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气候危机,习近平主席宣布我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体现了全球“碳共同体”中的中国担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碳共同体”体现了物质循环的全球性
B.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
C. 碳在生物群落内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
D. 使用清洁能源等有助实现碳中和
【答案】C
【解析】
【分析】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具有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的特点。
【详解】A、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的特点,全球“碳共同体”体现了物质循环的全球性,A正确;
B、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动植物的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以及化石染料的燃烧,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B正确;
C、碳在生物群落内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循环,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C错误;
D、绿色出行、使用清洁能源等能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实现碳中和,D正确。
故选C。
2. 利用马铃薯的块茎进行无性繁殖,种植的世代多了以后往往会因感染病毒而减产,为此农户 都希望得到无病毒的幼苗进行种植。获得无病毒幼苗的最佳方法是( )
A. 选择优良品种进行杂交
B. 进行远缘植物体细胞杂交
C. 利用茎尖分生组织进行组织培养
D. 人工诱导基因突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1、植物组织培养过程是: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生成根、芽,最终形成植物体.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培育无病毒植株苗,应选择不含病毒部分培养,而植物体新生部位不含病毒,如根尖和茎尖。
【详解】进行植物微型繁殖时常采用茎尖或根尖作为外植体,原因是茎尖或根尖病毒极少,因此切取一定大小的茎尖或根尖进行组织培养,再生的植株就可能不带病毒,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3. 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主动运输过程中,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和ATP提供能量
B. 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外流导致细胞液浓度升高
C. 渗透平衡时,半透膜两侧完全没有水分子进出
D. 抗体分泌过程中,囊泡膜经融合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
【答案】C
【解析】
【分析】1、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需要载体和能量,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
2、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在核糖体上翻译出的肽链进入内质网腔后,还要经过一些加工,如折叠、组装、加上一些糖基团等,才能成为比较成熟的蛋白质。然后,由内质网腔膨大、出芽形成具膜的小泡,包裹着蛋白质转移到高尔基体,把较成熟的蛋白质输送到高尔基体腔内,做进一步的加工,成为成熟的蛋白质。接着,高尔基体边缘突起形成小泡,把蛋白质包裹在小泡里,运输到细胞膜,小泡与细胞膜融合,把蛋白质释放到细胞外。
3、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详解】A、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即低浓度→高浓度,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同时消耗能量,A正确;
B、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外流导致细胞液浓度增大,细胞内渗透压升高,B正确;
C、达到渗透平衡时,水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出平衡,C错误;
D、分泌蛋白分泌过程中经高尔基体加工后形成小囊泡,囊泡膜与细胞膜融合后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D正确。
故选C。
4. 近日,中科院研究团队成功地从特定野生葡萄籽中提取出原花青素C1(PCC1)。PCC1可清除自由基,减少细胞氧化损伤。单独对老年小鼠使用PCC1,发现小鼠体内部分衰老细胞被清除,而正常细胞依然保持活力,生存期大幅延长,提升了老年小鼠的健康状况和平均寿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由基攻击生物体内的脂质等物质,导致细胞膜流动性升高
B. 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减小,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C. 原花青素C1能够选择性诱导衰老细胞凋亡
D. 细胞凋亡通常是病理性变化,而细胞坏死是生理性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运输物质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积累;(4)有些酶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自由基攻击生物体内的脂质等物质,导致细胞衰老,细胞膜流动性降低,A错误;
B、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B错误;
C、由“对老年小鼠使用PCC1,发现小鼠体内部分衰老细胞被清除,而正常细胞依然保持活力,”可知,原花青素C1能够选择性诱导衰老细胞凋亡,C正确;
D、细胞凋亡通常是生理性变化,而细胞坏死是病理性变化,D错误。
故选C。
5. 世界各地因气候、地形和其他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群落类型,陆地群落包括森林、草原、荒漠等类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虽然森林群落分为不同类型,但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群落的特点完全相同
B. 生活在草原群落中的动物都不能在森林群落中生活
C. 森林生物群落中的动物都以尿酸盐作为排出含氮废物的主要形式
D. 荒漠植物仙人掌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叶呈针状,气孔夜间开放
【答案】D
【解析】
【分析】群落分布的特点:
1、森林、草原、荒漠,这些自然群落在陆地上的分布是有规律的,由东部向西部依次分布。
2、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3、某地的群落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
【详解】A、在不同的森林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群落的特点不相同,A错误;
B、一些动物既可以在草原生活,也可以在森林中生活,B错误;
C、荒漠里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有利于保存水分,C错误;
D、荒漠植物仙人掌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叶呈针状,气孔夜间开放,有利于适应干旱的环境,D正确。
故选D。
6. 如图是微生物平板划线示意图,划线的顺序为1、2、3、4、5。下列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A. 在1-5区域中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灭
B. 划线操作须在火焰上进行
C. 在5区域中才可以得到所需菌落
D. 每次接种前要将接种环放在火焰边灼烧灭菌
【答案】A
【解析】
【分析】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平板划线接种微生物时,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平板划线接种微生物的过程中,在划线操作的第一步以及每次划线之前都要灼烧接种环,在划线操作结束时,仍然需要灼烧接种环。
【详解】A、在1、2、3、4区域中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进行灼烧灭菌,保证每次划线的菌种来自上一区域的末端,在1区域前灼烧是为了杀死杂菌,在5区域后灼烧灭菌,是防止接种环上的细菌污染环境,A正确;
B、平板划线操作应在火焰旁进行,不能在火焰上进行,B错误;
C、由题图可知,5区域是最后一个区域,有可能在5区域获得所需要的菌落,但在4区域也有可能得到所需要的菌落,C错误;
D、进行平板划线操作之前,用将接种环在酒精灯火焰上进行灼烧灭菌,D错误。
故选A。
7. 下列有关 DNA 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含 n 个碱基的 DNA 分子,转录出的 mRNA 分子的碱基数量是 n/2
B. DNA 分子的复制过程中需要 tRNA 从细胞质转运脱氧核苷酸
C. DNA 分子一条链上 A 占 20%,则另一条链上的 A 也占 20%
D. DNA 分子的特异性与(G+C)/(A+T)的比例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转录是以基因为单位,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一个含 n 个碱基的 DNA 分子,转录出的 mRNA 分子的碱基数量小于 n/2,A错误;
B、DNA分子复制过程不需要tRNA,tRNA是翻译过程中运输氨基酸的工具,B错误;
C、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DNA 分子一条链上 A 占 20%,则另一条链上的T 也占 20%,C错误;
D、不同的生物(G+C)/(A+T)比例不同,体现了DNA分子的特异性,D正确。
故选D。
8. 下图是科研人员调查的某草原上一种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其中λ代表的是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与当前种群数量Nt之比(=Nt+1/Nt),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呈“S”形,t3时达到K值
B. t3~t5时段该种群数量的下降、上升与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有关
C. 可以建立数学模型Nt=N0λt来描述该种群数量的变化
D. 与t1~t2时段相比,t3~t5时段该动物的食物和空间条件较为充裕
【答案】D
【解析】
【分析】如图为某草原上一动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其中λ代表的是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与当前种群数量Nt之比,λ1时种群数量上升。
【详解】A、0- t2段内 λ1,种群数量在上升,未下降, B错误;
C、该种群的λ值不是定制,不可用J形的数学公式Nt=N0λt来描述该种群数量的变化,C错误;
D、t1~t2段内λ1,种群数量增加,所以t3~t5时段该动物的食物和空间条件较为充裕,D正确。
故选D。
9. 某同学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经甲紫染色的洋葱根尖临时装片,观察到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如图所示。已知洋葱根尖细胞一个细胞周期大约12小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制作装片的流程为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B. 若视野中有100个细胞,统计发现图乙类型共有5个,即可推算出后期持续时间约为0.6小时
C. 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甲细胞中染色体向赤道板的位置缓慢移动
D. 作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图中还缺少分裂间期的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1、有丝分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划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时期:
①间期:主要进行染色体的复制(即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它包括(G1、S、G2三个时期),动物细胞此时中心粒也进行复制,一组中心粒变成两组中心粒。
②前期:核膜逐渐解体、核仁逐渐消失,染色质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并散乱分布,植物细胞由两极发出纺锤丝,动物细胞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到细胞两极,由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③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此时染色体的形态、数目最清楚,我们常找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来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
④后期:着丝点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在纺锤丝牵引下移到细胞两极,此时染色体数目加倍。
⑤末期:核膜、核仁重现,染色体变成染色质,植物细胞中央形成细胞板,一个细胞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动物细胞膜从中间内陷,一个细胞分裂缢裂成两个子细胞。
这样就完成一次细胞分裂,此时形成的子细胞,有的细胞停止分裂,然后分化,有的细胞暂停分裂;有的细胞继续分裂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详解】A、该实验制作装片的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解离液中有盐酸,故需要先漂洗掉解离液,再染色,A错误;
B、乙类细胞中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故应为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而非后期,B错误;
C、由于经过解离后,细胞已经死亡,故在高倍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甲细胞中染色体向赤道板的位置缓慢移动,C错误;
D、分析题图可知,甲为前期,乙为中期,丙为后期,丁为末期,故作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图中还缺少分裂间期的细胞,D正确。
故选D。
10. 桦尺蠖体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研究环境对桦尺蠖体色的影响,选择大量消耗燃煤的工业污染区和非污染区,对不同体色的桦尺蠖进行两次捕获和统计。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桦尺蠖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B. 位于两个不同区域的桦尺蠖的浅体色基因频率相近
C. 结果支持桦尺蠖借助与环境相似的体色逃避天敌
D. 结果可以说明地理隔离是产生新物种的重要原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依题文可知,在非工业污染区,树干呈浅灰色,浅色的桦尺蠖能适应环境而生存,深色的桦尺蠖不适应环境而不能很好的生存;在工业污染区,树变黑,深色的桦尺蠖能适应环境,而浅色的桦尺蠖不能适应环境,以此相关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
B、依题表数据可知,非工业污染区的桦尺蠖的浅体色基因频率大于工业污染区的桦尺蠖的浅体色基因频率,B错误;
C、实验结果支持“桦尺蠖借助与环境相似的体色逃避”,C正确;
D、依题文分析,实验结果不能说明“地理隔离是产生生殖隔离的重要原因”,D错误。
故选C。
11. 红豆杉是濒危植物,其树皮产生的紫杉醇对抗癌症有一定的疗效。图是红豆杉植株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的流程图,图中②为愈伤组织,通过B过程可最终产生新的植株,通过C过程可产生大量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过程是脱分化,该过程中细胞增殖的方式是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
B. B过程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该过程会导致细胞中部分基因丢失
C. 紫杉醇属于细胞代谢的产物,可以从⑤中获取
D. 培养⑤一般采用的培养基是固体培养基
【答案】C
【解析】
【分析】植物的组织培养广义又叫离体培养,指从植物体分离出符合需要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原生质体等,通过无菌操作,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在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及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以获得再生的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狭义是指用植物各部分组织,如形成层、薄壁组织、叶肉组织、胚乳等进行培养获得再生植株,也指在培养过程中从各器官上产生愈伤组织的培养,愈伤组织再经过再分化形成再生植物。
【详解】A、②为愈伤组织,因此A过程是脱分化,该过程中细胞存在有丝分裂过程,但没有减数分裂,A错误;
B、B过程可最终产生新的植株,该过程会发生分裂分化,该过程不会导致细胞中部分基因丢失,B错误;
C、通过C过程可产生大量细胞,紫杉醇属于细胞代谢的产物,只需要培养到细胞阶段就可以,因此可以从⑤中获取紫杉醇,C正确;
D、培养⑤一般采用的培养基是液体培养基,产生大量细胞,D错误。
故选C。
12. 某种鼠中,黄色基因A对灰色基因a为显性,短尾基因B对长尾基因b为显性,且基因A或b在纯合时胚胎致死,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有两只双杂合的黄色短尾鼠交配,理论上所生的子代性状分离比为
A. 2:1B. 3:l:lC. 4:2:2:1D. 9:3:3:1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控制老鼠体色和尾的这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两只双杂合的黄色短尾鼠的基因型是AaBb,交配时会产生9种基因型的个体,即:A_B_、A_bb、aaB_、aabb,但是由于基因A或b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所以只有AaBB(2/16)、AaBb(4/16)、aaBB(1/16)、aaBb(2/16)四种基因型个体能够生存下来,其中AaBB(2/16)、AaBb(4/16)为黄色短尾;aaBB(1/16)、aaBb(2/16)为灰色短尾,所以理论上正常出生的子代表现型比例为(2/16+4/16)∶(1/16+2/16)=2∶1。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13. 一项来自康奈尔大学的研究揭示了体内蛋白分选转运装置的作用机制,即为了将细胞内的废物清除,细胞膜塑形蛋白会促进囊泡(分子垃圾袋)形成,将来自细胞区室表面旧的或受损的蛋白质带到了内部回收利用工厂,在那里将废物降解,使组件获得重新利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膜塑形蛋白在合成过程中,场所由核糖体提供,动力可由叶绿体提供
B. “分子垃圾袋”应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
C. “回收利用工厂”可能是溶酶体,“组件”可能是氨基酸或核苷酸
D. 人体细胞内能形成囊泡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中心体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细胞膜塑形蛋白在细胞的核糖体内合成,合成所需要的能量由线粒体或细胞质基质提供,而叶绿体形成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A错误;根据分泌蛋白形成过程等知识,可判断囊泡(分子垃圾袋)由生物膜构成,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B正确;溶酶体中水解酶可以水解细胞中衰老损伤的细胞器等,可以作为“回收利用工厂”,蛋白质水解的产物为氨基酸,故“组件”是氨基酸,不可能为核苷酸,C错误;中心体没有生物膜结构,故无法形成囊泡,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名师点睛】解决本题关键要会识别细胞器的结构,知道细胞器的功能。总结如下:
会产生水的细胞器: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植物的高尔基体;直接参与蛋白质合成分泌的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参与蛋白质合成分泌的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内液:包括细胞内细胞质基质和液泡所含的全部液体;细胞液:液泡里所含的液体。
14. 独脚金内酯(SL)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类植物激素。SL合成受阻或SL不敏感突变体都会出现顶端优势缺失。现有拟南芥SL突变体1(max1)和SL突变体2(max2),其生长素水平正常,但植株缺失顶端优势,与野生型(W)形成明显区别;在幼苗期进行嫁接试验,培养后植株形态结果如表所示。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代表嫁接
A. 施加SL,maxl应能表现出顶端优势
B. max2因SL合成受阻缺失顶端优势
C. W的根能产生SL
D. SL不通过影响生长素的含量来发挥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因为max1的地上部分+W的根会产生顶端优势,W的地上部分+max1的根会产生顶端优势,说明W的根和地上部分均能产生SL,且max1为SL合成受阻突变体,不能合成SL,但对SL敏感;因为max2的地上部分+W的根(能合成SL)不会产生顶端优势,而W的地上部分(能合成SL)+max2的根会产生顶端优势,且max1的地上部分(不能合成SL)+max1的根可产生顶端优势,可说明max2的根能够产生SL,使第5组表现为顶端优势,第4组能表现顶端优势,第2组不能,可能是第4组的SL量大于第2组,说明max2对SL不敏感,属于SL不敏感突变体。
【详解】A、拟南芥SL突变体1(max1)和SL突变体2(max2),其生长素水平正常,根据上述分析可知,max1为SL合成受阻突变体,不能合成SL,但对SL敏感,因此施加SL,maxl应能表现出顶端优势,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max2属于SL不敏感突变体,W的根能合成SL,但因SL可能不能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从而缺失顶端优势,B错误;
C、根据分析可知,max1为SL合成受阻突变体,不能合成SL,但无论是max1的地上部分+W的根组,还是W的地上部分+max1的根的组,都有顶端优势,说明W的根和地上部分均能产生SL,C正确;
D、拟南芥SL突变体1(max1)和SL突变体2(max2),其生长素水平正常,图中实验与生长素的合成无关,所以SL不通过影响生长素的含量来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B。
15. 去甲肾上腺素(NE)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降解或回收。临床上可用特定药物抑制NE的回收,以增加突触间隙的NE浓度来缓解抑郁症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NE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可引发动作电位
B. NE在神经元之间以电信号形式传递信息
C. 该药物与NE竞争突触后膜受体而生效
D. NE能被回收表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可双向传递
【答案】A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信号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再转变为电信号。
【详解】A、据题干信息可知,增加突触间隙的NE浓度可以缓解抑郁症状,故推测NE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可引发动作电位,A正确;
B、NE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信息的传递是通过化学信号的形式进行的,B错误;
C、结合题意可知,该药物的作用主要是抑制NE的重摄取,而重摄取的部位是突触前膜,故该药物作用于突触前膜,C错误;
D、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NE能被回收不能表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能双向传递,D错误。
故选A。
16. 如图为白色棉的培育过程。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造成的变异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B. 过程②造成的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
C. 过程③说明染色体片段缺失纯合子有致死效应
D. 过程④的操作是取粉红棉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
【答案】B
【解析】
【分析】如图的育种方法为太空育种,太空育种的优点是突变率高,但其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因此,目的性不强;图中“处理”这一步涉及的变异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之缺失,导致基因数量减少;图中深红棉的培育属于基因突变,粉红棉的培育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详解】、据图可知, 过程①造成的变异B突变成b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观察到,A错误;
B、过程②造成的变异是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的发生是随机的、不定向的,B正确;
C、过程③得到的白色棉即是染色体片段缺失的纯合子,说明染色体片段缺失的纯合子并没有使该个体致死,C错误;
D、过程④表示单倍体育种,其操作是先要取粉红棉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然后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D错误。
故选B。
17. 从某污水处理系统中分离出多种细菌,经进一步筛选获得具有高效降低污水中有机污染物(COD为有机污染物分解时化学需氧量)能力的菌株,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可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
B. 为确定接种时菌液的最佳稀释倍数可先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统计菌液中的细菌数目
C. 图中平板划线法获得的菌落具有不同的菌落特征
D. 挑取单菌落后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目的是扩大化培养菌株
【答案】C
【解析】
【分析】1、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划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2、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有显微镜直接计数、统计菌落数目(稀释涂布平板法)。
【详解】A、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常用的细菌基础培养基,可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A正确;
B、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统计不同稀释倍数的菌液中的细菌数目,可确定接种时菌液的最佳稀释倍数,B正确;
C、由菌落分布情况可知,在该固体培养基上接种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C错误;
D、挑取单菌落后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目的是增大菌株的数量(扩大培养),D正确。
故选C。
18. 为拓宽白菜育种的基因资源,改良白菜品质,研究人员以白菜(2n=20,AA)和甘蓝(2n=18,CC)为材料进行植物体细胞杂交,得到杂种植物。对两种亲本和某融合植株进行细胞DNA含量检测,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白菜的DNA相对含量较少说明白菜核DNA比甘蓝少
B. 常使用秋水仙素用于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C. 检测结果说明待检测植株为白菜—甘蓝杂种植株
D. 检测的细胞中部分细胞处于分裂过程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酶解法去壁获取原生质体→人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再生出新细胞壁,标志着原生质体融合完成→经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通过组织培养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杂种植株。
【详解】A、根据题意,“白菜(2n=20,AA)和甘蓝(2n=18,CC)”,说明白菜细胞核内含有20条染色体,含有20个核DNA,甘蓝的细胞核内含有18条染色体,18个核DNA,因此白菜核DNA比甘蓝多,白菜的DNA相对含量较少可能是白菜细胞的细胞质DNA少,A错误;
B、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可以用化学方法PEG诱导,也可以用物理方法如离心法,秋水仙素用于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B错误;
C、据图可知,白菜DNA相对含量约为50,甘蓝DNA相对含量约为75,检测结果DNA相对含量为>150,说明待检测植株不是白菜-甘蓝杂种植株,可能为甘蓝—甘蓝杂合植株,C错误;
D、检测的细胞有些具有分裂的能力,故部分细胞处于分裂过程中,D正确。
故选D。
19. T 细胞表面存在 PD-1(程序性死亡受体 1),正常组织细胞表面存在 PD-1 的配体——PD-L1 分子,该分子与 PD-1 结合后,T 细胞的活性被适当抑制,而癌细胞可通过表达 PD-L1 而表 现出“免疫逃逸”(图甲)。“肿瘤免疫疗法”尝试通过使用 PD-1/PD-L1 抑制剂,实现通过自身 免疫系统杀灭癌细胞的目的(图乙),下列关于“肿瘤免疫疗法”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T 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和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均属于人体第三道防线中的免疫活性物质
B. PD-1/PD-L1 抑制剂可能会影响 T 细胞对正常组织细胞的识别功能,导致患者机体免疫系统被过度激活并产生不良反应
C. 抗原呈递细胞把抗原传递给 T 细胞以及 T 细胞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均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D. 若 T 细胞中 PD-1 基因的表达量下降,将会使人患免疫缺陷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建立的,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获得的后天性防御机制,通常只能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在作用强度上远远超过了非特异性免疫。
【详解】A、免疫活性物质包括细胞因子、抗体和溶菌酵等,细胞因子由T细胞分泌,抗体由浆细胞分泌,它们均属于人体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中的免疫活性物质,A正确;
B、PD-L1 抑制剂作用于癌细胞上的 PD-L1,使癌细胞不能抑制T细胞对它的杀作作用,达到清除癌细胞的目的,另一方面,PD-1/PD-L1抑制剂能分别与T细胞表面的 PD-1以及正常组织细胞表面的PD-LI结合,导致T细胞的活性未能被适当抑制,过度激活机质免疫系统导致T细胞会对正常组织细胞进行攻击,而引发患者机体出现不良反应,B正确。
C、抗原呈递细胞把抗原传递给T细胞以及T细胞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均需要相关细胞把抗原的信息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因此均能体现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C正确;
D、免疫缺陷病是指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若T细胞中PD-1基因的表达量下降,PD-L1分子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T细胞可能会对正常组织细胞进行攻击,不属于免疫缺陷病的范畴,D错误。
故选D。
20. 如图所示,科研人员利用诱变方式选育可高产β-胡萝卜素的三孢布拉霉负菌。未突变菌不能在含有β-紫罗酮的培养基上生长。随β-胡萝卜素含量增加,菌体颜色从黄色加深至橙红色。图甲为选育菌种及获得β-胡萝卜素的流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要得到图乙所示的菌落,可用平板划线法进行②操作,然后培养
B. 经过程①紫外线照射的三孢布拉霉负菌都能在含β-紫罗酮培养基上生长
C. 进行③操作时,应选择较大的橙红色菌落中的菌株继续接种培养
D. 能在添加了β-紫罗酮的乙上长成菌落的细菌,其遗传物质不一定都发生了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1、微生物接种的方法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法是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在数次划线后培养,可以分离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这就是纯化的菌落。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适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
2、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做选择培养基。
【详解】A、图乙所示的菌落,利用的是稀释涂布平板法,A错误;
B、过程①紫外线照射的作用是利用物理因素诱导基因突变,由于突变具有低频性和不定向性,被照射的三孢布拉霉负菌不可能都能在含β-紫罗酮培养基上生长,B错误;
C、橙红色的菌体为高产菌,进行③操作时,应选择较大的橙红色菌落中的菌株继续接种培养 ,C正确;
D、能在添加了β-紫罗酮的乙上长成菌落的细菌是经过紫外线照射后的高产菌,其遗传物质都发生了改变,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21. 为实现国家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国家投入大批资金用于退耕还林还草。科研人员对某地不同退耕年限植物群落的物种数目变化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作答:
(1)退耕前的农田通常是一个单物种栽培的人工群落,栽培种对群落的_____和内部环境起到决定性作用,且其具有_____等特点。
(2)生态恢复过程中,可采用样方法对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为减小误差,调查时要注意_____。
(3)退耕还林的过程属于群落的_____演替。演替不同阶段的群落中的优势类群各不相同,说明不同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相同,包括空间位置、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这些称为物种的_____,不同物种的该指标不相同是生物和环境之间_____的结果。各种生物之间通过营养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复杂的_____,直接关联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4)随着时间的推移,草本植物的优势地位逐渐被灌木代替,而后又被乔木代替,发生代替的原因是_____。
(5)据图分析,退耕还林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原因是_____。
【答案】(1) ①. 结构 ②. 数量大、生物量大
(2)样方大小数量合适、随机取样
(3) ①. 次生 ②. 生态位 ③. 协同进化 ④. 食物链和食物网
(4)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更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5)退耕还林能增加物种丰富度,营养结构更加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解析】
【分析】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调查草地上蒲公英的密度,农田中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都可以采用样方法。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退耕前的农田通常是一个单物种栽培的人工群落,栽培种对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起到决定性作用,且其具有数量大、生物量大等特点。
【小问2详解】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都可用样方法,为减小误差,调查时要注意样方大小、样方数量、随机取样等。
【小问3详解】
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土壤有一定的条件,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不同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称为物种的生态位,包括空间位置、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由于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导致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不同。各种生物之间通过营养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直接关联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小问4详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草本植物的优势地位逐渐被灌木代替,而后又被乔木代替,即发生了优势种的变化,这种群落结构变化的原因是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更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小问5详解】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强,退耕还林能增加物种丰富度,营养结构更加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从而提高抵抗力稳定性。
22. 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同作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如图1为某运动员体内生理过程。图2表示运动员运动前后血糖浓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田径赛场上,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立刻起跑,完成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但规定枪响0.1秒内起跑属于抢跑,这是因为_____。
(2)据图1可知,激素B是_____,甲状腺细胞能成为其靶细胞的原因是_____。过程①对过程②具有_____作用。
(3)图中的细胞甲是_____,该细胞在二次免疫中可由_____增殖、分化而来。
(4)从免疫学角度看,该运动员在图1生理过程发生后出现甲亢属于_____。与健康人相比,该病患者激素B的分泌量_____(填“增多”“减少”或“无法确定”)。
(5)图2中bc段血糖浓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_____,cd段血糖浓度升高主要是由于血液中_____和糖皮质激素明显增加,促进了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运动结束后,血糖浓度降低是通过_____(填调节方式)实现的。
【答案】(1) ①. 大脑皮层 ②. 完成该反射活动至少需要0.1秒
(2) ①. 促甲状腺激素 ②. 含该激素(激素B)受体 ③. 促进
(3) ①. 效应B细胞 ②. B淋巴细胞和记忆B细胞
(4) ①. 自身免疫病 ②. 减少
(5) ①. 运动过程中葡萄糖氧化分解供能增加 ②. 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③. 负反馈调节
【解析】
【分析】根据题图分析可知:细胞甲为效应B细胞,激素A为甲状腺激素,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唯一激素。
【小问1详解】
田径赛场上,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立刻起跑,该反射为条件反射,完成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从感受器接受信号产生兴奋,到效应器作出反应,即完成该反射活动需要一定的时间,完成该反射活动至少需要0.1秒,如果0.1秒内就已经起跑了,说明该运动员提前出发,即抢跑。
【小问2详解】
甲状腺细胞分泌激素A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抑制垂体释放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作用于甲状腺的原因是甲状腺细胞上含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过程①促进甲状腺激素的释放,甲状腺激素增多对垂体的抑制作用增强,即过程①对过程②具有促进作用。
【小问3详解】
图中的细胞甲可以分泌抗体,因此细胞甲是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在二次免疫中可由B淋巴细胞和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
【小问4详解】
图1中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作用于甲状腺,使得甲状腺分泌更多的甲状腺激素,即甲亢,从免疫学角度看,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与健康人相比,该病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对垂体的抑制作用强,导致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
【小问5详解】
图2中bc段血糖浓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运动过程中葡萄糖氧化分解供能增加,cd段血糖浓度升高主要是由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和糖皮质激素明显增加,促进了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为葡萄糖。血糖浓度升高后又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该调节方式为负反馈调节。
23. 利用蓝细菌将CO2转化为工业原料,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
(1)蓝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质中同时含有ATP、NADPH、NADH(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和丙酮酸等中间代谢物。ATP来源于_____和_____等生理过程,为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蓝细菌含有的光合色素,主要吸收_____光。光照突然减弱时,_____含量会减少,抑制碳反应进行。
(2)蓝细菌可通过D-乳酸脱氢酶(Ldh),利用NADH将丙酮酸还原为D-乳酸。研究者制造了一种工程蓝细菌,可以大量表达Ldh基因,希望提高D-乳酸产量,但结果并不理想。分析发现,这是缘于细胞质中NADH被大量用于_____作用产生ATP,无法为 Ldh提供充足的NADH。
(3)蓝细菌还存在一种只产生ATP不参与水光解的光合作用途径。研究者构建了该途径被强化的工程菌K,以补充ATP产量,使更多NADH用于生成D-乳酸。测定初始蓝细菌、工程菌K中细胞质ATP、NADH和NADPH含量,结果如下表。由表可知,与初始蓝细菌相比,工程菌K的ATP含量升高,且有氧呼吸第三阶段_____(被抑制∕被促进∕不受影响),光反应中的水光解_____(被抑制∕被促进∕不受影响)。
(注:数据单位为pml/OD730)
(4)研究人员进一步把Ldh基因引入工程菌K中,构建工程菌L。与初始蓝细菌相比,工程菌L能积累更多D-乳酸,是因为其_____(多选)。
A. 光合作用产生了更多ATP
B. 光合作用产生了更多NADPH
C.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了更多ATP
D.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节省了更多NADH
【答案】(1) ①. 光合作用 ②. 呼吸作用 ③. 红光和蓝紫光 ④. ATP和NADPH
(2)有氧呼吸 (3) ①. 被抑制 ②. 不受影响 (4)AD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小问1详解】
蓝细菌是原核生物,但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能产生NADH(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和丙酮酸等中间代谢物,也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蓝细菌内的ATP来源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为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蓝细菌含有的光合色素(叶绿素和藻蓝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能生成ATP和NADPH,因此当光照突然减弱时,ATP和NADPH含量会减少,抑制碳反应进行。
【小问2详解】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是前两个阶段产生的NADH(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与氧气结合形成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因此蓝细菌中细胞质中的NADH可被大量用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ATP,无法为Ldh提供充足的NADH。
【小问3详解】
NADH是有氧呼吸过程中的代谢产物,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被利用,NADPH是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代谢产物,是水光解的产物,据表格可知,与初始蓝细菌相比,工程菌K的NADH较高,NADPH相同,说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被抑制,光反应中的水光解不受影响。
【小问4详解】
工程菌K存在一种只产生ATP不参与水光解的光合作用途径,能使更多NADH用于生成D—乳酸,把Ldh基因引入工程菌K中,构建工程菌L,光合作用产生了更多ATP,为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这样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节省了更多NADH,这样工程菌L就能利用NADH将丙酮酸还原为D—乳酸,能积累更多D—乳酸,AD正确,BC错误。
故选AD。
24.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是自花传粉的植物。提高水稻产量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利用杂交种(F1)的杂种优势,即F1的性状优于双亲的现象。
(1)杂交种虽然具有杂种优势,却只能种植一代,其原因是_____,进而影响产量。
(2)雄性不育水稻突变体S表现为花粉败育。在制种过程中,利用不育水稻可以省略_____操作,这极大地简化了制种程序,使得水稻的规模化杂交成为可能。
①将突变体S与普通水稻杂交,获得的F1表现为可育,F2中可育与不育的植株数量比约为3∶1,说明水稻的育性由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不育性状为_____性状。
②研究人员发现了控制水稻光敏感核不育的基因pms3,该基因并不编码蛋白质。为研究突变体S的pms3基因表达量和花粉育性的关系,得到如下结果(用花粉可染率代表花粉的可育性)。该基因的表达量指的是_____的合成量。根据实验结果可知,pms3基因的表达量和花粉育性关系是_____。突变体S的育性是可以转换的,在_____条件下不育,在_____条件下育性最高,这说明_____。
不同光温条件下突变体S的花粉可染率(%)
(3)结合以上材料,请设计:
①培育水稻杂交种的简要流程:_____。
②保存突变体S的简要流程:_____。
【答案】(1)F1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现象
(2) ①. 去雄 ②. 1对 ③. 隐性 ④. RNA(不能写mRNA) ⑤. 正相关 ⑥. 长日高温 ⑦. 短日低温 ⑧. 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于表现型
(3) ①. 在长日高温条件下,以突变体S为母本,与普通水稻杂交,收获S植株上所结的种子 ②. 在短日低温条件下,使突变体S自交,收获种子,以备来年使用
【解析】
【分析】雄性不育株只能做母本,在人工杂交实验中可以省去去雄操作。
表格数据显示,短日照下突变体的花粉可染率较高;根据柱形图结果可知,短日照下,pms3基因的表达量较高。
【小问1详解】
由于F1是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现象,不能稳定遗传,进而影响产量,故杂交种虽然具有杂种优势,却只能种植一代。
【小问2详解】
雄性不育水稻只能做母本,可以省去去雄操作。
①将突变体S与普通水稻杂交,获得的F1表现为可育,说明不育性状为隐性性状;F2中可育与不育的植株数量比约为3∶1,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分离比,说明水稻的育性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不育为隐性性状。
②花粉可染率代表花粉的可育性。基因的表达过程是指通过转录形成mRNA、再通过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控制水稻光敏感核不育的基因pms3并不编码蛋白质,因此该基因的表达量指的是RNA的合成量。表中信息显示:在日照长度相同的条件下,花粉可染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且短日照高于长日照;柱形图显示:在日照长度相同的条件下,pms3基因相对表达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且短日照高于长日照;综上信息可知:花粉育性变化与pms3基因的表达量呈现正相关(pms3基因的表达量越高,花粉育性越高)。分析表中信息可知:突变体S在长日高温条件下不育,在短日低温条件下育性最高,这说明表现型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小问3详解】
突变体S在长日高温条件下雄性不育,据此,可在长日高温条件下,以突变体S为母本,与普通水稻杂交,收获S植株上所结的种子即为生产中所用的杂交种。突变体S在短日低温条件下育性最高,因此可在短日低温条件下,使突变体S自交,收获种子,以备来年使用。
25. 咔唑(含N有机物)具有潜在致癌性,且结构稳定难以清除。为了获得高效降解咔唑的微生物,研究人员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①~⑦表示相应的标注操作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所用的 “CNFM +咔唑”培养基,属于 _________ 培养基。
(2)②操作的接种采用 ______(实验器具)。
(3)④操作的接种采用 _______方法,其中平板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 。
(4)在相同、适应环境中进行上述“多瓶培养”操作,可以初步确定_________的锥形瓶中含有高效降解咔唑的微生物。
(5)为鉴定下图1平板中的微生物种类,可作为鉴定依据的有 ______ 。
(6)为了将图1培养基中的真菌与细菌分离,新制了PDA培养基(含马铃薯、葡萄糖、琼脂、蒸馏水)并加入青霉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接种时用绒布轻按图1培养基表面,使绒布面沾上菌落,再将绒布轻按在新制培养基表面,培养结果如图2所示
①比较图1、2可知,图1中菌落______(填编号)为细菌,判断理由是______。
②图2中出现菌落5的原因可能是______(写出三种)。
【答案】 ①. 选择 ②. 移液管 ③. 稀释涂布平板法 ④. 筛选出高效降解咔唑的微生物 ⑤. 含咔唑浓度最低的 ⑥. 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和表面情况等 ⑦. 3、4 ⑧. 细菌无法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中生长 ⑨. 绒布未灭菌、被抗青霉素细菌污染、培养基灭菌不彻底
【解析】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是利用微生物培养的知识分离高效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细菌,先分析题图了解分离高效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内容,然后根据问题的具体内容梳理相关知识点分析解答。
【详解】(1)图示所用的 “CNFM +咔唑”培养基,只允许分解咔唑的微生物生长,具有选择性,属于选择培养基;
(2)从三角锥形瓶中准确移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所用的仪器为移液管;
(3)从锥形瓶中取菌液接种,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使接种细菌逐渐稀释,经适宜条件培养,可能形成单个、独立的菌落;再利用含咔唑的固体培养基进行二次筛选,可以获得高效降解咔唑的微生物;
(4)在相同、适应环境中进行多瓶培养操作,瓶中咔唑的剩余量可以初步反应筛选的微生物对咔唑的降解能力,剩余咔唑量最低的锥形瓶中,筛选的微生物的降解能力最高;
(5)菌落特征是细菌分类的依据之一,所以可以通过观察菌落特征鉴定或区分不同的菌种,如颜色、大小、干湿、气味、表面情况等;
(6)①由于细菌无法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中生长,所图1中的菌落3、4为细菌。②图2中出现新菌落5的原因可能是绒布未灭菌、或被抗青霉素细菌污染、或培养基灭菌不彻底。
【点睛】识记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掌握培养基的分类,根据题干情境准确作答。名 称
形 态
结 构
成 分
功 能
线粒体
大多椭球形
外膜、内膜、嵴、基粒、基质
蛋白质、磷脂、有氧呼吸酶、少量DNA和RNA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动力车间”
叶绿体
球形,椭球形
外膜、内膜、类囊体、基粒、基质
蛋白质、磷脂、光合作用的酶、色素、少量DNA和RNA
光合作用的场所,“养料制造车间”.“能量转换站”
核糖体
椭球形粒状小体
游离于基质,附着在内质网,无膜结构
蛋白质、RNA
“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内质网
网状
单层膜
蛋白质、磷脂等
增大膜面积,是蛋白质合成和加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高尔基体
囊状
单层膜
蛋白质、磷脂等
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
中心体
“十”字形
由两个中心粒构成,无膜结构
微管蛋白
动物细胞的中心体与有丝分裂有关
液 泡
泡状
液泡膜、细胞液、
单层膜
蛋白质、磷脂、有机酸、生物碱、糖类、无机盐、色素等
调节细胞内环境,使细胞保持一定渗透压,保持膨胀状态
溶酶体
囊状
单层膜
有多种水解酶
“酶仓库”、“消化车间”
组别
处理
结果(顶端优势)
1
max1的地上部分+W的根
有
2
max2的地上部分+W的根
缺失
3
W的地上部分+max1的根
有
4
W的地上部分+max2的根
有
5
max1的地上部分+max2的根
有
菌株
ATP
NADH
NADPH
初始蓝细菌
626
32
49
工程菌K
829
62
49
短日低温
短日高温
长日低温
长日高温
41.9
30.2
5.1
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有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PDF版附答案),文件包含余姚中学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生物学科试卷pdf、余姚中学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生物学科参考答案docx、余姚中学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生物学科答题卷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