我”坚持为老伴过年,为她准备喜爱的菜,尽可能地制造过年的氛围,体现了对老伴深沉的爱与坚定的守护;同时,与老伴在病房中共度除夕,并受到流浪汉的祝福和老板娘、司机的善意帮助,使“我”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纵使处境艰难,依然心存温情与感动。所以,“我”“高兴”的原因:一是“我”虽然面对老伴重病,但依然尽力让她过个好年,体现了“我”对老伴的爱与坚守;二是来自陌生人的温暖和祝福让也让“我”高兴。
    【15题详解】
    本文考查概括标题。
    用“除夕的夜”作为题目。理由:依据③段“除夕回不了家,只能在病房守岁”,⑤段“今年的除夕或许就是老伴的最后一个年了,我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十里长街寻遍”可知,体现了“我”因老伴病重而不能过常规的新年,反映了“我”的坚持与珍惜;依据⑬段“老板娘说:‘大过年的,不能乘人之危,平时卖什么价还是什么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些才对呀。’”可知,老板娘的话表明在除夕夜中人情与温暖的无处不在;依据⑮段“司机长叹了一声:‘这年哪,有人欢喜有人愁哇’”可知,司机对过年的感慨道出了除夕中的喜忧参半;依据⑯段“零点的钟声响了,我们老两口儿举起酒杯祝福彼此。老伴儿说:‘难为你了。’我说:‘别这么说,我愿意,高兴着呢’”可知,描绘了在除夕零点钟声中,“我”和老伴相互祝福的动人画面。因此,“除夕的夜”作为题目,不仅概括了事情发生的时间背景和主要故事情节,还表现了主人公对老伴的关爱之情及那夜中遇到的人所给与的的温暖与感动。
    三、综合运用
    学校文学社举办“艾青诗歌”分享会,作为文学社的成员,请你参与以下活动。
    【任务一:活动设计】
    16.同学们准备设计一些活动,有班刊专栏征稿、诗歌朗诵比赛等,请你也出出主意,再补充两项活动: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任务二:慧眼品鉴】
    17.请你比较下面表格中艾青在30年代创作的两首诗歌,完成内容填写。
    【任务三:妙笔生花】
    18.品鉴中,同学们发现意象的组合营造出诗歌的意境,如以“太阳”为核心可以衍生很多意象。请参考示例,从图示其他两组意象中任选一组,创作一首短诗。
    短诗格式见示例,共四句,答题纸上每句的换行可用“/”分割。
    【意象选择】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诗歌创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6.①艾青诗歌研讨会 ②艾青诗歌创作比赛
    17.①象征着遭受苦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大地。 ②缓慢。 ③高昂乐观。
    ④战斗者、血液。
    18.①太阳 ②游子 ③诗歌创作:远方的游子/在夕阳的余晖中/踏上归家的路/那轮落日/照亮你久违的故乡。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活动设计。根据题干要求补充两项和“艾青诗歌”分享主题相关的两项活动即可。
    示例:①艾青诗歌知识竞赛;②艾青诗歌主题插画展。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朗读设计及诗歌内容理解。
    ①《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作者将自己比作一只鸟;“土地”为万物生长、繁衍提供营养,是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而现在的土地被“暴风雨打击着”,“风雨”是指祖国正被侵略者无情的践踏,祖国正在经受着苦难。由此可知,“土地”象征着遭受苦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大地。
    ②根据感情基调的设计“深沉悲情,要将读者带入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悲壮情境中”可知,在朗读时语速应缓慢,以表达深沉的情感和悲壮的氛围,还可以适当停顿,以强调诗歌中的重音和情感。
    ③根据“苦难也已成为记忆,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可知,中华民族已然觉醒,时刻准备战斗、反抗,感情基调应是慷慨激昂的,要读出战斗的决心和奋发昂扬之情。
    ④诗歌写到土地“复活”,突出了土地复苏、民族觉醒的主题。而这一切都是中华民族抗争的结果,故可重读“战斗者”“血液”,体现中华民族的不屈,奋起反抗的执着精神。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创作。从图示其他两组意象中任选一组,创作一首短诗即可。
    示例:意象选择:红日、追梦人
    诗歌创作:奔波在旅途中的追梦人/心中满怀如火焰般鲜红的热情/奔跑而来/灿烂的红日/为你的身影烙下最盛大的赞美。
    四、写作
    19.曾经以为,有些存在,纯属多余。比如一句简单重复的话语,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甚至,无足轻重的自己……后来,时间慢慢告诉你,有些存在,隐藏着价值,从不多余。
    请以“原来并不多余”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答案】略。我爱这土地(节选)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复活的土地(节选)
    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
    在明朗的天空下
    已复活了!
    ——苦难也已成为记忆,
    在它温热的胸膛里
    重新漩流着的
    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1937年7月6日
    诗歌
    土地的象征意义
    朗诵脚本设计
    《我爱这土地》
    ①____________
    感情基调:深沉悲情,要将读者带入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悲壮情境中。画横线句重音:重读“爱”、“深沉”。
    语速:②____________
    《复活的土地》
    象征正在觉醒奋起的中华民族。
    感情基调:③____________
    画横线句重音:④____________
    语速:整体较快,最后一句可一字一顿,语速较缓。
    示例:
    【意象选择】朝阳 少年
    【诗歌创作】奔跑着的少年/肩披金色的光飒沓而来/初生的朝阳/为你点染最炫目的青春华彩

    相关试卷

    2024~2025学年上海市闵行区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上海市闵行区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2页。

    2024-2025学年上海市闵行区多校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上海市闵行区多校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2025学年上海闵行区初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上海闵行区初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解析),共13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