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 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552143/0-17349651343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5.1《论语》十二章 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552143/0-173496513438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5.1《论语》十二章 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552143/0-173496513439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基础检测,类文拓展,参考译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论语》十二章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大意】孔子说:“君子应当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大意】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怎么来遵守礼仪?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怎么会懂得音乐?”
【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大意】孔子说:“早上得知真理,晚上死去也无遗憾了。”
【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大意】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利益。”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大意】孔子说:“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自己在内心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不足)。”
【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大意】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采二者兼备,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大意】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一直到死才卸下重任,这不是很遥远吗?”
【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大意】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原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大意】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大意】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说的这些话去做。”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大意】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原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大意】孔子说:“学生们为何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培养联想能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懂得和别人相处,可以学得讽刺的方法。近呢,可以懂得怎样侍奉父母,远呢,可以懂得如何侍奉君主,而且还能多认识草木鸟兽的名称。”
层 次 归 纳
第一章,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第二章,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不知道如何对待礼、乐。
第三章,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第四章,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对待义利的不同态度。
第五章,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而思齐的重要性。
第六章,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应配合适当。
第七章,曾子表达了士人要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的勇气的观点。
第八章,孔子阐释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第九章,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具备智、仁、勇的三种品质,成为真正的君子。
第十章,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第十一章,阐释孔子对“恕”的理解。
第十二章,多角度具体阐释《诗》在“兴”“观”“群”“怨”等多方面的作用。
作 家 作 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教育方面,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政治方面,他主张仁政、德治。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社会变革时期。他总结了前人的教学经验,传授给下一代,开私人讲学的先例。相传他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贤人。《论语》中记载了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学原则,如“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等。孔子晚年还修订了《诗》《书》等著作。
主 题 思 想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是其思想的核心内容。
名 句 赏 析
【名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赏析】此处的“文”字涵义较广,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教养”,在当时即所谓“礼乐”,但其中也包括了学习诗书六艺之文。“质”则指人的朴实本性。如果人依其朴实的本性而为,虽然也很好,但不通过文化教养终不免会流于“粗野”(道家的“返璞归真”,魏晋人的“率性而行”即是此一路)。相反地,如果一个人的文化雕琢掩盖了他的朴实本性,那又会流于浮华(其极端则归于虚伪的礼法)。前者的弊端是有内容而无适当的表现形式;后者的毛病则是徒具外表而无内涵。所以孔子才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在“文”“质”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
(摘自余英时《儒家“君子”的理想》)
课 后 练 习
1.文学常识
《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的一部书,共20篇,是_____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孔子,名_____,字_____,是_____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_____家。
2.理解性默写
(1)在《十二章》中, , 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在《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 。
(3)在《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
(4)在《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 , 。
(5)在《十二章》中, , 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3.探究提升
(1)试着根据文本总结《论语》的特色。
(2)如何理解孔子的理欲观?
类 文 拓 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sǎng,额头)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鉏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图,雒不出书,吾已矣夫!”
哀公十五年,子路死于卫。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 “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斜体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
B.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
C.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
D.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郭:最初,城指外城的墙,郭指内城的墙,后来指外城和内城,也泛指城或城市。
B.皋陶: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
C.麒麟:中国传统瑞兽,传说中的动物,与凤凰、龙、乌龟一起被誉为祥瑞四灵。
D.东阶:古代贵族厅堂的台阶分三道,西阶供客人行走,东阶供主人行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与南宫敬叔一起去周王室请教礼的问题。他们还拜见了老子,老子在临别前送给他们几句赠言,孔子受用很深,回到鲁国后,来向他学习的弟子立即多起来。
B.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们走失散了,郑国人称孔子狼狈不堪的样子像一条丧家狗,孔子非但没有生气,还欣然接受,表现其达观通透的人生态度。
C.鲁哀公十四年春天,孔子因仁兽麒麟被人捕获而感慨;又有感于河图与洛书的不再出现,表达了他对于理想不能实现、时代无法挽救的悲叹。
D.孔子病了,子贡前去探望他,孔子对子贡的哭诉表现了孔子死而不忘用世之志,有无限凄怆悲惋之态。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2)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基础检测】
1.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儒家 丘 仲尼 春秋 教育
2.(1)朝闻道 夕死可矣
(2)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3)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5)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3.(1)《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在修辞上采用了丰富多变的手法,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如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等。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2)在以往对孔子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对孔子理欲观的研究,通常认为孔子主张只要仁、义,不要利、欲。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能够富贵安逸。因此,孔子并不反对人们去获取财富,只是孔子认为获取财富必须通过正当的方式。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传达的正确思想,通过对比的手法,揭示了君子和小人对待“利”的不同态度,从而告诉人们虽然致富达贵和摆脱贫贱都是人的正常欲求,但是均不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这是孔子对义利关系的基本看法。在义利关系面前,是见利思义、见义勇为还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确实可以检验出一个人境界的高低,孔子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来表达这种判断。
【类文拓展】
1.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中,“宗”是动词,“予”是第一人称代词,作“宗”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两柱间”是陈述“殷人”的停棺之地,不可断开,排除B项。
2.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最初,城指外城的墙,郭指内城的墙”表述错误,城郭,最初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后来指内城和外城。
3.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项,“来向他学习的弟子立即多起来”理解错误,不是“立即”,而是“渐渐多起来”,见原文“弟子稍益进焉”中“稍”字意思是“渐渐”。
4.(1)我听说富贵的人是用财物送人,品德高尚的人是用言辞送人。
(2)孔子高兴地说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但说我类似丧家之犬,(倒是)对极了!对极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关键点:(1)闻:听说;以:用;仁人者:品德高尚的人。(2)形:形容;谓:说;然:对。
【参考译文】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叫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叔梁纥年老时娶颜姓少女才生了孔子,那是他们到尼丘山向神明祷告后而得孔子的。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觉得他与一般人不一样。鲁国人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说:“请让我与孔子一起到周王室去。”鲁昭公就给了他一辆车子、两匹马,一名童仆,随他出发,到周王室去请教礼仪。又拜见了老子。告辞离开时,老子送他们时说:“我听说富贵的人是用财物送人,品德高尚的人是用言辞送人。我不是富贵的人,只能窃用品德高尚人的名号,用言辞为您送行。这几句话是:‘聪明深察的人就接近了死亡,那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缘故;博学善辩、才能广大的人就要危及自身,那是因为他爱揭发别人罪恶的缘故。做子女的不要总是想到自己,做臣子的不要总是突出自己。’”孔子从周王室返回鲁国之后,跟从他学习的弟子就渐渐多起来了。
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们走失散了,孔子独自一个人站在外城的东门下。郑国人有看见了就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子产,可是从腰部以下比禹短了三寸,垂头丧气的样子就像个丧家之犬。”子贡见面把原话如实地告诉了孔子。孔子高兴地说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但说我类似丧家之犬,(倒是)对极了!对极了!”
鲁哀公十四年的春天,在大野这个地方狩猎。给叔孙氏驾车的鉏商猎获了一头怪兽,他们以为这是不祥之兆。孔子看了后说:“这是麒麟。”(鉏商)于是便将它取走了。孔子说:“黄河中再不见神龙负八卦图出现,雒水中再不见神龟负雒书出现,我将要完啦!”
鲁哀公十五年,子路死在卫国。孔子病重,子贡请求看望他。孔子正拄着拐杖在门口彷徨而行,说:“赐,你为什么来得这样迟啊?”孔子于是就叹息,随即唱道:“泰山要倒了!梁柱要断了,哲人要死了!”他边唱边流下了眼泪。对子贡说:“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没有人信仰我的主张。夏人死了停棺在东厢的台阶,周人死了停棺在西厢的台阶,殷人死了则停棺在堂屋的两柱之间。昨天晚上我梦见自己坐在两柱之间受人祭奠,我原本就是殷商人啊。”过了七天孔子就死了。
孔子享年七十三岁,死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的己丑日。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常识引领,预习导航,句子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学案及答案,共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导学案使用说明,学习目标 , 重点难点,学习方法,知识链接,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学案,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