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达州万源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九科)
2025达州万源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高2026届第二次月考(高二上)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1.C[解析] A项根据第2段“第二种是近现代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可知选项过度推断,原文只是客观说明了两种看法,并非否定第一种观点。B项“其实他们并没有了不起的道德学间”范围扩大,根据第二段最后两行,可知原文中明确说明没有道德学间的只有“三框”。D项“反映了华夏诸国文化与圆力上的等级差异”错误,根据原文“春秋时代的杞国为大禹之后,自然是华夏之国,但是因为国力太弱,其国君就一直被贬称为‘杞子’”。可知选项表述有误。 “杞国”仅因国力,而非因华夏文化被贬称。故选C.2. A[解析 A选项说“所以曾子-派整理《论谮》时直接称呼其字以表敬意”错误。因果关系不当。不是因子夏等人后来开宗立派“以表敬意”,而是认为“子夏等人不应该继续得到特别的尊敬”,所以只是“略略有点敬意罢了”。故选A。3.D[解析]体现了明显的学科融合的特点。将汉字应用历史上的时代名称以及地理位置融合考察。首先应该注意中原-一带的范围,指的是以周为中心的地区。结合原文第八段,“ 楚人因是蛮夷戎狄,即便是国君也只能处于低位”,再结合在文中的第四段“华夏小国诸侯和蛮夷戌狄诸侯则统称子或称男”,楚作为蛮夷地区不能够称之为公,所以D选项错误。故选D.4.①运用文献来证实:例如用《左传●隐公四年》里石碚的例子来论证“子”的称谓在春秋发生了变化。②运用文献来证伪:例如用“三桓"被尊称为“子”来驳“道德学问说"。(4 分)5.①西周时期,“子”是对华夏小国诸侯和蛮夷戎狄诸侯的称谓;②春秋初期,“子”还可以用来称呼华夏大国的公卿;③战国以后,“子”可以用来称呼公卿大夫及道德崇高学问伟大者。每点2分,共6分。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6分) 6.D “人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偏见并开始做出了改变”理解错误。人们暂时收起异样的眼光,是迫于哈 莫先生的社会地位,内心的偏见其实并未改变。7.C “烘托手法”理解错误,应该改为衬托(反衬)手法,以人们取乐的热闹场面反衬女主人公处境和 命运的悲惨。8 . ( 4 分 )①可以客观、全面展现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唤起人们的同情和反思。作者运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 叙述,有助于自由地展现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也能唤起读者对悲剧的反 思;②真实具体地表现世俗观念的愚昧与反动,揭示造成悲剧的根源,增强小说批判现实的力量。送葬人 既是事件的见证者,又是参与者,从这个人物视角讲述,更真实具体。(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9 . ( 6 分 )①小说叙述了巴蒂斯特太太的悲惨命运,揭露了恶俗戕害妇女、落后观念根深蒂固的社会本质,引发 人们对改良社会的思考。②小说刻画了一群缺乏同情心的冷漠无情的民众,揭露了人性愚昧冷酷,引发重 建人们道德良知的反思。(每点3分,意思相近即可,有其他角度,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一、古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20分)10.BDG11. C 闭门却扫的却是停止的意思,却话巴山的却是“再”的意思12.A“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错误,应该是“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13.(1)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显得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2)在院中只种竹和菊,终日悠闲而坐,那确实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14.材料一:孔子以为山为喻说理,形象生动地阐述学习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1分)材料二:阐述孔子的处止之道——随时而进,随时而退,肯定并劝勉赵公学习圣人之道。(2分)【参考译文】(一)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安适,行事勤勉,言语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可以说是好学了。”(《论语·学而》)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论语·雍也》)孔子说:“好比积土堆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好比填平洼地,虽然才倒了一筐土,但继续堆下去,那是我自己在往前努力。”(《论语·泰伯》)颜渊问仁德。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一旦做到这样了,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实践仁德在于自己,哪里在于别人呢?”颜渊说:“请问行仁德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二)赵公管理九郡,追求简约清静。他的做事风格严厉却不猛烈,待人和顺,但又不无原则地随波逐流。有人犯错,他总是怀恻隐之心来处理,但也不会因此宽恕他。因此他的声名没有不知道的。他常常对同僚说:“近来不想再做官了,每年(因为为官)要奔波万余里地,在外宦游的日子我已经厌倦了!哪里能够得到一处悠闲之地,修建一座小小的斋院,在院中只种竹和菊,终日悠闲而坐,那确实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有一天他又对我说:“我已经想好斋名了。”他说出了自己想好的名字,说:“我已经六十岁了,官到三品,也是我人生中该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了。用止斋这个名字可以吗?请你为我的书斋名写一篇文章。”我辞谢说:“您的精力还未衰退,朝廷内外对您都抱以期望之心,正期望您受到重用,造福天下,怎么能容许您现在停下来呢?况且我十分不才,怎敢接受您的命令?”赵公笑着说:“你言过其实了,到现在才辞官,对于我来说已是过错了,我怎敢还有其他的期望,来加重自己的过错?还是不要让我感到羞愧了。”我于是不敢再说什么,尽力为这个名字写一篇文章。我说:“随时而止的含义很重要啊!止有两个含义:有止而止,行而止。止而止,是指该进的时候,必须进;该退的时候,必须退。像遇到不顺、危险的时候停下来,像遇到坎坷的时候退下来,这就是随时机而止。行而止,是说在做事的时候要清楚明白,要明白的,是事理罢了。如身为父亲,要尽力做到慈爱;身为儿子,要尽力做到孝道;身为国君,尽力做到施行仁政;身为人臣,尽力做到尊敬国君。这就是要适得其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因此应当退的时候就退,可以不耽误时机;做事要清楚道义,就能得到适当的安排。由此看来,止的含义,不仅仅专指辞去禄位,闭门谢客,远离官场,隐居起来,避开俗世,没有烦恼。历观前人对止的不同理解,有功成名就,保全自身远离灾祸而停止为官的;有满足现状,讨厌骄傲喜好谦虚而停止为官的;有顺从自己的心愿,顺应生命的变化安于自己的处境而停止为官的,像汉代的留侯张良和疏广、疏受叔侄二人,以及晋代的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啊。这种停止为官的做法固然让人感到奇怪,但是如果只知前进而不知后退,得到后又担心失去,以及不考量自己的才能是否与自己的官职相称而贸然前进的人太多了。然而这些都不是圣人所说的止,圣人所说的止是什么样的呢?想做官时就出来做官,不想为官就辞官回家;想做多久就做多久,想快速辞官就快速辞官,能够做到这样的人是孔子啊。哎!能够明白随时而进随时而退的道理,大概只有圣人吧?孟子不是说:自从有人类以来,从来没有过像孔子一样的圣人吗?他又说:至于我所希望的,那就是学习孔子。赵公如果想学习止的道义,希望把孔子作为学习的对象,那样也会让孟子感到满足。冒昧地写出这些文字作为《止斋记》。”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A 本诗首联用战士二十岁远离父母随武将守边的事实,暗示了青年战士的远大理想,而非对朝廷穷 兵黩武,频繁征战的批判;诗歌情感昂扬,突出的是战士们为国事不怕牺牲,不怕困难的高尚情操,表达 的是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热忱,所以说“奠定感情基调”也有误。16 . (6分)①运用白描,不饰雕琢:首联叙述了士兵们年轻时奔赴边疆,颈联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边疆的恶劣环 境,均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渲染,却让人感到战士们的英勇与坚韧。②语言平实无华:本诗除了最后一联,均采用铺陈叙述的方式,用平实的语言叙写了守边战士的生活, 语言朴素自然,没有刻意雕饰的痕迹。③情感真挚朴素:本诗最后两句使用“小儒”“何足问”“看取”等日常用语,毫不掩饰自己对“小 儒”的不屑和对战士的推崇,以坚定的态度展现自己豪迈的气概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满腔热忱。解析:“朴素自然”这一艺术特色可以体现在文本的语言、内容、结构以及感情、主旨等方面,在语言方面 还可说“语言平实、浅显”,主题情感方面还可以写“真情流露、情感朴素”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但必须围绕“朴素自然”作答。(每点3分,任意答对2点即可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得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 (8分,每空1分,有添字、漏字、错别字均不给分)(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3)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18.(3分)C19.(4分)语句③,改为:示例一:人们也已经适应了“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示例二:“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人们也已经适应了。示例三:“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也已经被人们适应了。语句⑥,改为:就像是在刻意告诉对方“我说完了”。20、(4分)示例:因为人们总想用更强烈的词汇表达同样的意思,所以喜欢使用更夸张的词,导致大家都用的词表达效果下降。评分参考:句子包含正确的因果关系给1分,写出使用心理给1分,写出换用现象给1分,解释“贬值”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可酌情给分。21.(4分)①人不是先学了逻辑才会思考的②不学习逻辑起码有两点问题(不足、缺憾、缺陷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根据语境“不学习逻辑也能有逻辑地进行思考”可知,不是先学了逻辑才思考,以及后文“不是先学了语法才会说话一样”句式一致性,故可填写:人不是先学了逻辑才会思考的。②处,根据横线后语境可知,横线后说出了不学习逻辑存在的两个问题,故可填写:不学习逻辑起码有两点问题。 22.B(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濠梁之辩”中庄子违反了同一律。A项,违反了矛盾律;B项,违反了同一律;C项,违反了充足理由律;D项,违反了排中律。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