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广东省揭阳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广东省揭阳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阅读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命题:林形刘妍妍审题:高一历史备课组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水稻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耕种与食用的历史都相当悠久。如果我国要拍摄关于水稻起源的专下列选项中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仰韶文化遗址 D.河姆渡文化遗址
2.关于启的继位,《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而《战国策·燕策-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出现上述不同说法,是()
A.禅让制在禹的时代仍有很大影响B.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C.《史记》的记载比《战国策》更可信.历史叙述本身是兼具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复杂过程
3.中国现代知名学者陈梦家指出:“卜辞中常有“王卜'、'王贞'之辞,乃是王亲自卜问,或卜区卜祭祀征伐田游王兼为巫之所事,是王亦巫也。”材料可用于说明,当时()
A.商王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世俗领袖难以决定军国大政方针
C.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大为提升 D.神权是维系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4.《史记》记载西周开国功臣太公望被封到齐国后,“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人民多归齐”。据此可知,分封制()
A.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推动了文化交融C.扩大了国家统治范围D.巩固了王室权威
5.周代实行“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的“族坟墓”制度。统治者及贵族死后葬在“公墓”中,根据等级和血缘关系进行族葬;平民死后葬在“邦墓”中,由“墓大夫”根据血缘关系进行族葬。这反映了周)
A.社会贫富差距明显缩小 B.丧葬礼制维护宗法血缘
C.以礼治国重视丧葬祭祀 D.贵族平民藩篱已被打破
6.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严格地说封建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在符合这些要素的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
A.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用森严的礼乐制度强化封建君主专制血缘关系是维系国家统治的重要支柱D.小农经济是封君统治的主要经济基础
7.商朝,人们对“天”无能为力,只能祈求其保佑。而自周代始,“天”成为真正的人格神,且与君意相关君主对它的祭祀再丰厚,若本身没有敬天爱民,也不会受到上天的庇佑。这一变化说
A.王权必须借助神权维系统治秩序B.人们对国家治乱原因的认知深化
C.君主权威带有较浓厚的神秘色彩 D.儒家民本思想成为治国的新标杆
8.春秋战国时期,土特产品的地区差价很大,甚至“市贾倍薤”,相差一倍至五倍。“其人通贾,倍道兼行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利之驱使,使商人们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而不顾。这主要映了()
A.大众消费需求的极大增长 B.商人从业风险空前升高
C.特殊商品长途贩运的繁荣 D.交通不畅阻碍商品交换
9.战国时期,“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儒、墨、道、法、阴阳等学派“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来文化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一局面()
A.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B.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
c.不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 D.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10.春秋时期大国作战主要是为了争夺中间空旷地带和控制弱小国家,作战时讲究阵行、程序、礼节,多少带有“文质彬彬”的色彩。战国时期作战大多是为了歼灭对方上力,予敌军以毁灭性打击,“文质彬桃”的色彩基本消失。这一变化()
A.淡化了原有宗去关系 B.宣告了贵族政治的崩贵
C.表明了王权开始衰微D.加速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11.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
A.“齐物”:“逍遥” B.“天行有常”:“仁政”
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非攻” D.“制天命而用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2.曹参为汉相时,选择身边作为助手的官员,专门任用“木讷于文辞”的“忠厚长者”,而部下有言辞激切、刻意追求个人声名的,均予以斥退。这一做法()
A、致力于强化相权B.顺应民心以否定秦法C.提高了行政效率D.体现无为的时代特征
13.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0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14.汉景帝封第八子彭祖为赵王。赵王立国六十余年,国相(中央属官)二千石无能满二年,辄以罪去,以故二千石莫敢治,而赵王擅权。这()
C.破坏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D.体现了礼法并施的迫切
1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家继承了两汉史学的传统,进一步确立了炎黄共祖的地位。不仅汉族统治者祖述炎黄,而且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游牧民族贵族也承认炎黄的始祖地位,炎黄成为分裂时期的共同记忆。这说明当时()
A.治史深受传统史学影响 B.少数民族政权发展迅速
C.政权并立蕴含文化认同D.民族关系逐渐走向平等
16.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由此可知当时()
A.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B.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
C.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操控D.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
17.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18.唐文宗想把真源公主、临真公主嫁给当时的北方大姓士族,却遭到拒绝,对此,唐文宗极为不满,他对宰相说:“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反映当时()A.门阀
士族势力的影响仍然较为强大 B.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看重门门第
C.门阀士族势力在隋唐时期未受到冲击 D.婚姻观念的日趋世俗化、功利化
19.唐代应试举子在参加省试之前,将自己作品写成卷轴,送给政要或名流,以求其赏识,称之为“行卷”。主考请有地位、声望且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来共同决定录取名单,则谓“通榜”。“通榜”者提出的名单主要是依据“行卷”来定夺。这种现象()
A.体现取士公平 B.容易助生朋党 C.丰富录取形式 D.加速阶层流动
20.从均田制到租庸调制再到两税法,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A、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不断加强 B.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
C、收税标准由繁到简的发展历程 D.社会矛盾消除,巩固国家统治
21.“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0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22.下列历史现象或事物按照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③①④② B、③②①④C.①③④②D.①②④③
23.王安石曾上书皇帝指出“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穷困,而风俗日以衰坏。"后来王安石为了解决“天下之财力日以穷困”所提出的办法是()
①向农民提供商业贷款②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
③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 ④对农民进行军事训练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4.宋人爱食羊肉,在《清明上河图》中有家羊肉店叫“孙羊店”,店外挂着每斤六十足的牌价,据现代学者推测,该店一斤净羊肉价格应该在一百二十文以上,而北宋英宗年间的羊肉不过才三十余文,到了北宋末年,羊肉价格已涨到每斤三百八十五文。这种情况可以说明北宋0
A.商业发展导致财政危机严重 B.传统重农抑商政策逐渐瓦解
C.商业发展导致通货膨胀出现 D.政府缺乏控制通货膨胀机制
25.宋代中期,文人一改前期“耻言兵”的风尚,“士大夫人人言兵”。但许多文人在大谈兵事时又极力强调自己的儒者身份,否认“兵家”立场。这一现象反映了0
A.国家统治危机的根源所在 B.理学思想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C.王安石变法举措的影响力D.现实需要与治国理念间的矛盾
26.据记载,宋代乡村居民的职业流向包括参与经商活动、应募参军、出家为僧道等内容,部分乡民在农闲时节兼职商贩、雇工,出现身兼数职的现象。这体现出当时0)
A.佛道思想的世俗化B.传统社会结构解体C.社会流动性的加强D.租佃关系得到发展
27.金朝创立了女真文字,将汉文典籍和儒学经书翻译成女真文,并以此为科举考试的内容。金世宗对宰相们说:“朕之所以命令翻译五经是要女真人知道仁义道德所在。”材料表明金朝统治者旨在()
A.笼络汉族士人缓和矛盾 B.借鉴儒家文化治国理政
C.利用儒学实现国家统一D.全盘汉化促进民族融合
28.汉唐王朝疆域辽阔,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而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这主要得益于元代()
A.民族交融的发展 B.驿道上设置驿站和急递铺
C.边疆管理和内地一体化趋势的发展D.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的有效管理
29.元朝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同时,在财赋、刑名等庶务方面行省具有一定自主权。这种制度设计()
A.体现了集权与分权的结合 B.扩大了地方的职权范围
C.导致了冗官冗吏问题的突出 D.凸显了管理上的复杂性
30.古代中国历朝都重视官员的选拔,下列文献史料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②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序号
史事
①
《女史箴图》、《姨母帖》、士族专权、泥水之战
②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九章算术》
③
《诗经》、《离骚》
④
《千金方》、两税法、“长庆会盟”、曲辕犁
③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④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贼
A.④①②③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④②③①
二、材料阅读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31.材料一 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北宋初年,宋太祖问宰相赵普:“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赵普答曰:“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摘编自司马光《涑水纪闻》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摘编自《史学集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中央机构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元朝行省制度的影响。(6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市场不断拓展,交换空前扩大;金属货币广为流行;商人和商业资本迅速发展。商品经济迎来了它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发展高峰到西汉武帝时期,统治者全面推行控制和干预商业的政策,商品经济遭到沉重打击。
摘编自林文勋、杨华星《也谈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一摘编自杨远《西汉自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材料三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朝宜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
(1)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高峰期。阅读材料一,另举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并进行阐述。(8分)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40760
62.9%
6624296
37.1%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汉至北宋户口变化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南北分卷制度的认识。(6分)段考2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二、材料阅读题。(共2小题,每题20分,共40分)
31.【答案】
(1)特点:三省分工明确;三省相互制约和监督;皇权独尊。(6分)
(2)措施:杯酒释兵权;派文官出任知州,削弱节度使职权;设诸路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财政运往中央;地方精兵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分割地方权力,使其相互制衡;提倡文治,完善科举制等。(6分)
(3)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6分)
【解析】
(1)据材料一“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可得三省分工明确;据材料-“审核→草拟”和所学可得三省相互制约和监督;结合所学可知三省长官均为宰相,为皇帝服务,可得皇权独尊.
(2)据材料二“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收其精兵”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包括收回、削弱武将权力的杯酒释兵权和削弱节度使权力、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崇文抑武、更成法、收编禁军等方式,财政上包括设置转运使,行政上包括分割地方权力和丞相权力的二府三司,由此可得杯酒释兵权;派文官出任知州,削弱节度使职权;设诸路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财政运往中央;地方精兵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分割地方权力,使其相互制衡;提倡文治,完善科举制等。
(3)据材料三“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可知行省制加强了中夹集权,再结合所学可知行省制地方掌报适度权力,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综合可得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据材料三“然幅员之广,成不逮元”可得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结合所学可得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苹,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2.【答案】
(1)高峰期:两宋时期。(2分)
阐述:城市商业繁荣,打破坊市界限,出现夜市、晓市;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商业税收成为政府重要财源等。(或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兴起;长途贩运贸易发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D
B
B
C
B
C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C
A
C
D
D
A
B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B
B
D
D
C
B
C
A
D
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出现商帮等。阐述合理即可)(6分)
(2)总体趋势:南方人口占比不断上升,北方人口占比不断下降。(2分)
原因: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等。(6分)
(3)认识:南北分卷制度是为了平衡南北地区的科举录取差异;有利于选拔更多优秀人才;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体现了一定的公平性;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区教育差距等问题。(6分)【解析】
(1)首先,选择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期,如两宋时期。其次,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城市商业繁荣、城市经济功能,海外贸易等进行阐述。城市商业繁荣,打破坊市界限,出现夜市、晓市;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设立市触司管理对外贸易;商业税收成为政府重要财源等.
(2)第一小问总体趋势,据材料二表格数据可以看出,西汉时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比例为19.8%,唐朝上升到43.2%,北宋进一步上升到62.9%;北方人口占比则相应下降,西汉为80.2%,唐朝为56.8%,北宋为37.1%。可见整依缝势是,南方人口占比不断上升,北方人口占比不断下降.第二小同原图,结合所学可知,南方社会相对穗定,有利于人口生存和鳖啊,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势动力和先进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气候温暖湿润,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生产等经济活动;统治者重视南方经济发展,促进南方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3)据材料三“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可知,南北分卷制度是为了平衡南北地区的科举录取差异;结合所学可知,不同地区的人才都有更多机会被选拔,避免了图地区差异导致人才遗漏,有利于选拔更多优秀人才;据树料三“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女人数之大体均衡”可知,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考虑到南北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录取方式,体现了一定的公平性;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区教育差距等问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广东省汕头市潮阳黄图盛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广东省深圳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共8页。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广东省封开县广信中学、四会市四会中学等五校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