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2025学年度重庆市巴渝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2025学年度重庆市巴渝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第1页
    2024-2025学年度重庆市巴渝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第2页
    2024-2025学年度重庆市巴渝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2025学年度重庆市巴渝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重庆市巴渝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贞观政要》对隋朝历史评述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被誉为“中华第一玉龙”的红山文化“C形龙”。考古发现,这一时期一些特殊玉器的使用已有相当严格的限制,具有一套基本固定的使用模式。这表明,当时()
    A.国家初始形态已经出现 B.氏族成员共享劳动成果
    C.社会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区域文化交往交流密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这一时期一些特殊玉器的使用已有相当严格的限制,具有一套基本固定的使用模式。”可知,这一时期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社会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项正确;一般认为陶寺遗址有了宫殿建筑、天文建筑及礼器,阶层分化比较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排除A项;氏族成员共享劳动成果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材料没有体现父系氏族社会时期,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且交流密切不符合当时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2.有学者认为,夏王朝是一个以夏邑为中心的、国土不算太大的国家。作为天下共主的夏后氏与夏邑内外的地方政权呈现出颇为复杂的关系,夏后氏通过其作用与影响,在其所能控制的范围内,逐步强化不太稳定乃至松散的等级从属关系和等级秩序。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夏朝()
    A.等级秩序尚不稳定 B.国家疆域较为狭小
    C.中央集权初步形成 D.地方政权相对独立
    【答案】A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中国)。据题干“夏后氏通过其作用与影响,在其所能控制的范围内,逐步强化不太稳定乃至松散的等级从属关系和等级秩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认为夏朝处于逐步强化等级从属关系和等级秩序的过程,因此夏朝的等级秩序尚不稳定,A项正确;B项虽然在题干中有所涉及,但该学者强调的是夏朝是等级秩序不稳定的时期,排除B项;夏朝中央集权尚未形成,C项表述与事实不符,排除C项;D项虽然在题干中有所涉及,但该学者强调夏朝在逐步强化等级从属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3.商人认为祖先和天神都会影响国家的兴衰成败,因此需要通过四时的祭祀活动来求福避祸。周人则主要祭祀那些有功于先民的祖先,如将最有功德的先人配享郊祭。商周时期祭祀的变化体现出周朝()
    A.民本理念的盛行 B.神权统治的确立
    C.人文意识的提升 D.宗教体系的完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商人认为祖先和天神都会影响国家兴衰成败,因此通过四时的祭祀活动来求福避祸,而周人则则主要祭祀那些有功于先民的祖先,如将最有功德的先人配享郊祭。由祭祀祖先和天神到祭祀有功德的先人,体现了周人人文意识的增加,C项正确“民本思想盛行”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神权统治不符合史实,材料内容强调了人文意识的提升,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宗教体系完善,排除D项。故选C项。
    4.晋国在称霸过程中,不仅灭掉了周围三十余国,兼并了部分戎狄部落,还向东夺取了卫、郑、鲁等国的部分土地下列选项符合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影响的是()
    A.王室影响加速上升 B.兼并推动局部统一
    C.礼乐制度得到巩固 D.诸子百家影响扩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晋国在称霸过程中,不仅灭掉了周围三十余国,兼并了部分戎狄部落,还向东夺取了卫。郑、鲁等国的部分土地”可知,春秋时期,晋国在称霸过程中,扩大了晋国的疆域,推动了局部统一,B项正确;此时周王室衰微,王室影响不会加速上升,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礼乐制度得到巩固,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诸子百家,排除D项。故选B项。
    5.2016年国家提出工匠精神,鼓励企业精益求精。两千多年前的老子也以为工匠不断追求技艺进步的过程是追求道的过程,道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道寓于技。由此可知老子()
    A.具有朴素的唯物论 B.主张无为而治 C.具有朴素的辩证法 D.属于墨家学派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道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道寓于技。”可知,老子认为道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技艺中蕴含着道的原则,这体现了辩证法思想,C项正确;老子的唯物论思想主要体现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排除A项;B项是老子的政治主张,但是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项;D项表述错误,老子属于道家学派,排除D项。故选C项。
    6.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其中规定凡努力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同时废除世卿世禄制,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A.扩大了秦国的贫富差距 B.体现了社会分工的细密
    C.推动了秦国 社会转型 D.提高了秦朝的农业生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商鞅鼓励耕织,实行军功爵制,有利于秦国从奴隶社会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社会转变,C项正确;材料中商鞅采取的改革措施,与扩大贫富差距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旨未涉及社会分工内容,排除B项;商鞅鼓励耕织可以提高秦朝的农业生产,但与军功爵制无关,故说法片面,排除D项。故选C项。
    7.秦朝规定政令要上通下达,各郡、县的情况要及时上报。秦始皇规定自己每天要看多少重量的公文,这些都需要下面逐级上报,如果各地送不上来,他再勤政也不会有效果。修驰道,就保证了统治范围里建的四十多个郡的治所到首都咸阳都有道路可通。由此可知,驰道的修建()
    A.适应了集权国家治理的需要 B.推动了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
    C.便利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D.消除了来自地方的反抗力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题干介绍了秦始皇时期政令上传下达的需要和驰道修建的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地方信息和公文能快速传递到中央政府,以便进行有效的治理和控制地方事务,这一目的直接适应了中央集权国家对信息流通和管理的需要,A项正确;驰道是秦朝统一之后修建,排除B项;驰道修建便利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但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驰道在政治上的影响,没有涉及在经济、文化上的影响,排除C 项;驰道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但没有“消除了”地方的反抗力量,排除D项。故选A项。
    8.汉兴之初,汉高祖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从这一历程可看出西汉()
    A.儒道思想矛盾不可调和 B.儒学开始成为显学
    C.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 D.治国政策适时调整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而70余年后,汉武帝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可知,汉初受战乱影响,经济凋敝,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恢复经济,随着经济社会状况的变化,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加强思想的统一,反映了西汉统治阶级适时调整文化政策,D项正确;儒道思想并不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排除A项;儒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是具有影响力的显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西汉统治阶级适时调整文化政策,没有涉及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排除C项。故选D项。
    9.汉武帝 宫廷内,以加侍中、给侍中、常侍等官称的方式,令贤良文学、上书言事者中的严助、朱买臣、吾丘寿王、主父偃、严安等人出入禁省、随侍左右、顾问应对、参与大事,形成与丞相相对的皇帝决策班子。汉武帝此举()
    A.确保了皇位的传承稳固 B.调整了君权与相权关系
    C.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D.贯彻了独尊儒术的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材料所述为汉武帝设立中朝。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侍中、给侍中、常侍等,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与丞相相对的皇帝决策班子,被称为“中朝”,以削弱相权,B项正确“确保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中朝的主要作用是加强皇权,在外朝基础上,增设中朝这一决策班子,某种程度上造成决策权的分散,某种程度上不利于提高决策效率,排除C项,“独尊儒术”主要内容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等,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项。故选B项。
    10.“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卑”,这些措施造成的局面是()
    A.开皇之治 B.光武中兴 C.文景之治 D.大定之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材料中的政治、经济举措都是东汉时期刘秀在位时期实行的措施,最终推动“光武中兴”的局面出现,B项正确;开皇之治是指隋文帝励精图治实现了全国统一,同时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后呈现的盛世,排除A项;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排除C项;大定之治是指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期间,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经济繁荣,排除D项。故选B项。
    11.从东汉末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气候出现逐渐变冷的趋势,西北地区草原面积大幅度减少。下列现象与之直接相关的是()
    A.国家分裂割据 B.人口内迁与南迁 C.政权更迭频繁 D.民族交流与交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末到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东汉末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气候变冷导致西北地区草原面积减少,影响了当地的农业和牧业生产,迫使人口向气候较为温暖、资源较为丰富的中原和南方地区迁移,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人口的内迁与南迁,B项正确;气候变冷直接导致人口内迁和南迁,国家陷入动荡和分裂,政权更迭频繁,这是少数民族内迁所产生的影响,并非材料直接产生的影响,排除AC项;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推动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但这种交流和交融并非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2.南朝刘宋时期,“荆城跨有南楚之富裕,扬州拥有全吴之丰饶,鱼盐杞梓的收益,可以滋养四面八方,丝绵布帛之丰茂,可以供天下百姓穿戴”。这反映当时()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长江中下游区域经济发展
    C.民族交融取得重要进展 D.南朝刘宋时期百姓安居乐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南朝前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朝时期,荆州、扬州物产丰富,纺织业发达,说明当时长江中下游区域经济有所发展,B项正确;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民族交融取得重要进展的相关信息,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刘宋政权的统治是在南北朝对峙时期,百姓安居乐业的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
    13.青庐源自匈奴、鲜卑等民族的“穹庐”(帐篷)。南北朝时期,北朝一些士族、贵族在举行婚礼时,常以“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于此交拜”。这一现象说明()
    A.中原地区生产方式的变化 B.北方民族交融的进一步深化
    C.华夏认同观念的不断强化 D.北朝封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朝(中国)。题干描述了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婚礼习俗的变化,北朝一些土族、贵族在举行婚礼时,使用青布搭盖的临时帐篷,这种变化反映了草原民族的风俗对中原地区的影响,民族交融的进一步深化,B 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生产方式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于少数民族习俗的接受,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对于周边少数民族习俗的接纳,是民族交融的体现,没体现封建化程度,排除D项。故选B 项。
    14.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琊王氏当权,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表明,当时()
    A.政局稳定 B.社会转型
    C.皇权弱化 D.北民南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根据材料“王与马,共天下”“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高门士族在政治领域有较大权力,甚至威胁皇权,进而反映出魏晋时期皇权相对弱化,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士族专权,政局稳定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当时没有出现社会转型,排除B项;材料反映主旨是士族专权,与北民南迁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5.《贞观政要》对隋朝历史评述道:“隋开皇十四年(594年)大旱,人多饥乏。时仓库益溢,竞不许雁给,乃令百姓逐粮。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这一评述意在强调()
    A.统治者不重视民生导致隋朝的灭亡 B.经济富庶成为隋朝灭亡的助推器C.隋朝统治者虚构了社会经济的富度 D.隋朝以法家为治国理政指导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的内容可知,唐历史评述认为炀帝失国,亦此之由是“是时仓库益溢,竞不许雁给,乃令百姓逐粮。”和“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A符合材料的内容,A项正确;B项的表述不符合材料,材料体现的仓库富饶,不给百姓救济粮食,不是经济富庶,排除B项;C项的表述完全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D项符合史实,但表达的是隋朝的治国思想,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 项。
    16.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指出,“隋炀帝即位后,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的大运河。一方面,这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另一方面,因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大运河可用来转运南方的物资”。由此可见,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A.暴露了隋炀帝奢侈腐化的生活 B.适应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C.提高了南方的政治地位 D.推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隋朝时期。根据材料“一方面,这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另一方面,因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大运河可用来转运南方的物资”可知,大运河的修建加强了对江南地区的控制,便利了南方物资北运,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巩固统治,B项正确;大运河的开通并不是隋炀帝奢侈腐化生活的体现,排除A项;隋朝依靠南方地区的物资来供给中央政府,主要体现南方的经济地位而非政治地位,排除C项;材料强调大运河沟通南北的作用,未提及促进商业发展和沿岸城镇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17.隋唐时期的草市主要出现在城郊的交通要道。唐诗中不乏对草市的记载,王建诗日“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李嘉祐“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隋唐时期草市的发展,反映出了此时()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海外贸易的繁荣
    C.诗人对经商的向往 D.市坊制度的破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隋唐时期(中国)。依据所学草市属于民间集市,往往出现于交通发达的地区,根据材料“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可得,草市出现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A项正确;草市出现于城郊地区与海外贸易无关,排除B项;唐诗中对草市的记载是从本质上反映出经济的发展,而非诗人对经商的向往,排除C项;市坊制度的破坏是在北宋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8.继公元640年唐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之后,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去吐蕃,宁国公主、崇徽公主嫁去回纥,另外,唐王朝与奚、契丹等少数民族也实行了和亲。唐朝此举()
    A.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对外辐射 B.促进了地区交流和民族融合
    C.推广了唐朝先进的政治制度 D.维护了丝绸之路的安全稳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社会和亲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民族融合和地区交流,B 项正确;唐与少数民族和亲不属于对外交流,排除A项;和亲并没有直接推广唐朝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唐王朝和吐蕃等族和亲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稳定,但不能完全保障,奚族生活在今山西和河北一带,与丝绸之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9.安史之乱后,河北地区逐渐形成魏博、成德、幽州、义武和横海五大藩镇格局。其中,前三者通称河朔三镇,属于典型的拥兵割据性藩镇,而后两者夹在三镇之间,是唐王朝镇压藩镇叛乱中建立起来的,节度使基本为朝廷派遣。这表明中唐以后()
    A.唐朝盛世局面再度重现 B.中央集权体制适时调整
    C.朝廷权威得以有效维护 D.藩镇割据局面彻底结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严重削弱,河北地区形成了拥兵自重的藩镇割据局面。魏博、成德、幽州三镇是典型的割据性藩镇,而义武和横海则是唐王朝为了镇压叛乱而设立的,节度使由朝廷派遣,显示出中央政府在努力调整和恢复对地方的控制,这种调整是中央集权体制的一种适应性变化,试图通过派遣节度使来维护对地方的影响力,B项正确;唐朝安史之乱后,盛世局面没有再现,排除A项;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冲击了朝廷权威,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藩镇割据局面并没有彻底结束,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0.后周显德二年(955年)三月,周世宗下诏,“应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租税”;周世宗还对逃户回归 年限作出详细的规定,促使逃户及早回归和开垦利用荒弃庄田。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A.恢复与发展经济 B.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C.控制逃户的收入 D.结束藩镇割据局面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后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应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租税“周世宗还对逃户回归的年限作出详细的规定,促使逃户及早回归和开垦利用荒弃庄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后周世宗对因战乱逃亡的农户给与土地政策支持,鼓励逃户回归垦田,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稳定小农经济,促进经济发展,A项正确;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问题无法解决,只能缓解,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后周世宗控制逃户收入的内容,且这并非材料所述做法的根本目的,排除C项;打击地方势力有助于结束藩镇局面,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郡县作为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负责管理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必须严格执行中央的政令。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汉文帝时)淮南王长废先帝法,不听天子诏,居处无度,出入拟于天子,擅为法令,与棘蒲侯太子奇谋反。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周分封制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郡县制相较于西周分封制的进步之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文帝时期所面临的政治问题及其后果。
    【答案】(1)特征:分封对象多样;分封范围广;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等级性;诸侯在其封国拥有较大独立性;诸侯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答出三点即可)
    (2)进步之处: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打破了原有的贵族政治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3)政治问题:地方诸侯王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中央政权和社会稳定。
    后果:至汉景帝时爆发了七国之乱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材料一“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封尚父于营丘”“封弟周公旦于曲阜”可得出“分封对象多样”“分封范围广”;据材料一“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结合所学可得出“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据所学知识可知,其特征还有“具有等级性”“诸侯在其封国拥有较大独立性”“诸侯的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秦朝(中国)。据材料二“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可得出“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据材料二“必须严格执行中央的政令”可得出“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据所学知识可知,其进步之处还在于“打破了原有的贵族政治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政治问题:据材料三“废先帝法,不听天子诏,居处无度,出入拟于天子”可得出“地方诸侯王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中央政权和社会稳定”。后果:据所学知识可知,“至汉景帝时爆发了七国之乱”。
    2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通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经过河西走廊、新疆至葱岭以西的南亚、中亚、西亚到欧洲,这一时期从汉地向西域地区传去了铸铁、“穿井”等技术,汉朝的礼乐制度也为西域各国所仰慕,西域各国仿效汉家礼乐制度“治宫室,作檄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西域各地的葡萄和苜蓿从大宛传入中国,特别是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由这条通道从南亚地区传入中国。
    -摘编自班固《汉书》卷九六《西域传》等
    材料二隋朝时期,西域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国王仿效华夏兴办学校,“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唐蕃和亲后,松赞干布“仍遗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南诏则选群蛮子弟聚之成都,学习汉族礼仪文化,并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公文翰之美,冠于一时”。
    -摘编自《北史·高昌传》《旧唐书·吐蕃传》等
    材料三隋唐统一之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越南,最终形成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的中华文化圈。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少数民族政权重视学习汉文化的原因。
    (3)请按照材料三的视角,阐述隋唐时期中华文化对中古东亚地区的影响。
    【答案】(1)意义:丝绸之路的开通密切了汉王朝与西域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了多民族国家;加强了对外(南亚、中亚、西亚和欧洲)联系。
    (2)原因:隋唐时期民族政策开放;国家强盛,经济和文化繁荣;相对和平的环境;杰出政治人物的推动等。
    (3)学习儒家文明,将儒学经典作为学校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学习佛教文化(如空海求法);以隋唐制度为蓝本,进行社会变革(如日本大化改新,新罗仿唐制改革);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文字;仿隋唐建筑风格,修建都城、寺庙(如日本的奈良城、法隆寺等);派遣唐使、留学生至中国交流与求学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意义:根据材料一“汉通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经过河西走廊、新疆至葱岭以西的南亚、中亚、西亚到欧洲”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加强了对外(南亚、中亚、西亚和欧洲)联系;根据材料一“这一时期从汉地向西域地区传去了铸铁、穿井”等技术,汉朝的礼乐制度也为西域各国所仰慕西域各地的葡萄和苜蓿从大宛传入中国,特别是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由这条通道从南亚地区传入中国”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丝绸之路的开通密切了汉王朝与西域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还有: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等。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二“隋朝时期,西域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国王仿效华夏兴办学校,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国家强盛,经济和文化繁荣;根据材料二“唐蕃和亲后,松赞干布'仍遗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隋唐时期民族政策开放;杰出政治人物的推动;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少数民族政权重视学习汉文化的原因还有“相对和平的环境”等。
    【小问3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古东亚地区。根据材料二“隋朝时期,西域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国王仿效华夏兴办学校,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可得出,学习儒家文明,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结合所学可知,学习佛教文化(如空海求法);根据材料“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越南”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以隋唐制度为蓝本,进行社会变革(如日本大化改新,新罗仿唐制改革);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文字;结合所学可知,日本仿隋唐的建筑风格,修建都城、寺庙等;结合所学可知,日本向中国派遣遣唐使、留学生至中国交流与求学等。

    相关试卷

    2024-2025学年度重庆市渝西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重庆市渝西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2025学年度重庆市巴蜀中学校教育集团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重庆市巴蜀中学校教育集团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孔子主张“正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2025学年度重庆市渝北区竟成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重庆市渝北区竟成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配伍填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