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教学检测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合肥一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生物学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2.答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 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唾液淀粉酶在PH7、37摄氏度下保存B. 发菜中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主要分布在其叶绿体基质中C. 胰蛋白酶的合成和加工需要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共同参与D. 低温和高温使酶活性降低的原因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酶的特点:高效性、专一性、作用途径温和;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详解】A、长期保存唾液淀粉酶应选用低温条件,而不是最适温度(37摄氏度),A错误;B、发菜属于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B错误;C、胰蛋白酶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和加工需要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共同参与,C正确;D、低温抑制酶的活性,没有破坏酶的空间结构,而高温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故低温和高温使酶活性降低的原因不同,D错误。故选C。2. 在自然条件下,某植物叶片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植物叶片在温度a和c时的有机物积累速率不相等B. 保持在温度d时,该植物体的干重将不变C. 据图推测光合作用相关酶的最适温度小于呼吸酶D. 与a点相比,b点时叶绿体内C3的合成速率加快【答案】B【解析】【分析】1、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含水量以及矿质元素的量;2、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详解】A、光合速率由呼吸速率和叶片有机物积累速率(净光合速率)组成,据图可知,温度a和c时光合速率相等,但是两点的呼吸速率不相等,则叶片有机物积累速率也不同,A正确;B、据图可知,温度d时,叶片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但是植物体内存在一些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如根尖细胞,只能消耗有机物,故该植物体的干重会减少,B错误;C、据图可知,在图示温度内,呼吸速率可能未达到峰值,而光合速率最适温度在b,故呼吸酶的最适温度比光合作用酶的高,C正确;D、与a点相比,b点时光合速率增大,二氧化碳的固定加快,所以叶绿体内C3的合成速率加快,D正确。故选B。3. 下图为某种溶质分子跨膜运输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Na+和溶质分子通过载体①进入细胞的方式都属于被动运输B. 载体③具有ATP酶活性C. 图中溶质分子进出该细胞的方式不同D. 载体②转运溶质分子时,自身构象会发生改变【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载体①运进钠离子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协助扩散;载体②运输的物质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协助扩散;载体③运出钠离子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详解】A、由图可知,Na+进该细胞是顺浓度梯度运输,且需要载体,属于协助扩散,溶质分子进入细胞依赖于钠离子顺浓度梯度带来的能量,属于主动运输,A错误;B、载体③具有ATP酶活性,能催化ATP水解,B正确;C、溶质分子进入细胞的方式协助扩散,运出细胞的方式是被动运输,C正确;D、载体②通过协助扩散转运溶质分子时,自身构象会发生改变,D正确。故选A。4. 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DNA甲基化抑制抑癌基因的表达可能会诱发细胞癌变B. 细胞凋亡过程中既有新蛋白的合成,又有蛋白质的水解C. 细胞自噬可以清除受损或衰老的细胞器,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D. 抑制细胞端粒酶的活性有助于延缓细胞衰老【答案】D【解析】【分析】1、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2、端粒学说:每条染色体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称为端粒。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一截,随分裂次数的增加,截短的部分会逐渐向内延伸,端粒内侧正常基因的DNA序列会受到损伤,导致细胞衰老;3、癌细胞的特征: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细胞形态发生显著变化;细胞表面发生改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详解】A、DNA甲基化会抑制基因的表达,如果抑制抑癌基因的表达,使得抑癌基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就可能会诱发细胞癌变,A正确;B、细胞凋亡过程中需要一些新的蛋白质来执行凋亡相关的功能,所以有新蛋白的合成;同时也会有一些蛋白质被水解,B正确;C、细胞的自噬作用可将细胞内受损或功能退化的细胞结构等通过溶酶体降解后再利用,有利于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C正确;D、端粒酶可以修复DNA复制过程中的空白区域,可以通过提高端粒酶活性或数量,来增加DNA复制的次数,从而延缓细胞衰老,D错误。故选D。5. 黑藻是一种叶片薄且叶绿体较大的水生植物,分布广泛、易于取材,可用作生物学实验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黑藻叶片可以用于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B. 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黑藻的细胞膜结构C. 可用无水乙醇提取黑藻叶片中的色素D. 黑藻叶片不适宜用于观察有丝分裂实验【答案】B【解析】【分析】黑藻叶片细胞含有较多的叶绿体,可以用于观察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也可以用于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提取色素的原理:色素能溶解在乙醇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乙醇等提取色素;同时,黑藻叶片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含有大液泡,可用于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但黑藻叶片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不能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详解】A、黑藻成熟叶片为高度分化的细胞,可以用来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A正确;B、黑藻的细胞膜结构属于亚显微结构,需要用电子显微镜来观察,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B错误;C、叶绿体中的色素易溶于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提取黑藻叶片中光合色素时,可用无水乙醇作提取液,C正确;D、黑藻叶片高度分化,不能分裂,不能够用于观察有丝分裂,D正确。故选B。6. 1937年,英国植物学家希尔发现,在离体叶绿体悬浮液中加入铁盐或其他氧化剂(悬浮液中有H2O,没有CO2),在光照下可以释放出氧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实验不能说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中的氧元素全部都来自水B. 该实验说明水光解与糖类的合成不是同一个化学反应C. 该实验中铁盐的作用类似于NADPHD. 进一步研究发现,氧气的释放部位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希尔反应为离体叶绿体在适当(铁盐或其他氧化剂、光照)条件下发生水的光解、产生氧气的化学反应,即光反应。【详解】A、希尔反应不能证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O2中的氧元素全部来自H2O,也可能来自其他有机物,A正确;B、希尔反应的悬浮液中只有水,没有CO2,不能合成糖类,说明水的光解与糖的合成不是同一个化学反应,B正确;C、NADPH可作为还原剂,该实验中铁盐的作用是氧化剂,类似于NADP+的作用, C错误; D、希尔反应是指离体叶绿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水的光解,产生氧气的化学反应,即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D正确。故选C。7. 呼吸作用的实质是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下列关于呼吸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A. 在人体肝细胞中,葡萄糖会进入线粒体内彻底氧化分解成CO2和水B. 细胞呼吸除了能提供能量,还是生物体代谢的枢纽C. 无氧呼吸时,葡萄糖分子中的大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D. 动物细胞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和CO2【答案】B【解析】【分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2、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第二阶段依然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丙酮酸在第二阶段形成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详解】A、葡萄糖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产生的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彻底氧化分解,A错误;B、细胞呼吸除了能为生物体提供能量外,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中间产物,完成了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因此细胞呼吸是生物体代谢的枢纽,B正确;C、无氧呼吸过程中释放的能力很少,大部分能量还储存在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乳酸或酒精中,C错误;D、动物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不产生CO2,D错误。故选B。8. 下列关于DNA复制和转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DNA复制时不需要引物B. DNA复制时,子链合成的方向和解旋方向一致C. RNA转录时,核糖核苷酸通过氢键相互连接D. 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沿模板链移动的方向都是从模板链的3'端到5'端【答案】D【解析】【分析】DNA分子复制的场所、过程和时间:(1)DNA分子复制的场所: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2)DNA分子复制的过程:①解旋: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②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以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③形成子代DNA: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形成2个与亲代DNA完全相同的子代DNA分子。(3)DNA分子复制的时间: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详解】A、DNA复制时,DNA聚合酶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故DNA复制时需要引物,A错误;B、复制时,解旋酶使DNA双链解旋,其中一条链延模板链的3′端向5′端方向延伸,与解旋方向一致,另一条链则相反,B错误;C、转录时,核糖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C错误;D、由于DNA聚合酶、RNA聚合酶只能从子链的3′端连接核苷酸,故DNA复制合成的子链和转录合成的RNA延伸方向均为由5′端向3′端,即从模板链的3'端到5'端,D正确。故选D。9. 已知一个群体中,血友病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且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的该致病基因频率相等,男女个体数的比例为1:1。假设男性群体中血友病患者的比例为1%,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男性群体中血友病致病基因频率为1%B. 在女性群体中携带者的比例为1.98%C. 该群体中患血友病的个体占101/10000D. 只考虑该对基因,群体中共有5种基因型【答案】C【解析】【分析】血友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特点是:1、交叉遗传(血友病基因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他的外孙的)。2、母患子必病,女患父必患。3、血友病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详解】A、依据题意可知,男性群体中血友病患者的比例为1%,由于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所以男性中致病基因的频率也为1%,A正确;B、血友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且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的该致病基因频率相等,结合A项可知,在男性和女性中的致病基因频率均为1%,若血友病的基因用H、h表示,则女性群体中携带者(XHXh)的比例为20.990.01=0.0198=1.98%,B正确;C、男性群体中血友病患者的比例为1%,则在男性群体中,10000个男性中有100个患病,女性群体中女性患病的概率为0.010.01=0.01%,即10000个女性个体只有1个患病,且男女个体数的比例为1:1,所以该群体中患血友病的个体占(100+1)20000=101/20000,C错误;D、若只考虑该对基因,则该群体中共有XHXH、XHXh、XhXh、XHY、XhY五种基因型,D正确。故选C。10. 如图为人类某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不考虑X、Y染色体同源区段和基因突变,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 若Ⅲ-5正常,则Ⅱ-2一定患病B. 若Ⅱ-1不携带致病基因,则Ⅱ-2一定为杂合子C. 若Ⅱ-2正常,则据Ⅲ-2是否患病可确定该病遗传方式D. 该致病基因不位于Y染色体上【答案】C【解析】【分析】判断遗传方式的口诀为: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患,父子无病在常染;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患,母女无病在常染。若上述口诀不符合时,只能通过假设逐一进行验证。【详解】A、若Ⅲ-5正常,则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于Ⅱ-1正常为aa,而Ⅲ-3患病Aa,可推出Ⅱ-2一定患病为A_,A正确;B、若II-1不携带该病致病基因,由于III-3是患者,他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II-2。假如该病为常隐,无论II-2是Aa还是aa,由于II-1不携带该病致病基因,所以不可能生出患病的III-3。这样,该病还剩3种情况: 常显,X显,X隐。在这三种情况下,II-2都是杂合子,B正确;C、若Ⅱ-2正常,Ⅲ-3患病,该病为隐性遗传病,若Ⅲ-2患病,则可推出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Ⅲ-2正常,则不能推出具体的遗传方式,C错误;D、由于该家系中有女患者,所以该致病基因不位于Y染色体上,D正确。故选C。11. 某高等动物的一个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如图所示,其中①-⑥表示细胞,基因未发生突变。若④的基因型是aBY,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为4个染色体组的初级精母细胞B. ⑤、⑥的基因型分别是abY和AbC. 图中发生的变异类型都不能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D. ③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答案】B【解析】【分析】由图可知,该细胞中含有Y染色体,故为精原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精原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XdY,且A与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a与b在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①为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后的初级精母细胞,其基因型为AAaaBBbbXdXdYY,基因未发生突变,④的基因型是aBY,说明发生互换。【详解】A、由图可知,精原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XdY,含有2个染色体组,①为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后的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因此①含有2个染色体组,A错误;B、由题意可知,精原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XdY,初级精母细胞①为AAaaBBbbXdXdYY,④的基因型是aBY,说明发生互换,②为aaBbYY,因此⑤为abY,③产生的一个子细胞中含有两个X染色体,则⑥为Ab,B正确;C、由题意可知,④的基因型是aBY,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基因重组,这种变异不能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此外图中还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该变异类型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C错误;D、由于④的基因型是aBY,说明③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而不是染色体变异,D错误。故选B。12. 甲、乙、丙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纯合黄色果肉番茄品种。甲分别与乙、丙杂交产生F1,F1自交产生F2,结果如表。根据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若乙与丙杂交,F1全部红色果肉,则F2番茄果肉性状比为9红色:7黄色B. 若乙与丙杂交,F1全部为红色果肉,则番茄果实颜色可由三对基因控制C. 组1中的F1与甲杂交所产生番茄果肉性状比为1红色:1黄色D. 组2中的F1与丙杂交所产生番茄果肉性状比为3红色:1黄色【答案】D【解析】【分析】据表可知:甲×乙产生F1全是红色果肉,F1自交产生F2中红色:黄色=9:7,说明番茄果肉颜色受至少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甲×丙产生F1全是红色果肉,F1自交产生F2中红色:黄色=9:7,说明番茄果肉颜色受至少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详解】A、据表可知:甲×乙产生F1全是红色果肉,F1自交产生F2中红色:黄色=9:7,说明番茄果肉颜色受至少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甲×丙产生F1全是红色果肉,F1自交产生F2中红色:黄色=9:7,说明番茄果肉颜色受至少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若乙与丙杂交,F1全部为红色果肉(AaBBCc),其中两对杂合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F2番茄果肉颜色比为9红色:7黄色,A正确;B、根据A选项的推测,若乙与丙杂交,F1全部为红色果肉,则番茄果肉颜色可由三对基因控制,B正确;C、组1中的F1(AaBbCC)与甲(AAbbCC)杂交,所产生番茄果肉颜色比为1红色:1黄色,C正确;D、组2中的F1(AABbCc)与丙(AABBcc)杂交,所产生番茄果肉颜色比为1红色:1黄色,D错误。故选D。13. 关于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 孟德尔描述的“遗传因子”与格里菲思提出的“转化因子”化学本质不同B. 摩尔根依据果蝇杂交实验结果首次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C. 沃森和克里克用DNA衍射图谱得出碱基配对方式D. 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均采用了能区分DNA和蛋白质的技术【答案】D【解析】【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2、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A、孟德尔描述的“遗传因子”实质是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格里菲思提出的“转化因子”是DNA,两者化学本质相同,A错误;B、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利用果蝇杂交遗传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错误;C、沃森和克里克用DNA衍射图谱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而不是得出碱基配对方式,C错误;D、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利用酶解法去掉DNA或者蛋白质,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区分DNA和蛋白质,两者均采用了能区分DNA和蛋白质的技术,D正确。故选D。14. 已知果蝇的灰身和黑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灰身果蝇进行交配,子代果蝇中灰身:黑身=3: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等位基因在雌蝇体细胞中成对存在B. 灰身是显性性状C. 不能确定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D. 亲代雄果蝇是杂合子【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是指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当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遗传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揭示了生物体在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是如何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并且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从而保证了遗传信息的稳定传递。【详解】A、在果蝇体细胞中,无论是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雌蝇体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的。所以该等位基因在雌蝇体细胞中成对存在,A正确;B、一对灰身果蝇交配,子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灰身:黑身 = 3:1),根据性状分离的概念,可知灰身为显性性状,黑身为隐性性状,B正确;C、如果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设灰身(A)对黑身(a)为显性,亲代基因型为Aa×Aa,后代会出现灰身:黑身 = 3:1;如果该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设灰身(XA)对黑身(Xa)为显性,亲代基因型为XAXa×XAY,后代也会出现灰身:黑身 = 3:1。所以不能确定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C正确;D、如果该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设灰身(XA)对黑身(Xa)为显性,亲代基因型为XAXa×XAY,亲代雄果蝇是纯合子;如果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设灰身(A)对黑身(a)为显性,亲代基因型为Aa×Aa,亲代雄果蝇是杂合子。所以不能确定亲代雄果蝇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D错误。故选D。15. 关于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化石为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提供了直接的证据B. 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 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 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答案】C【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为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A正确;B、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地理隔离不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比如多倍体的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C错误;D、捕食者的存在可以避免被捕食者过度繁殖,为其他生物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 图1中的①、②、③表示几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图2表示放置在某溶液中的成熟植物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 (1)人体红细胞从血浆中吸收葡萄糖的方式对应于图1中的______(填序号)。图1中③运输方式是______,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之一是:______。(2)图1中③运输方式一般都需要ATP为其提供能量。ATP分子的末端磷酸基团有一种离开ATP而与其他分子结合的趋势,也就是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脱离下来的末端磷酸基团挟______与其他分子结合,使这些分子______发生改变,活性也被改变,因而可以参与各种化学反应。(3)图2表示的植物细胞可能发生了______的过程,在该过程中,A点时细胞的吸水能力______(填“最强”或“最弱”)。【答案】(1) ①. ① ②. 主动运输 ③. 控制物质进出 (2) ①. 能量 ②. 空间结构 (3) ①. 质壁分离及复原 ②. 最强【解析】【分析】由图可知,图1中:①协助扩散、②自由扩散、③主动运输。图2中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及复原。【小问1详解】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对应图①。③是主动运输,体现了细胞膜可以控制物质进出。【小问2详解】ATP末端脱离下来的末端磷酸基团携能量与其他分子结合,使这些分子空间结构发生改变,活性也发生改变。【小问3详解】图2表示的植物失水量先增加,后减少,说明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后发生了复原。A点时失水量最多,细胞液浓度最大,吸水能力最强。【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物质出入细胞方式和ATP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图。17. 为了探究生长条件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利用某品种植物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回答下列问题:(1)将正常生长的该种植物转移到密闭小室中,适宜条件下照光培养。培养后发现该种植物的光合速率降低,原因是______。(2)在光照等适宜条件下,将培养在CO2浓度为1%环境中的该植物迅速转移到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其叶片中C5化合物的浓度会迅速______(填“升高”或“降低”)。CO2浓度为0.003%时,该植物光合速率最大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比CO2浓度为1%时的______(填“高”或“低”),原因是______。(3)将该种植物生长状况相同的幼苗随机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模拟自然光照,乙组提供低光照,其他培养条件相同。培养较长一段时间(D)后,测定两组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结果如图所示。①b光照强度下,要使甲组的光合作用强度升高,可以考虑的措施是提高______(填“CO2浓度”或“O2浓度”)。②播种乙组植株产生的种子,得到的盆栽苗按照甲组的条件培养D时间后,再测定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得到的曲线与甲组的相同。根据这一结果能够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_____。【答案】(1)植物在光下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大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的量使密闭小室中CO2浓度降低,光合速率也随之降低 (2) ①. 升高 ②. 低 ③. 在较低CO2浓度下,植物所需 NADPH和 ATP较少,因此所需光照强度较低 (3) ①. CO2浓度 ②. 乙组光合作用强度与甲组的不同是由环境因素低光照引起的,而非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的。【解析】【分析】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有: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水分和矿质元素等; 分析题图: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因变量是光合作用强度; 据图判断,光照强度低于a时,甲、乙组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改变而改变,由此可知:光照强度低于a时,影响甲、乙组植物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是光照强度;b光照强度下,光照强度不再是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此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可能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小问1详解】将正常生长的植物放置在密闭小室中,适宜条件下照光培养,植物在光下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大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的量,使密闭小室中CO2浓度降低,光合速率也随之降低,故培养后发现植物的光合速率降低。【小问2详解】在光照等适宜条件下,将培养在CO2浓度为1%环境中的该植物迅速转移到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三碳化合物的来源减少,故含量降低,五碳化合物来源不变,消耗减少,故五碳化合物含量升高。CO2浓度为0.003%时,由于CO2浓度低时,暗反应强度低,所需ATP和NADPH少,限制了光反应的进行,所以该植物光合速率最大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比CO2浓度为1%时的低。【小问3详解】①b点时光照强度不再成为限制因素,此时限制因素可能为CO2浓度,所以要使甲组光合作用强度升高,可以提高CO2浓度。②播种乙组植株产生的种子,得到的盆栽苗按照甲组的条件培养D时间后,再测定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得到的曲线与甲组的相同。根据这一结果能够得到的初步结论是乙组光合作用强度与甲组不同是由环境因素低光照引起的,而非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的。18. 果蝇(学名:Drosophilidae)是果蝇科昆虫的通称,研究果蝇对于遗传学及演化发育生物学的发展起了关键作用,也促进了神经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多个基础和应用学科的发展。回答下列问题。(1)果蝇常作为遗传学的实验材料,其优点是______(答出2点即可)。(2)已知果蝇长翅和小翅、棕眼和红眼各为一对相对性状,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为确定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控制它们的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不考虑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研究小组让一只雌性长翅红眼果蝇与一雄性小翅棕眼果蝇杂交,F1表型及比例为长翅红眼:长翅棕眼:小翅红眼:小翅棕眼=1:1:1:1。通过该实验结果,可作出多种假设。Ⅰ.第①种假设:长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长翅对小翅是显性,棕眼对红眼为显性。除该假设外,其他合理的假设还有______种。Ⅱ.如果第①种假设成立,则F1长翅红眼果蝇中,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F1小翅红眼果蝇中,雄性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3)现有①~④四个果蝇品系(都是纯种),其中品系①的性状均为显性,品系②~④均只有一种性状是隐性,其他性状均为显性。这四个品系的隐性性状及控制该隐性性状的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如下表所示:若需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可选择下列哪种交配类型:______(不定项选择)。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E. ②×④ F. ③×④【答案】(1)易饲养、繁殖快、周期短、具有明显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 (2) ①. 11 ②. 0 ③. 1 ##100% (3)E、F【解析】【分析】自由组合定律指的是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要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必须要研究两对或两对以上的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小问1详解】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具有易饲养、繁殖快、周期短、具有明显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等优点。【小问2详解】I、研究小组让一只雌性长翅红眼果蝇与一雄性小翅棕眼果蝇杂交,F1表型及比例为长翅红眼:长翅棕眼:小翅红眼:小翅棕眼=1:1:1:1。用Aa表示控制翅形的基因,Bb表示控制颜色的基因,通过该实验结果,可作出多种假设。第①种假设:长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长翅对小翅是显性,棕眼对红眼为显性,亲本基因型AaXbXb和aaXBY。除该假设外,其他合理的假设还有11种。第②种假设:长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长翅对小翅是显性,红眼对棕眼为显性,亲本基因型AaXBXb和aaXbY。第③种假设:长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小翅对长翅是显性,红眼对棕眼为显性,亲本基因型aaXbXb和AaXBY。第④种假设:长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小翅对长翅是显性,棕眼对红眼为显性,亲本基因型aaXBXb和AaXbY。第⑤种假设:长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长翅对小翅是显性,棕眼对红眼为显性,亲本基因型BbXaXa和bbXAY。第⑥种假设:长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长翅对小翅是显性,红眼对棕眼为显性,亲本基因型BbXAXa和bbXaY。第⑦种假设:长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小翅对长翅是显性,红眼对棕眼为显性,亲本基因型bbXAXa和BbXaY。第⑧种假设:长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小翅对长翅是显性,棕眼对红眼为显性,亲本基因型bbXaXa和BbXAY。第⑨种假设:长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也位于常染色体上,长翅对小翅是显性,棕眼对红眼为显性,亲本基因型Aabb和aaBb。第⑩种假设:长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也位于常染色体上,长翅对小翅是显性,红眼对棕眼为显性,亲本基因型AaBb和aabb。第⑪种假设:长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也位于常染色体上,小翅对长翅是显性,红眼对棕眼为显性,亲本基因型aaBb和Aabb。第⑫种假设:长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也位于常染色体上,小翅对长翅是显性,棕眼对红眼为显性,亲本基因型aabb和AaBb。Ⅱ如果第①种假设成立,长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长翅对小翅是显性,棕眼对红眼为显性。长翅用A表示,小翅用a表示,棕眼用B表示,红眼用b表示,则亲本为雌性长翅红眼果蝇(AaXbXb)与雄性小翅棕眼果蝇(aaXBY)杂交,F1长翅红眼果蝇为AaXbY,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为0,F1小翅红眼果蝇为aaXbY,雄性个体所占比例为100%。【小问3详解】自由组合定律研究的是分离和组合互不干扰的两对及两对以上的基因的遗传规律,若要验证该定律,必须要研究两对或两对以上的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所取两个亲本具有两对相对性状即可,所以可以选择②×④或③×④,EF正确。故选EF。19. 某植物的高杆(A)和矮杆(a)是一对相对性状,红花(B)和白花(b)是另一对相对性状。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可能位置如下图①、②、③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A/a和B/b两对基因遗传时可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是图中的______。(2)现将一株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测交,得到的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高杆红花:高杆白花:矮杆红花:矮杆白花=1:4:4:1,请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致死现象):①A/a和B/b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应该是图中的______。②根据该植株测交所得的F1的表现型及比例推测,该植株自交的话,所得的F1中,aabb个体比例为______%,AaBb个体的比例为______%。③根据该植株测交所得的F1的表现型及比例推测,该植株的性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A/a和B/b这两对基因之间发生互换的几率是______%。(3)该种植物另有两对相对性状:抗病(D)对感病(d)为显性;抗倒伏(E)对不抗倒伏(e)为显性。已知这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图中的③。研究人员发现,基因型为DdEe的植株在自交时,F1的表现型及比例总是为:抗病抗倒伏:抗病不抗倒伏:感病抗倒伏:感病不抗倒伏=5:3:3:1。请提出两种合理的假说:假说一:_____。假说二:_____。【答案】(1)③ (2) ①. ① ②. 1 ③. 34 ④. 40 (3) ①. 基因型DdEE和DDEe的个体致死 ②. 基因型为DE的雌配子或雄配子不育【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小问1详解】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需满足,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即图③。【小问2详解】①依据题干信息,AaBb测交,F1中:高杆红花:高杆白花:矮杆红花:矮杆白花=1:4:4:1,可推知,AaBb所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AB:Ab:aB:ab=1:4:4:1,即Ab位于一条染色体上,aB位于另一条染色体,即对应的图①所示。②结合小问①可知,AaBb所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AB:Ab:aB:ab=1:4:4:1,则AaBb自交,所产生的aabb个体比例为=1/100,即1%,AaBb所占的比例为。③结合小问①可知,AaBb所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AB:Ab:aB:ab=1:4:4:1=2:8:8:2,对于AaBb而言,一个AaBb精母细胞若发生交叉互换,则产生的精细胞类型为AB:Ab:aB:ab=1:1:1:1,一个AaBb精母细胞若不发生交叉互换,则产生精细胞类型为AB:ab=2:2或Ab:aB=2:2,故可知,当AaBb所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AB:Ab:aB:ab=2:8:8:2时,则发生互换的机率为=2/5=40%。【小问3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可知,基因型为DdEe的植株在自交时,F1的表现型及比例总是为:抗病抗倒伏(9D-E-):抗病不抗倒伏(1DDee、2Ddee):感病抗倒伏(1ddEE、2ddEe):感病不抗倒伏(ddee)=5:3:3:1,可推知:①配子致死:依据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可推知,De、dE、de均可育,则当基因型为DE的雌配子或雄配子不育(败育)时,就会出现抗病抗倒伏:抗病不抗倒伏:感病抗倒伏:感病不抗倒伏=5:3:3:1的现象,故假说一为:可能是基因型为DE的雌配子或雄配子不育;②基因型致死:当基因型DDEe和DdEE的个体致死时,也会出现5:3:3:1的性状分离比。故假说二为:基因型DdEE和DDEe的个体致死20. 乙脑病毒感染库蚊后,可在库蚊唾液腺中大量繁殖,库蚊在叮咬人时将乙脑病毒传染给人,可引起病人发热、寒战及全身不适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脑膜及脑组织发炎,造成脑部神经元变性坏死。请回答下列问题:(1)科学家获得一种显性突变库蚊(AABB)。A、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而且只含A或B一种显性基因的胚胎致死。基因型为A______bb和aaB______的胚胎致死。若纯合的雄蚊(AABB)与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F1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______%,F2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______%。(2)科学家拟用以下方法控制病毒的传播:将S基因转入基因型为AABB的库蚊体内,使其唾液腺细胞大量表达S蛋白,该蛋白可以抑制乙脑病毒的复制。在向库蚊细胞中导入S基因时,应该将S基因分别插入到A、B基因的紧邻位置(如下图),将该种纯合的转基因雄性库蚊释放到野生群体中,群体中库蚊体内病毒的平均数目就会逐代______(填“减少”或“增加”),原因是______。 (3)“蚊的口器属刺吸式口器,由上内唇、舌各1个,上、下颚各1对,共同组成细长的针状结构,包藏在鞘状下唇之内。上内唇细长,腹面凹陷构成食物管的内壁,舌位于上内唇之下,和上颚共同把开放的底面封闭起来,组成食管,以吸取液体食物。舌的中央有一条唾液管。上颚末端较宽如刀状,其内具细锯齿,是蚊吸血时用以切割皮肤的工具。下颚末端较窄呈细刀状,其末端具有锯齿,在吸血时随皮肤切开之后,起锯刺皮肤的功用。下唇末端裂为二片,称唇瓣。当雌蚊吸血时,针状结构刺入皮肤,而唇瓣在皮肤外挟住所有刺吸器官,下唇则向后弯曲而留在皮外,具有保护与支持刺吸器的作用。雄蚊的上、下颚退化或几乎消失,不能刺入皮肤,因而不适于吸血。”“适应”作为一个生物学术语,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上述资料体现了哪一方面的含义?______。【答案】(1) ①. A或a ②. B或b ③. 50 ④. 60 (2) ①. 减少 ②. S基因频率逐代升高,S基因表达的S蛋白会抑制乙脑病毒的复制 (3)生物体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导入S基因之后,会导致蚊子唾液腺大量表达S蛋白,从而抑制乙脑病毒的复制,从而降低库蚊体内病毒的平均数目。【小问1详解】由题意可知,AAbb、Aabb、aaBB、aaBb的胚胎均致死。若纯合的雄蚊(AABB)与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F1基因型全为AaBb,无致死现象,A的基因频率为50%;F2中A_B_:A_bb:aaB_:aabb应为9:3:3:1,由于A_bb和aaB_的胚胎致死,要淘汰掉3/16的A_bb、3/16的aaB_,因此对于A、a来说,会淘汰掉1/16的AA、1/8的Aa、3/16的aa,所以F2中AA:Aa:aa=3:6:1,故A的基因频率为60%。【小问2详解】群体中S基因频率逐代升高,而S基因表达的蛋白可以抑制蚊子体内病毒的增殖,使蚊子体内病毒平均数逐代减少。【小问3详解】适应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二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上述资料主要讲述蚊的口器结构适合完成吸血功能,体现了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点睛】本题“登革热病毒”为素材,考查转基因技术、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应用、基因频率的计算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提升推理和分析能力,属于考纲中的应用层次。组别杂交组合F1F21甲×乙红色果肉91红色果肉:69黄色果肉2甲×丙红色果肉89红色果肉:73黄色果肉品系①②③④隐性性状均为显性卷刚毛黑身残翅相应染色体Ⅱ、ⅢⅡⅡ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