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浙江省八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浙江省八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1页
    浙江省八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2页
    浙江省八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浙江省八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八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法,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是其产生的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微信、短信和网络新闻、小说、图片等。
    (摘编自网络)
    材料二
    当然,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孩子的本意。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这一点在此次调查中得到验证。81.4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也有54.64%的学生认为即便要读书,也只读短文章,最好是能一次看完知道结果的。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从中看到了问题。他担心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会患上“长文章畏惧综合征”,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又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与之相对应的是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正在受到孩子的追捧。而梁教授所称的那些蕴含深刻思想的读本,却被他们抛在一边,为什么非要读而有所收获呢?这是当代的上海中学生所不能理解的。
    (摘编自离亮《调查:中学生阅读呈“浅阅读”趋势》)
    材料三
    此外,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是3.27小时,而每天花费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却只有1.58小时,这表明大学生普遍上网时间长,读书时间少。即便如此,将上网时间全部用于阅读的学生也仅占3.69%,大部分学生上网还是以看视频、聊天、打游戏为主。
    是什么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调查显示,在诸多原因中,学校竟成了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调查中有39.26%的学生抱怨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29.86%的同学认为学校图书馆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网络媒体的冲击、缺乏教师引导和图书价格偏高等成为相对次要的原因。仅有8.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的影响导致学校缺乏读书氛围。
    其实阅读危机应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今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机”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并非大学生单方面造成的,单单问责大学生是无法真正触及到危机根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的正视与疗救。要知道,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被欲望的洪流裹挟,作为理应引导社会价值的大学精英亦无法全身而退。整个社会缺乏阅读文化,这才是阅读缺乏症的病因。
    (摘编自2014年9月《中国教育报》)
    材料四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显示,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1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而每天读纸质书超过1个小时的受访者仅占36%。数据还显示:“睡前”“节假日”“工作休息时”以及“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读者主要的阅读时间,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人们无暇体会深阅读带给人类心灵的滋养。静水流深,现在我们有理由担心,阅读之浅,或许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涸辙之鲋,会让我们当下的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摘编自刘瑾《亚马逊中国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浅阅读的读者对阅读内容基本不需要思考,被动接受阅读信息就能获得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
    B.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中学生的本意,因为学业压力,想阅读的他们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进行课外阅读。
    C.阅读的浮躁之心使得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中学生不敢阅读大部头的作品,而选择阅读青春小说。
    D.社交网络的兴起,让读者每天花更多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并使其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是浅阅读产生的背景,它带给读者的阅读快感是深阅读无法比拟的。
    B.当代中学生认为,阅读并非一定要有所收获,所以,那些蕴含深刻思想的读本被他们抛在了一边。
    C.作为理应引导社会价值的大学精英的阅读危机,引发了社会人文危机、精神危机,这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正视。
    D.热衷于碎片化阅读,无暇进行深阅读,可能会让我们成为涸辙之鲋,会让我们的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根据调查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一项调查中,占一半以上的中学生偏向选择阅读短文章。这些学生有可能会患上“长文章畏惧综合征”。
    B.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每天看视频、聊天、打游戏等的上网时间,远远大于他们每天花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
    C.调查显示,超过三成的大学生认为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这是影响阅读的主要原因之一。
    D.调查发现,仅有8.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影响校园阅读。这说明大学生阅读缺乏症主因不在社会。
    4.下面是某高一学生读完以上四则材料后所画的思维导图(即文章思路),请你帮忙补上空缺部分。
    5.有十本书被网友列为“死活读不下去前十名排行榜”,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及《百年孤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瓦尔登湖》等都榜上有名。请根据上述几则材料,说说网友对这些大部头作品读不下去的可能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半棵树
    牛 汉
    真的,我看见过半棵树
    在一个荒凉的山丘上
    像一个人
    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
    侧着身子挺立着
    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
    从树尖到树根
    齐楂楂劈掉了半边
    春天来到的时候
    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
    长满了青青的枝叶
    半棵树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
    还是一整棵那样伟岸
    人们说
    雷电还要来劈它
    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
    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
    1972年,咸宁
    6.下列对《半棵树》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篇首扣题,“荒凉的山丘”,渲染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用简笔勾勒出半棵树的恶劣的生存环境,表达了作者对“半棵树”的怜悯与同情,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第二小节叙述半棵树的命运遭际,既交代了他对抗风暴的斗争策略,也交代了它被摧残至半棵的原因,突出地表现半棵树的倔强和外在恶势力的凶残。
    C.第三小节三句诗组成了一个特写镜头,刻画出半棵树在春天来临时战斗的姿态与饱满自信的形象,赞美了它的坚韧与顽强。
    D.全诗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半棵树”这一核心意象表现了半棵树坚韧的斗志与顽强的生命力,象征着秉守正道、维护尊严的知识分子的不屈的抗争精神和韧性的战斗传统。
    7.下列对《半棵树》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半棵树”为题,给读者一种残缺感,一种与通常生活经验中作为完整形象的“一棵树”相背离的陌生感,一种视觉的冲击力,同时给读者留下悬念。
    B.第四小节中作者把半棵树与一整棵树的对比,进一步凸现其崇高而伟岸的精神风采,以白描的方式升华了半棵树的人格魅力。
    C.第五小节中作者用一“盯”字,用比拟手法活画出迫害者的狡黠与阴险,真实地反映出处在一个高压恐怖的时代之中的抗争者对自己逼仄艰难的处境和抗争脆弱的清醒认识。
    D.这首诗歌的语言富有张力,作者用“真的”,意在突出虚拟形象的真实感,用“仍然”这个副词强调半棵树的执著,用一“满”字,透露半棵树乐观、昂扬的精神。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圣人之道,有趋其名而好之者,有安其实而乐之者。 韩愈之于圣人之道盖亦知好其名矣而未能乐其实何者?其为论甚高,其待孔子、孟轲甚尊,而拒杨、墨、佛、老甚严。此其用力,亦不可谓不至也。然其论至于理而不精,支离荡佚,往往自叛其说而不知。
    昔者宰我、子贡、有若更称其师,以为生民以来未有如夫子之盛,虽尧舜之贤,亦所不及。其尊道好学,亦已至矣。然而君子不以为贵,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之污而已矣。若夫颜渊岂亦云尔哉!盖亦曰“夫子循循焉善诱人”。 由此观之,圣人之道,果不在于张而大之也。
    (节选自苏轼《韩愈论》)
    8.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韩愈之于A圣人之道B盖亦知C好其名矣D而未能乐E其实F何者
    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B.乃,竟然,与《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的“乃”意思相同。
    C.乐,热爱,与《醉翁亭记》中“山水之乐”的“乐”意思相同。
    D.尧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领袖,都是贤明君主。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强调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
    B.材料一使用的句式变化多样,语气也有所不同,如“其可怪也欤!”是质疑的语气。
    C.苏轼认为韩愈对儒家学说极为推崇,研究学术也极尽心,但他的言论有思想却不精深。
    D.苏轼认为对待“圣人之道”,应像颜渊那样“安其实而乐之”,即心契于学说的实质。
    1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②由此观之,圣人之道,果不在于张而大之也。
    12.苏轼曾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而在材料二中苏轼却批评他“未能乐其实者”,这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二加以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14.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运用对偶和比喻手法表达了作者身在宦海却心系田园的心情。
    (2)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似,荀子在《劝学》中也以“行路”设喻,形象地阐明了积累的重要性:“,。”
    (3)自问自答,有助于抒发人物的思想情感,引发读者思考。这种形式在古诗文中很常见,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A,但是当他绝望地感觉到自己无法理解这本巨著时,热忱很快便消退了。①其中一个原因当然是一般人根本不知道要如何好好地阅读一本书造成的。但还不止如此,还有另一个原因:他们认为自己应该能够读懂自己所挑选的第一本书,用不着再读其他相关的著作。
    许多伟大的作品不只是互相有关联,__B_,这都是不该忽略的事。②后人的作品总是受到前人的影响。你如果先读前一位的作品,他可能会帮助你了解后人的作品。阅读彼此相关的书籍,依照写作的时间顺序来读,对你了解最后写的作品有很大帮助。这就是外在辅助阅读的基本常识与规则。
    ③外在辅助阅读的主要功用在于延伸与一本书相关的内容脉络。④我们说过文章的脉络有助于找出共识与主旨,诠释字义与句子。而比起科学与小说类的书,⑤阅读历史与哲学的书时,比较需要阅读相关书藉。尤其是阅读哲学书时,因为哲学家互相都是彼此了不起的读者。在小说与戏剧中,这就比较不重要了。如果真是好作品,可以单独阅读。
    16.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17.文中划波浪线的语句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阻拦索表面看起来只是一根钢丝绳,。固定翼舰载机在航空母舰的甲板上降落时,是通过高速着陆在甲板上,同时舰载机的尾钩需要顺势“抓住”阻拦索,才能顺利降落。,舰载机就必须快速起飞拉升。阻拦索是由许多小铜丝“拧”在一起的。其最内部是一根由大麻纤维和聚酯材料制成的芯索,而这根芯索外面又有多股“小钢丝"按规则扭结成的“大钢丝”呈螺旋状层层包围,并且每股钢丝之间还有交接的钢丝,。不仅如此,制作出来的阻拦索必须满足合适的韧性、高强度等要求,才能够在瞬间承受100吨以上的拉力,否则是无法真正投入使用的。
    18.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请简要概括上面文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
    六、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压力是负面、有害的,它损害健康和活力,影响表现和效率,阻碍学习和成长,所以我们应该避免给自己压力。
    另一些人认为恰恰相反,压力是正面、积极的,它有助于健康和活力,利于表现和效率,推动学习和成长,所以我们应该给自己压力。
    我们究竟应该有意识地给自己压力还是选择尽可能地远离压力?对此你有怎样的想法?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D 3.D 4.①浅阅读的定义;②专业人士的担忧;③阅读危机背后的社会原因;④对浅阅读社会化的反思(或:浅阅读的弊端)。 5.①在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的背景下,选择更具娱乐性、带来短暂视觉快感的浅阅读;②由于学业、工作压力,缺少阅读大部头作品的时间和心情;③认为阅读不一定要有所收获,不一定要阅读蕴含深刻思想的作品;④社会浮躁情绪影响,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对知识、学问的轻视;⑤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时间更碎片化。
    【导语】这四则材料共同探讨了现代社会中浅阅读的现象及其影响。材料一介绍了浅阅读的背景和特点,强调新媒体的影响。材料二和三通过调查数据揭示了中学生和大学生在阅读上的困境,指出学业压力和课程安排是主要障碍。材料四则反映了社交网络对阅读习惯的改变,导致阅读时间碎片化。整体来看,这些材料揭示了浅阅读对深度思考和文化传承的潜在威胁,呼吁社会关注阅读文化的缺失。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被动接受”错,材料一原文是“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
    C.“阅读的浮躁之心使得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错。材料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从中看到了问题。他担心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会患上‘长文章畏惧综合征’,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又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可见助长“浮躁之心”是专家的担忧;“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材料二“与之相对应的是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是“在成为”。
    D.“社交网络的兴起,让读者……并使其……”错,材料四“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报告显示,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1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数据还显示……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前后没有“让”“并使其”这样的逻辑关系。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它带给读者的阅读快感是深阅读无法比拟的”,于文无据。原文“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法,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没有跟深阅读进行比较。
    B.“当代中学生”错,原文是“当代的上海中学生”,选项扩大了范围。
    C.“大学精英的阅读危机,引发了社会人文危机、精神危机”错,原文是“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机’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整个社会缺乏阅读文化,这才是阅读缺乏症的病因”。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大学生阅读缺乏症主因不在社会”错。原文是“学校竟成了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整个社会缺乏阅读文化,这才是阅读缺乏症的病因”。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信息,概括相关内容的能力。
    ①材料一在阐述浅阅读产生的背景之前说的是“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法,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这是浅阅读的定义;
    ②材料二第一段是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第二段开头写“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从中看到了问题。他担心长此下去……”,可概括为:专业人士的担忧;
    ③材料三第二段谈的是影响大学生阅读的因素,第三段说的是“这种危机并非大学生单方面造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的正视与疗救”“整个社会缺乏阅读文化,这才是阅读缺乏症的病因”,可概括为:阅读危机背后的社会原因;
    ④材料四大众阅读的现状调查后面说的是“静水流深,现在我们有理由担心,阅读之浅,或许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涸辙之鲋,会让我们当下的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概括为:对浅阅读社会化的反思(或:浅阅读的弊端)。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材料一介绍了浅阅读产生的背景及对阅读方式、内容的影响,“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是其产生的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微信、短信和网络新闻、小说、图片等”,在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的背景下,选择更具娱乐性、带来短暂视觉快感的浅阅读;
    ②材料二中调查课外不读书的原因时发现,“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可见由于学业、工作压力,缺少阅读大部头作品的时间和心情;
    ③材料二“梁教授所称的那些蕴含深刻思想的读本,却被他们抛在一边,为为什么非要读而有所收获呢?这是当代的上海中学生所不能理解的”,认为阅读不一定要有所收获,不一定要阅读蕴含深刻思想的作品;
    ④材料三“要知道,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社会浮躁情绪影响,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对知识、学问的轻视;
    ⑤材料四“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时间更碎片化。
    6.A 7.B
    【导语】《半棵树》描绘了一棵在雷电中遭受重创、仅剩下半边的树。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仍旧高大、伟岸。诗歌以此象征具有坚定信念和顽强精神的知识分子,尽管遭受磨难,但始终不屈不挠,践行正道,维护尊严。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A.“表达同情与怜悯”“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错误。由原文“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侧着身子挺立着”可知,诗中并没有表达对“半棵树”的怜悯与同情,而是表达了对在厄运面前坚强不屈的人的敬仰与赞美之情,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敬仰与赞美。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白描的方式”错误,应为“议论”。“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还是一整棵那样伟岸”是议论性的句子,表达对半棵树的赞美之情。
    故选B。
    8.BDF 9.C 10.B 11.①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领会道理有早有晚,学术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②由此看来,圣人的学说,果真不在于如何张扬夸大。 12.不矛盾。①“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强调的是韩愈在儒学复兴上的贡献;而“未能乐其实者”强调韩愈自身的理论有思想却不精纯。②二者强调的侧重不同,不但不矛盾,反而更全面客观评价了韩愈在儒学方面的成就。
    【导语】韩愈的《师说》探讨了尊师重道的重要性,通过古今对比和列举事例,指出忽视师道的社会风气导致愚昧增加。苏轼在《韩愈论》中批评韩愈在理论上追求名声多于实践,以孔子学生的态度为例,说明实践圣人之道不在于表面上的夸大,而在于实际体验与内化。苏轼对韩愈的评价显示对其在学术贡献上的认可,但同时批评其在体悟上的不足,两者保持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韩愈对于圣人的学说,大概也只知道喜欢它的名声,却未能做到热爱它的实质。为什么呢?
    “盖”多用在句首,表推测语气,所以应在其前面B处断开。
    “矣”为句末语气词,所以应在其后面D处断开。
    “何者”是一个表疑问的句子,独立成句,故应在其前面F处断开。
    故选BDF。
    9.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句意: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C.错误。意思不同。热爱/乐趣。句意:有心契于学说的实质而热爱它的。/欣赏山水的乐趣。
    D.正确。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是质疑的语气”错,“其可怪也欤”是带有讽刺的感叹语气。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是故”,因此;“贤”,超过;“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
    (2)“道”,学说;“果”,果真;“大”,使动用法,使……大,夸大。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评价思想观点的能力。
    不矛盾。
    ①“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韩愈的文章使八代以来的衰败文风得到振兴,他对儒道的宣扬,使天下人在沉溺中得到拯救。强调的是韩愈在儒学复兴上的贡献。而材料二中的“未能乐其实者”指的是“其论至于理而不精,支离荡佚”,强调的是韩愈自身的理论有思想却不精纯。
    ②两者强调的重点不同,所以不能说是矛盾的。同时两种观点相互补充,更全面的表现了韩愈的文学成就。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师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材料二:
    (对于)圣人的学说,有趋慕学说的名声而喜欢它的,有心契于学说的实质而热爱它的。韩愈对于圣人的学说,大概也只知道喜欢它的名声,却未能做到热爱它的实质。为什么呢?他提出理论的格调非常高远,他十分尊敬地对待孔子、孟子(的学说),却非常严厉地抗拒杨朱、墨子、佛教、老子(的学说)。这说明他对圣人学说的心力,也不能说不到极点了。但是他的理论有思想却不精纯,支离破碎,东拉西扯,往往违背了自己的说法却不知道。
    从前宰我、子贡、有若交替称赞他们的老师(孔子),认为从人类诞生以来没有像孔子那么伟大的人,即使像尧舜那样贤明,也赶不上他。他们尊崇(孔子)的学说并热衷学习(孔子的)学说,也算是到了极点的。但是君子不认为他们可贵,说:宰我、子贡、有若,他们的智慧足够知道对圣人夸大其辞罢了。至于颜渊,难道也这样夸大其辞吗?颜渊(对孔子的评价)说“先生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由此看来,圣人的学说,果真不在于如何张扬夸大。
    13.D 14.
    ①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方法;②开篇即言志,表明自己看轻尘世浮名;③在描写登山、穿林等生活场景时,也直白地表达出感受。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希望远方友人……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错误,尾句“与君同醉醒”中的“君”为泛指,并非针对某人的实指,“醉”和“醒”也都是闲居中自由自在生活的表现,是对“真率饮”的呼应。词作通篇与远方友人和真挚思念无关。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技巧以及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题干先说明词作“表现词人闲适心情”,设问涉及“如何表现”,实际考查的是考生对具体抒情方式的掌握。考生要能从整体和细节两方面进行思考。
    通观全词,以直抒胸臆为主,直接表达词人闲居中“身闲心太平”的适意之情。具体而言,词人开篇言说志向,属于理性宣示自己告别过去;之后描写日常生活,在着屐扶杖、登山穿林的生活中以“真率”“自在”直接表达了个人内心情绪。另外,“苔纸题句”的描写中着一“闲”字,也是闲适心情的直白表达。
    15.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羁、渊、跬、至。
    16.A一般人总是抱着热忱想要阅读巨著;B而且在写作时还有特定的先后顺序 17.①去掉“造成的”:②“你”和“如果”互换位置;④“诠释字义与句子”与“找出共识与主旨”互换位置。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需要理解下句中的“他”是谁,后面画线句中有“一般人”,由此可知,“他”应指“一般人”;再理解“绝望”,由“无法理解这本巨著”“热忱很快便消退了”可知要填的是:一般人总是抱着热忱想要阅读巨著
    B处,由“不只是”可知此处应有“而且”,再理解后面的“这”,由“阅读彼此相关的书籍,依照写作的时间顺序来读”等内容可得出“写作顺序”的内容,可填:而且在写作时还有特定的先后顺序。
    1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原因是……造成的”句式杂糅,可删掉“造成的”。
    ②关联词与主语位置不当,前后句子主语不一致,“如果”应该方到“你”之后。
    ④语序不当,“找出共识与主旨,诠释字义与句”顺序不合逻辑,从字句到主旨,应有逻辑顺序,“诠释字义与句子”与“找出共识与主旨”互换位置。
    18.示例:①然而实际上并不简单
    ②一旦不能成功降落
    ③其结构可谓极其复杂。 19.主要介绍了阻拦索的重要作用、复杂结构及制作要求。
    【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语境,这里应与前文形成转折关系。而后文写的是阻拦索的特殊作用、构成等,所以这里应强调阻拦索并不是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可填:然而实际上并不简单。
    第二空,后文“舰载机就必须快速起飞拉升”说明固定翼舰载机并没有成功降落,所以可填:一旦不能成功降落。
    第三空,依据语境,这里是对前文结构特点的总结,可填:其结构可谓极其复杂。
    19.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段内容的能力。
    首先,文段的陈述对象是“阻拦索”,第一句总说阻拦索的不简单,第二、三句是介绍阻拦索的重要作用,第四、五句是介绍阻拦索的复杂结构,第六句是介绍阻拦索的制作要求。所以本段主要介绍了阻拦索的重要作用、复杂结构及制作要求。
    20.例文:
    于压力增减之间赢得丰富人生
    生命之火,熊熊燃烧;奋斗之光,赫赫扬扬。奔走在人生之路上,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压力是催人奋进的号角,也是压垮人的稻草。我们唯有理性看待压力,张弛有度,方能于压力的增减之间赢得丰富人生。
    压力是逆境中的一剂良药,适度的压力能激发人们的潜力和斗志,使我们超越自我,走向新的天地。且看徐梦桃,在自身的伤病与外界的质疑的双重压力下,仍然顶住压力,选择挑战自我,加大训练强度,最终完成人生的翻转,成就个人职业生涯的全满贯;且看杨宁,在三次创业扶贫失败后遭到质疑和反对,但也正是巨大的压力,激发了她的斗志,使她更加小心谨慎,不再冒进,最终带领全体村民脱贫致富,实现人生价值。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只有有意识地给自己压力,勇于面对压力,才能披荆斩棘,逆风翻盘。
    压力亦是一把容易使人受伤的利刃,过度的压力则会消耗甚至透支自我,将人推入无底深渊。当今时代生活的压力与日俱增,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有人为了升职加薪,不断给自己拧紧发条,生怕落后于人;有人为了搞好人际关系,深夜辗转反侧,精神严重内耗。压力一旦超过限度,往往适得其反,给人们的身心造成危害。教育界的金科律令“倒U型假说”也曾指出,适当的压力可以提高做事效率,而压力过大则会降低效率甚至带来更严重的危害。由此观之,唯有适度的压力方能助力我们行稳致远。
    压力亦是动力,绝境孕育新生。我们应正视压力,于适当的压力中激发自身潜能,走向成功。孟子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圣人的言论发人深省,纵观古今中外发展史,没有任何人的成功是随随便便的、轻而易举的,所有光辉与荣耀的背后都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这些压力或来自于外界,或来自于自身,最终都指引人向最难之处攻坚,突破自我,迎来柳暗花明。当然,我们也应学会调节,不可让过度的压力压垮身心,应于恰当的休息中放松自我,涵养精神力量。正如福楼拜拼命工作、按时看日出的人生哲学,唯有张弛有度,方能于适量的压力中成功成才。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压力是种子上的厚土,虽沉重却使其生长。压力纵有其弊端,但只要善于调节,亦能为我们所用,激发自身的潜力。让我们保持适当压力,于压力下奋进,于压力增减之间搏得精彩人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话提供的方向是要求我们选择远离压力,因为压力是负面的、有害的;第二段提供的方向是要我们承受压力,因为压力利于效率,推动学习和成长。提示语部分则是对于以上内容的总结性说法,并且让“我们”做选择题,我们究竟应该有意识地给自己压力,还是选择远离压力,抑或是两者兼顾。对此,考生可自由选择角度进行写作,但需要知道的是,如果拒绝任何压力,那人生也将没有前进的动力,变得“佛系”“躺平”,人人躺平,则社会、国家也将失去发展的根基。因此,考生的最佳立意方向应是有意识地给自己压力,或者二者兼顾。
    题目对文体虽无显性规定,却有隐形指向,题干中“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一句话,就是在引导学生写成“论述类”文体,因此作文应该要有明确的观点并进行相关阐述。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先结合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如压力调节有度,成就精彩人生。其次立足现实,分析当下社会人们压力的来源及产生压力的根源。然后结合历史与现实论证压力的利弊,考生可以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等角度切入论证,也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分析,使论证更严谨全面。接着进一步指出应如何正确对待压力,如我们应正视压力,于适当的压力中激发自身的潜能与力量,助力个人成功;我们也应学会调节,于恰当的休息中放松自我,涵养精神力量。最后,联系现实再次强调中心论点,勇敢迎接压力,适时放松自己,行稳人生之路。
    立意:
    1.选择压力,促进成长。
    2.远离压力,更好生活。
    3.压力调节有度,成就人生赢家。
    4.于压力增减之间赢得丰富人生。

    相关试卷

    浙江省慈溪中学、舟山中学等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浙江省慈溪中学、舟山中学等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绍兴市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浙江省绍兴市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台金七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浙江省台金七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