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答案
      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答案.docx
    • 试卷
      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pdf
    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答案第1页
    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答案第2页
    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答案第3页
    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第1页
    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第2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答案docx、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Ι(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3分)B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同时失去了领悟诗歌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错误。“同时失去了领悟诗歌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不是“只关注意象的显现和内涵”产生的后果,根据材料一的第三段可知,这是“音韵节奏感悟能力缺乏”导致的结果。故选B。
    2.(3分)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所以我们欣赏诗歌的时候要更多使用两副眼光”错误。根据材料一最后“那么,我们欣赏诗,就应当具有两副眼光,而且有时候要更多地用这一副眼光,有时候要更多地用另一副眼光”可知,欣赏诗歌时有时候要更多地用这一副眼光,有时候要更多地用另一副眼光,而非更多使用两副眼光,选项曲解文意。
    C.“如果诗歌不是依赖于音韵节奏”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尤其是当一些诗主要并不依赖于音韵节奏而主要借助意象的新颖深厚以及意境来表现时,他们就基本失去了领悟诗歌的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可知,当一些诗歌主要不依赖于音乐节奏,而不是所有诗歌。选项扩大范围。
    D.“不仅有望开辟一个新的分支学科”错误。根据材料二最后“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可知,是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故选A。
    3.(3分) 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感受和内在的节奏感受,而意象、形象则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要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必须充分调动人们的这两大类感觉能力”。
    A.从“紫色的灵魂”意象出发鉴赏诗歌,可以论证材料一“当一首诗主要诉诸意象等因素时,我们就应当主要从意象、形象的角度去欣赏它”这一观点。
    B.选项主要是侧重时代背景及主题方面的表述,无法作为论据论证材料一。
    C.从“东风”“柳絮”的意象,“不来”“不飞”的节奏共同鉴赏诗歌,可以论证材料一“要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必须充分调动人们的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这两大类感觉能力”这一观点。
    D.“‘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的呼号”从节奏的角度鉴赏诗歌,可以论证材料一“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感受和内在的节奏感受”。故选B。
    (4分)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语言的能力。
    ①材料一用“往往”有时“应当”等限定词,使文章表达更严谨、周密。
    ②材料二常引用诗歌的句子,运用排比、整句等,使文章语言更具有文学性。 (每点2分,共4分)
    (6分)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提升自我的音乐节奏感受能力和对意象的领悟能力。
    ②用两幅眼光去欣赏诗,从意象、形象的角度和音韵节奏的进行欣赏。
    ③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了解《再别康桥》相关的古典诗词知识。(每点2分,共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6.(3分)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根据全文内容可知,在这样一个村子建一所小学是困难的,众村干部的“沉默”,思考的应是建设一所小学的“困难性”。C. “希望弥补自己没能成为重点小学教师的遗憾”说法不当,“刘老师”围着校舍转,情感是不同的,开始是期望校舍尽快建成,后来是要弥补丢失课桌椅的遗憾。D.根据“没人能知道:‘刘老师’究竟根据什么,认定了在那个县里会有所发现”可知,对于“刘老师”为什么判定歹徒在那个县,是没有人知道的。说在课桌椅被抢劫时,他就知道歹徒是“邻省的无业游民”说法牵强。
    7.(3分)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表现手法,赏析作品的内涵、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意在突出歹徒的残忍”说法不当,此处意在突出“刘老师”为找回课桌椅,与歹徒顽强抗争的精神。
    8 .(4分)本题考查理解作品重要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①与前文第一场雪中“刘老师" 在雪中围着学校转一圈照应 ,说明“刘老师" 找回课桌椅让孩子们能读书的愿望 已经实现 ,形成了完整的叙事结构 。 ②强化了情感表达 , 以大雪纷飞的场景结尾 ,体现人们对“刘老师 " 的怀 念 ,赞美“刘老师" 为找回课桌椅而牺牲的悲壮行为和精神 。③结尾的“大雪纷飞" 描绘了一个寒冷而凄美的环 境氛围 ,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每点2 分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若有其他答案 ,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6分)本题考查理解作品中称谓的表达效果的能力。①村民一开始称呼刘辉为“刘老师" ,是因为他是优秀毕业生 , 曾被重点小学“抢" 去当老师 ,体现了村民对知识的尊重与向往 。 ②孩子称呼他为“疯子 " ,表现了孩子对他弄丢课桌椅后的埋怨 。 ③墓碑上称“荣誉教师刘 辉" ,说明村民认识到刘辉为村里找回桌椅所做的努力和牺牲 ,这是给予他的荣誉和纪念 ,是对他的怀念与敬重 。 (每点2 分 ,意思对即可 。若有其他答案 ,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0~14小题。
    10 (3分) BDF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11.(3分)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巩固/牢固地、坚决地、执意; B成功/渡河; C放弃、抛弃; D大概。)
    12.(3分)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本来就不应被诛杀”错,原文“安石误国之罪,本不容诛,而安石无误国之心,天地可鉴”,意思是王安石误国罪恶极大,杀了也抵不了他所犯的罪恶,但也承认其本心是不想损害国家的。)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然而这也幸亏不成功,假使他们取得成功,他们二人将怎样自处? (“幸”,幸亏;“使”,假使;“何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以何”;“居”。 自处。每点1分,共4分)
    (2)用心想要有利于国家却损害国家的人,是固执任性的的君子,还是值得怜悯的。(“主意”,用心, 有意;“……者……也”, 判断句;“可怜”, 值得同情。句意1分, 每点1分,共4分)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君子误国有迷惑性 (君子本意利国/君子人格易取得信任,难以发现)(2分) 。②君子误国难以补救(很难阻止) (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天下不幸没有出现英明的君主,让小人执掌了政权,天下的忠臣义士无不想振臂来攻击他。而那小人,一定要先在君主那里获得宠信从而在天下人面前巩固自己的地位,所以不可用攻击的办法。(如果) 攻击他不能取得胜利,自己身亡,它的灾祸还只是殃及自己。(如果) 攻击他取得胜利,君臣之间不能相安无事,天下一定要灭亡。所以《春秋》记事的办法,(将) 不等君主的命令而杀他身边的恶人称为“叛”。晋国赵鞅进入晋阳被称为“叛”就是这样。
    世上的君子,将要对天下有所作为,想扶持救助衰危国家的人,一定先要考虑它的后果才去建立可以据(为己) 有的功劳,至于事情能否成功就靠命运了,因此一旦取得成功就会使天下得到安定。今天倘若有小人,君主不杀他而我来杀他,就是侵犯了君主的权力,因而是不可据为己有的功劳。既然已经侵犯了君主的权力,而又能面北归于人臣的位置,使君主不怀疑的,天下还不曾有过。国家有小人,就好像人有瘤子。人的瘤子,如果生在颈部而附着于咽喉部位,所以就不可以割掉。不能抑制愤怒而决定割掉它,割掉了瘤子却只能死亡。汉代的亡国,就是这个缘故。汉代从桓帝、灵帝以后,直到献帝,天下的权力,归于宦官。贤人君子,出来做官,朝中不能相容,退隐,也不能安身于草野,天下人们的愤怒,可说达到极点了。当这个时候,议论的人认为国家的灾难,只在宦官身上,必须除去专权的宦官。然而窦武、何进他们攻击宦官不能取胜,以身死而终; 袁绍攻击他们取得了胜利,汉代于是就灭亡了。
    当它没有除去的时候,是下垂着的一个瘤子罢了;等到它已经被割去,就溃烂破裂向四面流出来,接下来就会死亡。为什么? 这是侵犯君主的权力,(因而是)不可据为己有的功劳。而且作为人臣不顾他的君主,在一次决战之中放弃他的性命,来满足天下的希望,也已经很危险了。所以他成功就能成为袁绍,失败就成为何进、窦武。那么,作为忠臣义士,何必要采取这个办法呢? 窦武、何进的被杀,天下人们为他们悲伤,认为是不幸。然而这也幸亏不成功,假使他们取得成功,他们二人将怎样自处?所以说:用义来匡正君主而对国家无害的,可说是大臣了。
    材料二:
    王安石误国之罪,罪不容诛,而王安石没有危害国家的心,天地可鉴。本意是想有害于国家而误了国的人,是残忍暴虐的小人。本意是想有利于国家却误了国的人,是那些固执的君子,还是值得同情的。卓吾说:“你只知道小人们能误国,不知道君子尤其会误国。小人误国尚且可以解救,如果君子误国,却没有办法。为什么呢? 他大概自以为是君子而内心没有愧疚。所以他的胆量越来越大而志向更坚决,谁能阻止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完成15~16小题。
    15.(3分)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从马蹄、貂裘、层冰、积石等直接写早度路途艰险,与《蜀道难》相似”错误。“马蹄、貂裘”是间接描写早度路途艰险,这与《蜀道难》的直接描写不同。故选B。
    16.(6分)示例一:原句更好。丁壮之年与鬓发花白写出人生短暂,形成了对比;(2分)表达出诗人滞留蜀地多年的无限感慨,(2分)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2分)
    示例二:改句更好。“千年”与“万里”从时空角度虚写蜀地漂泊,诗境雄浑而悲壮;(2分)满含着诗人滯留蜀地多年的无限感慨,(2分)为整个诗歌奠定了感情基调(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
    示例一:原句更好。
    “丁年” 指壮年,“斑鬓” 指两鬓斑白,这两个词形成了鲜明的时间对比,写出人生短暂。诗人年轻时踏上蜀道,历经岁月沧桑,如今已两鬓斑白才走向长安。这种时间上的跨度,更能体现出诗人在蜀地的漫长经历以及经历中的种种遭遇,表达出诗人滞留蜀地多年的无限感慨,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示例二:改句更好。
    “千年”是从时间角度来说自己在蜀地漂泊时间之长,而“万里”是从空间角度来说自己蜀地漂泊,所以,“千年”与“万里”从时空角度虚写蜀地漂泊,并且使得诗歌意境雄浑而悲壮。
    “千年”与“万里”从时空角度虚写蜀地漂泊,满含着诗人滯留蜀地多年的无限感慨,为整个诗歌奠定了感情基调。
    卢照邻的《早度分水岭》通过描写蜀道的艰险,表达了诗人离蜀归京途中的艰辛与感慨。诗中运用典故和自然景物,刻画了马蹄穿尽、貂裘敝寒的困境,展现了诗人对仕途的无奈与对未来的忧虑。结尾两句更是点明了蜀道之难,寓意深远。
    17.(6分) (1)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2)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3)示例:今年欢笑复明年 秋月春风等闲度/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幸与从桂花,窗前向秋月/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每空1分,如有错字、添字、漏字,则该空不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18.(5分)【答案】大道和古巷将寺登街上的每家每户都串联起来,大道东西走向,古巷南北走向,村寨中的每家每户疏密有致,层次分明。(评分参考:写对一句1分,共5分。)
    19.(4分)【答案】时光变得漫长,将寺登村由眼前的悠闲自在拉回到了曾经繁华热闹的集市,被动句式生动地写出寺登村闲适的生活将客观的“时光”变得缓慢,使得“时光”这一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评分参考:从句意、句式、效果等角度赏析,一点2分,任答2点得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20.(2分)加碘食盐贡献了人们日常饮食中的大部分碘元素 ,如果不吃加碘食盐 ,难以满足我们日常碘营养的需求 。( 每改对一处给1 分 ,若有其他修改方式 ,合理亦可给分,共2分)
    21.(6分) ①一旦缺乏(一旦摄入不足 ) ②碘缺乏病是可以预防的( 在各种预防碘缺乏的方法中) ③要长期坚持食用碘盐(需要持续补充碘) (每处2 分 ,意思对即可)
    22.(3分)A 【解析】A. “容易”指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大,与文中的“容易”意思相同,且都是作状语。B. “容易”指做某件事情不费事。C. “容易”指某种事情发展变化的进程快。D. “容易”指和悦、易于交往。
    四、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例文:
    莫让“搜知”替“格知”
    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下,“搜之为知之”似乎成为了我们获取知识的常见方式。然而,当“格物致知”这一传统的积极求知态度逐渐被替代,我们不得不深思:这真的是我们求知的正途吗?
    无可否认,“搜之为知之”确实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只需轻点鼠标、滑动屏幕,便能迅速得到答案。但这种快捷的方式让我们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思考。长此以往,我们可能会失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格物致知”,强调的是通过亲身实践和深入思考来理解事物、获取知识。在面对未知时,保持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的热情,用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去揭开未知的面纱,是一件既充满挑战又极具成就感的事情。正如伽利略,他以深刻的思考和严谨的实验,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勇往直前,终于获取了对自然界的规律更深刻的认识;李时珍遍历山川,不断探索,终于获取了关于各类药材特性和功效的准确认知。当我们亲身去“格物”时,我们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表面的信息,更是一种深刻的感受。这种方式能够让我们与知识建立起深刻的联系,使我们不仅仅知道“是什么”,更能明白“为什么”和“怎么样”。
    在信息时代,这一传统求知智慧更显得尤为珍贵。因为,当我们过度依赖外部信息源时,往往会失去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格物致知”不仅能让我们获取知识,还能培养我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瓦特对蒸汽机的不断探索,他以非凡的勇气和创新精神,突破了传统的思维局限,为工业革命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正如茅以升对桥梁工程的不懈探索,他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实践的精神,开创了中国现代桥梁建设的新局面。这些辉煌成就,无一不彰显着“格物致知”在激发创造力、有效解决问题方面不可估量的价值。让我们在求知的道路上秉持“格物致知”的智慧,勇于探索未知,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断开拓自己的认知边界。
    当然,我们并非要完全摒弃“搜之为知之”的方式。在信息时代,合理利用搜索引擎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只是,我们不能让它成为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而应将其作为辅助工具。
    真正的知识,不是简单的搜索和复制,而是在实践中积累,在思考中升华。只有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思考、实践,探寻未知,我们才能在信息的海洋中不迷失方向,才能真正获取有价值的知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这是一道充满思辨性的作文题目,其材料的思辨内涵聚焦于“格物致知”与“搜之为知之”。“格物致知”强调通过实践与思考获取知识。这一求知方法能让我们培养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深入理解知识的本质,有利于获取真知。而信息时代,“搜之为知之”似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虽然为获取知识信息提供了便利,为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但往往缺乏深度和系统性。所以,面对未知时,我们不能完全依赖 “搜之为知之”。要辩证取舍,基于人类已有知识构成的数据库,搜索引擎是有效果的,超出了人类已有知识构成的数据库,未知的知识,则需要人们通过实践和思考去探索。并且,我们还要将 “格物致知” 与信息时代的便利相结合,既要善于利用搜索工具获取信息,又要通过实践和思考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和深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信息的海洋中不迷失方向,真正掌握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写作时,要在理清“格物致知”与“搜之为知之”的辩证关系的前提下,侧重回答“当面对未知时,我们无需再通过自身的思考或者探索去寻觅答案了呢?”这个问题。比如,文章开头可以先通过两种求知方式提出疑问,分别阐述“搜之为知之”的便利与弊端、“格物致知”的意义与价值。然后,再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既肯定“搜之为知之”的便利性,又指出其导致被动接受信息、缺乏深入理解等弊端,同时阐述“格物致知”的重要意义,体现出客观理性的思辨态度,体现对不同求知方式的合理平衡与整合的思考。行文中,可以列举伽利略、李时珍、瓦特、茅以升等人物体现“格物致知”精神的事例,使得行文富有深度、饱含思想、更具说服力。
    立意:
    1.自主探索答案,不求嗟来之“知”。
    2.深度思考,让知识插上腾飞的翅膀。
    3.搜之未必能尽知,深挖才能得甘泉。

    相关试卷

    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PDF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PDF版附解析),共10页。

    2023届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3届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文件包含2023届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pdf、2023届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质量监测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答案docx、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