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解析版)-A4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解析版)-A4,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周易》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时量:60分钟 满分:100分
考生注意:1.本学科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满分100分。
2.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共16道小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48分)
1.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属于元谋人遗址、北京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共同点的是( )
A. 发现于黄河流域B. 都发掘出了头盖骨化石
C. 都发现有人工取火的迹象D. 都发掘出粗糙的打制石器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重要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属于旧石器时代,因此都使用打制石器,都发掘出粗糙的打制石器,D项正确;元谋人发现于长江流域,排除A项;北京人遗址发掘出头盖骨化石,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元谋人发掘出了上门齿化石,排除BC项。故选D项。
2. 以下是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掘情况简表,据此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
A. 北京人遗址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遗址
B. 北京人遗址考古发掘内涵丰富、材料齐全
C. 北京人饲养了大量的牲畜
D. 北京人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掘情况简表”和所学知识可知,发掘出了人类化石多个、灰烬层、大量动物烧骨、动物化石、石器,表明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使用石器,说明北京人遗址考古发掘丰富,B项正确;元谋人遗址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遗址,排除A项;北京人时期还没有开始饲养牲畜,排除C项;北京人时期还没有过定居生活,排除D项。故选B项。
3. 《周易》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御风雨。”促进人类建造“宫室”过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火的广泛使用B. 人类环保意识的产生
C. 农业起源和发展D. 生产工具的改进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原始农业出现,农耕生活使人类有了盖房定居的生活,并从事更多的生产劳动,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C项正确;旧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广泛使用火了,不是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当时人类还未产生环保意识,排除B项;生产工具改进促进了生产力进步,与定居生活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4. 下列发掘出的古人类遗址中,对研究我国原始稻作文化价值最大的是( )
A. 元谋人遗址B. 北京人遗址C. 半坡遗址D. 河姆渡遗址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对研究我国原始稻作文化价值最大的是”和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D项正确;元谋人遗址发现于云南元谋县,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元谋人不种水稻,排除A项;北京人遗址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过着群居生活,靠打猎和采摘生活,还没有农耕,排除B项;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于距今五六千年,北方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们居住着半地穴房子,种植的粮食作物是粟,排除C项。故选D项。
5. 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地区气候湿润,雨水充沛,草木茂盛,虫兽较多。因此,最适合他们居住的房屋样式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其生活的遗址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由于南方多雨潮湿,因而住着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B项正确;洞穴是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居住的地方,排除A项;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排除C项;搭上草棚的水井不是房屋,不能用来居住,排除D项。故选B项。
6. 小亮所在的学习小组收集了许多关于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生产生活资料图片进行探究性学习。据此,你可以推断出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
A. 旧石器时代文明B. 新石器时代文明
C. 铁器时代文明D. 青铜时代文明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生产生活资料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他们都是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都属于新石器时代,B项正确;元谋人、北京人属于旧石器时代,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进入铁器时代,排除C项;商周时期是青铜文明,排除D项。故选B项。
7. 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制作彩陶,这些彩陶表面的图案主要是( )
A. 鱼、鸟、花B. 猪、牛、羊
C. 劳动者生产场景D. 氏族间战争场面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制作彩陶”和所学知识可知,彩陶表面的图案主要是鱼、鸟、花,A项正确;河姆渡遗址有猪纹陶钵,仰韶文化彩陶表面的图案没有猪、牛、羊,排除B项;劳动者生产场景不是彩陶的主要内容,排除C项;氏族间战争是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A项。
8. 考古学家在对大汶口文化晚期同一墓地的墓葬考古中发现,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同一群体内部( )
A. 大家使用共有的工具B. 没有贫富贵贱差别
C. 成员之间地位平等D. 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在对大汶口文化晚期同一墓地的墓葬考古中发现,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可知,大汶口晚期墓葬的随葬品数量出现了显著差别,表明出现了贫富分化,D项正确;题干只提到了随葬品的多少,无法体现大家使用共有的工具,排除A项;题干中只提到了大汶口的随葬品分布不均情况,具有明显的差别,排除B项;题干中提到“有的却一无所有”,说明成员之间地位并不平等,排除C项。故选D项。
9. 良渚古城的北部和西北部建有同时期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等等。这些发现反映了良渚( )
A.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B. 社会阶级分化严重
C. 产生原始宗教信仰D. 统治者横征暴敛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良渚古城的北部和西北部建有同时期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等等”可知,良渚古城遗址中发现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出土了大型建筑物,说明了良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不同人群的差别,无法说明社会阶级分化严重,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大型水利工程和高级建筑,并未涉及其用途,无法说明原始宗教信仰产生,排除C项;统治者横征暴敛与良渚文化遗址的时代特征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 浙江会稽山有一座祭祀中国古代某历史人物的庙宇,内有对联一副:“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甲;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淮。”这副对联赞美的是( )
A. 炎帝、黄帝的开创精神B. 尧、舜的治国理政功绩
C. 大禹的无私奉献精神D. 商汤敢于革命的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甲;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淮。”由此判断可知,材料说明的是大禹治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说中禹吸取其父鲧堵塞之法失败的教训,“三过家门而不入”,专心治水,采用疏导方法,用13年时间成功治理黄河水泛滥,C项正确;炎帝教民农耕,黄帝创制舟车,不涉及治水,排除A项;尧舜治国理政属于政治方面,排除B项;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排除D项。故选C项。
11. 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每年清明时节,都有大量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这里祭拜,平日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炎帝、黄帝是古代最著名的首领
B 炎帝、黄帝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
C. 炎帝、黄帝的势力和声望十分强大
D. 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每年清明时节,都有大量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这里祭拜”和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D项正确;炎帝、黄帝是古代最著名的首领,和史实符合,但是题目强调的是黄帝被祭拜的原因,排除A项;黄帝部落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炎帝部落,不是祭拜黄帝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炎帝、黄帝的势力和声望十分强大,和史实符合,但是题目强调的是黄帝被祭拜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2. 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而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是( )
A. 黄帝B. 舜C. 禹D. 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而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是夏朝的开国君主,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C项正确;黄帝,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传他始制衣冠、建造舟车等,但并未建立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排除A项;舜是古代传说中以孝悌闻名,但并未建立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排除B项;启是禹的儿子,继承了禹的王位,开创了世袭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3.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长60厘米,由2000多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镶嵌而成,被誉为“华夏第一龙”。该文物反映了( )
A. 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B. 商朝经济文化的强盛
C. 西周文明的兴盛D.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长60厘米,由2000多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镶嵌而成”和所学知识可知,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等,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A项正确;经上分析,二里头遗址属于夏朝文明,而不是商朝文明、西周文明以及春秋时期的文明,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 《周易·革》中指出:“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则材料肯定了下列哪一事件的正义性( )
A. 牧野之战B. 盘庚迁都C. 国人暴动D. 迁都洛邑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大战中商军在阵前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商纣逃到露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A项正确;盘庚迁都是把商朝的都城从亳迁到了殷,排除B项;国人暴动是西周平民反抗周厉王暴政的运动,排除C项;周平王迁都洛邑,天子地位一落千丈,春秋时期开始,排除D项。故选A项。
15. 下图是出土于河南新郑的郑国九鼎八簋。作为诸侯的郑国国君使用九鼎八簋,这则史料说明了春秋时期( )
A. 称霸斗争十分激烈B. 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C. 青铜冶炼技术发达D. 郑国疆域非常辽阔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作为诸侯的郑国国君使用九鼎八簋”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奴隶制时代,铜鼎不但是王权的象征,而且各级奴隶主贵族也因等级不同,使用铜鼎的礼数也不同。使用鼎的多少,是有严格规定的。春秋时期郑国使用“九鼎八簋”,这体现了诸侯僭越了天子之礼,说明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乐制度遭到破坏,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郑国和其他诸侯的称霸斗争,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礼崩乐坏,与青铜冶炼技术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礼崩乐坏,与郑国疆域非常辽阔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6. 下图是出土于湖北的勾践剑(左)和夫差矛(右)。这些文物见证了当时( )
A. 发达的农业技术B. 活跃的商业活动
C. 高超的铸造工艺D. 繁荣的思想学术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出土于湖北的勾践剑(左)和夫差矛(右)属于春秋时期的兵器,至今仍然非常锋利,见证了当时高超的铸造工艺,C项正确;图示为兵器,并非农具,与农业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兵器并不是商品交换的表现,无法见证活跃的商业活动,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体现了繁荣的思想学术,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共4道题,第17、18题各14分,第19、20题各12分,共52分)
17. 利用一手史料探知人类起源。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古人类学家对化石进行科学测定,可以知道该生物体的大约生存时间。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请指出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生存时间。并指出他们在人类进化史上演化发展到了哪一阶段。
材料二 在发掘北京人居住的山洞时,曾从土石的地层里发现烧过的木炭和灰烬……并不是普遍地分散在地层里,只是堆积在一起,或布满在一处。
——裴文中《中国石器时代》
(2)阅读材料二,请你从该材料了解到的信息中提出一个问题,并对该问题进行解答。
材料三
(3)山顶洞人作为晚期智人,在许多方面都比北京人有进步。据材料三,请指出山顶洞人的进步之处。
(4)综上所述,请概括指出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是根据什么来研究古人类历史的。
【答案】(1)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都处于直立人阶段。
(2)问题如:北京人居住的山洞里发掘有成堆的灰烬、烧过的木炭,这说明了什么?回答:成堆的灰烬说明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或:问题: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这一说法有何证据?回答: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居住的山洞里发掘有成堆的灰烬、烧过的木炭。)
(3)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火;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的同时,开始制作骨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
(4)根据考古发掘的古人类化石、遗迹、石器等来研究古人类历史。
【解析】
【小问1详解】
时间:元谋人:根据材料中的“元谋人上门齿化石”并结合所学元谋人相关知识可知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根据材料中的“北京人牙齿化石和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并结合所学北京人相关知识可知距今约70万-20万年。
阶段:结合元谋人和北京人在人类进化史上的阶段可知都处于直立人阶段。
【小问2详解】
问题:根据材料“在发掘北京人居住的山洞时,曾从土石的地层里发现烧过的木炭和灰烬”可知北京人居住的山洞里发掘有成堆的灰烬、烧过的木炭,这说明了什么?回答:根据材料“只是堆积在一起,或布满在一处”可知成堆的灰烬说明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
或:问题:根据材料“曾从土石的地层里发现烧过的木炭和灰烬”可知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这一说法有何证据?回答:根据材料“只是堆积在一起,或布满在一处”可知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居住的山洞里发掘有成堆的灰烬、烧过的木炭。
【小问3详解】
进步之处:根据材料中的北京人制造使用的石器、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可知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火;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的同时,开始制作骨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
【小问4详解】
结合材料中的元谋人上门齿化石、使用的石器和北京人使用火的灰烬遗迹可知根据考古发掘的古人类化石、遗迹、石器等来研究古人类历史。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写出你能得到的历史信息。
材料二 人们砍去树木,铲除荆棘和杂草,晒干后焚毁,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进行简单的松土平整后即行播种,这种原始农业通常称为“刀耕火种”。农业的发明无疑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所以新石器时代被誉为“农业革命时代”。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2)据材料二,指出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原始农业的发明的重要表现或标志。
材料三 根据恩格斯关于“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的观点,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提出进入文明社会标准:一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三是出现王权和国家。
——《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我国提出的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请用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4000至5000年我国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答案】(1)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2)方式:刀耕火种;标志:农作物的出现、定居生活、磨制石器、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等。
(3)标准:城市、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考古成就: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了国家;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距今约4000年的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国家。
【解析】
【小问1详解】
历史信息:据材料“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粒”“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的 碳化粟粒和黍粒”可知,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小问2详解】
耕作方式:据材料“人们砍去树木,铲除荆棘和杂草,晒干后焚毁,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进行简单的松土平整后即行播种,这种原始农业通常称之为刀耕火种”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
标志:结合所学原始农业出现的标志可知农作物的出现、定居生活、磨制石器、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等。
【小问3详解】
标准:根据材料“一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三是出现王权和国家”可知城市、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考古成就:结合所学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的重大意义可知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了国家;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距今约4000年的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国家。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据材料一,请写出图中①②空白处的制度或人物的名称。
材料二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依次写出图中A、B、C、D所代表的四个等级的身份。并指出诸侯承担的义务。
材料三 分封制通过血缘关系,把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加强了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对于维护以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控制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广大地区是一种有效的统治方式;同时,密切了王室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3)据材料三,请概括指出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答案】(1)①禅让制;②启。
(2)A:天子,B:诸侯,C:卿大夫,D:士;诸侯义务:向天子进献贡赋,服从周王调兵。
(3)加强了经济文化联系,维护了统治,密切了民族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名称:①结合所学可知,尧舜禹时期通过选贤方式选举部落联盟首领,也就是禅让制;②启。
【小问2详解】
身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中贵族等级可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因此A、B、C、D所代表的四个等级的身份分别为:A:天子,B:诸侯,C:卿大夫,D:士;
诸侯义务:根据材料中的“进献贡物、服从周王调兵”可知向天子进献贡赋,服从周王调兵。
【小问3详解】
作用:根据材料“加强了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对于维护以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控制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广大地区是一种有效的统治方式”可知加强了经济文化联系,维护了统治;根据材料“密切了王室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可知密切了民族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语·齐语》记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金属)以铸锄、夷、斤、㔉,试诸壤土。”
(1)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的表现。
材料二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方伯指的是一方诸侯之长)。
——《史记·周本纪》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政治格局呈现怎样的新面貌。并请你列举出当时几位强大的“方伯”。
材料三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出现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以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
【答案】(1)铁制农具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2)政治格局: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方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3)趋势:出现了民族交融,产生了民族认同观念。
【解析】
小问1详解】
表现:根据材料“恶金(指铁金属)以铸锄、夷、斤、㔉,试诸壤土”可知铁制农具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小问2详解】
政治格局:根据材料“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可知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方伯”:结合春秋五霸相关知识可知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小问3详解】
古人类化石200余件,分属40多个个体
5个灰烬层及大量动物烧骨
动物化石100多种
石器10多万件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淮北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A4,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历史试卷满分100分, 下图为半坡遗址民居复原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淮北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A4,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历史试卷满分100分, 下图半坡遗址民居复原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北校区等多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A4,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请将学校,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收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