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沅澧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A4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常德市沅澧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A4,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细胞学说创立的过程中,有很多科学家做出了贡献,下面的说法不符合事实的是( )
A. 维萨里的《人体解剖》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B. 罗伯特·胡克第一次观察到了活的细胞并为之命名
C. 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了材料丰富的真正的活细胞
D. 魏尔肖著名论断是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法国的比夏,揭示了人体在组织和器官水平的结构;
(2)1665年, 英国的罗伯特·胡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许多规则的“小室”并命名为细胞;
(3)17世纪,列文虎克用显微镜发现了活细胞;
(4)19世纪,德国的施莱登、施旺提出细胞是构成动植物提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学说的建立者;
(5)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提出:个体的所有细胞都是由原有细胞分裂产生的。
【详解】A、维萨里的《人体解剖》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是现代解剖学的重要基础,A正确;
B、罗伯特·胡克第一次观察到的细胞是死细胞,B错误;
C、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这是人类首次观察到活细胞,C正确;
D、魏尔肖的著名论断是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是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D正确。
故选B。
2. 血管紧张素是由肝脏分泌的前体物质血管紧张素原(一种血清球蛋白)经水解形成的一种多肽类激素。血管紧张素能引起血管收缩,升高血压,用于各种原因的虚脱、休克所引起的低血压症。下列关于血管紧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肝脏分泌的血管紧张素原需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
B. 血管紧张素的形成过程伴随着肽键的合成
C. 双缩脲试剂不能与血管紧张素发生紫色反应
D. 低血压症患者可通过口服血管紧张素提升血压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可知,血管紧张素是由肝脏分泌的前体物质血管紧张素原(一种血清球蛋白)经水解形成的一种多肽类激素。血管紧张素原的本质为蛋白质,其水解伴随着肽键的断裂,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口服会被消化分解而丧失活性。
【详解】A、血管紧张素原属于分泌蛋白需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A正确;
B、血管紧张素原水解为血管紧张素,伴随着肽键断裂,B错误;
C、血管紧张素是多肽类激素,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C错误;
D、血管紧张素是多肽类激素,口服会被消化分解而丧失活性,D错误。
故选A。
3. 下列有关“探究酶的特性”系列实验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
A. “探究酶的高效性”实验中,自变量是酶的种类
B.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温度、酶量是无关变量
C. “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中,自变量只能是酶的种类
D.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自变量不止一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实验组:经过处理的组是实验组,对照组:未经过处理的组是对照组,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自变量: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 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 无关变量: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自变量是可以人为直接改变或施加的变量,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量,只能观察或测量获得,要注意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实验设计时要注意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详解】A、酶的高效性是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所以验证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酶和无机催化剂),A错误;
B、酶的活性受pH的影响,每一种酶都有其最适宜pH,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的活性降低,甚至失去活性,探究酶催化作用的最适pH时,自变量是pH,无关变量有温度、酶的种类和量、底物的种类和量等,B正确;
C、 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特性,验证酶的专一性时,可以是相同的底物不同的酶,也可以是不同的底物同一种酶,故自变量可以是不同的酶种类,也可以是不同的底物,C错误;
D、 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每一种酶都有其最适宜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的活性降低,甚至失去活性,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自变量是温度,D错误。
故选B。
4. 如图是在四种不同外界溶液中,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多种理化性质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A点和B点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可能相等
B. 乙图中B点到A点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吸水能力表现为逐渐减弱
C. 丙图中B点后细胞吸水能力减小的速率减慢的原因可能有细胞壁的限制
D. 丁图中C点后细胞开始从外界溶液吸收溶质导致细胞液颜色深度减小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甲AB段意味着细胞经过了失水和吸水过程;图乙AB段细胞仅仅发生了吸水过程;图丙AB段细胞吸水能力降低,说明细胞吸水;图丁AB段细胞失水后又吸水,可能发生了质壁分离和自动复原现象。
【详解】A、甲图中A点到C点,细胞液泡变小,说明细胞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而C点到B点液泡变大,说明细胞吸水,说明在C点到B点的过程中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自动复原,外界溶质进入液泡,因此B点细胞液浓度应大于A点,A错误;
B、乙图中B点到A点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逐渐增大,细胞液的渗透压逐渐增大,吸水能力表现为逐渐增强,B错误;
C、丙图中B点后细胞吸水能力减小的速率减慢的原因可能有细胞壁的限制,细胞壁对原生质层起支持和保护作 用,C正确;
D、图丁中,细胞液颜色先变深后变浅,表示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的过程,因此在C点之前细胞就开始从外界溶液吸收溶质,D错误。
故选C。
5. 缬氨霉素是一种脂溶性抗生素,可结合在微生物的细胞膜上,将K+运输到细胞外(如图所示),降低细胞内外的K+浓度差,使微生物无法维持细胞内离子的正常浓度而死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缬氨霉素运输K+与质膜的结构无关B. 缬氨霉素为运输K+提供ATP
C. K+从膜内运输到膜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D. 缬氨霉素可致噬菌体失去侵染能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缬氨霉素可结合在微生物的细胞膜上,将K+运输到细胞外,降低细胞内外的K+浓度差,可推测正常微生物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
【详解】A、缬氨霉素是一种脂溶性抗生素,能结合在细胞膜上,能在磷脂双子层间移动,该过程与质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有关,A错误;
BC、结合题意“将K+运输到细胞外,降低细胞内外的K+浓差”和题图中缬氨可霉素运输K+的过程不消耗能量,可推测K+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顺浓度梯度运输,B错误,C正确;
D、噬菌体为DNA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故缬氨霉素不会影响噬菌体的侵染能力,D错误。
故选C。
6. 蝗虫有22条常染色体,雌性蝗虫有两条X染色体,雄性蝗虫仅有一条X染色体。雄性蝗虫在细胞分裂时,分裂时期与细胞结构特点对应正确的选项是( )
A. AB. BC. C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雌性蝗虫的染色体组成为22+XX,产生的卵细胞为11+X型,雄性蝗虫的染色体组成为22+XO型,产生的精子可能为11+X或11+O型,雄蝗虫产生的精子和雌蝗虫产生的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相同或者比卵细胞少1条。
【详解】A、蝗虫属于动物,有丝分裂前期,细胞含有的中心体,会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A错误;
B、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一条染色体上只含有1个DNA分子,B错误;
C、雄蝗虫只含有1条X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常染色体可形成11个四分体,1条X染色体不能形成四分体,总共形成11个四分体,C正确;
D、雄蝗虫只含有1条X染色体,减数分裂时随机移向两个子细胞,其余常染色体平均分配,因此有的次级精母细胞含有X染色体,有的不含,常染色体都是11条,D错误。
故选C。
7. 假设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噬菌体DNA由5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20%,用这个噬菌体侵染只含31P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100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需要3×105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B. 每个DNA分子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均含31P
C. 每个DNA分子中均只有一条脱氧核苷酸链含31P
D. 含32P与含31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1:50
【答案】D
【解析】
【分析】DNA分子复制为半保留复制,亲代的两条母链始终会存在于子代DNA分子中,新形成的子链就会带有宿主细胞的放射性标记。
【详解】A、噬菌体DNA由5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20%,即A=5000×2×20%=2000个,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2000个,C=G=3000个,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因此该过程至少需要鸟嘌呤脱氧核苷酸数目为(100-1)×3000=297000个,A错误;
BC、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100个子代噬菌体中,2个DNA分子含有32P和31P(一条脱氧核苷酸链含31P,另一条链氧核苷酸链含32P),98个DNA分子只含有31P(2条脱氧核苷酸链均含31P),BC错误;
D、100个DNA分子中,只有2个含有32P,100个DNA分子都含有31P,因此含32P与含31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2∶100=1∶50,D正确。
故选D。
8. 有人在一些离体实验中观察到,一些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类抗生素如新霉素和链霉素,能扰乱核糖体对信使的选择,从而可以接受单链DNA分子代替mRNA,然后以单链DNA为模板,按照核苷酸顺序转译成多肽的氨基酸顺序。另外还有研究表明,细胞核里的DNA可以直接转移到细胞质中与核糖体结合,不需要通过RNA也可以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并绘制如下中心法则模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HIV的RNA进入人体细胞后,可通过④②①③过程增殖
B. 图中④⑤⑥过程仅发生在某些病毒体内
C. 图中①③④过程所需的酶种类均不同
D. 图中①②③④⑤⑥过程都会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现象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为转录;②表示DNA复制过程;③表示翻译过程;④表示逆转录过程;⑤表示DNA分子直接控制蛋白质合成;⑥表示RNA复制。
【详解】A、HIV是逆转录病毒,其RNA进入人体细胞后,需要先逆转录为DNA整合进宿主细胞的核DNA上,后可进行转录和翻译,可通过④②①③过程增殖,A正确;
B、④是逆转录,⑤是DNA分子直接控制蛋白质合成,⑥RNA复制,逆转录和RNA复制只发生在少数被病毒侵染的细胞中,而非某些病毒体内,而⑤则可以发生在某些细胞中,B错误;
C、图中①转录、③翻译和④逆转录过程所需的酶分别是RNA聚合酶、蛋白质合成酶、逆转录酶,C正确;
D、据图可知,①②③④⑤⑥过程都会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现象,但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D正确。
故选B。
9. 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一个物种的不同个体一定生活在同一自然区域
B. 一个物种的不同个体一定具有相同的基因组成
C. 一个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能够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D. 不同种群的生物不属于同一个物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物种是指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详解】A、一个物种的个体能生活在不同的自然区域,形成多个种群,A错误;
B、一个物种的不同个体可能生活在不同的自然区域,存在地理隔离,所以可能具有不相同的基因组成,即便是在相同的区域中不同个体间的基因组成也会有差别,B错误;
C、根据物种的概念可知,一个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没有生殖隔离,能够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C正确;
D、一个物种可以由于自然区域的不同分成多个种群,因此,不同种群的生物可属于同一个物种,D错误。
故选C。
【点睛】
10. 新冠病毒(SARS-CV-2)和肺炎双球菌均可引发肺炎,但二者的结构不同,新冠病毒是一种含有单链RNA的病毒。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被动运输
B. 新冠病毒与肺炎双球菌均可利用自身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合成
C. 新冠病毒与肺炎双球菌二者遗传物质所含有的核苷酸是相同的
D. 新冠病毒或肺炎双球菌的某些蛋白质可作为抗原引起机体免疫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不具细胞结构,主要由RNA和蛋白质构成;肺炎双球菌是一种细菌,属于原核生物。
【详解】A、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方式为胞吞,A错误;
B、新冠病毒不具细胞结构,不含核糖体等细胞器,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的合成,B错误;
C、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为DNA,二者的核苷酸不同,C错误;
D、抗原是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D正确。
故选D。
11. 大脑皮层、脑干、脊髓都能调节人体的呼吸运动,其中脑干呼吸中枢具有节律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大脑皮层呼吸中枢受损,病人呼吸停止
B. 脑干发出的支配呼吸肌的传出神经属于自主性神经,不受意识支配
C. 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的调节可维持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
D. 人能进行深呼吸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表现在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抑制和控制上,睡眠时呼吸运动能自主进行体现了大脑皮层对脑干的控制,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详解】A、呼吸中枢位于脑干,故脑干呼吸中枢受损,病人呼吸停止,A错误;
B、脑干发出的支配呼吸肌的传出神经属于自主性神经,不受意识支配,B正确;
C、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的调节有利于维持体内二氧化碳平衡,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C正确;
D、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表现在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抑制和控制上,深呼吸能自主进行体现了大脑皮层对脑干的控制,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D正确。
故选A。
12. 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服,为航天员在执行舱外任务时提供了全面的生命支持与保护,确保他们在极端太空环境中能够安全、有效地工作至少数小时。下列关于航天服帮助维持航天员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航天服通过高效的气体交换系统,为航天员持续提供氧气
B. 航天服内的温度调节系统可确保航天员体温恒定不变,以维持内环境稳态
C. 航天服内的补水系统和湿度控制功能,可帮助维持航天员体内的水分平衡
D. 航天服内精确控制气压以模拟地球大气环境,从而保护航天员免受低压伤害
【答案】B
【解析】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及各种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航天服中的气体交换系统是其生命保障系统的关键部分。该系统通过高效的方式,持续为航天员提供氧气,A正确;
B、航天服的温度调节系统是通过智能控温技术,根据航天员的体温和环境条件来调节服装内的温度,以维持航天员体温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而不是恒定不变,B错误;
C、航天服内通常包含补水系统和湿度控制功能,这些设计有助于航天员在太空活动中得到适当水分补充,并维持服装内的湿度在一个适宜的范围内,有利于航天员体内水分的平衡,C正确;
D、太空环境是低压、低氧的,对人体构成严重威胁。航天服通过精确控制其内部的气压,以模拟地球表面的大气压力,这样航天员就能在一个相对正常的气压环境中工作,避免低压环境对人体造成的伤害,D正确。
故选B。
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错选的得0分。
13. 生物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和科学方法的运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酵母菌细胞中的细胞器
B. 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利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C. 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条件下由无色逐渐变化为砖红色沉淀
D. 细胞膜结构模型的探索过程,反映了提出假说这一科学方法的作用
【答案】AC
【解析】
【分析】1、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形式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
2、在分离细胞中的细胞器时,将细胞膜破坏后,形成由各种细胞器和细胞中其他物质组成的匀浆,将匀浆放入离心管中,采取逐渐提高离心速率的方法分离不同大小的细胞器。起始的离心速率较低,让较大的颗粒沉降到管底,小的颗粒仍然悬浮在上清液中。收集沉淀,改用较高的离心速率离心上清液,将较小的颗粒沉降,以此类推,达到分离不同大小颗粒的目的。
【详解】A、酵母菌是真核细胞,细胞中有各种复杂的细胞器,分离细胞器的方法为差速离心法,A错误;
B、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利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B正确;
C、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条件下由蓝色逐渐变化为砖红色沉淀,C错误;
D、对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索过程,科学家们都是先提出假说,再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假说,反映了提出假说这一科学方法的作用,D正确。
故选AC。
14. 戈谢病(Gauchers disease,GD)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该病会导致葡糖脑苷脂在肝、脾、骨骼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单核巨噬细胞内蓄积。现根据调查结果绘制出戈谢病的家系图(如下图所示,显隐性基因用A、a表示),调查中还发现仅Ⅱ-4同时患有红绿色盲(色盲基因用b表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戈谢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Ⅱ-6同时携带两病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2
C. Ⅲ-9的基因型为AAXBY
D. 若Ⅲ-9和Ⅲ-10婚配,生下患病孩子的概率为3/8
【答案】BD
【解析】
【分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A、Ⅱ-3和Ⅲ-4表型正常,Ⅲ-8患病且为女性,判断戈谢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病,A错误;
B、Ⅱ-4患有红绿色盲,基因型为XbY,其红绿色盲基因来自其母亲Ⅰ-1,Ⅰ-1为携 带者XBXb,Ⅰ-2表型正常为XBY,因此Ⅱ-6 为色盲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1/2,且Ⅱ-6 一定携带 a 基因,因此Ⅱ-6 同时携带两病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2,B正确;
C、Ⅱ-3的基因型为AaXBX-B,Ⅱ-4的基因型为AaXbY,Ⅲ-9 的基因型为AAXBY 或 AaXBY,C错误;
D、Ⅲ-10 的基因型为 3/4aaXBXB、1/4aaXBXb,若Ⅲ-9 和Ⅲ-10 婚配,则 生下孩子患戈谢病的概率为 1/3,患红绿色盲的概率是 1/16,生下患病孩子的概率为 3/8,D正确。
故选BD。
15. 神经系统通过复杂而精巧的调节,使得人体机能保持高度的协调一致与稳定。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高级神经中枢控制的反射一定是条件反射
B. 大脑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C. 抽血时,看见针刺而缩手是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的条件反射
D. 与非条件反射相比,条件反射使动物对外界环境更具有适应能力
【答案】A
【解析】
【分析】大脑表面分布的各种生命活动功能区,即为神经中枢。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位于中央前回的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
【详解】A、高级中枢中非大脑皮层控制的反射,如呼吸中枢脑干控制的反射是非条件反 射,A错误;
B、大脑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即下肢的代表区在大 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顶部,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下部,上肢的代表区则在两者之间,B正确;
C、抽血时,看见针刺而缩手是经过后天经验(学习)而形成的条件反射,该反射需要大脑皮层 的参与,C正确;
D、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能够使动物更好地适应 外界环境,D正确。
故选A。
16. 下图为人体某器官中血液的流动情况示意图,①②表示物质,①促进或抑制②的产生,②产生后将释放到血液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该器官为胰腺,则①可能是促胰液素,②可能是胰液
B. 若该器官为骨骼肌,则①可表示胰高血糖素,②可表示糖原分解产生的葡萄糖
C. 若该器官为肾脏,则①表示重吸收的水,②可表示抗利尿激素
D. 若该器官为垂体,则①可能是甲状腺激素,②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
【答案】ABC
【解析】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小肠黏膜在盐酸的刺激下产生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详解】A、胰液属于消化液,不进入血管,而是进入消化道,A错误;
B、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产生葡萄糖,B错误;
C、若该器官为肾脏,②不可能是抗利尿激素,因为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产生,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C错误;
D、当甲状腺激素分泌量过多,会反过来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正确。
故选ABC。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7. 下图是人体稳态调节机制的示意图,①-④表示相关的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长跑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激活心血管中枢,心血管中枢进行综合分析后发出指令, 通过神经的调节作用,使心率减慢,血管紧张度下降, 从而降低血压。这类支配血管等的神经调节的显著特点是______。
(2)该同学因运动大量出汗,引起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________,促进肾脏对Na+的重吸收,同时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激活神经元A,促使其合成和分泌__________(填名称),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该过程的调节方式为________,通过调节_________实现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3)当该同学处在寒风中时,全身几乎所有细胞被动员起来,此时神经元B合成和分泌②增多,导致③、④合成和分泌________(填“增加”“减少”“不变”等),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答案】(1)不受意识控制
(2) ①. 醛固酮 ②. 抗利尿激素 ③. 神经-体液调节 ④. 尿量和尿的成分
(3)增加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①为抗利尿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③为促甲状腺激素;④为甲状腺激素。
【小问1详解】
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的显著特点是不受意识支配。
【小问2详解】
该同学大量出汗引起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醛固酮促进肾脏对Na+的重吸收,同时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激活神经元A(下丘脑中某一神经元),促使其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通过调节尿量和尿的成分实现水和无机盐的平衡。该过程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涉及神经结构及相应激素的调节)。
【小问3详解】
当该同学处在寒风中时,下丘脑中②(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导致③(促甲状腺激素)、④(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均增加,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18. 自2020年起,2019nCV(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和疫苗的研发成为防控新冠肺炎的有效措施。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检测2019-nCV的方法主要有核酸检测法和抗体检测法。其中抗体检测法主要是利用了免疫学中______原理。
(2)研究发现,2019-nCV主要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鼻腔中的黏膜和毛发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第_______道防线,能抵御部分病原体的侵袭。
(3)图甲中①为将新冠病毒灭活后研制的灭活病毒疫苗,可直接作为_____激发人体的免疫反应,但通常需要多次接种,原因是_______。
(4)根据新冠病毒通过表面棘突蛋白(S蛋白)与人细胞膜上ACE2受体结合后入侵人体细胞的特点,研制了图甲中②所示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图乙为该种疫苗研制的技术路线。腺病毒为DNA病毒,毒性很弱,感染后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症状。经过科学家改造后形成复制缺陷型腺病毒,即侵染细胞后不在细胞内进行增殖但可以进行基因的表达。将该重组新冠疫苗注入人体后,可表达出新冠病毒的_____,诱发人体内产生______细胞,当人体被新冠病毒感染时,它能迅速增殖分化,发挥免疫保护作用。
【答案】(1)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2)一 (3) ①. 抗原 ②. 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量少,需要通过多次接种才能达到免疫要求
(4) ①. S蛋白 ②. 记忆
【解析】
【分析】1、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生来就有,也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如果这两道防线被突破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就发挥作用了。
2、第三道防线主要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当B细胞活化后,就开始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随后浆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其至几十年,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讯速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细菌等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也会如病毒一样引起机体发生体液免疫反应。
【小问1详解】
抗体检测法主要是利用了免疫学中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
【小问2详解】
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小问3详解】
灭活病毒疫苗可直接作为抗原,激发人体产生免疫反应。疫苗诱导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存在时间是有限的,疫苗多次接种后能增加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量和记忆细胞少,需要通过多次免疫接种,免疫应答才更持久。
【小问4详解】
重组新冠疫苗含有新型冠状病毒的S蛋白基因,所以重组新冠疫苗注入人体后,可表达出新冠病毒的S蛋白,会诱发人体内产生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对该种抗原的记忆,当人体被新冠病毒感染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发挥免疫保护作用。
19. 某自花传粉植物的花色有红、紫、蓝三种,研究人员发现该植物的花色与液泡膜上两种H+转运蛋白X(由基因A控制)和Y(由基因E控制)的合成或功能有关,抑制红花植株中X蛋白或Y蛋白的功能会使其细胞液由酸性变为中性,导致植物开紫花。若同时抑制X蛋白和Y蛋白的功能,则细胞液由酸性变为弱碱性,植物开蓝花。为探究该植物花色的遗传规律,研究人员使用纯合红花植株和纯合紫花植株作为亲本进行了下图所示的杂交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蓝花的基因型为_______,上述植物花色遗传的机制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__________。
(2)杂交实验一的实验结果能否确定亲本紫花植株的基因型?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
(3)为进一步确定杂交实验二F1中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研究人员利用杂交实验二中的F1自交,已知杂交实验二中的亲本均为纯合子且基因型不同,若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则说明基因A/a与基因E/e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若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则说明基因A/a与基因E/e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1) ①. aaee ②.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2) ①. 不能 ②. 论亲本纯合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ee 还是aaEE,杂交实验一的结果都是F2中红花:紫花=3:1
(3) ①. 红花:紫花=1:1 ②. 红花:紫花:蓝花=9:6:1
【解析】
【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由题干信息可知,该植物的花色与液泡膜上两种H+转运蛋白X(由基因A控制)和Y(由基因E控制)的合成或功能有关,若同时抑制X蛋白和Y蛋白的功能,则细胞液由酸性变为弱碱性,植物开蓝花,所以蓝花的基因型为aaee,题述植物花色遗传的机制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小问2详解】
杂交实验一中亲本纯合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ee或aaEE,则F1的基因型为AAEe或AaEE,因此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EE:AAEe:AAee=1:2:1或AAEE:AaEE:aaEE=1:2:1,都表现为红花:紫花=3:1,所以通过杂交实验一的实验结果不能确定亲本紫花植株的基因型。
【小问3详解】
杂交实验二中F1的基因型为AaEe,若基因A/a与基因E/e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ee:AaEe:aaEE=1:2:1,表现为红花:紫花=1:1。若基因A/a与基因E/e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则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E-:A-ee:aaE-:aaee=9:3:3:1,表现为红花:紫花:蓝花=9:6:1。
20. 图1为某种植物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其中①~④表示相关生理过程;图2表示该植物在最适温度、不同光照强度下净光合作用速率(用CO2吸收速率表示)的变化,净光合作用速率是指总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之差。分析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过程①属于光合作用的________阶段,图1中过程②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
(2)图2中B点时该植物呼吸速率为________mg/h.cm2,总光合作用速率为(用CO2吸收量表示)_____mg/h.cm2.
(3)当光照强度突然增大,则叶肉细胞中C3含量短时间内会________(填“增多”或“减少”)。
(4)如果将该植物放置在图2中C点对应的条件下10h,则在这24h内该植物每平方厘米叶面积积累有机物量为__________mg。
【答案】(1) ①. 暗反应 ②.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2) ①. 5 ②. 5
(3)减少 (4)88.6
【解析】
【分析】1、图1中①③分别表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和光反应,②④分别表示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2、图2表示光照强度对植物体净光合速率影响,其中A点由于没有光照,所以只进行细胞呼吸,B点为光的补偿点,此点表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C点为光饱和点,此时净光合速率最大。
【小问1详解】
图1中过程①属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图1中过程②属于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小问2详解】
图2中B点既不释放CO2,也不吸收CO2,净光合速率为0,该植物的呼吸速率为5mg/h.cm2,因此B点时该植物总光合作用速率(用CO2吸收量表示)=0+5=5mg/h.cm2。
【小问3详解】
当光照强度突然增大,光反应增强,产生的NADPH和ATP增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C3还原加快,而CO2的固定不变,故叶肉细胞中C3含量短时间内会减少。
【小问4详解】
如果将该植物放置在图2中C点对应的条件下10h,此时净光合速率(用CO2吸收量表示)为20g/h.cm2,呼吸速率为(用CO2吸收量表示)为5g/h.cm2,则一昼夜从外界吸收的CO2为20×10-5×(24-10)=130g/h.cm2,由于光合作用每消耗6摩尔CO2生成1摩尔葡萄糖,因此在这24h内该植物每平方厘米叶面积积累有机物量为180×130/(6×44)≈88.6mg。
21. 蛙是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材料之一、下图表示从蛙体内剥离出的一个神经肌肉标本,将其放入生理盐水中保持活性。已知传出神经与效应器细胞之间通过神经—肌肉接头(类似于突触结构)传递兴奋,回答下列问题:
(1)若在图中箭头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则引起的兴奋在该神经上_____(填“单向”或“双向”)传导,但图示肌肉未收缩,则图中标本应为反射弧结构中的_____。
(2)若图中神经是传出神经,则在图中箭头处施加有效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是否为反射?_____。原因是_____。若适当提高生理盐水浓度,则肌肉收缩的强度会
_____(填“增强”、“不变”或“减弱”)。
(3)若图中神经是传出神经,某同学利用该神经肌肉标本做了以下实验。完善实验步骤并回答问题。
①实验目的:探究肌肉收缩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还是葡萄糖。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两个相同的该种标本浸入生理盐水(可保持标本的生物活性),用电极反复刺激神经,直到肌肉不再收缩为止。
第二步:将上述标本分成A、B两组,A组加入适量的ATP溶液,B组加入_____。
第三步:再用电极刺激神经,观察肌肉是否收缩。
②在第一步中用电极反复刺激神经的目的是_____。若实验结果为_____,则说明肌肉收缩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不是葡萄糖。
【答案】(1) ①. 双向 ②. 传入神经和感受器
(2) ①. 否
②. 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③. 增强
(3) ①. 等量的葡萄糖溶液 ②. 耗尽肌肉细胞中已有的ATP和葡萄糖 ③. 在较短的时间内,A组肌肉收缩,B组肌肉不收缩
【解析】
【分析】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小问1详解】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反射弧五部分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刺激神经,肌肉不收缩,说明兴奋不能从神经传递到肌肉,因此图中标本应为反射弧结构中的传入神经和感受器。
【小问2详解】
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在图中箭头处施加有效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形成动作电位,若适当提高生理盐水浓度,Na+浓度升高,动作电位升高,则肌肉收缩的强度会增强。
【小问3详解】
分析题干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肌肉收缩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还是葡萄糖,实验的自变量是直接能源物质是ATP还是葡萄糖,实验的因变量是肌肉的收缩情况,其他属于无关变量,按照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的原则完善实验步骤、预期实验结果并获取结论。
第一步:将两个相同的该种标本浸入生理盐水(可保持标本的生物活性),用电极反复刺激神经,直到肌肉不再收缩为止。用电极反复刺激神经的目的是耗尽肌肉细胞中已有的ATP和葡萄糖。
第二步:将上述标本分成A、B两组,A组加入适量的ATP溶液,B组加入等量的葡萄糖。
第三步:再用电极刺激神经,观察肌肉是否收缩。
选项
时期
细胞结构特点
A
有丝分裂前期
细胞内无中心体,出现纺锤体,核仁逐渐消失
B
有丝分裂后期
每条染色体含2个DNA分子
C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初级精母细胞中存在11个四分体
D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部分次级精母细胞不含X染色体,常染色体数目为1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常德市沅澧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A4,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常德市沅澧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A4,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常德市沅澧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A4,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 D, 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