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华师附中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华师附中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N-14Ca-40Mg-24S-32
第 Ⅰ 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1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错选、不选、多选或涂改不清的,均不给分。
下列变化中,前者为物理变化、后者为化学变化的是
水蒸发 铁生锈B. 研磨胆矾晶体 酒精挥发
C. 食物腐烂 氢气燃烧D. 干冰升华 汽车轮胎爆炸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水蒸发只是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铁生锈,生成新物质铁锈,属于化学变化;故 A 符合题意;
B、胆矾研磨只是物质形状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酒精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B 不符合题意;
C、食物腐烂变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氢气燃烧生成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 C 不符合题意;
D、干冰(固态 CO2)升华,只是 CO2 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汽车轮胎爆炸,是轮胎内气体压强过大引起的,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A。
下列关于数字“2”的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
H2CO3 表示含有氢分子
4
SO2- 表示 1 个硫酸根离子带 2 个单位的负电荷
2N 表示 2 个氮原子
+2
Ca Cl2 表示氯化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
【答案】A
【解析】
【详解】A、分子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代表分子所含的该原子的个数,H2CO3 中的数字“2”表示一个碳酸分子含有两个氢原子,故说法不正确;
4
B、粒子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SO2 表示 1 个硫酸根离子带 2 个单位的负电荷,故说法正确;
C、元素符号前面所带的数字表述该元素的原子个数,2N 表示 2 个氮原子,故说法正确;
2
D、元素正上方标注的以正负号带一个数字的,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 Ca Cl2
合价为+2,故说法正确。故选 A。
表示氯化钙中钙元素的化
在生产、生活和实验中经常用到水。如图甲为活性炭净水器示意图,如图乙是制取蒸馏水简易装置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甲中活性炭的作用是杀菌消毒
图甲中水流下进上出是为了提高水的净化效果
图乙中烧杯内水的作用是密封
图乙经过蒸馏后的水仍然是硬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A、活性炭只具有吸附性,不能杀菌消毒,故 A 错误;
B、甲装置中水流下进上出,其目的是使污水中自带的一部分杂质能够自行沉淀、还可以使污水能够较长
时间的与活性炭接触,提高吸附效果(提高净水效果),故 B 正确;
C、乙装置中烧杯内的水是为了降低试管内水蒸气的温度,起到冷凝效果,故 C 错误; D、蒸馏后的水中去除了可溶性杂质、不可溶性杂质和微生物,属于软水,故 D 错误; 故选 B。
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产生黑色固体
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液体小液滴;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错误;
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正确;
D.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错误;
故选 C。
中国科学家研究表明:“清肺排毒汤”可有效降低新冠肺炎死亡风险,麻黄是其重要成分之一,麻黄的有效成分是麻黄碱(C10H15N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麻黄与麻黄碱均属于纯净物
麻黄碱由 10 个碳原子、15 个氢原子、1 个氮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构成
麻黄碱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由麻黄碱的组成元素可知,麻黄碱可以燃烧
【答案】D
【解析】
【详解】A、麻黄有效成分是麻黄碱,麻黄是混合物,麻黄碱属于纯净物,A 错误;
B、一个麻黄碱分子由 10 个碳原子、15 个氢原子、1 个氮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构成,B 错误;
C、麻黄碱中碳、氢、氮、氧元素质量比为12 10:115:14:16 120:15:14:16 ,故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C 错误;
D、麻黄碱由碳、氢、氮、氧元素组成,由麻黄碱的组成元素可知,麻黄碱可以燃烧,D 正确。
故选 D。
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
一氧化碳具有氧化性,可用于冶炼金属
金刚石硬度大,可用于裁玻璃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食品防腐的保护气
【答案】B
【解析】
【详解】A.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正确;
B.因为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所以可用于冶炼金属,错误; C.金刚石的硬度大,所以可用于裁玻璃,正确;
D.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以可用作食品防腐的保护气,正确; 故选 B。
分类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下列物质分类完全正确的是
CO、NO2、SO2——空气污染物B. HgO、C60、K2MnO4——化合物
C. 不锈钢、焊锡、金——合金D. 海水、稀有气体、氧化铝——混合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
【详解】A、室外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粉尘(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等,故分类正确;
B、HgO、K2MnO4 属于化合物,C60 属于单质,故分类不完全正确;
C、不锈钢是主要由铁、碳、铬组成的合金,焊锡是主要成分为锡和铅的合金,金是纯金属,故分类不完全正确;
D、海水含多种物质,是混合物,稀有气体包含氦、氖、氩、氪、氙等多种气体,是混合物,氧化铝是纯净物,故分类不完全正确。
故选 A。
科学认识燃烧,增强安全意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在容易引起森林着火的地方设置隔离带,利用的原理是移除可燃物
搬运取用易燃、易爆物时要轻拿轻放,不能砸摔和撞击
酒精灯使用后需用灯帽盖灭,利用的原理是隔绝氧气
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用水浇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A、在容易引起森林着火的地方设置隔离带,提前将一部分树木或可燃物清除掉,从而防止火势扩大,利用的原理是移除可燃物,A 正确;
B、搬运取用易燃、易爆物时要轻拿轻放,不能砸摔和撞击,避免因为撞击或碰撞引燃易燃易爆物,B 正确;
C、酒精灯使用后需用灯帽盖灭,利用的原理是隔绝氧气,C 正确;
D、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用水浇灭,是因为水蒸发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使其低于着火点从而熄灭。着火点属于物质固有属性,故 D 错误;
故选 D。
下列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B. BC. C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应该用红磷,因为其生成物是固体,基本不占体积,硫燃烧生成物是气体,占据氧气体积,使得实验失败,此选项符合题意;
B、第一支试管 铁钉同时与水和氧气接触,铁钉与水和氧气交界处生锈明显,第二支试管的铁钉只与水接触,基本不生锈,可探究出铁生锈需要氧气,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浓氨水能使酚酞变红,当看到酚酞变红可得出氨分子在不断运动,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手握试管,利用手掌温度,使试管内的气体受热膨胀,通过导管排出,如果在导管末端看到气泡,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B.探究铁钉生锈需要氧气
C.探究分子在不断运动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故选 A。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都由分子构成
燃烧过程中伴随着发光放热,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燃烧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所以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都是催化剂
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都是单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A.分子、离子、原子均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因此分子可以构成物质,但物质不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错误;
B.燃烧过程中伴随着发光放热,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都是燃烧,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错误; C.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所以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不一定是催化剂,也有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错误;
D.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都是单质,正确; 故选 D。
甲、乙、丙、丁分别为 1~18 号元素中的一种,且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甲的单质是一种最理想的燃料, 乙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 3 倍,丙的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丁与乙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甲和乙元素组成的物质分解能得到氧气
丙和丁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都容易失去电子
由甲、乙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
丁的单质在乙的单质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答案】B
【解析】
【分析】甲、乙、丙、丁分别为 1~18 号元素中的一种,且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甲的单质是一种最理想的燃料,所以甲是氢元素,乙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 3 倍,所以乙是氧元素,丙的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丙是钠元素,丁与乙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丁是硫元素,经过验证,推导正 确。
【详解】A、甲和乙元素组成的物质有过氧化氢、水,分解都能得到氧气,故 A 正确;
B、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都容易得到电子,丙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都容易失去电子,故 B 错误;
C、甲和乙元素组成的物质有过氧化氢、水,所以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故 C 正确;
D、丁的单质是硫,乙的单质是氧气,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故 D 正确。故选 B。
下列关于碳和碳的化合物知识网络图(图中 “ ” 表示转化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O2→CO”的基本反应类型一定为化合反应
“C→CO2”的基本反应类型不一定为化合反应
“CO2→CaCO3”的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CO2 H2CO3”的反应可用酚酞试剂验证
【答案】D
【解析】
【详解】A、CO2→CO,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B、C→CO2,可以是碳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不符合“多变一”的特点,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CO2→CaCO3 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与碳酸可以相互转化,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剂变红,碳酸显酸性,可用紫色石蕊试液验证, 但不能用酚酞试剂验证,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 D。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向一定量石灰石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
将水通电一段时间
【答案】A
【解析】
【详解】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高锰酸钾中锰元素的质量等于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中锰元素的质量之和,故反应过程中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不变,故 A 正确;
B、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故 B 错误;
C、向一定量石灰石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当石灰石反应完后,不再发生反应,气体质量不再增多,故 C
错误;
D、将水通电一段时间,生成氢气、氧气的体积比为 2:1,故D 错误。故选 A。
由下列实验及现象无法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硫在集气瓶内燃烧比瓶外剧烈
氧气含量越高,可燃物燃烧越剧烈
A. AB. BC. C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硫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说明氧气含量越高,可燃物燃烧越剧烈,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在蜡烛火焰上放一根火柴梗,c 处(外焰)的火柴梗最先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产生,说明生成物有水,根据元素守
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B
蜡烛火焰各层温度对比
c 处的火柴梗最先变黑
外焰温度最高
C
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产生
酒精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D
检验某混合气体的成分
左瓶: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右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
恒可知酒精中含有氢元素,不能证明酒精中含有碳元素,该选项符合题意;
D、分别将澄清石灰水滴入空气和人体呼出的气体,空气中石灰水无明显现象,而人体呼出气体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第 ⅠI卷
“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体现化学学科特征的思维方法。
写出下列化学符号的名称或化学式:
将燃着的镁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镁条继续燃烧,其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①上述微观示意图中,属于非金属单质的是 (填化学式);
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编号)。A.燃烧并不一定需要氧气 B.该反应生成了 3 种生成物
C.镁带引起的失火,不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器D.该反应中所有元素均存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③反应物的单质与化合物的质量比为:(约到最简比)。
【答案】(1)①. Na2CO3②. 3S③. 三氧化二磷
(2)①. C②. AC##CA③. 12:11
【解析】
【小问 1 详解】
碳酸钠中钠元素显示+1 价,碳酸根显示-2 价,根据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显正价的元素其符号写在左边, 显负价的写在右边,化合价的绝对值交叉约简,得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数字为 1 时不写,故碳酸钠表示
化学符号
P2O3
名称
碳酸钠
3 个硫原子
为 Na2CO3;
根据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 3 个硫原子表示为 3S;
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从右到左读作某化某,有时要读出化合物里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故 P2O3 名称为三氧化二磷;
【小问 2 详解】
①上述微观示意图中,涉及到的物质有 Mg、CO2、MgO、C,其中属于非金属单质的是 C;
②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为镁与二氧化碳点燃生成氧化镁和碳单质,该反应方程式为
点燃
2Mg CO22MgO C ;
A、由题意可知,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可知燃烧并不一定需要氧气,故正确; B、由题意可知,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即该反应生成了 2 种生成物,故错误; C、由于二氧化碳能够支持镁燃烧,所以镁带引起的失火,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故正确;
D、由反应方程式可知,该反应前后镁元素由 0 价变为+2 价,碳元素由+4 价变为 0 价,氧元素反应前后均为-2 价,故错误;
故选 AC;
③由反应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物的单质为镁,二氧化碳为化合物,故反应物的单质与化合物的质量比即为镁与二氧化碳的质量比,即为(2×24):(12+16×2)=12:11。
如图为铕(Eu)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以及氧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铕是一种重要的稀土资源,它属于(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铕原子中核外电子数为。
氧元素和氯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不同。
已知氯化铕的化学式为 EuCl3,则相同价态的铕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某同学构建了碳及其化合物的“化合价—物质类别”的关系图
①“A 点”对应的物质类别是:。
②由 C 转变成 B 的化学方程式是:。
③冬天,在密闭的房间里然后煤炭取暖产生 B,在屋里放一盆水(填“能”或“不能”) 防止中毒。
【答案】(1)金属(2)63
(3)质子数##核电荷数
(4)Eu2O3(5)①. 单质②.
高温
C+CO22CO
③. 不能
【解析】
【小问 1 详解】
由“金”字旁可知,铕属于金属元素;
【小问 2 详解】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63;
【小问 3 详解】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故氧元素和氯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小问 4 详解】
已知氯化铕的化学式为 EuCl3,氯元素通常显-1 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铕元素显+3 价,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该氧化物中铕元素显+3 价, 氧元素显-2 价,化学式为:Eu2O3;
【小问 5 详解】
①由图可知,A 点碳元素化合价为 0,故对应的物质类比是单质;
②由图可知,C 属于氧化物,且碳元素显+4 价,则 C 为二氧化碳,B 属于氧化物,且碳元素显+2 价,故
B 为一氧化碳,由 C 转变成 B 的反应为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高温
为: C+CO22CO ;
③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故在屋里放一盆水不能防止中毒。
如图是初中化学的几个实验,请回答问题:
图 1 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①实验结束后发现进入集气瓶内的水偏小,可能原因是(填一种即可)。
②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红磷的量一定要足量
B、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C、红磷可以换成铁丝
D、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E、最终进入瓶中水的体积应约为消耗氧气的体积
图 2 为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①该实验证明了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②白磷燃烧的现象为:。
图 3 为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①本实验中,网罩的作用是。
②开始给试管 a 加热,此时发现试管 b 中有气泡冒出,但澄清石灰水并没有变浑浊,其原因是。
③反应一段时间后,称量发现试管 a 的质量减少了 1.32 克,假若此时试管 b 中还有石灰水存在,则试管
b 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为g。
【答案】(1)①. 红磷量不足或装置漏气或装置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②. C
①.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②. 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①. 集中火焰,提高温度②. 刚开始排出的气体是空气③. 3
【解析】
【小问 1 详解】
①实验结束后发现进入集气瓶内的水偏小,即实验结果偏小,原因可能是红磷的量不足(氧气没有消耗完全,水倒流入集气瓶的体积不足五分之一,导致实验结果过偏小),或装置漏气(燃烧冷却后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有部分空气进入瓶中弥补了消耗的氧气,水倒流入集气瓶的体积不足五分之一,导致实验结果过偏小),或装置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气体受热膨胀,水倒流入集气瓶的体积不足五分之一,导致实验结果过偏小);
②A、红磷的量一定要足量,这样才能保证装置内的氧气被完全耗尽,选项说法正确; B、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防止装置漏气而造成测定结果偏小,选项说法正确; C、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所以红磷不能换成铁丝,选项说法错误;
D、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若装置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气体受热膨胀,水倒流入集气瓶的体积不足五分之一,导致实验结果过偏小,选项说法正确;
E、足量的红磷燃烧耗尽了装置内的氧气,因此最终进入瓶中水的体积应约为消耗氧气的体积,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小问 2 详解】
①该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能够燃烧,水中的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是没有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故该实验证明了燃烧需要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②白磷燃烧的现象为: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小问 3 详解】
①本实验中,网罩的作用是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②开始给试管 a 加热,此时发现试管 b 中有气泡冒出,但澄清石灰水并没有变浑浊,其原因是刚开始排出的气体是空气;
高温
③在高温的条件下,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C+2CuO2Cu+CO2 ,
2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CO2 Ca OH CaCO3 H2O ;
反应一段时间后,称量发现试管 a 的质量减少了 1.32 克,故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1.32 克; 设生成碳酸钙沉淀的质量为 x,
CO2 Ca(OH)2=CaCO3 H2O 44100
1.32gx
100 x
441.32g
x=3g
故试管 b 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3g。
温室效应加剧引起的气候异常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 目标,二氧化碳的捕捉与封存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科学家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喷淋“捕捉”空气中的 CO2(如图)。
捕捉室中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操作,请写出该反应方程式,氢氧化钠溶液喷成雾状的原因是
。
该过程Ⅱ中操作是,该过程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写出Ⅳ中氧化钙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Ⅲ中生成的二氧化碳可以进行综合利用,列举 CO2 的一个用途:。
【答案】(1)①.
2NaOH CO2 Na2CO3 H2O
②. 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①. 过滤②. 漏斗③. 引流
2
CaO H2O Ca OH
灭火(合理即可)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捕捉室中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操作,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方程式为: 2NaOH CO2 Na2CO3 H2O ,氢氧化钠溶液喷成雾状的原因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小问 2 详解】
该过程Ⅱ为固液分离,操作是过滤,该过程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小问 3 详解】
2
Ⅳ中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 H2O Ca OH ;
【小问 4 详解】
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等(合理即可)。
请结合图示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名称:①;②。
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纯净的 O2,可选用装置(选填序号)和 D 组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室可用装置 B 或 C 制 CO2,C 装置相对于 B 的优点有,E 中盛放试剂可检验 CO2 气体,气体应从(选填“a”或“b”)端通入。
用 F 装置收集 NH3,由图可知 NH3 具有的性质。
实验室可用次氯酸钠粉末和浓盐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氯气,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据此你认为实验室制取氯气时,最好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如果用 E 装置收集氯气,气体应从(填“a”或“b”)口进。
【答案】(1)①. 分液漏斗②. 水槽
MnO2
(2)① A②.
2KClO3
2KCl+3O2
Δ
①. 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②. 澄清石灰水③. b
易溶于水,不易溶于植物油
(5)①. B②. b
【解析】
【小问 1 详解】
仪器①、②的名称分别为分液漏斗、水槽。
【小问 2 详解】
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该反应属于固固加热型反应,故发生装置选 A;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
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ClO3
MnO2 Δ
2KCl+3O2 。
【小问 3 详解】
在装置 C 中,固体药品放在多孔隔板上,液体药品从长颈漏斗中加入,反应开始后,关闭弹簧夹时,试管中的气体增多,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入长颈漏斗,固体和液体分离,反应停止,打开弹簧夹时,气体导 出,试管中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液体和固体混合,反应进行,故通过对弹簧夹开关的控制,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其会变浑浊,故可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过程中需要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故需要两者充分接触,故应从 b 口进气。
【小问 4 详解】
氨气从右侧口进气,且需要植物油进行隔离氨气和水,表明氨气易溶于水、而不易溶于植物油。
【小问 5 详解】
次氯酸钠粉末和浓盐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氯气,此反应是固液不加热型反应,且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应盛放在密闭容器中,故发生装置选 B;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故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应从 b 口进气。
小明观看完“天宫第一课”后,对王亚平老师的泡腾片实验非常感兴趣,于是把一颗维生素 C 泡腾片药片丢人水中,发现药片表面产生大量的气泡,他开展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维 C 泡腾片是一种较新的药物剂型,主要成分有:维 C(C6H8O6)、碳酸氢钠(NaHCO3)、柠檬酸(C6H8O7)。维 C 泡腾片利用柠檬酸和碳酸氢钠反应做泡腾剂,置入水中,即刻发生泡腾反应,生成大量的气体,状如沸腾,故名泡腾片。
【提出猜想】假设产生的气体可能是 CO2、N2、O2
小明认真思考后认为产生的气体不可能是 N2,因为。
【进行实验】
小明将气体通入中,观察到现象,证明该气体是 CO2;
【反思评价】
为了验证该反应是否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实验前天平平衡,反应结束后发现天平的指针偏,其原因是。由此他得出凡是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化学反应,在验证质量守恒时,反应装置应该在容器内进行。
小明继续查阅资料,得知:泡腾片在消毒剂上也有广泛的应用,其中二氧化氯泡腾片是其中一种消毒泡腾
片。
二氧化氯的化学式为,它(填”是”或“不是”)氧化物,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我国研制出制取二氧化氯的新方法,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在丙方框虚线框内把微粒示意图补充完整。(其中 表示氯原子, 表示钠原子,表示氧原子)
【答案】(1)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中不含氮元素
①. 澄清石灰水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①. 右②. 反应生成的气体扩散到空气中③. 密闭
(4)①.
(5)
【解析】
ClO2
②. 是③. +4
【小问 1 详解】
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没有氮元素,所以生成物质不可能有氮元素,所以产生的气体不可能是N2 。
【小问 2 详解】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常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所以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气体是CO2 。
【小问 3 详解】
因为反应有气体生成,生成的气体扩散到空气中,所以反应后左盘的质量减小,天平的指针偏右;所以凡是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化学反应,在验证质量守恒时,反应装置应该在密闭容器内进行。
【小问 4 详解】
由二氧化氯的名称可知,二氧化氯的化学式为ClO2 。二氧化氯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二氧化氯是氧化物;二氧化氯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x ,根据
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 0,得 x+(-2) 2=0 ,解得 x=+4 ,所以二氧化氯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4 价。
【小问 5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钠、氧、氯原子的个数分别为 2、4、4,反应后钠、氧、氯原子的个数为 1、4、3,所以在丙方框虚线框内有一个钠原子和一个氯原子,所以虚线框内
的微粒示意图为。
第20页/共20页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大附中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华师附中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