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解析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 原卷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1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2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3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Word版无答案第1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Word版无答案第2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Word版无答案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科学家对美国“信使号”探测器第三次飞越水星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水星表面有火山活动迹象等信息,并且在水星超稀薄外大气层中首次发现电离钙元素。下图为太阳系局部示意图,图中M是地球的天然卫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材料中美国“信使号”探测器考察的天体是( )
    A. MB. NC. PD. Q
    2. 与太阳系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得天独厚,具体是指( )
    ①星际空间安全稳定 ②日地距离适中 ③稳定的太阳光照 ④地球质量、体积适中
    A. ②③B. ①④C. ②④D. ①③
    【答案】1. B 2. C
    【解析】
    【1题详解】
    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图中标注的序号为N。美国“信使号”探测器考察的是水星,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包括日地距离适中,具有适宜的温度,水较多呈液态存在②正确;地球具有适宜的质量和体积,使得地球表面有一层大气层,④正确。八大行星的星际空间都比较安全稳定,太阳光照较稳定,不能作为地球存在生命的独特条件,①③错误。故选C。
    【点睛】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由近及远的顺序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存在生命独特的条件表现为适宜的温度条件、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条件及液态水。
    澳大利亚航空公司于2017年开通了全球第一条南极航线,飞机在万米高空巡游,乘客可隔着玻璃俯瞰南极大陆。下图示意南极布伦特冰架上的哈雷站1月低层大气平均气温随高度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澳大利亚航空公司的飞机在高空巡游时,所在大气层的特点是( )
    A. 大气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B. 主要组成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C. 有若干个一定厚度的电离层D. 包含几乎所有的水汽和杂质
    4. 1月份,哈雷站对流层上界高度约为( )
    A. 1.5kmB. 8.5kmC. 12.5kmD. 22.5km
    【答案】3. A 4. B
    【解析】
    【3题详解】
    结合材料及图示信息,飞机飞行在万米高空,高度为10km,高纬度地区,对应的层次为平流层。平流层中存在臭氧层,可以吸收紫外线增温,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A正确。因为存在臭氧层,主要组成成分为臭氧,B错误。电离层存在于高层大气中,C错误。对流层包含几乎所有的水汽和杂质,D错误。
    【4题详解】
    结合图示信息,对流层高度越高、气温越低,符合该规律高度至8.5km左右,因此对流层上界高度约为8.5km,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大气的垂直分层由地面向高空分别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其中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平流层含有能够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高层大气含有若干电离层,与无线电通信有关。
    地震预警系统是利用地震波和电磁波的速度差异,以及地震波内部纵波、横波传播速度的差异来实现工作的。某地探明地下有丰富石油资源。下图为该地地震发生时所测出的地震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对两种地震波的特点判断合理的( )
    ①W1为横波,传播速度快 ②W2为纵波,传播速度快
    ③W2波可以传递给水中游鱼 ④W1只能传递给水中游鱼
    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
    6. 该地探明发现石油的地震波图为( )
    A. B. C. D.
    7. 收到地震预警后,下列做法安全的是( )
    ①室外远离建筑物 ②室内高层乘电梯逃生
    ③室内低层疏散至空旷地 ④地下空间应原地不动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答案】5. D 6. A 7. C
    【解析】
    【5题详解】
    地震波有两种,纵波传播速度快,可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读图可知W1传播时间更长,速度慢,为横波;W2传播时间更短,速度快,为纵波,①错误,②正确;纵波可以传递给水中游鱼,③正确;横波只能在固体传播,不能传递给水中游鱼,④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题详解】
    石油为液态,纵波可以通过,横波无法通过,图A中一定深度横波消失,说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为液态,可能有石油,正确;BCD横波都没有消失,地下没有液态,不会有石油,错误。故选A。
    【7题详解】
    地震发生时,在室外应该远离建筑物,①正确;电梯可能会发生故障而停止运行,室内高层不能乘电梯逃离,可选择坚固的地方,就近避险,②错误;室内低层应该快速疏散到空旷地带,防止房屋倒塌掩埋,③正确;地下空间应尽快疏散至地上,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穿堂风。下图为某民居穿堂风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 图中石子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 增加地面的平整度B. 增加房屋前后温差
    C. 降低夜晚庭院温度D. 减少庭院昼夜温差
    9. 现代民居建筑若想利用穿堂风,以下设计合理的( )
    A. 利用卫生间做进风口B. 房屋的朝向为东西向
    C. 缩短东西向墙面的长度D. 在前后居室间墙上设窗
    【答案】8. B 9. D
    【解析】
    【8题详解】
    读图可知,白天“穿堂风”由林木茂密一侧,穿过建筑物吹向石质地面的庭院,所以该民居设计考虑的“穿堂风”是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石质地面白天升温快,而植被升温较慢,能够增加房屋前后温差,使房屋前后气压差异增大,有助于增强穿堂风风力,B正确,石质地面和普通地面的比热差异较大,石质地面比热容较小,白天升温较快,增大了屋前屋后的昼夜温差,D错误;地面的平整度对穿堂风的影响相对较小,A错误;石质地面夜晚降温快,便于纳凉,但这不是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C错误。故选B。
    9题详解】
    现代民居建筑若想利用穿堂风,就必须为屋前屋后预留风通道,由于在空气流通的两侧大气温度不同,气压差异导致空气快速流动,又由于建筑物等阻挡,间隙、门窗、走廊等提供流通通道使大气快速通过便于穿堂风形成,D正确;利用卫生间做进风口会带来污染,不利于人体健康;“穿堂风”与房屋朝向、墙面长度关系不大,ABC错误。故选D。
    【点睛】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较为广泛,例如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内涝也随之增多,下图为某城市透水性人行道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内涝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A. 蒸发加强,降水增多B.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C. 地面硬化,下渗减少D. 人口增多,排水量大
    11. 城市建设采用透水性人行道后( )
    A. 地下径流增多B. 大气降水减少
    C. 水汽蒸发减少D. 地表径流增多
    12. 为缓解城市内涝问题,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 兴建大型污水处理厂B. 完善排水系统
    C. 用草坪取代城区湖泊D. 发展城市道路
    【答案】10. C 11. A 12. B
    【解析】
    【10题详解】
    城市化过程中,地面硬化,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导致城市“内涝”增多,C正确。蒸发加强不会造成城市内涝,A错误。城市化对当地地形有所改变,但不会造成地势低平,B错误。人口增多,排水量大,对内涝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城市建设采用“透水性人行道”,会增加下渗,地下径流增多,土壤中的水分增加,会使水汽蒸发量增加,A正确、C错误。城市采用“透水性人行道”会增加下渗,地表径流减少,D错误。城市采用“透水性人行道”后地表的蒸发量增加,水汽含量增加,大气降水量可能增加,但是“透水性人行道”对降水的影响较小,B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兴建污水处理厂,可以净化污水,不能缓解城市的内涝问题,A错误。发展城市道路,城市道路以硬化路面为主,会减少径流的下渗,加大城市内部的地表径流,不利于缓解城市内涝问题,D错误。完善排水系统,可以加速积水排出,减少城市内部的地表径流,缓解城市内涝,B正确。用草坪取代城区湖泊会破坏生态平衡。故选B。
    【点睛】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城市内人口大量增多,交通运输压力增大,城市建设越来越密集,道路铺建面积越来越多,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城市区域的地表环境,绿地面积减少,致使城市雨水从地表渗透到地下减少,主要依靠城市排水系统进行排水。许多城市的排水系统在城市建设初期建造,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建设标准偏低,且过去的排水系统无法满足当前城市的需求,因此城市内涝现象多发。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其效用表现在增温、保湿等方面。我国华北地区在春玉米种植时进行地膜覆盖,以保障其正常发芽、生长。云南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约3300米,太阳辐射强,但气温较低。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图中( )
    A. ①表示被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B. ②是长波辐射,能量集中在红外线
    C. 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D. ④是短波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14. 地膜覆盖能保障农作物正常发芽的主要原理是( )
    A. 减少了③的散失B. 增强了①的吸收
    C. 增强了②的反射D. 减少了④的反射
    15. 香格里拉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 )
    A. 纬度低,地面获得的①少B. 晴天多,云量较少,②少④多
    C. 杂质少,大气吸收的③多D. 海拔高,空气稀薄,②多④少
    【答案】13. C 14. A 15. D
    【解析】
    【13题详解】
    读图可知,②表示被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A错误;②是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B错误;③是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C正确;④是大气逆辐射,是长波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D错误;故选C。
    【14题详解】
    我国北方春季时地温较低,地膜覆盖,太阳短波辐射可以穿过地膜,使地面增温,而地面长波辐射却很少能穿过地膜,故减少了③地面辐射的散失,A正确;不能增强①②太阳辐射,BC错误;地膜增强④大气逆辐射,D错误;故选A。
    【1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香格里拉位于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约3300米,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①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导致②多,④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D正确,B错误;纬度低,地面获得的①太阳辐射多,A错误;杂质少,大气吸收的③地面辐射少,C错误;故选D。
    【点睛】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
    “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温差最高可达30℃左右,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形成一种温润凉爽的小气候,“冷岛效应”强度与干旱区绿洲湖泊面积呈正相关。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6. “冷岛效应”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 地势高低起伏的差异B. 绿洲与沙漠的热力差异
    C. 阳光照射强弱的差异D. 绿洲与沙漠距海远近不同
    17.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冷岛效应”最显著的是( )
    A. 甲地B. 乙地C. 丙地D. 丁地
    【答案】16. B 17. D
    【解析】
    【16题详解】
    由材料“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可知“冷岛效应”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绿洲与沙漠热力差异,夏季时沙漠比热容小,受热升温快,气温高;绿洲比热容大,受热升温慢,气温低,B正确,与地势高低、阳光照射强弱、距海远近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
    【17题详解】
    由材料“冷岛效应”强度与干旱区绿洲湖泊面积呈正相关,从图中可以看出丁处绿洲面积最大,故“冷岛效应”最显著的是丁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夏季绿洲、湖泊的最高气温比其毗邻的沙漠戈壁低30℃左右,水分的蒸发量要少一半,几乎和沿海湿润地区差不多。其原因是由于沙漠戈壁和绿洲、湖泊对于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在白昼阳光辐射下,沙漠戈壁干燥地面强烈增温,通过大气的环流作用,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上下层空气间的热交换难以进行,下层冷空气块得以保持稳定,因而形成一个湿润、凉爽的小气候。这种现象就称之为“冷岛效应”。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诗人通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图中能代表“长江东逝水”的水循环环节是( )
    A. ①B. ③C. ⑤D. ⑧
    19. 我国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
    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
    【答案】18. C 19. B
    【解析】
    【18题详解】
    据图可知,①为水汽输送,③为海水蒸发,⑤为地表径流,⑧为地下径流。“长江东逝水”描述了长江干流的主要流向,即整体自西向东流,指的是长江水注入到海洋中,为地表径流,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9题详解】
    我国东部位季风区,夏季东南风从海洋带来大量的水汽,降水多,故我国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夏季,B正确;春季、秋季、冬季降水较少,水循环较不活跃,ACD错误,故选B。
    【点睛】水循环地理意义:1.水在水循环这个庞大的系统中不断运动、转化,使水资源不断更新。2.水循环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3.水循环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陆地径流向海洋源源不断地输送泥沙、有机物和盐类;对地表太阳辐射吸收、转化、传输,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对于气候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4.造成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青岛濒临黄海,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又是夏季避暑胜地。下图示意7月某日某时一位游客在青岛海边度假村绘制的等压面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该日当时,海边风向及其发生的昼夜情景最可能是( )
    A. B.
    C. D.
    21. 海洋对青岛成为夏季避暑胜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①受海洋调节作用,夏季相对温暖 ②海风可以根治青岛城市热岛效应
    ③海风带来降水,可以缓解酷暑 ④海风气温较低,可降低白天气温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答案】20. A 21. D
    【解析】
    【20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日当时等压面由陆地近地面上空向近海面上空倾斜,说明当时陆地气压高,海洋气压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所以当时海边盛行陆风,应发生于夜晚,A符合,BCD不符合。故选A。
    【21题详解】
    青岛濒临黄海,受海洋的气候调节作用明显,夏季缺少极端高温,相对凉爽湿润,①错误;海洋的冷却作用,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但不能根治城市热岛效应,②错误;夏季海洋气团活跃,水汽输送多,给青岛带来丰沛降水,有助于缓解夏季酷暑,③正确;海风气温较低,可以吹散热气,降低气温,为青岛提供自然凉爽的环境,④正确。故选D。
    【点睛】海陆风是出现于近海和海岸地区的,具有日周期的地方性风。海陆风在近地面有两个局地环流组分,即日间由海洋吹向陆地的海风和夜间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陆风。
    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 T0B. T1C. T2D. T3
    23. 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 T3形成时期B. T2形成时期C. T1形成时期D. T0形成时期
    【答案】22. A 23. A
    【解析】
    【分析】
    【22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河段断面沉积物不是连续分布,而是间断性分布,由此推断,T3时期,地壳相对稳定,河流流经,沉积颗粒T3;而后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至T2时期,地壳再次相对稳定,沉积颗粒T2;而后地壳抬升,河流再次下切侵蚀,至T1时期,地壳相对稳定,沉积颗粒T1;之后地壳抬升,河流再次下切侵蚀,至T0时期,地壳相对稳定,沉积形成了T0,目前河流的洪水位只能淹没T0,其面积仍在扩大。故选A。
    【23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每一级平坦面上的砾石都是由当时的河流沉积形成的,河流流速越快,沉积的颗粒越大,流速越慢,沉积的颗粒越小;由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因此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T3时期,流速最慢的时期为T1时期。故选A。
    【点睛】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阶地位置越高,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老。
    海蚀凹槽是指基岩海岸下部的岩石在遭受海水侵蚀后形成的凹槽。芬迪湾位于加拿大东南部,是世界上潮差最大的海湾,海湾附近有大片的海蚀柱群。下图为芬迪湾好望角海蚀柱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4. 图示四座海蚀柱中,形成海蚀凹槽最早的是( )
    A. aB. bC. cD. d
    25. e海蚀柱不存在海蚀凹槽的原因可能是( )
    A. 受海水侵蚀严重,基部之上石柱坍塌B. 海蚀柱基部较低,出露海平面较多
    C. 终年被海水淹没,受海水侵蚀作用弱D. 海蚀柱基部光滑,海浪摩擦力较小
    【答案】24. D 25. A
    【解析】
    【24题详解】
    结合材料读图分析,海蚀凹槽是指基岩海岸下部的岩石在遭受海水侵蚀后形成的凹槽,越深入海洋的位置受海水侵蚀越强烈,因而形成海蚀凹槽的时间越早。由此可判断图中四座海蚀柱海蚀凹槽形成的时间先后为dcba,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5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e深入海洋的位置最远,因此受海水侵蚀最强烈,海蚀凹槽形成的时间也应最早,C错误;但由于长期受海水侵蚀,海蚀凹槽逐渐变深,最终切穿海蚀柱,导致基部之上的海蚀柱坍塌,海蚀凹槽消失,A正确;海蚀凹槽消失主要是有海浪侵蚀,并非出露海平面少、海洋摩擦力小,BD错误。故选A。
    【点睛】海蚀凹槽景观是沿着海平面发育于海蚀平台(阶地)上向陆地凹入的线状凹槽构成的景观。它的水平延伸方向与海岸线一致,在垂直剖面上一般为指向陆地的平卧“V”字形。海蚀凹槽最深的部位为平均海平面位置,而上下的转折部分为高潮面和低潮面的位置。
    石冰川是由岩石碎块和冰体组成,在重力和冻融作用下,沿谷地或坡地缓慢向下移动的混合体。形态类似冰川,但表面通常无裸露的冰体。石冰川是高寒山地环境下的产物,多是高山冰川退缩的遗迹和衍生地貌。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下图示意石冰川结构。完成下面小题。
    26. 石冰川中的岩石碎块最可能来源于( )
    ①冰碛物 ②喷发物 ③风化物 ④洪积物
    A. ①③B. ②④C. ③④D. ①②
    27. 岩屑堆的形成过程是( )
    A. 冰川运动——碎屑沉积——携带碎屑——冰体融化
    B. 携带碎屑——冰体融化——冰川运动——碎屑沉积
    C. 冰川运动——携带碎屑——冰体融化——碎屑沉积
    D. 碎屑沉积——冰川运动——携带碎屑——冰体融化
    28. 与一般冰川相比,石冰川( )
    A. 不易受气温波动影响B. 吸收太阳辐射更少
    C. 分布地区太阳辐射弱D. 反射太阳辐射更多
    【答案】26. A 27. C 28. A
    【解析】
    【26题详解】
    石冰川是由岩石碎块和冰体组成并沿谷地或山坡缓慢移动的混合体,读图可知,石冰川位于冰川的下方,因此,石冰川中的岩石碎块最可能来源于冰碛物和风化物,①③正确;喷发物来自岩浆活动,②错误;石冰川是高寒山地环境下的产物,以冰川作用为主,洪积物是流水作用形成,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7题详解】
    岩屑堆主要是石冰川在重力作用下滑落过程中,将岩体碎屑带到低处,冰川融化后,岩屑堆积而成,其本质是冰碛堆积物;所以其形成过程应该为冰川运动-携带碎屑-冰体融化-碎屑沉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8题详解】
    根据材料显示,石冰川主要由岩石碎屑层和冰岩混合层组成,且岩石碎屑层覆盖在冰岩混合层上方,这样表层岩石碎屑就阻隔了冰岩混合层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起到了隔热效果,使得石冰川不易受气温波动影响,A正确;冰川反射太阳辐射更多,吸收太阳辐射更少,BD错误;冰川分布区与石冰川分布区海拔差异不大,太阳辐射差异小,C错误。故选A。
    【点睛】冰川地貌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在高山高纬度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形成冰斗,角峰等冰川侵蚀地貌;山下低平地区,冰川消融后,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形成冰碛丘陵,冰碛平原等冰川堆积地貌。
    如果对流层大气出现“上热下冷”(即随高度上升,气温也上升)现象时,空气对流运动减弱,这种现象称为逆温。雾霾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雾霾天气的形成与污染源和气象条件密切相关。下图为某地某时段气温垂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 图中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次是( )
    A. ①B. ①③C. ②D. ③
    30. 逆温层成为雾霾帮凶的原因是( )
    A. 使污染物沉降至地面B. 阻碍污染物向高空扩散
    C. 加剧污染物的扩散D. 使污染物排放增多
    【答案】29. C 30. B
    【解析】
    【29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如果对流层大气出现“上热下冷(即随高度上升,气温也上升)”现象时,空气对流运动减弱,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这种现象称为逆温。读图可知,②层空气随海拔的上升气温也上升,符合逆温现象的定义,①③层空气随海拔的上升气温下降,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0题详解】
    当逆温层出现时,密度大的冷空气在下,密度小的暖空气在上,无法形成对流,近地面污染物也就无法稀释(阻碍污染物向高空扩散),容易导致雾霾出现,B正确,C错误;逆温层通常位于较低的大气层中,它阻碍了污染物向上扩散到更高的高度,但并不直接导致污染物沉降至地面,A错误;逆温层本身并不会使大气污染物增多,D错误。故选B。
    【点睛】形成雾霾天气的气象因素有:一是相对湿度比较大,就是空气中要有相当的水汽,且水汽含量比较高;二是大气处于静稳状态,不利于大气中悬浮颗粒物的扩散稀释,颗粒物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三是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空气中悬浮颗粒物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四是要有降温条件等。
    山谷风是山区昼夜间风向发生反向转变的风系。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反之,则形成山风。祁连气象站位于祁连山中段的山谷中,山谷风环流较为强盛。下图示意2006年8月24日该气象站记录的山谷风风向、风速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1. 祁连气象站所在地谷风的风向是( )
    A. 偏南风B. 偏东风C. 偏北风D. 偏西风
    32. 祁连气象站所处山谷段的大致走向及地形特征是( )
    A. 南北走向,西高东低B. 东西走向,北高南低
    C. 南北走向,东高西低D. 东西走向,南高北低
    【答案】31. C 32. D
    【解析】
    【分析】
    【31题详解】
    材料中提到,“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可知谷风主要出现在白天空气增温之后,图中显示, 11点以后,风向以偏北风为主,故正确答案为C,ABD错误。
    【32题详解】
    “白天”,“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反之,则形成山风”,意味着晚上,空气沿坡面下沉,形成山风。图中显示晚上以南风为主,白天以北风为主,说明气象站附近南面为高坡,北面为低谷,得出山谷呈东西走向,且南高北低的地形特点,故正确答案为D,ABC错误。
    爬升沙丘是指沙丘移动时受山地阻挡,且沙在风力作用下沿山坡上升形成的沙丘。雅鲁藏布江某河段流速缓慢,致使江心沙洲广泛发育。下图示意我国雅鲁藏布江该河段的爬升沙丘及其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3. 导致该河段流速缓慢的原因是( )
    A. 海拔高B. 河谷宽C. 沙洲多D. 河道直
    34. 推测图中爬升沙丘的沙源主要来自( )
    A. 丰水期的江心沙洲、河滩B. 山坡滚落的砂石
    C. 枯水期裸露的河滩、沙洲D. 植被稀少的山坡
    35. 一般情况,爬升沙丘平缓面从底部到顶部,沙粒粒径( )
    A. 大小混杂B. 不断变小C. 不断变大D. 没有变化
    【答案】33. B 34. C 35. B
    【解析】
    【33题详解】
    读图可知,雅鲁藏布江该河段河道较为宽阔,因此水流速度较慢,B正确;海拔高与流速的快、慢没有必然联系,A错误;沙洲多是流速慢的结果,不是原因,C错误;图示河段较为弯曲,D错误。故选B。
    【34题详解】
    推测图中爬升沙丘的沙源主要来自河流河漫滩和江心洲的泥沙,丰水期河漫滩被淹没,不能成为沙丘的沙源,A错误;山坡滚落的砂石颗粒较大,难以被风吹起,不是沙丘的沙源,B错误;枯水期裸露的河滩、沙洲缺乏植被的保护,可以成为沙丘的沙源,C正确;植被稀少的山坡以侵蚀作用为主,不能为沙丘提供沙源,D错误。故选C。
    【35题详解】
    爬升沙丘是风力吹起河漫滩、沙洲等沙源物质后受地形、植被等阻挡沉积而成。读图可知从底部到项部,坡度抬升,风力减小,搬运能力减弱,颗粒物粒径减小,B正确,排除ACD。故选B。
    【点睛】沙丘是典型的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无论迎风坡还是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沙粒粒径均为越来越小。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2022年10月19日—23日,连续5天的天气情况,在10月19日凌晨局部地区有轻霜冻出现。该地区农民一般会采用燃烧秸秆的方法预防霜冻。
    (1)指出该地区10月19日—23日内昼夜温差最小的日期,并分析原因。
    (2)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说明燃烧秸秆能预防霜冻的原理。
    【答案】(1)10月21日,该日多云间阴,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高。因此昼夜温差小。
    (2)燃烧秸秆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烟尘,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加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使得地面降温速度减慢,预防霜冻。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2022年10月19日—23日,连续5天的天气情况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大气受热过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昼夜温差小,主要指白天气温低,夜晚气温高,可从白天削弱作用和夜晚保温作用角度展开分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10月21日多云间阴,使未来五天内云量最大的一天。该日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形成的地面辐射弱,气温不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地面损失的热量少,地面辐射强、气温不低,所以昼夜温差最小。
    【小问2详解】
    主要从提高夜晚气温的角度展开分析,农民燃烧秸秆可以制造烟雾,烟雾中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从而增强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使得地面降温速度减慢,可以起到预防霜冻的目的,避免农作物受到冻害。
    3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七百弄乡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的边缘,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保存最完整的地区。这里饮水困难,生态环境脆弱,被称为“除沙漠外最不适宜人类聚居的地方”。下图示意七百弄地理位置。
    (1)简述七百弄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
    (2)分析七百弄不适宜人类聚居的自然原因。
    【答案】(1)七百弄地区石灰岩广布,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好;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降水充沛;地形起伏大,水体流动性强,流水溶蚀作用强。
    (2)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崎岖,平地少,耕地面积小且分散;土层薄,土壤贫瘠;地表水渗漏严重,水资源缺乏,生产生活用水不足;降水多,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七百弄乡地势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喀斯特地貌形成、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的影响等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小问1详解】
    喀斯特地貌多石灰岩分布,石灰岩是可溶性岩石,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好;当地地处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降水充沛,水热条件好,流水溶蚀作用强烈;据图示信息可知当地地形起伏大,水流速度快,流水溶蚀作用强。
    【小问2详解】
    七百弄乡位于云贵高原的边缘,拥有世界上发育最典型、分布密度最大的喀斯特峰丛洼地。地形崎岖,平地少,耕地面积小且分散,农业生产条件差;地形坡度大,土壤迁移速度快,土层薄,土壤贫瘠;岩石裂隙发育,地表水渗漏严重(地表水缺乏),水资源缺乏,生产生活用水不足;当地气候湿润,降水多,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38.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湖陆风是一种小范围地方性风,易受背景风(如当地盛行风)的干扰。岳阳市位于洞庭湖东北部,受湖陆风影响较明显。据多年观测,该地冬季湖陆风较弱。近些年,岳阳市城市建成面积扩张,当前建成面积比1940年扩大了10多倍。下图示意洞庭湖与岳阳市的位置。
    (1)分析岳阳市冬季湖陆风较弱的原因。
    (2)指出岳阳市大规模城市建设对该地湖陆风强弱产生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答案】(1)冬季风(背景风)强,干扰了湖陆风,湖陆风弱;洞庭湖面积小,湖陆温差小。
    (2)影响:使湖风加强,陆风减弱。理由: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解析】
    【分析】本题以湖陆风为材料,涉及热力环流的原理及应用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联系已学可知,图示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季盛行冬季风,由于南北温差大,南北气压差增大,冬季风势力强大,影响范围大;湖陆风受背景风(当地盛行风)的干扰,影响范围小,势力减弱;冬季,洞庭湖处于枯水期,面积小、湖陆热力差异小、温差小,所以冬季湖陆风弱。
    【小问2详解】
    联系已学可知,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会使陆地气温升高,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强,形成高温中心,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陆地降温幅度减小,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日期
    19日
    20日
    21日
    22日
    23日
    天气状况

    晴转多云
    多云间阴
    晴间多云
    多云转晴
    2~18℃
    8~20℃
    13~19℃
    10~22℃
    7~19℃
    南风3~4级
    南风3~4级
    南风3~4级
    南转北风3~4级
    北风3—4级

    相关试卷

    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A4: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A4,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文件包含高一地理期中考试卷pdf、高一地理试卷答题卡pdf、高一地理试题参考答案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