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下册课件+教案+导学案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册4.2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册4.2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下册14《扬州慢》课件pptx、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下册14《扬州慢》教学设计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姜夔及创作背景,了解文体知识。2.学习词中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艺术手法。 3.运用联想和想象,品味词的意境,深切感受黍离之悲。4.体会作者忧国伤时、抚今追昔的哀思,培养爱国情怀。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他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官宦之家,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他才华横溢,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一位艺术全才。他精通音律,每作词,自创曲调。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 姜夔是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的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江河变异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等书传世。词风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扬州慢》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当时词人21岁。这时距完颜亮南侵已有15年,距符离之败亦有13年,但扬州城依然是四顾萧条、一片残破景象。作为一个身世孤寒、流落江湖的旅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词人,当他征途小驻,这座想象之中昔年歌吹极盛的名城,却以残破凄凉的姿态出现在他的眼前,他目击心伤,就在沉重的叹息声中抒发对战后荒城的伤悼之情,以及由此而生的无限哀时伤乱之感。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词情哀婉,一般都比较长。“扬州慢”,既是这首词的词牌,又是这首词的题目。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通晓音律的词人,自摆歌词,又能自己谱写新的曲调,这叫做自度曲。
扬州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自古天下闻名。瘦西湖,大明寺,茱萸湾,有无数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扬州的月亮更是令人沉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只为一睹扬州月亮的风采,连隋炀帝都“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架六龙”。
写作时间:淳熙丙申至日所见所闻:夜雪初霁,荞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作者感受:予怀怆然 写作缘由:感慨今昔他人评价: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黍离之悲”——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
黍离之悲《黍离》选自《诗经·王风》。《毛诗序》称:“《黍离》,闵(通“悯”)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后人把对故国残破、昔盛今衰的哀思;国破家亡之痛叹称为“黍离之悲”。《扬州慢》也是抒写国家残破、昔盛今衰之作,“悲”字奠定了全词低沉悲哀的感情基调。
1. 词人印象中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图景?现在是怎样的图景,作者从哪些角度描绘?
过去繁华: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现在空城:看到——荞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红药(视)听到——清角吹寒(听)联想——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小结: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今日的扬州,虚实结合 ,今昔对比,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 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芜萧条景象。
2. 造成这种“今昔对比”(昔盛今衰)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析相关词句,体味词人的情感。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三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词人将废池、乔木这些没有知觉的事物人格化,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战争的极端痛恨。
3.赏析: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内容上:由上片尾句的“空”引出“惊”,富有才情的杜牧也“难赋深情”,反衬现实的扬州凄清荒凉,令人心痛! 结构上: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4.赏析: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这里运用典故有什么作用?)
借用典故,感慨扬州面目全非,繁华不再。使“黍离之悲”更加深化。一方面从杜牧的角度看,假如他面对这满目疮痍的景象,自然是难以写出赞美扬州的美丽诗篇的。另一方面,从姜夔的角度看,他纵然有过人的才情,置身今时今日的扬州,内心的痛苦也难以完全抒发。
5.赏析: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①用典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 ②虚实结合,对比反衬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所写是明月当空,萧笙聒耳,何等热闹,而姜词所写却是冷月浸在冬至日的水里,寂静无声,何等冷清。通过对比反衬,把“黍离之悲”渲染的愈加浓烈。 ③通感 “冷月无声”,冷月是视觉,无声是听觉。 ④情景交融 月亮本就“无声”,也无所谓冷暖。但词人移情于物,描绘了一个疏淡清冷、凄寂萧条的意境:一轮凄冷的孤月悄然无声地倒映在动荡的水波之中。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败。
6.赏析: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尾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红药”意象。红药,也称芍药。芍药作为一种意象最早见于《诗经》,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药相赠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魏晋南北朝时,文人将芍药喻作风情万种的美人,以至后人用“芍药笼烟”来形容美人的娇媚。又因为芍药开于暮春时节,当它开始绽放时,百花已开始凋谢,有寂寞之情。因此芍药往往又成为落寞、凄凉之境的代表,令人感慨昔日美好时光不再。 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情,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用典 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 《赠别》其一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
歌舞喧闹 市井繁华
歌舞升平 风流繁华
化用 化用杜牧的诗句写出了昔日扬州繁华热闹的特点。 昔日扬州的繁盛,而今日的扬州却是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引用诗句,加深词的意境,促人联想而意于言外。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一个“惊”字,传神地写出了杜牧面对眼前扬州破败荒凉时吃惊的神态。而纵使是杜牧这样的才情,他有写豆蔻词的工巧精当,也有赋青楼诗的神乎其神,也难以表达面对扬州残破景象时的沉痛之情。
想象如果杜牧目睹今日扬州的荒凉破败,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这首词写作者自己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寄托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表达了词人因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既有内心的郁愤,也有爱国的深情。
深沉的黍离之悲对战争的厌恶对国势衰微的痛惜对遭遇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对昔日繁华的追怀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扬州慢》皆是吊古伤今、即景抒怀之佳作。试从内容、情感、风格和艺术手法等方面比较其与《扬州慢》的不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元嘉草草 仓皇北顾
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
佛狸祠下 神鸦社鼓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建功立业令人赞叹 )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离骚(节选)教学课件ppt,文件包含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下册11《离骚》课件pptx、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下册11《离骚》教学设计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1 氓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下册11《氓》课件pptx、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下册11《氓》教学设计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4.1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课件ppt,文件包含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下册14《望海潮》课件pptx、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下册14《望海潮》教学设计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