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江苏省淮安市高三(上)开学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江苏省淮安市高三(上)开学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看来,无聊作为人类行为的一个要素,在整个历史时期,都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量,今天更是如此。
无聊似乎是人类独有的情绪。囚笼中的动物确实会无精打采,但自然状态下它们是不会有这种类似无聊的反应的,因为它们大部分时间里都在搜寻食物或逃避敌人。无聊的本质之一,是人的机能没有“全力以赴”。逃离试图夺你性命的敌人肯定不是件愉快的事,但一定不会让你觉得无聊。无聊的另一本质,是现实环境与向往的环境之间存在反差而令人不满。无聊的人总是期望有事情发生——就算并非好事也行——从而感受到这一天总算有所不同。总而言之,与无聊相对的不是愉快,而是兴奋。
逃避无聊确实是自然本性,人类从心底里渴望兴奋,特别是男性。农耕时代的生活容易单调乏味,一家人晚饭后围坐在一起,度过所谓的“幸福的时光”:男人在打瞌睡,妻子在编织,女儿则在想这种日子何时是尽头。机器时代到来之后,人们可以精神抖擞地寻找各种刺激。过去恋人们在整部小说里一直期待的激动人心的约会,今天的年轻人每星期都可以经历一次。而且社会阶层越提升,对刺激的追求也越迫切,他们不停地寻欢、跳舞、饮酒,乐此不疲。然而,昨夜越是刺激,今晨就越是无聊,越感到无聊难以忍受。如今人们比祖先少了一些沉闷乏味,反而更加害怕无聊。
也许像挥霍经济资本那样挥霍生命资本是极不明智的。正如酒精之类麻醉品或许能让痛苦的神经得到舒缓,但人们决不可放纵本能,对其上瘾。嗜酒成癖的人对酒精的依赖越来越高,一旦停止喝酒便无法忍受,在此过程中,身体的健康和感受的机能逐渐被摧毁,反而导致生活更加痛苦。同样道理,一定量的兴奋可以消除无聊,但过度的兴奋不仅有害健康,而且会使人们对各种快乐的欣赏能力变得脆弱,使得广泛的机体满足为兴奋所代替,智慧被机灵所代替,美感被惊诧所代替。为了避免过度兴奋,一定量的无聊是不可缺少的。
无聊并非都是不好的。伟大的著作总有乏味的章节,一本从头到尾都光芒四射的小说基本肯定不是一部巨著。伟人的生活除了少数重要时刻,同样平淡无聊。据说康德一生中从未走出过家乡康尼斯堡的方圆十英里。达尔文周游世界之后,剩下的时光全在家里度过。马克思掀起了几次革命之后,在大英博物馆度过余生。一切伟大的成就都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工作,适当的无聊可以有效保护时间与精力,使人不至于在狂热的娱乐中虚耗生命。所以伟人们的显著特征往往是生活宁静,而他们的乐趣也绝不是外人眼中的刺激。
这种忍受或多或少的无聊生活的能力,应该从小培养。现代父母很多没有意识到,过一种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对于儿童的重要性。他们给孩子提供太多不适当的娱乐,如太多的电影,太多的美食,太多的旅行——太多五光十色的东西对于孩子并非好事。
孩子们的欢愉应该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而从自然生活中获得。我们都是自然之子,与动物、植物并无二致。自然的节律是舒缓的,对它来说,秋、冬与春、夏同样必要,休息与运动同样重要。相较于成年人,孩子更需要与自然生活的涨落节律保持联系。我曾见过一个城里的小男孩第一次面对乡村美景时,表现出来的神奇的狂喜。在成人眼里没什么让人兴奋的东西,他却跪在潮湿的地上,把脸埋进草里,发出含混不清的欢叫声。他的生命需要在原始的、单纯的幸福体验中得到满足,无疑意义深远。假如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人很少能成为完善健全的人。以赌博为代表的许多娱乐,本身没有任何与自然相联系的元素。这类乐趣一旦停止,人就会觉得无聊和不快,有一种自己也莫名其妙的匮乏感。相反,我们从自然生活中获得的那些乐趣,蕴含着令人深感欣慰的某些东西;即使这种乐趣停止了,它们带来的幸福感也不会随即消失,尽管其欢愉程度也许不及那些更为刺激的放纵。
现代都市人之所以承受非同一般的无聊,与他们离开了自然生活密切相关,这使得他们的生活变得焦灼、枯燥和饥渴,犹如一趟沙漠之旅。为了逃避无聊,他们反而陷入了更为严重的无聊之中。
(摘编自〔英〕罗素《幸福之路·无聊与兴奋》)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囚笼中的动物会有无精打采的类似无聊的反应,是因为它们的机能没有得到“全力以赴”的调动。
B.逃避无聊实属自然本性,但过度寻求刺激和兴奋不仅不利于消除无聊,反而会有害于身心健康。
C.现代人比古代人更加害怕无聊,是因为焦灼、枯燥和饥渴的生活让现代人感觉更加沉闷乏味。
D.自然生活未必像放纵自己那般欢愉,但带来的幸福感更持久,也不会让人产生奇怪的匮乏感。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避免无聊,人们应“全力以赴”并调低自己对生活的期望值,使之与现实环境保持一致。
B.农耕时代的生活容易单调乏味,既与当时物质条件相对有限有关,也与当时的文化氛围有关。
C.培养孩子忍受无聊生活的能力,让他与自然生活经常建立联系,他就可以成为完善健全的人。
D.不少现代人长期处于忙碌紧张之中,这种明显背离自然生活的节律,是他们很多痛苦的根源。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对人类生活既有深切的人文关怀,也有犀利的理性评论,体现了罗素作为富有人文情怀的哲学家的感性与理性。
B.文章以“幸福的时光”指称单调乏味的时光,诙谐幽默;以“挥霍生命资本”比喻过度追求兴奋的行为,说理形象。
C.文章只有一处运用了对比论证法来说理,那就是将农耕时代的生活与机器时代的生活进行对比,从而增强说服力。
D.文章在理性思考中充满辩证分析,指出无聊可能导致人们迷失自我,而一定量的无聊又可以保护人们的时间与精力。
4.下面是某同学写的阅读札记,在逻辑推断上有两处不当。请简要说明。
对于伟人而言,他们的显著特征往往是生活宁静,所以,他们生活中是没有波澜和乐趣的。同时,他们的经历表明一切伟大的成就都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工作,这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最终收获成功,取得伟大的成就。
5.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多处使用举例论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答案】1.C 2.B 3.C
4.①强加因果。伟人的生活往往是宁静的自然没错,但不能得出“他们生活中是没有波澜和乐趣”这个结果,他们生活肯定有波澜和乐趣,只是不同于外人眼中的刺激。②错把必要条件当成充要条件。一切伟大的成就一定都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工作,但不能说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取得伟大成就。
5.①增强论点的具体性和可信度:通过引入康德、达尔文、马克思等伟人的具体事迹,论证了适当的无聊可以有效保护时间与精力,增强了论点的可信度。②丰富论证层次,增强说服力:通过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例子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无聊作为推动力量的重要性,形成了多层次的论证体系,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③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通过城里小男孩面对乡村美景的狂喜的生动的例子,增强了文章可读性,吸引了读者的兴趣,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并理解作者的观点。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探讨无聊与兴奋的关系,揭示了现代人生活中的矛盾与困境。作者罗素以哲学家的视角,结合历史与现实,深入分析了无聊作为推动力的双重性,既能激发创造力,又可能导致过度追求刺激的危害。文章运用了对比和举例论证,论证严密,语言生动,既有理性的深刻思考,又充满人文关怀,提醒人们在追求兴奋的同时,保持与自然生活的联系,适度接受无聊,以实现身心的平衡与健康。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C.“让现代人感觉更加沉闷乏味”错误。由原文“如今人们比祖先少了一些沉闷乏味,反而更加害怕无聊”可知,现代人的生活并不比古代人的生活沉闷乏味,现代人“更加害怕无聊”则是人们为了避免无聊而不断地寻找各种刺激的后遗症。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调低自己对生活的期望值,使之能与现实环境保持一致”错误。“调低自己对生活的期望值,使之能与现实环境保持一致”实际上是一种消极躺平的态度,而文章并不主张躺平,而是主张积极追求人生的幸福。
C.“他就可以成为完善健全的人”错误。由原文“这种忍受或多或少的无聊生活的能力,应该从小培养”“假如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人很少能成为完善健全的人”可知,培养孩子忍受无聊生活的能力,让他与自然生活经常建立联系有助于一个孩子成为一个完善健全的人,选项的推断过于绝对。
D.“这种明显背离自然生活的节律,是他们很多痛苦的根源”错误,由原文“现代都市人之所以承受非同一般的无聊,与他们离开了自然生活密切相关,这使得他们的生活变得焦灼、枯燥和饥渴”可知,这种明显背离自然生活的节律,只能是他们很多痛苦的原因。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文章只有一处运用对比论证法来说理”错误,文章还将“孩子们”的欢愉与“成人”的进行对比。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逻辑推理的把握能力。
“所以,他们生活中是没有波澜和乐趣的”错误。由原文“伟大的著作总有乏味的章节,一本从头到尾都光芒四射的小说基本肯定不是一部巨著。伟人的生活除了少数重要时刻,同样平淡无聊”“伟人们的显著特征往往是生活宁静,而他们的乐趣也绝不是外人眼中的刺激”可知,这说明伟人的生活虽然宁静平淡,但并非没有波澜和乐趣,只是他们的乐趣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刺激。所以,由“伟人的显著特征往往是生活宁静”不能推出“他们生活中是没有波澜和乐趣的”,属于强加因果。
“只要……就能……”错误。取得伟大的成就需要很多因素,坚持不懈的工作只是其中之一,还需要天赋、机遇、正确的方法等其他条件,仅仅依靠坚持不懈的努力并不一定能取得伟大的成就。所以,“一切伟大的成就都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工作”不能得出“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最终收获成功,取得伟大的成就”,属于错把必要条件当成充要条件。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原文“据说康德一生中从未走出过家乡康尼斯堡的方圆十英里。达尔文周游世界之后,剩下的时光全在家里度过。马克思掀起了几次革命之后,在大英博物馆度过余生。一切伟大的成就都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工作,适当的无聊可以有效保护时间与精力,使人不至于在狂热的娱乐中虚耗生命”可知,文章通过引入康德、达尔文、马克思等伟人的具体事迹,论证了适当的无聊可以有效保护时间与精力,增强了论点的具体性和可信度。
由原文“农耕时代的生活容易单调乏味,一家人晚饭后围坐在一起,度过所谓的‘幸福的时光’:男人在打瞌睡,妻子在编织,女儿则在想这种日子何时是尽头。机器时代到来之后,人们可以精神抖擞地寻找各种刺激。过去恋人们在整部小说里一直期待的激动人心的约会,今天的年轻人每星期都可以经历一次。而且社会阶层越提升,对刺激的追求也越迫切,他们不停地寻欢、跳舞、饮酒,乐此不疲”可知,文章从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举的例子来阐述无聊作为推动力量的重要性。所以,通过举例论证丰富了论证层次,增强说服力。
由原文“相较于成年人,孩子更需要与自然生活的涨落节律保持联系。我曾见过一个城里的小男孩第一次面对乡村美景时,表现出来的神奇的狂喜。在成人眼里没什么让人兴奋的东西,他却跪在潮湿的地上,把脸埋进草里,发出含混不清的欢叫声。他的生命需要在原始的、单纯的幸福体验中得到满足,无疑意义深远”可知,文章通过城里小男孩面对乡村美景的狂喜的生动的例子,增强了文章可读性,吸引了读者的兴趣,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并理解作者的观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个货郎
徐则臣
老张是个货郎,走乡串户少说也有二十年了。和别的货郎不同的是,他摇的不是拨浪鼓,而是拨浪锣,一个铁环中间拴住一面精致的小铜锣,多少年下来被敲得如同灿烂的黄金。如果说这些年家乡还是有些变化的话,之一便是一些乡间职业的垂危乃至消亡,比如货郎。我童年时期,街巷里每天都要走过好几个货郎,摇着鼓,敲着锣,推车的,挑担的,再后来是骑着自行车的。他们把针头线脑、铅笔小刀之类的小东西送到我们门前,填补生活中一些零碎的小缺憾。现在几乎绝迹了,母亲也说,除了老张,再也看不见货郎从村庄里经过了,都改行挣大钱了。
只有老张还坚持老本行,延续着货郎事业的唯一的香火。那时候他还推着独轮车,车上也是铁丝网做成的货笼,糖果、梳子、方格子本子摆在底下,玩具、气泡和花线、头绳挂在铁网上。小孩子都喜欢他,一听小锣声就从屋子里、草堆后蜂拥而出,围着他的手推车转,嘴里的口水风发泉涌。为了诱惑我们掏出口袋里焐了很多天的贰分伍分的硬币,他支起小马扎坐在车子前不懈地摇着小锣。叮叮当当的锣声敲得我们心里痒得难受,那里面可都是好东西啊。在我十岁以前的见识里,老张的货笼就是包罗天下的百宝箱,是一个缤纷绚烂的天堂,他会出其不意地拿出一件我们从未见过的小玩具。
十几年前,我有一个缺乏玩具的童年。变形金刚之类的东西是在到了县城读高中时才听说,那会儿城里的孩子已经玩腻了,早不知把它丢到哪个角落里。我的玩具都来自树上和地下,树枝削成的刀枪和泥巴捏成的坦克。最奢侈的,就是老张独轮车里的掼雷和塑料小枪。掼雷现在大概已经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但那个时候每一颗掼雷响起时都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盛大的节日。我们向往鞭炮的雷鸣和惊响,可惜那东西只在过年时才能过上一把瘾,平时从不单卖。老张可以,他的掼雷可以散卖,不要点火,只需用力往地上猛地掼一下,火光之后迸出巨响和沙子,还有好闻的火药味久久不散。我们的零钱除了换来一些糖豆,其余的多半被摔到了地上,以享受一声声让我们惊叫狂欢的爆炸。
奢侈莫如塑料小枪。掌心大小,一根橡皮筋做牵引,可以装进砂子和黄豆作子弹。我们很长时间的奋斗目标就是那把塑料小枪,瘦弱单薄却要卖三毛钱。何其巨大的数目,我们的口袋离那把小枪远得让人绝望。可以捡玻璃卖,也可以割老鼠尾巴卖,老张提供了友好的提醒。遵照老张的指示,我们充满革命的热情去挣钱了。结果还算让人满意,我们捡到了玻璃,也捉到了老鼠,总算凑足了三毛钱。我期待老张的锣声早一点响起,常常在半夜里从床上坐起,迷迷怔怔就要往外跑,父母问我干什么,我说去买小枪,老张来了。
老张当然来了,可是塑料小枪卖光了。他免费送给我几个掼雷,答应过两天就去进货,一定给我留一个最好的,用黄豆作子弹也能射出十米以上。老张是否失约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十二岁那年我去了离家十里的镇上念中学时,我仍然没有一把自己的塑料小枪。我对它念念不忘,从一个同学手中高价买了一把。没有我想像的那么美好,绿豆装进去都射不过十米,子弹在半路上就跌跌撞撞地落到了地上。
出门以后我回家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寒暑假里也会听到老张的锣声穿过巷子,但实在想不起有什么东西要买,就让他过去了。货郎渐渐少了,老张的锣声也跟着稀了,他有更多的地方要走。
读大学的一个暑假,我站在院门前发呆,听到了老张的锣声从后面的巷子向我家走过来。我对母亲说,老张来了,又说,现在老张越来越少了。母亲对我的说法颇感奇怪,什么叫老张越来越少,老张不是只有一个么。我恍然,这么多年的疑问终于有了答案。村庄里的人都叫他老张,我以为这“老张”就是对货郎的称呼。
他的年纪的确不小了,当他把多年前的独轮车推到我面前时,我的确应该以“老张”来尊他了。老张说,小东西,回来啦?我说回来了,老张,还有塑料小枪没有?老张笑了,满脸皱纹,牙都缺了两个,长年推车,车绊把肩都压弯了。早没那东西了,谁还玩那个?他说,都玩电动的了。他也知道现在的孩子都在玩电动手枪。我看了一下他的苍老的货笼,说实话,所有东西加起来大约也买不到一个电动手枪。
生意怎么样?我问老张,别人都不干了。
不干这干什么?他说,走了一辈子了,闲在家里就浑身难受,走到哪天算哪天,图个痛快。
已经没有多少人需要他的杂货了,孩子们也懒得围上去转圈子。如果说他们对老张还有一点兴趣,那也是受着锣声的吸引,没有小孩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迫切地需要一两颗糖豆来安慰贫乏的生活了,尽管他们也和我一样称他为“老张”。我看着老张弓腰推着独轮车,步履老迈而又缓慢,也许它们期望能在某一家门前停下来,但是所有人家的大门都紧闭,他们不需要他的商品。老张一路推着车子没有停下,没有停下的还有他的拨浪锣,孤独地响到巷子深处。
如今他把独轮车换成了三轮车。走不动了,还是不愿停下,三轮车对一个老人来说要安稳和省力得多。听说老张现在并不缺钱,儿孙辈的孩子送给他足以颐养天年的所需,老伴很早就去世了,孤身一人的日子应该比较好过。他不愿意,还是每天早出晚归,慢悠悠地骑着变成了他的双腿的三轮车,一整天都在摇着他的拨浪锣。他不想停下,他知道自己一生的道路该怎样走到头。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较多的笔墨叙写有关掼雷和塑料小枪的故事,让读者深刻体会到“我”童年的纯真与快乐。
B.“我”对花高价买来的塑料小枪感到失望是因为时过境迁,中学时期的“我”已经没有童年的心境。
C.现在的孩子们不再围着货郎老张转,暗示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升,揭示了货郎消亡的重要原因。
D.老张苍老的货笼里没有现在孩子们玩的电动手枪,写出了老张在做生意方面因循守旧、不知变通。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总述货郎这一职业的变化与消亡,点出了老张的独特,为下文对老张的叙述做铺垫。
B.“弓腰”“老迈”“缓慢”刻画出迫于生计、辛苦劳作的老张形象,寄寓“我”的怜悯之情。
C.文本通过“我”的视角,勾连起了货郎老张的故事,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D.本文是回忆性散文,在平和细腻的语言与有条不紊的叙事中,塑造了鲜活的货郎形象。
8.文章频频出现“那时候”“十几年前”“如今”等标志时间的词句,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
9.徐则臣在接受采访时说:“对个体来说,历史和时代只有进入他的日常细节以后才有意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6.D 7.B
8.①整体上回溯性地讲述故事,符合回忆性散文的特点,带来时间的纵深感。
②具体事件按照童年、中学、大学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展现了时代的变化,有助于刻画老张的形象,表达文章的主题。
③不同的时间带来叙事视角的转变,使叙述更为真实。
④通过叙述时间的变化、回忆与现实相交织,产生时空交错的效果,使行文富于变化。
9.①货郎转行挣大钱反映时代变迁中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
②我童年对老张充满期待,可现在的孩子们不再被老张吸引反映物质水平的变化。
③我童年缺乏玩具与城里孩子玩腻了变形金刚形成对比,写出了城乡物质的差异。
④老张对货郎职业的坚持体现了劳动人民质朴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对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但生活本质不变的思考。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回忆童年与货郎老张的故事,展现了时代变迁对乡村生活的影响。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老张的形象,既有对童年纯真快乐的怀念,也有对老张坚守传统职业的敬意。文章通过“我”的视角,勾连起货郎老张的故事,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频频出现的时间标志词句,增强了叙述的层次感和时间感,突显了时代的变迁。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写出了老张在做生意方面因循守旧、不知变通”错,由原文中“早没那东西了,谁还玩那个?他说,都玩电动的了。他也知道现在的孩子都在玩电动手枪”可知,老张知道现在的孩子都玩电动手枪,但他依然坚持卖传统的小商品,这更多是因为他对货郎职业的热爱和坚持,而不是因循守旧、不知变通。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迫于生计”错。文中提到“听说老张现在并不缺钱,儿孙辈的孩子送给他足以颐养天年的所需,老伴很早就去世了,孤身一人的日子应该比较好过”,老张坚持走货郎这条路是因为他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和坚持,而不是迫于生计。“寄寓‘我’的怜悯之情”错,“弓腰”“老迈”“缓慢”更多的表现出老张的衰老和时代变迁的痕迹,是对老张和货郎这一职业的怀念与感慨,并非是单纯的怜悯。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那时候”领起段,“在我十岁以前的见识里,老张的货笼就是包罗天下的百宝箱”我对老张的货笼充满兴趣;“十几年前”领起段,我做梦都想有把塑料小手枪,费尽周折,在十二岁那年在同学那高价买回后,发现“没有我想像的那么美好”;“如今”我已长大,老张已老,孩子们不再对老张的货笼感兴趣,但老张依然在坚持。这些时间词句在文章中起到了时间线索的作用,帮助读者清晰地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时间跨度,符合回忆性散文的特点,带来时间的纵深感。
②这些时间词频频出现,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我们的零钱除了换来一些糖豆,其余的多半被摔到了地上,以享受一声声让我们惊叫狂欢的爆炸”“我们捡到了玻璃,也捉到了老鼠,总算凑足了三毛钱”写出了童年时代的我们纯真满足,以及能得到老张货笼里玩具的努力;“没有小孩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迫切地需要一两颗糖豆来安慰贫乏的生活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货郎行当越来没有生意,但老张依然坚守传统职业,在表达对老张敬意的同时展现了时代变迁对乡村生活的影响。可看出有助于刻画老张的形象,表达文章的主题。
③通过“那时候”的回忆,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展现了童年的纯真与快乐;“十几年前”以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表明童年的我对玩具的渴望,对老张货笼的兴趣;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通过“如今”的描述,反映了现代生活的变化和老张的坚持。叙述视角的转换,丰富文章内容,使叙述更为真实。
④“那时候”“十几年前”是对美好童年生活和老张货笼的回忆,“如今”是货郎行当濒临消失的现实,回忆与现实相交织,既丰富文章内容,也使行文富于变化。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徐则臣的这句话强调了历史和时代对个体生活的具体影响,即只有当这些宏观概念融入到个体的日常细节中时,它们才变得真实可感,具有实际意义。
①由文本“我童年时期,街巷里每天都要走过好几个货郎”“现在几乎绝迹了,母亲也说,除了老张,再也看不见货郎从村庄里经过了,都改行挣大钱了”可知,时代变迁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好多人改行挣大钱。
②由文中“小孩子都喜欢他,一听小锣声就从屋子里、草堆后蜂拥而出,围着他的手推车转,嘴里的口水风发泉涌”“在我十岁以前的见识里,老张的货笼就是包罗天下的百宝箱,是一个缤纷绚烂的天堂”“我期待老张的锣声早一点响起……我说去买小枪,老张来了”可知,童年的我们对老张充满了期待;由“已经没有多少人需要他的杂货了,孩子们也懒得围上去转圈子”可知,现在的孩子已经有了更多的选择,不再对老张的货感兴趣了,反映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由文中“十几年前,我有一个缺乏玩具的童年”“我的玩具都来自树上和地下,树枝削成的刀枪和泥巴捏成的坦克。最奢侈的,就是老张独轮车里的掼雷和塑料小枪”可知,童年的我极度缺乏玩具,当我进城上高中才发现,与我而言奢侈的变形金刚,城里的同学早就玩腻了,早就不知道扔到哪个角落了,由此可见城乡之间物质差异很大。
④文中“只有老张还坚持老本行,延续着货郎事业的唯一的香火”,随着时代的变化,之前从事货郎职业的人们都改行赚大钱去了,只有老张一人在坚持,初心不改。体现了劳动人民质朴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对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但生活本质不变的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十二年,夫差复北伐齐。伍子胥数谏王,王不用。乃属其子于齐鲍牧而还。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之曰:“子胥为强暴力谏,愿王少厚焉。”王曰:“寡之知之。”未兴师,会鲁使子贡聘于吴。
②十三年,齐大夫陈成恒欲弑简公,阴惮高、国、鲍、晏,故前兴兵伐鲁。鲁君忧之。孔子患之,召门人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丘常耻之。夫鲁,父母之国也,丘墓在焉。今齐将伐之,子无意一出耶?”子贡辞出,孔子遣之。
③子贡北之齐,见陈成恒,因谓曰:“夫鲁者,难伐之国。而君伐,过矣。”陈成恒曰:“鲁何难伐也?”子贡曰:“其城薄以卑,其池狭以浅,其君愚而不仁,大臣无用,士恶甲兵,不可与战。君不若伐吴。夫吴,城厚而崇,池广以深,甲坚、士选、器饱、弩劲,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邦也。”
④陈成恒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恒,何也?”
⑤子贡曰:“臣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所不听者也。今君又欲破鲁以广齐、隳鲁以自尊,而君功不与焉。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且夫上骄则犯,臣骄则争。此君上于王有遽①,而下与大臣交争。如此,则君立于齐危于累卵。故曰:‘不如伐吴。’且吴王刚猛而毅,能行其令;百姓习于战守,明于法禁。齐遇为擒,必矣。今君悉四境之甲,出大臣以环之,人民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敌之臣,下无黔首之士。孤主制齐者,君也。”
⑥陈成恒曰:“善!虽然,吾兵已在鲁之城下矣。吾去之吴,大臣将有疑我之心。为之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请为君南见吴王,请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陈成恒许诺。
(选自《吴越春秋·卷第五》,有删改)
【注】①遽:处境窘迫。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A上骄B主心C下恣D群臣E求F以成大事G难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托付,与《鸿门宴》“若属皆且为所虏”中的“属”含义相同。
B.愚,愚昧,与《师说》“愚人之所以为愚”中第一个“愚”含义相同。
C.崇,高,与《谏太宗十思疏》“将崇极天之峻”中“崇”含义不同。
D.封,受封,与《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中的“封”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王夫差准备攻打齐国,伍子胥极力劝阻,无果。伍子胥便将儿子送到了齐国。
B.子贡为不负鲁王重托,以鲁国城墙薄而低、国君不仁慈等为由反对陈成恒伐鲁。
C.子贡认为,吴国国君刚强果断,百姓熟悉攻防,齐军和他们一交战,就会被擒。
D.陈成恒担心大臣会对其起疑心,子贡建议他按兵不动,并主动要求到吴国求援。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侯有相伐者,丘常耻之。夫鲁,父母之国也,丘墓在焉。
(2)今君悉四境之甲,出大臣以环之,人民外死,大臣内空。
14.陈成恒为何会同意子贡停止伐鲁转而攻吴的建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0.CEG 11.A 12.B
13.(1)诸侯中有了互相攻战的,我孔丘常常把它看作为耻辱。鲁国,是我的祖国,我家的坟墓都在这里。
(2)现在如果您发动齐国的全部军队,并派大臣去统领他们,那么民众在外效死,大臣就会带兵出征而使朝廷空虚。
14.①伐鲁会使陈成恒在齐王面前窘迫不堪,并被大臣争权;②攻吴则可以让陈成恒有可能孤立齐王从而控制齐国。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文选自《吴越春秋》,讲述了吴王夫差准备攻打齐国,伍子胥劝阻无果后将儿子托付给齐国的故事。文中重点描写了子贡的智慧和口才,他通过劝说齐国大夫陈成恒停止伐鲁转而攻吴,成功化解了鲁国的危机。文章通过对话和行动展现了各人物的性格和智慧,尤其是子贡的机智和策略,突显了他在外交上的卓越才能。文中对人物心理和局势的描写细腻,情节紧凑,富有戏剧性。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事您上使君主更为骄纵,下使群臣更为恣肆,在这种情况下再想去成就一番大事,那就难了。
“君上骄主心”,“君”为主语,“骄”为谓语,“主心”为宾语,句意完整,故应在C处断开。
“下恣群臣”,“恣”为谓语,“群臣”为宾语,动宾结构,与“上骄主心”结构一致,句意完整,故应在E处断开。
“求以成大事”,是动宾结构,“求”为谓语,“以成大事”为宾语,表意完整且独立,故应在G处断开。
故选C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含义不同。
动词,托付。句意:于是把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然后回国。
名词,类,辈。句意: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他俘虏。
B.正确。句意:他们的国君愚昧而且不仁慈。/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
C.正确。
形容词,高。句意:城墙坚固而高大。
动词,推崇,崇尚。句意:(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
D.正确
动词,受封。句意:我听说您三次要受封而三次都未成功。
动词,把……当作边界。句意:已经把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子贡为不负鲁王重托”错误。根据第②段“孔子患之,召门人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丘常耻之。夫鲁,父母之国也,丘墓在焉。今齐将伐之,子无意一出耶?’子贡辞出,孔子遣之”可知,是孔子担心鲁国被齐国攻打,因此派遣子贡前去,并非鲁王重托。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伐”,攻战;“耻”,以……为耻辱;“焉”,这里;“诸侯有相伐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有相伐诸侯者”。
(2)“悉”,全,都;“甲”,铠甲;“环”,统领;“外”“内”,名词作状语,在外,在内。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第⑤段“臣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所不听者也。今君又欲破鲁以广齐、隳鲁以自尊,……且夫上骄则犯,臣骄则争。此君上于王有遽,而下与大臣交争。如此,则君立于齐危于累卵”可知,子贡指出,陈成恒如果伐鲁,不仅不会得到齐王的认可,反而会在齐王面前处境窘迫,并且会引发大臣之间的争权夺利,使得陈成恒在齐国的地位岌岌可危。
根据第⑤段“故曰:‘不如伐吴。’……今君悉四境之甲,出大臣以环之,人民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敌之臣,下无黔首之士。孤主制齐者,君也”可知,子贡进一步建议陈成恒攻打吴国,认为吴国国君刚强果断,百姓熟悉攻防。如果陈成恒倾全国之力攻打吴国,派大臣领兵,会使国内大臣和民众都投入战争,从而使陈成恒在国内没有强大的敌人,也没有平民百姓的制约,最终有可能孤立齐王,从而控制齐国。
参考译文:
十二年,夫差又北上讨伐齐国。伍子胥屡次劝谏吴王,可是吴王不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就把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然后返回吴国。太宰嚭已经和伍子胥有了矛盾,因而谗害伍子胥说:“伍子胥惯于做强硬粗暴竭力谏诤的事,希望大王少听信他。”吴王说:“我知道。”吴王还未发兵,碰巧鲁国派子贡到吴国来访问。
三年,齐国大夫陈成恒打算杀掉齐简公,但心里又害怕高氏、国氏、鲍氏、晏氏四大家族,所以先起兵攻打鲁国。鲁国国君为此忧心忡忡。孔子也为此担忧,就召集弟子而对他们说:“诸侯间有互相攻伐的行为,我孔丘常常引以为耻。鲁国,是我的祖国,我家的祖坟也在这里。现在齐国将要攻打鲁国,你们没有意愿出国一次尽点力吗?”子贡请求前去,孔子就派遣了他。
子贡北行到了齐国,拜见了陈成恒,就对他说:“鲁国是一个难以攻打的国家,而您却要攻打它,那就错了。”陈成恒说:“鲁国怎么难攻呢?”子贡说:“鲁国的城墙又薄又矮,它的护城河又窄又浅,它的国君愚昧而不仁慈,大臣不中用,士兵厌恶战事,因此您不可以与他们交战。您还不如攻打吴国。那吴国,城墙又厚又高,护城河又宽又深,铠甲坚固,士兵精锐,武器充足,弓弩强劲,又派了贤明的大夫守城,这才是容易攻打的国家。”
成恒气得脸色大变,说道:“你认为难攻的,却是别人认为易打的;你认为易攻的,却是别⼈认为难打的。而你这样来教导我,是什么意思呢?”
子贡说:“我听说您三次要受封而三次都未成功,那是因为大臣中有不听从您的。现在您又想攻下鲁国来扩展齐国的领土,毁掉鲁国来使自己尊贵,实际上您的功劳却跟这事不相干。因为这事您上使君主更为骄纵,下使群臣更为恣肆,在这种情况下再想去成就一番大事,那就难了。况且君主骄纵了就会恣意妄行,大臣骄纵了就会互相争夺。这就使您上与齐王产生裂痕,下与大臣互相争夺。如果这样,那么您在齐国的处境就比堆起来的蛋还危险。所以我说您不如去攻打吴国。而且吴王勇猛刚毅,能够使自己的命令贯彻执行,吴国百姓熟悉攻战防守,明白法律禁令,齐军和他们交锋,就会被他们擒获,那是必然的。现在如果您发动齐国的全部军队,并派大臣去统领他们,那么民众在外效死,大臣都上了前线而使朝廷空虚。这样您上面没有能成为强敌的大臣,下面又没有身为平民的贤士和您抗争,那么能孤立国君而控制齐国的,就只有您了。”
陈成恒说:“好!尽管如此,我的军队已在鲁国的城墙之下了。如果我从鲁国撤兵开往吴国,大臣将会对我起疑心。对此该怎么办呢?”子贡说:“您先按兵不动,请让我为您到南方去拜见吴王,请求他援救鲁国而攻打齐国,您就趁机发兵迎战。”陈成恒同意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裴相公题兴化小池见招长句①
白居易
为爱小塘招散客,不嫌老监与新诗。
山公倒载无妨学,范蠡扁舟未要追。
蓬断偶飘桃李径,鸥惊误拂凤凰池。
敢辞课拙酬高韵,一勺争禁万顷陂。
【注】①本诗作于唐文宗大和元年白居易任秘书监时。②山公倒载:山公,山简,东晋时期官员,以好酒著称。山公倒载指醉酒后躺倒在车上,形容烂醉不醒。
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酬和诗,由标题可推知裴相公曾经以诗相邀,邀请诗人游赏兴化小池。
B.首联塑造了一位亲近自然、寄情山水、为人亲和且热爱诗歌创作的诗人形象。
C.颈联中“偶飘”“误拂”两词以动衬静,描绘了兴化小池宁静美丽的自然图景。
D.尾联是诗人自谦之辞,用“一勺”与“万顷”对比,表达对裴相公才华的赞美。
16.本诗颔联是诗人自明心迹,亦含劝谕之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5.B
16.①颔联运用山简好饮长醉的典故,表达了对追求自由生活的人生态度的赞同。②但诗人不主张像范蠡那样隐遁五湖,暗含了诗人主张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解析】
【导语】这首诗通过酬和裴相公的诗,描写了兴化小池宁静美丽的自然图景,不仅展现了白居易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对于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白居易的闲适、自然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友情的深厚情感。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首联塑造了……的诗人形象”错误,首联写为了喜爱一个小池塘,邀请了散客来聚会,不嫌弃我这个老监和新的诗作,塑造的是诗人的朋友裴相公的好客形象。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和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答时先理解颔联的内容,然后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自明心迹,亦含劝谕之意”,分条作答即可。
“山公倒载无妨学”中“山公倒载”指的是山简醉酒后躺倒在车上,表现了一种不拘小节、放浪形骸的生活态度,诗人以山公醉酒自比,表明自己虽年老但仍有闲情逸致,不追求功名利禄,表达了对追求自由生活的人生态度的赞同。
“范蠡扁舟未要追”中运用范蠡的典故,范蠡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商人,他功成身退,泛舟五湖,成为了后世商人的楷模,此句一个“未要追”,写不必过分范蠡那样隐遁五湖,联系注释中背景可知,本诗作于唐文宗大和元年白居易任秘书监时,他追求自由,但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责任和使命,传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社会和政治的多重思考,暗含了诗人主张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的《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两句仿用了《管子·形势解》中“海不厌深,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之句。
(2)宋代学者罗大经认为,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两句“十四字之间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3)韩愈《师说》指出:“_______,________。”这与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是相同的。
【答案】(1)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安瓦里等人进行的研究发现,相较于坐位和站立位,右侧躺位可以加快胃排空速度,而左侧躺和仰卧时通常会导致混合、稀释和胃排空较慢。
美国凯复医药的戈卢布等人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于不同姿势下胃内体积大小和液体分布的改变所致。一般来说,胃内体积越大, A ,而在保持右侧躺时胃内体积最大。此外,在右侧躺位时,胃与十二指肠相连接的幽门处于较低位置,重力可以加速胃排空。而在左侧躺和仰卧姿势时,幽门朝上,重力无法加速胃排空过程。
体位的改变同样会 B 。当我们从躺着的姿势转为坐立或站立时,血液会受到重力的作用而在身体下半部分积聚,导致血管内的血浆流失到器官和组织细胞的间隙。
①法国波尔多专科医学中心的阿巴兰等人发现,②会导致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发生相应的变化,③尤其是对于蛋白质结合较多的药物。④因此,在坐姿和站姿时,⑤某些蛋白药物的吸收速度可能会更慢。此外,一些研究指出,在不同体位下,肝脏和肾脏的血液流量也会发生改变,与仰卧位相比,直立位时肝脏的血流量减少了大约37%,这可能显著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和代谢过程。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语句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A.排空的速度也越快
B.影响血液流动和分布
19.语句②可修改为:这种血浆流失会导致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发生相应的变化
语句③可修改为:尤其是对于与蛋白质结合较多的药物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做这类题要注意把握中心意思,找出关键性词语,根据上下文的有效信息,填写内容,做到语句通顺,语意连贯。
第一处,前文提到“相较于坐位和站立位,右侧躺位可以加快胃排空速度”,又提到“这种现象是由于不同姿势下胃内体积大小和液体分布的改变所致”,后文说“而在保持右侧躺时胃内体积最大”,这说明右侧躺的睡姿,胃内体积大时,与胃排空速度有正向联系,语境强调胃内体积越大时,胃排空速度一般也会变快,故填“排空的速度也越快 ”;
第二处,上文提到坐位和站立位,会影响胃排空的速度,下文提到“当我们从躺着的姿势转为坐立或站立时,血液会受到重力的作用而在身体下半部分积聚,导致血管内的血浆流失到器官和组织细胞的间隙”,可知此处所填之句位于第三段的句首,起到启下的作用,强调体位的不同与血液的关系,故填“影响血液流动和分布”。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是②句,成分残缺,“会导致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发生相应的变化”缺少主语,可根据上文“导致血管内的血浆流失到器官和组织细胞的间隙”,在“会”前面增加主语“这种血浆流失”;
第二处是③句,成分残缺,“尤其是对于蛋白质结合较多的药物”缺少必要的介词与“结合”照应,可在“蛋白质”前加“与”。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在初冬落地松散,不像春雪那样晶莹。春天,雪用冰翼支撑小小宫殿,彼此相通。在阳光下,像带着泪痕的孩子的眼睛。春雪易化,好像说它容易感动。冬雪厚重,是舒缓的节奏;春雪有一点活泼,带着装饰性,适合炫技。
孩子比大人更关心天,大人关心的是天气。天空辽阔,孩子盼望它能落下一些东西。这些东西表明天是什么,天上有什么。雪花落下,孩子欣喜,不由仰面看它从什么地方飞来。
飞旋的雪花像一只手均匀撒下,眼睛盯不住任何一片。雪片手拉手跳呼拉圈舞,像冬天的呼吸,像故意模糊人的视线。雪落在孩子脸上,光润好比新洗的苹果。孩子眯眼,想从降雪的上方找出一个孔洞。
雪在地上积半尺深,天空是否少了同样的雪绒?雪这么轻都会掉下来,还有什么掉不下来呢?星星什么时候掉下来,太阳和月亮什么时候访问人间?
雪让万物变为同一样东西,不同处只在起伏。房脊毛茸茸的,电线杆的瓷壶也有雪,像人用手捧放上去。
孩子喜悦,穿着臃肿的大衣原地转圈,抬头看雪。
没有人告诉这一切的答案,科学还没有打扰他们。就像没有人告诉他们童年幸福,孩子已经感到幸福。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指自然界辽阔的天空,孩子们纯粹是出于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充满童趣。
B.“天气”指给生活、工作带来影响的气象变化,与孩子关心的“天”形成鲜明对比。
C.“打扰”运用拟人手法,从孩童视角写出了孩子们不受外界干扰、无忧无虑的快乐。
D.“已经”一词,与前面的“就像”搭配,强调了孩子们的幸福源于天性,发人深省。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三个问句连用,有什么效果?
22.文段画横线的两个句子都用了“像”,二者表意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20.C
21.①从地上的雪的深度、重量到天上的星星,一一列举孩子对雪的疑问,充分体现了孩子对雪的好奇心。
②连用三个问句,加强了疑问语气,丰富了情感表达,无邪的问题展现了孩童天真可爱的本性,增强了行文感染力。
③承上启下,承接孩子对“天”本真的关注,体现了下文中孩子的“幸福”。
22.①第一处“像”为比喻词,将春雪比作像带着泪痕的孩子的眼睛,生动形象地写出春雪易化、晶莹剔透的特点。
②第二处“像”表示想象推测,将自然落下的雪想象为“人用手捧放上去的”,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和亲切感。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和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C.“孩童视角”错误,由“没有人告诉这一切答案,科学还没有打扰他们。”可知,此句运用了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第三人称叙事视角是指叙述者不参与故事情节,而是以一个外部观察者的身份来叙述故事,不依赖于故事中人物的意识和感受来呈现事件。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句子的表达效果,应从修辞运用、句式特点、语序、语体风格、精妙用词(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音词、名词罗列等都是极富特色的)等方面进行分析鉴赏。
①通过“雪在地上积半尺深”的描述,可以感受到雪的厚度和密度,接着通过问句“天空是否少了同样的雪绒?”来强调,如果地上积了半尺深的雪,那么天空中必然下落了大量的雪花,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句子的表达力度,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雪的量和密度;然后,“雪这么……”的表述,通过这一问句表达雪轻盈的特点,同时也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感受雪的厚度和密度,以及它对环境的影响;“星星什么时候掉下来……”此句由前句雪的飘落,联想到有重量的天上其他事物的下落,想象奇特而美好充分体现了孩子对雪的好奇心。
②连用三个问句,加强了疑问语气,通过生动的描述和问句的方式,成功地传达了雪的量和密度,以及它对环境的影响,丰富了情感表达,无邪的问题展现了孩童天真可爱的本性,使得整个描述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读者的感受力和想象力。
③前文“天空辽阔,孩子盼望它能落下一些东西。这些东西表明天是什么,天上有什么。雪花落下,孩子欣喜,不由仰面看它从什么地方飞来。”写描绘天空的辽阔与孩子的期待,表达了孩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后文“孩子喜悦,穿着臃肿的大衣原地转圈,抬头看雪。”这一系列具体动作的刻画,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孩子在雪天中欢快玩耍的场景,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画面中的欢乐氛围,此处的三问承上启下,承接孩子对“天”本真的关注,体现了下文中孩子的“幸福”,使行文自然,结构严谨。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同词异境意义和用法意思的能力。
解答时,先解释其语境义,然后分析其在内容和表情达意上作用。
“像带着泪痕的孩子的眼睛”中“像”为比喻词,将春雪比作像带着泪痕的孩子的眼睛,化具体为生动,通过丰富的意象、生动的比喻以及情感色彩的渲染,生动形象地写出春雪易化、晶莹剔透的特点,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梦幻、和谐的冰雪世界,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
“房脊毛茸茸的,电线杆的瓷壶也有雪,像人用手捧放上去”中“像”表示想象推测,将自然落下的雪想象为“人用手捧放上去的”,赋予了雪景以生动活泼的气息,使得原本静态的雪景变得富有动感和生活气息,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和亲切感,还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雪的厚重和覆盖范围之广,从而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生动具体的雪景图。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诗人西川说过:大家蜂拥而上的时候,你没有跟着上,这时候你才知道你是谁,你才开始认识你自己。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诗人西川的话,当很多人一拥而上,一轰而上的时候,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自己的观点,坚持自己的看法,拥有自己的思想,这个时候的他,就能够认清自己,明白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的追求,保持独立的人格,坚守独立的精神。
综上,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需要自己做出决定,自我的认知与判断必不可少,但我们也总被舆论及他人带着主观色彩的言论带动着,在别人的节奏是失去了自我。一个人的生活不应总被他人定义,甚至到了无法做自己的地步,迷失自我,留下空虚。
材料意在告诉我们,在众人都人云亦云时,不要随声附和;在众人都随波逐流时,不要亦步亦趋。这时候,如果能够保持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精神,苏世独立,会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自我。独立清醒,是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有助于我们深思熟虑,做出理智的正确的决择。
写作时,在开头可以引用孟子的名言“心之官则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再简单概述西川的话,得出观点,清醒自己的头脑,保持独立思考,人生才会有意义。主体部分可以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先论述盲目追随大众的危害,会削弱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个人价值观失衡和倒错,对社会多样性和创新的产生消极影响。再论述保持独立清醒对个人、社会都有积极意义,有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握人生的方向。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可以引用张桂梅、钟芳蓉、袁隆平、杨宁、陈果等具有独立之美事例,让文章更有说服力。
立意:
1.学会独立思考,不做盲从者。
2.保持独立有助于认识自我。
3.遗世独立,保持清醒。
4.保持独立思考,方能察而不乱。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江苏省高三(上)期初迎考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航船七斤,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开学调研检测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