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重庆市万州区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重庆市万州区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1页
    重庆市万州区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2页
    重庆市万州区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重庆市万州区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万州区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血浆蛋白、葡萄糖和呼吸酶均属于内环境成分
    B. 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
    C. 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不参与图示的物质交换过程
    D. 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完全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①表示外界环境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⑤表示内环境与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②表示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转化为血浆,③表示组织液转化为淋巴,④表示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相互转化。
    【详解】A、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可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间可相互渗透,故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B正确;
    C、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起调节作用,故间接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C错误;
    D、组织液、淋巴液和血浆在成分上基本相同,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错误。
    故选B。
    2. 下列各项中,可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的是( )
    A. 小红将酸奶饮入胃中B. 病人点滴生理盐水
    C. 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里D. 洗澡时耳中进水
    【答案】B
    【解析】
    【分析】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
    【详解】A、胃直接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病人点滴生理盐水进入血浆,血浆属于内环境,B正确;
    C、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里,红细胞内为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耳与外界相同,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B。
    3.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要依靠机体的调节,但外界环境也会影响稳态,下列事实哪一项不是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引起的()
    A. 夏天长期待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B. 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疼乏力、血压升高
    C. 人屏息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D. 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危及机体健康。
    【详解】A、夏天长期呆在空调房间引起的“空调病”是温差大(外界环境)导致体温调节失调引起的;A正确;
    B、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高原反应,是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引起的,B正确;
    C、人屏息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是自身因素导致的,C错误;
    D、中暑是高温导致体温调节失调引起的疾病,D正确。
    故选C。
    4. 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非常重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稳态是指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恒定状态
    B. 细胞依赖于内环境,但并不参与内环境的形成与维持
    C. 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能为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D. 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稳态指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状态,A错误;
    B、细胞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与维持,B错误;
    C、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C错误;
    D、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都需要一个外部和内部稳定的环境才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都普遍存在着稳态现象,D正确。
    故选D。
    【点睛】
    5. 下图为动物的某组织示意图,其中a表示毛细血管壁、b表示红细胞、c表示血浆、d表示细胞内液、e表示组织液。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氧气通过c及a,运输到e的过程,需要ATP
    ②葡萄糖由c经a和e到达d的过程,依靠主动运输来完成
    ③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e
    ④由d产生的代谢终产物可通过c的运输而排放到体外
    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①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毛细血管壁是由单层细胞构成,氧气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需要经过2层细胞膜;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输;图中a是毛细血管壁、b是红细胞、c是血浆、d是细胞内液、e是组织液。
    【详解】①O2通过c血浆及a毛细血管壁,运输到e组织液的过程,是自由扩散,不需要ATP,①错误;
    ②葡萄糖由血浆经a毛细血管壁和e组织液到达d 细胞内液的过程,依靠主动运输来完成,②正确;
    ③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d细胞内液,③错误;
    ④由d细胞内液 产生的代谢终产物可由c血浆的运输而排放到体外,④正确。
    综上所述,②④正确,C正确。
    故选C。
    6. 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B. 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则会引起组织液减少
    C. 血红蛋白和氧气的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D.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
    3、渗透压指的是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质微粒越多对水的吸引力越大。而血浆中虽然含有大量的蛋白质,但蛋白质分子量大,单位体积溶液中蛋白质 微粒数目少,产生的渗透压小。故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蛋白质和无机盐含量有关,其中主要取决于无机盐的含量。
    【详解】A、目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A正确;
    B、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则会引起组织液增多,B错误;
    C、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成分,故血红蛋白和氧气的结合发生在红细胞中,C错误;
    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其中无机盐是主要决定因素,D错误。
    故选A。
    7. 下列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②抗体、抗利尿激素、胰岛素③葡萄糖、氨基酸、尿素④CO2、O2、Na+、K+⑤突触小泡、神经递质⑥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脂肪酶
    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②③⑤D. ③④⑥
    【答案】B
    【解析】
    【分析】
    血浆、淋巴(液)、组织液中物质,即内环境的成分: ①细胞分泌物:抗体、神经递质、激素等。 ②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
    【详解】A、血液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部分,①错误,A错误;
    B、抗体、抗利尿激素、胰岛素都存在内环境中,葡萄糖、氨基酸、尿素都存在内环境中,CO2、O2、Na+、K+都存在内环境中,②③④正确,B正确;
    C、突触小泡存在于神经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⑤错误,C错误;
    D、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脂肪酶位于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⑥错误,D错误。
    故选B。
    8. 下列人和动物体内的生理活动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
    A. 丙酮酸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
    B. 基因表达过程中的转录和翻译
    C. 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D. 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
    【答案】C
    【解析】
    【分析】内环境成分总结: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凡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均属内环境成分(如血浆蛋白、O2、CO2、葡萄糖、氨基酸、递质、激素等),以下两种情况不属内环境成分:1、只存在于细胞内(不分泌出细胞)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膜上的载体等)。2、只存在于与人体外界环境相通的腔中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等。
    【详解】A、丙酮酸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发生在线粒体体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A错误;
    B、基因表达过程中的转录和翻译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碳酸钠和碳酸在细胞外液,属于内环境,C正确;
    D、分泌蛋白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C。
    9. 如图在蛙坐骨神经上放置两个电极,将这两个电极连接到一个电表上,在a处给予刺激后,不会发生的是()
    A. a处膜外为负电位
    B. bd段的坐骨神经表面各处电位相等
    C. a处的兴奋将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到d处
    D. 电表指针将发生两次偏转,偏转的方向和角度都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
    2.当刺激a时,兴奋可以由左向右传导时,首先b点出现动作电位,c点为静息电位,此时电流表向左偏转;紧接着b点恢复为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相同,电流表指针随即恢复原状;神经冲动继续向右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导到c点,c点出现动作电位,b点为静息电位,此时电流表向右偏转;之后c点恢复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差相同,电流表指针随即恢复原状。故此可知兴奋由a传到d的过程中,电流表指针发生了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偏转的角度应该相同。因为对于一个神经纤维来讲,其上产生的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的值是相对稳定的。
    【详解】A、在a处给与适宜刺激后,会产生动作电位,此时该处膜外为负电位,A正确;
    B、a处的兴奋尚未形成时,bd段的坐骨神经表面各处电位相等,B正确;
    C、a处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将以神经冲动(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到d处,C正确;
    D、电表指针将发生两次偏转,偏转的方向和角度都不同,而角度相同,D错误。
    故选D。
    10. 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B. 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C. 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 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
    【答案】A
    【解析】
    【详解】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需要能量;缺氧能通过影响有氧呼吸过程而影响到细胞中能量的产生,A错误。传出神经和其支配的肌肉之间通过突触相连接,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B正确。当兴奋沿轴突传到突触时,突触前膜的电位发生改变,突触小泡就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后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样就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CD正确。
    【考点定位】神经调节
    【名师点睛】熟知突触的结构及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过程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
    11. 下列对神经调节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不一定兴奋
    B. 神经细胞兴奋部位的动作电位恢复成静息电位是通过K+的大量外流造成的
    C.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的电位不一定是外负内正
    D. 反射活动中,脊髓中的低级中枢都受大脑皮层中的高级中枢调控
    【答案】D
    【解析】
    【详解】A、刺激强度小于阈值不能引发电位产生,只有刺激强度达到一定的阈值才能产生动作电位,A正确;
    B、神经细胞兴奋部位膜两侧电位的逆转是由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大量内流造成的,但是恢复静息时K+外流,B正确;
    C、兴奋性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的电位是外负内正;抑制性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的电位还是外正内负,所以不一定是外负内正,C正确;
    D、位于脊髓内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D错误。
    故选D。
    【点睛】解答B选项,关键能理清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产生的原因。
    12. 下列关于人的各级中枢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小脑有关
    B. 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
    C. 某人因发生交通事故,其脊髓在腰部横断,针刺足部无感觉
    D. 某同学因受到惊吓而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受脑干调控
    【答案】A
    【解析】
    【分析】大脑皮层为高级中枢,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兴奋只有传到大脑皮层,机体才能产生感觉;大脑皮层有学习和记忆能力,但不是人脑特有高级功能,许多种动物都有记忆和学习能力;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可控制低级中枢。
    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是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血糖调节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
    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详解】A、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故饮酒过量的人走路不稳,与该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表现为语无伦次与大脑有关,A错误;
    B、据分析知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B正确;
    C、某人因发生交通事故,其脊髓在腰部横断,导致兴奋无法传到大脑皮层,所以针刺足部无感觉,C正确;
    D、据分析知脑干中有呼吸中枢,D正确。
    故选A。
    13. 为研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支配作用,分别测定狗在正常情况、阻断副交感神经和阻断交感神经后的心率,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脏搏动减慢
    B. 对心脏支配占优势的是副交感神经
    C.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率有协同作用
    D. 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均可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表格分析,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抑制作用。阻断交感神经心率降低,说明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促进作用;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的作用相互拮抗。
    【详解】A、由图知,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抑制作用,A正确;
    B、由图知,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阻断交感神经心率降低的变化并不明显,对心脏支配占优势的是副交感神经,B正确;
    C、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抑制作用;阻断交感神经心率降低,说明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促进作用;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的作用相互拮抗,C错误;
    D、阻断副交感神经,阻断交感神经,心率均有变化,说明正常情况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均处于工作状态,所以均可以检测到膜电位变化,检测到兴奋,D正确。
    故选C。
    14. 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如下图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阴影表示兴奋区域。用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结果如右侧曲线图。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其它实验条件不变,则测量结果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则测得的是动作电位,施加适宜刺激,兴奋部位细胞膜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即A、B处电位变化如图C所示。
    15. 下图为测量神经纤维膜电位情况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甲中的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该电位可表示静息电位
    B. 图甲中的膜内外电位不同主要是 K+外流形成的
    C. 在动作电位形成的过程中,Na+从细胞外向细胞内运输消耗能量
    D. 图乙中产生的兴奋会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由刺激点向两侧传导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详解】A、图甲中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由于膜电位是外正内负,所以测出的是静息电位,A正确;
    B、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有关,B正确;
    C、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 Na+从细胞外向细胞内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C错误;
    D、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会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由刺激点向两侧传导,D正确。
    故选C。
    16. 下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B. 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
    C. 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上的传导速度相同
    D. 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A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a是效应器、b是传出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入神经、e感受器。Ⅰ是突触前膜、Ⅱ是突触后膜。反射必需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实现。
    【详解】A、正常机体,兴奋是在反射弧上进行的,这是因为反射弧存在突触结构,而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故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A正确;
    B、切断传入神经d、刺激传出神经b,效应器仍有反应,B错误;
    C、兴奋在结构c(神经中枢含有突触)和结构b(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不相同,在结构c传递速度慢,在结构b传导速度快,C错误;
    D、突触前膜Ⅰ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D错误。
    故选A。
    17. 毒品极大地危害了人们的健康,我们必须拒绝毒品。可卡因会干扰人脑部神经的信息传递,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可卡因作用于多巴胺转运体,阻碍多巴胺回收
    B. 结构①将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为易化扩散
    C. 可卡因使人兴奋的原因是增加了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含量
    D. 多巴胺与结构②特异性结合并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电位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图片,在突触位置,结构①为突触小泡,其中含有神经递质多巴胺,递质从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会刺激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构②),引起后膜产生于前膜相同的变化,之后多巴胺就被多巴胺的转运体转移回收到前膜中,不会持续刺激突触后膜,但毒品可卡因能阻止多巴胺转运体的作用,从而使多巴胺不能被回收,引起后膜持续兴奋。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可卡因能阻止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重新进入突触前膜,A正确;
    B、结构①是突触小泡,将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为胞吐,B错误;
    C、由题图可知,可卡因能阻止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重新进入突触前膜,从而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加,使后膜持续兴奋,C正确;
    D、多巴胺与②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会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D正确。
    故选B。
    18. 下列成语和人的神经活动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 “出口成章”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B. “气喘吁吁”主要与下丘脑调节有关
    C. “踉踉跄跄”主要是小脑调节异常
    D. “过目成诵”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A、“出口成章”涉及到的语言区是S区,而S区位于大脑皮层上,A正确;
    B、“气喘吁吁”与呼吸中枢有关,而呼吸中枢在脑干,B错误;
    C、小脑与躯体平衡有关,“踉踉跄跄”主要是小脑调节异常,C正确;
    D、“过目成诵”属于学习及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D正确。
    故选B。
    19. 下列关于人脑的高级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H区受到损伤,则不能看懂文字
    B. 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两者相互独立,可以分割
    C. 第一级记忆的形成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D. 第一级记忆经过重复多次,才有可能转化为第二级记忆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
    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
    ④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A、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H区受到损伤,则不能听懂话,A错误;
    B、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B错误;
    CD、第一级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大脑皮层下的海马区,第二级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第一级记忆多次重复可建立新的突触联系,转化为第二级记忆,C错误,D正确。
    故选D。
    20. 下图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表A1和A2两极a、c、d、e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O代表神经元的细胞体,代表神经末梢,且ab=bc、ac=de。在b、f两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下列关于电表指针偏转情况的判断,正确的是( )
    ①b点刺激时,A1指针偏转两次,A2指针偏转一次②在b点刺激时,A1指针不偏转,A2指针偏转两次③在b点刺激时,A1指针不偏转,A2指针偏转一次④在f点刺激时,A1指针不偏转,A2指针偏转两次⑤在f点刺激时,A1指针不偏转,A2指针偏转一次
    A. ②④B. ②⑤C. ①④D. 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A1和A2的两极a、c、d、e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刺激b点时,兴奋可以双向传导,且同时到达a和c处;当兴奋向右传递时,先到达d处,后到达e处.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刺激f点时,兴奋能传导到e处,但不能传递到a、c和d处。
    【详解】①②③刺激b点时,兴奋同时到达a、c处,因此A1指针不偏转,当兴奋继续向右传导时,先到达d处,后到达e处,因此A2指针偏转两次,①③错误;②正确;
    ④⑤刺激f点时,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兴奋能传导到e处,但不能传递到a、c、处,因此A1指针不偏转,A2指针偏转一次,④错误,⑤正确。综上,②⑤正确,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1. 科学家发现人体感觉神经元上的离子通道蛋白TRPV1在感受到辣椒素的刺激后,会引发该通道蛋白开放来触动痛觉,该痛觉又与热觉产生有关,导致人体吃辣椒时会产生又痛又热的感觉。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感觉神经元上的TRPV1同时具有接受信息和运输离子的功能
    B. 辣椒素刺激产生热觉的过程与离子通道蛋白上阳离子内流有关
    C. 辣椒素与受体结合后,通过条件反射在大脑皮层产生灼痛感
    D. 抑制TRPV1的合成或活性,可以缓解慢性疼痛病患者的痛感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在口腔和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中,存在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TRPV1受体,所以人吃辣椒后,辣椒素会与TRPV1受体结合,进行信息传递。
    【详解】AB、结合题意可知,人体感觉神经元上的离子通道蛋白TRPV1在感受到辣椒素的刺激后,会引发该通道蛋白开放来触动痛觉,该过程中TRPV1能感受到辣椒素刺激,故具有接受信息的功能,此外辣椒素刺激产生热觉的过程涉及钠离子内流,故推测TRPV1具有运输离子的功能,该离子是通过通道蛋白进行的,AB正确;
    C、辣椒素与受体结合后,在大脑皮层产生灼痛感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
    D、由于痛感的产生与TRPV1有关,抑制TRPV1的合成或活性,可以缓解慢性疼痛病患者的痛感,D正确。
    故选C。
    22. 一氧化氮(NO)可参与神经调节(如图)。突触前膜释放的谷氨酸(Glu)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Na+和Ca2+内流。突触后神经元Ca2+浓度升高会促进NO合成,NO进入突触前神经元引起Glu持续释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B. Ca2+浓度升高可激活NOS的活性
    C. NO和Glu以相同的方式运出细胞D. Glu持续释放是正反馈调节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传到另一细胞间的相互接触的结构。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也是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到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一小支的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这种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
    【详解】A、两个神经元之间可以形成突触结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A正确;
    B、结合图示可知,Ca2+浓度升高可激活NOS的活性,促进NO释放,B正确;
    C、NO是气体,通过自由扩散出细胞,结合图示可知,Glu以胞吐的方式运出细胞,C错误;
    D、Glu释放可以引起NO释放,NO释放又可以作用于突触前膜,使其释放Glu,因此Glu持续释放是正反馈调节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23. 情绪活动受中枢神经系统释放神经递质调控,常伴随内分泌活动的变化。此外,学习和记忆也与某些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剧痛、恐惧时,人表现为警觉性下降,反应迟钝
    B. 边听课边做笔记依赖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C. 突触后膜上受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
    D. 情绪激动、焦虑时,心率加速
    【答案】A
    【解析】
    【分析】在神经调节过程中,人在恐惧、严重焦虑、剧痛、失血等紧急情况下,下丘脑兴奋,通过交感神经,其神经末梢会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促使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肾上腺素。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详解】A、人在剧痛、恐惧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人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呼吸频率加快、心跳加速等特征,A错误;
    B、边听课边做笔记是一系列的反射活动,需要神经元的活动以及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B正确;
    C、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突触后膜上受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C正确;
    D、情绪激动、焦虑时,引起大脑皮层兴奋,进而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够促使人体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反应灵敏,D正确。
    故选A。
    24. 通过电刺激实验,在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如图为这一现象的可能机理。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谷氨酸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受体可能不止一种
    B. 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Ca2+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胞内
    C. Ca2+与钙调蛋白结合会使得C酶在活化过程中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D. H区神经细胞产生“记忆”可能是A受体在细胞膜上的数量增多所致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分析,图示结构为突触,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谷氨酸,可与A受体结合,引起Na+内流而使海马脑神经细胞产生兴奋。谷氨酸还能与N受体结合,打开Ca2+通道蛋白,使Ca2+进入细胞内,与钙调蛋白结合激活C酶。
    【详解】A、谷氨酸可与A受体结合,引起Na+内流,说明谷氨酸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还能与N受体结合,打开Ca2+通道蛋白,其受体不止一种,A正确;
    B、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Ca2+进入胞内是从高浓度一侧到达低浓度一侧,需要载体协助,不消耗ATP,其方式为协助扩散,B错误;
    C、Ca2+进入细胞后与钙调蛋白结合,C酶被激活,使得C酶在活化过程中空间结构发生变化,C正确;
    D、激活的C酶,促进了A受体胞内肽段转变为A受体的Ⅱ过程,进而使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增加,因此,H区神经细胞产生“记忆”可能是A受体在细胞膜上的数量增多所致,D正确。
    故选B。
    【点睛】
    25. 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度均有差异,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即大小、变化、幅度)可以叠加。图1表示将坐骨神经与生物信号采集仪相连,图2为a、b处测得的动作电位相对值。在刺激电极处依次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显示屏1上出现第一个动作电位时的刺激强度即阈刺激。(记为Smin),当动作电位幅值不再随刺激增强而增大时的刺激强度为最大刺激(记为Smax)。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是Na+通过主动运输内流,使膜内外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B. 动作电位产生后,膜内电荷的流动方向是从右到左,而膜外是从左到右
    C. Smax表明全部神经纤维发生兴奋,且每条神经纤维的兴奋强度均随刺激的增强而增大并达到最大值
    D. 动作电位在不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不同导致显示屏2测得的动作电位叠加值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每根神经纤维的兴奋性不同,引起它们兴奋所需的阈强度不同,刺激强度较小时兴奋性高的神经首先被兴奋,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兴奋性较低的神经也逐渐被兴奋,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刺激强度会改变被兴奋的神经根数,它们叠加到一起的动作电位幅值就会改变。
    【详解】A、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是Na+内流,方式是协助扩散,使膜内外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A错误;
    B、据图可知,刺激位置在左侧,则该处膜外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故动作电位产生后,膜内电荷的流动方向是从左到右,而膜外是从右到左,B错误;
    C、结合题意可知,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刺激强度会改变被兴奋的神经根数,它们叠加到一起的动作电位幅值就会改变,因此在刺激的基础上依次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当动作电位幅值不再随刺激增强而增大时,刺激强度即为最大刺激,记为Smax,此时不一定每条神经纤维的兴奋强度都达到最大值,C错误;
    D、据图可知,显示屏2的动作电位叠加值比显示屏1要低,说明动作电位在不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不同,D正确。
    故选D。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本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26. 如图为人体某组织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都属于细胞外液,请在下列方框中用箭头表示出a、b、c三者之间的关系_________。(填标号)
    (2)长时间行走后,脚底会磨起“水泡”,刺破水泡,流出的淡黄色液体主要是_________(填标号)。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_(填标号)。
    (3)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气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
    (4)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c与b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
    【答案】(1)(2) ①. b ②. ba
    (3)自由扩散(4)组织液含蛋白质少
    【解析】
    【分析】1、分析题图:a是淋巴、b是组织液、c是血浆。血浆的成分在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可以渗入组织液,组织液的大部分成分可以由毛细血管的静脉端渗回血浆,少部分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随着淋巴循环在人体的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成分相似,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
    【小问1详解】
    a是淋巴、b是组织液、c是血浆,血浆的成分在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可以渗入组织液,组织液的大部分成分可以由毛细血管的静脉端渗回血浆,少部分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随着淋巴循环在人体的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所以a、b、c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
    【小问2详解】
    长时间行走后,脚底会磨起“水泡”,刺破水泡,流出的淡黄色液体主要是b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a淋巴和b组织液。
    【小问3详解】
    氧气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方式是自由扩散。
    【小问4详解】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c与b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c血浆含蛋白质较多。
    27.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减少,会引起图甲中[ ]___________中的液体增多。
    (2)图乙中⑦的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____________;④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
    (3)图乙中人体体液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是(用图中的数字表示)____________,二氧化碳从产生部位通过血浆运输到肺泡完成气体交换明穿过________层膜结构。
    【答案】(1)[B]组织液
    (2) ①. 2/3 ②. 无机盐、蛋白质
    (3) ①. ⑦ ②. 9
    【解析】
    【分析】由图甲中BDA为单向箭头可知,B为组织液,D为淋巴,A为血浆,C与B(组织液)进行双向物质交换,C应为细胞内液。图乙中:①淋巴液,②毛细血管壁,③是毛细淋巴管,④是血浆,⑥组织液,⑦细胞内液。
    【小问1详解】
    由图甲中BDA为单向箭头可知,B为组织液,D为淋巴,A为血浆,C与B(组织液)进行双向物质交换,C应为细胞内液。营养不良造成血浆蛋白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B(组织液)增多,导致组织水肿。
    【小问2详解】
    ⑦存在于细胞内,为细胞内液,约占体液的2/3,细胞外液约占1/3;④(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小问3详解】
    CO2在组织细胞中产生,所以浓度最高的为⑦(细胞内液);二氧化碳产生于线粒体,从线粒体出来穿过2层膜,出细胞穿过1层膜,进入血浆毛细血管壁(2层膜),出毛细血管壁2层膜,进入肺泡2层膜,共9层膜。
    28. 图甲是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图甲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产生痛觉的部位是_________。
    (2)当兴奋在神经纤维e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
    (3)图乙中神经递质由B细胞合成,突触小泡再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胞吐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___________。
    (4)兴奋只能由B传到A,不能由A传到B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1) ①. 感受器 ②. 大脑皮层
    (2)由正变负(3)兴奋或抑制
    (4)神经递质只能由前膜释放着用于后膜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甲为反射弧的结构,f是感受器,e是传入神经纤维,a是效应器,d图是突触,乙是甲图d的放大;图乙中B是突触前膜,A是突触后膜,图中①是受体,②是离子通道,③是突触后膜,④是突触小体,⑤是突触小泡,⑥是髓鞘,⑦是线粒体。
    【小问1详解】
    图甲中e上有神经节,故f为感受器,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感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即痛觉的产生部位是大脑皮层。
    【小问2详解】
    当兴奋在神经纤维e上传导时,兴奋部位表现为动作电位,此时膜外侧的电位表现为由正电位变负电位。
    【小问3详解】
    图乙中神经递质由B细胞合成,当兴奋传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胞吐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A突触后膜上的受体①,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改变,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小问4详解】
    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由图中的B传递到A,而不能由由A传到B,即只能单向传递。
    29. 由于神经元特殊的连接方式,神经中枢引起的兴奋可能并不会立即消失,而会延续一段时间。如图甲为中枢神经元之间的一种连接方式的示意图,图中各结构均正常,M和N为连接在神经元表面上的电流表;图乙是将某神经元浸润在由低至高的三种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然后给予相同的刺激,记录的膜电位变化。请据图回答:
    (1)若在图甲A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M的指针发生偏转,若N的指针偏转,则其偏转次数的情况是___________(填“一次”“两次”或“多次”)。
    (2)A、B、C是图甲中三个位点,要证明某药物只能阻断神经冲动在突触部位的传递,而不能阻断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刺激点应在____________点,放药点应分别在____________点。
    (3)图乙实验的结果说明____________(填“动作电位”或“静息电位”)的大小与膜外钠离子浓度有关,
    (4)河豚毒素能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发生结合。先用河豚毒素处理神经细胞,一段时间后再将神经细胞移至高浓度氯化钠溶液中,给予足够刺激,结果膜电位变化大幅下降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1)多次(2) ①. A ②. BC
    (3)动作电位(4)河豚毒素与神经递质受体结合,阻碍了钠离子通道的开放
    【解析】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至少由2个神经元组成,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
    2、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方式传导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此突触部位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
    【小问1详解】
    由于图甲的中枢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特殊,且构成一个循环路径,若N的指针偏转,说明A处的兴奋能向下一神经元传递,所以兴奋能多次传导到B处,导致N的指针发生多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小问2详解】
    若要证明某药物只能阻断神经冲动在突触部位的传递,而不能阻断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刺激点应在A,药物分别放在B、C两点。具体操作和现象如下:①把药物放在C点,刺激A点,M发生偏转,N不发生偏转;②把药物放在B点,刺激A点,M发生偏转,N发生偏转。证明某药物只能阻断神经冲动在突触部位的传递,而不能阻断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小问3详解】
    动作电位的形成是钠离子内流造成的,图乙是将某神经元浸浴在由低至高的三种浓度NaCl溶液中,然后给予相同的刺激,记录的膜电位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该实验的结果说明动作电位的大小与膜外钠离子浓度(或膜两侧钠离子浓度差)有关。
    【小问4详解】
    动作电位的形成是钠离子内流造成的,河豚毒素与神经递质受体(糖蛋白)结合,阻碍了钠离子通道的开放,影响钠离子内流,故会使膜电位变化大幅下降。
    30. 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主要症状是记忆功能障碍,与脑神经中Aβ淀粉样物质积淀有关。乙酰胆碱(ACh)在学习记忆中起重要作用。科学家用特定低频磁刺激模拟乙酰胆碱的作用(ACh-TMS),研究其改善AD的效果。将大鼠均分为3组,第①组注射Aβ使大鼠患AD;第②组注射Aβ使大鼠患AD,再做ACh-TMS处理;第③组不做处理。对3组大鼠进行水迷宫实验(找到隐藏在水中的平台),通过完成时间判断大鼠学习记忆力的强弱。另测定大鼠脑组织内相关指标,部分数据如表。
    注:乙酰胆碱合成需要乙酰胆碱转移酶;乙酰胆碱可被乙酰胆碱酯酶水解。
    请回答:
    (1)乙酰胆碱经____________运输,以胞吐方式释放至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的电位变为_______________,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2)实验处理后、进行水迷宫实验前,还需测定3组大鼠的游泳速度,原因是____________。
    (3)大鼠找到隐藏平台的时间:组①>组②>组③,结合表格数据推测ACh-TMS改善AD症状的机理可能是____________。
    (4)根据以上研究,试提出一种治疗AD的可行方法: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突触小泡 ②. 外负内正
    (2)排除游泳速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通过增加乙酰胆碱转移酶的量,减少乙酰胆碱酯酶的量来提高乙酰胆碱的含量,从而达到改善AD症状的作用
    (4)提高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体内的乙酰胆碱数量
    【解析】
    【分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有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神经递质作用完后,会被相关的酶水解或被突触前膜回收。
    【小问1详解】
    乙酰胆碱是在突触前膜产生的,经突触小泡运输,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将其释放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两侧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小问2详解】
    实验处理后、进行水迷宫实验前,还需测定3组大鼠的游泳速度,原因是需要排除游泳速度不同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小问3详解】
    大鼠找到隐藏平台的时间:组①>组②>组③,结合表格数据可推测Ach-TMS可能是通过增加乙酰胆碱转移酶的量,减少乙酰胆碱酯酶的量来提高乙酰胆碱的含量,从而达到改善AD症状的作用。
    【小问4详解】
    实验处理
    心率/(次min-1)
    正常情况
    90
    阻断副交感神经
    180
    阻断交感神经
    70
    乙酰胆碱(μg/mgprt)
    乙酰胆碱酯酶(U/mgprt)
    乙酰胆碱转移酶(U/g)

    51.1
    1.3
    24.8

    57.8
    1.1
    33.0

    67.7
    1.5
    39.1

    相关试卷

    重庆市黔江区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黔江区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题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