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辽宁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辽宁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共15 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血浆渗透压增大会引起组织水肿
B. 淋巴液大部分流入血浆,少部分渗入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
C. 淋巴液可能直接来自组织液或细胞内液
D. 与血浆相比,淋巴液中含有更多的蛋白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之间的关系:a、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毛细血管壁有一定的通透性,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其他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b、淋巴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组织液,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液,经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浆;c、淋巴液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流入血浆。
【详解】A、淋巴管堵塞,组织液中的蛋白质不能通过淋巴液循环进入血浆,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血浆渗透压降低,同时淋巴液回流阻断,引起组织水肿,A错误;
B、淋巴液全部汇入血浆,B错误;
C、淋巴液可以直接来自组织液或细胞内液(如淋巴管壁细胞内液、淋巴细胞内液),C正确;
D、与血浆相比,淋巴液中含有的蛋白质较少,D错误。
故选C。
2. 在长跑比赛时,运动员的体内会发生复杂的生理变化,如大口呼吸、大量产热、出汗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量产热会使体温急剧升高B. 产生的乳酸使pH 显著下降
C. 大量出汗一定使血浆渗透压降低D. 产生的CO₂参与内环境的稳态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1、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2、水平衡调节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详解】A、运动员剧烈运动过程中产热增加,由于体温调节的作用,散热也会加快,大量产热不会使体温急剧升高,A错误;
B、由于缓冲物质的存在,产生的乳酸不会使血浆的pH下降,B错误;
C、大量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升高,C错误;
D、产生的CO₂作为内环境的成分,参与内环境的稳态调节,D正确。
故选D。
3.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活动加强
B. 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
C.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能支配内脏器官的传出神经
D.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是由脑发出的不受意识控制的神经
【答案】C
【解析】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是指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的支配,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
【详解】A、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时,胃肠蠕动变慢,消化液分泌减少,A错误;
B、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B错误;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传出神经,C正确;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由脑和脊髓发出,D错误。
故选C。
4. 下列有关大脑皮层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可以引起下肢的运动
B.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C. 人类语言活动中的听、说、读、写分别由大脑皮层不同的区域控制,它们相互独立
D. 经常运用已学过的生物学概念去解释相关的生命现象,概念就不容易遗忘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的大脑有很多复杂的高级功能,它除了感知外部世界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还具有语言、学习和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详解】A、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皮层的第一运动区内都有它的代表区,而且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所以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可以引起下肢的运动,A正确;
B、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正确;
C、大脑皮层中与听、说、读、写有关的特定区域称为言语区,人类语言活动中的听、说、读、写分别由大脑皮层不同的区域控制,虽然具有不同的分工,又互相协调,C错误;
D、经常用已学过的生物学概念解释相关的生物学现象,概念就不容易遗忘,因为反复刺激,短期记忆可能会成为长期记忆,不容易遗忘,D正确。
故选C。
5.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于机体稳态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组胺、NO都可作为体液因子起调节作用
B. 神经调节的作用范围比体液调节广泛
C. 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D. 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1、神经调节的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
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详解】A、除激素外,其他一些化学物质,如组胺、NO等,也能作为体液因子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起调节作用,A正确;
B、从作用范围上看,体液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准确、但比较局限,B错误;
C、体内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如,肾上腺髓质受交感神经的支配,当交感神经兴奋时,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它们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产生相应的反应,C正确;
D、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人在幼年时缺少甲状腺激素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D正确。
故选B。
6. 下列关于生长激素、性激素的共同点,叙述错误的是( )
A. 需借助体液运输B. 发挥作用后立即失活
C. 受体位于靶细胞膜表面D. 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激素调节一般特征:(1)微量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详解】A、激素是内分泌腺分泌的,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必须通过血液的运输才能作用于靶细胞,A正确;
B、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B正确;
C、性激素是脂质小分子,其受体位于细胞内,C错误;
D、激素是信息分子,调节生命活动,D正确。
故选C。
7. 浙江大学临床转化研究团队对一名高位截瘫患者(出现四肢功能丧失,感觉丧失等症状)进行了“脑机接口”手术,首次成功实现了侵入式“脑机接口”通过意念控制机械臂书写汉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案例说明“脑机接口”可帮助修复人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
B. 通过意念控制机械臂书写汉字的过程,仅涉及到化学信号的传导
C. 通过意念控制机械臂书写汉字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属于条件反射
D. 通过意念控制机械臂书写汉字的过程,神经冲动以电信号的方式传导
【答案】D
【解析】
【分析】1、在中枢神经系 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叫作反射。除了缩手反射,常见的反射还有眨眼 反射、膝跳反射等。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完成反 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详解】A、该案例说明“脑机接口”可帮助修复人的躯体运动功能,而不是自主神经系统功能,A错误;
B、通过“意念”控制机械臂并书写出汉字的过程不仅涉及到化学信号的传导,还涉及到电信号的传导,B错误;
C、用“意念”控制机械臂书写汉字的过程,未经过完整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不属于反射,C错误;
D、通过意念控制机械臂书写汉字的过程,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方式进行传导,D正确。
故选D。
8.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众多的原理和结论的得出都来自于实验,在激素的发现与探究历程中科学家们也设计了许多巧妙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给公鸡摘除睾丸和移植睾丸以证明睾丸分泌雄激素,应用的是“减法原理”
B. 结扎狗的胰管,使胰腺萎缩,用萎缩的胰腺提取液可治疗狗的糖尿病
C. 斯他林和贝利斯刮下小肠黏膜并制成提取液是为了排除化学物质对胰液分泌的影响
D. 沃泰默通过实验发现,在盐酸作用下,胰腺细胞分泌促胰液素,进而促进胰液分泌
【答案】B
【解析】
【分析】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由小肠黏膜分泌,可以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2、与常态相比,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与常态相比,人为减少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
【详解】A、给公鸡摘除睾丸和移植睾丸以证明睾丸分泌雄激素,应用的是“减法原理”和“加法原理”,A错误;
B、结扎狗的胰管,使胰腺萎缩,用萎缩得只剩胰岛的胰腺提取液(含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治疗狗的糖尿病,B正确;
C、斯他林和贝利斯剪下小肠、刮下黏膜并制成提取液的操作,是为了排除神经调节对胰液分泌的影响,C错误;
D、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细胞产生和分泌的,可以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D错误。
故选B。
9. 下图为研究生长素(IAA)产生部位及其运输方向的实验。初始时,琼脂块①~⑥不含IAA,下列对实验结果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由于有单侧光照,所以①中的生长素浓度高于②
B. 虽然也有单侧光照,但③、④中的生长素浓度相等
C. 乙和丙对照能证明生长素极性运输的方向是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
D. 如果①和②中能检测到生长素,则说明胚芽鞘尖端可以产生生长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重力的影响下可以向下运输,但单侧光可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由向光侧移向背光侧,因此受单侧光照的影响,胚芽鞘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导致背光侧的生长快于向光侧。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可以通过琼脂块与胚芽鞘的接触面向胚芽鞘的下部扩散。
【详解】A、因云母片阻隔,甲中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IAA)不能从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但能从尖端向下运输,所以①中的生长素浓度等于②,A错误;
B、无胚芽鞘尖端,不能感受到光的刺激,乙中含生长素(IAA)的琼脂块中的IAA,能够沿着与胚芽鞘的接触面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使得琼脂块③、④中的IAA浓度相等,B正确;
C、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乙中③、④含有生长素,丙中⑤、⑥不含生长素,所以乙和丙对照能证明生长素极性运输的方向是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C正确;
D、如果①和②中能检测到生长素,则说明胚芽鞘尖端可以产生生长素,D正确。
故选A。
10. 下列有关生长素发现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达尔文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弯曲生长和感受单侧光的部位都是胚芽鞘尖端下部
B. 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尖端下部
C. 拜尔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弯曲生长跟某种化学物质在单侧光照射下分布不均匀有关
D. 温特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弯曲生长与化学物质色氨酸有关,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实验分析:
1、达尔文:①胚芽鞘+单侧光→向光生长;②去尖端+单侧光→不生长,不弯曲;③用锡箔罩住尖端+单侧光→生长,不弯曲。分析: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对下部产生影响,出现向光弯曲。
2、鲍森•詹森:切去胚芽鞘尖端+单侧光→不弯曲;胚芽鞘尖端下部放琼脂片+单侧光→弯曲。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拜尔:切去胚芽鞘尖端,移至一侧,置于黑暗中培养,胚芽鞘向放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结论:尖端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
4、温特:①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侧;②空白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侧。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生长。
【详解】A、达尔文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影响,这种影响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因此感受单侧光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弯曲生长的部位在尖端以下,A错误;
B、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初步证明该影响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B正确;
C、拜尔的实验不涉及单侧光照,是在黑暗条件下进行的,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尖端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错误;
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但没有证明与化学物质色氨酸有关,D错误。
故选B。
11. 下图表示人体内“脑—脾神经轴”的调节机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图可知,“脑—脾神经轴”调节机制能对细胞免疫发挥作用
B. 若T淋巴细胞中乙酰胆碱受体基因表达量下降,可影响抗体生成
C. 由图可知,神经调节可以影响机体免疫力
D. 图中的去甲肾上腺素作为激素、乙酰胆碱作为神经递质进行传递信息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图示可知,适度的压力刺激可使脑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脾神经,使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抗原分别与T淋巴细胞表面的不同受体结合后可使T淋巴细胞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可作用于B淋巴细胞使其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
【详解】A、“脑—脾神经轴”调节机制能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可促使T细胞释放乙酰胆碱,从而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故“脑—脾神经轴”调节机制能对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A错误;
B、乙酰胆碱需要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据图可知,乙酰胆碱的受体在B淋巴细胞膜上,T淋巴细胞是释放乙酰胆碱的细胞,细胞膜上没有乙酰胆碱的受体,若B淋巴细胞中乙酰胆碱受体基因表达量下降,会影响到乙酰胆碱的作用,影响抗体生成,B错误;
C、根据分析可知,适度压力刺激使“脑—脾神经”兴奋性提高,能促进浆细胞生成和分泌抗体,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C正确;
D、T淋巴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因此乙酰胆碱在该调节过程中作为细胞因子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D错误。
故选C。
12. 梅尼埃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眩晕、听力下降,并伴有内耳淋巴水肿。检测正常人及该病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清中相关激素水平的结果如下表,临床上常用利尿剂(促进尿液产生)进行治疗。下列关于该病患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耳的听觉感受细胞生存的内环境稳态失衡会影响听力
B. 发作期抗利尿激素水平的升高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C. 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分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离子
D. 急性发作期使用利尿剂治疗的同时应该保持低盐饮食
【答案】B
【解析】
【分析】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稳定。相反,当血钠含量升高时,则醛固酮的分泌量减少,其结果也是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调节尿量和尿的成分实现的。
【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耳的听觉感受细胞生存的内环境稳态失衡会影响听力,A正确;
B、发作期抗利尿激素水平的升高,促进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B错误;
C、醛固酮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的平衡,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C正确;
D、利尿剂能促进尿液产生,急性发作期使用利尿剂治疗的同时应该保持低盐饮食,避免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不利于尿液的排出,D正确。
故选B。
13. 卡介苗通常用于儿童免疫接种,能预防致命的结核病,在中国是新生儿的“出生第一针”。卡介苗是由减毒牛型结核杆菌制成的活菌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卡介苗进入机体后可被体内的某些细胞摄取
B. 注射卡介苗后产生的记忆T细胞可对含有结核杆菌的靶细胞进行攻击
C. 疫苗能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D. 接种疫苗后,人体可能高烧不退,在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疫苗通常用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是一类接种后能激发人体免疫反应来抵抗某些传染病的生物制品,属于抗原。在抗原的刺激下,机体可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详解】A、卡介苗是抗原,进入机体后会被体内的免疫细胞摄取,A正确;
B、记忆T细胞不能攻击靶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靶细胞,B错误;
C、疫苗是抗原,不是免疫活性物质,C错误;
D、接种疫苗后,人体可能高烧不退,在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错误。
故选A。
14. 成年人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人产生尿意,膀胱逼尿肌接受兴奋后收缩,产生排尿反射,逼尿肌收缩时,又刺激感受器,引起膀胱逼尿肌反射性收缩,直至膀胱内尿液被排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成年人能根据环境情况适时排尿,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B. 人体排尿的低级中枢在脊髓,膀胱充盈时,无大脑皮层的调控,依然可以排尿完全
C. 神经元的周围有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修复等功能
D. 由题意可知排尿反射的过程中,存在着反馈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存在分级调节,脊髓等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会受到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详解】A、成年人能根据环境情况适时排尿,体现了大脑皮层对排尿反射的控制,从而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A正确;
B、大脑皮层是人体最高级中枢,排尿低级中枢在脊髓,如果没有大脑皮层的控制,排尿反射是完整的,但人体不能控制排尿的过程,排尿不完全,B错误;
C、神经元的周围有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其数量为神经元数量的10~50倍,是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的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C正确;
D、膀胱内尿液被排空的过程存在正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B。
15. 植物根系结构(包括主根与侧根)具有高度可塑性,侧根分支对有效利用土壤养分具有重要意义。科研人员对NH4+影响侧根分支的机理进行研究,将三组拟南芥幼苗(如图1)分别培养在不同培养基中,处理及结果如图2所示。已知侧根发育受生长素(IAA)的调控,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IAA有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分化的作用
B. 比较Ⅰ、Ⅱ组实验及结果,说明NH4+有利于侧根分支
C. 比较Ⅱ、Ⅲ组实验及结果,说明IAA能促进侧根分支
D. Ⅲ组侧根分支较少可能是因为IAA增多抑制了侧根的生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长素合成部位为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主要是在植物的顶端分生组织中合成的,然后被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是单方向的,只能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在有单一方向的刺激(单侧光照)时生长素向背光一侧运输,其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ATP)。 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详解】A、IAA有促进细胞伸长生长的作用、且侧根发育受生长素(IAA)的调控,因而可推测生长素有诱导细胞分化的作用,A正确;
B、Ⅰ、Ⅱ组的自变量是是否有NH4+的处理,根据Ⅰ、Ⅱ组结果Ⅱ组的侧根数量明显多于Ⅰ组可知,NH4+能促进该植物幼苗侧根分支生长,B正确;
C、比较Ⅱ、Ⅲ组结果可知Ⅲ组接受NPA处理侧根数目明显减少,说明在有NH4+时,NPA处理能抑制侧根分支生长,C正确;
D、IAA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向形态学下端,从主根向侧根运输。NPA组侧根生长受到抑制,而侧根生长受IAA调控,说明主根合成的IAA运输到侧根,调节侧根的分支,D错误。
故选D。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选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 心肌细胞与神经细胞类似,均具有生物电现象。两者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相似,但动作电位明显不同,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分为0~4五个时期,其膜电位变化及形成机制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适当增大细胞外溶液的K+浓度,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将变小
B. 神经递质作用于心肌后,一定引起Na+通道介导的Na+内流,出现0期
C. 2期的形成与K+外流和Ca2+进入细胞有关
D. 4期中,Ca2+通过Na+-Ca2+交换逆浓度排出细胞的直接动力来自ATP
【答案】AC
【解析】
【分析】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进行传导,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A、适当增大细胞外溶液的K+浓度,会导致静息状态下K+外流减少,则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A正确;
B、兴奋性神经递质可引起后心肌细胞兴奋,引起Na+通道介导的Na+内流;而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心肌细胞,则不会引起Na+通道介导的Na+内流,B错误;
C、在2期中,膜电位变化非常平缓,出现平台现象,与Ca2+内流和K+外流有关,C正确;
D、在4期中,Ca2+通过Na+—Ca2+交换逆浓度排出细胞的动力直接来自细胞内外的Na+浓度差形成的势能,而非ATP,D错误。
故选AC。
17. 芬太尼作为一种强效止痛药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其止痛机制详见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注:“+”表示促进。
A. 痛觉形成过程中感受刺激的部位是大脑皮层中的感受器
B. 图中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负到正
C. 推测芬太尼能抑制Ca²+内流,导致细胞释放神经递质减少,从而止痛
D. K+外流与Na⁺内流都是通过通道蛋白的协助扩散
【答案】C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芬太尼作用于神经元细胞后,会促进钾离子外流,抑制钙离子内流,进而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不利于后膜钠离子的内流,从而影响动作电位的形成。
【详解】A、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中感受刺激的部位是痛觉感受器,大脑皮层不是痛觉感受器,而是形成痛觉的高级中枢,A错误;
B、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发后膜兴奋,这一过程兴奋部位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正到负,B错误;
C、据图分析,芬太尼作用于芬太尼受体,促进K+外流,引起膜电位变化,抑制Ca2+内流,从而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使突触后膜兴奋减弱,从而止痛,C正确;
D、K+外流与Na+内流过程是通过通道蛋白进出神经细胞,该过程属于协助扩散,D正确。
故选CD。
18.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又称Graves病,是造成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常见病因之一,该病发生的机制如下图所示,物质A表示TSH。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物质B是甲状腺细胞分泌的甲状腺激素
B. 该病发病机理为患者体内产生了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
C.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受体C结合能够抑制甲状腺细胞分泌物质B
D. 从免疫学角度来看,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是一种自身免疫病
【答案】AD
【解析】
【分析】1、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2、Graves氏病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比正常人的分泌量更多,其主要原因是患者体内的抗体起着促甲状腺激素类似的功能,使甲状腺机能增强,同时不能通过负反馈调节控制甲状腺激素的过量分泌。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物质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物质B是甲状腺细胞分泌的甲状腺激素,A正确;
B、由图可知,该病发病机理为患者体内产生了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而不是产生了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B错误;
C、Graves病是自身抗体与甲状腺细胞表面的TSH受体结合造成的,其结果是甲状腺功能亢进,即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所以抗体与受体C结合能够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C错误;
D、该病患者体内产生了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从免疫学角度来看,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是一种自身免疫病,D正确。
故选AD。
19. 研究人员把生理状况相同的水稻的根用不同强度的单侧光照射相同时间后,生长状况如图1所示,黑暗、弱光、强光条件下测得的α分别为0°、17.5°、35.5°。已知光照不会影响生长素的合成,研究人员测定不同处理后根尖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与弱光相比,强光对生长素在根尖的分布影响程度更大
B. 由图1结果可知,若逐渐增加单侧光光照强度,α角的数值也会逐渐增加
C. 由图2结果可知,水稻根向光侧生长素含量变化并不仅仅与生长素运输有关
D. 水稻根在单侧光下的生长状况可能与生长素对根有低浓度促进和高浓度抑制有关
【答案】ACD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是探究单侧光对根生长的影响,黑暗组为对照组,弱光和强光组为实验组。分析图2可知,黑暗条件下,根向光侧和背光侧生长素含量相同,弱光和强光条件下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于向光侧,且向光侧生长素的减少量大于背光侧生长素的增加量,强光条件下的差异略大于弱光条件下。
【详解】A、根据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的柱形图可知,与弱光相比,强光对生长素在根尖的分布影响程度更大,A正确;
B、由题干信息可知,黑暗、弱光、强光条件下测得的α分别为0°、17.5°、35.5°,这一结果体现了根具有背光生长的特性,若逐渐增加单侧光光照强度,α角的数值不会一直增加,B错误;
C、分析图2可知,黑暗条件下两侧生长素的总量为700ng·g-1,而弱光、强光条件下生长素的总量分别为539.8ng·g-1(138.2+401.6)、506.6ng·g-1(92.2+414.4),推测单侧光可能引起向光侧生长素的分解;弱光、强光条件下背光侧生长素的含量分别为401.6ng·g-1、414.4ng·g-1,均大于黑暗条件下侧生长素含量350ng·g-1,故推知单侧光引起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部分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故水稻根向光侧生长素含量变化不仅仅与生长素运输有关,还可能与单侧光可能引起向光侧生长素的分解有关,C正确;
D、由题图分析可知,单侧光照射后,水稻根向光侧生长素含量少,生长快,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多,反而生长慢,说明生长素对根作用有低浓度促进和高浓度抑制,D正确。
故选ACD。
20. 伤寒沙门氏菌的抗原(LPS)直接与B细胞结合就能激活B细胞,但不产生记忆细胞。研发疫苗过程中,常利用多肽模拟LPS,相似程度越高,与抗 LPS 抗体结合的能力越强。为初步鉴定多肽A、B与LPS抗原特征的相似程度,研究人员利用抗LPS 抗体进行检测,部分实验步骤及结果如图。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 胸腺是B细胞和T细胞成熟与集中分布的部位
B. 再次感染伤寒沙门氏菌后,人体产生的反应更快、抗体水平更高
C. 步骤c中LPS 与抗体的复合物会被消洗掉,多肽与抗体的复合物不会被消洗掉
D. 据图2可知,多肽A与LPS的抗原特征更相似
【答案】D
【解析】
【分析】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详解】A、在胸腺中发育并成熟的淋巴细胞是T细胞,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A错误;
B、由题意“伤寒沙门氏菌的抗原直接与B细胞结合就能激活B细胞,但不产生记忆细胞”可知,首次感染伤寒沙门氏菌后,由于不产生记忆细胞,故再次感染伤寒沙门氏菌后,人体产生的反应不会更快、抗体水平不会更高,B错误;
C、图1步骤c中与多肽结合的抗体会被洗脱掉,而LPS固定在检测板上,LPS与抗体结合后的复合物不会被消洗掉,C错误;
D、多肽模拟LPS抗原特征的相似程度越高,其与LPS竞争抗体结合位点的能力越强,与多肽结合的抗体会被洗脱掉,而未被洗脱的抗体因与LPS结合而残留在检测板上,未被洗脱的抗体越少的多肽效果越好,图2显示加入多肽A的清洗后检测板上检出的抗体数量比加入多肽B的少,因此模拟LPS效果更好的多肽是多肽A,D正确。
故选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下图表示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过程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甲代表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则图①表示__________,虚线方框围成的结构位于________内。
(2)若在图甲中的④处给予适宜刺激,电流表A、B指针的偏转情况分别是:A: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选填“偏转一次”、“偏转两次”或“不偏转”)
(3)图乙中,当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当钠离子内流时,产生兴奋。已知细胞外钙离子对钠离子存在“膜屏障作用”,临床上血钙含量偏高,钙离子在膜上形成屏障,使钠离子内流__________(选填“增多”或“减少”),降低了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导致肌细胞无法兴奋并收缩表现出肌无力。
(4)若图丙中释放的③可以促进Cl-进入细胞,则会引起下一个神经细胞_____________(选填“兴奋”或“抑制”)。若在图丙所示的⑤结构中给予某种药物,再刺激图甲中①,发现电流表B指针不偏转,但发现图丙⑤中的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的反应相同,说明该药物是抑制了_________(用图丙中的标号表示)的功能。
【答案】(1) ①. 感受器 ②. 脊髓(或中枢神经系统)
(2) ①. 不偏转 ②. 偏转一次
(3) ①. 外正内负 ②. 减少
(4) ①. 抑制 ②. ⑥
【解析】
【分析】由图甲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要完成一个反射活动。丙图是突触结构图,②是突触小泡,内含递质;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出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突触传导是单向的。
【小问1详解】
甲图的缩手反射弧中,据分析可知,图①表示感受器,虚线方框围成的结构位属于神经中枢,故虚线方框围成的结构位于脊髓内。
【小问2详解】
若在甲图中的④处给予适宜刺激,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电流表A不会发生偏转,电流表B能发生一次偏转。
【小问3详解】
图乙中,当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电位是内负外正,当神经纤维的Na+内流时,产生神经冲动,即由外正内负的静息状态转变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临床上血钙含量偏高,会引起肌无力,原因是:细胞外钙离子对钠离子存在“膜屏障作用”,血钙过高使钠离子内流减少,降低了神经细胞兴奋性,导致肌细胞无法兴奋并收缩而表现出肌无力。
【小问4详解】
Cl-进入细胞,造成静息电位值增大,抑制兴奋产生,若在丙图所示的⑤结构突触间隙中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甲图中①感受器,发现电流表B不偏转,而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的反应相同,说明该药物没有促使神经递质的分解,而是抑制了突触后膜上受体⑥的功能,不能使通道打开,因而不产生动作电位。
22. 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其分泌过程受多种因子调节。在胰岛 B细胞的细胞膜上有Ca²⁺通道,胰岛 B细胞兴奋后,Ca²⁺通道开放导致(Ca²⁺内流。下图是部分因子调节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示意图,其中GIP 是来自小肠的激素,GLUT2 是胰岛B细胞膜表面的葡萄糖载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1)与血糖平衡调节相关激素有胰岛素、_____(答出2个)。
(2)剧烈运动时,血糖的消耗较快。此时_____(“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兴奋,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防止运动过程中出现低血糖。
(3)GIP 是小肠黏膜受到食物刺激后分泌的一类多肽化合物。实验表明,口服葡萄糖与静脉注射等量葡萄糖相比,前者所引起的胰岛素的分泌量高,原因是_____。
(4)通过GLUT2载体运输葡萄糖时不消耗ATP,因此,一般情况下,胰岛B细胞内的葡萄糖浓度与胞外葡萄糖浓度_____(“呈正相关”“呈负相关”“无关”)。GLUT2受损后可能引起某种类型的糖尿病,机理是GLUT2受损后,胰岛 B细胞内葡萄糖减少,葡萄糖氧化分解减弱,进而导致_____,_____,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减少,胰岛素的分泌减弱,血糖浓度上升。
【答案】(1)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
(2)交感神经 (3)口服葡萄糖刺激小肠黏膜产生GIP,GIP 促进胰岛素的分泌(2分,答出GIP 即可)
(4) ①. 呈正相关 ②. ATP/ADP 比值降低 ③. Ca²+进入细胞减少
【解析】
【分析】1、题图分析:葡萄糖通过GLUT2载体进入胰岛B细胞氧化分解产生ATP,促进Ca2+内流,引起胰岛素释放;GIP与受体结合后促进Ca2+内流,引起胰岛素释放;迷走神经通过分泌乙酰胆碱促进Ca2+内流,引起胰岛素释放;交感神经通过分泌去甲肾上腺素,抑制Ca2+内流,进而抑制胰岛素释放。
2、血糖含量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
【小问1详解】
与血糖平衡调节相关激素有:降低血糖的胰岛素,升高血糖的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等。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剧烈运动时,血糖的消耗较快。此时交感神经兴奋,通过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抑制Ca2+内流,胰岛素分泌减少,防止运动过程中出现低血糖。
【小问3详解】
GIP是小肠黏膜受到食物刺激后分泌的一类多肽化合物。实验表明,口服葡萄糖与静脉注射等量葡萄糖相比,前者所引起的胰岛素的分泌量高,原因是口服葡萄糖后,葡萄糖刺激小肠黏膜产生GIP,GIP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小问4详解】
由于GLUT2是胰岛细胞膜表面的葡萄糖载体,通过此载体运输葡萄糖时是顺浓度梯度不消耗ATP,是协助扩散,因此胰岛B细胞内的葡萄糖浓度与胞外葡萄糖浓度呈正相关。GLUT2受损后,胰岛B细胞内葡萄糖减少,葡萄糖氧化分解减弱,产生的ATP减少,细胞内ATP/ADP比值低,Ca2+进入细胞内减少,胰岛素的分泌减弱,血糖浓度上升。
23. 高山姬鼠是栖息于横断山区的重要小型哺乳动物,为了解高山姬鼠在横断山区的低温胁迫下的适应性生存策略,科研人员开展相关研究。
(1)选取12 只非繁殖期的成年个体,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处于25℃和5℃环境下正常饲喂28天,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结果如下:
①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高山姬鼠通过降低体重、_____、_____适应低温环境。②与对照组相比,高山姬鼠在低温胁迫下,_____感受器兴奋,引起下丘脑通过_____轴,最终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导致_____增强,引起机体产热量的增加。但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并未持续增多,原因是该激素的分泌存在_____调节机制。
(2)研究发现脂肪细胞合成分泌一种激素——瘦素,作用于下丘脑,影响下丘脑合成神经肽。科研小组查阅了瘦素含量与体脂重量的关系(图1),同时检测了实验鼠的下丘脑神经肽基因的表达量(图2,注:NPY、AgRP基因指导合成促进食欲的神经肽,POMC、CART基因指导合成抑制食欲的神经肽),结果如下:
结合图1可知,在低温胁迫下,高山姬鼠体内瘦素的含量_____(增加/不变/减少);结合图2可推测出瘦素抑制下丘脑_____基因指导合成神经肽。
(3)综上分析,高山姬鼠通过_____调节,维持了内环境的稳态,最终适应了低温环境。
【答案】(1) ①. 减轻体脂 ②. 增加摄食量 ③. 冷觉 ④.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⑤. 细胞代谢(细胞呼吸) ⑥. (负)反馈
(2) ①. 减少 ②. NPY 和 AgRP
(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解析】
【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低温下,高山姬鼠的体重减轻、体脂含量低、摄食量增加,说明在低温胁迫下,脂肪的氧化分解加快,以增加产热量适应低温环境。
2、据图分析,瘦素含量与体脂呈正相关,图中的NPY和AgRP是促食类神经肽,POMC和CART是抑食类神经肽,据图分析,体温条件下瘦素与下丘脑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NPY和AgRP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增加,促进食物摄取,增加产热。
【小问1详解】
①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低温下,高山姬鼠的体重减轻、体脂含量低、摄食量增加,说明在低温胁迫下,高山姬鼠通过减轻体重、降低体脂和增加摄食量,加快脂肪的氧化分解,以增加产热量适应低温环境。
②与对照组相比,高山姬鼠在低温胁迫下,冷觉感受器兴奋,引起下丘脑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最终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导致细胞代谢增强,引起机体产热量增加。但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并未持续增多,这是由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机制,当甲状腺激素分泌高于正常水平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而不至于浓度过高。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低温胁迫下,高山姬鼠的体内瘦素的含量随着体脂的减少而减少,而摄食量增加,其原因是瘦素对下丘脑中合成POMC、CART的基因表达量影响不显著,而对合成NPY、AgRP的神经元抑制作用减弱,导致体内NPY、AgRP基因的表达量增加,即瘦素抑制下丘脑NPY 和 AgRP基因指导合成神经肽。
【小问3详解】
综上分析,高山姬鼠通过神经(有下丘脑参与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有甲状腺激素等激素的参与),实现体重、摄食量等指标的生理变化,维持了内环境的稳态,最终适应了低温环境。
24. 病毒入侵肝脏时,肝巨噬细胞快速活化,进而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部分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病毒侵入人体后,其表面的某些蛋白质可作为_____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机体清除体内的病毒,体现了_____功能。
(2)肝巨噬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抗原呈递细胞包括巨噬细胞、_____(答出2点)等。细胞2是_____,能分泌_____。
(3)在体液免疫的过程中,细胞3可来自细胞1和_____的分裂和分化。
(4)细胞4是_____,其活化过程需要识别_____,同时需要_____的参与。
【答案】(1) ①. 抗原 ②. 免疫防御
(2) ①. 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 ②. 辅助性T细胞 ③. 细胞因子
(3)记忆B细胞 (4) ①. 细胞毒性 T 细胞 ②. 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的变化 ③. 细胞因子
【解析】
【分析】1、体液免疫的过程为,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接受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随后浆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2、细胞免疫的过程: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小问1详解】
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称为抗原。病毒侵入人体后,其表面的某些蛋白质可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机体清除体内的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
【小问2详解】
抗原呈递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其能对抗原进行摄取、处理和加工的作用。 细胞2是辅助性T细胞,其分泌的细胞因子能促进细胞1,B细胞的分裂分化。
【小问3详解】
在体液免疫的过程中,细胞3浆细胞可来自细胞1,B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小问4详解】
细胞4是细胞毒性T细胞,其活化后能识别并接触、裂解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其活化过程需要识别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的变化,同时需要细胞因子的参与。
25. 请回答与生长素有关的下列问题:
(1)生长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植物细胞传递一种调节代谢的__________。研究表明,生长素主要是在幼嫩的芽、叶和__________等部位由__________(填一种化合物)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
(2)为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对某种植物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有关实验,结果见下表。请分析回答:
①浓度Ⅲ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对侧芽生长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该实验的各种处理中,促进侧芽生长效果最佳的方法是用浓度__________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侧芽__________d。
②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浓度I、Ⅱ、Ⅲ之间的大小关系可能成立的有__________。
a.I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辽宁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辽宁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辽宁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辽宁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x、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