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必修2 综合测试卷-2025年高中生物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总复习(全国通用)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必修2综合测试卷(原卷版).docx
    • 解析
      必修2综合测试卷(解析版).docx
    必修2综合测试卷(原卷版)第1页
    必修2综合测试卷(原卷版)第2页
    必修2综合测试卷(原卷版)第3页
    必修2综合测试卷(解析版)第1页
    必修2综合测试卷(解析版)第2页
    必修2综合测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必修2 综合测试卷-2025年高中生物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总复习(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必修2 综合测试卷-2025年高中生物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总复习(全国通用),文件包含必修2综合测试卷原卷版docx、必修2综合测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1.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个体间行种植,另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玉米个体间行种植,通常情况下,具有隐性性状的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F1是( )
    A.豌豆和玉米都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
    B.玉米都为隐性个体,豌豆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C.豌豆和玉米的显性和隐性比例都是3:1
    D.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答案】D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纯种豌豆在自然情况下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所以间行种植彼此之间互不影响;而玉米自然条件下既可进行同株的异花传粉(因雌雄不同花,系自交)又可进行异株间的异花传粉(系杂交),所以隐性个体上产生的 F1既有高茎也有矮茎。
    【详解】A、豌豆由于自花传粉,且闭花授粉,豌豆隐性性状的一行植株上只有隐性个体;玉米可进行异株间的异花传粉,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A错误;
    BD、由A项分析可知,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又有隐性,B错误,D正确;
    C、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可进行同株的异花传粉,又可进行异株间的异花传粉,比例不能确定,C错误;
    故选D。
    2.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是( )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B.由F2中出现的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若F1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两种性状比接近1:1
    D.若F1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比接近1:2:1
    【答案】C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其中假说内容:
    (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3)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详解】A、生物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属于假说内容,A错误;
    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属于假说内容,B错误;
    C、演绎推理内容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此后进行测交实验对分离定律进行验证,C正确;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则F2中三种基因个体比接近1∶2∶1,属于假说内容,D错误。
    故选C。
    3.牵牛花的红花(A)对白花(a)为显性,阔叶(B)对窄叶(b)为显性。纯合红花窄叶和纯合白花阔叶杂交的后代再与“某植株”杂交,其后代中红花阔叶、红花窄叶、白花阔叶、白花窄叶的比依次是3:1:3:1,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某植株”的基因型是( )
    A.aaBBB.aaBbC.AaBbD.Aabb
    【答案】B
    【分析】根据结果后代中红花阔叶:红花窄叶:白花阔叶:白花窄叶的比是3:1:3:1,可知两对性状分离比分别是3:1和1:1,分别是自交和测交实验的结果,因此可判断亲本基因型。
    【详解】牵牛花的红花(A)对白花(a)为显性,阔叶(B)对窄叶(b)为显性.则纯合红花窄叶(AAbb)和纯合白花阔叶(aaBB)杂交的后代基因型是AaBb,让其与“某植株”杂交,其后代中红花阔叶:红花窄叶:白花阔叶:白花窄叶是3:1:3:1,分析子代中红花:白色=1:1,扁形果:圆形果=3:1,说明前者是测交,后者是杂合子自交,所以与AaBb杂交的“某植株”基因型为aaBb,B正确。
    故选B。
    4.下列基因型中,属于纯合子的是( )
    A.AABbB.AAbbC.AABbD.AaBb
    【答案】B
    【分析】就一对性状而言,由含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受精卵(合子)发育成的个体(基因型为AA或aa),叫纯合子,纯合子的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能稳定遗传。纯合子中不含有等位基因。
    【详解】纯合子的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能稳定遗传。纯合子中不含有等位基因,AAbb是纯合子,B符合题意,ACD属于杂合子,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如图表示某雌性动物减数分裂某时期的一个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
    B.图中有2对同源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
    C.若a、c染色体进入次级卵母细胞,则b、d染色体进入极体
    D.该细胞减数分裂结束后可产生4种生殖细胞(卵细胞)
    【答案】D
    【分析】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因此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同源染色体构成的,由此可判断一个四分体含2条染色体(2个着丝粒),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2、分析题图:图中同源染色体在联会,处于减数分裂Ⅰ前期,其中ab两条染色体的2、3号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染色体互换。
    【详解】A、由图可知,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发生了联会,为减数分裂Ⅰ前期细胞,细胞名称为初级卵母细胞,A正确;
    B、该细胞内有4条染色体,两对同源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B正确;
    C、在减数分裂Ⅰ后期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若a、c染色体进入次级卵母细胞,则b、d染色体进入极体,C正确;
    D、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1个(1种)卵细胞和3个极体,D错误。
    故选D。
    6.如图表示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其中a、a'、b、b'为4个染色单体,不考虑发生其他的变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行为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B.一个四分体含4条染色体,4个DNA分子
    C.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D.分裂完成后,a、a'、b、b'不可能出现在同一个配子中
    【答案】D
    【分析】四分体:在动物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就含有四条染色单体,成为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交叉,并且相互交换的一部分染色体,在遗传学上有重要意义,就是所谓的基因重组。
    【详解】A、此行为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错误;
    B、一个四分体含2条染色体,4个DNA分子,B错误;
    C、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C错误;
    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此分裂完成后,a、a'、b、b'不可能出现在同一个配子中,D正确。
    故选D。
    7.在卵细胞形成过程中,联会、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和着丝粒分裂分别发生在( )
    A.减数分裂Ⅱ﹑减数分裂Ⅱ,减数分裂Ⅰ
    B.减数分裂Ⅰ,减数分裂Ⅱ﹑减数分裂Ⅰ
    C.减数分裂Ⅰ,减数分裂Ⅰ,减数分裂Ⅱ
    D.减数分裂Ⅰ,减数分裂Ⅰ,减数分裂Ⅰ
    【答案】C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
    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
    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
    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
    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在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期的前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着丝粒的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8.男性个体的正常细胞中,不同时含有X和Y的是( )
    A.口腔上皮细胞B.初级精母细胞
    C.精原细胞D.次级精母细胞
    【答案】D
    【分析】男女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染色体为常染色体,每对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大小基本相同;有一对染色体在形态、结构、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决定有关,称为性染色体。
    【详解】A、口腔上皮细胞属于体细胞,是经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同时含有X和Y,不符合题意,A错误;
    B、精原细胞是体细胞,精原细胞经复制形成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同时含有X、Y染色体,不符合题意,B错误;
    C、精原细胞是体细胞,是经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同时含有X、Y染色体,不符合题意,C错误;
    D、初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形成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X、Y分别进入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因此次级精母细胞只含X或Y染色体,符合题意,D正确。
    故选D。
    9.如图为某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基因检测发现1号个体不携带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隐性遗传
    B.1号与2号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8
    C.4号和2号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2
    D.3号与正常女子婚配,子代不一定患病
    【答案】B
    【分析】遗传图谱的分析方法和步骤:(1)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2)再判断致病基因的位置:①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②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③特点分析:伴X显性遗传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常染色体:男女患者比例相当。
    【详解】A、1号和2号正常,生出了患病的3号,说明该遗传病为隐性病,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1号个体的基因型是Aa,与题干信息不符,则该隐性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1号的基因型是XAY,2号的基因型是XAXa,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4,B错误;
    C、2号的基因型是XAXa,4号基因型为XAXa的概率为1/2,C正确;
    D、3号XaY与正常女子XAX-婚配,子代XAXa和XAY的个体不患病,D正确。
    故选B。
    10.下图表示某动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处于减数分裂的有①②④⑤
    B.细胞②为次级精母细胞
    C.细胞④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但有姐妹染色单体
    D.细胞⑤所进行的细胞分裂最多可形成8条染色体
    【答案】C
    【分析】题图分析,①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④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⑤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详解】A、根据图中染色体行为可知,图中处于减数分裂的有②(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④(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⑤(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而①、③细胞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中,分别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和后期,A错误;
    B、细胞②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其细胞中表现为均等分裂,因而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也可能是第一极体,B错误;
    C、细胞④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但有姐妹染色单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C正确;
    D、细胞⑤所进行的细胞分裂为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最多可形成4条染色体,D错误。
    故选C。
    11.如图为高等动物生殖器官内一个正在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示意图,据图作出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
    B.该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8条
    C.该细胞可能为初级精母细胞或初级卵母细胞
    D.该时期细胞能发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答案】D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该细胞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移向细胞两极,该细胞处于减Ⅰ后期,A错误;
    B、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该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条,B错误;
    C、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初级精母细胞,C错误;
    D、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时期细胞能发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D正确。
    故选D。
    12.DNA指纹技术在案件侦破工作中有重要作用,从案发现场收集的血液、头发等样品中提取的DNA可为案件的侦破提供证据。其中的生物学原理是( )
    A.不同人体内的DNA所含的碱基种类不同
    B.不同人体内的DNA所含的五碳糖和磷酸不同
    C.不同人体内的DNA的空间结构不同
    D.不同人体内的DNA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
    【答案】D
    【分析】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储存着生物的遗传信息,不同人体内的DNA所含的遗传信息不同,即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
    【详解】A、不同人体内的DNA所含的碱基种类相同,都是A、T、C、G,A错误;
    B、不同人体内的DNA所含的五碳糖(都是脱氧核糖)和磷酸相同,B错误;
    C、不同的DNA分子的结构都是双螺旋结构,C错误;
    D、人与人之间的遗传信息不同,遗传信息储存在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中,也就是所含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D正确。
    故选D。
    13.细胞中某一个DNA分子两条链均用同位素15N标记、将此细胞置于普通的培养基中培养,完成一个细胞周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5N的标记位于脱氧核糖分子上
    B.子代细胞中都含有15N标记
    C.每个子细胞都含有两个15N标记的DNA
    D.可通过放射性差异区分不同的子代DNA
    【答案】B
    【分析】DNA分子复制时,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每个DNA分子各含一条亲代DNA分子的母链和一条新形成的子链,称为半保留复制。
    【详解】A、脱氧核糖的元素组成是C、H、O,15N的标记位于含氮碱基上,A错误;
    BC、细胞中某一个DNA分子两条链均用同位素15N标记、将此细胞置于普通的培养基中培养,因为含15N标记的DNA链为模板进行复制,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得到两个子细胞,得到的两个细胞中DNA分子都是一条链含有15N,另一条链不含15N标记,B正确,C错误;
    D、15N没有放射性,D错误。
    故选B。
    14.将下列混合物加入培养基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只出现表面光滑的S型细菌菌落的是( )
    A.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
    B.S型细菌的DNA与R型活细菌
    C.DNA酶处理的S型细菌DNA与R型活细菌
    D.DNA酶处理的R型细菌DNA与S型活细菌
    【答案】D
    【分析】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
    【详解】A、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R型活菌混合,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部分R型活菌转化成S型活菌,会出现两种菌落,A错误;
    B、S型菌的DNA与R型活菌混合,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部分R型活菌转化成S型活菌,会出现两种菌落,B错误;
    C、DNA酶处理的S型菌DNA与R型活菌混合,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不发生转化,只有表面粗糙的R型细菌菌落,C错误;
    D、DNA酶处理的R型菌DNA与S型活菌混合,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S型活菌繁殖,所以只有表面光滑的S型细菌菌落,D正确。
    故选D。
    15.在DNA分子的双链结构中,其中一条DNA单链的序列是5'-GATAGC-3',那么它的互补链的序列是( )
    A.5'-CTATCG-3'B.5'-GATAGC-3'
    C.3'-TCGCTA-5'D.3'-CTATCG-5'
    【答案】D
    【分析】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外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腺嘌呤一定与胸腺嘧啶配对,鸟嘌呤一定与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在DNA分子中,含有两条互补的单链,且反向平行,相关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为A-T、G-C,据此,若一条DNA单链的序列是5'-GATAGC-3',那么它的互补链的序列应该为3'-CTATCG-5',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6.DNA复制保证了亲子代间遗传信息的连续性。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DNA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复制场所主要在细胞质中进行
    B.在全部解旋之后才开始碱基配对
    C.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D.1个DNA分子复制一次产生4个DNA分子
    【答案】C
    【分析】DNA分子的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过程:边解旋边复制;结果:一个DNA复制出两个DNA;特点:半保留复制。
    【详解】A、DNA复制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的,A错误;
    B、DNA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B错误;
    C、DNA复制产生的子代DNA分子中,一条为母链,一条为子链,其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C正确;
    D、1个DNA分子复制一次产生2个DNA分子,D错误。
    故选C。
    17.人类越来越多的疾病起源于病毒感染,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
    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没有生命特征
    C.病毒营寄生生活,实验室必须用活细胞培养病毒
    D.病毒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会失去生命活动
    【答案】B
    【分析】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不能独立的进行生命活动,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繁殖。
    【详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A正确;
    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具有繁殖等生命特征,B错误;
    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在活细胞中繁殖,C正确;
    D、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再表现出生命现象,D正确。
    故选B。
    18.下图表示遗传信息传递过程,洋葱表皮细胞内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包括( )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⑤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图:①为DNA的自我复制过程,②为转录过程,③为翻译过程,④为RNA的复制,⑤为逆转录
    【详解】洋葱表皮细胞能进行细胞分裂,同时洋葱表皮细胞能进行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故细胞内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包括DNA的自我复制①、转录②、翻译③,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9.基因表达过程中,翻译的产物是( )
    A.RNAB.蛋白质C.DNAD.氨基酸
    【答案】B
    【分析】翻译过程中,tRNA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发生碱基配对,tRNA上存在部分双链结构,含有氢键。
    【详解】基因表达过程中,转录的产物是RNA,翻译的产物是蛋白质,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0.下列关于基因与性状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的甲基化可能影响生物体的相关性状
    B.生物体的基因与性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C.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D.生物体的一切性状完全由基因控制,与环境因素无关
    【答案】D
    【分析】1、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有:①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②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表观遗传是指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可发生可遗传的变化。
    3、生物体的性状不完全由基因决定,环境对性状也有着重要影响,如后天的营养和锻炼等对人的身高也有着重要影响。
    【详解】A、基因的甲基化可影响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生物体的相关性状,A正确;
    B、在大多数情况下,基因与性状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一个性状可以受到多个基因的影响,一个基因也可以影响多个性状,B正确;
    C、基因控制性状的关系:一方面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另一方面是通过蛋白质的合成来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C正确;
    D、生物体的性状除了受基因控制,还受环境条件影响,即表现型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D错误。
    故选D。
    21.正常情况下,下列有关细胞内RNA的叙述,错误的是( )
    A.RNA的基本单位为脱氧核苷酸B.细胞内的RNA多数分布在细胞质中
    C.RNA有催化传递遗传信息等功能D.翻译过程需要mRNA、tRNA、rRNA参与
    【答案】A
    【分析】RNA是核糖核酸的简称,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主要包括mRNA、tRNA、rRNA。RNA具有多种功能,如催化、运输氨基酸、作为翻译的模板、构成核糖体等,也可以作为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
    【详解】A、RNA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A错误;
    B、细胞内的RNA大多数分布在细胞质中,少数分布在细胞核(原核生物是拟核)中,B正确;
    C、RNA具有传递遗传信息、转运和催化等功能,C正确;
    D、翻译过程中需要mRNA作为模板,需要tRNA转运氨基酸,需要rRNA组成核糖体,因此三者都参与了翻译过程,D正确。
    故选A。
    22.下列有关基因转录、翻译和DNA复制的比较,错误的是( )
    A.转录和翻译可能在细胞中同一场所同时发生
    B.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碱基配对方式无差异
    C.在细胞增殖和分化过程中均有转录和翻译发生
    D.三个过程均需要相关酶的催化
    【答案】B
    【分析】DNA复制是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时间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条件是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过程是边解旋边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详解】A、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在拟核,没有细胞核,则转录和翻译可同时同地进行,A正确;
    B、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前者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U、T-A、C-G、G-C,后者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U、U-A、C-G、G-C,B错误;
    C、转录和翻译过程在细胞增殖、生长和分化的过程中都会发生,C正确;
    D、DNA复制需要有解旋酶、DNA聚合酶等,转录需要有RNA聚合酶,翻译需要酶催化氨基酸的脱水缩合,D正确。
    故选B。
    23.如图为DNA分子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正确描述是( )
    A.②和③相间排列,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B.④的名称是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当DNA复制时,⑨的形成需要DNA聚合酶
    D.若该DNA转录出来的一段mRNA有30个碱基,其中A+U有12个,那么该DNA分子中的C+G有36个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DNA分子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为磷酸,②为脱氧核糖,③为磷酸,⑤为腺嘌呤,⑥⑦为鸟嘌呤,⑧为胸腺嘧啶,⑨为氢键。
    【详解】A、①磷酸和②脱氧核糖的交替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A错误;
    B、图中④不能表示胞嘧啶脱氧核苷酸,②、③和下一个磷酸才能构成胞嘧啶脱氧核苷酸,B错误;
    C、DNA复制时,⑨氢键的形成不需要酶,C错误;
    D、已知一段mRNA有30个碱基,则合成该mRNA的DNA分子有60个碱基,其中A+U有12个,因此对应的模板链上的A+T有12个,根据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该DNA分子中A+T的数目有24个,所以C+G就有36个,D正确。
    故选D。
    【点睛】
    24.下图为睾丸中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表示精原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
    B.图乙表示次级精母细胞,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C.图丙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1个四分体
    D.图丁表示精细胞,经变形过程才能形成精子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图甲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无染色单体,可表示精原细胞;图乙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着丝点)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图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图丁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详解】A、分析题图:图甲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无染色单体,可为精原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A正确;
    B、图乙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着丝粒(着丝点)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此时细胞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含有一个染色体组,B正确;
    C、图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含有2个四分体,C错误;
    D、图丁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表示精细胞,经变形过程才能形成精子,D正确。
    故选C。
    25.下列关于癌细胞和癌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癌细胞是由体内正常细胞突变而来的
    B.化疗和放疗是为了杀死患者手术后体内残余的癌细胞
    C.癌症患者很容易传染给正常人
    D.由于癌细胞易分散和转移,所以手术摘除肿瘤后仍有复发的可能
    【答案】C
    【分析】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详解】A、癌细胞是体内正常细胞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A正确;
    B、对手术治疗后的癌症患者进行放疗和化疗是为了杀死患者体内残余的癌细胞,B正确;
    C、癌症是由于细胞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不具有传染性,C错误;
    D、由于癌细胞易分散和转移,所以手术切除肿瘤的患者仍有复发的可能,D正确。
    故选C。
    26.研究小组以“研究××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课题; 设计如下调查方案,最好的选择是( )
    A.白化病,在社区内随机抽样调查
    B.红绿色盲,在学校内逐个调查
    C.苯丙酮尿症,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D.原发性高血压,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答案】C
    【分析】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1)调查遗传方式:需要到患者家系中调查。(2)调查发病率:在广大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遗传病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等。多基因遗传病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不宜作为调查对象。
    【详解】A、白化病,单基因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调查遗传方式需要到患者家系中调查,A错误;
    B、红绿色盲,单基因遗传病,为X隐性遗传病,调查遗传方式需要到患者家系中调查,B错误;
    C、苯丙酮尿症,单基因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调查遗传方式需要到患者家系中调查,C正确;
    D、原发性高血压,多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不宜作为调查对象。一般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D错误。
    故选C。
    27.野生马铃薯是二倍体,体细胞中含24条染色体,经过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后,可培育成具有优良性状的栽培新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B.该新种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
    C.该新种可能具有块茎较大的优良性状
    D.该新种的优良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
    【答案】B
    【分析】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
    【详解】A、秋水仙素通过抑制分裂细胞内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A正确;
    B、该新种体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B错误;
    C、马铃薯经加倍后形成四倍体,该新种可能具有块茎较大的优良性状,C正确;
    D、该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其优良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D正确。
    故选B。
    28.基因突变一定不会导致( )
    A.蛋白质种类改变
    B.碱基排列顺序改变
    C.生物性状改变
    D.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改变
    【答案】D
    【分析】DNA中发生碱基的增添、缺失或者替换,而引起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详解】A、基因突变导致基因中碱基序列改变,转录出的mRNA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指导合成的蛋白质种类可能不变,A错误;
    B、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基因中碱基序列改变,B错误;
    C、基因突变导致基因中碱基序列改变,转录出的mRNA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指导合成的蛋白质种类可能不变,体现的性状可能不变,C错误;
    D、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不会改变的,与基因突变没有关系,D正确。
    故选D。
    29.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目是( )
    A.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
    【答案】C
    【分析】1、大小形态各不相同的一组染色体,携带着生物体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全部遗传信息,这一的一组染色体,叫一个染色体组;
    2、单倍体通常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不论含有几个染色体组的配子发育成的个体都为单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为几倍体。单倍体是含有本物种配子中染色体组数的生物体,单倍体不一定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一定是单倍体。
    【详解】普通小麦是六倍体,体细胞有6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染色体组数目减半,含有3个染色体组,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0.如图是某些生物减数分裂时期染色体变异的模式图,其中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的是( )

    A.甲和丙B.乙和丁C.甲和乙D.丙和丁
    【答案】A
    【分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有染色体组成倍增加或减少和染色体个别数目的增加或减少。
    【详解】甲图中有3种形态的染色体,其中一种染色体有3条,其他的都是2条,说明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属于三体; 乙图上面那条染色体多出一个片段4,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片段的重复; 丙图中的同源染色体都是3条,所以是三倍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d丁图下面的染色体缺失了3、4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片段的缺失,故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的是甲和丙,A正确。
    故选A。
    31.生产上经常要培育作物新品种。使用下列哪一种植株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并能培育新品种? ( )
    A.单倍体B.二倍体C.四倍体D.多倍体
    【答案】A
    【分析】1、杂交育种原理:基因重组(通过基因分离、自由组合或连锁互换,分离出优良性状或使各种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2、诱变育种原理:基因突变,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其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发生差错,从而引起基因突变,。
    3、单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与优点: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优点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原因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4、多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最常用的是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能抑制有丝分裂时纺锤丝的形成,能得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
    【详解】单倍体育种的过程一般是首先花药离体培养,从而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进行秋水仙素加倍,从而获得所需性状的纯合个体。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能迅速获得纯合体,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加快育种进程,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2.双参是一种高山植物,与低海拔物种金银花亲缘关系近。与金银花比较,双参中与耐低温、耐缺氧、耐高辐射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偏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双参高表达耐低温基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双参种群耐缺氧基因频率可能高于金银花
    C.耐低温基因是在高海拔环境中诱导产生的
    D.高表达耐性基因使双参能适应高海拔环境
    【答案】C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与金银花比较,双参中与耐低温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偏高,而双参是一种高山植物,说明双参高表达耐低温基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双参中与耐缺氧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偏高,据此推测双参种群耐缺氧基因频率可能高于金银花,B正确;
    C、耐低温基因是突变产的,高海拔环境只是选择并保存该类型的基因,C错误;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高表达耐性基因使双参能适应高海拔环境,D正确。
    故选C。
    3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B.协同进化就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不断进化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B
    【分析】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详解】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生活痕迹,A正确;
    B、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选择中共同进化和发展的过程,B错误;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衍的基本单位,C正确;
    D、适应是自然选择对生物的不定向变异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34.下列生物学现象中,形成了新物种的是( )
    A.马和驴交配产生骡
    B.长颈鹿后代中出现脖子更长的个体
    C.环境变化使桦尺蛾种群中黑色个体增多
    D.地理隔离使加拉帕戈斯群岛形成多种地雀
    【答案】D
    【分析】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地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征,而且在自然状态能够相互交配并能生殖出可育的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长期地理隔离可能导致生殖隔离的产生,但不一定能产生生殖隔离。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详解】A、马和驴交配产生骡,骡不可育,说明马和驴存在生殖隔离,是两个物种,而螺因为不可育,因而不是一个物种,A错误;
    B、长颈鹿后代中出现脖子更长的个体,是出现了新的变异,不是形成了新的物种,B错误;
    C、环境变化使桦尺蛾种群中黑色个体增多,说明环境选择了黑色个体,但依然是同一个物种,C错误;
    D、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使加拉帕戈斯群岛形成多种地雀,且这些地雀之间出现了生殖隔离,因而意味着新物种的出现,D正确。
    故选D。
    35.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C.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答案】B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其基本观点有: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
    B、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B正确;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
    D、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地理隔离不一定能产生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B。
    36.榕小蜂是榕树的传粉昆虫,体型小易钻进榕果传粉。一种榕小蜂只能为一种榕树传粉,榕小蜂也依靠榕果繁衍后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榕小蜂灭绝,则榕树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会逐渐上升
    B.榕树与榕小蜂协同进化,使两者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榕小蜂在榕果内繁衍后代时发生的变异决定其进化的方向
    D.控制榕小蜂体型的全部等位基因组成榕小蜂种群的基因库
    【答案】B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榕小蜂可以帮助榕树完成传粉,同时榕果为榕小蜂提供场所、营养物质来繁殖后代,可见,榕小蜂和榕树之间的关系为互利共生,两者协同进化。
    【详解】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若榕小蜂灭绝,榕树受粉受到影响,相关基因消失,榕树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降低,A错误;
    B、由题意可知,榕树与榕小蜂之间互利共生,两者协同进化,而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可见协同进化时两者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定向改变,B正确;
    C、榕小蜂在榕果内繁衍后代时发生的变异不能决定其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C错误;
    D、基因库是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D错误。
    故选B。
    3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证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B.蝙蝠的翼和人的上肢结构的相似性可以说明两种生物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
    C.人和鱼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说明鱼是人的祖先
    D.通过不同生物基因和蛋白质的比较,可以知道生物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
    【答案】C
    【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
    【详解】A、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的、最重要的证据,A正确;
    B、蝙蝠的翼和人的上肢,它们的形态和功能都不相同,但它们的内部结构却基本上一致,说明两种生物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演化而来的,B正确;
    C、人和鱼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鱼和人有共同祖先,C错误;
    D、不同生物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其差异可揭示物种的亲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它们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D正确。
    故选C。
    38.生物之间具有共同的特征能够表明当今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下列事实不支持该结论的是( )
    A.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B.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具有细胞结构
    C.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动物细胞具有细胞膜
    D.地球上所有生物共用一套基本的遗传密码
    【答案】C
    【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详解】A、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体现了细胞的统一性,说明细胞有共同的起源,A不符合题意;
    B、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具有细胞结构 ,体现了细胞的统一性,说明细胞有共同的起源,B不符合题意;
    C、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动物细胞具有细胞膜 ,体现了细胞的差异性,C符合题意;
    D、地球上所有生物共用一套基本的遗传密码 ,这是生物之间共同的特征,体现了细胞的统一性,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9.下列是人类遗传病系谱图(黑色表示患者)中,不可能表示人类血友病遗传的是( )
    A.B.C.D.
    【答案】C
    【分析】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3)女病,其父、子必病。
    【详解】A、人类血友病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双亲正常,但有一个患病的儿子,属于隐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不符合题意;
    B、人类血友病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图中的父亲和女儿患病,而母亲和儿子正常,根据该系谱图无法确定其遗传方式,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不符合题意;
    C、双亲正常,但有一个患病的女儿,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不可能是人类血友病,C符合题意;
    D、图中的女儿和父亲正常,而母亲和儿子患病,根据该系谱图无法确定其遗传方式,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0.假如蛙的20个初级卵母细胞能正常分裂,能形成的卵细胞数目是( )
    A.10个B.20个C.30个D.40个
    【答案】B
    【分析】精原细胞与卵原细胞减数分裂的区别:①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精原细胞是均等分裂,卵原细胞是不均等分裂;②一个卵原细胞最终形成4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最终形成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
    【详解】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可以产生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则20个初级卵母细胞可以产生20个卵细胞,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41.玉米有早熟和晚熟两个品种,该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涉及两对等位基因(A、a与B、b)。研究发现纯合的亲本杂交组合中出现了下图两种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该性状的两对基因的遗传 (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依据是 。
    (2)实验1亲本中早熟品种的基因型是 。
    (3)对实验2的F1进行测交,后代的早熟和晚熟的比例为 。
    (4)实验2的F2中早熟的基因型有 种,其中纯合子占的比例为 。
    【答案】(1) 遵循 实验2中F2类型及比例是9∶3∶3∶1的变式
    (2)AAbb或aaBB
    (3)3∶1
    (4) 8 1/5
    【分析】据题意可知,该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实验1亲代的基因型为AAbb或者aaBB、aabb;实验2的亲本基因型为AABB和aabb。
    【详解】(1)实验2中F1自交后,F2中早熟与晚熟的比例为15:1,是9:3:3:1的变式,说明该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aabb是晚熟,其余都是早熟。
    (2)实验1中F1是早熟,自交后代早熟和晚熟比例为3:1,说明F1可能为Aabb或者aaBb,亲本中早熟应该为AAbb或者aaBB。
    (3)实验2的F1基因型为AaBb,进行测交(与aabb交配),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即早熟和晚熟的比例为3:1。
    (4)实验2中F2中早熟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1:2:2:4:1:2:1:2,因此基因型共有8种,纯合子为3/15=1/5。
    42.下图1表示马蛔虫(2n=4)某器官内正常的细胞分裂图,图2表示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 细胞,根据图1中的 细胞可以判断该动物的性别,甲细胞的名称是 。
    (2)图2中A-G时间段进行的是 分裂,I-M时间段进行的是 分裂,图中DE、HI时间点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分别是 、 。
    (3)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 染色体的 基因之间,此时对应图2 (字母)段时间内。
    (4)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该动物原始生殖细胞,最终产生了一个基因组成为Ab的子细胞,则跟它同时产生的其他三个子细胞的基因组成为 。(不考虑互换和突变)
    【答案】(1) 乙、丙 丙 次级精母细胞
    (2) 减数 有丝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 受精作用
    (3) 非同源
    非等位
    AB
    (4)Ab、aB、aB
    【分析】1、图1根据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物质变化规律可知,甲、乙、丙细胞分别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2、图2中AH段代表减数分裂,HI代表受精作用,IM代表有丝分裂。
    【详解】(1)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乙细胞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代表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为初级精母细胞,故根据丙图可以判断该生物性别为雄性,故甲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
    (2)A-G时间段根据染色体数目减半可知进行的是减数分裂,I-M时间段染色体数目加倍后又恢复到体细胞水平,代表的是有丝分裂。DE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HI时间点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由配子数目恢复到正常水平,是由于受精作用造成的染色体加倍。
    (3)基因的自由组合是指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该过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对应图2中的AB段时间内。
    (4)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该动物原始生殖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最终产生了一个基因组成为Ab的子细胞,所以其他三个子细胞的基因型是Ab、aB、aB。
    43.利福平、红霉素等抗菌药物能够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细菌的生长。甲、乙为基因的表达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两种药物的抗菌机制分别是:利福平抑制细菌RNA聚合酶的活性,进而阻碍了 (填“甲”或“乙”)过程,红霉素能与核糖体结合阻断肽链的延伸,进而抑制了 (填“转录”或“翻译”)过程。
    (2)甲图中b链为 链,该过程的产物为 。mRNA上决定1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碱基叫作 。将氨基酸运送到合成蛋白质“生产线”上去的“搬运工”是 。
    (3)甲、乙过程都需要遵循 原则,才能保证基因上 的准确传递。
    【答案】(1) 甲 翻译
    (2) 模板 RNA 密码子 tRNA
    (3) 碱基互补配对 遗传信息
    【分析】据图分析,甲为转录过程,乙为翻译过程。
    【详解】(1)甲为转录过程,乙为翻译过程,利福平抑制细菌RNA聚合酶的活性,而RNA聚合酶是转录过程中必需的酶,因此利福平会阻碍转录过程即甲过程。红霉素能与核糖体结合阻断肽链的延伸,而核糖体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结构,因此红霉素会抑制翻译过程。
    (2)甲图中b链为模板链,该过程的产物为RNA,mRNA上决定1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碱基叫作密码子。将氨基酸运送到合成蛋白质“生产线”上去的“搬运工”是tRNA。
    (3)甲、乙过程分别是转录和翻译,这两个过程都需要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确保遗传信息的准确传递。
    44.玉米(2N=20)的高秆易到伏(H)对矮秆抗倒伏(h)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下图表示利用品种甲(HHRR)和乙(hhrr)通过三种育种方法(I~III)培育优良品种(hRR)的过程。
    (1)利用方法I培育优良品种时,获得hR植株常用的方法为 ,这种植株由于长势弱小而且高度不育,须用 诱导染色体加倍后才能用于生产实践。图中所示的三种方法(I~III)中,最难获得优良品种(hhRR)的是方法 ,其原因是 。
    (2)用方法II培育优良品种时,先将基因型为HhRr的植株自交获得子代(F2)F2代植株中自交会发生性状分离的基因型共有 种。若将F2代的全部高抗病植株去除雄蕊,用F2代矮秆抗病植株的花粉随机授粉,则杂交所得子代中的纯合矮秆抗病植株占 。
    【答案】(1) 花药离体培养 低温或秋水仙素 III 基因突变频率很低而且是不定向的
    (2) 5 4/27
    【分析】据图可知,方法Ⅰ为单倍体育种,利用该方法培育优良品种时,获得hR植株常用的方法为花药离体培养;方法Ⅱ为杂交育种;方法Ⅲ为诱变育种,这种方法最难获得优良品种(hhRR),因基因突变频率很低,且是不定向的。
    【详解】(1)据图示可知,方法Ⅰ为单倍体育种,利用该方法人工培育优良品种时,获得hR植株常用的方法为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长势弱小而且高度不育,须经诱导染色体加倍后才能用于生产实践;Ⅲ为诱变育种,这种方法最难获得优良品种(hhRR),因基因突变频率很低而且是不定向的。
    (2)若用方法II培育优良品种时,先将基因型为HhRr的植株自交获得子代(F2),共有9种基因型,其中自交会发生性状分离的是杂合植株,共有5种;将F2代的全部高秆抗病植株(基因型为H_R_)去除雄蕊,其中RR和HH各占1/3,Rr和Hh各占2/3,则R的频率为2/3,r的频率为1/3,H的频率为2/3,h的频率为1/3;用F2代矮秆抗病植株(基因型为hhR_)的花粉随机授粉,其中RR占1/3,Rr占2/3,则R的频率为2/3,r的频率为1/3,h的频率为1;随机授粉所得RR占2/3×2/3=4/9,hh占1/3×1=1/3,故后代中纯合矮秆抗病植株hhRR概率为4/9×1/3=4/27。
    45.加拉帕戈斯群岛由许多互不相连、彼此独立的小岛组成。1835年,达尔文在该群岛发现地雀有13种,如图表示这13种地雀之间的进化关系。
    (1)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种的地雀都是由 这一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
    (2)每一种地雀都有其特定的觅食场所,这些场所分布在不同的小岛上。每一种地雀喙的大小、形状、尺寸等性状存在差异,这是各小岛上不同的 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该因素在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 的作用。
    (3)由于各小岛彼此独立,生活在这些小岛上的原始地雀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各个小岛上的地雀分别累积各自的变异,从而彼此之间逐渐形成 隔离,最终形成了地雀新物种。
    (4)若某个小岛上的地雀均为莺雀,则该小岛上的全部莺雀个体称为 。这是生物进化的 。
    (5)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3种地雀体现了生物的 多样性。
    【答案】(1)南美洲地雀
    (2) 食物 自然选择
    (3)生殖
    (4) 种群 基本单位
    (5)物种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③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③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1)题图显示:不同种的地雀都是由南美洲地雀这一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
    (2)喙是用来取食的,地雀喙存在差异,是各小岛上不同的食物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食物因素在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自然选择的作用。
    (3)由于小岛的作用,原始地雀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由于各自变异的积累,产生了生殖隔离。
    (4)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5)该群岛上的13种地雀体现了生物的物种多样性。

    相关试卷

    必修1 综合测试卷-2025年高中生物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总复习(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必修1 综合测试卷-2025年高中生物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总复习(全国通用),文件包含必修1综合测试卷原卷版docx、必修1综合测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学考模拟测试卷02-2025年高中生物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总复习(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学考模拟测试卷02-2025年高中生物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总复习(全国通用),文件包含学考模拟测试卷02原卷版docx、学考模拟测试卷02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学考模拟测试卷01-2025年高中生物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总复习(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学考模拟测试卷01-2025年高中生物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总复习(全国通用),文件包含学考模拟测试卷01原卷版docx、学考模拟测试卷01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