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课件+教案
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登高优秀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登高优秀教案及反思,共6页。
统编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第七单元《登高》
学时
讲授
2
练习
1
授课人
XXX老师
教学目标
语言理解与运用:了解杜甫生平及其作品风格、写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感受意境之壮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审美发现与鉴赏: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文化传承与参与:理解“悲”的内涵,学习诗人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博大胸襟。
教学重点
理解“悲”的内涵,学习诗人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博大胸襟。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感受意境之壮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导入
师:你了解“登高“这一习俗吗?
“登高“为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风俗,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亲人团聚,登高饮酒的习俗。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关于登高的名句有哪些?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同样是登高,杜甫又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慨叹呢?
杜甫抱病登台,主要为了排遣心中郁闷,本来约好与友人一同登高,但友人有事没有来,他只好独自一人前往。
那么,这位贫病交加、曾怀济世之志而又老无所成的诗人,他登高时是怎样的心境?又倾诉了怎样的人生感受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登高》。
任任务情境:
唐大历二年的重阳节,离开故乡35年的杜甫独自登上了夔州的山亭,创作了这首凝聚了他一生血泪的《登高》。这首诗被誉为“七律之冠”,是中华历史文化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诗歌里的中国》节目组拟拍摄“跟着杜甫去登高”的特辑,邀请我们班同学参与录制活动!
活动一:穿越历史,走近诗圣
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 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他亦被现实主义称为“诗圣“。
诗风——沉郁顿挫有《杜工部集》。
2.人生四时期:
读书游历时期(35岁之前)
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
为官流亡时期(45-48岁)
漂泊西南时期(49岁-去世)
人们经常用“沉郁顿挫”来概括杜甫晚年的诗歌风格,那么,何谓沉郁顿挫?
“沉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
“顿挫”: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声调起伏迭变。
3.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客居四川夔(kuí)州所作。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四年,但国家仍处于一片动乱之中。杜甫从48岁时开始漂泊在外,写此诗时是杜甫漂泊的第八个年头。
这年重阳节,想到当时的时局,想到昔日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离世,面对重病缠身的自己,为了排遣心头郁闷,杜甫抱病独自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活动二:诵读入境,拍摄朗诵视频
播放朗读视频,然后全班齐读。
教师进行诵读指导:首句高亢激昂,次句回环婉转。颔联“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一气读出,再作延长音。颈联“悲”、“常”、“独”重读。尾联慢读,自怜自叹。
把握诗眼:“悲”
这首诗给你的整体感受是怎样的?(凄楚、悲凉、孤独)
下面三首背景音乐,你觉得哪首比较合适?请你选取合适的背景音乐,进行配乐朗诵,录制《登高》原创朗诵音频。
(选择第二首背景音乐,比较符合悲的基调。)
活动三:拍摄选景,体会悲情
王国维先生说:“《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诗人如何写悲?请你根据诗中体现“悲愁”的意象,进行选景拍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为什么用“啸”而不用“啼”?
“啸”描写了叫的状态,更能够体现悲哀之情;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猿啸”是凄异与悲哀的,一个“啸”字完美诠释了诗人内心积郁的爆发,“啸”体现的不仅仅是悲伤的情感,这份“悲”更有力度!
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用六个特写镜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把“落木”改成“落叶”,行不行?为什么?
相比较“落叶”,“落木”更加沉重,木给人干枯之感,树叶早已没有生命,颜色是枯黄衰败的。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何况是无边无际的落叶从空中飘零,营造出更加悲凉的氛围。这样自然让人联想到诗人飘零的身世、颠沛流离的生活。
颔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完成选景,拍摄画面
这是一个萧瑟的秋天,天空是那样辽远,远处的树林中传来一阵阵凄厉的猿声。小洲边的水是那样的清冷,岸边的沙子是那样的惨白,鸟儿在狂风中挣扎着,盘旋着,发出阵阵哀鸣。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的秋风中飞舞着,奔流不息的长江波涛拍击着江岸滚滚向前。
活动四:深入挖掘,为何而悲
完成选景拍摄任务后,还需要我们对诗歌深入挖掘,读懂杜甫的悲情,探讨诗人“为何而悲”。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合作探究:宋代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含有八层意思,即八可悲。(《鹤林玉露》)你能读出几层?
离乡万里、时值悲秋、作客他乡、长久漂泊
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国家多事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中“艰难”形容的是国家艰难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艰难”: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年事已高,漂泊在外,人生艰难,壮志难酬。
“苦恨”:恨国家动荡不安,恨自己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更多是遗憾。
尾联展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境界?
杜甫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思想的核心。“诗圣”杜甫无论穷达,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诗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生计潦倒,时事艰难,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活活动五:跟着杜甫去登高,探讨悲秋内涵
自古逢秋多寂寥,中国文人多悲秋。请谈谈你对诗人杜甫“悲秋”的理解。
这其中饱含着自然之秋、季节之秋、人生之秋。
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身世的感慨、家国的忧伤,显得沉郁厚重。即使人生潦倒,销愁无途,仍忧国伤时;即使国事艰难,壮志未酬,仍心系家国。杜甫的悲是悲自然,是悲人生,悲国家,悲天下苍生。
俄国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杜甫这种心忧天下的情怀,是每一个时代都需要的。
动六:撰写对联,缅怀诗圣
一千多年来,杜甫的诗持续引发着中国人的共鸣。为了表达对杜甫的缅怀崇敬之情,节目组为杜甫写了上联,现邀请我班同学结合诗歌的内容写出下联。
上联:落木萧萧,登高欲消家国恨。
下联:长江滚滚,望远难解心中愁。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登高优秀教案,共4页。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第七单元二 唐诗二首登高优秀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设想,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时,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登高一等奖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难点突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