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9 复活(节选)学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9 复活(节选)学案设计,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导入解题,学以致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及小说的创作背景;理解题目“复活”的意蕴;把握全文的情节;积累字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小说描写的场面、情节探究小说的主旨;学习作者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感受作家在两个人物塑造上寄予的人性理想。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分析探究作品主题;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批判社会现实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探究本文主旨;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来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方法 讨论法、批注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家及本文写作背景,梳理课文情节,学习使用批注法分析人物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导入新课
“复活”从字面上看指的是“死了又活过来”,一般指的是肉身的复活,这种形式的复活我们在影视剧恐怖片里数见不鲜。而今天我们将走进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去认识另一种更为高级的复活类型——精神的、灵魂的复活,并从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主人公身上去感知美好人性的复归。
2.作者作品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生于贵族家庭,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1847年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农奴制度改革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诸多文学巨作,1910年11月病逝,享年82岁。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国。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3.探寻背景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夫·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文本研习
学习活动一:积累字词
1.识记字音
嫣然一笑(yān) 斜睨( nì ) 褴褛(l án lǘ) 害臊(sà)
擤鼻涕( xǐng ) 鬈发(quán) 瞟一眼(piǎ) 鄙夷不屑(xiè)
2.词语积累
嫣然一笑:形容女子优美动人的笑容。嫣然,笑得很美的样子。
夺眶而出:眼泪猛然从眼里涌出。
衣冠楚楚:形容穿戴整齐、漂亮。
鄙夷不屑:轻视;看不起。
拒人于千里之外:远远地将人挡开。形容态度傲慢,拒绝别人的要求或不愿与别人接近。
学习活动二:清理情节
自读文本,完成表格内容。
学习活动三:批注文本
研读文本,交流合作,运用批注阅读法探究本文是如何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反映人物的特征的。
1.教师示范批注
示范一: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情感,免得哭出来。
批注:
(1)心理描写。直接写聂赫留朵夫的心理,他认为玛丝洛娃的遭遇的根源在自己,自己应该赎罪。
(2)动作、神态描写。他的情绪很激动,说明他急于想得到玛丝洛娃的谅解,同意自己赎罪的想法。
示范二:
玛丝洛娃看到聂赫留朵夫激动的神气,认出他来了。
“您好像是……但我不敢认。”玛丝洛娃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
批注:
神态描写。玛丝洛娃的表情表现了她认出对方后的心理,那段不愿意触及的记忆又出现在她的脑海中。
2.男生组成果展示示例:
(1)“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我想见见您……我……”
批注:
(2)他再也说不下去,就离开铁栅栏,竭力忍住翻腾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
批注:
(3)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
“这个女人已经无药可救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給她一些钱,把你身边所有的钱”全给她,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他心里这样想。
不过,他同时又感到,他的心灵里此刻正要完成一件极其重大的变化,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只要稍稍加一点力气,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
批注:
(4)“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的罪,卡秋莎。”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
批注:
3.女生组成果展示示例:
(1)文中多次写到玛丝洛娃的“媚笑”。
①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批注:
②“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情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批注:
③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批注:
④“你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批注:
⑤“好的,那您就来吧。”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
批注:
(2)“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突然说。
批注:
(3)“何必提那些旧事。”她冷冷地说。
批注:
(4)“真怪!”她又说了一遍,接着摇摇头,向铁栅栏那边走去。
批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总结归纳,认知形象;探究小说的主旨;提升小说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文本研习
学习活动一:认知形象
1.聂赫留朵夫:
明确:
2.玛丝洛娃:
明确:
学习活动二:探究主题
1.探究“复活”含义
小组合作探究,联系整部小说思考:“复活”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1)聂赫留朵夫
明确:(2)玛丝洛娃
综上所述,“复活”的含义指的是
2.探究人性理想
小组合作探究,作者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的人性理想分别是什么?
明确:
3.研读文本,探讨主题
本文写
表现
托尔斯泰通过这一事件表达了
延伸拓展
学习活动四:文学形象比较
《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和《雷雨》中的周朴园有什么异同?试比较一下。
相同点:
不同:
三、学以致用
课后作业:把本文改编成课本剧,同桌之间分饰角色,进一步体会本文的人物形象及主旨。
附:板书设计
人物
事件
层次
情节
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经过。
三部分:
(1—15),玛丝洛娃认出了到监狱探望自己的聂赫留朵夫。
(16—70),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交流,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的宽恕,想唤醒她的本性。
三、(71—78),聂赫留朵夫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
探监—相认—赎罪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9 复活(节选)学案设计,共14页。
这是一份高中9 复活(节选)学案及答案,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课外拓展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9 复活(节选)学案设计,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情境任务,学习过程,迁移应用,反思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