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12月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12月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动物学家施旺说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 选择题本题共 18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的要求。
1. 所示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②→器官→③→个体→④→⑤→⑥→⑦
A. 酵母菌为单细胞生物,只属于结构层次中的①
B. 一个湖泊中所有的鱼属于④
C. 生物的生活环境不属于生命系统的一部分
D. ⑦是地球上最大的生命系统
【答案】D
【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2)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分子、原子、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
(3)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4)生命系统包括生态系统,所以应包括其中的无机环境。
题图分析,图中①表示细胞,②表示组织,③表示系统,④表示种群,⑤表示群落,⑥表示生态系统,⑦表示生物圈。
【详解】A、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生物,既是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A错误;
B、一个湖泊中所有的鱼包括多个种群,因为鱼有多种类型,因而不属于生命系统中的任何层次,B错误;
C、生态系统包括群落和无机环境,生物的生活环境属于生命系统的一部分,C错误;
D、⑦为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命系统,D正确。
故选D。
2. 动物学家施旺说过:“每个细胞都相对独立地生活着,但同时又从属于有机体的整体功能”。下列事实或证据不支持“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是( )
A. 芦苇根细胞可以长期生活在水中吸收淤泥中的无机养分合成重要的化合物
B. 离体的叶绿体在一定条件下能释放氧气
C. 草履虫、变形虫等单细胞生物也具有新陈代谢,应激性等生命的基本特征
D. 缩手反射的完成需要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的协调配合
【答案】B
【分析】细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病毒虽然没有细胞结构,但它不能独立生活,只有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表现出生命活动。
【详解】A、芦苇根细胞生活在水中吸收淤泥中的无机养分合成重要的化合物,维持芦苇生命活动,支持“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观点,A不符合题意;
B、离体的叶绿体只是一个细胞器,而不是细胞,不支持“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B符合题意;
C、草履虫、变形虫等单细胞生物也具有新陈代谢,应激性等生命的基本特征,说明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支持“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观点,C不符合题意;
D、缩手反射的完成需要一系列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的协调配合,说明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支持“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观点,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 高中生物实验常用到光学显微镜,下列有关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显微镜的凹面反光镜反光,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更多,但细胞更小
B. 目镜长度与放大倍数呈正比,视野亮度与显微镜放大倍数呈反比
C. 某一视野中充满64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放大4倍,则该视野可观察到约4个细胞
D. 在塑料薄膜上用笔写下“b=p”,在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图像也是“b=p”
【答案】C
【分析】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和基本操作:
(1)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显微镜成像是倒立的虚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物像的移动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若在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则实际上细胞质就是顺时针流动;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小;物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大,与玻片的距离也越近,反之则越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看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
(3)反光镜和光圈都是用于调节视野亮度的;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都是用于调节清晰度的,且高倍镜下只能通过细准焦螺旋进行微调;
(4)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像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详解】A、显微镜的凹面反光镜聚光,会使视野变亮,不会改变细胞的数目和大小,A错误;
B、目镜长度与放大倍数呈反比,B错误;
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长或宽的放大倍数,当目镜不变,物镜放大4倍时,面积放大16倍,对于充满整个视野的细胞而言,数目缩小16倍,故在该视野内可观察到4个细胞,C正确;
D、显微镜成像为倒立的虚像,故在塑料薄膜上用笔写下“b=p”,在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图像也是“d=q”,D错误;
故选C。
4. 淀粉、糖原和纤维素都是由葡萄糖聚合成的多糖,三者的基本单位相同但功能却不完全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震灾害后,灾民啃食树皮和草,通过消化纤维素来给机体供能
B. 蔗糖和淀粉不能用斐林试剂来检测,斐林试剂的检测需要使用水浴加热
C. 在小鼠的口腔细胞中可以检测到麦芽糖
D. 糖原的代谢产物是葡萄糖,蛋白质的代谢产物是氨基酸
【答案】B
【分析】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乳糖,麦芽糖是由2分子葡萄糖形成的,蔗糖是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形成的,乳糖是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半乳糖形成的;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详解】A、人体不能产生分解纤维素的酶,因而不能消化纤维素,A错误;
B、蔗糖和淀粉均属于非还原性糖,因而不能用斐林试剂来检测,斐林试剂的检测需要使用水浴加热,B正确;
C、麦芽糖存在于植物细胞,因此,在小鼠的口腔细胞中不可以检测到麦芽糖,C错误;
D、糖原水解的产物是葡萄糖,其代谢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蛋白质的水解产物是氨基酸,代谢产物是二氧化碳、水和尿素,D错误。
故选B。
5. 随着社会发展经济条件升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重健康生活,健康食品。下列关于糖类、脂质、蛋白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鸡蛋中的蛋白质不可能直接承担人体的生命活动
B. 大多数动物脂肪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室温下呈固态
C. 精瘦肉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应该多吃为人体补充蛋白质
D. 人体内的糖类、脂质、氨基酸可以相互转换,糖类可以经过呼吸作用转换为21种氨基酸
【答案】A
【分析】饱和脂肪酸熔点较高,容易凝固,大多数动物脂肪含有饱和脂肪酸,室温下呈固态;不饱和脂肪酸熔点较低,不易凝固,大多数植物脂肪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室温下呈液态,如花生油,菜籽油等 。
【详解】A、鸡蛋中含有的蛋白质不可能直接承担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经过消化、吸收以氨基酸的形式进入到人体的组织细胞中,此时氨基酸参与形成的人体内的蛋白质能承担人体的生命活动,A正确;
B、大多数动物脂肪含有饱和脂肪酸,室温下呈固态,B错误;
C、精瘦肉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C错误;
D、人体内的糖类、脂质、氨基酸可以相互转换,糖类可以经过呼吸作用转换为非必需氨基酸,D错误。
故选A。
6. 关于“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可以用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配制双缩脲试剂来检测蛋白质
B. 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粒
C. 试验结束后的斐林试剂不可留着下一次使用
D. 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液与B液要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
【答案】D
【详解】A、双缩脲试剂和斐林试剂成分相同而浓度不同,用蒸馏水稀释斐林试剂乙液,配制双缩脲试剂来检测蛋白质,A正确;
B、脂肪的鉴定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B正确;
C、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应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加入待测组织样液,不能留下一次用,时间长会变质,被其他物质氧化,C正确;
D、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应先加A液,后加B液,D错误。
故选D。
7. 在“探究信号序列对蛋白质进入内质网的作用”实验时,可以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带有信号序列的蛋白质,将其与内质网混合后离心,检测到沉淀物中存在放射性。用除垢剂处理沉淀物,再次离心后检测上清液中存在放射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时可选用放射性同位素3H 或15N标记蛋白质
B. 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不带信号序列的蛋白质进行实验作为对照
C. 实验结果不能表明只有带有信号序列的蛋白质才能进入到内质网中
D. 再次离心后检测上清液中存在放射性,是由于除垢剂破坏了内质网的膜结构
【答案】A
【分析】同位素的物理性质可能存在差异,但组成的化合物化学性质相同。用物理性质特殊的同位素来标记化学反应中的原子的去向,就是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标记可用于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详解】A、组成蛋白质的元素有C、H、O、N等,故可以用放射性同位素3H标记蛋白质,15N没有放射性,属于稳定同位素,A错误;
B、根据对照实验的原理,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不带信号序列的蛋白质进行实验作为对照,B正确;
C、实验结果只能表明带有信号序列的蛋白质才能进入到内质网中,如不带有信号序列的蛋白质是否能进入到内质网中不能说明,C正确;
D、用去垢剂处理破坏了内质网的膜结构,使得进入内质网的带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带有信号序列的蛋白质释放出来,离心后出现在上清液,D正确。
故选A。
8. 作为系统的边界,细胞膜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细胞膜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糖蛋白只存在细胞膜的外表面,其它生物膜结构几乎没有糖蛋白
B.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是细胞膜的功能特性,这一特性与细胞间的融合、细胞的变形运动以及胞吞胞吐等生理活动密切相关
C. 一切细胞均具有以磷脂双分子层为骨架的细胞膜
D. 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有物质运输功能
【答案】B
【分析】细胞间的融合、细胞的变形运动以及胞吞胞吐等生理活动,都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是细胞膜的结构特性而不是细胞膜的功能特性。
【详解】A、糖蛋白由蛋白质和多糖组成,分布于细胞膜的外部,具有识别作用,其他生物膜结构几乎没有糖蛋白,A正确;
B、细胞膜的结构特性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B错误;
C、一切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膜均以磷脂双分子层作为基本骨架,C正确;
D、载体蛋白、通道蛋白都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都参与了物质的运输,所以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有物质运输功能,D正确。
故选B。
9. 牛奶富含β-轧球蛋白、α-乳白蛋白、酪蛋白等多种蛋白质,为了研究牛奶中某种四十九肽的功能,研究人员用不同的蛋白水解酶来水解目标链,将其分成多个小片段。若蛋白酶1作用于苯丙氨酸 C9H11NO2两侧的肽键,蛋白酶2作用于赖氨酸 (C5H1N2O2)氨基端的肽键,该肽链经酶1和酶2分别作用后的情况如图,该四十九肽中,赖氨酸和苯丙氨酸存在位置分别是( )
A. 第22号、49号位,17号、31号、32号位
B. 第22号、49号位,16号、17号、30号、31号、32号位
C. 第22号、23号、49号位,17号、31号、32号位
D. 第22号、23号、49号位,16号、17号、30号、31号、32号位
【答案】C
【分析】题图分析:题图是某四十九肽经酶1和酶2作用后的情况,其中酶1作用于苯丙氨酸两侧的肽键,经酶1处理该多肽后,形成1-16、18-30、33-49三个片段,说明第17、31和32号为苯丙氨酸;酶2作用于赖氨酸氨基端的肽键,经酶2处理该多肽后,形成1-21、23-48两个片段,说明第22、23和49号为赖氨酸,同时说明该多肽链的49号端为羧基端。
【详解】蛋白酶1作用于苯丙氨酸两侧的肽键,图中49肽被酶1切割后形成了1-16、18-30、33-49三个片段,说明第17、31和32号为苯丙氨酸;蛋白酶2作用于赖氨酸氨基端的肽键,酶2作用后得到短肽D、E,缺少的22、49号位氨基酸为赖氨酸,说明22、23和49号均为赖氨酸,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0. 我们主要的主食是大米和面粉,分别来自水稻种子和小麦种子,因为富含淀粉,可以满足我们对糖类的需求,有些种子中富含脂肪,如油菜种子。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中的相关物质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水热光照充足的春季,若植物叶脉间缺绿、叶片变黄,光合作用速率显著下降,则植物的土壤中最有可能缺乏“镁”元素
B. 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代谢旺盛,细胞中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上升
C. 不同物种的淀粉酶差异很大,这是因为不同生物的DNA分子具有多样性
D. 水稻种子要浅种和油菜种子要深种
【答案】D
【分析】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其中,绝大部分的水呈游离状态,可以自由流动,叫作自由水,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95.5%,如种子晒干过程中散失的水。其中,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叫作结合水,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4.5%,如种子烘炒过程中散失的水就包含结合水。
【详解】A、植物叶脉间缺绿,叶片变黄,光合作用速率显著下降,说明缺少叶绿素。而叶绿素的组成元素包括镁元素,栽培植物的土壤中最有可能缺乏镁元素,进而导致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下降,A正确;
B、一般而言,自由水含量越高,代谢越旺盛;结合水含量越高,抗逆性相对较强。所以,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代谢旺盛,细胞中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上升,B正确;
C、组成不同物种的淀粉酶有很大差异,根本原因是DNA具有多样性,C正确;
D、油菜种子含有丰富的脂肪,水稻种子含有丰富的淀粉。与糖类相比,脂肪中含H比例较高,而O含量较低,相同质量的脂肪氧化分解需要更多的氧气。因此油菜种子适宜浅播,原因是种子萌发时呼吸作用需要大量氧气,D错误。
故选D。
11. 盐胁迫是植物遭受的主要逆境之一。盐胁迫条件下,耐盐植物可通过如图所示的多种机制抵抗盐胁迫,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大多数植物在盐碱地上很难存活是由于土壤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植物无法从土壤中获取充足的水分,进而萎蔫死亡
B. 耐盐植物的抗盐“策略”是通过液泡膜上的 Na⁻/H⁺反向转运蛋白将Na+运至液泡中储存,此时H+顺浓度梯度运出液泡
C. 根据图示过程,Na+运出细胞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
D. 土壤长期板结通气不畅,会导致植物抗盐能力下降
【答案】C
【分析】题图分析:根细胞的细胞溶胶中pH为7.5,而细胞膜外和液泡膜内pH均为5.5,细胞质基质中H+含量比细胞膜外和液泡膜内低,H+运输到细胞膜外和液泡内是逆浓度梯度运输,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详解】A、盐碱地土壤盐分过多,土壤溶液浓度大,甚至大于植物根部细胞细胞液浓度,植物无法从土壤中获取充足的水分,会萎蔫甚至死亡,A正确;
B、据图可知,液泡膜内pH为5.5,而细胞溶胶的pH为7.5,说明细胞溶胶中的H+浓度小于液泡,故H+顺浓度梯度运出液泡,同时将Na+运至液泡中储存,细胞液的浓度变大,故增强了细胞的吸水能力,提高了植物的耐盐能力,B正确;
C、根据图示过程,Na+运出细胞外的过程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消耗H+的梯度势能,因而属于主动运输,C错误;
D、由图可知,细胞中H+浓度差的建立需要消耗细胞呼吸产生的ATP,而H+浓度差形成的势能又可影响钠离子的运输,故土壤长期板结通气不畅,使植物根部细胞需氧呼吸受到抑制,ATP合成减少,影响氢离子的主动转运,最终导致植物耐盐能力下降,D正确。
故选C。
12. 细胞核中的核纤层起支架作用,维持细胞核与粗面内质网的轮廓。核膜上有与核纤层紧密结合的核孔复合体。核孔复合体是双向性的亲水性核质交换通道,其既能介导蛋白质的入核运输,又能介导RNA 等物质的出核运输。人核蛋白一般都含有一段特殊的核定位序列(NLS),该序列可保证入核蛋白能顺利转运至细胞核内。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核纤层可能与细胞核的解体和重建密切相关
B. RNA等物质出核运输证明核孔对物质转运具有选择性
C. 核孔复合体上可能有识别NLS 序列的受体,结合后引导蛋白质进入细胞核
D. 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中核孔复合物数目较少,代谢比较弱
【答案】D
【分析】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实现了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详解】A、依据题图可知,核纤层起支架作用,推测核纤层与细胞核的解体和重建密切相关,A正确;
B、核孔复合体是双向性的亲水性核质交换通道,其既能介导蛋白质的入核运输,又能介导RNA 等物质的出核运输,但是DNA分子不能通过,说明核孔对物质转运具有选择性,B正确;
C、由题干可知,NLS序列可保证入核蛋白能顺利转运至细胞核内,说明NLS的存在有利于入核蛋白从细胞质进入到细胞核内,该过程中NLS序列可能与核孔复合体上的受体结合,进而引导蛋白质进入细胞核,C正确;
D、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不含细胞核,无核孔复合物,D错误;
故选D。
13. 下列有关探究细胞核功能的实验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AB. BC. CD. D
【答案】B
【分析】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
【详解】A、将色美西螈胚胎细胞的细胞核取出来,移植到白色美西螈的去核卵细胞中。移植后发育长大的美西螈,全部是黑色的,只能说明美西螈体色由细胞核控制,A错误;
B、将蝾螈的受精卵横裂为有核与无核的两半,中间仍有少量细胞质相连。结果有核的一半胚胎正常发育,无核的一半无法发育,说明没有细胞核,细胞就不能分裂、分化,B正确;
C、去核后的变形虫能短期生存,但不能繁殖后代;如果去核后三天,再植回一个细胞核,这个变形虫则可正常生活,说明了细胞核控制着变形虫的生命活动,C错误;
D、将伞形“帽”伞藻的柄嫁接到菊花形“帽”伞藻的假根上,长出菊花形帽;将菊花形“帽”伞藻的柄嫁接到伞形“帽”伞藻的假根上,长出伞形帽,说明伞藻的帽形与假根有关,D错误。
故选B。
14. 科学家将番茄和水稻幼苗分别放入Mg2+和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培养液的起始浓度相同。一段时间后,培养液中离子的浓度变化如图。据图分析,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由图可知番茄吸收的量少于 Mg²+
B. 水稻根细胞膜上Mg²⁺转运蛋白的数量比番茄根细胞膜上的少
C. 番茄和水稻幼苗的根对 Mg²⁺和 的吸收方式相同
D. 番茄细胞中的能释放到培养液中,使培养液中浓度高于起始浓度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番茄对Mg2+的吸收量大于对SiO44-的吸收量,水稻对Mg2+的吸收量小于对SiO44-的吸收量。
【详解】A、对于番茄来说,Mg2+和SiO44-起始浓度相同,但培养液中Mg2+的浓度下降,SiO44- 的浓度升高,说明番茄吸收的Mg2+多于吸水,而吸收SiO44-少于吸水,即番茄吸收SiO44- 的量少于Mg2+,A正确;
B、水稻吸收Mg2+的速率小于吸收SiO44-的速率,番茄正好相反,说明水稻根细胞膜上Mg²⁺转运蛋白的数量比番茄根细胞膜上的少,B正确;
C、番茄和水稻幼苗的根对 Mg²⁺和 SiO44-的吸收均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行的,C正确;
D、番茄培养液中SiO44- 浓度高于起始浓度,是因为番茄吸收的水多于吸收的SiO44- ,D错误;
故选D
15. 下图是由磷脂分子构成的脂质体,它可以作为药物的运载体,将其运送到特定的细胞发挥作用。在磷脂双分子层中加入胆固醇可使膜的通透性降低,对于维持生物膜结构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处适合装载脂溶性药物,乙处适合装载水溶性药物
B. 脂质体中加入胆固醇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减少药物渗漏
C. 脂质体到达细胞后,通过脂质体与细胞膜融合使药物进入细胞内
D. 磷脂双分子层内部是疏水的,水分子不容易通过磷脂双分子层进出细胞
【答案】A
【分析】磷脂的一端为亲水的头,两个脂肪酸一端为疏水的尾,多个磷脂分子在水中总是自发地形成双分子层。由磷脂分子构成的脂质体,它可以作为药物的运载体,将其运送到特定的细胞发挥作用。
【详解】A、甲处是磷脂分子亲水性头部相对的地方,乙部是磷脂分子疏水性尾部相对的地方,所以甲处适合装载水溶性药物,乙处适合装载脂溶性药物,A错误;
B、胆固醇可以维持生物膜结构的稳定性,可使膜的通透性降低,因此脂质体中加入胆固醇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减少药物渗漏,B正确;
C、脂质体到达细胞后,利用膜的流动性,脂质体的膜与细胞膜相融合,从而将药物送入细胞,C正确;
D、构成脂质体的磷脂分子具有亲水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磷脂双分子层的内部是疏水的,故水分子不容易通过磷脂双分子层进出细胞,D正确。
故选A。
16. 将来自同一紫色洋葱的鳞片叶外表皮且生理状态相同的细胞分别放置在甲、乙溶液中,一段时间内,细胞的原生质体相对体积变化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d段液泡的体积逐渐减小,并且颜色加深
B. b点时,甲溶液中的溶质分子开始进入细胞
C. d点后, 乙溶液中细胞已经死亡
D. 处于a、c两点的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体相等
【答案】A
【分析】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子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的整个原生质层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A、据图可知,ad阶段原生质体的体积减小,说明细胞失水,故液泡颜色变深,A正确;
B、据图可知,甲溶液中的细胞可以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故ab阶段(b点之前)甲溶液的溶质分子可能进入到细胞液,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液溶液时,细胞吸水自动复原,B错误;
C、由图可知,乙溶液可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细胞是否死亡,还要进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如果能够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说明细胞是活细胞,否则为死细胞,C错误;
D、从图中只能看出a、c两点的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一样,而整个过程中有外界溶液的溶质分子进入细胞液,故a、c两点时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同,D错误。
故选A。
17. 下图为某植物细胞中几种生物大分子及组成它们的单体的元素关系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x、y 代表的元素分别是 N、P,属于大量元素
B. 若 B 是储能物质,则 B 可以为淀粉
C. 人和动物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
D. 小分子a形成A的过程需要能量且有伴有水的生成
【答案】C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D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为DNA,E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为RNA,C为核酸,c为核苷酸,小分子a为氨基酸,A为蛋白质,x代表的是N元素,y代表的是P元素,b可能是葡萄糖,B代表的是多糖。
【详解】A、图中D和E分别是DNA和RNA,则C为核酸,其组成元素为C、H、O、N、P,A可代表蛋白质,其组成元素是C、H、O、N,因此,x为N元素、y是P元素,且二者均为大量元素,A正确 ;
B、若 B 是储能物质,且图示的物质来自植物细胞,则 B 可以为淀粉,B正确;
C、人和动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即图中的D,C错误;
D、小分子a代表的是氨基酸,A为蛋白质,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A的过程中需要能量且有伴有水的生成,D正确。
故选C。
18. 为了探究pH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某实验小组在 35°C和. 45°C两个温度条件下分别进行实验。反应进行3min后迅速在每支试管中同时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测定每支试管中淀粉的剩余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本实验的自变量为pH,因变量是淀粉的剩余量
B. 应将α-淀粉酶保存在35°C的中性环境中
C. 图中曲线a代表45°C条件下的实验结果
D. 迅速加入足量的NaOH 溶液的目的是控制反应时间,使酶失去活性
【答案】D
【分析】由题图曲线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pH和温度,因变量是淀粉的剩余量,实验目的是探究pH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相同时间后,pH=7时,淀粉剩余量最少,pH≤1 和 pH≥13 时,淀粉的量没有减少,因此,α-淀粉酶的最适pH是接近7,pH≤1 和 pH≥13 ,酶失去活性。
【详解】A、题干信息可知,实验目的是探究pH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由题图曲线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pH和温度,因变量是淀粉的剩余量,A错误;
B、酶制剂适宜在低温下保存,题图可知,α-淀粉酶的最适pH接近7,所以应将α-淀粉酶保存在低温,pH为中性的环境中,B错误;
C、由于α-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60℃,35℃、45℃都低于最适温度,45℃更接近最适温度,酶的活性更高,淀粉的剩余量应更少,因此b是45℃条件下测得的结果,a是35℃条件下测得的结果,C错误;
D、强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其目的是使酶失去活性,控制反应时间,D正确。
故选D。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个小题,共 64 分。
19. 研究叶肉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时,取匀浆或上清液依次离心将不同的结构分开,其过程和结果如图所示, P1∼P4表示沉淀物, S1-S4表示上清液。
(1)由图可知从细胞中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是先将细胞破坏,再用______________的方法获得各种细胞器。
(2)DNA存在于图中的______________,能合成蛋白质的有____________ , 定不含生物膜的有________。(填写 S1∼S4、P1∼P4)
(3)下图为某动物细胞内发生的自噬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溶酶体内水解酶的最适 pH为5.0左右,但是细胞质基质的pH一般是7.2左右,由此可知H⁺从细胞质基质进入溶酶体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 图中过程说明溶酶体具有______________ 的功能,溶酶体发挥功能的过程说明膜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溶酶体的结构损伤会引起某些疾病,例如肺部吸入硅尘(SiO2)后,SiO2会被巨噬细胞吞噬,但是由于细胞内缺乏分解SiO2的酶,而 SiO2却能破坏溶酶体膜,使其中的__________释放出来,破坏细胞结构,使细胞死亡,最终导致肺功能受损。
【答案】(1)差速离心
(2)①. P1P2P3S1S2 ②. S1S2S3P4 ③. P4
(3)①. 主动运输 ②. 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③. (一定的)流动性 ④. 水解酶
【分析】分析各个部分中所含有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
P1为细胞核、细胞壁碎片,S1为各种细胞器和细胞溶胶;
P2为叶绿体,S2为除叶绿体之外的细胞器和细胞溶胶;
P3为线粒体,S3为除叶绿体、线粒体之外的细胞器和细胞溶胶;
P4为核糖体,S4为除线粒体、核糖体、叶绿体之外的细胞器和细胞溶胶;
S1包括S2和P2,S2包括S3和P3,S3包括S4和P4。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从细胞中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是先将细胞破坏,再用差速离心的方法获得各种细胞器。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P1为细胞核、细胞壁碎片,S1为各种细胞器和细胞溶胶,P2为叶绿体,S2为除叶绿体之外的细胞器和细胞溶胶,P3为线粒体,S3为除叶绿体、线粒体之外的细胞器和细胞溶胶,P4为核糖体,S4为除线粒体、核糖体、叶绿体之外的细胞器和细胞溶胶,DNA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故DNA存在于图中的P1P2P3S1S2;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核糖体,S1S2S3P4均含有核糖体;不含生物膜的是核糖体,存在于P4。
【小问3详解】
溶酶体内水解酶的最适pH为5.0左右,但是细胞质基质的pH一般是7.2左右,说明溶酶体中H+浓度高于细胞质中浓度,故可知H+从细胞质基质进入溶酶体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由图可知,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具有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的功能,溶酶体发挥功能的过程说明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SiO2却能破坏溶酶体膜,使溶酶体内的水解酶释放出来,破坏细胞结构,使细胞死亡。
20. 胰岛素是由胰脏内的胰岛B细胞受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的刺激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外源性胰岛素主要用来治疗糖尿病。胰岛素合成时先合成由 105 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前胰岛素原。前胰岛素原经过蛋白水解作用除其前肽,生成86个氨基酸组成的长肽链——胰岛素原。胰岛素原切去三个精氨酸连接的链生成含51个氨基酸残基,两条肽链的胰岛素,分泌到B细胞外,进入血液循环中。
(1)由图可知胰岛素含有的化学元素至少有____________ ,与其合成加工分泌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前胰岛素原形成胰岛素原至少减少了________ 个肽键,假设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A,则此过程减少的分子量为______________ 。胰岛素分子中至少含有____ 个肽键。
(3)胰岛素分泌出细胞的方式是______,该运输方式不需要________ 的参与,需要消耗________ 。
【答案】(1)①. C、H、O、N、S ②.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2)①. 19 ②. 19A-18×18+6(19A-318)③. 49
(3)①. 胞吐 ②. 转运蛋白 ③. 能量
【分析】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主要是C、H、O、N,有的还含有S,胰岛素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蛋白质激素,与其合成加工分泌相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其中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蛋白质形成过程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小问1详解】
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类物质,从图中可以看出胰岛素含有的化学元素至少有C、H、O、N、S,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与分泌蛋白合成加工分泌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小问2详解】
前胰岛素原由 105 个氨基酸残基构成,含有的肽键数为: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105-1=104个,胰岛素原是由86个氨基酸组成的长肽链,含有的肽键数为86-1=85个,由前胰岛素原形成胰岛素原至少减少的肽键数为:104-85=19个;由前胰岛素原到胰岛素原减少的氨基酸数为105-86=19个,减少的水分子数为19-1=18个,同时形成二硫键脱去6个H,假设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A,则此过程减少的分子量为:19A-18×18+6(19A-318);胰岛素含51个氨基酸,两条肽链,则含有的肽键至少为:51-2=49个。
【小问3详解】
胰岛素是大分子物质,分泌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吐,胞吐是通过囊泡之间的融合实现的,不需要转运蛋白的参与,但是需要消耗线粒体产生的能量。
21. 如图甲是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结构示意图,图乙是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丙是质壁分离实验操作,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若图乙细胞是一同学画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结构模式图,请写出图中多画的细胞结构________(写名称)。若O2从该细胞中的叶绿体内扩散到相邻细胞线粒体中被利用,需穿过____层磷脂双分子层。
(2)图丙所示实验材料没有使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图甲所示为置于质量浓度为0.3 g/mL 的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的细胞,这是由于细胞壁与由________ (填标号)共同组成的__________ (填名称)发生分离所致,此时e中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室有浓度为10%的5 种溶液:①葡萄糖溶液、②蔗糖溶液、③淀粉溶液、④蛋白质溶液、⑤氯化钾溶液,其中能引起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质壁分离且自动复原的有____(用前面标号回答)
(5)如果把引起50%左右的细胞发生初始质壁分离的浓度,称之为细胞液的等渗浓度。下表是某同学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在不同作用时间下,记录一个视野中的某植物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数量(已知视野中共有细胞 40个)。该表皮细胞液的渗透压(浓度)最接近于蔗糖溶液__________(填编号)浓度。
【答案】(1)① 叶绿体 ②. 6
(2)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液泡无色,不便于观察
(3)①. bcd ②. 原生质层 ③. 0.3g/ml的蔗糖溶液(外界溶液)
(4)①⑤ (5)B
【分析】题图分析,图甲中a代表的是细胞壁,b代表的是细胞膜,c代表的是液泡膜,d代表的是细胞质基质,e代表的是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的液体,为外界溶液,f代表的是细胞液。图乙为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图丙为引流法改变植物细胞所处外界环境的过程;
【小问1详解】
若图乙细胞是一同学画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结构模式图,其中不应该有的结构是叶绿体,即图中的4,因为洋葱表皮细胞中不含叶绿体。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其产生部位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其消耗部位是线粒体内膜,因此,若O2从该细胞中的叶绿体内扩散到相邻细胞线粒体中被利用,需穿过叶绿体膜(2层)、细胞膜(2层)、线粒体膜(2层),共6层膜,即6层磷脂双分子层。
【小问2详解】
图丙所示实验材料通常选择的是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因为该细胞中含有紫色的大液泡,容易观察,而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中液泡没有颜色,因而不容易观察。
【小问3详解】
图甲所示为置于质量浓度为0.3 g/mL 的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的细胞,这里的质壁分离指的是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的分离,即细胞壁与由细胞膜b、液泡膜c以及二者之间的细胞质d共同组成的原生质层发生分离所致,此时e中的物质是外界溶液,即蔗糖溶液。
【小问4详解】
实验室有浓度为10%的5 种溶液:①葡萄糖溶液、②蔗糖溶液、③淀粉溶液、④蛋白质溶液、⑤氯化钾溶液,其中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在①葡萄糖溶液、⑤氯化钾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且自动复原,因为葡萄糖、钾离子和氯离子均可被植物细胞吸收,而蔗糖、淀粉和蛋白质均不可被植物细胞直接吸收。
【小问5详解】
如果把引起50%左右的细胞发生初始质壁分离的浓度,称之为细胞液的等渗浓度。根据表中的信息可以出,已知浓度的B溶液中植物细胞在35秒达到等渗状态,且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数是21个,大约占一半,因此可以将B溶液作为等渗液。
22. 对酶的特性进行研究时,得出如下曲线图,图乙表示图甲的反应过程中生成物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1)若图甲中物质a为二糖,则该二糖可能是________,物质c是__________。
(2)图甲中物质b能提高反应速率的机制是因为__________。
(3)图乙中曲线①②③的差别可能是__________原因造成的。
(4)下图1 表示酶的抑制作用示意图,图2表示分别加入两种抑制剂对起始反应速率的影响。
现有一种抑制剂抑制了酶的活性,请根据以上信息设计一个实验验证该抑制剂属于竞争性抑制剂,简要写出大致实验思路(含实验结果及结论)
实验思路:__________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麦芽糖 ②. 葡萄糖
(2)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3)酶的浓度/温度等
(4)①. 实验思路:实验分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加入等量的酶,实验组中加入适量的抑制剂,对照组加入等量的蒸馏水或不作处理,分别向两组加入足量的底物,反应一段时间后测两组反应速率 ②. 在加入足量底物后,实验组反应速率和对照组差不多 ③. 该抑制剂为竞争性抑制剂
【分析】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酶只能催化已存在的化学反应,能加快化学反应的进行,其作用机理为: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在反应前后酶的数量和性质不变。酶的浓度不同,反应的温度不同,反应速率也会不同。
【小问1详解】
图甲中,物质a水解后产生两分子c,若物质a为二糖,则该二糖可能是麦芽糖,物质c是葡萄糖。
【小问2详解】
图甲中物质b在反应前后数量和性质没变,因此b物质是催化反应的酶,酶提高反应速率的机制是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小问3详解】
从图乙中可以看出,达到生成物的最大物质浓度的时间①﹤②﹤③,则酶促反应速率①﹥②﹥③,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可能是反应时酶的浓度不同,或者反应时的温度不同等。
【小问4详解】
从图1可以看出,竞争性抑制剂通过和底物争夺酶的同一活性部位而抑制酶的活性,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酶活性部位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通过改变酶活性部位的空间结构使底物不能和酶结合而抑制酶的活性。图2中,曲线①的反应速率最高,表示未加入抑制剂时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加入竞争性抑制剂后酶与底物结合机会降低,但升高底物浓度后酶和底物的结合机会升高,其催化反应速率又加快,所以曲线②表示的是加入竞争性抑制剂后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变化;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后酶会失去催化活性,降低反应速率,所以曲线③表示的是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后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变化。根据两种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率的不同影响来设计实验。实验自变量为加入的抑制剂的种类,因变量为酶促反应速率。因此,该实验思路为:实验分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加入等量的酶,实验组中加入适量的抑制剂,对照组加入等量的蒸馏水或不作处理,分别向两组加入足量的底物,反应一段时间后测两组反应速率。实验结果:在加入足量底物后,实验组反应速率和对照组差不多。实验结论:该抑制剂为竞争性抑制剂。
选项
实验
结论
A
将色美西螈胚胎细胞的细胞核取出来,移植到白色美西螈的去核卵细胞中。移植后发育长大的美西螈,全部是黑色的。
生物体性状的遗传只受细胞核的控制
B
将蝾螈的受精卵横裂为有核与无核的两半,中间仍有少量细胞质相连。结果有核的一半胚胎正常发育,无核的一半无法发育。
没有细胞核,细胞就不能分裂、分化
C
去核后的变形虫能短期生存,但不能繁殖后代;如果去核后三天,再植回一个细胞核,这个变形虫则可正常生活。
细胞核是细胞遗传的控制中心
D
和将伞形“帽”伞藻的柄嫁接到菊花形“帽”伞藻的假根上,长出菊花形帽;将菊花形“帽”伞藻的柄嫁接到伞形“帽”伞藻的假根上,长出伞形帽。
假根是控制细胞代谢和遗传的结构
时间
蔗糖溶液
15秒
25秒
35秒
45秒
55秒
浓度A
5
9
13
14
14
浓度B
17
19
21
21
21
浓度C
26
28
29
31
31
浓度D
34
35
37
37
37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遗传平衡定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湖北省云学名校新高考联盟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云学名校新高考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