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北校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北校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北校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北校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有研究表明,带回的月壤中含有太阳风暴带来的氦-3以及其它物质。完成下面小题。
1. 地球土壤中氦-3含量极少,可能因为( )
A. 雨水冲刷强B. 大气层阻挡C. 地球引力弱D. 日地距离远
2. 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十分巨大,而具有适宜的温度是地球存在生命的重要条件,形成地球表面适宜温度的主要原因有( )
①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较适中 ②地球具有庞大的质量和体积
③地球大气中具有臭氧层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较适中
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
【答案】1. B 2. C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氦—3是由太阳风暴带来的,月球没有大气层,太阳风暴带来的氦—3可以在月球土壤的表层沉积起来。而地球拥有厚厚的大气层,能够阻挡太阳风暴,同时将氦—3阻挡在大气层外,难以沉降到地球的土壤中,B项正确。雨水冲刷只会使氦—3汇集到地势低洼的地区,并不会使其消失,因此不是地球上土壤中氦—3少的原因,A项错误;地球的引力比月球大,C项错误;月球为地球的卫星,日地距离和日月距离差距并不大,D项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适中的昼夜交替周期,会使得地球白天和夜晚的气温不至于差距过大,①对;庞大的质量和体积对于地球的温度并没有太大的影响,②错;起到保温作用的主要是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水汽等,臭氧层主要是阻挡紫外线,对气温影响不大,③错;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得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④对。①④正确,故选C。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极光现象。极光就是太阳发射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在磁场的作用下,与地球两极地区高空大气分子相互作用产生的高能物理现象。2.地球磁暴。当太阳活动峰年太阳黑子相对数增加,耀斑爆发、日冕物资抛射等现象频繁出现,并且发射出大量高能带电粒子到达地球时,就会扰乱地球原有的磁场,引起地球磁暴。3.对无线电通讯和电力的影响。当太阳发射出大量高能带电粒子运动到近地空间时,会干扰无线电通讯和地面电力传输。4.对宇航的影响。高能带电粒子流也会干扰和破坏空间探测器的设备和运行,甚至威胁到宇航员的生命安全。5.对地球灾害的影响。太阳活动周期与地球上水旱灾害和寒暖变化,地震有一定的关系。6.对人体的影响。在太阳活动引起地球磁暴期间,人的神经系统对太阳活动变化非常敏感,某些疾病、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的变化和太阳黑子活动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
某天,小明同学吃完晚饭出来散步,对着西南方天空拍下了如下所示天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据图可知,该日( )
A. 应该是农历下半月B. 大约是农历初四前后
C. 月亮在下半夜可见D. 过后半月还是蛾眉月
4. 根据图中出现的天文现象推测,太阳、地球、月球、木星之间的位置关系是( )
A. B.
C. D.
【答案】3. B 4. A
【解析】
【3题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该月相傍晚出现在西南方天空,应为蛾眉新月,其出现在新月与上弦月之间,因此出现在农历的上半月、上半夜;由于其位于西方天空、亮面凸向西边,因此可能是初四前后,过后半月应是亏凸月,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题详解】
此刻木星与月球同框出现,以地球视角来看,木星与月球相距应该不会太远,且木星应比月球靠东,可以排除C、D(C、D项中由于太阳阻挡,木星不可见);当天是上半月的蛾眉月,太阳与月球、地球非直角(直角时应该是弦月)、非平角(一条线上时满月或新月),应呈一定锐角,由此可知A正确,B错误。故选A。
【点睛】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 —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以此循环,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
下表为某时期地质年代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据表推测显生宙第一次物种灭绝时期是( )
A. K时期B. S时期C. P时期D. T时期
6. 能在Mz时期找寻到最典型的生物化石是( )
A. 恐龙B. 三叶虫C. 蓝藻D. 哺乳动物
7. 下列关于化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沉积地层中一定含有化石B. 煤层中都可找到被子植物化石
C. 化石就是指存留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D. 含珊瑚虫化石地层反映其形成时是海洋环境
【答案】5. C 6. A 7. D
【解析】
【5题详解】
据表推测显生宙第一次物种灭绝时期是古生代末期的物种大灭绝事件,对应表中的P时期,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Mz时期是中生代,中生代最典型的生物是恐龙,A正确。三叶虫主要出现在古生代;蓝藻出现在前寒武纪;哺乳动物主要出现在新生代,BCD错误。故选A。
【7题详解】
沉积地层不一定都含有化石,A错误。被子植物在新生代繁盛,大量煤层形成于古生代和中生代,这些时期形成的煤层中难以找到被子植物化石,B错误。化石不仅指存留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还包括古生物的遗迹、遗物等,C错误。珊瑚虫生活在海洋中,含珊瑚虫化石地层反映其形成时是海洋环境,D正确。故选D。
【点睛】地质时期两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1)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如三叶虫等)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2)中生代末期发生生物大规模灭绝事件,恐龙突然从地球上销声匿迹,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
将土地同时用于农业和太阳能发电称为农业光伏。传统光伏为倾斜安装方式,近年来垂直安装已成为一种新兴安装方式(如图1,垂直安装即将光伏组件与地面倾角呈90°安装)。当发电功率超过用电功率时,将多余电能储存起来;当用电负荷过高时,将储存的电能释放出来,实现电能的实时匹配,确保电网安全稳定。图2为两种安装模式的发电曲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8. 与倾斜安装相比,农业光伏中垂直安装( )
①太阳辐射利用率低②面板清洁成本高③更适于寒冷积雪区④干扰农业活动少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9. 在光伏发电中,垂直安装比倾斜安装( )
A. 发电功率的峰值大B. 受天气影响小C. 电力储能需求小D. 发电的时间长
【答案】8. C 9. D
【解析】
【8题详解】
垂直安装在寒冷积雪区更有优势,因为积雪不容易堆积在面板上,减少对面板的损害,更适于寒冷积雪区,③正确;垂直安装与地面垂直,对农业活动的干扰少,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农业操作,④正确。垂直安装并非太阳辐射利用率低,只是与倾斜安装相比,接收太阳辐射的角度不同,①错误;垂直安装不一定面板清洁成本高,②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9题详解】
从图2可以看出,垂直安装的发电时间相对较长,从清晨到傍晚都有一定的发电量,D正确。倾斜安装的发电功率峰值比垂直安装的大,A错误;两种安装方式受天气影响程度相差不大,B错误;垂直安装与倾斜安装的电力储能需求不能单纯根据安装方式来判断,C错误。故选D。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地形地势、天气状况、纬度因素等。
在甘肃省敦煌市向西约20公里处,被称为“超级镜子发电站”的首航高科敦煌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在戈壁滩上闪耀电站内的1.2万多面定日镜以同心圆状围绕着260米高的吸热塔。下图为光热电站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与赣州(115°E,26°N)相比,敦煌(95°E,40°N)太阳能资源更丰富的原因是( )
①纬度高,太阳辐射强 ②沙漠广布,地面辐射强
③气候干旱,晴天多 ④海拔高,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11. 为了保证定日镜的聚光效率,需要定期对其进行维护的项目是( )
A. 镜面除尘B. 地面除草C. 调整角度D. 检修设备
12. 敦煌一年中发电效率最高的月份是( )
A. 1月B. 5月C. 8月D. 11月
【答案】10. C 11. A 12. C
【解析】
【10题详解】
敦煌纬度更高,太阳高度角比赣州小,太阳辐射应弱,①错误;太阳能资源和地面辐射关系不大,②错误;敦煌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赣州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多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③正确;敦煌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对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④正确。③④组合正确,故选C。
【11题详解】
敦煌位于西北内陆地区,多沙尘天气,沙尘覆盖定日镜,影响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从而影响聚光效率,需要定期进行镜面除尘,A正确;敦煌气候干旱,水源短缺,植被稀疏,B错误;为了适应阳光照射位置的变化,定日镜配有自动装置,不需要定期调整角度,C错误;检修设备和定日镜的聚光效率无关,D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光热电站的发电效率和太阳辐射强度有关,8月份,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强,且白昼时间长,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丰富,8月份气温高,利于吸热塔升温,发电效率最高,ABD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1、太阳高度角(纬度):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等量的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越小,太阳辐射强度越大。2、天气状况:晴天多,降水少,云层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就越弱,太阳辐射强度越大。3、地势高低:海拔越高,大气越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越弱,太阳辐射强度越大。
2021年至2022年是人类有记录以来的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的开始,随着太阳活动从极小期逐渐进入极大期,太阳“脸蛋”上渐渐长出了“小黑痣”。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适逢其时,每天都在按照既定任务计划开展科学观测,已经观测到了近百个太阳爆发活动。表为部分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的预报指标。根据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13. 太阳“脸蛋”上渐渐长出的“小黑痣”指的是( )
A. 黑子B. 耀斑
C. 日珥D. 日冕物质抛射
14. 当太阳脸上“小黑痣”数量明显增多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全球各地洪涝灾害现象频发B. 赤道地区的人都能看到极光
C. 太阳风强劲会扰乱地球磁场D. 卫星导航、空间站不受影响
15. 当太阳脸上“小黑痣”数量明显增多时,表中指数会明显变大的是( )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答案】13. A 14. C 15. A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的“脸蛋”出现的小黑痣是出现于光球层中的太阳黑子,是因为其温度比周围低,导致亮度比周围区域低很多,因此看上去像是暗淡的黑点,A正确;耀斑是色球层明亮白色的斑块,B错误;日珥是色球层向外喷出的红色的舌状气体,C错误;日冕抛射物呈白色,D错误。故选A。
【14题详解】
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黑子数量增多,表示太阳活动增强。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C正确;黑子增多,地球上有些地区降水异常增多,有些地区降水异常减少,还有些地区一段时期降水增多、一段时期降水减少,从而使地球水旱灾害增多,A错误;极光只能在高纬度可见,赤道无法观察到极光,B错误;黑子增多时,太阳活动增强,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物质会干扰电离层,从而干扰穿过其中的卫星通信信号,影响卫星导航和空间站,D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读表可知,太阳活动高峰值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会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使短波收听指数增大,①会明显变大;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影响信鸽飞行程度增大,②会明显变大;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物质会干扰电离层,从而干扰穿过其中的卫星导航信号,③会明显变大;太阳活动对污染没有影响,空气质量指数不受影响,④不会明显变化。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2、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3、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4、引发自然灾害,如水旱灾害等。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3年12月31日22时27分在甘肃白银市平川区发生4.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北纬36.74度,东经105.00度。据此并结合如图地球图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BCDE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
B. D是地球外部圈层中唯一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 ABCD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 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
17. 岩石圈( )
①包含地壳及上地幔 ②位于软流层以上 ③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④包括水圈的全部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
18. 生物圈存在于( )
A. 水圈下层、整个大气圈和岩石圈上层B. 岩石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大气圈上层
C. 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D. 水圈下层、整个岩石圈和大气圈上层
【答案】16. C 17. C 18. C
【解析】
【16题详解】
结合选项可知,A、B、C为地球的外部圈层,C为水圈,A错误;D位于地球内部,不属于地球外部圈层,B错误;ABC为地球的外部圈层,D为岩石圈,四大圈层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C正确;F和G交界面为古登堡界面,横波经过时速度减为0,纵波波速下降,D错误。故选C。
【17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以上,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坚硬的岩石组成,②③正确,①错误;水圈为地球外部圈层,岩石圈并不包括水圈的全部,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8题详解】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内部被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部分。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软流层以上为岩石圈。
如果对流层大气出现“上热下冷”(即随高度上升,气温也上升)现象时,空气对流运动减弱,这种现象称为逆温。而由于地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称为辐射逆温。有人说,逆温是雾霾的帮凶。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辐射逆温最强盛时一般出现在一天中的( )
A. 正午过后B. 日出前后
C. 日落时刻D. 子夜时分
20. 逆温层成为雾霾帮凶的原因是( )
A. 使大气污染物增多B. 使污染物沉降至地面
C. 加剧污染物危害程度D. 阻碍污染物向高空扩散
【答案】19. B 20. D
【解析】
【19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辐射逆温一般始于日落,随着夜间地表温度不断下降,逆温逐渐向上扩展,日出前后时达最强。 日出后,地面受太阳辐射而增温,逆温自下而上逐渐地消失,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题详解】
当逆温层出现时,密度大的冷空气在下,密度小的暖空气在上,无法形成对流,近地面污染物也就无法稀释(阻碍污染物向高空扩散),容易导致雾霾出现,D正确。逆温层本身并不会使大气污染物增多,A错误。逆温层通常位于较低的大气层中,它阻碍了污染物向上扩散到更高的高度,但并不直接导致污染物沉降至地面,B错误。逆温层的存在可能会加剧污染物在地面层的浓度,但并不会直接增加污染物的毒性或危害程度。污染物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其化学性质和浓度,而不是逆温层的存在,C错误。故选D。
【点睛】形成雾霾天气的气象因素有:一是相对湿度比较大,就是空气中要有相当的水汽,且水汽含量比较高;二是大气处于静稳状态,不利于大气中悬浮颗粒物的扩散稀释,颗粒物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三是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空气中悬浮颗粒物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四是要有降温条件等。
为了实现对农作物的保温和防晒,绍兴地区部分农民在白色塑料大棚上加一层可收放的黑色尼龙网。完成下面小题。
21. 白色塑料大棚能提高棚内热量条件,其原理是( )
A. 增强地面反射B. 增强太阳辐射
C. 截留地面辐射D. 减弱大气逆辐射
22. 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遮阳的时段多在( )
A. 春季晚上B. 夏季午后
C. 秋季早晨D. 冬季傍晚
【答案】21. C 22. B
【解析】
【21题详解】
塑料大棚是白色透明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但是对地面辐射是隔热层,能够减少地面辐射热量的损失,从而起到保温作用,能够有效提高棚内热量条件,C正确。白色塑料大棚不会增强地面反射,且若增强了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会降低棚内温度,这与题意矛盾,A错误。白色塑料大棚对太阳辐射的影响较小,无法增强太阳辐射,B错误。减弱大气逆辐射会使地面温度降低,这与题意矛盾,D错误。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故选C。
【22题详解】
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是太阳辐射,黑色网面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明显,对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影响很小。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间应是太阳辐射最强的季节和时间,夏季午后时段太阳辐射最强,容易将农作物晒伤,B正确。春季晚上没有太阳辐射,A错误。秋季早晨、冬季傍晚太阳辐射弱,CD错误,故选B。
【点睛】大气保温作用在农业中的应用: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棚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内。
山体效应是由于山体或高原隆起影响地—气热量交换产生的热力效应,使得大型山地或高原普遍存在其内部温度高于外围同海拔自由大气温度的地理现象。研究发现,青藏高原是全球山体效应最典型、最剧烈的地区,影响了山地林线、雪线的分布。图示意2000-2019年青藏高原山体效应值随海拔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23. 青藏高原成为全球山体效应最典型、最剧烈地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海拔高度 ②地势起伏 ③面积大小 ④距海远近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24. 与海拔6000-6700米相比,导致6700米以上地区山体效应变化特征的原因主要是( )
A. 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弱B. 冰川广布,反照率较高
C. 山峰陡峻,冰川覆盖面积少D. 冻土广布,融化吸热多
【答案】23. B 24. C
【解析】
【23题详解】
结合材料“山体效应是由于山体或高原隆起影响地一气热量交换产生的热力效应,使得大型山地或高原普遍存在其内部温度高于外围同海拔自由大气温度的地理现象”,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青藏高原山体效应最典型、最剧烈,主要是青藏高原及高原上山地海拔高(世界屋脊),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较多,地面吸收热量后快速传递给近高原面的大气,且青藏高原面积大(250万km²),通过地面辐射,对近高原面的大气加热作用明显。而外围同海拔自由大气因距离近地面较远,升温慢,且接收到的热量因下部大气吸收而较少,因此青藏高原内部大气温度高于外围同海拔自由大气,①③正确。根据山体效应的概念可知,地势起伏大小、距海远近与山体效应关系较弱。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ACD错误,故选B。
【24题详解】
据图可知,青藏高原6000-6700m的山体效应(山地对内部大气的增温)减弱,6700m以上地区山体效应增强。随着海拔升高,大气越稀薄,大气削弱作用越弱,山体获得的热量也越多,对山地内部大气的增温也越明显,山体效应更强,但6000-6700m,随着海拔升高,山体效应在减弱,因此大气稀薄不是6700米以上地区山体效应变化特征的原因,A错误。青藏高原6700m以上地区冰川广布,反照率高,因此到达山体表面的太阳辐射较少,山体效应减弱,与题意矛盾,B错误。6000-6700m地区和6700m以上地区海拔整体较高,均有冰川分布,6700m以上地区山峰陡峻,冰川覆盖面积少,因此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减弱,到达山体的太阳辐射较多,对内部大气增温优于6000-6700m地区,C正确。若6700m以上地区冻土融化吸收热量较多,则会导致内部大气温度较低,导致山体效应减弱,与题意不符,D错误;故选C。
【点睛】大气受热和保温作用过程:因为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
2023年3月23日,特大冰雹突袭江西赣州,如汤圆大小。有的汽车玻璃被打穿成马蜂窝,据此完成以下各题。
25. 关于低层大气中水汽说法正确的是( )
①海洋上空含量低于陆地上空②平原地区含量高于山地地区
③裸地上空含量低于森林上空④存在固、液、气三态的转化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26. 材料中涉及的自然现象发生的大气层的厚度,下列各地中最大的是( )
A. 安徽B. 陕西C. 海南D. 北京
【答案】25. C 26. C
【解析】
【25题详解】
海洋上空蒸发多,水汽较陆地上空含量高,①错误;山区植被覆盖率较高,蒸腾较强,平原地区水汽含量不一定高于山地地区,②错误;森林上空,植物蒸腾较强,水汽含量较大,裸地上空水汽含量低于森林上空,③正确;低层大气中的水汽存在着固、液、气三态的转化,④正确。综上,③④正确,故选C。
【26题详解】
材料中涉及的自然现象主要发生在对流层,自低纬度向高纬度,随着热量的减少,对流层的高度通常也随之降低。海南省纬度最低,地表热量多,对流旺盛,对流层厚度最大,C正确;安徽、陕西和北京纬度都比海南高,对流较弱,对流层厚度较薄,ABD错误。故选C。
【点睛】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运动等特征,大气层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大气以垂直运动为主,天气多变,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平流层(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以晴天为主,适合航空飞行,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高层大气(气体稀薄,气体分子处于散逸状态,存在电离层,对于无线电通信具有重要意义)。
放风筝时逆风起跑,较易使风筝起飞。澳大利亚国际风筝节每年4月中旬在阿德莱德市举行。下图为4月某日阿德莱德市甲、乙两聚落近地面气压场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27. 乙聚落目前的风向可能是( )
A. 东南风B. 东风C. 西南风D. 南风
28. 图中甲聚落( )
A. 风速小于乙聚落B. 风向与乙聚落相同
C. 放风筝时应向西北方向起跑D. 放风筝时应向东北方向起跑
【答案】27. A 28. C
【解析】
【27题详解】
图示中部气压高,南北两侧气压低,乙聚落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北,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南半球风向向左偏转,乙聚落的风向应为东南风。故选A。
【28题详解】
图中甲聚落所在区域气压差比乙聚落所在区域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风速较乙聚落大,A错误;由甲聚落附近的等压线数值判断,甲聚落的风向为西北风,与乙聚落的东南风风向不同,B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放风筝时逆风起跑,较易使风筝起飞,故甲聚落放风筝时应向西北方向起跑,C正确,D错误。故选C。
【点睛】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向的变化是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先找出高低气压,其次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后根据南北半球南左北右的偏转规律画出偏向的风,偏转的风向斜穿等压线,最后得到近地面的风向。
城镇化地区不透水面积增加改变了水循环的过程.下图示意某城镇建设前后水循环过程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 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
A. 地下水位上升B. 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 蒸发量增加D. 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30. 相对于地面以上土壤和植物为主的自然状态,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使蒸发量减小的主要原因是( )
①城区风速加大 ②不透水面没有持水能力 ③城区气温升高 ④不透水面蒸发持续时间变短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答案】29. D 30. C
【解析】
【29题详解】
读图可知,与城市建设前相比,城市建设后地下径流明显减少,即下渗量减少,因此地下水位不会上升,A错误;从图示看,蒸发量减少,C错误;与城市建设前相比,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比重大大升高,硬化地表和地下管网使得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可能加快,B错误;图中显示,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比重大大升高,雨水直接汇集至河流的水量大增,导致汛期洪峰流量加大,D正确。故选D。
【30题详解】
以土壤和植物为主的自然状态地面,含水较多,大气与土壤水之间的交换频率且持久,因此蒸发量较大,而城市不透水地表不具有持水能力,可供蒸发的水量小,地表容易干燥,可供蒸发的时间短,从而使得不透水地表使蒸发量小,②、④符合题意;如果城区风速加大、气温升高有可能增强蒸发,因此不是蒸发量减小的原因,①、③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点睛】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城市建设使得地表硬化,使得地表水很难下渗,下渗减少,导致地下径流减少;城市地表很难保存水分,使得蒸发减少;城市建设导致热岛效应加剧,城区盛行上升气流,有可能使得降水增多;由于前面环节的变化,使得地表径流增加。
二、综合题(40分)
3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新疆阿克苏地区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主战场,经过勘探,其中一口井在地下1300米左右的深度找到了石油层。2023年10月30日16时56分,在阿克苏地区发生3.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下图示意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地震波传播速度。
(1)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____,其与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顶部固体岩石部分共同构成____。
(2)比较P、Q两地地壳厚度大小____,并说明理由____。
(3)在阿克苏地区利用地震波进行石油勘探时,可以确定下图中____最可能含有石油,说明确定储油位置的具体原理____。
【答案】(1) ①. 地壳 ②. 岩石圈
(2) ①. P地地壳厚度大于Q地(P大于Q)。 ②. 理由:P地位于山地,Q地位于山间盆地,山地海拔高于盆地,地壳厚度大于盆地。
(3) ①. 甲 ②. 原理:横波和纵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横波只能在固体物质中传播,纵波可以在固、液、气体中传播;当遇到石油层时,横波波速消失,纵波速度减小,因此确定储油位置。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地球内部圈层为材料,涉及地球内部圈层和地震波传播特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以及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此次地震发生地阿克苏地区在陆地上,震源深度20千米,而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故该地震发生在地壳;地壳与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顶部都是由岩石组成,共同构成了岩石圈。
【小问2详解】
山地海拔高于盆地,海拔越高处则地壳厚度越大,而海拔越低处地壳厚度越小。据图可知,P地位于内华达山脉,Q地位于大盆地,由此可知P地地壳厚度大于Q地。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纵波可以固液气三态物质中传播,而横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由此可知若横波遇到如石油等液态物质则会消失,而纵波会减速后继续向下传播。据图分析可知,甲图中S波(横波)消失,P波(纵波)减速后继续向下传播,说明甲图中最可能含有石油;而乙、丙、丁图所示地震波传播方式均不符合以上特征,不太可能含有石油。
3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对所在地一湖泊周边三处位置(甲图)的湖陆风进行研究,并选取了其中一处进行一天中风速变化(乙图)的记录。
(1)若此时为白天,用箭头补全下图中湖陆间环流模式。
(2)结合乙图指出一天中湖陆间温差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并说出依据。
(3)判断乙图选取①②③中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答案】(1) (2)14:00,温差越大,风速越大,湖陆风最大风速出现在14时左右。
(3)③地。理由:乙图中,白天湖风为东风,晚上陆风为西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只有③地白天吹湖风向右偏转为东风,晚上吹陆风向右偏转为西风。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湖陆风为材料,涉及热力环流的原理、规律和应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
【小问1详解】
白天湖泊升温慢,为冷源,盛行下沉气流;陆地升温快,为热源,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气流由湖泊流向陆地,高空气流由陆地流向湖泊,作图如下:
【小问2详解】
白天吹湖风,晚上吹陆风,读图可知,湖陆风最大风速出现在14时左右(0.6m/s),温差越大,风速越大,说明湖陆最大温差出现在14时左右,风速最大。
【小问3详解】
由一天中风速示意图可知,该地白天湖风为东风,晚上陆风为西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转,该地白天吹湖风向右偏转为东风,晚上吹陆风向右偏转为西风,判断乙图选取①②③中的③位置。同样道理,①地白天吹偏南的湖风,晚上吹偏北的陆风。②地白天吹偏西的湖风,晚上吹偏东的陆风,都不符合。故判断是选③点。
33. 下图为某区域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写出甲、丁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名称:____;____。
(2)图中M处参与水循环类型是____。
(3)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是人类对水循环的____(图中字符表示)环节施加影响,其主要目的是____(从下列选项中选择)。
A.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B.缓解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 C.增加下渗 D.增加蒸发
(4)说明城市地区的植被遭到破坏,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答案】(1) ①. 水汽输送 ②. 蒸发
(2)陆地内循环 (3) ①. 丙 ②. A
(4)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植物蒸腾作用减弱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水循环示意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水循环的环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甲是水汽输送,乙是降水,丙是地表径流,丁是蒸发。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M处只有蒸发和降水,没有与海洋之间存在互换,应为陆地内循环。
【小问3详解】
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将长江水调到北方地区,改变了地表径流,图中显示丙为地表径流。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也就是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与下渗与蒸发无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小问4详解】
绿色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作用;城市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对水循环环节影响:水的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会加大城市内涝;植物减少,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
宙
显生宙
代
Pz
Mz
纪
寒武纪
O
S
D
C
P
T
J
K
生物进化
真核无脊椎时代
裸蕨鱼类时代
蕨类两栖类时代
裸子爬行类时代
指数
①短波收听指数
②信鸽飞行指数
③导航指数
④空气质量指数
小→大
(适宜收听程度)适宜→不适宜
(影响信鸽飞行程度)小→大
(导航被干扰程度)小→大
(空气质量)优→差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地理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北校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高二(上)期中地理试卷(含答案),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