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精品解析:广东省东莞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地理试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解析
      精品解析:广东省东莞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
    • 解析
      精品解析:广东省东莞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广东省东莞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第1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东莞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第2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东莞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第3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东莞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第1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东莞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第2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东莞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精品解析:广东省东莞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地理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广东省东莞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地理试题,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广东省东莞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广东省东莞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命题人: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李嘉嘉 审题人: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潘友谊
    说明:本试卷共4页,19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北京时间2024年9月4日13时41分,科学家发现并预警一颗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2024RW1,随后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国家进行接力追踪观测,11小时后小行星2024RW1在菲律宾高空解体爆炸。下表为部分接力观测天文台的位置及海拔。完成下面小题。
    1. 预警小行星2024RW1撞击地球需多个国家接力观测的原因是( )
    A. 太阳活动B. 太阳辐射C. 地球自转D. 地球公转
    2. 小行星2024RW1解体爆炸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赛丁泉天文台太阳高度最大B. 阿里观测站的自转角速度最大
    C. 盱胎观测站当天的白昼最长D. 莱蒙山天文台与阿里站日期相同
    【答案】1. C 2. D
    【解析】
    【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北京时间2024年9月4日13时41分,科学家发现并预警一颗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2024RW1),11小时后(2024RW1)在菲律宾高空解体爆炸。从发现到高空解体爆炸,历时11小时,由于地球在不断的自转,小行星与地球表面的相对位置一直在变化,因此需要多个国家进行接力追踪,C正确;与太阳活动、太阳辐射、地球公转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由材料分析可知,2024RW1解体爆炸时,北京时间为2024年9月5日0时41分(13时41分+11小时)。读表可知,阿里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经度约为80°E,位于东五区,区时是2024年9月4日21时41分,莱蒙山位于西八区,此时日期是9月4日8时41分,两地日期相同,D正确;赛丁泉位于澳大利亚东部,为东十一区,此时区时为3时41分,是晚上,此时只有莱蒙山位于白天,太阳高度最大,A错误;除极点外,地球自转角速度处处相同,B错误;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南半球昼短夜长,阿里、莱蒙山、盱眙都位于北半球,阿里纬度最高,白昼最长,C错误。故选D。
    【点睛】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冬至与夏至,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最大;春分与秋分,全球昼夜平分,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最小。夏半年(春分—秋分),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冬半年(秋分—次年春分),北半球昼短夜长,且越往北,昼越短,夜越长。
    下图为贵州三都县奇特的地质景观“产蛋崖”。每隔数十年产蛋崖就会掉落出一些石蛋(左图),石蛋大小不等。专家推测这些石蛋形成于五亿年前的海洋中,由碳酸钙分子结核压实而成。右图表示地壳物质循环图,其中①②③④表示岩浆和三大类岩石。完成下面小题。
    3. 图中数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与石蛋一致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4. 地质景观中,石蛋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
    A. 海相沉积一风化侵蚀—地壳抬升B. 海相沉积一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C. 地壳抬升—风化侵蚀—海相沉积D. 风化侵蚀—地壳抬升一海相沉积
    【答案】3. D 4. B
    【解析】
    【3题详解】
    由于专家推测这些石蛋形成于五亿年前的海洋中,由碳酸钙分子结核压实而成,说明五亿年前地壳升降运动活跃,海陆变迁形成大量沉积岩,贵州多喀斯特地貌,基岩多为沉积岩中的石灰岩,石灰岩主成分碳酸钙在温湿气候条件下,经漫长而复杂的化学作用形成结核,状似石蛋,因此这些石蛋的岩石类型是沉积岩。右图中,碎屑物形成岩石④,④为沉积岩,D正确。①为岩浆,②为岩浆岩,③为变质岩,ABC错误。故选D。
    【4题详解】
    由于专家推测这些石蛋形成于五亿年前的海洋中,由碳酸钙分子结核压实而成,说明石蛋是深海沉积物中的碳酸钙分子在特定化学作用下渐渐凝聚在一起结核形成的,经过上层沉积物的不断压实,深海沉积物和结核经过固结成岩都变成了埋藏于深海底的沉积岩,经过亿万年的地质运动,在地壳抬升过程中暴露于地表受外力侵蚀。由于外力侵蚀导致风化差异,由深海沉积物形成的沉积岩构成的崖壁风化速度快,而结核形成的石蛋风化速度慢,当岩层风化剥落,石蛋就慢慢崩落而出。所以该地区岩层中石蛋从形成到脱落的地质作用顺序依次是海相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石风化,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湖水透明度是指湖水的透光程度,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太阳高度、浮游生物量、泥沙含量、水体运动等。图示意2016~2019年鄱阳湖湖水透明度季节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5. 在鄱阳湖湖水透明度最高的季节,该湖泊处于( )
    A. 枯水期B. 平水期C. 丰水期D. 不确定
    6. 冬季鄱阳湖湖水透明度低的原因是( )
    A 晴天多,光线入射角大B. 气温低,浮游生物量大
    C. 植被少,入湖泥沙量大D. 风速大,湖水运动较强
    【答案】5. C 6. D
    【解析】
    【5题详解】
    由图可知,2016~2019年,湖水透明度最高的季节基本在每年的6~8月。鄱阳湖流域内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夏季风影响,6~8月降水较多,汇入鄱阳湖的径流量大,是鄱阳湖的丰水期,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湖水透明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太阳高度、浮游生物量、泥沙含量、水体运动等。受冬季风影响,冬季鄱阳湖风速大,湖水运动强,带动湖床泥沙悬浮在湖水中,导致湖水透明度低,D正确;冬季气温低,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浮游生物量少,B错误;鄱阳湖流域内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发育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冬季植被量与夏季差异不大,且冬季入湖径流量小,入湖泥沙少,C错误;当地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小,光线入射角(入射光线与入射表面法线的夹角)较大,但入射角大更易反射,水体透明度高。因此光线入射角大不是冬季湖水透明度低的原因,A错误;故选D。
    【点睛】湖泊水文特征——①结冰期, 影响因素:气温(纬度、海拔、季节 湖水流动性、盛行风);②含沙量, 影响因素补:给类型、流域植被覆盖度、靠近河流入湖 口、入湖河流多,湖水流动性、盛行风;③水质, 影响因素:入湖径流+含沙、浮游生物、风沙;④水量,影响因素:蒸发量、下渗量、用水量、补给、气候、湖泊面积、湖泊深度;⑤水位季节变化,影响因素:补给方式收支关系。
    暖锋后弯是指在温带气旋的发展后期,出现冷锋和暖锋分离,暖锋锋区增强,冷锋锋区减弱的现象。图示意某年5月某次暖锋后弯的不同发展阶段。完成下面小题
    7. 据图推测此次暖锋后弯的发生过程是( )
    A. b-c-d-aB. b-d-a-cC. c-b-d-aD. c-d-a-b
    8. 最接近图a中甲地到乙地天气实际状况的是( )
    A. B.
    C. D.
    【答案】7 A 8. B
    【解析】
    【7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暖锋后弯结构是在温带气旋发展的后期出现冷暖锋分离、暖锋区增强而冷锋区减弱的现象。图b中冷、暖锋位置正常,暖锋没有出现后弯结构,所以b图最早,CD错误;温带气旋受中纬西风气流牵引,大体自西向东移动;同时根据北半球气旋水平气流按逆时针方向辐合,可判断图c紧随图b后面,然后是图d,最后是图a,A正确,B错误。故选A。
    【8题详解】
    一般情况下,北半球温度呈现南高北低,受暖锋后弯影响,甲地受暖气团控制,乙地受冷气团控制,甲地温度高于乙地,形成温度南低北高的反常格局,AD错误;同时依据图中等压线的分布可知,气旋中心附近气压较低,周边气压较高,气压甲低乙高,B正确,C错误。故选B。
    【点睛】在北半球中纬度锋面气旋发展的后期,若冷锋赶上暖锋,则东侧的暖锋向西、向南伸展,最后螺旋状地环绕在气旋中心四周形成类似于“暖心”的结构。这一过程被称为暖锋后弯卷入过程。
    下图为某日海平面气压状况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图示月份为( )
    A. 3月B. 6月C. 9月D. 12月
    10. 图示气压状况出现时( )
    A. 北极的极光绚丽缤纷B. 甲地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C. 我国长江进入丰水期D. 乙地受北太平洋暖流影响
    【答案】9. B 10. C
    【解析】
    【9题详解】
    读图,由图中经纬度分布可知,东经增大的方向为地球自转的方向,所以图示地球自转呈逆时针,图示半球为北半球,30°N附近亚洲大陆上出现了亚洲低压,把副热带高压带切断,高压保留在太平洋和大西洋,此时北半球处于夏季,结合选项,北半球应为6月,B正确;3月和9月北半球为春季和秋季,12月北半球为冬季,排除ACD。故选B。
    【10题详解】
    由上一题分析可知,此时北半球正值夏季,极光绚丽缤纷应在夜晚,此时北极附近为极昼,A错误;气压带风带北移,甲地位于30°N-40°N大陆的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B错误;我国长江流域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降水多,长江进入丰水期,C正确;乙地位于60°纬线附近,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D错误。故选C。
    【点睛】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陆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快于海洋,海陆冬夏季节增温和冷却的速度明显不同,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的高、低气压中心。就北半球亚欧大陆而言,冬季,亚欧大陆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夏季,亚欧大陆形成印度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抛物线型沙丘是起源于新月形沙丘的风积地貌。当新月形沙丘的两个翼角(向外延伸的尖角)被植被固定后,其迎风坡会受到风力的吹蚀,进而演变成抛物线型沙丘。风向一致情况下,这两种沙丘形态特征相反。下图为某游客拍摄的抛物线型沙丘的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11. 与抛物线形沙丘形成密切相关的是( )
    ①起沙风况变化②沙源丰富程度③光照变化④植被覆盖状况⑤气温变化幅度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④⑤D. ①④⑤
    12. 新月形沙丘与抛物线沙丘的示意图分别是( )
    A. ①②B. ③②C. ①④D. ③④
    【答案】11. B 12. A
    【解析】
    【1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抛物线型沙丘是“新月形沙丘两个翼角(向外延伸的尖角)被植被固定后,迎风坡被风力吹蚀”而成的一种风积地貌。风积地貌的形成与起沙的风况变化(风速)、沙源的丰富程度(物源)、植被的覆盖状况(植被覆盖率)关系密切,①②④正确;光照的变化、气温的变幅大小对风积地貌的形成影响小,③⑤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读图联系已学可知,新月形沙丘是自然状态下形成的沙丘,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沙脊线靠近背风坡一侧,①正确,③错误;当新月形沙丘移动到植被条件较好的地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被植被固定后,中间部分继续前移,迎风坡被风持续吹蚀,两翼尖角的指向与盛行风向相对,迎风坡平缓凹进,背风坡陡呈弧线凸出,最终形成抛物线形沙丘。因此抛物线沙丘形成后,沙脊线靠近背风坡一侧,②正确,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新月形沙丘是流动沙丘中最基本的形态。沙丘的平面形如新月,丘体两侧有顺风向延伸的两个翼,两翼开展的程度取决于当地主导风的强弱,主导风风速愈强,交角角度愈小。
    在营养盐水平较高的海城,大量藻类聚集会形成藻华,其暴发会危害海洋生态。2003一2019年间,全球藻华频发,洋流附近的藻华频率增加最多,但在北美洲低纬西海岸海城藻华呈减弱趋势。下图为该海区海水表层温度和洋流强度变化趋势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该海区洋流类型为( )
    ①补偿流②密度流③暖流④寒流
    A. ①④B. ①③C. ②③D. ②④
    14. 北美西海岸藻华减弱,主要是因为( )
    A. 沿岸工业发达,污染排放增加B. 海水上泛增强,海水扰动加大
    C. 全球气候变暖,海水温度上升D. 洋流强度减弱,营养供应减少
    【答案】13. A 14. D
    【解析】
    【1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海域位于北美洲低纬西海岸。联系已学,加利福尼亚寒流它是北太平洋暖流流向北美洲西岸后,沿北美洲西岸向南流向赤道海域,补偿了北赤道暖流向西流带走的海水,属于补偿流,①正确;密度流是一种由海水密度差异引起的海水运动,加利福尼亚寒流是补偿流,②错误;在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为顺时针,北美洲低纬西海岸洋流为加利福尼亚寒流,③错误、④正确。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营养盐水平较高的海域,大量藻类聚集会形成藻华”,由于洋流强度减弱,带来的营养物质减少,供应减少,藻华减弱,D正确;污染排放增加,水体富营养化加重,会加剧藻华的发生,A错误;海水上泛增强,海水扰动加大,海底营养盐类上泛,藻华增加,B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会加剧水体富营养化,从而藻华增加,C错误。故选D。
    【点睛】藻华‌,又称水华,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水体中某些浮游植物(如蓝藻、绿藻、硅藻等)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导致水体变色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淡水或海洋环境中,特别是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更为常见‌。
    下图示意某年3月份某气旋从初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甲、乙、丙是气旋发展过程的三个时刻。此次气旋移动过程产生的迎岸风引起风暴潮导致部分区域的海水水位发生明显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5. P甲、P乙、P丙分别为甲、乙、丙三个时刻气旋中心气压值,按大小顺序排列,依次( )
    A. P甲=>P乙>P丙B. P甲>P丙>P乙C. P丙>P乙>P甲D. P丙>P甲>P乙
    16. 此次气旋移动过程中,乙时刻渤海海峡出现( )
    A. 偏东风,低水位B. 偏东风,高水位
    C. 偏西风,高水位D. 偏西风,低水位
    【答案】15. C 16. B
    【解析】
    【15题详解】
    联系已学可知,气旋是低压系统,中心气压比四周低,气旋从初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中心气压会越来越低,势力越来越强。甲时刻1007.5hp的等压线离中心最远,其中心气压P甲是最低的;丙时刻1007.5hp的等压线离中心最近,其中心气压P丙是最高的,故P甲、P乙、P丙的大小顺序为P丙>P乙>P甲,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在渤海海峡处画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再向右偏转30°~45°,渤海海峡处吹偏东风,CD错误;由材料信息“气旋移动过程产生的迎岸风引起风暴潮”可知,使得渤海海峡出现高水位,A错误,B正确。故选B。
    【点睛】画风向的步骤:①垂直于等压线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②根据‌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进行偏转30~45度,高空偏转90度,即可得到风向。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满分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那波利位于意大利西南端,蒙特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部。秋冬季节,美国加州南部山谷中存在一种名为“圣安娜风”的季节性强风,它来源于美国西部内陆大盆地,翻越高山,穿过山谷,最终到达沿海地区,干热的“圣安娜风”对加州山火起促进增强作用。图1为意大利那波利和美国蒙特雷的地理位置及“圣安娜风”示意图,图2为那波利和蒙特雷的气候统计资料。
    (1)判断那波利的气候类型并指出该气候类型的全球分布规律。
    (2)比较那波利和蒙特雷气温和降水特征的差异。
    (3)结合材料,描述秋冬季节“圣安娜风”的形成过程。
    【答案】(1)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2)气温差异:那波利夏季气温较高,气温年较差较大(或蒙特雷夏季气温较低,年较差小)降水差异:那波利年降水量较多,雨季较长(或蒙特雷年降水量较少,雨季较短)。
    (3)秋冬季大盆地高气压强盛,西部沿海气压较低,气压差异显著,驱使风由内陆吹向沿海;来自内陆干燥的气流翻越高大山脉后下沉增温(焚风效应);干热气流顺峡谷穿行(穿越山口),加大了风速(狭管效应)。
    【解析】
    【分析】本题以意大利那波利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为材料,设置3小题,涉及气候特征及成因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1图2可知,那波利位于地中海沿岸,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是地中海气候;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高控制,冬季受西风影响,这种气候的分布规律是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小问2详解】
    气温差异:读图2可知,那波利夏季气温较蒙特雷高,平均温高于20℃,气温年较差较大,蒙特雷夏季气温较低,平均温低于20℃,年较差小;降水差异:读图2可知,那波利年全年降水量较多,9月到次年2月降水量较多,雨季较长,或蒙特雷年降水量较少,12月到次年3月降水较多,雨季较短。
    【小问3详解】
    读图1联系材料“来源于美国西部内陆大盆地,翻越高山,穿过山谷,最终到达沿海地区”可知,秋冬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气温迅速降低,气流下沉,大盆地高气压强盛,西部沿海降温慢,气压较低,气压差异显著,驱使风由内陆盆地吹向沿海;大盆地与沿海之间有高大山脉阻挡,来自内陆干燥的气流翻越高大山脉后气流下沉增温产生焚风效应、气流变干变热;干热气流与狭谷走向一致(东北-西南走向),气流顺峡谷穿行,穿越山口,山口比较狭窄,形成狭管效应,加大了风速,形成圣安娜风。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东南部腹地存有100多个湖泊,其中70多个常年有水,形成了世界独有的沙山-湖泊景观。巴丹吉林沙漠与外部并无地表水交换,多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00mm,水面蒸发量可高达4000mm。图1为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湖泊群南、北湖的剖面图,图2示意南湖湖水及其地下水水位动态曲线。
    (1)指出南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水源并说明判断依据。
    (2)多年来,两湖泊面积和水深基本保持稳定(即大致水量收支平衡)。基于两湖泊蒸发量、降水量与地下水补给量的数量关系,说明两湖泊面积和水深基本保持稳定的原因。
    【答案】(1)地下水。依据:南湖北岸地下水水位始终高于南湖湖水水位;南湖湖水水位的变化与地下水水位变化一致;年降水量稀少,南湖湖水水位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小;湖区与外部并无地表水交换,说明没有河水补给。
    (2)两湖泊位于内流区域,其水量收入与支出大体平衡;由于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两湖接受地下水补给,降水量和地下水补给量之和大致等于蒸发量。
    【解析】
    【分析】本题以巴丹吉林沙漠为载体,设置2小题,涉及水源补给、水量平衡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1可知,该地地下水位始终高于南湖水位;读图2可知,南湖水位的变化与地下水水位变化一致;而南湖湖水水位变化与大气降水的变化相关性小,表明湖水水位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小;材料中提到,巴丹吉林沙漠(湖区)与外部并无地表水量交换,可推测无河水注入。所以南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地下水补给。
    【小问2详解】
    由材料“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可知,两湖泊位于内流区域;由题干“多年来,两湖泊面积和水深基本保持稳定”,表明其水量收入与支出大体平衡;由材料可知,多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00mm,水面蒸发量可高达4000mm,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由上题分析可知,两湖接受地下水补给。所以,“两湖泊面积和水深基本保持稳定”的原因是降水量和地下水补给量之和大致等于蒸发量。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330万年前,因板块运动,青藏高原隆升而青海湖地区形成湖盆,进而演变成湖。此后,青海湖成为布哈河注入黄河的“过境湖”。3万年前,日月山隆起导致古倒淌河流向转变,湖盆继续下降以及气候变干,青海湖由“淡”转“咸”。下图为青海湖与倒淌河区域地质背景示意图。
    (1)简述青海湖流域地形对河流水系特征的影响。
    (2)分析2330万年以来“过境湖”的形成过程。
    (3)说明青海湖由“淡”转“咸”的条件。
    【答案】(1)四周高,中间低,呈向心状水系;西北部多山地(从西北向东南倾斜),流向主要为西北-东南流向。
    (2)2330万年前,随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青海湖地区从海底升起;青海湖所在岩体相对下降,周围相对上升形成青海湖盆;盆地积水成湖;古布哈河-倒淌河贯穿,注入黄河,形成过境湖。
    (3)形成初期气候温暖湿润;通过古倒淌河外泄如黄河排盐,为淡水湖;后日月山隆起、湖盆下降,失去出水口;入湖径流盐分积累加之气候变干、蒸发量变大,逐渐演变为咸水湖。
    【解析】
    【分析】本题以青海湖为背景,设置3小题,涉及水系特征、地貌的形成过程、湖泊性质和面积的变化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和地理学科综合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青海湖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因此呈向心状水系;西北部多山地,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河流的流向主要为西北-东南流向。
    【小问2详解】
    由材料可知,2330万年前“因板块运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发生地壳抬升,青海湖地区从海底升起;周围相对上升,青海湖所岩体相对下降,形成断陷盆地,发育成青海湖盆;盆地地势低洼,积水成湖;古布哈河-倒淌河切穿分水岭,注入黄河,湖水外泄,形成过境湖。
    【小问3详解】
    青海湖形成初期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较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通过古倒淌河外泄如黄河排盐,有外泄通道,水体能不断得到更新,为淡水湖;后日月山隆起、湖盆下降,失去出水口,湖区封闭,盐分无法外泄;入湖径流盐分积累加之区域内气候变化,气候变干、蒸发量变大,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最终逐渐演变为咸水湖。天文台
    经纬度位置
    海拔
    美国莱蒙山天文台
    110°57′W,32°46′N
    2791m
    我国阿里观测站
    79°42′E,33°23′N
    5100m
    我国盱眙观测站
    118°28′E,32°44′N
    180m
    澳大利亚赛丁泉天文台
    149°03′E,31°16′S
    1165m

    相关试卷

    广东省东莞市两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广东省东莞市两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5页。

    广东省东莞市七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东莞市七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文件包含东莞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七校联考地理试题docx、长安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七校联考高三地理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开封五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地理试题(PDF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河南省开封五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地理试题(PDF版附解析),共8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