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5届陕西省宝鸡市高三上学期高考模拟检测(一)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5届陕西省宝鸡市高三上学期高考模拟检测(一)语文试卷(含答案)第1页
    2025届陕西省宝鸡市高三上学期高考模拟检测(一)语文试卷(含答案)第2页
    2025届陕西省宝鸡市高三上学期高考模拟检测(一)语文试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届陕西省宝鸡市高三上学期高考模拟检测(一)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陕西省宝鸡市高三上学期高考模拟检测(一)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0页。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类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向海洋中排放塑料垃圾,现在每年的排放量已1000万吨左右。大部分进入海洋的塑料的密度低于海水,这就意味着如果它们能在海洋中存在几年以上,我们应该会发现数千万吨的塑料漂浮在海面上。这比我们实际看到的要多几个数量级——那么,塑料都到哪里去了呢?
    “塑料的失踪不像暗物质, 而是另一种失踪,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Utrecht University)的海洋学家和气候科学家埃里克·范·赛伯(Erik van Sebille)说, “没有人知道海底有多少,海滩上有多少,有多少被动物摄入,又有多少已经被细菌降解。这就是我们面临的谜题。”
    无论我们在哪里发现塑料污染,都能看到它对野生动物的影响,要量化这些影响的广泛程度——如果我们想要减轻这些影响,量化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我们需要更好地了解海洋塑料是如何分布的,以及被丢弃后的几年或几十年里是如何漂流的。如果我们想在清理海洋垃圾方面有所成就的话,这一点也是必要的,因为只收集最显眼的1%塑料垃圾可能会没有什么效果。
    (摘编自马立克·史蒂芬斯《消失的海洋塑料:它们都去哪儿了? 》祝叶华译)
    材料二:
    2004年5月7日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理查德·汤普森教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消失在海洋:塑料垃圾都去哪里了? 》,文中首次提出微塑料的概念,最新定义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一般情况下肉眼很难看到这样小的碎片,因此微塑料此前一直未受重视。如今这种微塑料已经遍布全球,甚至在珠穆朗玛峰和马里亚纳海沟都能找到它的踪迹。
    2024年是微塑料概念诞生20周年,汤普森和他的同事们又写了一篇详细的综述,发表在9月19日《科学》杂志上。综述提到,天然环境中的紫外线、高温、高湿和氧气会加快大件塑料的分解速度,而包括聚乙烯、聚丙烯和聚氯乙烯在内的几乎所有类型的塑料都有可能被分解成微塑料。不但如此,毫米级的微塑料还会继续降解成微米级的微塑料,后者甚至还会进一步降解成纳米塑料。很多人希望通过推广可降解塑料来解决这个问题,但这篇综述发现目前的技术很难做到完全降解,所以这种可降解塑料反而会加快大件塑料的分解速度,增加环境中微塑料的总量。
    说到微塑料的健康危害,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几乎所有的野生动物体内都发现了微塑料,人体内自然也不例外。塑料难以降解的特性使得进入人体的微塑料并不会直接和人体细胞发生化学反应,而是大都被原封不动地排出体外了。换句话说,除了少数自带毒性的塑料分子之外,微塑料最大的危害在于其超大(相对而言)的表面积会吸附大量有毒物质或者抗原,从而引发炎症反应或者氧化应激反应,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摘编自袁越《最容易被忽视的健康“隐形杀手”,为何是它? 》)
    材料三:
    由于塑料降解需要特定的温度、湿度和降解微生物,所以可以在垃圾填埋场被分解的塑料,不一定能够在海洋中被分解。
    塑料制品和塑料废料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应该兼顾回收的问题。加强塑料废物的预防、回收和分离塑料垃圾,有助于实现“零塑料垃圾填埋”,向循环经济发展。
    2012年,英国《每日邮报》介绍了可食用包装的发明。哈佛大学教授大卫·爱德华兹(DavidEdwards)是该项发明的研究者之一,他们利用藻类和钙的混合物,模拟食物的自然包装状态,给食物配备可食用或者降解的外包装。
    2016年, 印度人 Narayana Peesapati利用大米粉、小麦粉和高粱粉制作了一种可食用的勺子。这种勺子的诞生,向塑料餐具发出了挑战,目前印度有150万人在食用这种勺子,全球有1500万人也为之着迷。但是这种勺子的成本是塑料勺子的2倍左右,所以未来如果想要大范围推广,降低成本是最关键的一环。
    2017年,法国科学家在 Current Bilgy上发文称,他们发现了一种爱吃塑料的毛毛虫。这种拥有特殊癖好的毛毛虫名为蜡虫,是螟蛾的幼虫。为了验证蜡虫的“吃饭速度”,研究人员将几百只蜡虫放在一个超市塑料袋的上面,不到40分钟,塑料袋上开始出现窟窿,12小时之后,蜡虫吃掉了92毫克塑料。后续的测试证实,蜡虫可以完全消化“塑料餐”。揭示蜡虫自然降解塑料的化学原理,将成为减少塑料污染的突破口。
    塑料污染是触目惊心的,科学家们正竭尽全力消弱和减少塑料垃圾对自然带来的伤害。不过,目前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还是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公德。
    (摘编自祝叶华《小塑料,大污染:从哪里开始? 在哪里终结? 》)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上世纪50年代人类就向海洋排放塑料垃圾,目前仍在继续,这些塑料垃圾一直浮在海面。
    B.人类排放进海洋的微塑料大部分被动物摄入,这会给动物以及人类自身的健康带来危害。
    C.大件塑料会在紫外线、高温、高湿等天然环境下加快分解速度,最终被分解成微塑料。
    D.用藻类和钙的混合物制作的外包装和用大米粉等制作的勺子,均在设计时就考虑了回收。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 微塑料已经遍布全球,甚至在珠穆朗玛峰和马里亚纳海沟都能找到,说明人类没有重视塑料污染的危害。
    B. 食用塑料盒或者塑料袋盛装的食物,进入体内的微塑料虽不会直接与人体细胞发生化学反应,但会危害健康。
    C. 研究人员经测试证实,蜡虫可以自然降解吃进体内的塑料,这一研究可能成为减少塑料污染的突破口。
    D.在海洋中不能分解的塑料,可能会在垃圾填埋场被分解。原因是塑料降解需要特定的温度、湿度和降解微生物。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 材料一引用埃里克·范·赛伯的“塑料的失踪不像暗物质,而是另一种失踪”,表明海洋垃圾的处理已没有办法解决。
    B. 材料二“可降解塑料反而会加快大件塑料的分解速度,增加环境中微塑料的总量”,表明研究可降解塑料价值不大。
    C. 材料三中以“2012年” “2016” “2017年”时间词为序举例,表明塑料垃圾的污染正日趋严重。
    D. 三则材料从“垃圾去向” “健康杀手” “应对措施”三个角度,证明人类正竭力减少塑料垃圾带来的危害。
    4. 科学记者马立克·史蒂芬斯和理查德·汤普森教授都研究“海洋中的塑料垃圾都去哪儿”的问题,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科学家研究海洋微塑料的意义。 (4分)
    5. 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人类在减少塑料污染方面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河湟枝头的“花儿”
    唐荣尧
    “来时,身子后跟着一片布
    走后,尘世里住下(ha) 一个梦。”
    这不是诗,是我在黄河流经的青海东部、甘肃南部、宁夏中部地区,听到的一茬花不分季节地疯长、卑贱得贴地但又尊贵地从嘴里叙出后定居在一代代人心里的庄稼,它有个柔弱但浪漫的名字,也有青铜般的生命,那是连接黄河流经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地段的口音,是黄河如一个刚进入青春期的少年换出的嗓音。它叫: “花儿”!
    “花儿”在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错地带上,如山间的小溪、春田上的野草,历经几代“花儿”歌唱家和歌手的努力,从河湟谷地升起一缕缕绿色,漫速成了甘青交界处披山染野的大地衣装。
    无论是河湟谷地碧绿的田野里劳作的人们,还是在甘、青相连的积石山下的宴席曲里,无论是高高山岗上的牧群中,还是开着车行驶在茫茫雪城的撒拉族年轻司机的远途中,带着翅膀的“花儿”总是在青海大地上飞舞,那是以另一种形式飞翔的哈达,是在视觉的高地上舞动的风马旗,这飞翔与舞动,以黄河支流大通河和湟水及黄河两岸为舞台,形成了来自民间的狂欢: “花儿会”
    各种“令”的“花儿”,就如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代表,去赴会比赛。相聚在“花儿会”上,不仅是“花儿”的传唱者们“唱谈”的渠道,更是他们和大地的约会、与季节的合欢。河湟地区花儿会则是这些狂欢中最迷人的,规模盛大的聚会,吸引众多青年男女来参加对歌擂台赛,表达敬慕、思恋、赞美之情。那些曼妙的声音带着磁性,飞过的地方便似乎有吸引着更多的耳朵倾听、更多的眼睛关注、更多的歌喉介入、更多的文笔创作,青海自然就成了“花儿”怒放的家乡。青海大地上。时光日历上记着这些因“花儿”而闪亮的日子:农历二月二、五月五、六月六。这些日子让我看到, “花儿”如高原上的牡丹,属于春天与夏天,永远生机盎然。
    马乌尕德这样的筏子客、淘金工、脚户,让“花儿”踩着涛声、顺着流水、骑着骡马走向远方; 朱仲禄这样的艺术家,借助外界更高、更大的平台及收徒等方式,让“花儿”长上了飞翔的翅膀,飞向更为辽阔的远方; 还有一批特殊的、将“花儿”送到更远地方的人,他们是前往新疆的移民、扯面师、打工者,这是一条沿着祁连山通往天山的“花儿”之路。 “花儿”呀,就这样,漫着,漫着,走远咧!
    穿行在青藏高原上,沿途的寂寥是难免的。那些年,我常常会打开随身的MP3,里面下载的藏族音乐和西部“花儿”成了排解心头孤寂的伴侣。那些传唱在青海大地上的“花儿”,那些河湟谷地的民间“花儿会”,那些我采访过的“花儿”歌手如野草一般执着地穿梭在大地上,那些未经任何技术化和商业化污染的泥土里长出的声音、那些去世的“花儿”大师留下的空白、那些年轻“花儿”歌手大河后浪般涌来,给西部大地甚至中国艺术围地里留下了神奇的一页。无论从哪一行阅读,都能从心灵深处聆听到这种草和土结合出的青铜般质地的声音,像高原上年年划过的罡风:硬朗、凄约、高亢、洁净、有力。
    一九五六年冬天,朱仲禄写下了“春季里么就到了这----”的歌词,这就是后来誉满神州的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
    春季里么就到了这
    迎春花儿开呀迎春花儿开
    年呀轻的女儿家呀
    跺呀么踩青来呀小呀哥哥
    小呀哥哥,小呀哥哥呀
    手握着手儿来
    ………
    “花儿”与少年的相遇,是怎样的一个语境? 二○二○年春节前,接受宁夏卫视一档关于“花儿”的节目访谈,我作为受邀嘉宾这样解释:
    这明显是一曲与爱情有关的“花儿”。西北民歌中的“花儿”,取自牡丹与芍药,但不再指向某种植物,而是寓意少女,是追求爱情与富贵的花语; 再加上西北人说话喜欢在词尾加个儿化音,一种根植于西北的民歌就成了 “花儿”。一方面从语言上显得亲切,一方面有了它的精神特质,是西北乡下少女那种“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的清纯与内敛。青海与甘肃一带传唱的“花儿”,就是专指牡丹和芍药的花语,是少女的化身,形成了河湟、河州两地“花儿”的特色; 河州与河湟一带的东乡族、回族人迁徙到甘肃和宁夏交界的六盘山一带,受当地文化影响而形成了“六盘山花儿”,歌词中不再是单纯的牡丹,而是出现了胡麻、苋麻、韭菜等实用性植物,最有名的是那首《绿韭菜》。
    访谈后,走出演播大厅,和同期嘉宾、来自宁夏南部六盘山地区的“花儿”传承人吕秀峰告别,看着老人两鬓白发,突然就想起了朱仲禄,觉得在演播大厅里访谈时对花儿的理解还是没说够,好在,能在这里写出来:花儿,是冬天冰冷土炕上的一副热身子,是夏天热日头下的一碗凉浆水; 是光阴之嘴里嚼着的一块冰糖跌进熬着的罐罐茶,是贫瘠土地里的生生不死的一茬茬庄稼; 是疾病中的一剂药,是干旱大西北的一株绿荫; 是歌喉的信仰,是胸腔的希望; 是从口里射向天空又被弹回人间的箭头、是喝给大地长出喂养心田的口粮; 是从家里出发走向远方又带回家的盘缠、是划向枯焦生活土壤的铁犁带来的花朵;是添进去粗粮淌出细面的石磨。是从胸腔里挣扎出来润湿咽喉的茶水。盘在西部大山里的路有多长,穿过高原林丛的水有多长; 对心上人的念想有多长,对穷困日子结束的盼望有多长,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有多长。 “花儿”就能走多远。
    一曲“花儿”,把地下埋的苦楚,心里压的惆怅,眼里含的爱慕,喉咙里回旋的心声,嘴里憋的不甘,唇边噙的心疼都能唱出来。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带着翅膀的“花儿”总是在青海大地上飞舞,表明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花儿”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B. 河湟地区的“花儿会”是青海省规模最大的聚会,吸引许多青年男女参与比赛,表达了丰富的情感。
    C. 我采访过“花儿”传承人,如吕秀峰和朱仲禄等; 我也作为特邀嘉宾,接受关于“花儿”的栏目访谈。
    D. “花儿”名称取自牡丹和芍药,是追求爱情与富贵的花语,因歌词中将青年女子比喻为花儿而得名。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 标题运用了比喻、双关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花儿”是河湟人民的智慧结晶,是黄河文明和河湟文化的重要载体。
    B. 本文开头黄土高原的景物描写,同茅盾《风景谈》中高原归耕图景一样,都是为了衬托黄土高原人民的辛勤劳作。
    C. 文中写花儿会的日子,同贾平凹《秦腔》中写秦腔表演“月月有节”一样,表达了当地百姓对民俗文化的期盼心理。
    D. “花儿”歌手中有不同年龄的,演唱者不断涌现,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推陈出新,薪火得以相传。
    8. 文中引用朱仲禄《花儿与少年》歌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分)
    9. 唐荣尧的作品被称为“文学与史学交融的诗性智慧书写”,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盲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太宗谓侍臣曰: “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古人云,鬻棺者欲岁之疫,非疾于人,利于棺售故耳。今法司核理一狱,必求深劾,欲成其考课。今作何法,得使平允?"谏议大夫王珪进曰: “但选公直良善人断狱允当者增秩赐金即奸伪自息。”诏从之。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鞫其狱。大理寺丞张蕴古言: “好德癯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今斩于东市。既而悔之,谓房玄龄曰: “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联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公等竟无一言,所司又不覆奏,遂即决之,岂是道理?”因诏曰: “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二日中五覆奏。”又曰: “自今以后,门下省覆,有据法令合死而情可矜者,宜录奏闻。”戴州刺史贾崇以所部有犯十恶者,被御史勤奏。太宗谓侍臣曰: “昔陶唐①大圣,其子丹朱甚不肖,夫以圣贤之训、父子之亲,尚不能使陶染变革、去恶从善。今遣刺史,化被下人,咸归善道,岂可得也? 诸州有犯十恶者,刺史不须从坐,但令明加纠访科罪,庶可肃清奸恶。”魏征上疏曰:臣闻《书》曰: “明德慎罚”, “惟刑恤哉! ” 《礼》云: “为上易事,为下易知,则刑不烦矣。”故上播忠厚之诚,下竭股肱之力,然后太平之基不坠。当今道被华戎,功高宇宙,无思不服,无远不臻。夫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故帝王不以贵贱亲疏而轻重者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刑法》)
    材料二:
    刑罚之要,在于明当,不在于重。苟不失有罪,虽捶挞②之薄,人莫敢犯; 若容可侥幸,虽参夷①之严,不足惩禁。今内外官,欲邀当时之名,争以深勤为无私,迭相敦厉,遂成风俗。陛下居九重之内,视人如赤子; 百司分万务之任,遇下如仇雠。谓宜敕示百僚,以惠元元之命。
    (节选自《资治通鉴·齐纪五》)
    [注]①陶唐:古帝名,即唐尧。②捶挞:用鞭子打。③参夷:诛三族,即父族、母族、妻族; 或父、子、孙; 或父母、兄弟、妻子。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但选公直 Ⓐ良善人 B断狱 C 允当者 D增秩 E赐金 F即 G奸伪 H自息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征,同“证” ,指证据,成语“无征不信”中的“征”意思与此相同。
    B. 被,指覆盖、惠及,与材料一中“当今道被华戎”的“被”意思相同。
    C. 庶,大约、差不多,与《出师表》中“庶竭驽钝”的“庶”意思相同。
    D. 元元,指百姓,与“黎民、庶民、黎元、布衣、黔首”等词意思相近。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唐太宗和大臣在探讨“奖惩公正公平”这一问题时,援引了古人事例:卖棺木的人想要发生瘟疫,并非希望人病死,只是这样有利于棺木出售。
    B. 大理寺丞张蕴古向太宗谏言,说李好德的言行按法律不应判罪,唐太宗打算从宽处理。但张蕴古泄密,遭到侍御使的弹劾,太宗下令斩杀蕴古。
    C. 戴州刺史贾崇因为部下犯了重罪而被御史上奏弹劾,太宗认为古代先贤也无法使他们的子弟受到教化去恶从善,所以贾崇不应该受到连带治罪。
    D. 材料二中指出,当今中央和地方官吏为博取公正无私的美名,在朝廷的轮番敦促下,争相用严刑峻法,以至于严刑峻法逐渐成了一种风气习俗。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 夫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故帝王不以贵贱亲疏而轻重者也。
    (2) 陛下居九重之内,视人如赤子; 百司分万务之任,遇下如仇雠。
    14. 材料二“刑罚之要,在于明当,不在于重”体现了“慎刑”的观点,这一观点在材料一中有哪些体现? (3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别石泉①
    李绅
    在惠山寺松竹之下,甘爽,乃人间灵液,清澄鉴肌骨,含漱开神虑。茶得此水,皆尽芳味。
    素沙见底空无色,青石潜流暗有声。
    微渡竹风涵淅沥,细浮松月透轻明。
    桂凝秋露添灵液,茗折香芽泛玉英②。
    应是梵宫连洞府,浴池①今化醒泉清。
    【注释】①石泉,是无锡的惠山泉,有“天下第二泉”之称。②玉英,传说中神仙的饮品。③浴池,指梵宫中的浴池,传说中菩萨洗澡的地方。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诗歌前两联用视听结合的手法,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泉水之清和周围的景色之美。
    B. 喝茶离不开水,好茶须有好水,这首诗对无锡惠山寺的石泉之水表达了赞美之情。
    C. 诗人认为,神仙喝的甘甜的“玉英”,就是用石泉的水烹煮香茶的嫩芽做成的。
    D. 本诗写用惠山泉水烹茶,与苏轼“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异曲同工。
    16. 有人评论这首诗无论直接描写泉水,还是描写景色,或者发挥想象, “无一处不扣合着石泉,无一处不包含着作者的激情,二者相互映衬,交相融合”。请据此对这首诗进行简要分析。 (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青泥岭是唐代人蜀的要道,悬崖万仞,山多云雨,李白在《蜀道难》中用“ , ”两句写出了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
    (2) 在古人笔下,凡是可能引起别人产生不良联想的事物. 都尽可能采用讳饰的方法,比如李密在《陈情表》中用“ ”婉指父亲去世,用“ ”婉指母亲改嫁。
    (3)小明在论文《中国鹿文化探究》中写道,鹿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古代文人常常引“鹿”入诗文,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一段时间以来,汉字书写规范和教育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在这个读屏时代,当越来越多的人用手指轻轻一滑,就能发送消息、实现远程办公时,汉字书写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 ① 。
    坦白说,①数字技术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②虽然增强了公众日常的交流效率,③却也导致不少公众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的汉字书写产生了相应的“距离”。④尤其是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的中小学生而言,⑤这种“产生”的距离,⑥不利于其对汉字的日常学习,⑦更不用说汉字的传承和发展。
    当前,中小学生书写姿势不标准、笔画笔顺不规范、非纸笔化书写导致书写能力弱化等现象较为普遍,有的教师和家长却 ② ,导致学生规范汉字书写意识和汉字的文化内涵感悟能力减弱。
    汉字是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学好写好用好汉字,对于促进公众日常沟通、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交流具有 ③ 的作用。
    良好的学习习惯关乎孩子的一生,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坐姿和执笔姿势,无疑也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学生在生理层面的健康成长。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文中第②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6分)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 (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我们身边有不少朋友爱玩电子游戏,有时为了通关甚至不惜晚睡熬夜。熬夜意味着睡眠时间大幅减少,睡眠质量严重下降,这样不仅会影响工作状态和学习效率, ① 。
    睡眠是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科学研究表明,充足的睡眠不仅有助于恢复体力,还能促进情绪稳定,使免疫系统得到增强,认知能力提高。成年人一般需要7~9小时的睡眠才能保持最佳身心状态,青少年则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免疫力下降,甚至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抑郁症的风险。
    熬夜玩游戏会给睡眠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其中包括入睡困难。长时间盯着屏幕,尤其是在夜晚,电子设备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 ② ,其分泌减少会令人难以入睡。此外,激烈的游戏情节让大脑过度兴奋,即使在停止游戏后,也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平静下来,进入睡眠状态。
    20.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整句,并使语句顺序合乎逻辑。可增删个别词语,不得改变语意。 (4分)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 (4分)
    22. 下列句子中的“一定”与文中加点的“一定”,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疫苗接种的时间、间隔要按照一定程序进行,绝对不能随意。
    B. 文章的深浅跟篇幅的长短,并没有一定的关系,这点要明白。
    C. 人际沟通时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到底多少合适要因人而异。
    D. 中秋节,在我的家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体育比赛中,运动员都渴望夺冠,渴望领先,然而冠军只有一个,更多的运动员经过艰苦的训练,未能夺冠,排名落后。人生也是如此,我们都渴望获得最好的成绩。成为领先者,但结果却往往不如人意。如何看待“夺冠” “领先”,如何看待“排名落后”,是我们经常要面对的问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2025年宝鸡市高考模拟检测 (一)
    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 D
    2.答案 A
    3.答案 D
    4.①根据海洋塑料垃圾分布实施清理,减少塑料污染,改善生存环境。②有利于野生动物和人类健康生存。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5. ①开发塑料产品的替代材料。②发现和研究可降解塑料的新物种。③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公德。
    6.答案 A
    答案 B
    8.
    答案 ①丰富文章内容。从写“花儿”在各地传播到写这首歌曲传唱广泛,说明“花儿”影响之大。②增强文章的诗意美。具体展现“花儿”的艺术感染力,引发读者阅读兴趣。③承上启下,进一步照应标题。承接上文对“花儿”艺术特点的概括介绍,引出后文电视栏目访谈中作者对“花儿”的解读。④突出文章主旨。表达了作者对河湟“花儿”的喜爱,对民俗文化的赞美。
    (答对1点得2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 点得4分。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答案 ①历史的真实性:以真人真事为依据,有作者采访的资料,尽可能贴近现实生活,真实地展现“花儿”的历史价值。②文学的审美性:作者从叙事的逻辑性、故事的线索性、过去与现在跨越角度等安排内容,并从作者叙述角度表达对“花儿”的情感体验。③诗意的融合性:在语言方面追求的是朴素与诗意兼具,如访谈之后,用排比和比喻的手法抒写了对“花儿”的感悟,语言新奇、优美、灵动又不失理趣。
    (每点2 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0.答案 BDF (每处1分, 多涂不给分)
    11.答案 C
    12.答案 A
    13.答案 (1)赏罚的根本,在于勉励好人惩罚恶人,所以帝王不能因为富贵贫贱、亲近疏远而让刑罚轻重有别。
    (关键词“刑赏”(赏罚,刑罚与奖赏)、“劝”(勉励,鼓励)、“贵贱亲疏”(指地位富贵贫贱、关系亲近疏远) 的翻译各1分,大意1分)
    (2)陛下深居宫中,看待百姓就像婴儿; 百官分管国家事务重任,对待百姓却像仇人。
    (关键词“九重”(指宫禁,朝廷)、“赤子”(婴儿)、“遇”(对待) 的翻译各1分,大意1分)
    14. ①执法宽简。审理案件不能一味力求苛严,要公平恰当; ②慎用死刑。重大案件要做到“五复奏”,尽量避免滥用死刑; ③罚当其罪。权责要明确、赏罚要对人,断狱执法不连坐。
    (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它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人死了不能复生,所以执法务必要宽大简约。古人说,卖棺木的人希望年年发生瘟疫,并不是对人仇恨,而是利于棺木出售的缘故。如今,执法部门审理每一件案件,总是力求苟严,以此博得好的考核成绩。现在该用什么办法,才可以做到公平恰当呢? ”谏议大夫王珪进言道:“只要选拔正直善良的人,他们断案准确,就增加他们的俸禄,赏赐金帛,那么奸伪邪恶自然会止息。”太宗于是下令按这个办法实行。相州有个名叫李好德的人,一向有疯癫病,讲了些荒谬狂妄的话,唐太宗诏令审查他的案件。大理寺丞张蕴古说:“李好德患癫癫病证据确凿,按照法律不应判罪。”太宗答应对他予以从宽处理。张蕴古私下把太宗的旨意告诉李好德,并和他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弹劾张蕴古,太宗对张蕴古的行为感到十分愤怒,便下令把张蕴古在东市斩首。不久,唐太宗对自己的做法很后悔,对房玄龄说: “张蕴古身为法官,和狱囚一起博戏,还泄露我的话,虽说罪状严重,但如果按正常的法律量处,还不至于判处死刑。你们竟然不说一句话,主管部门又不复奏,就把他处决,这难道合乎道理吗? ”于是下诏说:“凡有死刑,即使下令立即处决,都还得二日内五次复奏。”又说: “从今以后,由门下省复审,有按照法令应当处死而情有可原的,应将案情抄录奏报。”戴州刺史贾崇因为其部下有人犯了重罪,被御史弹劾上奏。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古代唐尧是大圣,他的儿子丹朱很不才,他以圣贤的教诲,父子之亲,尚且不能使其子受到熏染而发生变化,去恶从善,现在要求刺史教化并惠及百姓,使他们都走正道,这怎么可能呢? 因此各州有犯十恶不赦之罪的,刺史不必连坐获罪,只令其纠查寻访调查清楚定罪,这样差不多可以彻底清除奸恶之人。”魏征上书说:我看《尚书》上讲: “申明道理,谨慎刑罚。”“用刑千万要慎重!”《礼记》说:“君王宽厚容易侍奉,臣下忠诚容易了解,这样刑罚就不必烦苛了”。 因此,君王播种忠厚之诚,臣子竭尽辅佐之力,这样太平基业才不会毁灭。 当今国泰民安,陛下隆恩惠及四海,功绩很高,天下无人不服,无远不至。赏罚的根本,在于勉励好人惩罚恶人,所以帝王不能因为富贵贫贱、亲近疏远而让刑罚轻重有别。
    材料二
    刑罚的关键,在于明白得当,而不在于重刑。如果不遗漏有罪的人,即使轻微的刑罚,百姓也不敢违犯法律; 如果容许有罪的人可以侥幸逃脱,就算是诛灭三族的酷刑,也不能禁止犯罪。如今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都想获得当世的美名,争着用酷刑来显示公正无私,加上朝廷的轮番敦促和鼓励,于是严刑就逐渐成了一种风气和习俗。陛下深居宫中,看待百姓就像婴儿; 百官分管国家事务重任,对待百姓却像仇人。我认为应该敕令文武百官,让他们明白刑罚的关键来惠及天下的百姓。
    15.答案 C
    16.答案 ①直接描写。首联描写沙明水净,突出泉水之清,表达对泉水的喜爱之情; ②景物烘托。颔联描绘泉水周围美丽的景色,微风吹过竹林,月色透过松林,烘托泉水的美好,表达喜爱之情; ③发挥想象。颈联想象泉水为“灵液”和神仙喝的“玉英”,表现泉水的甘甜,表达对泉水的赞美之情; 尾联想象此地和神仙洞府相连,赋予惠山泉神秘的意味,表达赞叹之情。
    (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
    17.答案 (1)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2) 慈父见背,舅夺母志
    (3)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每空 1分。第(3)小题若有其他答案,正确合理亦可给分)
    18.答案 ①渐行渐远/相去甚远 ②熟视无睹/视若无睹/视而不见/司空见惯 ③至关重要/举足轻重
    (每填对一个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成语不给分)
    19.答案 ②虽然提升了公众日常的交流效率; ④尤其是对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的中小学生而言; ⑤这种“距离”的产生。
    (三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应将“增强”改为“提升”或“提高”; 二是成分残缺,应加上介词“对”。三是语序不当,应将“距离”与“产生”调整位置。每改对一处2分。)
    20.答案 科学研究表明,充足的睡眠不仅有助于恢复体力,还能增强免疫系统,提高认知能力,促进情绪稳定。思路点拨 前面“恢复体力”和“促进情绪稳定”是动宾短语,后面两句也做调整,句式整齐,构成排比;另外,“恢复体力”的结果首先是“增强免疫系统”,然后依次是“提高认知能力”和“促进情绪稳定”。
    (句式整齐2分,语句顺序正确2分)
    21.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衔接、连贯的能力。
    答案 ①还会损害身体健康 ②褪黑素是一种促进睡眠的激素/褪黑素可以促进睡眠
    (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2.答案 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辨析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
    思路点拨 文中的“一定”表示“某种程度的”,C项与文中相同。A项的“一定”表示“规定的; 确定的”。B项的“一定”表示“固定不变的; 必然的”。D项的“一定”表示“坚决或确定”。
    23. 写作提示 运动员争夺冠军,然而冠军只有一个,更多的运动员势必不能如愿。但是艰苦的训练磨练了他们的精神、意志,使他们不断突破自身的极限,“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这才是体育比赛真正的价值所在。
    高三学生的学习压力大,考试频繁,考试成绩起伏不定,每次考试学生都要面对排名,内心会经常会焦虑不安。材料由体育比赛延伸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启迪学生正确面对学习中的成败得失,正确面对排名。在落后时,不气馁,吸取教训,勇敢前行,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积极进取的状态,才是学习的本质所在。
    考生可以进行广泛联想,从体育比赛的“夺冠”与“落后”,联想到学习中的得与失,联系人生中的成与败,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辩证思考、分析、论证。
    参考立意:①做自己的冠军; ②在落后中奋起; ③人生贵在保持自强不息的精神等。
    【评分标准】
    (1) 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容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 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何式、修辞等。
    (2)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说明:
    (一) 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是否符含材料内容及含意所涉及的范围、情境及任务要求,与之相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之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 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 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人本质; 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④材料丰富; ⑤论据充足; ⑥形象丰满; 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 ⑨句式灵活; ⑩善丁运用修辞手法; (H)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 (12)见解新颖; (13)材料新鲜; (14)构思新巧; (15)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16)有个性特征。
    (三) 缺标题扣2分; 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 分; 每1个错别字扣1 分,重复的不计; 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四) 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酌情扣分; 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等级
    一等
    (20—16分)
    二等
    (15—11分)
    三等
    (10—6分)
    四等
    (5—0分)
    基础等级
    内容
    (20分)
    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当没什么内容
    感情虚假
    表达
    (20分)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较工整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清楚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不符合文体要求
    发展等级
    特征
    (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有文采
    略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点深意
    个别细节或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相关试卷

    2025届陕西省宝鸡市高考模拟检测试卷(一)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5届陕西省宝鸡市高考模拟检测试卷(一)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1页。

    陕西省宝鸡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陕西省宝鸡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文件包含陕西省宝鸡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docx、陕西省宝鸡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模拟检测一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陕西省宝鸡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这是一份陕西省宝鸡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共13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