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一年级地理学科试题
命题:乐清市虹桥中学
考生须知:
1.本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024年10月14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文介绍,今年最值得期待的天象——由紫金山天文台最早发现的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在10月中下旬进入最佳观测期,近期有不少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辛苦拍下的彗星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1. 有关本次天文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颗彗星与大气层摩擦发光B. 本次现象具有周期性
C. 这颗彗星可能成为陨石D. 在太空也能看见本次现象
2. 紫金山彗星所处的最低级别天体系统是( )
A. 太阳系B. 银河系C. 河外星系D. 可观测宇宙
【答案】1. D 2. A
【解析】
【1题详解】
读图联系已学可知,彗星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与大气层摩擦发光的是流星,A错误;彗星靠近太阳时、冰物质气化形成彗尾,被太阳光反射而发亮,不具有周期性,B错误;彗星在太空中有自己的运行轨道,在太空中也能看到拖着长长尾巴的彗星,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层落下才可能成为陨石,C错误,D正确。故选D。
【2题详解】
联系已学可知,紫金山彗星绕太阳公转属于太阳系,银河系包含了太阳系及其它恒星系统,与银河系同一级别的是河外星系,银河系与河外星系组成的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可观测宇宙。故紫金山彗星所处的最低级别天体系统是太阳系,A正确,排除BCD。故选A。
【点睛】彗星大部分时间亮度极低的主要原因是它们远离太阳时体积很小。彗星没有固定的体积,远离太阳时体积很小,但当它们接近太阳时,彗发变得越来越大,彗尾变长,体积变得十分巨大。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4年10月17日02时56分在阿富汗(北纬36.50度,东经70.80度)发生5.9级地震,震源深度200千米。完成下面小题。
3. 此次地震波经过莫霍面时,传播速度( )
A. 变慢B. 先快后慢C. 变快D. 先慢后快
4. 地震灾害的避防措施正确的有( )
①高层人员迅速跑到室外 ②人们迅速找牢固物遮挡
③灾前为家人准备应急包 ④躲在外墙窗下伺机逃生
A. ①②B. ①④C. ③④D. ②③
【答案】3. A 4. D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地球内部圈层由外而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分别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其中地壳为最薄的一层,大陆地壳平均39—41千米,海洋地壳平均5—10千米,此次地震震源深度200千米,位于莫霍面以下,所以地震波经过莫霍面时,是由下而上的,而根据所学可知,无论是横波还是纵波,其传播速度向上传播经过莫霍面时都是变慢,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题详解】
地震发生时,逃生的黄金时间很短,高层人员下楼时间不足,且地震时不可以乘坐电梯,以免发生电梯故障和安全隐患,所以应就近寻找坚固的家具或墙角躲避,用柔软的物体保护头部,①错,②对;灾前为家人准备应急包,在地震发生无法躲避时可以有效等待救援以及自救,③对;外墙有玻璃或者其他悬挂物等,在地震时易脱落,在外墙下躲避容易受到伤害,④错。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地球内部圈层由外而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分别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其中地壳为最薄的一层,大陆地壳平均39—41千米,海洋地壳平均5—10千米。
北京时间4月9日凌晨,今年全球唯一一次日全食将在北美洲上演。在墨西哥、美国、加拿大境内的大部分陆上区域能看到此次壮观的天文现象。完成下面小题。
5. 日常肉眼可见的太阳明亮表面所指的外部圈层及其对应的太阳活动分别是( )
A. 色球层、太阳耀斑B. 日冕层、日冕物质抛射
C. 光球层、太阳黑子D. 色球层、太阳黑子
6. 照片中未被遮住的太阳外部圈层所产生的太阳活动可能导致( )
A 流星现象增多B. 无线电短波通信信号时强时弱
C. 飓风灾害频发D. 乌鲁木齐的夜空常现绚丽极光
【答案】5. C 6. B
【解析】
【5题详解】
由于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主要由太阳大气光球层发出,因此日常观测到的太阳明亮表面为光球层,在该层出现的太阳活动为太阳黑子,C正确;色球层、日冕层只有在日全食时或用特制的望远镜、日冕仪等才能看到,ABD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日全食时,明亮的光球层被遮挡,则能看到发出较少可见光的色球层和日冕层;色球层的太阳活动是耀斑,日冕层的太阳活动主要是太阳风。耀斑爆发、太阳风增强时,太阳活动剧烈,太阳释放的高能带电粒子和强烈的射电会干扰电离层,从而影响地球上主要依靠电离层传播的无线电短波通讯,B正确;流星现象为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所产生,与太阳活动无关,A错误;未被遮住的是色球层和日冕层,并没有太阳黑子,太阳黑子会导致地球灾害性天气频发,C错误;极光主要出现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乌鲁木齐位于中纬度地区,因此乌鲁木齐的夜空不会经常出现绚丽极光,D错误。故选B。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活动高峰年往往激烈天气现象增加,全球农业倾向于增产等。②影响电离层,产生“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和航天。③在极地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吉尔吉斯斯坦科学家们近期发现了在吉南部塔什库梅尔附近地区发现了一种属于兽脚亚目的食肉恐龙化石——吉尔吉斯斯坦巨鸟神龙。完成下面小题。
7. 此次科考中发现的巨鸟神龙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是( )
A. ②B. ③C. ④D. ⑤
8. 下列地球演化历史特点,发生在④地质时期的是( )
A. 形成铁矿的重要时期B. 形成环太平洋高大山系
C. 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雏形形成D. 我国结束南海北陆格局
【答案】7. D 8. C
【解析】
【7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巨鸟神龙属于食肉恐龙,而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中生代时间为距今2.5亿年至距今六千六百万之间,⑤时间段符合,D选项正确;①②③都于前寒武纪时期,生物以单细胞生物为主,并没有恐龙,不符合题意,AB选项错误;④所处的年代为距今约5.4亿年至距今2.5亿年之间,为古生代时期,古生代时期主要为海洋无脊椎动物,鱼类为主,并没有恐龙,C选项错误;故选D。
【8题详解】
④所处的年代为距今约5.4亿年至距今2.5亿年之间,为古生代时期,而形成铁矿的重要时期在地理地质年代表中主要是前寒武纪,A选项错误;环太平洋山系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地质历史上的中生代,尤其是与白垩纪以来的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活动有关,B选项错误;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形成于地质历史上的较早时期,与超大陆的形成和分裂有关。在古生代,地球上存在一个名为盘古大陆的超大陆。随着地壳的运动和板块的漂移,盘古大陆开始分裂。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出行形成在古生代中期,C 选项正确;我国结束南海北陆的格局形成的时期是中生代,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地质年代:46亿年前至5.4亿年前为前寒武纪,距今5.4亿年至距今2.5亿年间为中古生代,距今2.5亿年至距今6600万年间为中生代,距今6000万年至258万年间为新生代。
2024年6月,我国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顺利完成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采样的壮举,带回了1935.3克珍贵样品。下图为某同学手绘的太阳系部分天体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 小明同学绘制的示意图中,共有几处错误( )
①水星金星标注错误 ②行星公转方向错误 ③巨行星标注错误 ④小行星带位置错误
A. ①②B. ①④C. ①③D. ②④
10. 探测器返回地面过程中,一般穿越地球大气层时的气温变化是( )
A. 先升—再降—再升B. 先降—再升—再降
C. 先升—再降—再升—再降D. 先降—再升—再降—再升
【答案】9. C 10. D
【解析】
【9题详解】
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图中水星和金星标注错误,①符合题意;该图是北极上空俯视图,图中行星公转方向是逆时针,即自西向东,因此行星公转方向标注正确,②不符合题意;图中巨行星是木星和土星,不是火星、木星,火星是类地行星,图中巨行星标注错误,③符合题意;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10题详解】
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大气的垂直分层中,对流层气温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升高,高层大气气温随海拔高度先降低而后升高,返回地面过程中穿越地球大气层时是先进入高层大气再经过平流层和对流层,气温变化是先降—再升—再降—再升,D正确,ABC错。故选D。
【点睛】按大气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征,可把大气分成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气温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升高,高层大气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先降低而后升高。
读2023年11月8日9点在某地朝西边天空观察到的月相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该日农历最可能是( )
A. 初四B. 初十C. 十八D. 廿五
12. 第二天,同一时刻(也能看到月亮)观测到的月相方位与形态( )
A. 偏东—变小B. 偏西—变小C. 偏东—变大D. 偏西—变大
【答案】11. D 12. A
【解析】
【11题详解】
结合材料,该月相图是上午9点朝西边天空观察到的,图片中展示的景观中月球的亮面朝东,应为下弦月之后,出现的日期为农历廿二至廿三之后,选项中,D符合题意,ABC错误。故选D。
【12题详解】
结合月相的变化规律,下弦月后月相方位向东移动,形态变小,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月相的更替周期是29.53天,称为一个朔望月,月相变化的周期顺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月相变化可以用口诀便于记忆: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陷日地中。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面朝西。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
暑假期间,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成员跟随高校地理教授沿北纬30度开展地质地貌研学旅行,下图为途中拍摄的四种地貌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13. 下列四幅照片,以流水作用为主的是( )
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③④
14. 在研学旅行过程中,某同学利用手机软件规划考察线路,主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RSB. GISC. GNSSD. BDS
【答案】13. B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观察4幅图片可知,①是海滩、属于海积地貌,②是峡谷,流水侵蚀形成,③是溶洞,流水溶蚀形成,④是冰川地貌,冰川作用形成。故以流水作用为主的是②③,B正确,排除ACD。故选B。
【14题详解】
联系已学可知,GNSS和BDS主要用于定位和导航,排除CD;RS用于获取地表信息,排除A;GIS可以对地理数据进行输入、处理、分析,因此利用手机软件规划考察线路主要用到的GIS,B正确。故选B。
【点睛】外力作用包括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气候干旱的地方风成地貌比较多,降水多的地方一般是河流地貌比较多。
洪水期河水冲破堤坝后形成的扇状堆积体称为决口扇。下图为长江某河段决口扇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所处河段的地貌为( )
A. 阶地B. 冲积扇C. 冲积平原D. 河口三角洲
16. 在决口扇周围,常分布有大小不一的沙丘和沙地,形成该现象主要是受哪种外力作用( )
A. 流水沉积B. 流水侵蚀C. 风力堆积D. 风力侵蚀
【答案】15. C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阶地位于河流谷坡上,是地壳升降和河流下蚀作用形成的,由图示江心洲以及沙洲可知,图示河段以侧蚀、沉积作用为主,则A错误;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位置呈扇状分布,河口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呈三角状,图示河段为河曲,应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平坦地区,应为冲积平原,BD错误,C正确。故选C。
【16题详解】
决口扇为流水沉积地貌,沙丘和沙地也属于沉积地貌,但是沙丘和沙地位于决口扇周围、大堤外侧,并不属于决口扇,不是流水沉积和流水侵蚀形成,ABD错误;读图可知,在决口扇临近的大堤内侧,分布有大面积的沙洲和江心洲,则其最有可能是受风力影响搬运至大堤外侧沉积形成,C正确。故选C。
【点睛】一、流水地貌包括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1、流水侵蚀地貌: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在石灰岩地区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2、流水堆积地貌: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二、风力地貌包括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1、风力侵蚀地貌: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2、风力堆积地貌: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在山地区域,夜间山地上部空气冷却速度比山地下部或谷地要快,于是山地上部冷空气顺坡下沉到谷底,将谷底原来的暖空气抬升到一定高度,在山谷中便形成上温下冷的逆温层。这种由于地形影响而形成的逆温被称为地形逆温。伊犁河谷位于中国天山山脉西部,三面环山,当地牧民利用地形逆温轮牧,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下图示意伊犁河谷气温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7. 伊犁河谷地形逆温最显著的季节是( )
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
18. 下列天山牧民的活动中,属于利用地形逆温的是( )
A. 春季在地势低处耕种B. 夏季把羊群赶到山顶上
C. 秋季在山麓地带放牧D. 让牲畜在山腰地带越冬
【答案】17. D 18. D
【解析】
【17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当山地上部气温低时,冷空气会沿山坡向谷底堆积,将暖空气抬升从而导致山谷地区下冷上热,形成逆温。读图可知,图中1月在海拔1000米以下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升高,出现了下冷上热的逆温现象,而其他月份都是下热上冷,并未出现逆温,所以推断伊犁河谷地形逆温最显著的季节是冬季,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8题详解】
据上题分析得知,在春季、夏季、秋季并未出现明显的逆温,无法利用逆温放牧,ABC错误;冬季尤其是1月时出现明显的逆温现象,在海拔1000米以下,海拔越高,气温越高,所以可以利用地形逆温让牲畜在海拔1000m的山腰越冬,D正确,ABC错。故选D。
【点睛】地形逆温: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气温的倒置现象。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下表为温州市2023年连续两天天气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图中( )
A. ②为地面辐射B. ③为大气逆辐射C. ④为地面辐射D. ⑤为大气吸收
20. 12月9日比12月8日最低温度高,是因为图中的( )
A ①增强B. ②减弱C. ④减弱D. ⑤增强
【答案】19 C 20. D
【解析】
【19题详解】
阅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可知,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穿越大气层的过程,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③为大气中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使地面升温,地面向外辐射出地面辐射,④为地面辐射;一部分太阳辐射被地面反射,②为地面反射太阳辐射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升温,也会向外产生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指向地面的)为大气逆辐射,⑤为大气逆辐射。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题详解】
阴天云层较厚,大气逆辐射强,对近地面具有保温作用,12月9日是阴,而12月8日是晴转阴,12月9日大气保温作用更强,即⑤大气逆辐射增强,所以夜间12月9日比12月8日最低温度高,D正确;阴天不会影响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即①不会增强,A错误;下垫面的性质并未发生改变,②地面反射太阳辐射作用不会发生太大变化,B错误;④地面辐射减弱会使气温降低,与题意不符,C错误。故选D。
【点睛】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热量后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能够被大气截留,大气获得地面辐射增温,同时产生大气辐射,大气辐射的方向绝大部分向下(大气辐射只有极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两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选两且选对得3分,选一个且选对得2分,不选、多选、错选不得分)
山谷风是一种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下图为山谷风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图中表示谷风、与形成夜雨有关的分别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22. 山谷风效应强弱与温度关系密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晴朗的白天,谷风较强B. 多云的白天,谷风较强
C. 晴朗的夜晚,山风较强D. 多云的夜晚,山风较强
【答案】21. AD 22. AC
【解析】
【21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发生在白天,是由山谷吹向山坡的风,表示谷风,A对;②发生在白天,气流下沉天气晴朗,B错;③由山坡吹进山谷,表示山风,C错;④是由于山谷地面气流上升,有利于水汽凝结形成夜雨,D对。故选AD。
【22题详解】
联系已学可知,山区局部环流盛行时,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晴朗的白天,山坡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较高,气压较低,与山谷的气压差异较大,因此晴朗的白天谷风较强,A正确,B错误;山风是夜晚山坡辐射冷却,冷空气沿山坡下沉,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山坡辐射冷却快,气压较高,与山谷处气压差异较大,山风较强,多云的夜晚山风较弱,C正确,D错误。故选AC。
【点睛】山谷风是在天气晴朗的山地区域,风向昼夜间发生反向转变的风,其形成的关键是山坡表面和山谷上方同高度的空气的热力性质差异。白天,山坡比山谷上方同高度的空气增温快,气流上升,气压低,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晚,山坡比山谷上方同高度的空气降温快,气流下沉,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
23. “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位于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该地附近5千米半径之内没有一个乡镇,周围高山环绕。如图为“中国天眼”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天眼”选址大窝凼的主要原因有( )
A. 光照较好,空气稀薄清新B. 地形独特,建设工程量小
C. 人烟稀少,电磁波干扰小D. 环境优美,高科技人才多
【答案】BC
【解析】
【详解】“中国天眼”属于射电望远镜,有别于传统的光学望远镜,对光照以及空气是否稀薄等要求较小,对电磁波是否干扰要求较大,该地位于贵州省平塘县,人口稀少,电磁波干扰小,C正确;同时,该地位于贵州,阴雨天气相对较多,光照条件并不是很好,A错误;“中国天眼”选址地为天然的大凹地,地形独特,建设的工程量小,B正确;贵州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虽环境条件较好,但对高科技人才吸引有限,D错误。故选BC。
山东济宁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常年平均日照时数2300小时以上。近年来,水能、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逐步引人关注。济宁秉持“绿色光谷”发展理念,先后建设多家光伏发电站。
24. 下列属于山东济宁建设光伏电站的原因的是( )
A. 多晴朗天气,年日照时数长B. 海拔高,空气稀薄
C. 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D. 发展理念转变,环保意识增强
25. 山东的其他能源也很丰富,以下与太阳辐射能相关的电站是( )
A. 山东东营地热能B. 山东泰安水能C. 山东潍坊风能D. 山东威海潮汐能
【答案】24. AD 25. BC
【解析】
【24题详解】
由材料“常年平均日照时数2300小时以上”联系已学可知,山东济宁位于我国北方,雨季短,多晴朗天气,年日照时数长,A正确;位于我国第三级阶梯,海拔不高,B错误;地处中纬度,纬度不低,C错误;由材料“济宁秉持’绿色光谷‘发展理念,先后建设多家光伏发电站”可知,济宁发展理念转变,环保意识增强,建设了多家光伏发电站,D正确。故选AD。
【25题详解】
联系已学可知,地热能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与太阳辐射无关,A错误;水能和风能都是太阳辐射转化的能量,BC正确;潮汐能是来自天体引力的能量,D错误。故选BC。
【点睛】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太阳辐射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非选择题部分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5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柱”,图1为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柱。
材料二:图2为我国政区简图
材料三:图3、4为B地区典型风成地貌景观图
(1)将图1景观与图2中对应的主要分布地区连线。
a黄土柱 A
b风蚀柱 B
c海蚀柱 C
d喀斯特石柱 D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2)A区域为______(填地形单元名称),该区域地表形态的形成先经历______作用、再接受______作用,最后经______作用形成,面临严重的_______(生态破坏问题),列举一条缓解该生态破坏问题的措施______。
(3)C区域地处我国第____级阶梯,地形______,土层______。本区易发生________等地质灾害,研学小组在扎营选址时需要选择在________的地方。
(4)判断材料三甲地貌的盛行风向、乙地貌的走向,并描述乙地貌的形成过程。
【答案】(1) ①. A ②. B ③. D ④. C
(2) ①. 黄土高原 ②. 风力堆积 ③. 地壳抬升 ④. 流水侵蚀 ⑤. 水土流失 ⑥.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草)/打坝淤地/修挡土坝/修建梯田
(3) ①. 二 ②. 起伏大(崎岖/陡峭/坡度大) ③. 浅薄 ④. 滑坡/泥石流/崩塌 ⑤. 较为平坦的高地/地势较高的地区
(4)西北风;西北—东南走向;地质时期为湖泊环境,大量泥沙沉积形成深厚的古沉积地层;青藏高原抬升挤压,地壳抬升,气候逐渐干旱,湖泊干涸湖底开裂;在风力侵蚀作用下,形成垄槽相间的雅丹地貌。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于地貌的形成、河流侵蚀地貌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结合图示信息以及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图1中的a“黄土柱”主要分布在图2的A黄土高原地区;b“海蚀柱”主要分布在基岩海岸地带,对应图2 的D 海南岛地区;d“喀斯特石柱”主要出现于石灰岩广泛分布地区,对应图2的C云贵高原地区;c“风蚀柱”则是分布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B。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A区域为黄土高原地区,该区域地表形态的形成先经历来自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沉积物,再接受地壳抬升作用,最后经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该地区地表植被较少,黄土土质疏松,地形坡度大,夏季多暴雨,人类活动不合理,故该地区水土流失现象较严重,缓解该生态破坏问题的措施有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草)、打坝淤地、修挡土坝、修建梯田等。
【小问3详解】
C区域为云贵高原地区,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该地区地势起伏大,地表崎岖不平,溶蚀作用强,土层浅薄,本区降水集中,地质条件不稳定,易发生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研学小组在扎营选址时需要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地方。
【小问4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B地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盛行西北风;材料三中的乙地地貌为雅丹地貌,受西北风的侵蚀,其走向为西北—东南走向;其形成过程为,地质时期该地为湖泊环境,沉积了大量泥沙,沉积物形成深厚的古沉积岩;受青藏高原抬升挤压,该地区的古沉积岩抬升,出露于地表,气候逐渐干旱,干涸湖底开裂;在强劲的风力侵蚀作用下,形成垄槽相间分布的雅丹地貌。
27. 读图1“大气垂直分层图”,图2“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3示意夏季某日塔里木盆地某绿洲与沙漠气温日变化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大气的垂直分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________层(填文字),该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________,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该层水汽、杂质集中,对流运动显著,所以________复杂多变。
(2)图1中利于高空飞行的是________层(填字母),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3)霜冻灾害多发生在________(填“阴天”或“晴朗”)的夜间,这与图2中______(填序号)有关;山东烟台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一种不透明的反光地膜,主要的作用是增强图2中的______(填序号)。
(4)图3中沙漠气温比绿洲高的时间段是______,此时段绿洲气压_______(高或低),在下图中画出该时段的热力环流及高空等压面情况_______。
(5)下图示意某沙漠旅游团携带的部分装备,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原理说明携带以下装备的理由。
【答案】(1) ①. 对流 ②. 地面 ③. 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 ④. 天气现象
(2) ①. B ②.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能见度高
(3) ①. 晴朗 ②. ③ ③. ①
(4) ①. 约6:00—21:00 ②. 高 ③.
(5)云量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需携带遮阳帽、户外墨镜、防晒霜等;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低,需携带加绒的冲锋衣。气候干旱,风力强劲,风沙肆虐,需携带防风面罩。
【解析】
【分析】本题以大气垂直分层图、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和夏季某日塔里木盆地某绿洲与沙漠气温日变化情况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大气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图1中大气的垂直分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靠近地面的A层,即对流层,该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对流层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点是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该层水汽、杂质集中,对流运动显著,所以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小问2详解】
读图并结合所学可知,B层为平流层,平流层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平稳,且这里水汽杂质含量很少,晴朗无云,能见度高,很少发生天气变化,适于飞机飞行。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霜冻灾害多发生在晴朗的夜晚,这是因为晴朗的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即大气逆辐射弱,与图2中的③有关。山东烟台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一种不透明的反光地膜,主要的作用是增强了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即图2中的①。
【小问4详解】
根据图3可看出,沙漠气温比绿洲高的时间段,也就是沙漠气温曲线在绿洲气温曲线之上的部分,大约为6:00—21:00。此时段沙漠气温高于绿洲,绿洲气温低,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沙漠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即近地面风由绿洲吹向沙漠,高空风由沙漠上空吹向绿洲上空,即可画出热力环流。绘制如下图:
【小问5详解】
沙漠地区,晴天多,云量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需携带遮阳帽、户外墨镜、防晒霜等,加强防护,避免被太阳灼伤;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低,需携带加绒的冲锋衣保暖御寒;沙漠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风力强劲,风沙肆虐,需携带防风面罩。星期五
2023-12-08
晴转阴
12℃-22℃
星期六
2023-12-09
阴
14℃-18℃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文件包含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docx、高一地理答题纸docx、高一地理答题纸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文件包含高一地理试卷pdf、高一地理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