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南县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辉南县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所有的逻辑推理,目的只有一个,即找出事物的真相。这是个艰巨的任务,因为真相往往是难以捉摸的。但不探寻真相是荒谬的,那种真相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想法同样是荒谬的,它否定了我们所有的努力,使真相沦落为妄想。真相有两种基本形态:一为本体真相,一为逻辑真相。所谓本体真相,指的是关乎存在的真相,某个事物被认定是本体真相,那么它必然存在于某处。桌上有一盏灯,这是本体真相,因为它确实是在那里,而不是幻象。逻辑真相是在我们的思维和语言中自动呈现出来的真相。肯定一个命题意味着已判断它为真,反之亦然。一个命题如果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那么它就为真。例如一个命题说一艘船泊在码头上,如果这里确实有一艘船,确实有一个码头,而这艘船确实泊在码头上,那么这个命题就是真的。判断一个真命题的过程就是以语言为媒介,将大脑中的观念(主观事实)与相应事物的真实状态(客观事实)联结起来。上例中,如果那个命题所说的与现实情况并不相符,则命题就是假的。在任何特定的情况下,对真相的确认都要去检查别人认定或推测所得的真相在现实中是否存在依据,即确认真相就是要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里我们所要关注的焦点是事物的客观情况。如果不能判断一个命题如“狗在车库里”的真假,那么仅仅在大脑中思考狗、车库或者其他相关概念是无助于解决这个问题的,得亲自到车库去看看。从这一点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为什么我们说本体真相更为基础。决定命题真假的依据是客观现实情况,而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基础之上的主观判断。当人们撒谎时,他很清楚现实世界中真相是什么,而在表述时却有意欺瞒篡改,他知道“A是B”,但他说出来的却是“A不是B”,逻辑真相反映的就是命题内容符合客观事实,即符合论。另一理论——融贯说,则从属于符合论,“融贯说”指如果一个命题与某个已经得到证明的理论或思想学说一致(相融贯),那它就是真的。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例,如果说某个关于物质世界的特殊命题是真的,那是因为它与相对论是一致的。使这个命题逻辑上正确的正是相对论本身,因为相对论被认为是真实地反映了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理论,它与真实的物质世界是相符合的。由此可以看出,融贯说如果想成立,必须依靠符合论,因为符合论更为基础。我们应该注意到,依据融贯说得出来的结论可能是非常荒谬的,因为它所依赖的基础并非客观事实,而是某种理论或思想学说。而任何理论或者思想学说都可能是错误的,或者已经过时,与现实世界并不相符。
(摘编自D·Q·麦克伦尼《简单的逻辑学·真相》,赵明燕译)
材料二:
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必须以看到它的本质、揭示它的真相为前提,即人的思想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但是,人们揭示了事物的真相,并不等于对事物获得了真理性认识。揭示了真相,我们的认识仍处在对事物现象的感知阶段,并没有上升到理性阶段,还不能证明我们已经获得了真理性认识,其实,搞清楚事物的真相,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客观世界中,真相与假象是常常混淆着的,以至于人们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真假难分;在实际生活中,甚至可能出现真假颠倒的情况;有的时候,真相与假象常常是并存着的情况——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更增加了人们分辨真假的难度。在对人本身的认识上,看清一个人的真面目很难,这主要因为人性极端复杂多变。正如一个西方谚语说:“人是什么?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揭示事物的真相有难度,除了自然原因之外,还有社会原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在一些人认为是利害相关的问题上,把问题的真相宣示出来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人们为了揭示事物的真相,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或者刁难,有时,还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哥白尼提出日心说,遭到了当时罗马教廷的强烈反对,认为这一理论违背了圣经的教义。哥白尼坚持自己的观点,被判处火刑,不过,科学已经证明,真理是在哥白尼这一边,可见,在寻找真理的这一步中,即为了充分地揭示出事物的真相,必须要拿出勇气,甚至还要有一种个人牺牲精神。虽然揭示真相是有难度的,但是真相毕竟会被揭示。真相之所以必然会被揭示,是因为人们通过揭示事物的真相,进而认识真理。这个过程中,认识主体即人的素质起决定作用。作为认识主体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真实的自我。所谓真实的自我就是能够勇于正视自己,正视自己的本来面目。只有那些勇于正视自己的人,才能更好地揭示真实的客观世界,才能够真正把握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我们还应该怀着一颗纯真的心,勇于说真话,把揭示真相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
(摘编自宋惠昌《求真的哲学:真相与真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物的真相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此找出某个事物的真相是个艰巨的任务。
B.融贯说从属于符合论,以符合论为基础,融贯说如果要成立,必须依靠符合论。
C.“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说明人性极端复杂,要看清人的真面目难度很大。
D.人作为揭示真相、认识真理的主体,既要勇于正视自我,又要怀着一颗纯真的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一艘船泊在码头上”这一命题是假的,说明现实中只有一个空空的码头存在,而没有一艘船停泊在那里。
B.本体真相反映的是事物的客观现实情况,而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基础之上的主观判断,本体真相比逻辑真相更可靠。
C.现实生活中,揭示真相常会遇到各种阻碍,甚至要付出惨痛代价,但只有勇敢地揭示真相,我们才有可能获得真理性认识。
D.虽然揭示真相有难度,但真相必然会被揭示,因为我们把揭示事物的真相看作是理所当然的,需要通过揭示真相来认识真理。
3.下列选项中不可以作为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
A.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在一天内的变化微乎其微,而《两小儿辩日》中,一孩童却认为太阳初升时离地球近而正午时离地球远。
B.杨贵妃很美吗?在唐朝时期的审美观下,人们认为杨贵妃很美,但是在当代人的审美观下,我们也许不再认为她是美的。
C.叶尾壁虎有着枯叶一样的条纹和叶状的尾巴,能够将自己完美地融入周围环境中,乍看上去就像一片在秋风中枯萎的树叶。
D.在许多人眼中,“新闻”一度成为“事实”的同义代名词,然而实际上,“虚假新闻”一直困扰着我们。
4.围绕“真相”这一论题,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5.阅读下面安徒生《皇帝的新装》中的情节,简要分析这一情节印证了两则材料中的哪些观点。
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筒炮台烟
老舍
阚进一在大学毕业后就做助教。三年的工夫已升为讲师。求学、做事、为人,他还像个学生;他不吸烟,不喝酒,不会应酬;他还和学生们一块去打球。课后,他的屋里老是挤满了男女同学,有的问功课,有的约踢球,有的借钱,有的谈心。虽然如此,他永远不敷衍他们,授课认真,改卷认真,因此,得罪了一小部分不用功的学生。在他心里,凡是按规矩办理,就是公正无私,而公正无私就不应当引起任何人反感,所以,他一天到晚老是快活的。
但是当他升为讲师的时候,好几位与他地位相等的朋友,都争那个讲师的位子,聘书最后落在了他的手中。这惹恼了与他竞争的同事们,而被他得罪过的学生也随着兴风作浪。谣言都已像熟透了的樱桃,落在地上,才被他拾起来。他有许多罪过:巴结学校当局,行为有乖师道,引诱女生……谣言的袭击,使他歪了几小时的嘴。最后,他对自己说:“扯淡!辞职,不干了!”他马上递上辞职书,结果辞职书被退了回来。大约有十分钟,他的主意已打定:学校当局信任我,我再多说什么便是啰唆!算了吧。他打开了屋门与窗子,叫阳光直接射到他的黑脸上,一切都光亮起来。
后来他和表妹秀华结了婚。阚进一想,结婚以后的生活应当比做单身汉的时候更简单明快一些,因为自己有了一个帮忙的人。及至结了婚,他首先感觉到,生活不但不更简单一些,反而更复杂了。缝缝补补无须他自己动手了。可是,买针买线,还得他跑腿。麻烦!
还有秀华有许多计划随时会提出来:“咱们该请教授们吃顿饭吧?你都不用管!我会预备!”“咱们还得买几个茶杯。客来了不够用的呀!我已经看好了一套,真不贵!”
进一对抗战是绝对乐观的。婚前只要一听到人们抱怨生活困难,他便发表意见:“勒紧了肚子,没有过不去的事。我们既没到前线去作战,还不受点苦?民族的复兴须要经过血火的洗礼!”他想,秀华理应明白抗战时所应有的生活方式。及至听到秀华这些计划,他的嘴歪得几乎不大好拉回来了。
“别以为我爱花钱请贵客,”秀华不抬头,“我们做事就得应酬,不能一把死拿,叫人家看不起咱们!”
后来他们有了孩子,也有了更多的花销,进一还是穿着那些旧衣服,还是不动烟酒,不虚花一个钱,可是一个月的薪水不够一个月花的了。要糊过一个月来,他须借贷,秀华的娘家相当有钱,她叫进一去求母亲帮忙。他不肯去。他从大学毕业那一天,就再没用过家中一个钱。秀华问他:“那怎么办呢?”
进一想了一会儿说:“我去兼课,写稿子,一方面是增加收入,一方面也还为教书与作文章有益于别人的事。我希望你把我凭良心挣下来的每一个钱,都看成我的爱,我的劳力,我的苦心的一个象征。我们俩是一对儿好马,还怕拖不动这一点困苦吗?笑!秀华!笑!发愁,苦闷,有什么用处呢!”
秀华很勉强地笑了一笑。她有一肚子的委屈,可是只简单地缩敛成很短的没有头尾的几句话:“什么也没有,没有交际,没有玩耍,没……”
一位朋友来求他做点事。三言两语,朋友把事情说清楚;三言两语,进一说明了他可以帮忙。然后,他三步当作两步地去给友人办理那件事。
过了几天,他几乎已经把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了,友人来给他道谢,顺手放下一筒炮台烟。
“我不吸烟!”进一表示不愿接受礼物。
“留着招待朋友,遇到会吸烟的,你送他一支。”说罢,友人就告辞了。
送客回来,他把筒的盖儿掀开。“钱!”“钱?”秀华探着脖子看。“多少?”
“管他多少呢,我马上给他送回去!”进一颇用力地把盖儿盖好,就要往外走。
“等等!求你的事必不像他说得那么容易。这点钱,他应当给,应当多给!”
“秀华!”进一的脸上很不好看了。“这是贿赂!一文钱也是贿赂!”
说完,进一又要往外走。
从外面进来个二十岁上下的学生,走得慌速,几乎和进一碰个满怀。
“阚先生!”学生的眼中含着泪。“怎么啦?丁文!”进一关切地问。
“弟弟急性盲肠炎!入院得先交一千,动手术又得一两千!他疼得翻滚,我没钱!我们家在沦陷区!先生,你救命!”丁文把话一气说完,一下子坐在了小凳上,头上冒出大汗珠子。
“嗯!”进一手中掂着那个香烟筒,打主意。他好像忘了筒里装的是钱,而忽然想起来。“等我看看!不要着急!”他打开烟筒,把一卷塞得很结实的钞票用力扯出来。他极快地数了一数。“嘿,整三千!丁文,这不是好来的钱,你愿意用吗?”
丁文几乎像抢夺似的把一卷票子抓在手中。“先生,人命要紧!”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磕了一个头起来,没再说什么,像箭头儿似的飞跑出去。进一把嘴歪到一边,向门外发愣。
“进一!”秀华含着怒喊叫,“我不久也得入医院,也得先交一千,也得花一两千医药费!你怎么不给我想一想呢?你从哪里再弄到三千元呢?”
进一慢慢地走过来,轻轻地拍了两下秀华的肩。“华,天无绝人之路。无论什么吧,咱们的儿女必要生得干净!生得干净!”
(创作于1943年12月,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初阚进一“一天到晚老是快活的”,他的这种快乐因为是建立在个人的主观想法之上的,所以注定不会长久。
B.秀华在提出许多计划时说“你都不用管!我会预备!”“真不贵!”这说明她已猜到丈夫可能会反对她的建议。
C.“无论什么吧,咱们的儿女必要生得干净!”突出了阚进一坚持做人做事的原则和不愿向艰苦生活屈服的决心。
D.“这不是好来的钱,你愿意用吗?”阚进一这样问是想提醒学生不能因为生活的压力而改变做人的原则。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筒炮台烟”这个题目,既关联着小说主要的故事情节,又突出了阚进一与妻子的矛盾,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老舍小说的语言有“俗白精致”的特点,如“要糊过一个月来”中的“糊”,通俗直白。形象地表现出钱少事多穷于应付的窘境。
C.小说将主人公阚进一设置在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中,通过记叙和描写他在矛盾冲突中的言行举止来表现他与世俗的不和谐。
D.小说通过叙述和对话描写了阚进一结婚以后夫妻面临的经济困境,为后文写阚进一的学生丁文前来借钱埋下了伏笔。
8.文中三次写到阚进一歪嘴,请结合文本分别简要分析其心理。
9.有人说,这是一篇文化寓意小说,阚进一和秀华这两个人物身上各自有所寄寓和象征,请结合文本及时代背景作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贷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选自《国语》,有删改)
材料二: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能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选自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有删改)
10.材料二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或将大有A为也B乃始厄困C震悸D于是E有水火之F孽G有H群小之愠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怀,指归附,与“终苟免而不怀仁”(《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怀”的意思不同。
B.之,代词,指郤昭子,与“句读之不知”(《师说》)中的“之”的意思和用法相同。
C.乃,指竟然,与“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中的“乃”的意思和用法相同。
D.相,指帮助,与谚语“吉人自有天相”中的“相”的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栾武子虽然在物质上很贫穷,但是很注重自己的品行修养,闻名于诸侯各国。
B.桓子骄纵奢侈,贪得无厌,违法乱纪,集聚财物,借贷牟利,最终遭受灾祸。
C.因为被认为广积财富,王参元成为那些爱好廉洁名声的士大夫交往中忌讳的对象。
D.柳宗元得知王参元家失火首先是感到惊骇,然后是怀疑,最后是感到高兴并向他祝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2)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
14.韩宣子贫穷,王参元家失火,都是不幸的事情,叔向和柳宗元却分别向二人道贺,请结合材料分析叔向和柳宗元分别向对方道贺的原因。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西塞山①下回舟作
陶岘②
匡庐③旧业是谁主,吴越新居安此生。
白发数茎归未得,青山一望计还成。
鸦翻枫叶夕阳动,鹭立芦花秋水明。
从此舍舟何所诣,酒旗歌扇正相迎。
【注】①西塞山:在湖北黄石之东,三国时为吴国要塞。②陶岘(xiàn):陶渊明后裔,开元末移居昆山。③匡庐:指江西九江庐山,九江为陶渊明故乡,据传其隐居在庐山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在首联自明其陶渊明后裔身份,“吴越”句有安于此地的意味。
B.颔联表明诗人暮年尚未能回到故乡,眺望青山,心中涌上思归之意。
C.颈联与《琵琶行》中“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景物相似但意境不同。
D.尾联表明诗人无处可去的辛酸悲苦,只能在歌舞饮酒中度过余生。
16.颈联“诗中有画”,结合诗句简析诗人是怎样形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的。
四、默写题
17.理解性默写题
(1)陆游的《书愤》在今昔对比中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样是描写塞外黄昏时的风景,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阔,而高适的《燕歌行》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凄凉与悲壮。
(3)《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音响效果。长安城门前的冷气寒光,皇城仙府,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泰山文化在生命意义上所体现的成终成始的特点,使“泰山”在秦汉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学形象——一个是旧生命的归宿地,一个是新生命的诞生地。前者表现为旧生命无可奈何的归去,伴随着痛苦,带有宿命的色彩;后者则表现为对长生不老的痴情追求,带有因欢快而亢奋的情绪。鲍照的一首情绪低沉、充满苦痛的《松篇》通过将泰山描绘成生命的归宿和死亡的象征来展现对“泰山”的文学感知。而这种感知与诗人穷苦的生活、憔悴的身心和凄婉的情态是分不开的。
长生不老的神仙思想虽然在秦汉时期受到了近乎疯狂的推崇,但汉晋时期人们开始对其进行反思,感受到它的欺骗性和虚无性,曹植写下了“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至此,“泰山”虽仍是获得新生命而长生不老的地方,但它仅仅体现为一种虚无缥缈的幻象。神仙可羡,终不可求;人生苦短,才是真实感受。
18.文中画框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9.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B.《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介绍了科学家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培育杂交稻,进一步选育“超级稻”的长期而艰难的历程。
C.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D.“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和高质量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消费者向市场监管部门反映食品标签上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不好找、看不清等问题逐渐增多。前不久,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文件,推动食品企业改进包装。
标签虽小,却有助于守好食品安全底线。通过在食品标签上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内容,是企业向消费者传递食品信息的重要方式,这些信息承载着保障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对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实生活中,各类食品包装形状、材质不同,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标注的位置也不统一,有的不易查找。有商家甚至通过缩小字体、色彩掩盖等方式,故意让消费者“忽视”保质期等重要信息,误导消费。这样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用好食品标签,A___________。今天,人们已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健康”。然而食品标签常暗藏玄机,如全麦面包无全麦粉、0蔗糖饮料并非无糖等现象屡见不鲜。2023年,上海在一些超市试点用“红橙绿”三色标识给饮料分级,指导市民看懂营养成分表。有消费者表示,看了这个标签,会稍微克制糖分的摄入。规范的食品标签,可以帮助消费者养成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用好标签还有助于展示企业竞争力。一些食品企业顺应趋势推出食品数字标签。和传统标签相比,B___________,消费者可以通过页面放大、语音识读、视频讲解等功能,便捷地获取食品相关信息。食品企业想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不妨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下列句子中的“可以”与文段中加粗的“可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把这些事情做完,你就可以走了。
B.无论成人还是儿童,一个好的午休,可以提高工作学习效率,让下午精力充沛。
C.这封信清楚明白,末了两节又有活泼趣味,也就可以了。
D.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4年上半年,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1463.5万人次,同比增长152.7%。其中通过免签入境的854.2万人次,同比增长190.1%。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得以更加便捷地走进中国,了解中国。今日中国既古老又年轻,既现代又传统既有先进科技也充满人文气息,既很国际化也很本土化使外国游客感到震撼、惊喜。“China Travel(中国旅行)”成为潮流,许多外国人在中国当起了“网红”。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当下,我们如何向外国朋友展示更美好的中国?请结合材料,以青年学生的身份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选项A提到“事物的真相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这是错误的解读。原文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不探寻真相是荒谬的,那种真相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想法同样是荒谬的”,这里强调的是不去探寻真相的荒谬性,以及认为真相永远无法探寻到的想法也是荒谬的。原文并没有说“真相”本身就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此,A选项的理解是错误的。
2.答案:C
解析:选项C指出“现实生活中,揭示真相常会遇到各种阻碍,甚至要付出惨痛代价,但只有勇敢地揭示真相,我们才有可能获得真理性认识”。这与原文材料二第二段的描述相符,原文中提到“人们为了揭示事物的真相,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或者刁难,有时,还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并强调了揭示真相的勇气对于获得真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因此,C选项的表述是正确的。
3.答案:B
解析:选项B提到的是审美观的差异,即“杨贵妃很美吗?在唐朝时期的审美观下,人们认为杨贵妃很美,但是在当代人的审美观下,我们也许不再认为她是美的”。这与原文材料二第二段讨论的“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的前提是“揭示真相”无直接关联。原文强调的是通过揭示真相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真理,而B选项讨论的是审美观的变迁,与真相的揭示无关。因此,B选项不能作为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论据。
4.答案:①材料一侧重阐释本体真相和逻辑真相两种形态以及从融贯说和符合论来进一步阐释逻辑真相;
②材料二侧重分析我们难以揭示真相的原因和揭示真相的方法、态度。
解析:材料一主要侧重于讨论真相的两种基本形态——本体真相和逻辑真相,以及判断它们是否真实的依据。本体真相关注的是事物的客观存在,而逻辑真相则是在思维和语言中自动呈现出来的真相,其真实性需要通过与客观事实的对比来确认。
材料二则侧重于讨论揭示真相的难度和认识主体在揭示真相过程中的重要性。原文提到揭示真相常会遇到各种阻碍和刁难,需要勇气和牺牲精神,同时认识主体(人)的素质和态度对于揭示真相和认识真理也至关重要。
5.答案:①众人的赞美是一种谎言,是有意欺瞒。这些人明知道皇帝新衣并不存在却违心赞美。
②社会生活中,人们揭示真相时会遇到各种阻碍、刁难。赞美皇帝新衣的人们担心显出自己不称职、愚蠢而选择说谎。
③本体真相是关乎存在的真相。“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揭示的是一种本体真相。
④怀有纯真之心,勇于说真话的人更能够揭示真相,童话中的小孩有一颗纯真的心,能够正视现实,勇于说真话。
解析:安徒生《皇帝的新装》中的情节很好地印证了前面提到的几个观点。首先,皇帝赤身裸体地游行,人们却都说皇帝的新装很漂亮,这反映了人们虚伪和自欺欺人的心态,也说明了决定命题真假的依据是客观现实情况,而非人们的虚假赞美。
其次,人们明明知道皇帝没有穿衣服,但没有人愿意说出真相,怕显出自己不称职或太愚蠢,这揭示了揭示真相常会遇到的各种阻碍和刁难。
最后,只有小孩子才敢于说出真相,把皇帝没有穿衣服的事实揭示出来,这体现了揭示真相需要勇气和纯真之心的重要性。因此,这一情节很好地印证了前面提到的几个观点。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阚进一这样问是想提醒学生不能因为生活的压力而改变做人的原则”错误。阚进一这样问是想让学生自己掂量一下再抉择。故选D。
7.答案:D
解析:“为后文写……埋下了伏笔”错误。描写“阚进一结婚以后夫妻面临的经济困境”是为后文写他们就如何处理三千元钱而产生的矛盾埋下了伏笔。故选D。
8.答案:①第一处描写阚进一遭受谣言的袭击时的神态,表现出他对人心惟危的现实的愤怒和失望。
②第二处描写阚进一听了秀华那些生活计划后的神态,突出了他对秀华的思想与自己不能达成一致的无奈。
③第三处描写丁文拿走钱后他的神态,表现出他对丁文视“不是好来的钱”为救命稻草的意外和惊讶。
解析:
9.答案:①阚进一是理想人物的象征。他公正无私,简单直率,乐观热情,有干劲,肯努力,有理想,寄托了作者对未来新青年的期望。
②秀华是现实(世俗)人物的象征。她重视人际关系和应酬,看重个人利益,在她身上可以看出旧文化的影子。
③阚进一与同事和秀华的冲突,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解析:
10.答案:BDG
解析:(原文标点)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
11.答案:B
解析:“意思和用法相同”分析有误,“句读之不知”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12.答案:B
解析:“最终遭受灾祸”分析错误,从材料一“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意思是他应当遭到祸难,但依赖他父亲栾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终
13.答案:(1)如果不忧虑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
(2)即使想要像过去那样回避和被人侮辱,可能吗?
解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叔向去拜见韩宣子,韩宣子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韩宣子说:“我有卿大夫的名称,却没有卿大夫的财富,没有什么荣誉可以跟其他的卿大夫们交往,我正为此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
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一百顷田,家里穷得连祭祀的器具都备不齐全,可是他能够传播德行,遵循法制,闻名于诸侯各国。各诸侯国都亲近他,一些少数民族都归附他,因此晋国安定下来,执行法度,没有弊病,因而避免了(弑君的)灾难。传到桓子时,他骄傲自大,奢侈无度,贪得无厌,犯法胡为,放利聚财,应当遭到祸难,但依赖他父亲栾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终。那个郤昭子,他的财产抵得上晋国公室财产的一半,他家里的用人抵得上三军的一半,可是一旦被诛灭,没有一个人同情他们,只是因为没有德行。现在你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你能够继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如果不忧虑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
材料二:
得到杨八的信,知道您遭遇火灾,家里没有一点积蓄了。我开始听到很吃惊,接着感到怀疑,最后竟然非常高兴。因此我本来要慰问您,现在却改变了,要向您道喜。您一向小心地奉养双亲,以早晚省视为乐,只希望全家平安无事。现在竟然有一场大火肆虐的灾祸,使您震惊不安,并且日常生活用度,也许因此不能供应,我因此刚一听到这个消息就很惊骇。一般人都说:盛衰祸福相互依存,得和失不会一成不变。也许一个人将要大有作为,于是开始时受到种种困苦惊吓,因此有水火的灾害,有小人们的怨恨,身心经受各种劳苦颠沛的磨炼,然后能有光明坦荡的前途。古代的仁人志士都是这样。像您这样遍读古人的书,能写文章,又擅长“小学”,具备如此众多的才学,而在仕进上却不能高出一般的士人,达到显赫的地位,这实在是没有别的原因。京城中有不少人说您府上广积财富,那些爱好廉洁名声的士大夫,都害怕、忌讳,不敢称赞您的优点,只是自己一个人知道,放在心里,长期隐忍,不能把它说出口。因为公理难以伸张,世情又多猜忌。一旦有人说出称赞您的话,那么嘲笑的人就认为他是得了您厚重的贿赂。我从贞元十五年(799年),看见您写的文章,放在心里有六七年,从来没说过。这是我只顾自己而对不起公道很久了,不单对不起您呀。幸好现在您的家财被天火烧得精光,众人的疑虑也一起化为灰尘。烧黑了您的屋宇,烧红了您的墙壁,从而表示您一无所有。而您的才能,才可以表白清楚不被谣言污染,您的实情得以显露。这真是祝融在帮助您啊。这样看来,我和几道十年来对您的了解,还比不上这次火灾一个晚上给您带来的好名誉。(现在)即使想要像过去那样回避和被人侮辱,可能吗?从此,我对您寄予了很大希望,因此,最后我非常高兴。
14.答案:①叔向贺韩宣子贫穷,是为了劝导他像栾武子一样在贫穷时重视德行,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②柳宗元认为王参元家失火烧毁了财物可以打破世人对他的猜疑,从而让他的才能完全显露出来。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尾联表明诗人无处可去的心酸悲苦,只能在歌舞饮酒中度过余生”错误,尾联意思是说诗人打算舍弃船只,不再浪迹于江湖,但不知去往何处,但并无“心酸悲苦”,因为后面紧接着又说看到“酒旗歌扇”正在迎接自己,这是一种随遇而安,放达的心绪。
故选D。
16.答案:①选取鸦、枫叶、夕阳、鹭、芦花、秋水一系列典型意象绘成一幅秋日晚景图,营造了清幽宁静的意境,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②使用“翻”“动”“立”等动词,赋予景物动态感,通过动静结合描绘出动态的画卷,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③描绘了枫叶之红、鹭与芦花之白、夕阳之橙红,色彩鲜明,景致优美;对多种景物进行了巧妙的布局,近看芦花与白鹭,远观一轮夕阳,层次分明,画面错落有致;达到“诗中有画”的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①从意象选择上,“鸦翻枫叶夕阳动,鹭立芦花秋水明”,写在夕阳映照下,寒鸦翻飞,枫叶摇动,白立于芦花丛中,秋水明亮清澈;这一系列典型意象绘成一幅秋日晚景图,营造了清幽宁静的意境,画面感极强,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②从用词上,使用“翻”动“立”等动词,描写乌鸦在枫叶间翻动,使得枫叶也仿佛随之而动,增添了画面的灵动与活泼之感;而“鹭立芦花”则是静态描写,白鹭静静地站立在芦花之中,与前面的动态形成鲜明对比,动静相互映衬,让整个画面既有生机活力又不失静谧安详,宛如一幅鲜活的秋日山水图,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③从整体上,诗句中描绘了多种鲜明的色彩,如“枫叶”的红色、“夕阳”的橙红色、“芦花”的白色,这些色彩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日傍晚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又对多种景物进行了巧妙的布局,以秋水为背景,在画面的前景布置了芦花与白鹭,中景有枫叶和翻动的乌鸦,远景则是那一轮夕阳,层次分明,使得画面丰富饱满;达到“诗中有画”的效果。
17.答案:(1)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2)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3)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解析:
18.答案:鲍照的《松篇》情绪低沉,充满苦痛,它将泰山描绘成生命的归宿和死亡的象征,展现了对“泰山”的文学感知。
解析:
19.答案:C
解析:都是解释说明A话题转换;B.用在副标题前;D.音调拉长。
20.答案:在食品标签上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内容,是企业向消费者传递食品信息的重要方式,这些信息承载着保障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的重要功能,对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解析:文段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一是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应该去掉“通过”;二是“承载着保障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句式杂糅,可改为“承载着保障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的重要功能”或者“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
21.答案:A也能帮助提升营养健康高线;B数字标签可承载的内容更多
解析:
22.答案:B
解析:文段中加粗的“可以”表示可能或能够。A项,“可以”表示许可。B项,“可以”表示可能或能够。C项,“可以”表示不坏;还好。D项,“可以”表示程度,很或厉害。
23.答案:略
解析:参考立意:
1.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探讨如何通过青年人的努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
2.从国家形象塑造的角度,分析青年人在提升国家软实力、塑造积极国家形象中的作用。
3.从旅游推广的角度,讨论如何利用新媒体和网络平台,吸引更多外国游客来中国体验。
4.从科技创新的角度,阐述中国科技发展对展示现代中国形象的重要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六中学高一(上)第四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3页。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六中学高二(上)第四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8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11月半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