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名句名篇默写,基础知识综合,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名句名篇默写
1.默写。
(1)优秀的诗人往往善于借景抒情。李白满怀外出闯荡的憧憬和喜悦,面对故乡的山水和明月,吟出“,”(《峨眉山月歌》)。杜甫满怀对友人的同情与时代的感慨,面对江南暮春风光,写下“,”(《江南逢李龟年》)。李益满怀戍守边关的哀愁与凄凉,面对皎洁月光笼罩下的大漠孤城,写下“,”(《夜上受降城闻笛》)。
(2)儒家经典《论语》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告诉我们要淡泊名利,自觉抵制不义之财的诱惑;“,”告诉我们即使是普通人也应该有坚定的志向。
二、基础知识综合
2.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甲】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
【乙】
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tā tā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模样( ) 粗拙( ) tā tā( )地讲出
(2)【甲】文中,书的名字是《》,它的来历是;【乙】文中,书的名字是《》,它的来历是。
(3)将“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改为反问句。
(4)“我”后来对【乙】文中这本书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三、综合性学习
3.复兴中学七年级(1)班举行以“有朋自远方来”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班级为了营造氛围,向同学们征集宣传标语,请你围绕主题拟一则。(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字)
(2)在班级组织的“你愿意和我做朋友吗?”活动环节中,同学们纷纷上台做自我介绍,其中表达上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鄙人和舍弟都是羽毛球爱好者,如果大家有兴趣,我们也可以一起切磋。
B.我喜欢文学,时常在报刊上发表一些大作,今后敬请老师同学多多指教。
C.我珍重友情,小学毕业时同学们送给我的照片、书籍,我都一一惠存着。
D.我这个人热情好客,寒舍经常高朋满座,也欢迎老师和同学们前来拜访。
(3)你能根据一些交友现象推断出它们分别是哪种交友类型吗?
A.患难之交 B.莫逆之交 C.君子之交 D.忘年之交
(4)小雯为不会交朋友而苦恼,请结合下面的材料,为她提供两条交友建议。
材料一:
以金相交,金耗则忘;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
材料二:
跟着苍蝇找厕所,跟着蜜蜂找花朵,跟着千万赚百万,跟着乞丐学要饭。
四、现代文阅读
夏声里
张金刚
①风过,头顶的杨树除了轻摇,不再冷峻地默不作声,而是用清悦密集的“唰啦啦”欢愉地应和着,昭示芽已成叶。随后,草木葱茏,清风流淌,将夏天谱成了曲。
②这曲,浪漫、诗意,混着花草香、虫鸟鸣、风雨声、烟火气。我也被鼓动起来,衣衫薄,心飞扬,在火热的时光里,将耳朵交予天籁。
③居住的小城,小到可以人鸟群居,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夏日清晨,被远山近树传来的“叽叽喳喳”的连绵鸟鸣唤醒,并不恼,反而在习习清风中,乐悠悠地闭眼辨识着是黄鹂还是麻雀,是孤鸣还是合唱,是悲伤还是欢悦。
④可辨来辨去,却被鸣声纷繁乱了方寸。不辨也罢,聆听静享就是了。只听得,那鸣声或引吭高歌,或低音回旋,或单声悠长,或连声婉转。虽看不到鸟的踪影,听不懂鸟的语言,但这真是最动听的音乐,是故乡童年记忆的回响,只觉得浑身每个细胞都跃动起来,循着鸟鸣的方向和节奏,自由奔跑在小城。
⑤蝉声常在午后响起。随夏而生的蝉,不知栖在哪棵树上,也不知是否因难耐酷热而长鸣。反正,我只一听蝉声荡漾,便觉热浪来袭,久了竟听出些“岁月已逝”的哀叹。我也曾是头顶骄阳,穿林寻蝉蜕的顽童;也曾是听着蝉声,树下苦读书的少年。然而,此时这蝉声在我心中却无半点波澜。偶遇一孩童,兴奋地拣起一只落蝉,摇得直响。我会意一笑,如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⑥穿城而过的大河,涨了体量,“哗哗”的流水声变得浑厚沉闷了许多,有了奔腾的气势。黑夜,我不敢靠近,只远远地静听“水声伴蛙鸣”。那呼朋引伴一起欢鸣的青蛙,该是藏在芦苇、水草间,或趴在浮石、沙滩上,仰起脖,鼓着肚,唱出从蝌蚪变青蛙的欢歌。
⑦在池塘、在溪畔、在稻田,农村的青蛙,躲在隐秘的角落,用花腔高音在乡村夏夜鸣唱,连那些吵嚷不休的孩子们也甘拜下风。城里的青蛙,应该如我一般,也是被流水从农村携来栖居的,我听着蛙声,身未动,心已回故乡。
⑧在单位值夜班,千防万防也未能防住从门缝挤进的蚊子。夜深,想静心入眠,怎奈那“嗡嗡”的蚊声,却被寂静无限放大,搅得人心烦意乱。偌大的房间,寻它不着,只得用毛巾被遮了头脸,辗转反侧,不知何时入睡。
⑨次日,提早点燃蚊香,青烟缕缕间,蚊声不再响起,却又不知何时跑进一只蟋蟀。那“唧唧吱吱”的叫声倒也悦耳,虽一时无法安眠,却也乐意与其共处一室。它应是躲在柜子底下的角落里,不停地摩擦双翅,举办它的“独奏音乐会”。我边听边吟宋代刘攽的“墙根蟋蟀近床鸣”,且在这时断时续的鸣声里思绪飘远。
⑩雨是夏的常客,且暴风骤雨居多。“隆隆”的雷声由远及近,在头顶竟张狂成“咔咔”的炸响,火龙般的闪电曲曲折折;也似带着声响。“呼呼”的风声由疏到密,吹得枝叶“哗啦哗啦”左摇右晃。豆大的雨滴敲得雨棚、玻璃、大地“叮叮咚咚”直响;大雨很快来了,还夹着冰雹,“哗哗”的雨幕将天地连接,驱散了行人,模糊了万物。我躲在安宁的屋内,听着风雨,望向混沌的窗外,不由担心,担心有人困在暴雨中不得归家,担心庄稼被狂风冰雹击得一片狼藉……
⑪雨过,地面淌起“哗哗”的小河,不知流向何方;屋顶积水顺檐“滴滴答答”汇入小河。出门的人们,见面时谈论着这场雨的太小,致灾的情况;车轮“唰唰”地腾起一道道水浪,又瞬间落下,消失。
⑫当然,夏雨并非都是这般暴脾气,也有温和的连阴雨,下下停停或昼夜不歇。此时,我愿独坐廊下,捧书闲读;或望着街景,静心听雨。因这极具画面感与韵律感的“雨打芭蕉”,我竟感觉雨落敲响的所有,皆是翠绿芭蕉,皆是人间美好。我更愿与家人在雨声的协奏下,奏响“锅碗瓢盆交响曲”,继而如白居易那般“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⑬早市趁凉快开得早,却没有一声从街巷传出的吆喝。无声亦是繁华,挨挨挤挤的摊位就在那儿。卖西瓜的大叔,托起一个硕大的西瓜,在耳边敲得“嘭嘭”响,似在说“不沙不甜不要钱”。卖鱼的大哥,用网兜儿搅得鱼翻滚水声响,似在说“水库新捞的鱼呀”。卖油条的大姐,用长筷夹起“嗞啦”作响的一根根金黄油条,似在说“刚出锅,香得很”。他们啥也没说,却又说了一切。只听得“吱”的扫码声,收款的提示音,此起彼伏,开启寻常百姓殷实饱暖的一天。
⑭夜市趁凉快收得晚,人声嘈杂中混着音乐、欢喜与惬意,全是值得珍惜的人间烟火。烧烤摊前,彩灯闪烁,歌声悠扬,三五好友围坐畅叙过往,憧憬未来。录制视频的人,在夏夜星空下高歌一曲,偶有跑调也罢,自娱自乐图个开心。摆地摊的人,或默默不语,或快人快语,不知从哪儿来、卸下什么身份,聚在昏黄的街灯下,融入夜色里。
⑮夏声里,激情起闲情亦起,我们都是盛夏之声的聆听者,亦是创作者。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城的鸟鸣声纷繁多样、悦耳动听,让“我”回忆起故乡童年,身心舒畅。
B.文章详细、生动地描写了大河流水声,突出其汹涌澎湃、奔腾不息的气势。
C.夏天的暴雨声势浩大、来势汹汹,往往给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影响。
D.文章多处引用古诗,巧妙自然,增加了文化韵味,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
5.作者夏日听蝉,为什么会听出“岁月已逝”的哀叹?
6.请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呼呼”的风声由疏到密,吹得枝叶“哗啦哗啦”左摇右晃。
7.文章前两段有什么作用?
8.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浩荡师恩永志不忘
于漪
①我这名已是鲐背之年①的老教师,一想到求学生涯中教我育我的老师,总是思绪万千,激动不已。那些倾注真情、诲人不倦的场景,镌刻在我的心中,生动、鲜活。有些金玉之言常在耳畔回响,形成我素质里的良好基因,催我自省,催我奋进。在党的领导下,我从教半个多世纪,坚守师者本色,让生命与使命同行,就得益于老师传递给我的精神财富,我感恩不尽。
②那是1937年,日本侵略战火烧到我家乡,小学被迫停办。最后一课是唱歌课,年轻的男老师教《苏武牧羊》。曲调低沉、缓慢,老师反复唱着“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血,饥吞毡,牧羊北海边……”他唱着唱着就流下了眼泪,哭了起来。我们这些不满十岁的孩子也感动得哭起来。老师最后说:“记住,亡国奴是最苦的,要有气节,要把鬼子打出去。”我们从未听到过这么多的大字眼,但老师那颗赤诚的心,那首乐曲的旋律,伴随着苏武矢志不渝的民族气节和傲骨,深深埋进了我们幼小的心田。从教后,我深刻明白: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要厚植学生心中。
③赵继武老师是黄侃的弟子,上课教科书一眼不看,学问全在肚子里。讲到李密《陈情表》的“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他右手食指摇晃着,大声说,“茕,茕,不能读错,也不能写错”。接着,在黑板上写个大大的“茕”,并叮嘱和“贫穷”的“穷”一个读音,字的下面是“凡”,不能看走眼,看成“)”,不是撇,是竖,笔直笔直的,说着说着,做了个笔直的姿势。“再穷,脊梁骨要挺直”。生动啊,我一下子就记住了。教的是字形字音,揭示的是做人道理。从教以后,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我更体悟到育智和育德要融为一体,让学生德智双丰收。课既不能失魂落魄,也不能魂不附体。
④高中数学毛振璿老师不苟言笑,课教得极好,同学们都崇拜他。他的课一清如水,思维之敏捷,思路之清晰,语言之简练,推理之严密,令人叹为观止。他的话要言不烦,一语破的,解题的逻辑顺序犹如春夏秋冬的季节转换,纹丝不乱。我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得益于毛老师的数学课。他的过硬的基本功更是一绝,画几何图形不用圆规,不用三角尺,画坐标不用直尺,都是那么规范。教师要有真才学、真本领,不能有半点含糊。我一辈子都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
⑤有一次,毛老师把我喊到办公室教育了一番,数学试卷上是红红的大“0”,我大哭一场。他严厉地说:“你让旁边同学抄答案,不是帮助她,是害她。她有困难,不懂,你可以跟她一起学,帮助她。这种投机取巧是歪门邪道,打零分就是要你记住。”离开办公室时,他又重重地加了一句:“学习和做人一样,老老实实,懂吗?好好想想。”老师不只关心学习,更关心不让纤毫灰尘污染学生的心灵,防微杜渐。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做人要通体透明,表里俱澄澈,做事要心口一致,言行一致,不可有半点投机取巧。从教几十年来,不管担任什么职务,我都牢记老师的教导,老老实实,讲求一个“真”字,不虚美,不夸饰,持续努力,改正缺点,弥补不足。教育是育人的神圣事业,弄虚作假是极大的腐败,对学生会产生极坏的负面影响,反腐要从自身做起。
⑥回忆片段中洋溢的师恩浩荡可亲可触可感,刻骨铭心,永志不忘。
【注】①鲐背之年:九十岁高龄的时候,泛指老人高寿。
9.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写赵继武老师学问全在肚子里,旨在提倡上课不带教科书。
B.文中塑造几位恩师的形象,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和神态等描写方法。
C.文章和《再塑生命的人》所写的内容不一样,但对老师情感相似。
D.本文语言通俗易懂又不乏生动,情真意切,有着浓郁的抒情意味。
10.作者说:“那些倾注真情、诲人不倦的场景,镌刻在我的心中,生动、鲜活。有些金玉之言常在耳畔回响,形成我素质里的良好基因,催我自省,催我奋进。”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11.如果让你去朗读这篇文章,当你读到第⑥段时,你会把朗读的重音落在哪一个词语上?为什么?
12.结合文章分析,本文的标题《浩荡师恩永志不忘》有何作用?
五、文言文阅读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乙】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①谓君不善学,信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③之曰:“孔子云‘______’,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注】①或:有人。②信:真的,确实。③说(shuì):劝说
13.请解释加点的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1)思而不学则殆 殆:
(2)温故而知新 故:
(3)王生不说 说:
(4)王生益愠 愠:
14.请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断两处)
君 但 志 之 而 不 思 之 终 必 无 所 成 何 以 谓 之 善 学 也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是不亦善学乎?
16.【甲】【乙】两文谈到的共同话题是关于的,【乙】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甲】文中的一句话是“”。
17.通过【甲】【乙】两文,你能得到怎样的启发?
六、作文
18.读了《世说新语二则》,真想为文中的谢道韫、元方点个赞;读了《秋天的怀念》《散文诗二首》,真想为文中的母亲点个赞;读了《散步》,真想为文中的一家人点个赞;读了《再塑生命的人》,真想为文中的莎莉文老师点个赞……
“点赞”,本来是网络语言,后来引申为对某个人某件事表示赞同或喜爱。在你的身边,一定有你赞同、喜爱或喝彩的人或事,请以“我想为你点个赞”写一篇记叙文。
【提示和要求】
(1)注意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有真情实感;
(2)不要抄袭和套作,不要透露真实的人名等信息;
(3)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4)不少于500字。
交友现象
打破年龄、辈分差异而结为好友
共同经历过忧患艰难而结为好友
贤者之间平淡如水,不尚虚华的交情
交友类型
(1)
(2)
(3)
教育场景
师恩解读
①
让“我”明白要将爱国情感厚植学生心中
赵继武老师声色并茂地教我们字形字音
②
③
让“我”明白老师要有真才学、真本领
毛振璿老师教育“我”学习、做人要老实
④
参考答案:
1.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峨、眉、羌、逢、烽、霜、浮、帅、匹。
2.(1) mú zhuō 滔滔
(2) 山海经 阿长给我买来的 二十四孝图 一位长辈送给我的
(3)但那难道不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吗?
(4)①“我”抵触(讨厌、反感等)这本书。②因为书中的部分内容体现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这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的“孝道”是“我”所批判的。(意思接近即可)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辨析。
模样:mú yàng,人的长相或装束打扮的样子,也可指事物呈现的形态、状况等。
粗拙:cū zhuō,指粗糙低劣,不精巧。
滔滔:tā tā,形容大水滚滚流动的样子,也常用来比喻话多,连续不断(如“滔滔不绝”)。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甲】文,结合“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可知,选段中提到的“书”是《山海经》,出自《阿长与》。根据“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可知,鲁迅把这几本书当作心家的宝书,非常珍惜。这样的态度,一是因为这是他非常渴求,却一直求而不得的书。二是因为这本书是她最不想到的长妈妈不辞辛苦买给他的,这让他对长妈妈生出敬意,消除了对长妈妈的怨恨,感受到长妈妈对自己的疼爱。每当看到这几本书,就会想起长妈妈。这几本书寄托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思念。
【乙】文中书的名字是《二十四孝图》,原文为: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
(3)本题考查变换句式。
陈述句转换为反问句,加上反问语气词“难道”。将肯定词“是”改为否定词“不是”。句末加上疑问助词“吗”,并将句号改为问号。故答案为:但那难道不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吗?
(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根据原文“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可知,情感变化是“我”抵触(讨厌、反感等)这本书。
根据原文“然而在较古的书上一查,却还不至于如此虚伪”“大约旧本也差不多,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诈跌’。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可知,书中一些孝子故事,如“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封建孝道故事,内容虚伪、残酷,让“我”产生了反感,对封建孝道进行了批判。这些故事使“我”认识到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所以情感发生了变化。
3.(1)示例:结识知心朋友,开创美好未来(或:朋友如光,照亮前行路程)
(2)A
(3)DAC
(4)①交朋友不要看重金钱、权力、利益等,要真心实意地交友;②要慎重选择交友对象。
【详解】(1)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作答时,围绕“有朋自远方来”的主题,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等进行拟写。
示例:良友如灯,照亮人生旅途路。
(2)本题考查谦敬词。
B. “大作”是敬称别人的作品,用于自己的作品不恰当,应该用“习作”等自谦的词;
C.“惠存”是敬辞,意思是请保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这里自己说自己“惠存”别人送的东西,使用对象错误;
D.“拜访”是敬词,经常用于自己去别人家,此处对象用错;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患难之交:指共同经历患难困苦的朋友。
B.莫逆之交:指情投意合、非常要好、彼此心意相通没有抵触的朋友。
C.君子之交:贤者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注重精神交流和相互欣赏,不为利益等世俗因素所牵绊。
D.忘年之交:不拘泥于年龄、辈分差异而结交的朋友,双方往往因才华、品德、兴趣等因素相互吸引,跨越年龄界限建立友谊。
故答案依次为:DAC。
(4)本题考查拟写建议。
①根据材料一“以金相交,金耗则忘;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可知,在交友过程中,不能以金钱、权力、利益等外在因素为基础,而应该以真心相交,只有这样的友谊才能长久。所以小雯在交朋友时不要看重金钱、权力、利益等,要真心实意地交友。
②根据材料二“跟着苍蝇找厕所,跟着蜜蜂找花朵,跟着千万赚百万,跟着乞丐学要饭”可知,交友对象对自己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小雯要慎重选择交友对象,选择积极向上、品德良好的人做朋友。
4.B 5.夏日蝉声引起了我对少年时的美好回忆(当年我也曾顶着骄阳找蝉蜕,在蝉声中读书),但现在这蝉声却只是让我感到燥热(这蝉声在我心中却无半点波澜),我感到时光易逝,产生了青春不再的哀愁。 6.“呼呼”“哗啦哗啦”都是拟声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风的声音特点和大风吹过树叶时发出的声音的特点,引人联想,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7.内容上,由写杨树的轻摇声,到总写夏天的各种声音,为后文对夏天各种声音的描写做铺垫;结构上,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言之有理即可) 8.①夏日里的鸟啼、蝉鸣、蛙叫能够引起“我”对故乡和儿时生活的幸福回忆、风雨声给我以震撼,市井声让我对生活充满热爱(“激情”)(2分,写出其中两点即可);②又能让“我”品味到闲适、惬意和诗意(“闲情”);③我们聆听夏天的各种声音,也在生产生活中产生各种声音,让夏声变得丰富多彩。
【导语】本文通过描绘夏季丰富多彩的自然声响,如鸟鸣、蝉声、流水声、风雨声等,展现了夏天的活力与诗意。通过对自然声响的描写,作者唤起人们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表达了对夏天的热爱与怀旧。同时,文章渗透着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感受,结合古诗,增加了文化的厚度和韵味。总结在最后一段,作者强调人们在繁忙生活中,应关注并感受自然界的声音,成为夏天旋律的倾听者和创造者,这是对忙碌现代生活的一种反思与美好寄望。
4.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B.根据第⑥段“穿城而过的大河,涨了体量,‘哗哗’的流水声变得浑厚沉闷了许多,有了奔腾的气势”可知,文章中描写的大河流水声被形容为“浑厚沉闷”而非“汹涌澎湃、奔腾不息”。作者提到夜晚远听水声,并未强调其奔腾的气势,而是描述一种平稳和厚重的感受;
故选B。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第⑤段“蝉声常在午后响起。随夏而生的蝉,不知栖在哪棵树上,也不知是否因难耐酷热而长鸣。反正,我只一听蝉声荡漾,便觉热浪来袭,久了竟听出些‘岁月已逝’的哀叹。我也曾是头顶骄阳,穿林寻蝉蜕的顽童;也曾是听着蝉声,树下苦读书的少年。然而,此时这蝉声在我心中却无半点波澜”可知,这里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把少年的“我”和如今的“我”做了对比,当年我也曾顶着骄阳找蝉蜕,在蝉声中读书,如今的“我”听到蝉鸣只觉得“热浪来袭”,“心中再无半点波澜”,全然没有了少年时的美好情怀,作者不禁感叹时光的流逝,产生了岁月已逝,青春一去不回,昔日美好不能重现的感慨。作者从蝉声中听出了岁月的流逝,更增添了一种惆怅之感,体现出作者在听到蝉声时复杂的心境。
6.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呼呼”的风声由疏到密,吹得枝叶“哗啦哗啦”左摇右晃。“呼呼”是形容风声的拟声词,“哗啦哗啦”是形容风吹树叶时发出的声音,通过拟声词的使用,生动地描绘了风声由疏到密的变化过程,以及风吹动枝叶时发出的声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风的声音特点和大风吹过树叶时发出的声音的特点,引发读者联想,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不仅有画面,而且有声音,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暴风雨来临时的情景。
7.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
内容上:根据第①段“风过,头顶的杨树除了轻摇……随后,草木葱茏,清风流淌,将夏天谱成了曲”可知,第一段通过描写风过杨树发出 “唰啦啦” 的声音,芽已成叶,草木葱茏,清风流淌将夏天谱成了曲,点明了季节是夏天,并且引出了文章的主题 —— 夏声。这种对自然声音的细腻描绘,为后文各种夏声的出现做了铺垫。总写让读者能够迅速进入到夏天的氛围中,感受夏天声音的独特魅力。
根据第②段“这曲,浪漫、诗意,混着花草香、虫鸟鸣、风雨声、烟火气。我也被鼓动起来,衣衫薄,心飞扬,在火热的时光里,将耳朵交予天籁”可知,这一段进一步阐述夏天的声音是浪漫、诗意的,混着各种气息。作者在这样火热的时光里,将耳朵交给天籁。由上一段写杨树的轻摇声,到这一段总写夏天的各种声音,不仅强调了夏声的特点,还表达了作者对夏声的期待和享受的心情,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即对夏天声音的喜爱和关注。
结构上:前两段起到了总领全文、引起下文的作用。第①段引出夏声,第②段对夏声进行总体描述并且表达作者的情感倾向,使得后文对各种夏声如鸟鸣、蝉声、蛙声等的具体描写有了一个宏观的引领,让文章的结构更加清晰,层次分明。
8.本题考查对句段内容的理解。
①根据第④“虽看不到鸟的踪影,听不懂鸟的语言,但这真是最动听的音乐,是故乡童年记忆的回响,只觉得浑身每个细胞都跃动起来”,第⑤段“我也曾是头顶骄阳,穿林寻蝉蜕的顽童;也曾是听着蝉声,树下苦读书的少年”第⑦段“在池塘、在溪畔、在稻田,农村的青蛙,躲在隐秘的角落,用花腔高音在乡村夏夜鸣唱,连那些吵嚷不休的孩子们也甘拜下风。城里的青蛙,应该如我一般,也是被流水从农村携来栖居的,我听着蛙声,身未动,心已回故乡”可知,“夏声里,激情起闲情亦起”,总结了前文作者在聆听各种夏声时的不同情感体验。比如听到鸟鸣时的欢快自由,听到蝉声时对岁月的感慨,听到蛙声时的思乡之情等,由此可以概括为:夏日里的鸟啼、蝉鸣、蛙叫,引发了“我”对故乡和儿时生活的幸福回忆。
根据第⑩段“雨是夏的常客,且暴风骤雨居多……”第⑬段“早市趁凉快开得早,却没有一声从街巷传出的吆喝。……收款的提示音,此起彼伏,开启寻常百姓殷实饱暖的一天”,第⑭段“夜市趁凉快收得晚,人声嘈杂中混着音乐、欢喜与惬意,全是值得珍惜的人间烟火”可知,作者在文中以一个聆听者的身份,去感受夏天丰富多样的声音,这些声音既有来自大自然的风雨声,也有人间生活如早市和夜市的声音。据此概括为:夏日里的风雨声给我以震撼,市井声让我对生活充满热爱(“激情”)。
②根据第⑫段“当然,夏雨并非都是这般暴脾气,也有温和的连阴雨,下下停停或昼夜不歇。此时,我愿独坐廊下,捧书闲读;或望着街景,静心听雨。……”可知,夏日的声音,有的让作者心生闲情,如温和连阴雨中独坐廊下听雨的惬意,据此概括为:让“我”品味到闲适、惬意和诗意(“闲情”)。
③“我们都是盛夏之声的聆听者” 表明作者在文中以一个聆听者的身份,去感受夏天丰富多样的声音,这些声音来自大自然(鸟鸣、蝉声、蛙声、雨声等)和人间生活(早市和夜市的声音)。“亦是创作者” 则强调我们在聆听夏声的过程中,也在创造属于自己的情感和记忆。比如作者在聆听夏声时回忆起童年、故乡,这些回忆和情感是作者在夏声这个背景下创造出来的独特体验。据此可以概括为:我们聆听夏天的各种声音,也在生产生活中产生各种声音,让夏声变得丰富多彩。
9.A 10.①年轻老师流着泪唱歌,告诉我们要有气节。②让“我”懂得教学要德智融合。③毛振璿老师一清如水、要言不烦地讲课,徒手规范作图。④让“我”认识到做人要通体透明,做事要言行一致。(意思对即可) 11.朗读重音:重读“永志不忘”。理由:既突出对老师教导之恩的难忘,又从侧面反映出老师对“我”的影响深远,表达出对老师们的感激与怀念。(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2.概括全文,点明中心,作者在文中回顾了几位老师给自己的教诲是影响自己一生,永远难忘的,表达了感念之情。
【导语】文章以于漪老师回忆求学生涯中的几位老师展开,通过生动事例展现老师们在爱国教育、知识传授、品德培养等方面的深远影响。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深刻体现了师恩浩荡及教师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为当下教育提供了宝贵启示。
9.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第③段写赵继武老师学问全在肚子里,旨在提倡老师应有深厚渊博的学识。
故选A。
10.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第一空,根据第②段“年轻的男老师教《苏武牧羊》……老师最后说:‘记住,亡国奴是最苦的,要有气节,要把鬼子打出去。’……从教后,我深刻明白: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要厚植学生心中”可知,年轻老师通过教唱《苏武牧羊》并结合当时的情境,让作者明白了要将爱国情感厚植学生心中。
第二空,根据第③段“教的是字形字音,揭示的是做人道理。从教以后,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我更体悟到育智和育德要融为一体,让学生德智双丰收”可知,赵继武老师在教字形字音时,通过对“茕”字的讲解,让作者懂得教学要德智融合。
第三空,根据第④段“高中数学毛振璿老师不苟言笑,课教得极好……他的课一清如水,思维之敏捷,思路之清晰,语言之简练,推理之严密,令人叹为观止……他的过硬的基本功更是一绝,画几何图形不用圆规,不用三角尺,画坐标不用直尺,都是那么规范”可知,毛振璿老师一清如水、要言不烦地讲课,徒手规范作图。
第四空,根据第⑤段“老师不只关心学习,更关心不让纤毫灰尘污染学生的心灵……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做人要通体透明,表里俱澄澈,做事要心口一致,言行一致”可知,毛振璿老师教育作者学习、做人要老实,让作者认识到做人要通体透明,做事要言行一致。
11.本题考查朗读设计。
根据文章整体内容来看,作者在前文中详细回忆了多位老师不同的教育场景以及给自己带来的深刻影响,这些师恩就像烙印一样刻在作者心里。在第⑥段作为结尾段落,起到总结升华情感的作用,“回忆片段中洋溢的师恩浩荡可亲可触可感,刻骨铭心”已经强调了师恩的深刻程度,而“永志不忘”则着重体现了这种师恩无论何时都不会被忘却,并且将一直铭记下去的意味。从第二段老师传递的爱国教育,到第三段教学中德智融合的启示,再到第四、五段在真才学以及做人做事方面的教导,种种师恩都汇聚起来,让作者深深感激、怀念,所以要重读“永志不忘”,以此来突出对老师教导之恩的难忘,也侧面反映出老师们对作者影响之深远,饱含着作者真挚浓厚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12.本题考查标题作用分析。
根据第②段“年轻的男老师教《苏武牧羊》……老师最后说:‘记住,亡国奴是最苦的,要有气节,要把鬼子打出去。’……从教后,我深刻明白: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要厚植学生心中”。第③段赵继武老师教字形字音时揭示做人道理,“教的是字形字音,揭示的是做人道理。从教以后,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我更体悟到育智和育德要融为一体”,这种深刻的教育影响也表明师恩浩荡且难忘。第④⑤段毛振璿老师在教学和做人方面对作者的教导,“老师不只关心学习,更关心不让纤毫灰尘污染学生的心灵……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做人要通体透明,表里俱澄澈,做事要心口一致,言行一致”,这些教导让作者一生受益,进一步突出了师恩浩荡且永远难忘。总之,本文的标题《浩荡师恩永志不忘》高度概括了全文内容,直接点明中心,表达了作者对老师们深深的感念之情。
13. 疑惑 学过的知识 通“悦”,愉快 生气,恼怒 14.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 15.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个当老师了。②这不是善于学习吗? 16. 学习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 17.在求学中,我们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否则就像乙文中的王生那样,记住再多老师讲的知识而不思考,也没有长进。
【导语】文本通过甲、乙两段文字,反映了学习态度和方法的重要性。甲文出自《论语》,强调学习需经常复习和思考,如此才能获得新的理解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乙文通过人物对话,突出反思的重要性,单纯记忆老师的教导而不思考,最终难以真正掌握知识。王生的态度不足以称为“善学”,李生的劝解旨在鼓励深度学习。文章重申了学习应重视思考和反省的原则。
1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所得)。殆:疑惑。
(2)句意: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故:学过的知识。
(3)句意:王生不高兴。说:通“悦”,愉快。
(4)句意:王生更加生气。愠:生气,恼怒。
1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本句句意: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
“君但志之”意思是“你只是记住它”,这是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述;“而不思之”表示转折,“但是不思考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终必无所成”表示结果。“何以谓之善学也”意思是“凭什么说你是善于学习呢”,整体构成一个完整的反问句部分。
故断句为: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
1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温,温习;故,学过的知识;知,得到;新,新的理解与体会;以,凭借。
(2)是,这;亦,也。
16.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第一空,在甲文中,根据“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里强调了通过温习旧知识能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这一学习方法;还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明确指出学习和思考要相互结合,如果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疑惑,着重在探讨学习方法方面。在乙文中,从“或谓君不善学,信乎”可以看出是在讨论是否善于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后面李生劝说王生时提到“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意思是学习贵在善于思考,只是记住却不思考最终不会有成就,这也围绕着学习中思考这一学习方法在论述。所以两文谈到的共同话题是关于学习方法的。
第二空,乙文中李生劝说王生的话语是围绕学习要思考这一点展开,与甲文中“学而不思则罔”表达的学习要思考不然会迷茫的意思相符,所以横线上应填入“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
17.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启示。
根据甲文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知,学习和思考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只学习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根据乙文中王生“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可知,他只是记住老师所讲的内容,却不进行思考,结果被李生指出“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的做法正是只学不思的典型,也验证了只学不思无法取得进步。
所以在求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像王生那样只注重记忆知识,而要把学习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地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深化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学有所成。
【点睛】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所得)。”
【乙】王生爱好学习却没有掌握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全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加生气,不回答,转身就跑了。
18.例文:
我想为你点个赞
在生活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如璀璨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让我由衷地想要为他们点赞。而在我的记忆深处,那位拾荒老人的身影,始终令我难以忘怀。
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傍晚,我裹着厚厚的棉衣,匆匆走在回家的路上。在街道的拐角处,我看到了一位拾荒老人。他身材瘦小,背有些驼,身上穿着一件破旧且单薄的棉袄,上面布满了补丁,在寒风中显得格外单薄。他的脸上布满了深深的皱纹,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双手也因为长期劳作而粗糙干裂。
老人正弯着腰在垃圾桶里翻找着什么,突然,他的动作停了下来,像是发现了什么宝贝。我好奇地走近一看,原来是一本破旧的书。老人小心翼翼地把书从垃圾桶里拿出来,轻轻拍去上面的灰尘,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喜悦。他翻开书,专注地看了起来,那认真的模样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这时,一位穿着时尚的年轻人路过,看到老人后,他皱了皱眉头,捂着鼻子,加快脚步走远了,嘴里还嘟囔着:“这么脏,离远点。”老人似乎并没有听到年轻人的话,依旧沉浸在书的世界里。我心中不禁对老人产生了一丝敬意,在如此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依然对知识充满渴望,这种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
过了一会儿,老人合上书,把它放进了自己的袋子里,然后又继续在垃圾桶里翻找着。我走上前去,把手中未喝完的矿泉水瓶递给老人,老人抬起头,对我露出了一个感激的笑容,说道:“谢谢你,小姑娘。”那笑容虽然布满了沧桑,但却格外温暖。
看着老人远去的背影,我陷入了沉思。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都在追求物质的享受,而这位拾荒老人却在为了生存努力的同时,不忘对知识的追求。他的乐观、坚强和对生活的热爱深深地打动了我。他就像一颗被遗落在角落里的珍珠,虽然不起眼,但却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我想为这位拾荒老人点个赞。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生活的真谛,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不要放弃对美好的向往。他的精神如同一盏明灯,将永远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让我在面对生活的挫折时,也能坚定地怀揣希望,勇往直前。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写作。
一、审题立意。题目“我想为你点个赞”中的“你”是关键人物或事物的指代,范围较为宽泛,可以是身边的亲人、朋友、老师、同学,也可以是陌生人,甚至可以是一种动物、一株植物或者某个群体、某种社会现象等。“点赞”明确了文章的情感倾向,是表示赞同、钦佩、喜爱等积极的情感表达。立意方面,可以通过描述“你”的具体行为、品质或成就,展现“你”身上值得被赞扬的地方,如善良、勇敢、坚韧、乐观、有爱心、有才华等,表达自己对这种优秀品质或行为的认可与欣赏,从而传递正能量,引发读者对美好品质和行为的思考与向往。也可以从“你”的经历中挖掘出其对自己的启发或影响,强调“你”在自己成长、价值观形成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使文章更具深度和内涵。
二、选材构思。本文要求写记叙文,选材:比如写自己的好朋友,在自己遇到学习上的难题时,主动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耐心地为自己讲解题目,直到自己完全理解。他那无私的帮助和对友情的珍视,值得点赞。或者写自己的父亲,在面对工作上的巨大压力时,依然坚持每天早起为家人准备早餐,关心家人的生活和情绪,他的责任感和对家庭的担当令人钦佩,值得点赞;或写自己的班主任老师,为了提高班级的整体成绩,经常加班加点地备课,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当有学生在生活或心理上遇到问题时,总是第一时间给予关心和引导。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和对学生的关爱值得点赞;也可讲述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位陌生的年轻人主动为老人让座,并且还细心地搀扶老人坐下,他的礼貌和善良让人感到温暖,值得点赞。或者写社区里的志愿者们,在节假日积极组织各种公益活动,为孤寡老人打扫房间、陪他们聊天,为贫困家庭送去生活物资,他们的奉献精神值得点赞。还可以写那些在环保行动中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宣传、义务植树的人们,他们为保护环境所做的努力值得肯定和赞扬。开头:可以采用开门见山式或情景引入式开头。如“在我的心中,有一个人,他的善良与勇敢如同一束光,让我忍不住想要为他点个赞。”或者“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在街头的一角,我看到了一幕令人感动的场景,那一刻,我就知道,我要为他点个赞。”直接引出要赞美的对象或先描述相关情景再引出对象;中间:详细叙述“你”值得点赞的事件或品质表现。如果写人,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写志愿者时,“那位志愿者穿着红色的马甲,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弯着腰耐心地为老人讲解垃圾分类的知识,并不时地用手比划着,眼神中充满了热情和专注。” 同时,要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如 “看到他如此投入地做公益,我心中满是敬佩,也暗暗下定决心要向他学习。”如果写物,可以描写物的形态、变化等,如写老槐树,“老槐树那粗壮的树干,犹如一位坚毅的老者,树皮粗糙而斑驳,却承载着茂密的枝叶。它在风中微微摇曳,像是在向人们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它的坚韧不拔深深震撼着我。”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值得点赞的原因,升华主题。可以这样写“他(它)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存在,用自己的行动(品质)诠释着美好,我由衷地为他(它)点个赞,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像他(它)一样,传递正能量,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淮北市部分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九年级语文阶段评价参考答案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淮北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八年级语文试题卷pdf、八年级月考二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七年级语文阶段评价参考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