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半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半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20页。
命题人:刘佳 吴红蕾 李云华 胡敏
审题人:张好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小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与现代气候研究的依据是大量的气象监测数据不同,在古气候研究中,对气候参照物的分析研究一般从三个“维度”展开:第一,文字资料——主要是研究分析文字记载中的古气候;第二,考古资料——主要是研究分析古生物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第三,地质资料——主要是研究分析某些特殊的岩石、沉积物判断古气候的变化。
而大型计算机出现之后,人们将各种古气候资料汇集成数据库,根据气候形成理论及统计规律,建立了气候的数值模拟和实验模拟,使得古气候的面貌逐渐清晰起来。
这些年来,气候科学发展进步,古气候研究成果丰硕,使得我们对古气候的变化有了更多的认识,我们能够对地质时代的气候变化勾画出一个大体清晰的粗线条轮廓。
地球诞生时呈现熔融状态,温度非常之高。随着地球表面温度的降低,岩石冷却固化,大约在40~38亿年前形成了最初的地壳,地球的地质年代由冥古宙进入太古宙。太古宙已经有了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并孕育了生命。太古宙的气候温暖潮湿,但后期逐渐变冷,出现第一次冰川活动。元古宙藻类植物繁盛,大气中含氧量增加,气候延续温暖潮湿,但有较广泛的数次冰川活动。元古宙的震旦纪出现全球性的剧烈降温,导致了“雪球事件”。寒武纪气候温暖,出现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奥陶纪气候分带明显,早期温暖,末期冰川活动活跃。志留纪早期延续寒冷,中、晚期转暖。泥盆纪是相对温暖和干旱的时期。石炭纪气候潮湿、多雨,植被茂盛,末期进入冰川期。二叠纪气候由冷转暖。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气候都十分温暖,几乎找不到冰川活动痕迹。第三纪气候有波动,但延续了温暖,南方古猿出现在第三纪末期。第四纪气候转为寒冷,出现了第四纪冰川期,非洲的晚期智人被迫离开家园,走向了世界各地,直至全新世气候才逐渐转暖。
从全新世开始,人类逐步进入了农业社会,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全新世气候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增暖、中期温暖、晚期转冷。从全新世气候转暖起始,中华大地先后出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孕育了灿烂的古文明;夏商周处于大暖期的后期,中华文明得到延续,诞生了最初的国家形态;春秋战国由温暖转温凉,战国出现了大规模的战争杀戮;秦至东汉晚期气候相对温暖,开创并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东汉末年及魏晋南北朝进入寒冷期,这是一个极糟糕的战乱不已的时代;隋唐气候总体温暖,一度展现盛唐气象;唐中叶并延至五代时期气候转凉,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的时期;宋至元中叶为气候温暖期,宋朝经济繁荣曾经举世无双;明清气候相对寒冷,明末农民大起义与清朝太平天国运动都与当时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有一定关系。
(摘编自徐鸣《历史上的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变迁》)
材料二:
我国古代的气候变化一直以来都是历史地理学者关注的问题。西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蓝勇教授关于《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的研究表明,按百年尺度而论,在唐朝300多年的历史中,气候可划分成冷暖两个时期,其中以8世纪中叶(公元750年左右)为转折点。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教授满志敏在《唐代气候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中也认为唐代气候以8世纪中叶为转折点,分为两个时期:从7世纪初至8世纪中叶,气候冷暖特征与当代相近;而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则气候转寒,气候带要比现代南退一个纬度。
著名气象学家竺可祯在其晚年的著作《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中通过对梅树、柑橘物候和农作物生长期的对比研究,认为唐代是一个温暖湿润的时代,同时又用一万年挪威雪线、格陵兰(位于北美洲)冰块反映的气候特征做了印证。有关专家根据物候和柑橘分布的研究也表明,唐代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1℃。据历史记载,唐代发生的水灾比较多,由此可知,唐代长安气候温和湿润多雨。由于气候温暖湿润,这一时期农牧业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可供农作物的生长期增长,复种指数提高,农作物单产量提高,水利建设也成效显著。由于国力强盛,南方地区的开发有了保证,气候的温暖湿润为唐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然而从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各类寒冷事件频繁发生,秋季冷空气南进的时间提前,春季则推迟。相应的,霜冻与降雪出现的最早、最晚时间都有提早或推迟,无霜期变短。从对河湖海冰冻现象的研究发现,当时的气候带要比现代南退一个纬度。这种相对寒冷的时期从安史之乱前后一直延续到五代时期。
(摘编自谢爱民《气候变化与盛唐转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气候与现代气候的研究依据有所不同,前者一般通过文字资料、考古资料和地质资料展开,而不能依靠数据。
B. 地球诞生后,生命衍化乃至人的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从全新世开始气候逐渐转暖,人类便逐步进入农业社会。
C. 气候变迁对农业生产活动影响重大,中国古代社会朝代的盛与衰大体伴随着气候的暖与冷,规律较为清晰。
D. 大量研究表明中国唐代的气候在8世纪中叶开始趋冷,这为气候变化影响了唐代盛衰的认识提供了科学依据。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四段中“宙”“纪”“世”都是地质年代分期单位,三者中“世”的层级最小。
B. 在历史上不止一个时代气温偏高,说明了全球变暖未必源于温室气体排放。
C. 人类在全新世步入农业社会,因此后来的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不属全新世。
D. 竺可桢通过格陵兰冰块印证了唐代气候温暖,说明同时期北美气温也偏高。
3. 下列关于古代气候的研究,方法不当的一项是( )
A. 通过《竹书纪年》中周孝王时汉江结冰等史料,佐证该时期中国偏冷。
B. 通过考古资料证明,汉武帝时期一些亚热带植物生长北界远超过当代。
C. 通过对岩溶石笋开展研究,揭示长期气候变化趋势中自然因素的作用。
D. 通过统计明清两代咏雪诗词的各自数量,来对比两个时代的气候不同。
4.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两幅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图1说明,气温高时,雪山的雪线就高;气温低时,雪线也会相应变低。
B. 中国气温与挪威雪线的高低并非完全一致,说明气温在时空上有复杂性。
C. 图2显示,中国气温在唐代整体上偏高,与材料中的相关描述基本吻合。
D. 从图2来看,在历史上,挪威雪线与中国气温高低整体走势并不一致。
5. 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材料二中唐朝发展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教训,给我国长远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答案】1. A 2. C
3. D 4. D
5. ①不断提高长期气候变化研究和预报水平,对不利影响防患于未然。②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彻底告别“靠天吃饭”。③守住基本农田数量红线,以抵御各种天灾带来的粮食减产风险。④加强赈灾、抗灾、救灾体系建设,确保大灾面前农业和社会稳定。⑤加强国家层面粮食储备,避免潜在的气候风险对农业发展的冲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不能依靠数据”错误。由原文“与现代气候研究的依据是大量的气象监测数据不同,在古气候研究中,对气候参照物的分析研究一般从三个‘维度’展开……”可知,不是不能依靠数据,应是不依靠气象监测数据。由原文“人们将各种古气候资料汇集成数据库,根据气候形成理论及统计规律,建立了气候的数值模拟和实验模拟”可知,其研究也依靠“数据”。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C.“因此后来的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不属全新世”错误,前后推理不当。由原文“从全新世开始,人类逐步进入了农业社会,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可知,原文只是说从全新世开始,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并不能得出推出后来的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不属全新世的结论。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通过统计明清两代咏雪诗词的各自数量,来对比两个时代的气候不同”错误。因为明清两代咏雪诗词的数量不同受多种因素影响,所以“通过统计明清两代咏雪诗词的各自数量,来对比两个时代的气候不同”的方法不科学。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图表的能力。
D.“挪威雪线与中国气温高低的整体走势并不一致”错误。读图2,挪威雪线与中国气温高低的整体走势虽不完全一致,但整体上走势是一致的。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由原文“我国古代的气候变化一直以来都是历史地理学者关注的问题”“从7世纪初至8世纪中叶,气候冷暖特征与当代相近;而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则气候转寒,气候带要比现代南退一个纬度”“从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各类寒冷事件频繁发生,秋季冷空气南进的时间提前,春季则推迟”可知,不断提高长期气候变化研究和预报水平,对不利影响防患于未然。
②由原文“据历史记载,唐代发生的水灾比较多”可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彻底告别“靠天吃饭”。
③由原文“由于气候温暖湿润,这一时期农牧业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可供农作物的生长期增长,复种指数提高,农作物单产量提高,水利建设也成效显”可知,守住基本农田数量红线,以抵御各种天灾带来的粮食减产风险。
④由原文“霜冻与降雪出现的最早、最晚时间都有提早或推迟,无霜期变短。从对河湖海冰冻现象的研究发现,当时的气候带要比现代南退一个纬度”可知,加强赈灾、抗灾、救灾体系建设,确保大灾面前农业和社会稳定。
⑤由原文“由于国力强盛,南方地区的开发有了保证,气候的温暖湿润为唐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可知,加强国家层面粮食储备,避免潜在的气候风险对农业发展的冲击。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给我一枝枪
茹志鹃
记得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枝枪,是在那年的秋末冬初。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那是一片遭受敌人严重践踏的地方。谁见过死去的村庄么?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听不见狗叫,更没有鸡啼,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一进去,人会浑身起一层鸡皮疙瘩。那个时候,那个地区,就尽是这样的“村庄”。部队在这样的地区作战,是相当艰苦的,要打仗,要行军,要挨饿。那一天,天还没透亮,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营部住在一个从前我们的村干部家里。这一家好像没有男丁,房里炕上,只有一个两岁光景的孩子。房东是个大嫂,呆板着脸,给我们开门、腾地方,是欢迎我们的,可是总不开口,似乎没有其他地区的老乡那样亲热。弄好了铺,我便和通讯员商量:我们放倒头睡了,不吃东西不要紧;但是营长,他还要工作呢!无论如何,得设法给他弄点吃的来。我们两个人商量来,商量去,除了找群众想办法外,没有第二个办法可想。于是就决定去找那位不露笑脸的房东大嫂。不用说,这任务当然是我的。但是我找不到她,房里房外,屋前屋后,都没有她的影子。炕上那个孩子倒醒了,有气无力地哭着要娘,不用说,这又是我的任务了!于是我过去抱着她,哄着她,不到一盏茶的工夫,大嫂来了。她见我在哄孩子,好像有点高兴,但不等我开口提出吃食的事,她先向我借个手电筒。我把电筒交给她,同时迅速地提出了问题。她听了,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不表示有,也不表示没有,只招手要我跟她走。
“大嫂,咱们上哪里?”我看她领我走出了大门。她也不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反正这一带都是我们的部队,我放放心心地跟她走。
“大嫂,你家大哥呢!”山东人一般称女人的丈夫叫大爷、大哥,我想和她攀谈攀谈。
她没有回答,还是用嘴向村外呶了呶。这时,东方已经露白,可望见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什么人也没有,只有村边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
“牺牲了。”大嫂撮起三个指头,在我面前摇了摇说:“一起七个。”
“什么时候?”我这时才看见她腰上束了一条麻绳。她没有回答,只是走,走过一盘石碾旁边的时候,她停下了,轻轻地用脚点了点碾旁的土地说:“在这里,上铡刀铡的。”
我看见,这块土地的颜色是黑褐色的,那是血。血,唯有血才能偿还。营长同志,你给我一枝枪吧!
“没有枪!”大嫂的脸仍是呆板的,好像总结似的说了一句,接着又喃喃地说:“咱们没有枪!没有,手榴弹也没有……”
她带我到一片被抢过、被践踏过的黄豆地里,我们打着手电筒,寻拣着掉落在地上的黄豆。拾了有两大把,捧回家,放在锅里炒,大嫂一边炒,一边呆呆地睨着自己的孩子。豆炒好了,喷香,大嫂把它盛进我们的茶缸,孩子微微张着嘴,满怀希望地看着娘。大嫂顿了顿,就用两个手指取出两颗豆子,放在孩子手里,然后拿到堂屋里,放在营长面前。营长大概也知道这家房东的事,他望着茶缸,久久地沉默着。最后,他把那孩子抱过来,放在自己腿上,然后把黄豆一颗一颗地排在桌上,摆成了二列横队。他和孩子说着笑着,把豆子当作敌人,他喊着口令:“出列!”“齐步走!”于是“一二一,一二一”,黄豆便一颗颗地走进了孩子的小嘴。孩子的嘴跟不上了,她的牙还不能同时咬两颗豆子呢!她吐出一颗带着口水的“敌人”捏在手里,然后集中力量对付嘴里那一颗。
我从来也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小嘴,竟是这样的柔嫩,小红唇里面的一切都是粉色的,软软的,就连那几颗小小的乳牙,也是那样细软无力。咬一颗豆,都需要她全神贯注,用出了吃奶的力气。营长拿起“横队”前面的一颗大黄豆,还没塞进孩子的嘴,突然,响起了空袭警报的号声。天拂晓了,敌人的轰炸机嗡嗡地又出动了。村里的部队迅速地作了防空准备,能进屋的都进屋,不能进屋的马匹、物资,全部密密的插上树枝。
黄豆是黄豆,不是敌人。敌人,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就在前面,离我们只有三十里路。不!就在我们头顶上,他们有炸弹、机枪,有坦克、大炮,还有……铡刀。
营长听到号声,立即将孩子交给了我,把一颗已经“一二一”走出队来的豆子也交到我手上,然后,将卜壳枪转到胸前,出去了。通讯员立即挎上枪,跟在后面。孩子信赖地靠在我怀里,圆圆的小嘴,还在挪啊挪地扭动。她把豆子搬到左面牙上咬咬,又把它搬到右面咬咬,最后又把它搬回到左面,于是全神贯注,眼睛挤成一条缝,才咔嚓一声咬开了。我闻见些些黄豆夹着奶花的香味……敌机在上空盘旋,寻找着目标。
营长啊,亲爱的同志们,给我一枝枪吧!哪怕是一枝短枪也好,为了沂蒙山臂上的枪眼,为了碾旁那黑褐色的土地,更为了这花似的小嘴,为了幸福和理想,给我一枝枪吧!
(有删改)
文本二:
《百合花》是六千多字的短篇。故事很简单:向敌人进攻的我军前沿包扎所里发生一个小插曲。人物两个:主要人物,十九岁的团部通讯员;次要人物,刚结婚的农村少妇。但是,这样简单的故事和人物却反映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通过那位可爱可敬的通讯员),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通过那位在包扎所服务的少妇)。这是许多作家曾经付出了心血的主题,《百合花》的作者用这样一个短篇来参加这长长的行列,有它独特的风格,恕我借用前人评文惯用的词汇,它这风格就是:清新、俊逸。这篇作品说明,表现上述那样庄严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还可以有其它的风格。
(选自茅盾《谈》)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呆板”“不露笑脸”等神态表现了大嫂丧夫后的情绪,表面的麻木呆滞下凸显的是其内心的哀痛。
B. 大嫂带我去拣黄豆然后炒黄豆的情节,和《百合花》中新媳妇送被子一样,都表现了军民鱼水情。
C. 作者以黄豆为“小道具”,围绕找黄豆、炒黄豆、吃黄豆展开情节,这让小说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D. 小说语言带有浓郁的抒情性,作者对“我”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刻画细致,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
7. 对文中营长喂孩子吃黄豆的场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营长把黄豆“摆成二列横队”“把豆子当作敌人”“喊着口令”等细节,契合人物身份和战争背景。
B. 作者通过营长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生动形象地营造出温馨美好的氛围,极富感染力。
C. 孩子努力而有策略地啃黄豆仿佛是另一场“战争”,作者以孩子天真的形象反衬现实战争的残酷。
D. 该场景与下文空袭警报响起时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在比较中强烈感受到和平安宁的珍贵。
8. 文中两处画横线句都出现了“给我一支枪吧”的呼告,这两处呼告各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9. 文本二中茅盾先生对茹志鹃战争题材小说《百合花》风格的评价,是否也适用于文本一?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D 7. B
8. ①第一处是“我”听房东大嫂陈述丈夫被敌人杀害时,“我”急需一枝枪来手刃仇敌,表达一名战士对战斗的渴望和对敌人的仇恨;②第二处是在屋外敌机轰鸣时,“我”急需一枝枪来保护怀中的孩子,表达对和平生活的期盼。
9. 示例一:这个评价适合本文。①本文围绕“黄豆”展开,没有直接写正面战争的炮火,选材角度独特;②本文表现了“我”对枪与战士意义的思考,这在战争题材小说中显得独特;③本文善用细节描写,比如孩子努力啃咬黄豆的过程,文笔细腻,极富感染力。示例二:这个评价不适合本文。①丈夫被敌人杀害后哀痛无助的大嫂,是战争题材小说中常见的百姓形象;②“我”宿营的村庄被战争破坏,环境凋敝,是战争中的典型环境;③“我”多次强烈呼唤武器,要求敌人血债血还,是战争题材小说常见的主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D.“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错误,作者对“我”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刻画细致,给人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呈现的是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不是浪漫主义风格特点。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B.“作者通过营长……心理等描写”错误,文中对营长的描写没有运用心理描写。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重要语句的含意和作用的能力。
第一处是“我看见,这块土地的颜色是黑褐色的,那是血。血,唯有血才能偿还。营长同志,你给我一枝枪吧!”,第一次呼告“给我一支枪吧”是在“我”听房东大嫂陈述丈夫被敌人残忍杀害时,此时“我”的内心极其愤怒,对残害我们同胞的敌人无比痛恨,所以急需一枝枪来手刃仇敌,让他们血债血偿,表达了一名战士对战斗的渴望和对敌人的痛恨。
第二处是“营长啊,亲爱的同志们,给我一枝枪吧!哪怕是一枝短枪也好,为了沂蒙山臂上的枪眼,为了碾旁那黑褐色的土地,更为了这花似的小嘴,为了幸福和理想,给我一枝枪吧!”,在这句话中“我”两次呼告“给我一枝枪吧”,这时的屋外“敌人的轰炸机嗡嗡地又出动了”,“我”想保护怀中弱小可爱的孩子,所以以呼告的方式来表达渴望得到一支枪的愿望,表达了“我”对和平生活的期盼。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
首先根据文本二概括茅盾先生对茹志鹃战争题材小说《百合花》风格评价:用简单故事和人物表现宏大的战争主题,呈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特点。解答时要抓住这个根本点。
示例一:这个评价适合本文。从情节安排上看,本文围绕“黄豆”展开情节,用大量笔墨写了找豆子、炒豆子、吃豆子等一些故事情节,没有直接写正面战争炮火,没有展现战争场面的惨烈,和《百合花》一样,选材角度独特;
从主题上看,本文表现了“我”对枪与战士意义的思考,通过“我”请求得到一枝枪,渴望在战场上去为百姓复仇,表现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也是和《百合花》一致的,这在战争题材小说中显得独特;
从手法上看,本文善用细节描写,如“孩子信赖地靠在我怀里,圆圆的小嘴,还在挪啊挪的扭动。她把豆子搬到左面牙上咬咬,又把它搬到右面咬咬,最后又把它搬回到左面,于是全神贯注,眼睛挤成一条缝,才咔嚓一声咬开了。我闻见些些黄豆夹着奶花的香味……”,将孩子努力啃咬黄豆的过程描写得非常具体详细,文笔细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示例二:这个评价不适合本文。从人物形象上看,小说中的大嫂哀痛无助,她的丈夫被敌人用铡刀杀害,她独自抚养年幼的孩子,像这样遭遇悲惨的人物形象,是战争题材小说中常见的百姓形象;
从环境上看,“我”宿营的村庄是被战争破坏过的,“那是一片遭受敌人严重践踏的地方。谁见过死去的村庄么?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听不见狗叫,更没有鸡啼,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一进去,人会浑身起一层鸡皮疙瘩”,这种凋敝的环境是战争中的典型环境;
从主题上,“我”多次强烈呼唤“给我一枝枪吧”,“营长啊,亲爱的同志们,给我一枝枪吧!哪怕是一枝短枪也好,为了沂蒙山臂上的枪眼,为了碾旁那黑褐色的土地,更为了这花似的小嘴,为了幸福和理想,给我一枝枪吧”,表现了“我”渴望报国杀敌的强烈愿望,希望用武器去为百姓报仇,要求敌人血债血还,这是战争题材小说常见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子路问于孔子曰 : “君子亦有忧乎?” 子曰:“无也。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也,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则不然,其未得也,患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 ,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 ,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 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 ,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女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女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 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 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服之 。
(节选自《孔子家语·在厄》,有删改)
材料二:
故君子曰:财贿不多,衣食不赡,声色不妙 ,威势不行,非君子之忧也。行善不多,申道不明,节志不立,德义不彰,君子耻焉。是以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厉之以志,弗厉以诈;劝之以正,弗劝以邪;示之以俭 ,弗示以奢;贻之以言,弗贻以财。是故董仲舒终身不问家事,而疏广不遗赐金。子孙若贤,不待多富;若其不贤,则多以征怨。故曰:无德而贿丰,祸之胎也 。
昔曹羁有言:“守天之聚,必施其德义。德义弗施,聚必有阙。”今或家赈而贷乏, 遗赈贫穷,恤矜疾苦,则必可久居富矣。易曰:“天道亏盈以冲谦。” 故以仁义费于彼者天赏之于此以邪取于前者衰之于后。
(选自《潜夫论·遏利》,有删改)
10. 材料二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记涂黑。
故A以仁义费B于彼者C天赏之D于此E以邪取F于前者G衰之H于后。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赍,送给,与《谏逐客书》中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的“赍”意思不同。
B. “告籴于野人”与《陈情表》中“急于星火”的句式相同,但两个“于”意思不同。
C. 耻,以……为耻,与《师说》中 “而耻学于师”的“耻”用法相同。
D. 贻,遗留,与《师说》中“作《师说》以贻之”的“贻”意思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颜回的仁德虽一直被孔子信任,却也受到他人的质疑。孔子不听信子贡的一面之词 ,巧妙地弄清了真相,证明了颜回的清白 。
B. 君子修养品德,未成之时,则因有修养品德的追求而乐;成功之后,则为获得成功而乐。所以终生都喜悦快乐,没有忧愁。
C. 材料二中阐述了古代贤人智士教育后代子女的理念和原则,其中蕴含了“以德为本”“节俭”“言传身教”等儒家思想精髓。
D. 材料二引用曹羁之言,阐明了施行道德仁义的重要性。并指出了施德于民的好处,着重批判了现实社会中的不良现象。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女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
(2)今或家赈而贷乏,遗赈贫穷,恤矜疾苦,则必可久居富矣 。
14.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忧”, 请简要概括二者的不同。
【答案】10. CEG
11. A 12. D
13. (1)我相信颜回是仁德之人很久了,虽然你这样说,我还是不怀疑,他那样做或许一定有原因吧?
(2)如若有人家里富有而能借贷给贫乏的人,送(东西)救济贫困的人,体恤怜悯困苦的人,那么一定可以长久地处于富有之中。
14. 参考答案:①材料一的“忧”与“乐”相对。君子乐于修养品德,终身无忧;小人患得患失,终身有忧。②材料二的“忧”与“耻”相近。君子不以物质享受、权力大小为忧,而以行善不多、道义未申、节操志向无法立身、道德仁义无法彰显为耻。
【解析】
【导语】材料一通过孔子与子路、子贡的对话,探讨君子与小人的态度差异,强调君子因修德乐而无忧,体现儒家君子修身的思想。材料二则提出贤人教化子孙的方法,反对以物质为重,强调以德行立身,并警示无德多财将招致祸患。两文都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分别从个人心态与家族教育的角度出发,传达修德、行善的价值观。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因为道义在彼处亏损的人,上天就会在此处补偿他;先前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的,其后必会有灾祸。
“故”是句首连词,不能与后面的内容断开,A处不应与后文断开;“于彼者”“于前者”都是介词结构后置,故与前面的动词“费”“取”之间不断开,而两个“者”都是句中停顿语气助词,应在其后断开,故CG两处断开。
“费于彼者”与“赏之于此”,“取于前者”与“衰之于后”,“彼此”“前后”都在语义上相互对称,参照“衰之于后”的句式可知,应在“赏之于此”后停顿,E处应断开。
故选C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辨析文言实词之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能力。
A.错误。文中的“赍”不是“送给”,而是“携带”/送给。句意:子贡用随身带着的物品。/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B.正确。这两个句式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野人告籴”“于星火急”。两个“于”意思不同。介词,向/介词,比。句意:向村民请求换些米。/比流星的坠落还要急迫。
C.正确。两个“耻”都是意动用法。句意:道德仁义无法彰显,这些才是君子的耻辱。/聪敏而喜爱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
D.正确。遗留/赠送。句意:把金玉良言遗留给他们。/来赠送给他。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D.“着重批判了现实社会中的不良现象”错误。根据后文“今或家赈而贷乏,遗赈贫穷,恤矜疾苦,则必可久居富矣”可见,这是着重教导人们,要为富而仁,以仁义施于百姓,才能够福缘长久。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为仁”,是仁德之人/实行仁德;“女”,通“汝”,你;“故”,原因,缘故。
(2)第一个“赈”,富裕;第二个“赈”,救济;“矜”,怜悯,同情。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一中的“忧”,根据“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也,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则不然,其未得也,患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可看出,此处的“忧”,与“乐”相对,君子无忧,因为君子追求修养品德,未修养成功时,为自己修养品德的行为而快乐;成功后,又为已有品德而快乐,没有什么忧虑;小人却患得患失,终身忧虑,没有快乐的时候。
②材料二中的“忧”,结合“财贿不多,衣食不赡,声色不妙,威势不行,非君子之忧也。行善不多,申道不明,节志不立,德义不彰,君子耻焉”可见,君子不以物资财富的多少、权力威势的大小为忧,而以善行不多,道义不明,节操志向未立,道德仁义未彰为耻,此处的“忧”与“耻”意思相近。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路问孔子:“君子也有忧愁的时候吗?”孔子说:“没有。君子修养品德,在没成功之时,为他的想法而快乐;修养成功之后,又为他的成功而快乐。因此终身都是快乐的,没有一天是忧愁的。小人则不是这样,在他没有得到的时候,发愁得不到:得到以后,又恐怕会失去。所以终身都是忧愁的,没有一天是快乐的。”
……
孔子受困于陈、蔡之地,跟随的人七天吃不上饭。子贡用随身带着的物品,偷偷跑出包围,向村民请求换些米,得到一石米。颜回、仲由在一间破屋下煮饭,有块熏黑的灰土掉到饭中,颜回把弄脏的饭取出来吃了。子贡在井边望见了,很不高兴,以为颜回在偷吃。他进屋问孔子:“仁人廉士在困穷时也会改变节操吗?”孔子说:“改变节操还称得上仁人廉士吗?”“子贡问:“像颜回这样的人,他不会改变节操吧?”“孔子说:“是的。”子贡把颜回吃饭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仁德之人已经很久了,虽然你这样说,我还是不怀疑,他那样做或许一定有原因吧。你待在这里,我去问问他。”孔子把颜回叫进来说:“前几天我梦见了祖先,这难道是祖先在启发我们保佑我们吗?你做好饭赶快端上来,我要进献给祖先。”颜回说:“刚才有灰土掉入饭中,如果留在饭中则不干净;假如扔掉,又很可惜。我就把它吃了,这饭不能用来祭祖了。”孔子说:“这样的话,我也会吃掉。”颜回出去后,孔子看着弟子们说:“我相信颜回,不是在今天啊!”弟子们由此叹服颜回。
材料二:
所以君子说:财富不多,衣食不丰,音乐美色不够美妙,威严权势无法实行,不是君子所忧虑的。做的善事不多,道义不能申明,节操和志向无法立身,道德仁义无法彰显,这些才是君子的耻辱。所以圣贤的人对于子孙,用高远的志向勉励他们,而不是教他们欺诈:用端正的品行劝导他们,而不是用邪门歪道诱导他们:用勤俭来示范他们,而不是用奢侈来教导他们:把金玉良言遗留给他们,而不是把财物遗留给他们。所以,董仲舒一生不过问家事,疏广不把受赐的金子遗赠给子孙。子孙要是贤能的话,就不会去依靠祖上丰厚的财富:子孙要是不贤能,再多的财富也只是会招致祸乱怨恨。所以说:没有德行却富于财货,是祸患的根源啊。
从前曹羁说过:“守住上天赐予的财富,就一定要施行道德仁义。不施行道德仁义,财富一定会有所损失。”如若有人家里富有而能借贷给贫乏的人,送(东西)救济贫困的人,体恤怜悯困苦的人,那么一定可以长久地处于富有之中。《周易》中讲:“天道的规律就是减损盈满的,增补亏损的。”所以因为道义在彼处亏损的人,上天就会在此处补偿他;先前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的,其后必会有灾祸。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乌夜啼
陆游
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
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二句比喻贴切自然,写纨扇如月、纱巾如烟,扇美巾轻正可驱暑减热,以此点明季节。
B. “高槐叶长阴初合”与“新蝉”不仅点明时令,而且遥相呼应,足见观察之细与结构之妙。
C. 陆游擅长草书,这里“弄笔斜行小草”与“矮纸斜行闲作草”一句相比,其心境并无二致。
D. 这首词写景叙事紧扣一“闲”字,从平淡无奇的生活素材中发掘出了无尽的诗意与情趣。
16. “更无一点尘埃到”一句该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更无一点尘埃到”一语双关,写的是环境亦是心境:既写词人住所环境的清凉洁净,“户庭无尘杂”;又写词人夏日闲居,心中没有尘杂之念,恬静而安逸。而惟有环境清净,方能心不染尘埃,也惟有内心恬静淡泊,才能领略到环境的清凉幽静。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其心境并无二致”错。二者词句相近、语意相通,但表现的情感却有不同。“弄笔斜行小草”表现自己闲暇生活中的悠闲惬意,“矮纸斜行闲作草”表现诗人在临安寓所等待召见时的无聊,含蓄表达了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无奈。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夜里没有更声来打扰,只是在枕头上静静地听初夏的蝉鸣。
此词描绘了初夏季节树阴浓合,放晴时余凉余润尚在的闲散生活,创造出一种雅洁清远的闲适意境。末二句写主人公自己舒舒服服地躺在洁净无尘的凉床上听新蝉,更是展示了一个清凉高迥的初夏境界。“无一点尘埃”既指濒湖住宅的清凉、洁净的境界,更是词人的心境。这一份闲暇,明显不同于往日的压抑、苦闷。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两句均用叠词形象地写出作者驾着一叶扁舟随波飘荡的自由畅快之感。
(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了顶真手法,写琵琶曲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3)高三开学典礼上,校长用《离骚》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同学们要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
【答案】 ①.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②.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③. 冰泉冷涩弦凝绝 ④. 凝绝不通声暂歇 ⑤. 汩余若将不及兮 ⑥. 恐年岁之不吾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冯”“御”“涩”“汩”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身材高大,择业、择偶就有优势;个头矮小,不仅别人看不上,自己也感到自卑。社会竞争激烈,身高几乎已成为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家长普遍希望( 甲 ),若难以做到,至少不能“低人一等”。担心孩子最终“长不高”的家长,就会想出各种招数来增高,( 乙 ),也在家长的增高“工具栏”里。有些医生看到赚钱的机会,把生长激素吹捧成“增高神药”,进一步加剧了滥打生长激素现象。
①生长激素不是不可或缺,②但也并非多多益善。③激素超量,④副作用就会很高,⑤感冒发烧还算轻的,⑥严重者还会引发甲状腺机能减退、内分泌紊乱、关节疼痛发作等疾病。公众不能“谈激素色变”,但对激素的副作用也不能 A 。家长希望孩子长得更高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非特定患者通过滥打生长激素来增高,则既危险又无效。在影响身高的几大因素当中,( 丙 ),但在均衡营养、科学运动、合理作息等方面,却可以大有作为。家长科学干预身高 B ,切莫采取滥用生长激素等 C 的手段,让孩子“追高”不成,反而付出健康受损等代价。
18. 文中多处使用了引号,其中与例句引号作用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火成岩诞生于“水深火热”之中,经过大水与烈火的锻炼,生成一身的坚强的筋骨。
A. “核心竞争力”B. “低人一等”
C. “工具栏”D. “增高神药”
19.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甲:
乙:
丙:
20. 文中标序号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句修改为:
句修改为:
句修改为: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18. B 19. 甲:孩子能够“高人一头”
乙:给孩子打生长激素
丙:遗传基因不可改 20. ①句修改为:生长激素是不可或缺的;
④句修改为:副作用就会很多(大);
⑥句修改为:严重者还会引发甲状腺机能减退、内分泌紊乱、关节疼痛等疾病。
21. A 置若罔闻(视而不见)
B 无可厚非(无可非议/理所当然)
C 揠苗助长(拔苗助长)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例句中的“水深火热”的引号是表引用,引用成语的本意。
A.表特定称谓。
B.表引用,引用“低人一等”的本意。
C.表特殊含义。
D.表否定或讽刺。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结合后文“若难以做到”“不能‘低人一等’”可知,此处是说家长的“超过标准”的希望,可填写“孩子能够‘高人一头’”。
乙处,联系上文“想出各种招数”可知,此处是填写增高的招数,后文提到医生“把生长激素吹捧成‘增高神药’,进一步加剧了滥打生长激素现象”,可推知此处可填写“给孩子打生长激素”。
丙处,后文提到“均衡营养、科学运动、合理作息等方面”,这些都是可以采取的科学无副作用的增高措施,“但”表转折,说明前面是不可更改的特征,故可填写“遗传基因不可改”。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生长激素不是不可或缺”,否定失当,“不是不可或缺”,即“可以缺少”,违反事理逻辑,也违背了句子原意。可删除“不是”中的“不”。
④“副作用就会很高”,搭配不当,“副作用”与“高低”无法搭配,可将“高”改为“多”或者“大”。
⑥“严重者还会引发甲状腺机能减退、内分泌紊乱、关节疼痛发作等疾病”,不合逻辑,“关节疼痛发作”不是“疾病”,应删除“发作”。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结合上下文,可推知此处是说公众不能假装没有看见或不理会,故可填写“置若罔闻”或“视而不见”。“置若罔闻”指好像没有听见似的,不加理睬。“视而不见”是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没看见。
B处,结合语境可知此处是说家长科学干预孩子身高的做法是合乎情理的,可以理解,故可填写“无可厚非”“无可非议”或“理所当然”。“无可厚非”意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无可非议”意思是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理所当然”是道理当然是这样的,意为情理之中发生的,合乎情理的,不容怀疑。
C处,结合上下语境,可知此处是说“滥用生长激素”做了多余的事情,可填写“揠苗助长”或“拔苗助长”。“揠苗助长”和“拔苗助长”都是指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最后事与愿违。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共3分)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叫做“跑警报”。“跑”和“警报”联在一起,构成一个语词,细想一下,是有些奇特的,因为所跑的并不是警报。这不像“跑马”、“跑生意”那样通顺。但是大家就这么叫了,谁都懂,而且觉得很合适。也有叫“逃警报”或“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现代汉语中,动宾词组的内部语义关系比较复杂,比如文中的“跑警报”,“警报”并非“跑”的对象,而是“跑”的原因。据此,请你解释以下动宾词组的语义关系。
(1)吃食堂:
(2)养病:
【答案】(1)“食堂”是“吃”的处所;
(2)“病”是“养”的原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短语语义关系的能力。
(1)“吃食堂”,并不是把食堂吃了,而是在食堂吃饭,故“食堂”其实是动作“吃”发生的地方、处所;
(2)“养病”,并不是要把“病”养起来,而是因为病了,所以要休养身体。故“病”与文段中的“警报”类似,都是动作的原因。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的阿勒泰》中,当刚回到阿勒泰的李文秀还在被一事无成困扰着时,她问妈妈:“什么是有用的人呢?”妈妈张凤侠说:“啥叫有用,李文秀,你看看这个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没有人用,它就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是不是?”
对此你有何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选定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坚定自我之用,放万丈之光芒
人们在人生旅途中,总会被表面的一事无成所困扰。在《我的阿勒泰》中李文秀便深陷其中,而她母亲的话却一语点醒我们这群梦中人。有用与无用并非二元对立,不会存在绝对的无用,也不存在一定的有用。
被吃被用的树草是有用,而独立在草原上的无人用的,亦是有用。有用的定义是自我赋予的,而并非当下时代的标签所限定的。故,吾侪当坚定自我立用处,放万丈之光芒于天高地迥间。
为何我们总是纠结于自身的无用而追求外界标榜的有用呢?究其根源,是浮躁的世间与愈加繁多的网络名人带来的影响。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在被科技定义和丈量,互联网上或真或假的优秀泛滥,韦伯的工具理性至上,我们越来越沦为时代标签、戒尺下的奴隶。衡量有用的标准统一化,名牌大学、优异成绩等成为人们所疯狂追求和力捧的。但,人生是我们自己的,不是他人观赏的,坚定自我的用处,用自己的力量生力辟出广阔的新野,这是我们应对浮躁名利世间的利器。
而坚定自我的用处,个人自主性便是通行证。做自我的选择并负责。我们都有自我选择用处的权利,在更多元的框架下赋予自我价值。韦东奕走过万千浮世但不染片叶名利,坚定地走在数学研究的道上,在众人不解其行为时,仍能坚定自我选择;樊锦诗抛下世人眼中的好工作,扎根沙漠,守敦煌安然;金斯伯格笑视人们对性别歧视,当上法官守护女性权益。他们都在人生选择中坚持负责,做到泰勒笔下的个人自主性,坚定了自我用处,成为人生舞台上跳出有用自我的舞。
诚然,坚定自我用处要在自我自主中绽放,但也要将自我释放于山高水远中,不拘囿于一方的自我,更要与广阔的世间对话来夯实自我的用处。苏轼多年遭贬,游历山水间悟人生,他也是有用之人,无需将自己困在一处的牢笼,放眼天地自有一处可以让你有用,以无用成用。
吾辈曾困于有用与无用之间,但跳出其中,方见坚定自我之用仍是人生正解。不必因在沉重的观念桎梏中,挣脱时代世人强加的枷锁坚定自我,在山高水远中寻觅自我之用,寻自我归处。
星光熠熠,照野弥弥。吾辈自当坚定自我之用,放无限光芒,照耀时代之新程!
【解析】
【详解】本体考查学生的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选取《我的阿勒泰》中一个典型的场景。通过《我的阿勒泰》中李文秀与其妈妈的对话,材料引出了对“有用性”的探讨。李文秀“刚回到阿勒泰”时,被“一事无成困扰着”,这一困扰来源于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即“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追求。这种“有用”常强调对于他人、家庭、社会的责任,这也让一些人在陷入“一事无成”的困境时自责、低落、精神内耗、自暴自弃,甚至做出一些极端性行为。张凤侠以草原上的树草为喻,深刻地揭示了“有用”的相对性。这不仅是对传统实用主义观念的一种挑战,也是对个体存在价值的一种肯定,即无论是否对他人产生效益,每个生命体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本题意在引导学生对“有用性”这一话题作辩证思考。向外看,给他人提供帮助,有益于民族、国家是“有用”;向内看,“有用”的标准不应该只是由外部所决定,还在于不需要被外界的眼光所束缚,就像大自然中的树草一样,即使你在社会上并不起眼,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你依然拥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能结合个人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探讨清楚何为真正“有用”即为切题。
在写作时考生开头可以通过引用材料或者描述现代社会人们对有用与无用的普遍困惑等方式引出话题,提出中心论点,如尊重自然的自在价值。主体先阐述自然中万物的自在生长与存在对生态系统的意义,再过渡到人类社会中,像那些默默奉献于基层工作、不被大众瞩目的平凡劳动者,他们虽未取得惊天动地的“有用”之功,但他们的坚守和付出对社会稳定运转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或者论述文学、哲学等学科在启迪思想、塑造灵魂方面看似无用却有大用,以此深入论证尊重多元价值的重要性。结尾总结升华,号召每个青年人在自己的岗位上脚踏实地,绽放自己的光彩。
立意:
1.看似无用,实则大用。
2.尊重个人的自在价值。
3.与“无用”和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庆市育才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20页。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重庆市杨家坪中学高三(上)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4页。
这是一份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半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半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半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