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山东省名校联盟高三(上)10月阶段性检测 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山东省名校联盟高三(上)10月阶段性检测 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为了提高贵州省多种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某科研团队设计了一种新型太阳能热水器(下图),新增了带有出水孔的反射镜面面板、雨水接水板和集水管等。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能提高太阳能资源利用率的设计是( )
A. 集水管B. 出水孔
C. 反射镜面面板D. 雨水接水板
2. 热水器新增设计主要考虑了贵州( )
A. 高原大气稀薄,太阳能丰富B. 地表多裂隙,地表水易渗漏
C. 高原峡谷地形,易发生洪涝D. 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崎岖
3. 推广该热水器的最佳城市是( )
A. 拉萨B. 兰州
C. 长春D. 上海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反射镜面面板有出水孔,通过雨水接水板和集水管接收雨水,充分利用屋顶空间,将大气降水储存起来,供日常生活生产使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但对于提高太阳能资源利用率没有帮助,ABD错误;该热水器反射镜面面板接收太阳辐射面积更大,能获得更多太阳辐射,提高太阳能利用率,C正确。故选C。
【2题详解】
西南地区多喀斯特地貌,虽然降水条件较丰富,但是地面多裂隙,地表水易渗漏,使得地表水存续较少,可利用水资源并不充足,热水器新增设计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贵州缺水的现状,B正确;贵州省多阴雨天气,太阳能并不丰富,A错误;热水器新增设计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太阳能和水资源,与易发生洪涝无关和地形崎岖无关,CD错误。故选B。
【3题详解】
据上题分析得知该热水器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太阳能资源利用率,适用于太阳能相对匮乏地区,以及水资源相对紧张地区。拉萨与兰州太阳能丰富,但降水较少,能收集到的雨水数量量有限,使用该热水器效果不明显,AB错误;上海年降水总量大于长春,且雨季时间更长,上海的太阳能相对于长春更匮乏,且上海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水资源消耗量远大于长春,相对更缺水,而上海降水更充足,集水管能收集更多的雨水以缓解上海水资源相对不足的现状,所以上海相对于长春更适宜推广该热水器,D正确,C错误。故选D。
甲烷是农业活动排放的主要温室气体,反刍动物肠道发酵甲烷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我国未来农业活动温室气体排放走势取决于农产品国内产量变化(需求总量变化和自给率变化决定)和单位产品排放量变化(农业减排技术进步率决定)两大因素。图为需求总量稳定,“高/低自给率+高/低技术进步率”四种组合模拟情境下2030年和2060年较2020年中国农业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变化率图。完成下面小题。
4. 甲烷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 )
A. 大气辐射总量增加B. 大气吸收作用增强
C. 地面辐射总量增加D. 地面反射作用增强
5. 图中反应“低自给率+高技术进步率”的是( )
A. ①B. ②
C. ③D. ④
6. 下列符合我国农业活动甲烷减排的可行性措施的( )
A. 降低农产品市场对外开放程度B. 提高农产品的自给率
C. 改善饲料、改良反刍动物品种D. 减少氮肥的使用比率
【答案】4. B 5. D 6. C
【解析】
【4题详解】
温室气体甲烷可以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具有显著的增温效应,从而加剧温室效应,B正确;大气辐射总量增加是增温之后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A;地面辐射总量主要与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有关,与甲烷气体关系不大,C错误;地面反射作用增强会导致降温,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四种组合中④的中国农业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变化率最大(由2%变为-23%),①、②、③的变化率幅度均小于④,这说明④的减排的温室气体减少幅度最大,体现了高技术进步率(利用节能减排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低自给率使农产品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提高,也会降低我国农业生产排放的温室气体,所以④最能反应“低自给率+高技术进步率”,D正确,排除ABC。故选D。
【6题详解】
降低农产品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利于我国粮食安全保障,A错误;提高农产品的自给率使得农业生产中排放的甲烷增加,不利于甲烷减排,B错误;反刍动物肠道发酵甲烷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据此改善饲料、改良反刍动物品种,能有效减少甲烷排放,C正确;甲烷气体的排放与使用氮肥关系不大,排除D。故选C。
平流雾是由暖湿的气团流向冷下垫面时因近地面的冷却使其饱和形成。锋面雾是雨滴从锋面上部相对温暖的空气中降落蒸发进入锋面下较冷的空气中并使其饱和形成。2021年1月21日~27日琼州海峡出现了一次持续性海雾。图左示意琼州海峡及其周边位置,下图右示意此次海雾徐闻站和海口站监测的能见度和海口站的风向(正北为0°,顺时针旋转360°)演变。完成下面小题。
7. 由两站天气实况监测可知( )
A. 徐闻站夜间大雾强度更强B. 海口站浓雾天气持续更久
C. 徐闻站能见度日变化更大D. 海口站的盛行风向较稳定
8. 21日至22日期间,海口站的风向和海雾类型是( )
A. 偏南风平流雾B. 偏北风平流雾
C. 偏南风锋面雾D. 偏北风锋面雾
【答案】7. A 8. D
【解析】
【7题详解】
据图示可知徐闻站较海口站纬度相对更高,受冷空气影响更大,夜间地面温度更低,21日至22日期间锋面雾对徐闻站影响更大,夜间相对于海口站大雾更强;23-26日之后才有偏东风把暖湿气团带到琼州海峡,由于徐闻站地面温度更低,23-26日更易形成平流雾,夜间大雾浓度相对于海口站更强,A正确;据图示能见度信息可知徐闻白天多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阻碍近地面增温,雾气不易消散;而海口站23-26日白天能见度较高,说明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气温升高,雾气消散。所以徐闻站浓雾天气持续更久,能见度日变化更小,BC错误;据图示信息可知海口站风向变化较大,有偏北风和偏东风,风向不稳定,D错误。故选A。
【8题详解】
21~22日受海口站以偏北风为主,受偏北风携带的冷空气南下与当地的暖空气相遇,暖湿空气遇冷凝结,易形成锋面雾,D正确,C错误;形成平流雾必须有暖湿气团,而23-26日之后才有偏东风把暖湿气团带到琼州海峡, 暖湿空气遇冷凝结之后才能形成平流雾,所以21日至22日期间不会有平流雾,AB错误。故选D。
冰斗和U形谷是典型的冰蚀地貌,因冰斗底部高度与其形成时当地的雪线高度基本相当,在同一山地,通常有冰斗成层排列的现象。依据不同时期冰斗位置来分析气候变化规律,用U形谷特征判断冰川活动期次和规模。图为根据我国西北某山区冰蚀地貌特征而编制的模式化图(忽略局地因素影响)。图中冰斗①-⑧分三期形成,受外力破坏微弱,形态完好;F为断层,它改变了冰斗3和5的原始位置。完成下面小题。
9. 下列冰斗属于同一时期的是( )
A. ②④⑥B. ③⑥⑧
C. ③④⑧D. ⑤⑥⑧
10. 结合冰蚀地貌特征推测该山区的整体气候变化趋势是( )
A. 持续变暖B. 持续变冷
C. 先变冷再变暖D. 先变暖再变冷
11. U形谷A较B( )
A. 形成晚,冰川活动规模大B. 形成早,冰川活动规模大
C. 形成晚,冰川活动规模小D. 形成早,冰川活动规模小
【答案】9. C 10. A 11. B
【解析】
【9题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知,“冰斗和U形谷是典型的冰蚀地貌,因冰斗底部高度与其形成时当地的雪线高度基本相当,在同一山地,通常有冰斗成层排列的现象”。图中冰斗自下而上依次形成,且图中冰斗①-⑧分三期形成,同一时期的冰斗高度应基本相当。“F为断层,它改变了冰斗3和5的原始位置”,即图中F断层改变了③⑤的位置,没有改变①的位置,即先形成③⑤冰斗,接着断层使③⑤的位置下移,断层稳定后形成①冰斗。所以断层发生在③冰斗形成之后,故冰斗形成顺序是第一期⑤⑥;第二期在⑤⑥之上,所以③④⑧在第二期,剩下的就在第三期,第三期:①②⑦,C正确。故选C。
【10题详解】
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冰斗成层分布,受外力破坏微弱,形态基本完好,结合材料“冰斗底部高度与其形成时当地的雪线高度基本相当”和目前雪线位于高山上部可知,冰川萎缩,说明雪线逐期上升,因此气候变化趋势是持续变暖,A正确,排除BCD。故选A。
【11题详解】
前期气温低,冰川规模较大,侵蚀作用强烈,侵蚀形成了宽大的U形谷A,后期,随着气温升高,冰川规模变小,冰川下切侵蚀,形成了嵌套在U形谷A中较窄的U形谷B。所以U形谷A较B形成早,冰川活动规模大,B正确,排除ACD。故选B。
小黄鱼是我国舟山渔场的四大渔产之一,属于暖温性洄游鱼类。产卵洄游时,小黄鱼游到某一产卵场后,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继续前行至其他产卵场。下图示意某海域部分小黄鱼产卵场和越冬场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2. 丁地成为小黄鱼重要越冬场的主要原因有( )
①远离大陆,水温较高②距河口远,盐度较高③暖流流经,增温明显④寒流流经,饵料丰富
A. ①③B. ①④
C. ②③D. ②④
13. 小黄鱼产卵洄游的路线是丁→丙→乙→甲,其最佳出发时间是( )
A. 3月B. 5月
C. 7月D. 9月
【答案】12. A 13. A
【解析】
【1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小黄鱼属于暖温性洄游鱼类,冬季越冬应选择较温暖的海域。冬季陆地温度低,丁地距陆地较远,受陆地影响小,且受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暖流影响,海水温度较高,有利于小黄鱼越冬,①③正确,④错误;题干信息材料中没有关于小黄鱼对海水盐度的要求,无法判断,排除②。故选A。
【13题详解】
由材料“小黄鱼属于暖温性洄游鱼类,产卵洄游一般随水温变暖启动”,水温变暖时应是由冬季水温最低时转为春季水温转暖时,北半球冬季为12月、1月、2月,3月是春季的开始,水温开始变暖,小黄鱼应从丁地越冬地开始洄游,A正确;5月、7月、9月海水水温已经较高,不符合水温变暖启动的条件,BCD错误。故选A。
大暑当日某中学生在新疆研学活动中用水印相机拍摄了一张白沙山—白沙湖景区观景台的照片(下图),其中照片水印信息部分模糊,方位角是从某点的指北方向线起依顺时针方向至目标方向线间的水平夹角。完成下面小题。
14. 根据照片中的水印信息推测拍摄时间应是( )
A. 6:08B. 9:08
C. 12:08D. 15:08
15. 若不考虑天气因素,再一次在同时同地拍摄到相同的照片,最有可能出现在( )
A. 小满B. 小暑
C. 处暑D. 小雪
【答案】14. C 15. A
【解析】
【14题详解】
图中方位角38°,代表拍摄照片时相机正对北偏东38°,所以照片中的物影朝向指向约在西偏北38°处,由于物影方向与太阳方位相反,所以此时太阳方位在东偏南38°处。当地在北温带地区,地方时正午12时太阳在正南,地方时6时太阳在正东附近,太阳方位在东偏南38°时当地地方时应约在6时到12时之间。据图示信息可知当地的经度约为75°E,而拍摄照片所用的时间是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两者时差约3小时。北京时间6:08时当地地方时约为3:08,北京时间15:08时当地地方时约为12:08,不在该时段,AD错误;北京时间9:08时当地地方时约为6:08,此时太阳应在正东附近,不会是东偏南38°,B错误;北京时间12:08时当地地方时约为9:08,此时太阳应在东偏南38°处附近,C正确。故选C。
【15题详解】
大暑在夏至之后的两个节气,大暑与夏至之间时间相差约为一个月,而能再一次在同时同地拍摄到相同的照片,说明下一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大暑时相同,所以这一天应在夏至日之前的一个月,也就是夏至日之前的两个节气小满,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下游河道滩岸(图1)主要是由泥沙淤积而成,随着小浪底水库的运行,黄河下游河床处于持续冲刷阶段,局部河段滩岸崩退频繁,严重危害堤防及滩区安全。滩岸崩退受河岸土体条件等内部因素和水流动力条件等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经研究发现修建水库后大流量下的“清水”更易于造成崩岸,而在大含沙量下降低了崩岸发生规模。图2为滩岸崩退模式图。
(1)描述黄河下游滩岸崩退过程。
(2)从水沙条件角度分析大流量下的“清水”更易造成崩岸的原因。
(3)列举一项防治崩岸的工程措施。
【答案】(1)小浪底水库运行导致水库库区与下游之间水位差增加,河流流速增快,黄河下游河床下切侵蚀加剧,水位降低,滩岸裸露面积增加;小浪底水库运行后,黄河下游河流含沙量减少,“清水”持续冲刷滩岸下部土体;滩岸上部土体失去支撑,进而在重力作用下上部土体坍塌,造成滩岸崩退。
(2)"清水"含沙量低,河水中泥沙对河床和滩岸的保护作用弱;大含沙量时泥沙会在水流与滩岸之间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其对滩岸的冲刷力相对较小;而大流量下的“清水"没有这种缓冲和保护作用,所以更易造成崩岸。
(3)抛石护脚:向崩岸处抛投石块,使被冲刷的滩岸坡度减缓,减少水流直接冲刷岸边土体;加固滩岸:利用建筑材料加固滩岸,加强滩岸对流水的抗侵蚀能力;生物工程:恢复并提高滩岸植被覆盖率,强化植被保持水土能力。
【解析】
【小问1详解】
河段滩岸崩退频繁是在小浪底水库运行之后,所以黄河下游滩岸崩退与小浪底水库运行密不可分。水库必须有一定的蓄水,这会导致小浪底水库运行导致水库库区与下游之间水位差增加,导致黄河下游的流速加快,河流下切侵蚀加剧,尤其是黄河下游是以泥沙淤积而成,易被侵蚀。下切侵蚀加剧之后水位降低,下游滩岸裸露面积增加;小浪底水库有很强的截沙功能,这会导致黄河下游河流含沙量减少,“清水”较“浑水”侵蚀能力更强,这使得冲刷滩岸下部土体强度增大;当滩岸上部土体失去支撑,进而在重力作用下上部土体坍塌,造成滩岸崩退。
【小问2详解】
黄河下游河道滩岸主要是由泥沙淤积而成,“清水”含沙量低,能沉积的泥沙很少,河道滩岸泥沙淤积来源减少,河水中泥沙对河床和滩岸的保护作用弱;大含沙量时泥沙会在水流与滩岸之间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会显著减弱对滩岸的冲刷力;而大流量下的“清水"没有这种缓冲和保护作用,侵蚀能力显著增强,所以更易造成崩岸。
【小问3详解】
崩岸的产生一般发生在滩岸坡度较大处,为此应向崩岸处抛投石块或其他碎屑物,使被冲刷的滩岸坡度减缓,减轻水体对滩岸的冲击力,同时也有保护滩岸的效果,从而减少水流直接冲刷岸边土体;滩岸主要是由泥沙淤积而成,十分容易被侵蚀,应利用建筑材料加固滩岸,加强滩岸对流水的抗侵蚀能力;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恢复并提高滩岸植被覆盖率,有助于强化植被保持水土能力。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11月17—20日,吉林省出现罕见的大范围冰冻雨雪天气,伴有三个阶段性相态(雪、雨、冻雨)转换,冻雨期间容易造成部分设施中断关闭、林农业等受损。冻雨是由冰水混合物组成的降水类型,低于0℃的雨滴降落到温度低于0℃的物体表面,冻结成光滑而透明的冰层,冻雨发生于自下而上的冷—暖—冷温度层结中。图左为此次长春站10m风速和2m气温、逐小时降水量时序图。图右示意18日20时海拔1500米风场。
(1)指出此次降水过程中相态转换的顺序及该气象站冻雨出现的时间段。
(2)描述此次冻雨天气形成的过程。
【答案】(1)此次降水过程中相态转换的顺序是雨、冻雨、雪;冻雨出现在18日15时左右到19日3时左右。
(2)冰晶和雪花形成于上层冷层;冰晶和雪花受重力影响进入暖层,变成液态水滴;液态水流向下进入冷层降温;水滴降落到地面上,接触到冰冷的物体,形成冻雨。
【解析】
【小问1详解】
据图示信息可知在17日是当地的气温在0℃以上,气温较高,产生的降水相态为雨;而在18日午后的降水气温已经在0℃以下,说明地表温度已经低于0℃,降水会在地面冻结形成冻雨;到19日时气温骤降,这时的降水相态是雪。冻雨是低于0℃的雨滴降落到温度低于0℃的物体表面,温度层中应有暖层的存在,也有上下冷层的存在,在18日15时左右到19日3时左右的这段时间长春站2m气温在0℃以下附近,但19日凌晨之后气温骤降到-5℃以下,所以这段时间应是冻雨时间。
【小问2详解】
据18日20时海拔1500米风场图可知此时吉林省受东北风(冷气流为主)影响,而南侧地区以偏南风(暖气流)为主,这导致部分暖空气会进入到吉林省上空,吉林省上空形成冷—暖—冷温度层。受冷暖气团相遇形成的锋面影响,水汽首先在最上层的冷层凝结形成冰晶和雪花,冰晶和雪花受重力影响进入中间暖层,冰晶受热变成液态水滴;液态水流向下进入冷层降温形成低于0℃的雨滴;水滴降落到地面上,接触到冰冷的物体,形成冻雨。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腹地,地貌与气候复杂,湖泊类型多样,下图为新疆局部地区湖泊分布情况。
活动一湖泊研究人员根据地理信息技术的数据分析了1986—2019年新疆主要湖泊面积变化的时空特征,表为1986—2019年博斯腾湖和艾比湖基本情况和变化率统计表。
(1)判断博斯腾湖近年来的面积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活动二艾比湖位于天山北麓,阿拉山口的东南侧,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部,是奎屯河、精河、博尔塔拉河等河流的尾闾湖,平均湖深2~3米。下表示意2021年3—12月艾比湖水面变化情况。
(2)分析2021年9月艾比湖湖水面积最小的主要原因。
活动三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作为新疆最大的盐湖,艾比湖湖面面积经历了“增加—快速萎缩—增加—减少”4个动态变化过程。艾比湖的快速萎缩曾导致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甚至北疆的生态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
(3)分析艾比湖萎缩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答案】(1)博斯腾湖近年来的面积增加。博斯腾湖平均水体面积的变化率为正值,说明湖泊面积扩大。
(2)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河流和湖泊因此损失水量大;夏季是农业需水量较大的季节,大量的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水量减少,因此9月艾比湖的湖面面积最小。
(3)艾比湖萎缩导致可蒸发水域面积减少,导致该地区降水更少,气候更加干旱;气候趋于干旱导致当地气温年较差和昼夜温差变大;植被进一步退化,风力加大;湖床裸露,增加了新的沙源,沙尘暴天气多发。
【解析】
【小问1详解】
据1986—2019年博斯腾湖基本情况和变化率统计表可知这段时间其平均水体面积变化率为 1.16,变化值为正值,说明博斯腾湖的湖泊面积有所扩大。
【小问2详解】
北半球夏季为6、7、8月,当地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河流和湖泊水分支出多,因此损失水量大;当地的农业非常依赖灌溉水源,夏季又是农作物生长旺季,需水量大,大量的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水量减少,从而导致9月艾比湖的湖面面积最小。
【小问3详解】
艾比湖萎缩直接导致湖泊面积减少,可蒸发水域面积减少,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减少,导致该地区降水更少,气候更加干旱;气候趋于干旱导致当地大陆性气候更加显著,表现气温年较差和昼夜温差变大;由于气候趋于干旱,植被进一步退化,植被的防风作用减退,导致区域风力加大;艾比湖萎缩导致湖床裸露,增加了新的沙源,沙尘暴天气多发。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沿岸水是河水与海水在沿岸混合而成的水体,盐度一般较低且水平梯度较大。渤海区域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偏南风。渤海南部沿岸水的盐度、运动范围等受盛行风、海岸线形态、入海径流和海水运动等因素影响,入海径流量大小对其影响较之季风的作用弱得多。图为渤海局部区域1月盐度分布图。
(1)分析甲海域低值中心形成的主要原因。
(2)与1月相比,推测7月渤海海峡南北盐度差异变化并分析原因。
【答案】(1)甲海域位于黄河入海口附近南侧,入海径流量较大;该海域相对封闭,海水与外界交换少,海水盐度稳定;冬季盛行东北季风,沿岸水在此积累较多,海水盐度较低;冬季海水水温低,蒸发微弱。
(2)渤海海峡南北盐度差异减小。该海域夏季受偏南季风的影响,渤海南部沿岸水向渤海中部扩展,低盐度沿岸水堆积作用减弱,渤海南部沿岸水盐度值相对1月增加;受夏季偏南风影响,渤海南部低盐度中心向黄河口区移动;7月渤海地区降水量普遍增加,渤海海峡南北海域海水盐度普遍减小。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海域位于黄河入海口附近南侧,受入海径流影响较大,海水盐度较低;据图示海陆轮廓分布可知甲海域相对封闭,海水与外界交换少,海水盐度稳定;渤海区域冬季盛行东北季风,而甲海域西南侧为海湾,海水受东北风影响在甲处不断积累,导致沿岸水在此积累较多,海水盐度较低;当地冬季寒冷,冬季海水水温低,蒸发微弱。
【小问2详解】
7月较1月风向由东北风转变为偏南风,原渤海海峡南部甲海域因东北风导致的沿岸水受夏季偏南风影响,渤海南部低盐度中心向黄河口区移动,南部海域盐度有所升高,北部海域海水盐度有所降低;夏季受偏南季风的影响,渤海南部沿岸水受风向变化影响而向渤海中部扩展,低盐度沿岸水堆积作用减弱,导致渤海南部沿岸水盐度值相对1月增加;7月渤海地区受湿润的夏季风影响,普遍多雨,降水量普遍增加,渤海海峡南北海域海水盐度普遍减小。综上分析推断渤7月海海峡南北盐度差异减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九师联盟高三(上)10月质量检测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山东省潍坊市天一大联考齐鲁名校联盟高三(上)10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三(上)10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