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A4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A4,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数九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计算寒冷天数的方法,从冬至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民间有描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人们用墨笔每天晕染一瓣儿梅花,九九八十一天过后,梅花点遍,春回大地。下图为24节气示意图和九九消寒图。读图完成下面1-2小题。
1.下列四图中,能正确反映出数九第一天时龙岩太阳视运动轨迹的是( )
A. B.
C. D.
2.右图中的九九消寒图已晕染梅花20瓣,此时我国( )
A.春回大地,可以欣赏桃花盛开B.天安门广场升旗时间为一年中最早
C.正午物体影子达到一年中最长D.昼短夜长,黑夜时长越来越短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数字序号代表不同岩层。读图,完成下面3-4小题。
3.下列不正确的是( )
A.断层①形成时间晚于岩层② B.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不相同
C.⑤形成时间早于岩层① D.岩层⑥形成时间早于断层①
4.有关a、b、c、d地地貌特征及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地为背斜山,受外力作用常常会形成谷地
B.图中b地为火山,地表由坚硬的花岗岩组成
C.图中c地为河谷,河流水量大,可建坝发电
D.图中d地山高谷深,地表河网密布
2022年12月4日凌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东部塞梅鲁火山开始喷发,喷出的火山灰烟柱高达1500米,喷出物向南和东南方向飘散到卢马姜县多个乡村。下图分别为爪哇岛位置及地形示意图和岩石图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5-6小题。
5.塞梅鲁火山口附近的岩石类型主要是上图中的( )
A.①B.②C.③D.④
6.塞梅鲁火山喷出物向南和东南方向飘散的主要原因是( )
A.东南信风的影响B.盛行西风的影响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D.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地质工作者在流经青藏高原东部的澜沧江某干流河段附近发现一处古河道(图a),古河道上存在一处堆积物高地,主要由棱角状碎石及砂土构成。为研究古河道的演化过程,工作者在达德沟口附近某处(海拔3244m)开挖人工剖面(图b)。河流中沉积物的粒径大小受水动力制约,水动力减弱沉积物为黏土。完成下面7-8小题。
7.形成堆积物高地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冬季风搬运、堆积作用B.古河道的流水搬运、堆积作用
C.冰川的搬运、堆积作用D.达德沟泥石流搬运、堆积作用
8.达德沟口人工剖面中湖相黏土层与河流相砾石层相间分布的原因是( )
A.河流径流量变化B.地壳升降运动
C.植被覆盖变化D.人类活动干预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近地面天气系统等压线示意图(图中实线所示),图中虚线为12小时后该天气系统等压线所在位置。读图回答下面9-10小题。
9.甲地风向的变化是( )
A.偏南风→西北风 B.西南风→东南风
C.东南风→东北风 D.偏东风→偏北风
10.甲地经历的天气变化是( )
A.暖锋过境,阴雨连绵
B.冷锋过境,气温下降
C.暖气团控制,天气稳定
D.反气旋控制,天气晴朗
下图为四个气象观测站所记录的气象资料,图中的符号代表各站每月的气温和降水量。据此,完成下面11-12小题。
11.乙观测站的气候类型可能为( )
A.地中海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
12.对甲观测站所属地区植被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叶子坚硬,叶面多有蜡质层B.植被高大茂密,种类丰富,结构复杂
C.终年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D.有明显季相变化,夏季盛叶冬季无叶
鄱阳湖的入湖泥沙主要来自赣江等周边河流,出湖泥沙由湖口输入长江。2003年以来,随着入湖泥沙量显著减少和三峡水库蓄水运行,鄱阳湖泥沙和水量的吞吐平衡发生了变化。左图为“鄱阳湖水系图”,右图为“鄱阳湖湖口水文站出湖沙量的时间变化图”,完成下面13-14小题。
13.1980~1990年,鄱阳湖7~9月出湖输沙量小的主要原因是( )
A.长江水顶托B.鄱阳湖水位高C.赣江来沙少D.长江来沙少
14.三峡工程运行后,推测鄱阳湖泥沙吞吐特征( )
A.湖口附近泥沙冲刷增强B.湖岸滩淤积物粒径减小
C.湖口附近湖床高度升高D.湖区总体出湖沙量减少
土壤有机质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累积量主要取决于有机质的输入数量及其周转速度。武夷山位于福建省西部,是我国大陆东南部最高峰,山地植被垂直分异显著。近年来,武夷山高山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减少趋势。下图分别为武夷山地理位置及其东坡垂直自然带、土壤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15-16小题。
15.随着海拔高度增加,武夷山东坡( )
A.物理风化作用会减弱B.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
C.水分会减少D.生物量增加
16.武夷山高山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减少趋势,可能是高山地区( )
A.水分增加B.温度上升C.草甸植被增加D.农业生产破坏
二、综合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10分)
印度尼西亚林火多发,林火潜在风险与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有关。如图示意某年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太平洋地区的大气环流。
用箭头将图示大气环流补充完整。推测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印度尼西亚林火潜在风险的变化,并据图说明原因。(10分)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共18分)
发源于阿尔泰山东段的乌伦古河,经吉力湖和库依尔尕河最终注入布伦托海(如图左)。20世纪60年代以来,乌伦古河径流量逐渐减小,布伦托海生态环境逐渐恶化。70年代,通过修建“引额济海”渠道(如图右)补给布伦托海,湖区生态环境逐渐改善,但渠道建成初期,吉力湖却逐渐咸化。
乌伦古河汛期出现在5、6月份,分析该河7月径流量相对较小的自然原因。(4分)
结合材料判断“引额济海”渠道修建后库依尔尕河的流向,并说明布伦托海盐度变化特点。(6分)
(3)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简述“引额济海”渠道修建后布伦托海生态环境逐渐改善的表现。(8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24分)
森林火灾发生后,森林生态系统的微气候、土壤理化性质以及植物群落结构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某科研小组对内蒙古大兴安岭不同年份火烧迹地进行了研究。图1表示不同火烧年份阳坡冻土区土壤碳储量比较,图2表示不同火烧年份阴坡冻土区土壤碳储量比较,对照区为非过火区域。土壤碳包括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土壤有机碳(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主要分布于土壤上层。
简述森林火灾对森林土壤的影响。(4分)
比较3年火烧迹地和对照区0-20cm土层和20-40cm土层土壤碳储量变化的差异,并分析原因。(8分)
推测高强度火烧后植被恢复较好的坡向及原因。(6分)
(4)在草本植物、苔藓地衣、乔木、灌木中,选择高强度火烧后植被恢复初期林下植被的优势物种,并说明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7.
(4分)
林火潜在风险变大(2分);原因: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该地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减少,气温较高,易发生森林火灾(4分)。
18.(1)(该河主要补给水源是季节性积雪融水)。随着气温回升,5月积雪大量融化,7月融雪补给锐减;7月气温较5月高,蒸发量较大。(4分)
(2)修建后,自西北流向东南(布伦托海流向吉力湖)。(2分)修建前,布伦托海无出水口为咸水湖,随着湖泊萎缩,盐度不断升高;修建后,额尔齐斯河河水注入布伦托海,淡水稀释使盐度降低(4分)。
(3)入湖水量增加,水位上升,湖面扩大;增加湖面蒸发量,改善局部小气候;湖泊水体得以更新,水质改善;湿地面积增加,湖泊生物多样性增加。(8分)
19.(1)有利影响:土壤养分增加;土壤中的害虫等减少。不利影响:土壤孔隙度下降;土壤含水量下降;土壤的保水性和渗透性降低;土壤微生物数量减少;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减少。(只从一个方面回答得2分,共4分)
(2)差异:与对照区相比,3年火烧迹地0-20cm土层土壤碳储量少,20-40cm土层土壤碳储量多。(2分)
原因:火烧破坏了地表植被,地表裸露,减少了表层(0-20cm)土壤的碳供给,同时裸露的土壤受到风、雨等的侵蚀,造成其碳储量显著流失,从而使得3年火烧迹地0-20cm土层土壤碳储量减少;但火烧造成了含有较多有机碳的植物残骸在短时间内成为下层(20-40cm)土壤碳的来源,使下层土壤碳储量增加,从而使得3年火烧地20-40cm土层土壤碳储量增多。(6分)
(3)阴坡。原因:与阳坡相比,阴坡的土壤有机碳储量较多;阴坡光照较弱,气温较低,土壤水分条件较好,有利于植被恢复。(6分)
(4)灌木。理由:与草本植物、苔藓地衣相比,灌木的根较深,受森林火灾的影响较小,火烧后可快速生长成为优势物种;与乔木相比,灌木生长所需的养分较少,在高强度火烧恢复初期更容易成为优势物种。(6分)
1.A 2.D
【解析】1.从冬至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数九第一天时为冬至日后一天,福州位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方位,BD错误;此时福州昼短夜长,C错误;太阳东南升起,西南日落,A正确。故选A。
2.根据材料可知,民间有描画九九消寒围的习俗,人们用墨笔每天晕染一瓣儿梅花,右图中的九九消寒图已晕染梅花20瓣,说明已过冬至20天,此时是1月上旬前后,地球公转到冬至(12月22日前后)和次年春分(3月21日前后)之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但太阳直射点在向北移动,位于北半球的北京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D正确;此时北京仍处于冬季,A错误;夏至日天安门广场升旗时间为一年中最早,B错误;北半球冬至时,北京正午物体影子达到一年中最长,C错误。故选D。
【点睛】一年分二十四节气,两个相邻节气时间间隔是15天左右。春分为3月21日前后,夏至为6月22日前后,秋分为9月23日前后,冬至为12月22日前后。
3.C 4.A
【解析】3.岩层②出现了错位,说明断层①形成时间晚于岩层②,A选项不符合题意;③为变质岩,受变质作用形成,④为岩浆岩,是岩浆上升冷凝作用形成,因此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不同,B选项不符合题意;⑤为岩浆岩,切断了①岩层,证明⑤形成时间比①岩层形成时间要晚,C符合题意;岩层⑥出现断裂,且出现相对下降,所以岩层⑥形成时间早于断层①,D不符合题意。故选C。
4.由图可知,图中a地为背斜山,由于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较破碎,易被侵蚀而成为谷地,A正确。图中b地为火山,地表由玄武岩组成,花岗岩为侵入岩,B错误。图中c地为河谷,河流水量大,但由于是断裂带,建坝地质条件差,C错误。图中d地是喀斯特地形,难以储存地表水,下渗多,地下河广布,D错误。故选A。
【点睛】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5.B 6.D
【解析】5.塞梅鲁火山口附近的岩石类型为岩浆岩,阅读右图可知,三大类岩石可以转化为岩浆,岩浆变为岩浆岩,①为岩浆,②为岩浆岩,岩浆岩与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③为变质岩,碎屑物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④为沉积岩,所以塞梅鲁火山口附近的岩石类型主要是右图中的②(岩浆岩),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塞梅鲁位于赤道以南,12月4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偏移形成西北风,塞梅鲁火山喷发后,火山喷出物的主要扩散方向是东南方,主要原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D正确;受东南信风影响,喷出物向西北飘散,A错误;塞梅鲁火山纬度较低,不受西风带影响,B错误;风向偏转的主要原因不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C错误。故选D。
【点睛】一月份太阳直射南半球,所以气压带风带南移,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向左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偏转为西北风,因此澳大利亚北部1月份盛行西北季风。
7.D 8.A
【解析】7.由材料可知,堆积物高地位于地势高差较大的达德沟沟口,其物质由棱角状碎石及砂土构成,因此其形成与达德沟泥石流的搬运、堆积作用有关,D正确;当地地处我国西南横断山区,高地北部山脉众多,受冬季风影响较弱,不可能搬运并堆积棱角状碎石等粒径较大的物质,A错误;古河道为弯曲河道,其存在期间可能流速较平缓,其沉积物粒径应当较小,且高地规模明显大于古河道范围,因此与古河道的流水作用关系不大,B错误;达德沟为沟谷而非冰川槽谷,且沉积物为河流相砾石和湖相黏土,冰川作用不明显,C错误。故选D。
8.结合所学知识,由于泥石流堆积体阻塞河道,水位抬高,形成堰塞湖,湖水流速减缓,形成湖相黏土沉积。由于青藏高原东部河流流量变化大,夏季冰雪融化量大或暴雨,导致间歇性洪水流速快,携带砾石冲入堰塞湖形成砾石堆积,最终形成湖相黏土层与河流相砾石层相间分布,A正确;与地壳运动、植被覆盖变化、人类活动关系较小,BCD错误。故选A。
【点睛】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下来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
9.A 10.B
【解析】9.只有气旋才会形成冷暖锋,且位于低压槽附近。我国位于北半球,图中的气旋为北半球气旋,此处气旋呈逆时针向内辐合,所以图中的锋面气旋偏西侧的是冷锋,偏东侧的为暖锋。气旋处越向中心气压值越低,风向由高压吹向低压,并向右偏转,此时甲地风向偏南;12小时后,虚线处甲地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应为由偏东指向偏西,结合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右偏而形成西北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我国位于北半球,图中的气旋为北半球气旋,此处气旋呈逆时针向内辐合,所以图中的锋面气旋偏西侧的是冷锋,偏东侧的为暖锋。此时甲地位于冷锋的锋前位置,12小时后,甲地位于冷锋锋后位置,即冷锋过境。冷锋过境会导致气温下降,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锋面在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称为冷锋。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占据了原来暖气团所在的位置。
11.D 12.A
【解析】11.乙最低气温在0℃以上,为温带气候,月降水量比较平均,降水量差异不大,符合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全年温和湿润的气候特点,故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排除ABC,故选D。
12.甲地气温高时降水少,气温较低时降水较多,最低气温在0℃以上,为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的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叶子坚硬,叶面多有蜡质层,A正确;植被高大茂密,种类丰富,结构复杂,对应的是热带雨林气候钟的热带雨林,B错误;终年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对应的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错误;有明显季相变化,夏季盛叶冬季无叶,对应的是温带季风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气候区的温带落叶阔叶林,D错误。故选A。
【点睛】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夏热降水少,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
13.A 14.A
【分析】13.据材料可知,鄱阳湖对长江有调节作用,7~9月为长江流域的雨季,长江处于丰水期,水位高,长江水补给鄱阳湖,鄱阳湖出湖的水受长江的顶托作用,出湖水量减少,流速减慢,泥沙很难被湖水搬运到长江,A正确;长江水位高,B错误;赣江处于雨季,降水丰富,径流量较大,故赣江来沙多,C错误;长江来沙较多,D错误。故选A。
14.由于三峡水库的蓄水运行,每年7~9月三峡蓄洪导致长江中下游水位下降,湖面与江面落差增大,流速快,搬运能力增强,出湖泥沙增加,故湖口附近泥沙冲刷增强,A正确,D错误;湖岸滩淤积物粒径增加,B错误;湖口附近湖床高度下降,C错误的。故选A。
【点睛】河流冲刷:水流对河床的冲蚀淘刷过程。河床泥沙在水流作用下,向下游搬移而引起河床降低或岸线后退。凡水流的挟沙能力大于上游的来沙量时,河床都发生冲刷。冲刷又分为在河床上较普遍发生的一般冲刷和受工程影响而发生的局部冲刷。
15.B 16.B
【解析】15.读图可知,高海拔地区地表植被较少,昼夜温差较大,物理风化作用较强,A错误;植被分布由森林向草甸演替,海拔较高地区地表有机质分解减慢,且草甸吸收养分较森林植被少,理由土壤有机质积累,故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B正确;随海拔升高,地形雨先增多后减少,因此武夷山东坡水分可能会先增多后减少,C错误;随着海拔高度增加,热量逐渐减少,生物量相应减少,D错误。故选B。
16.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武夷山所在区域热量条件改善,低海拔处的森林植被向高海拔生长,草甸植被减少,土壤有机质消耗增多,且有机质分解加快,导致高山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B正确,C错误;温度升高,蒸发加剧,水分减少,A错误;武夷山高山地区人类活动少,D错误。故选B。
【点睛】温度和降水是武夷山植被形成和分布的基本条件,温度的变化会影响植被形态、物候期和生长速度等方面,而降水的多少和分配则直接影响植被的分布范围和类型。
17.
林火潜在风险变大;原因: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该地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减少,气温较高,易发生森林火灾。
【分析】本题以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太平洋地区的大气环流为材料,涉及厄尔尼诺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及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状况分析,暖水区气温异常升高,气流上升,冷水区气流下沉,近地面气流由冷水区流向暖水区,高空气流由暖水区流向冷水区,整个区域大气环流如下图所示:
2015年9~12月印度尼西亚林火潜在风险的变化可能会变大,原因如下: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印度尼西亚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海水温度降低,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被下沉气流代替,气候由湿润多雨变成干旱少雨,容易引发森林火灾。
18.(1)(主要补给水源是季节性积雪融水。)随着气温回升,5月积雪大量融化,7月融雪补给锐减;7月气温较5月高,蒸发量较大。
(2)自西北流向东南(布伦托海流向吉力湖)。修建前,布伦托海无出水口为咸水湖,随着湖泊萎缩,盐度不断升高;修建后,额尔齐斯河河水注入布伦托海,淡水稀释使盐度降低。
(3)入湖水量增加,水位上升,湖面扩大;增加湖面蒸发量,改善局部小气候;湖泊水体得以更新,水质改善;湿地面积增加,湖泊生物多样性增加。
【分析】本大题以乌伦古河的和吉力湖的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图文信息获取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学生的综合思维学科素养。
【详解】(1)乌伦古河位于内陆地区,发源于阿尔泰山,主要补给水源是季节性积雪融水,随着气温回升,融雪量增加水量增加,5、6月份由于季节性积雪融水多,补给量大,7月份由于积雪减少,河流补给减少,且随着气温增高,蒸发量增加,使7月份径流量较小。
(2)根据材料,乌伦古河经吉力湖和库依尔尕河最终注入布伦托海,说明修建前,库依尔尕河流向布伦托海,故流向为自东南流向西北。结合材料“修建了‘引额济海’渠道,布伦托海的水量增加,湖区生态环境改善,布伦托海经库依尔尕河补给吉力湖,故修建后库尔尕河自西北流向东南。修建前布伦托海没有出水口,只有乌伦古河经吉力湖和库依尔尕河流入湖泊,没有径流流出,只有河流流入,河流带来的盐分逐渐积累,且随着湖泊萎缩,盐度逐渐变高。修建后盐度降低,主要原因是额尔齐斯河流入布伦托海后对湖水的盐类物质有稀释作用,导致盐度降低。并且布伦托海的水经库依尔尕河流出,带走了部分盐类物质,盐度降低。
(3)”引额济海“渠道修建后,布伦托海的入湖水量增加,因而水位上升,湖面扩大。布伦托海的湖面增大,湖面蒸发的水汽增多,大气湿度增加,会改善局部小气候。蒸发的水汽再度形成降雨注入湖泊,湖泊水体得以更新,水质改善。湖泊面积增大,湿地面积增加,湖泊生物生存空间大,湖泊生物多样性增加。
19.(1)有利影响:土壤养分增加;土壤中的害虫等减少。不利影响:土壤孔隙度下降;土壤含水量下降;土壤的保水性和渗透性降低;土壤微生物数量减少;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减少。
(2)差异:与对照区相比,3年火烧迹地0-20cm土层土壤碳储量少,20-40cm土层土壤碳储量多。原因:火烧破坏了地表植被,地表裸露,减少了表层(0-20cm)土壤的碳供给,同时裸露的土壤受到风、雨等的侵蚀,造成其碳储量显著流失,从而使得3年火烧迹地0-20cm土层土壤碳储量减少;但火烧造成了含有较多有机碳的植物残骸在短时间内成为下层(20-40cm)土壤碳的来源,使下层土壤碳储量增加,从而使得3年火烧地20-40cm土层土壤碳储量增多。
(3)阴坡。原因:与阳坡相比,阴坡的土壤有机碳储量较多;阴坡光照较弱,气温较低,土壤水分条件较好,有利于植被恢复。
(4)灌木。理由:与草本植物、苔藓地衣相比,灌木的根较深,受森林火灾的影响较小,火烧后可快速生长成为优势物种;与乔木相比,灌木生长所需的养分较少,在高强度火烧恢复初期更容易成为优势物种。
【分析】本题以大兴安岭地区不同火烧年份阳坡、阴坡冻土区土壤碳储量比较为情景,考查土壤的形成、影响植被的因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等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应辩证地分析森林火灾对森林土壤的影响,主要从火灾对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土壤理化性质等的影响方面回答。其有利影响包括:大量植被燃烧后会转换成草木灰进入土壤,土壤养分增加;高温及燃烧环境下,土壤中的害虫等减少。不利影响包括:森林火灾烧毁地表植被的同时,破坏了土壤的凋落物层和腐殖质层,使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减少,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含水量下降,土壤的保水性和渗透性降低;高温及燃烧环境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减少。
(2)读图中信息即可得出3年火烧迹地和对照区0-20cm土层和20-40cm土层土壤碳储量变化的差异,与对照区相比,3年火烧迹地0-20cm土层土壤碳储量减少,20-40cm土层土壤碳储量增多。原因应从表层土壤碳供给、外力侵蚀作用、下渗作用对下层土壤储碳量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火烧破坏了地表植被,地表裸露、植被稀少,表层(0-20cm)土壤的碳供给减少,同时裸露的土壤相比20-40cm土层更易受到风、雨等外力的侵蚀,造成其碳储量显著流失,从而使得3年火烧迹地0-20cm土层土壤碳储量减少;但火烧造成了含有较多有机碳的植物残骸(如根系)在短时间内成为下层(20-40cm)土壤碳的来源,使下层土壤碳储量增加,从而使得3年火烧地20-40cm土层土壤碳储量增多。
(3)火烧后,土壤含水量显著下降。阴坡光照较弱,气温较低,土壤水分条件较好,有利于植被恢复;阳坡光照充足,蒸发作用强,土壤含水量较少,不利于植被恢复。所以高强度火烧后植被恢 复较好的坡向是阴坡。
(4)本题一方面分析林火发生后四类植被所受影响的大小,与草本植物、苔藓地衣相比,灌木的根较深,受森林火灾的影响较小,火烧后残余部分可快速生长成为优势物种;另一方面从生物竞争的角度,分析哪一类植被更能适应林火发生后的环境。与乔木相比,灌木生长所需的养分较少,在高强度火烧恢复初期更容易成为优势物种。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C
A
B
D
D
A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A
A
A
B
B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A4,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右图中有关序号的叙述,正确的是,与下降风成因类似的风是,该岛褐色“巧克力”景观出现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