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03: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精练-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3: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精练-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3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03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课标要求】
《课标》对古诗词的学习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一项就是了解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考生在答题时存在表达技巧辨识不准、脱离诗句架空分析、技巧与作用张冠李戴等问题。
【考查重点】
古代诗歌十分讲究艺术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诗歌赏析的重要内容。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主要题型】
鉴赏写法技巧命题方式通常有:1、请分析颔联的艺术特色。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尾联。3、首联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4、领悟并感受古诗词中的意境和形象。5、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产生某种情感的原因。
【命题趋势】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想象联想、烘托渲染、托物言志、化用典故、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虚实相生、比兴寄托、衬托(动静相衬、以有声衬无声等)、对比、象征等。考查表现手法的使用及分析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是近几年中考的重点和热点。
【备考策略】
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考点1..衬托和对比
先说概念,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其特性更加鲜明。
【例题剖析】
【例1】(2024·山东济南·一模)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桂花①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②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注释】①鹧鸪天:词牌名。此词作于建中靖国(1101年)之后,作者与丈夫赵明诚居住青州之时。他们攻读而忘名,自乐而远利,双双沉醉于美好、和谐的艺术天地中。②骚人:指屈原。
【问题】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的妙处。
考点2.比兴
比兴实际上就是比喻,只不过比喻这种手法,运用在诗歌中就叫做比兴。诗歌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比兴的判断是非常简单的,就像前面说的,诗歌当中的比喻就叫比兴,所以说,只需要在诗歌中找比喻的手法就可以了,可千万别说找不出比喻哟。
【例题剖析】
【例1】(2024·陕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问题】诗歌前两句借事(物)起兴,请简述这两句所记之事。
考点3.象征
象征指的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某种相似的特点。
【例题剖析】
【例1】(2024·江苏常州·二模)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刘景文
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①,菊残犹有傲霜②枝。
一年好景君③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①擎雨盖:喻指荷叶。擎:举,向上托。②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③君:你,指刘景文。
【问题】结合全诗,分析本诗如何运用象征表现手法,表达了对朋友的勉励之情。
考点4.托物言志(托物寓意)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托物寓意是一种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它借客观事物或景物来抒述主观的情思,蕴含文题的主旨,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例题剖析】
【例1】(2024·贵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答题。
李 花
[宋]杨万里
李花宜远更宜繁,惟远惟繁始足看。
莫学江梅作疏影,家风各自一般般。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唐]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问题】两诗均为写花,其实都是借花喻人,托物寓意,请你分别指出两首诗歌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境界。
考点5.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例题剖析】
【例1】(2024·江苏宿迁·一模)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重 阳①
文天祥
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
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
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②无主更西风。
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③如梦中。
[注]①本诗写于文天祥被元军关押期间。②黄花:菊花。③龙山:暗指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问题】这首诗中和标题相照应的词语是 ,颔联主要运用了 表现手法。
考点6.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
【例题剖析】
【例1】(2024年·浙江杭州·二模)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问题】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请概述理由。
考点7.乐景写哀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践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例题剖析】
【例1】(2024年秋·江苏南通·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②。
【注释】①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是一处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成了送别歌的代称。②西楼:指谢亭。
【问题】诗歌第二句与“小桥流水人家”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材料链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考点8.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
【例题剖析】
【例1】(2024·河南商丘·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答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问题】运用典故是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请谈谈本诗是如何借助典故表达诗人情感的。
考点9.虚实结合
实,指诗人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实,指客观有形的物象;虚,指主观的无形活动。实,指具体描绘;虚,指抽象的议论。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中景物。总之,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
【例题剖析】
【例1】(2024·江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笋
朱松
春风吹起箨龙①儿,戢戢②满山人未知。
急唤苍头③斫烟雨,明朝吹作碧参差。
咏新荷
蔡楠
朱阑桥下水平池④,四面无风柳自垂。
疑似水仙⑤吟意⑥懒,碧罗笺⑦卷未题诗。
[注]①箨(tuò)龙:竹笋的别名。②戢戢(jí):象声词。风吹竹笋声。③苍头:仆人。④水平池:水与池面相平。⑤水仙:水中女神。⑥吟意:吟诗的兴趣。⑦罗:丝织品。笺:精美的纸张,供题诗、写信等用。
【问题】从内容或写作技巧的角度,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共同点。
诗词曲艺术表现手法及作用归类梳理
一、(2024·河南南阳·三模)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诗句运用典故抒发的情感,与“生子当如孙仲谋”相近的是( )
A.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C.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D.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如果为这首词配背景音乐,背景音乐的感情基调应该是下面哪一种?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分析。
①清新明丽 ②沉郁悲怆 ③慷慨激昂
二、(2024·湖北宜昌·模拟预测)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两题。
咏竹
梁•刘孝先
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①。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②泪,羞入上宫琴。
谁人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释】①寻:古代长度单位。②湘妃:指舜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传说湘妃泪洒竹上,成为斑竹。
3.竹自古以来就是君子的象征,“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不禁让人想起苏轼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表达自己被贬黄州时孤寂处境和高节自许的两句诗 , 。
4.这首诗用了 表现手法,颈联中“耻”“羞”二字表达了作者 的志向。(填一个四字词语)
三、(2024·云南昭通·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整首诗紧扣“早”字,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B.首联交代启程的时间和感受,“悲”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C.颈联的“明”字,描绘了枳树白花照亮驿墙的景象,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客行之早。
D.眼前故乡“凫雁满回塘”的景象,曾在游子梦中出现无数次。
6.这首诗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都写到了鸡鸣声,其用意有何不同?
四、(2024·湖南益阳·三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歌最后一联说“最爱湖东行不足”,“不足”的意思是 ,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 (时间)景色的喜爱和留恋。
8.诗歌的中间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诗人在钱塘湖春行时所见的景物,寓情于景,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请简要分析。
五、(2024·河南南阳·二模)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乙】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孙中山先生曾亲笔为秋瑾题写“巾帼英雄”,并亲书一副楹联。请从甲词中找出一处能体现其“巾帼英雄”特点的句子并做简要分析。
10.甲、乙两文景物描写的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赏析。
六、(2024·山东临沂·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维扬①怀古
〔明〕曾棨(qǐ)
广陵②城里昔繁华,炀帝行宫接紫霞。
玉树③歌残犹有曲,锦帆归去已无家。
楼台处处迷芳草,风雨年年怨落花。
最是多情汴堤柳,春来依旧带栖鸦!
【注】①维扬:即今江苏省扬州市。②广陵:即扬州。战国楚广陵邑,东汉置郡,隋朝时改称扬州。③玉树:曲名,即南朝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曲。
1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直接回忆昔日扬州城的繁华及隋炀帝巡游时的盛景,在烘托长安宫殿的雄伟壮丽的同时,隐发如此巍峨的宫殿,空锁于烟霞之中的慨叹。
B.颔联以陈后主《玉树后庭花》为引,进一步渲染隋宫奢靡繁华,陈朝曲犹未尽,隋朝楼船业已成空。从繁华到破败,鲜明的对比,更显感伤。
C.颈联中的两个叠音词,先写时间,再写空间,突出了宫苑到处一片衰败,迷失在年年岁岁的荣枯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感伤叹惋之情。
D.本诗通篇没有评论,但是通过拟人化的描写,将旧日与现在的景象进行对比,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惋惜。
12.有人评价此诗“以物的有情反衬时间的无情”,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
七、(2024·江苏镇江·二模)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贾生 【乙】长沙过贾谊宅
唐·李商隐 唐·刘长卿
宣室求贤访逐臣,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贾生才调更无伦。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可怜夜半虚前席,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不问苍生问鬼神。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3.两诗均交代贾谊不幸的遭遇,【甲】诗从“ ”一词可以看出,【乙】诗从“ ”一词可以看出。(用文中原词填空)。
14.两诗都借古讽今,【甲】诗表达 之情,【乙】诗表达 之情。
15.下列选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侧面烘托出贾谊少年才俊、意气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
B.“虚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表现出他为国家求贤若渴的状态。
C.“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暗含了作者景仰羡慕先贤却又寂寞兴叹的心情。
D.“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两句刻画了作者独立风中的形象,仿佛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
八、(2024·广东广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6.请写出诗中妙用比喻点出行路之难的诗句。
1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给你什么启发?请结合诗句分析。
九、(2024·内蒙古赤峰·二模)阅读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暮春山间
[宋]黄公茂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洞水香。
18.下列有关本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诗人行走在山间的所见、所感。
B.第一句中的“缓”字,表现出诗人因对山中美景的欣赏而生留恋之情,所以步履都慢了下来。
C.第二句中的意象“流莺、燕飞”表现了春天的活力,体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D.本诗“流莺不语燕飞忙”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莺”“燕”所表现的时令、情感都相同。
19.“虚实结合”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请结合“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两句简要赏析。
十、(2024·河北沧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南轩①松
李 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②自绵幂。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注释】①南轩:指当南的窗外。②柯叶:枝叶。
20.“何当凌云霄”中“凌”字的意思是 。
21.本诗首联中的一个“ ”字,突出了松树的不同凡俗;颈联中的一个“ ”字,化静为动,将景物着上了迷人的色彩。
2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尾联“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十一、(2024·广东广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3.诗句“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4.该诗的颔联与《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在写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分类
手法
作品
赏析
表现
手法
烘托渲染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景物描写,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人物的惆怅心情。
比兴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用关雎的叫声起兴,写出男子对意中人的爱慕之情。
以小见大
《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以两个美女的命运代表东吴命运,以小见大,耐人寻味。
运用典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用“向秀闻笛、王质烂柯”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及对世事沧桑、人事全非的无限悲痛与怅惘之情。
动静结合
《观沧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动态静态相映衬,描写了大海苍茫、壮阔,草木欣欣向荣的景色,表现了山河的雄伟壮丽。
以乐写哀
《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深切地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
抒情
手法
直抒胸臆
《满江红》(小住京华):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茫茫红尘世界,去哪里寻找我的知音呢?想到这里眼泪不由得打湿了青衫!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的痛苦之情。
借景抒情
《饮酒》(其五):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诗人通过黄昏中飞鸟结伴归林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自己因摆脱束缚而自由自在的思想情感。
情景交融
《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渲染孤寂愁苦的气氛,表达了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修辞
手法
修辞
手法
对偶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词对仗工整,声韵和谐,寓意深刻,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好景不长的惋惜以及对青春易逝的感伤,被称为“天下奇偶”。
比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花喻冬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地银装素裹、玉树琼枝的壮丽美景,既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颇富浪漫色彩。
拟人
《望岳》:造化钟神秀。
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将神奇和秀丽聚集于泰山的情感。
设问
《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运用设问,一问一答,写出了卖炭翁卑微的愿望,表现了他生活的贫困。
夸张
《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
“千寻”是用夸张手法来写古塔之高。
对比
《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
“一杯”和“万里”形成强烈的对比,描写了饮下一杯浊酒,思念着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但如今功业未成,敌患未除,无法归家的复杂情况。
反复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节奏鲜明,旋律感强,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互文
《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互文,概括了战事频繁,战斗激烈悲壮的情景。
表达
方式
叙述
《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诗人回顾自己一生中的两件大事:一是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意在暗示自己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
描写(外貌)
《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运用外貌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卖炭翁的形象,表现了他年老体弱、劳动艰辛。
抒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是作者由衷的感叹,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及伟大的牺牲精神。
议论
《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通过议论,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积极进取精神,体现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启迪人们要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决心。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9:古诗词鉴赏之诗句赏析精练-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9古诗词鉴赏之诗句赏析-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09古诗词鉴赏之诗句赏析-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6:古诗词鉴赏之典故精练-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6古诗词鉴赏之典故-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06古诗词鉴赏之典故-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4:古诗词鉴赏之描绘画面精练-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4古诗词鉴赏之描绘画面-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04古诗词鉴赏之描绘画面-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