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重点高中联谊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12月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承德市重点高中联谊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12月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当地时间2023年11月14日14:35,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抵达美国旧金山,应邀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中美元首会晤,同时应邀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完成下面小题。
1. 抵达美国旧金山时,北京直播报道对应的时间为( )
A. 14日6:35B. 15日6:35
C. 15日2:35D. 14日2:35
2. 抵达美国旧金山时,与旧金山同一天的范围占全球的比例( )
A. 大于1/2B. 小于1/2
C. 大于3/4D. 小于1/3
【答案】1. B 2. A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材料,习近平主席抵达美国旧金山时,当地时间2023年11月14日14:35。根据所学知识,旧金山为西八区,北京为东八区,两地相差16个时区,区时相差16小时,北京位置更东,要加上16小时,可得出此时北京时间为15日6:35,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2题详解】
根据材料,习近平主席抵达美国旧金山时,当地时间(西八区)2023年11月14日14:35。此时东2区区时为15日0:35,与旧金山同一天的范围是东1区向西到西12区,所跨时区超过12个,大于1/2,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3. 该日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
A. (20°N,15°W)B. (20°S,165°E)
C. (20°N,165°E)D. (20°S,15°E)
4. 北极星位于头顶的某地当日最小太阳高度约为( )
A. 0°B. 10°
C. 20°D. 30°
【答案】3. A 4. C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材料,图中虚线为昏线,该线与子午线夹角为20°,说明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且太阳直射在20°N,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度为75°E,地方时为18点,直射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点,两地经度相差90°,可得出地方时为12点所在经线为15°W,所以直射点地理坐标为20°N,15°W,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4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北极星的高度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当北极星位于头顶时,当地的纬度为90°N,根据上题分析,太阳直射在20°N,极点发生极昼时的太阳高度等于直射点的纬度,且一天大小不变,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柳江盆地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附近,被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盆地历经多次地质事件,发育多个不整合面(上下相邻地层时代不连续)。某校地理学习小组以“柳江盆地古环境变迁”为主题进行了一次研学活动,下图为柳江盆地局部地质图。研学过程中,他们在某岩层中发现了大量蕨类和高大鳞木类植物的化石。完成下面小题。
5. 图示义院口附近岩石类型和地质构造为( )
A. 侵入岩向斜B. 侵入岩背斜
C. 喷出岩向斜D. 喷出岩背斜
6. 图示区域,典型的不整合面分布在( )
A. P—CB. O—∈
C. C—OD. ∈—Z
7. 该小组发现了大量蕨类化石的岩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可能是( )
A. 古生代早期B. 古生代晚期
C. 中生代中期D. 新生代早期
【答案】5. C 6. C 7. B
【解析】
【5题详解】
由图可知,义院口为安山岩,安山岩为喷出型岩浆岩,AB错误;由图中的地层新老关系可知,义院口东西方向上看中间岩层新,东西两侧岩层老为向斜构造,C正确,D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不整合面是指上下相邻地层时代不连续,据图中图例可知P和C是二叠纪和石炭纪,地层时代连续,不符合不整合面特征,A错误;C是石炭纪地层,O是奥陶纪地层,地层时代不连续,符合不整合面特征,C正确;由图中地层年代表可知,O地层和Є地层时代连续,Є地层和Z地层时代连续,都不符合不整合面特征,BD错误。故选C。
【7题详解】
蕨类植物是最早的陆地植物,其化石大量存在于志留纪以后,泥盆纪和石炭纪的古生代地层中,为古生代晚期,B正确,A错误。中生代裸子植物大量繁殖,C错误。新生代被子植物大量繁殖,D错误。故选B。
信风逆温通常出现在热带海洋东部信风气流中的逆温层,是副热带高压自高空向下大规模沉降大气,与下层海洋上空的信风相遇而形成。下图为信风逆温形成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 与乙气团相比,甲气团的性质( )
A. 温度较高,湿度较小B. 温度较低,湿度较小
C. 温度较高,湿度较大D. 温度较低,湿度较大
9. 形成信风逆温层的地方( )
A. 天气阴雨多下沉气流B. 大气稳定保温作用明显
C. 天气阴雨多上升气流D. 东北(东南)信风加强
【答案】8. D 9. B
【解析】
【8题详解】
据材料“副热带高压自高空向下大规模沉降大气,与下层海洋上空的信风相遇,形成信风逆温”可知,甲处气团是来自海洋上空的信风,由于水的比热容大,降温降得慢,使得气温低,受海洋水汽的影响,湿度较高,乙处气团来自于副热带高压下沉,下沉增温明显,水汽蒸发,湿度较小,所以与乙处气团相比,甲处气团为温度较低,湿度较高,D正确,ABC错误。故选D。
【9题详解】
该处稳定的大气层结构能够抑制该地大气的上升运动,C错误;大气下沉增温,可以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B正确;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A错误;气流下沉,降低稳定层附近的风速,D错误。故选B。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河北某中学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进行联系总结,通过三幅模式图(下图)发现气候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最重要因素。完成下面小题。
10. 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所属的风带和风向为( )
A. 西风带西南风B. 东风带东北风
C. 西风带西北风D. 信风带东南风
11. ④对应的自然带和气候类型是( )
A.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海洋气候B.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地中海气候
C. 温带草原带温带大陆气候D.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地中海气候
12. 自然带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 )
A. 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B. 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 垂直分异规律D. 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10. A 11. D 12. A
【解析】
【10题详解】
据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可知,甲地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为西风带,BD错误;图中信风和极地东风都是东北风,风向向右偏,为北半球,北半球西风为西南风,南半球西风为西北风,A正确,C错误。综上,BCD错误,A正确,故选A。
【11题详解】
据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可知,④地位于大陆西侧亚热带区域,为地中海气候,AC错误;地中海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错误,D正确。综上,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2题详解】
据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可知,自然带①②③④在纬度变化方向上更替,为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A正确;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是由水分因素引起的,是自然带沿经线方向带状伸展并按经度变化方向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B错误;该图没有反应海拔的变化,体现不出垂直分异规律,C错误;地方性分异规律是较小尺度的分异规律,它是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地面组成物质的等差异的影响下发生是分异现象,D错误。综上,BCD错误,A正确,故选A。
北京时间2023年8月24日中午12点(日本当地时间13点),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染水排海,预估排放时间将长达30年,截至今年11月份,日本已经排放了三轮的核污水,总量已经达到了2.3万吨。最近一次排放时长长达17天,共排放7800吨核污水。这一做法将严重损害国际公共健康安全,甚至全球人民的切身利益。下图为日本福岛附近海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影响核污水扩散的洋流先后顺序依次是( )
A. 日本暖流—千岛寒流—北太平洋暖流—北赤道暖流
B. 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北赤道暖流
C. 日本暖流—加那利寒流—北太平洋暖流—赤道逆流
D. 千岛寒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北赤道暖流
14. 核污水排放入海,洋流对其影响表现有( )
①扩大污染范围②加快污染海区净化速度
③海洋生物资源受损严重④加剧沿岸地区干旱程度
A. ①②B. ①③
C. ②③D. ③④
【答案】13. B 14. A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可知,日本若排放核污水,那么核污水先借助日本暖流北上,再借助北太平洋暖流向东漂流至北美洲西侧海域,再借助加利福尼亚寒流向南漂流至旧金山海滩,可扩散至太平洋,再借助北赤道暖流漂流至亚洲东部海域,由此判断,B正确,D错误;千岛寒流属于中高纬度环流,与日本暖流流向相反,A错误;加那利寒流位于大西洋沿岸,C错误。故选B。
【14题详解】
洋流可加快污染海区的净化速度,同时也扩大了污染范围,①②正确;渔业资源受损、加剧沿岸地区干旱程度不属于洋流对核污水的影响,③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我国河北某高校地理研究小组在2023年夏季赴我国某山峰进行路线考察。下图为该研究小组手绘该山峰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该山峰可能位于我国( )
A. 东北地区B. 西南地区
C. 东南地区D. 西北地区
16. 图中甲区域( )
A. 分布大面积的针叶林B. 自然带下线南坡低于北坡
C. 北坡太阳辐射强于南坡D. 地表反射率高
【答案】15. D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该山的山麓地带为荒漠,说明当地气候干旱,我国西北地区较为干旱,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6题详解】
甲区域海拔基本在5000米以上,高山稀疏植被带的上部,海拔高,气温低,按照山体的垂直地带性变化,应该为高山冰雪带,冰雪反射率高,D正确;从图中观察可知,针叶林带主要分布在海拔4000米至5000米之间,A错误;从图中观察可得,山地草原带与高山稀疏植被带下线,均为南坡高于北坡,B错误;该山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故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坡太阳辐射强于北坡,C错误。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水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图甲为山东省沂源县柴汶河袭夺沂河前后水系变化图。图甲-b中A—A'处河谷形态受河流袭夺影响显著,形成了宽广河谷中发育窄谷的“谷中谷”现象,图乙为河流A—A'处河谷剖面图。
(1)指出柴汶河袭夺沂河后沂河流域水系特征的变化。
(2)根据图文材料,写出图甲-a中袭夺河对应的河流名称及流量的变化。
(3)说明图甲-b中柴汶河A—A'处“谷中谷”地貌的形成过程。
【答案】(1)沂河水系流程变短;流域面积缩小;支流数量减少。
(2)袭夺河:古柴汶河;袭夺河流量变大。
(3)河流袭夺发生前,流域内地壳长时间较稳定,河流落差变化不大;A-A'处河段落差较小、流速较慢,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形成较宽的河谷。河流袭夺发生后,流域内落差变大、流速变快,加之被夺河河水的汇人,A-A'处河段流量加大、下蚀作用增强,从而使河谷加深变窄,最终形成宽谷中发育窄谷的“谷中谷”地貌。
【解析】
【小问1详解】
河流的水系特征包括水系形状、流域面积、支流数 量、流程、河道、流向等。结合材料可知,图甲-a中的被袭夺河是古沂河,袭夺河是古柴汶河。阅读图甲,根据图例找出袭夺前后的沂河流域,可知,沂河水系流程变短;流域面积缩小;支流数量减少。
【小问2详解】
分析图甲河流袭夺后,袭夺河(古柴汶河)流程变长、支流增多、流域 面积变大,导致袭夺河流量增加。
【小问3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河流袭夺前,A-A'处河段为古柴汶河源头附近,河流水量小,落差较小, 河流流速较慢,流水长期以侧蚀为主,所以形成宽广河谷。河流袭夺后,古沂河上游变成了柴汶河的上游,该河段由古柴汶河源头变成了今柴汶河的中游,河流流程变长、支流增多、流域面积变大,接纳了古沂河上游的水量,流量增加,且落差增大,使A-A'处河段流速加大,下蚀增强,从而使河谷加深变窄,最终形成宽 广河谷中发育窄谷的“谷中谷”地貌。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蒙古气旋属于温带气旋,是影响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天气系统,一年四季皆可出现,以春秋季最多。2023年4月9日—11日我国北方再一次发生了大范围沙尘天气。下图为2023年4月9日16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天气图(露点温度是指气压不变、水汽无增减情况下,未饱和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1)比较图中两锋面移动速度的差异并说明理由。
(2)图示在蒙古气旋的影响下,指出西乌尔特天气状况。
(3)分析我国春季沙尘天气活动较冬季更为频繁的原因。
【答案】(1)冷锋移动速度快于暖锋。理由:冷锋所处位置等压线比暖锋更密集,说明冷锋势力强于暖锋,移动速度更快。
(2)西乌尔特风力大;气温较高;由于暖气团比较干燥,无降水;有扬沙,能见度低。
(3)春季气温较冬季高,气温偏高使地表解冻早,而植被尚未生长,导致沙源地土质疏松,为沙尘暴提供物质基础;春季气温更高,蒸发旺盛,更加干旱,干旱使春季气温回升快,利于产生大风天气,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
【解析】
【小问1详解】
风速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越大,气压梯度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反之等压线越稀疏风速越小。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冷锋所处位置等压线比暖锋更密集,说明冷锋一侧风力比暖锋一侧更大,冷锋活动强于暖锋,冷锋移动速度更快。
【小问2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西乌尔特位于大风区,且等压线较为密集,故其风力大;蒙古气旋属于温带气旋,西乌尔特地区位于冷锋锋前、暖锋锋后,受暖气团控制,故气温较高;此时为4月份,位于亚欧大陆内部的西乌尔特地区气候干旱,图中显示其附近站点温度为19℃,但露点温度为13℃,故该区域属于暖干气团,无降水;再结合材料“4月9日—11日我国北方再一次发生了大范围沙尘天气”,可知该地有扬沙,能见度低。
【小问3详解】
沙尘暴的形成需要这三个条件: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就形成物质基础而言,春季气温较冬季偏高,气温偏高使地表解冻早,而植被尚未生长,导致沙源地土质疏松,为沙尘暴提供物质基础;就动力条件而言,春季气温回升快,利于产生大风天气,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海—气相互作用是复杂且影响深远的,太平洋东部一次风力的变化就会对全球气候造成影响。人们对海—气异常现象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下图为某次异常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示意图。
材料二下图为南美洲某区域自然带分布图和图中MN一线剖面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地形变化示意图。
(1)描述材料一图中太平洋海域表层水温变化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MN一线剖面的地形变化对P地自然景观的影响。
(3)当材料一现象发生时,分析材料二中A地沿岸渔业资源的变化及原因。
【答案】(1)赤道附近中东部洋面增温最显著;由此向南北两侧(西北和东南方向)递减;赤道以北、以南远离大陆的大洋中局部海域有降温现象。
(2)对西风的阻挡作用增强,P地位于西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明显,降水减少,形成荒漠景观。
(3)水温升高,冷水鱼不适应升高的水温而死亡;海水上泛减弱,鱼类饵料减少,导致鱼群逃离;海水中的溶解氧随水温升高而减少,大量鱼类因缺氧而死。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图中多年平均温差等值线进行分析:温差等值线为正值,则水温升高,数值越大,增温越明显,反之则相反。由图可知在太平洋的中部及东海岸为正值,且数值较高,说明增温最明显,并呈现出向南北两侧递减的趋势;赤道以北、以南远离大陆的大洋中局部海域出现负值,说明有降温现象。太平洋的中部及东海岸增温显著。
【小问2详解】
地形对植被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气温和降水来影响植被的类型和分布,尤其是对降水的影响比较明显。由左图中的纬度位置可知,该地位于西风带范围内,从右图中可以看出,MN一线剖面中部地势高,阻挡了西风,且P地位于西风的背风坡,同时气流下沉,增温明显导致P地降水减少,形成荒漠景观。
【小问3详解】
由太平洋的中东部海域异常升温可知为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信风减弱,受赤道暖海水的影响,东太平洋水温异常升高,秘鲁渔场的鱼类多为冷水鱼,由于水温升高,冷水鱼不适应升高的水温而死亡;同时水温升高导致海水中的溶解氧减少,大量鱼类缺氧死亡;信风减弱,冷海水上升减弱,使得表层海水中营养物质减少,鱼类饵料减少,鱼类大量死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12月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北省邯郸市九校联考高二(上)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北省部分重点高中高三(上)12月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