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四9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四9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延读,思考爱,悟读,升华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
品味本文严谨和具逻辑性的语言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
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爱”,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审美鉴赏与创造
品味父爱、母爱的区别,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文化传承与理解
比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思考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应该是怎样的状态
二、教学设计
教学建议
此文思想深刻、思维缜密、表达形象著称,若能认真推敲,定会发现字字闪耀着智慧的灵光。但对于由于理性思维缺失而导致的思想平庸、认识肤浅的高中生来说,《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一文,从哲学高度、理论上分析父爱、母爱,会让较少接触西方思维方式、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应注意文本意识,切勿架空。
教学示例
教学目标
(1)提取关键词句,理清文章思路;
(2)解读重要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3)学会质疑探究,力求读出自我;
(4)珍惜父爱母爱,理性成熟地爱。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筛选信息、把握文章要点的方法;
(2)学会在语境中理解重点句子。
3.教学时数:1课时
4.教学过程
导入,引入爱
从小回答过很多遍的母爱、父爱是什么,那么如今你们觉得母爱、父爱在你的成长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初读,感受爱
阅读文本,梳理文章结构
内容参见“文本解读”板块“结构分析”部分
明确:婴儿是自恋的,稍大,他能感受到母爱,却没有能力唤起母爱。少年时代的儿童能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感觉到自己爱的能力,并试图创造爱。与此同时,他爱的对象由母亲转移到父亲,因为母爱是无条件的,代表自然;而父亲代表思想,父爱是有条件的,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等他拥有了母亲的良知而想爱,拥有父亲的理智和判断力而会爱的时候,他就拥有了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品读,认识爱
再读文本,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列思考题:
1.父爱、母爱、孩子对父母的爱,它们都有哪些特点?
2.文章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明确:1.孩子从刚开始的只能感受爱、被人爱,到后来的创造爱、爱别人,是孩子爱的能力发展的见证;母爱是无条件的,代表自然世界,给予孩子安全感;父爱是有条件的,代表思想世界,有原则的。从感受母爱到寻找希望得到父爱,是孩子爱的对象的发展;最后孩子在父母之爱完善自我。
2.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强调的重点都在后一句,所以语序的不同,反映了两种爱的原则强调的重点的不同。“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比被爱更重要。”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所以作者认为,“我爱人”的原则比“我被人爱”的原则更成熟。
四、延读,思考爱
小组合作探究:
和传统的阐述父母之爱的文字比较起来,本文的观点有何新意?
资料补充:
这本书必定会使所有期望从这本书得到掌握爱的艺术秘诀的读者大失所望。恰恰相反,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弗罗姆《〈爱的艺术〉前言》
明确:作者认为,爱是一种情怀,但更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因而它像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这种观点一反传统的认为爱就是如何惹人爱,即把爱作为别人恩赐的情感的看法,也彻底抛弃了富有宗教色彩的关于丘比特和月下老人的传说带给人们的“姻缘注定”的世俗的宿命论观念。这种观念有进步意义。因为人们爱的失败,不能总在客观领域找原因。怨天尤人,只能从爱的绿洲走向爱的荒漠。
五、悟读,升华爱(课时作业)
学习了这片文章,回顾你所感受到的父爱和母爱,你有什么新的认识,请就此写一段文字。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第二单元7 *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解题,诵读诗作,美读入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锦瑟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诵读诗作,美读入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