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淄博第十一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淄博第十一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第1页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淄博第十一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第2页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淄博第十一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淄博第十一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淄博第十一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11
    第Ⅰ卷(共7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图为不同时期新石器文化形势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是( )
    A. 中原地区已经处于各种文化分化的复杂阶段
    B. 不同文化圈之间一开始就存在相互隔绝现象
    C. 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并行到中原中心的趋势
    D. 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出现愈来愈分层的状况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正向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其准确时空为:新石器时代(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图1展示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分布情况,从图中可以观察到早期的文化分布较为分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地区的文化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这表明中华文明经历了从多元并行逐渐演变成以中原为中心的过程,C项正确。图中并未明确显示中原地区已处于文化分化的复杂阶段,且“分化”与“复杂”不完全等同,排除A项;图中显示不同文化圈之间存在交流,而非一开始就相互隔绝,排除B项;D项中的“分层状况”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 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周( )
    A. 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B. 血缘政治色彩浓厚
    C. 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D.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国人虽能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也只是更换宗主,这说明即使国君可能因国人的意见而被更换,但新立的国君依然是基于血缘关系的继承,维护了血缘政治的传统,说明血缘政治色彩浓厚,B项正确;“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说法错误,国人虽能发表意见并产生一定影响,但最终决定权不在国人,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材料表明宗法制度在当时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并非遭到破坏,排除D项。故选B项。
    3.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
    A. 分封制度的终结
    B.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 宗法制度的湮灭
    D. 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至秦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动荡,秦统一六国,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B项正确;分封制度在之后的朝代中,仍有实行,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的基本形成,并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湮灭,排除C项;秦朝并不属于早期国家形态,排除D项。故选B项。
    4.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 )
    A. 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B. 西周重视天文观测
    C. 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D. 楚国制漆工艺精湛
    【答案】C
    【解析】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说明出土文物与文献可以相互印证,C项正确;不能从图像或文献记载来评判史料的可靠性,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西周对天文观测的重视,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说明楚国制漆工艺精湛,排除D项。故选C项。
    5.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列项中,由老子提出且体现朴素唯物观的是( )
    A.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B.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C. “天行有常,不尧存,不为桀亡”
    D.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老子提出,意思是:人类的生活行为的运行是以地球物理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地球运行的法则是以这整个宇宙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宇宙运行的是以道的法则为法则,道的运行是以自然而然为法则。简言之,道的运作是以宇宙本来自然的规律为规律,体现了朴素唯物观,D项正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前进。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而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而就不存在。该主张由荀子提出,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6. 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 王国势力强大B.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 现实统治需要D.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C
    【解析】
    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
    7. 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 加强了货币管理B. 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 削弱了诸侯实力D. 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C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2022.1·浙江高考·4)
    8. 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
    A. 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B.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D. 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及所学知识可得,刺史是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官员,位卑权重,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宰相的不足,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刺史是监察官员,并非行政官员,故“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刺史代表的是皇帝,充当的是皇帝的耳目而非代表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
    9. 东晋时期,羯人石勒、氐人苻坚,都因拥有长安、洛阳两京而自称“中国皇帝”,反指东晋为“司马家儿”“吴人”;南方政权则以华夏文化的继承者自居。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 南北方缺乏经济文化交流B. 民族交融遇到了重大阻碍
    C. 统一逐渐成为南北方共识D. 正统观念受到统治者重视
    【答案】D
    【解析】
    魏晋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林立、南北对峙,不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建立自己的政权,材料表明北方政权以占据长安、洛阳为依据来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南方政权以文化传承为理由来宣扬自己的正统地位,这说明不论南北都看重自己的正统地位,D项正确;A项中的“缺乏经济文化交流”、B项中的“遇到重大阻碍”均非材料主旨,排除AB项;“统一”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C项。故选D项。
    10. 如图中①地区改变了汉代时“地广人稀”的局面,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此图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A. 南北朝时期B. 隋唐时期
    C. 五代十国时期D. 宋元时期
    【答案】A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据地图“北齐、北周、陈”三个重要政权,结合所学,420年刘宋建立,先后经过宋齐梁陈四个政权,是为南朝,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分立为西魏和东魏,二者又分别被北周和北齐取代,是为北朝,由此可知,此时属于南北朝时期,A项正确;隋唐都城都在长安,是统一政权,材料是政权对峙,排除B项;五代十国是唐朝以后的黄河流域梁唐晋汉周五代,以及南方先后出现的九个割据政权及山西的北汉十国,排除C项;宋是民族对峙时期,辽、西夏与北宋对峙,金、西夏与南宋对峙,元朝是统一政权,排除D项。故选A项。
    11. 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 )

    A. 减少制度变革阻力B. 拓宽财政收入来源
    C. 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D. 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隋朝(中国)。根据材料“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可知,与西汉京畿区相比较,隋朝的京畿区向以洛阳为中心的东部延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人口大量增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亟需通过南粮北运等形式来缓解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隋京畿区的东移,与制度变革无关,排除A项;京畿区的东移,与拓宽财政收入来源无关,排除B项;隋朝京畿区的变动目的是缓解经济压力,而民族融合是东移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2.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答案】B
    【解析】
    题中,唐高宗时宰相资历门槛更低、数量更多,这是弱化相权、强化君权的反映。
    13. 唐朝为边疆防御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密切的关系。节度使的设置缓解了边疆外族势力对朝廷的压力,然而天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这说明节度使( )
    A. 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B. 由蕃将充任是严重失误
    C. 没有边地军队调兵权D. 打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唐朝为边疆防御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密切的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随着唐朝的逐渐衰落以及节度使势力日益坐大,中央政府难以掌控住地方,故而演变为藩镇割据,可见节度使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A项正确;节度使本身是为了加强边防,由蕃将充任符合实际,只是这一制度下,缺乏制衡和监督,排除B项;节度使手中实权很大,具有边地军队调兵权,排除C项;节度使加重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
    14. 下图是魏晋至唐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这反映了该时期赋税变革的趋势是( )
    A. 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B. 农民赋役负担逐渐减轻
    C. 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D. 政府税赋项目日益繁杂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至唐(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租调制向民众征收租调,征派力役,租庸调制,农民可以纳绢代役,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反映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C项正确;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赋税项目的变化,不能体现农民赋役负担减轻,排除B项;材料中赋税改革中赋税项目大体还是田租、户税和役,没有体现项目日益繁杂,排除D项。故选C项。
    15. 唐朝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记植物近二百种,包括唐代传入的龙胆香、安息香、波斯枣、巴旦杏、无花果等。其子段公路《北户录》则主要记载了岭南地区的动植物,其中写道:茉莉花“本出外国,大同二年(536),始来中土,今番禺士女,多以彩缕贯花卖之”。这反映了( )
    A. 唐朝文化兼收并蓄B. 大唐风俗远播异域
    C. 市民生活悠闲雅致D. 文学体裁多种多样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材料反映了大量物种传入唐朝,并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在唐朝的文学作品中呈现,故体现出唐朝文化兼收并蓄,A项正确;材料不涉大唐风俗外传,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判断龙胆香等是否为市民所享用,材料也无法体现生活悠闲雅致,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段成式父子文学作品是何种体裁,排除D项。故选A项。
    16. 唐末以后出现新藩镇,其军队主要靠强迫征发而来,难以结成牢固的军人集团。到后周时,中央禁军成为最强大的力量。这些变化( )
    A. 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重建B. 从源头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C. 促进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D. 使重文轻武观念逐渐被接受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到后周(中国)。据材料“唐末以后出现的新藩镇,其军队主要靠强迫征发而来,难以结成牢固的军人集团。到后周时,中央禁军成为最强大的力量”可知,新藩镇军队的特点使得其难以形成强大的割据势力,而中央禁军力量的强大则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这有助于改变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地方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的局面,为重新建立中央集权体制创造了有利条件,A项正确;“从源头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说法过于绝对。虽然这些变化对遏制藩镇割据有积极作用,但不能说从源头完全消除了藩镇割据,排除B项;材料主要论述的是军事力量的变化,与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并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体现重文轻武观念逐渐被接受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17. 武成王庙,又称太公庙,是古代国家祭祀兵家鼻祖吕尚的祠庙。唐玄宗时,曾下令在两京及诸州各置太公庙一所,按文宣王庙的规格进行祭祀。但到宋代,仅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祭祀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
    A. 漠视兵家思想B. 抑制地方势力
    C. 打压民间信仰D. 实行抑武方针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本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宋代,仅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祭祀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可知,宋代武成王庙数量减少,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这说明宋代对于兵家鼻祖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对儒家先圣孔子的重视,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宋代重文轻武,D项正确;材料更加强调的抑武方针,而不是漠视兵家思想,排除A项;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无法体现抑制地方势力,排除B项;材料更加强调的抑武方针,没有体现打压民间信仰,排除C项。故选D项。
    18. 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
    A. 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B. 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 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D. 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唐以后,随着坊市制和宵禁制度的松弛,夜市,这一经济形态才在夹缝中逐渐萌芽。到了北宋时期,坊市制终于成为过去,这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造就了夜市的产生。历史上夜市的真正开放并形成规模是在宋代。据《宋代商业史研究》载: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太祖赵匡胤下令开封府:“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所以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B项正确;玉米在1531年最早传到广西,红薯进入中国约为1593年,而北宋的存续时间是960年—1127年,排除A项;中国历史上大量使用银子做货币开始于明朝中期,此时欧洲殖民者携带这海量白银从美洲来到中国沿海,这些银子的涌入才让中国市场上白银的储量达到了可以支持日常交易的地步,排除C项;宋朝仁宗之时规定不准一般人身着黄色为底色和配图花样,排除D项。故选B项。
    19. 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 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 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 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 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答案】A
    【解析】
    结合北宋时期募兵制的士兵目的及人数可知,过于庞大的军队数量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选项符合题意。由于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方针,北宋军队战斗力较低,B选项排除。材料与对地方控制无关,强调的是军事力量,C选项排除。材料与社会贫富分化差距无关,D选项排除。
    20. 北宋以紫色为尊贵颜色,宋太宗曾下诏禁止民间服紫,然“冒法者众”。当时的人们以“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愈厌而好新,月异而岁殊”为荣。这种好新求奇的风尚主要得益于宋代( )
    A. 中央集权日益加强B. 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C. 海外贸易繁荣发展D. 封建等级不复存在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宋太宗曾下诏禁止民间服紫,但宋人“服紫”之俗在当时非常盛行,犯禁颇为普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当时宋朝社会环境相对宽松,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海外贸易繁荣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封建等级不复存在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21.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 )
    A. 坊市制度瓦解B. 土地集中加剧
    C. 农业技术进步D. 海外贸易拓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很明显的给出“主要”二字,说明本题只针对最重要的因素。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只有生产力得到提高,经济中心南移才能最终实现。在生产力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坊市分离和海外贸易是商品经济的一种体现,对于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并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故A、D选项不选;土地问题一直是封建社会的重要问题,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国内购买力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因此B选项错误。
    22. 下表是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此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答案】B
    【解析】
    通过材料中北宋和南宋宰相祖辈任官情况可知,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减少;两宋时宰相祖辈担任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越多的没有强大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B项正确;南宋时期任职宰相的人,其祖辈是高级、中级官员的情况大大减少,而祖辈无官职记录的情况明显增多,说明世家大族影响削弱,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的变化,排除C项;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这是科举制功能强化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23. 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
    A. 士族阶层的出现B.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 科举制度的兴起D. 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及所学知识可知,书籍作为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南宋时期书籍的流行推动了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所以,士族阶层并非在南宋时期出现,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排除B项;隋朝时期确立科举制,唐朝进一步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24. 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宝玉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 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 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 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 《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答案】A
    【解析】
    根据“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可知体现了“四书”的重要地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四书”是理学的主要内容,也是科举制考试的内容,故A项符合题意;孔子权威地位动摇的说法有误,排除B项;“弃儒从商”的说法与题意描述不符,排除C项;《红楼梦》没有明显的朝代信息,并不能确定反映的是宋代生活,排除D项。
    25. 元延祐元年(1314年)恢复开科取士,规定凡考经问或明经的人,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课本,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参考书。由此,科举再次成为思想与权力之间的制度化链接。此举意在
    A. 尊重前朝传统文化信仰B. 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
    C. 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 恢复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书章句集注》均是汉族士人进入仕途的必读儒家经典,元朝恢复开科取士,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书章句集注》等书为课本和参考书,有利于汉族士人进入仕途,从而加强汉族士人对元朝的政治认同,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故B项正确;AD两项均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项。
    26.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
    27. 明朝洪武年间到嘉靖年间,朝贡次数如图所示,朝贡次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列强不断侵扰
    C. 财政能力下降,相关政策不断调整
    D. 国家实力下降,宗藩体系宣告瓦解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洪武年间到嘉靖年间(中国)。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明朝永乐朝后,朝贡次数大大减少,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的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尝其价”,目的在于宣扬国威和扩大政治影响力,满族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追求,这就需要强大财政实力的支撑,但后来由于财政能力下降,无力支撑对“藩属国”的赏赐,国家政策进行调整,故朝贡次数减少,C项正确;朝贡次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财政能力下降,相关政策不断调整,材料所述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A项;朝贡次数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财政能力下降,相关政策不断调整,并非是因为西方列强的入侵,排除B项;此时宗藩体系还未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
    28. 洪武年间,明太祖在废除丞相制度的同时,又废除统管全国军事的大都督府而代之以五军都督府。督都府负责军队的管理和训练,但无权调动军队。每逢战事,由皇帝任命统帅,兵部发调令,都督府长官奉命出征。他这样做是为了( )
    A. 避免军事决策与行动的失误B. 消除地方割据势力
    C. 加强皇帝对军政大权的控制D. 实现军令政令统一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材料反映了明朝统治者将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而且军队统帅由皇帝亲自任命,调兵必须经皇帝批准,这说明了明朝统治者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君主权力得到强化,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皇帝加强对军队的控制,无法保证避免军事决策与行动的失误,排除A项;消除地方割据势力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军事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并未涉及政令统一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29. 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A. 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 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 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 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傣”“申时行只得遵旨”中可以看出,明朝内阁拥有票拟的权力,但必须服从皇权,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内阁是否参与决策政事,故A项排除;内阁没有决策权,且“开始”一说也无从证实,故B项错误;批红权主要是皇帝掌握的,故C项错误。
    30. 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
    A. ①护乌桓校尉②单于都护府州③伊犁将军
    B. ①安西都护府②北庭都元帅府③伊犁将军
    C. ①护乌桓校尉②北庭都元帅府③西宁办事大臣
    D. ①安西都护府②单于都护府③西宁办事大臣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清朝设伊犁将军,B项正确;汉代护乌桓校尉,唐代设单于都护府州,排除ACD项。故选B项。
    31. 雍正皇帝在西南边疆开展改土归流。地方流官在乡村推行乡约和义学教化,培养出一批积极参加维护儒学道统的社会活动的少数民族绅士。这一现象有利于( )
    A. 加强边疆地区的自治能力B. 扩大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
    C. 落实民族平等政策的实施D. 增强西南地区的文化向心力
    【答案】D
    【解析】
    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清朝(中国)。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地方流官通过乡约和教化,在西南地区培养出一批积极参加维护儒学道统的社会活动的少数民族绅士,这意味着儒学在西南地区得到了传播,增强了西南地区的文化向心力,D项正确;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排除A项;改土归流是对现有疆域的管理,并未扩大疆域,排除B项;清朝并未实行民族平等的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32. 表中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
    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 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的影响。表格体现了唐朝到清朝河南(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少,而江苏(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多,这实质上是因为经济重心南移造成文化格局的变化,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说明河南状元人数减少的情况,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经济重心虽然南移,但中原地区经济却没有急剧衰退,故C项不符合史实;明清时期政治重心是在北方,故D项也不符合史实。
    33. 《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记载,处于新疆的博克达山被关外之民奉为圣山,在1759年,清乾隆皇帝举办“定西域祀典”,把博克达山与泰山等名山同列,奉为山川祭祀对象。这一做法( )
    A. 实行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B. 重视对边疆地区思想控制
    C. 有利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D. 对新疆地区的管理日益严密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将关外之民奉为圣山的博克达山与关内的泰山等名山并列,是将新疆提升到与内地同等的地位,从而有助于增强新疆地区对内地的认同,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C项正确;“一体化治理”的说法过于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这一做法是为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而不是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排除B项;仅根据这一做法无法体现对新疆地区的管理日益严密,排除D项。故选C项。
    34. 历代职官制度的演进,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秦、元、明、清四朝职官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①③②④B. ②④③①
    C. ③①②④D. ④②①③
    【答案】B
    【解析】
    清朝设置军机处,明朝设置内阁,元朝设置宣政院,秦朝实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中央有丞相和御史大夫,地方有郡守,因此①是清朝,②是秦朝,③是明朝,④是元朝,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35. 清朝统治者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康熙时朝廷在湖南苗族聚居区开始设立义学,到清末已经达到139所;在甘青川滇藏地区,清代共设义学和社学104所。这一做法( )
    A. 扩大了政府选拔官员的途径B. 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统治策略
    C. 消除了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D. 增强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清朝统治者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在甘青川滇藏地区,清代共设义学和社学104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重视,有利于对其渗透儒学文化和加强汉文化教育,增强少数民族的文化和国家认同感,D项正确;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并不能起到扩大政府选拔官员的途径,排除A项;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并不是因俗而治统治策略的体现,排除B项;“消除了”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第Ⅱ卷(共30分)
    二、非选择题
    36. 某学习小组搜集史料,探究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代十国时期,南吴杨行密占据江淮地区以后,“淮之人不识干戈者二十余年”。南唐李昪夺取政权后,下令革除一切额外租税,奖励人民种桑开垦。由是“江淮之间旷土尽辟,桑拓满野,国以富强”。
    ——摘编自何和义邵德琴《浅论唐宋之际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材料二 茶叶的种植在东南地区十分普遍。据绍兴三十二年(1162)的全国各路州军产茶数额,江西产茶五百三十八万余斤,位居第一、占总产量的百分之三十;紧随其后的三路分别是:浙西、江东、浙东,都属东南地区,这四路合计产茶一千四百六十八万斤,占总额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游彪《宋史》
    材料三 学习小组设计了搜集相关史料的若干角度,如下示例为其中一个角度及其说明。
    角度:南北方
    人口对比说明:人口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南方人口的增长甚至超过北方,可以说明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能否得出当时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地区结论?说明理由。
    (3)仿照示例内容,另选一个搜集相关史料的角度并予以说明。
    【答案】(1)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轻徭薄赋;统治者奖励垦荒,南方耕地面积增加。
    (2)不能。
    材料二内容是宋代东南地区茶叶产量及其占全国的比重,只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一个侧面,不能得出整个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的结论。
    (3)角度:南北方赋税对比。
    说明:赋税的多寡体现了经济发展程度,南方赋税的增加可以说明国家财政依仗南方,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
    【解析】
    【小问1】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一“淮之人不识干戈者二十余年”可知,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跟据材料一“南唐李昪夺取政权后,下令革除一切额外租税,奖励人民种桑开垦”可知,轻徭薄赋,统治者奖励垦荒;根据材料一“江淮之间旷土尽辟,桑拓满野,国以富强”可知,南方耕地面积增加。综合以上,可知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小问2】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二“紧随其后的三路分别是:浙西、江东、浙东,都属东南地区,这四路合计产茶一千四百六十八万斤,占总额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可知,本题材料主要宋代东南地区茶叶产量及其占全国的比重。这只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一个侧面,不能得出整个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的结论。故不能得出当时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地区的结论。
    【小问3】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若想从角度与对比说明来得出经济重心的结论,必须从可以表明全国经济水平的角度才可以证明,在结合宋代经济的相关知识可知,宋代时期,南方的对外贸易赋税在宋代的财政收入中占据重要地位。可以从“赋税”进行对比,故选角度:南北方赋税对比。在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赋税的多寡体现了经济发展程度,南方赋税的增加可以说明国家财政依仗南方,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
    3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
    材料一元朝统一天下,在我国历史上堪与秦灭六国相提并论。如果说秦朝统一的是农耕地区,那么元朝统一的便是农牧两区。从此,女真人的金国、党项人的西夏、契丹人的西辽、藏族人的吐蕃、白族人的大理、汉民族的南宋全部被蒙古人统一在了一个政权之下。
    ——《元朝之前是小中国,元朝之后是大中国》
    材料二元朝的统治究竟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张帆教授认为,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都属于“小中国”,元朝以后才有了“大中国”。
    ——黄晓峰等《张帆访谈: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
    【答案】从疆域看,蒙古和元政权先后灭辽、夏和金,收服吐蕃,兼并大理,击败南宋,在中华民族长期生活的区域建立起疆域辽阔的统一帝国;促进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从国家治理看,元朝进一步完善自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设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进一步强化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治理。
    总之,元朝结束了多政权对峙局面,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开启了“大中国”时代。
    【解析】
    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国家疆域、国家治理两方面论述。据材料“元朝统一的便是农牧两区。从此,女真人的金国、党项人的西夏、契丹人的西辽、藏族人的吐蕃、白族人的大理、汉民族的南宋全部被蒙古人统一在了一个政权之下”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元朝建立起疆域辽阔的统一帝国,促进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据材料“元朝以后才有了‘大中国’”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元朝强化中央集权,加强边疆和地方管理,巩固了国家统一。最后作总结:元朝结束了多政权对峙局面,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开启了“大中国”时代。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理藩院尚书、军机大臣、水师提督

    丞相、御史大夫、郡守

    大学士、内阁首辅、锦衣卫指挥使

    监察御史、宣政院使、福建行省右丞

    相关试卷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齐盛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测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齐盛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测试历史试卷(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非选择题必须用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齐盛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齐盛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24页。

    山东省淄博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东省淄博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帖过四以上为乙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