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华侨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答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6556891/0-173509004955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华侨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答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6556891/0-173509004956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华侨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答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6556891/0-173509004958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华侨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华侨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九年级(上)期末化学复习试卷
一、选择题
下列前者为物理性质,后者为化学性质的是
汽油易挥发,氧气微溶于水B. 铜绿受热易分解,氧气具有助燃性
C. 石墨能导电,钢铁易生锈D. 酒精能燃烧,金刚石很硬
【答案】C
【解析】
【分析】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详解】A、汽油易挥发,氧气微溶于水,都是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铜绿受热易分解,氧气具有助燃性,都是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C、石墨能导电是物理性质,钢铁易生锈是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D、酒精能燃烧是化学性质,金刚石很硬是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故选 C。
钋广泛用于抗静电刷。钋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对其说法不正确的是
元素符号为 POB. 质子数为 84
C. 相对原子质量为 209D. 属于金属元素
【答案】A
【解析】
【详解】A. 一个元素符号中有两个字母,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错误;B. 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内的质子数,正确;C. 相对原子质量为 209 ,正确;D. 属于金属元素,正确。故选 A。
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活性炭除去水中的异味B. 用干冰做制冷剂
C. 风力发电D. 天然气爆炸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吸附水中异味,,该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干冰作制冷剂过程中,只是干冰的状态发生改变,利用干冰升华吸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物理变化,错误;
C、风力发电只是通过风力使轮子转动做功发电,没有新物质生成,属物理变化,错误; D、天然气爆炸的过程中有新物物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故选 D。
装置气密性检验的原理是:通过气体发生器与附设的液体构成封闭体系,依据改变体系内压强时产生的现象(如气泡的生成、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来判断装置气密性的好坏,下列装置中不能检查气密性的是
A.B.
C.D.
【答案】A
【解析】
【详解】A、检验装置气密性的原理是构成封闭体系,改变体系内压强,装置中右边的导管未封口,没有构成封闭体系,不能检查气密性,故 A 错误;
B、该装置构成封闭体系,推动左边的注射器,若气密性良好,可以观察到右边注射器移动相同的距离,能检查气密性,故 B 正确;
C、该装置构成封闭体系,紧握试管,导管口冒出气泡,放开试管,水进入导管并形成一段稳定液柱,即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能检查气密性,故 C 正确;
D、该装置构成封闭体系,关闭止水夹,向长颈漏斗中注液,液面稳定不下降,即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能检查气密性,故 D 正确。
故选 A。
将浑浊的红色污水进行了如下净化处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液体无色浑浊
经上述处理后,②中液体为纯净物
②中液体无色澄清
若③中出现大量泡沫,则②中液体为硬水
【答案】C
【解析】
【详解】A、静置、过滤不能除去水的色素,故①中液体不是无色浑浊,错误;
B、②中液体中含有可溶性杂质,为混合物,错误;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除去色素,故②中液体无色澄清,正确; D、③中出现大量泡沫,则②中液体为软水,错误;
故选 C。
下列各选项中,解释与事实不吻合的是
稀盐酸、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稀盐酸、稀硫酸中都含有大量的 H+
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变化:二氧化碳不与氢氧化钠反应
向酸性土壤里撒熟石灰可起到改良的作用:利用的是中和反应原理
工业上可采用蒸馏法淡化海水:利用的是海水中各成分沸点不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A、稀盐酸和稀硫酸属于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是因为它们溶液中都含有阳离子 H+,故选项正确;
B、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钠和水,所以没有明显的反应现象,故选项错误;
C、向酸性土壤里撒熟石灰,因为熟石灰能与土壤里的酸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可改良酸性土壤,所以利用的是中和反应原理,故选项正确;
D、蒸馏法淡化海水是利用海水中各成份的沸点比较高,水的沸点比较低,从而进行分离的,故选项正确;
故选 B。
滨海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下列举措不正确的是
天更蓝——加强大气治理B. 水更清——防治水体污染
C. 土更净——填埋废弃电池D. 景更美——提高绿化覆盖
【答案】C
【解析】
【详解】A、加强大气治理,改善空气质量,故选项举措正确;
B、防止水体污染,可以保护水资源,故选项举措正确;
C、废旧电池含有有毒的重金属等,填埋能够引起土壤、水体的污染,故选项举措不正确; D、提高绿化覆盖,可以美化环境,故选项举措正确;
故选 C。
化学实验中经常用到玻璃棒,下列有关玻璃棒用途的描述错误的是
搅拌溶液B. 过滤引流
C. 转移固体D. 蘸取液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在固体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用途正确;
B、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用途正确;
蒸发过程中,玻璃棒作用是通过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不是转移固体,用途错误; D、用 pH 试纸测定溶液的 pH 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取一片 pH 试纸放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 pH 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 pH,用途正确;
故选 C。
下列有关物质的燃烧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红色固体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只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大量的白色烟雾
【答案】C
【解析】
【详解】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不是红色固体,不符合题意;
B、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不是黑色固体,不符合题意;
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白光,生成大量白烟,不是白雾,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摩托罗拉公司研发了一种由甲醇为原料的新型手机电池,其容量为锂电池的 10 倍,可连续使用一个月才充一次电,其电池反应原理为:2CH3OH + 3X + 4NaOH= 2Na2CO3 + 6H2O,其中 X 的化学式为
A O2B. COC. CO2D. H2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电池反应原理为:2CH3OH+3X+4NaOH=2Na2CO3+6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的个数相等;反应前的原子个数:碳原子 2 个,氢原子 12 个,氧原子 6 个,钠原子 4 个;反应后的原子个数:碳原子 2 个,氢原子 12 个,氧原子 12 个,钠原子 4 个,由此可知 3X 中含有 6 个氧原子。故 X 的化学式为 O2。
故选 A。
【点睛】本题是运用化学中的基本思想中的质量守恒思想处理问题;掌握有关化学式的推断的方法,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和应变能力。
已知某氧原子的实际质量为 mg,其相对原子质量为 16。有一种铕(Eu)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52,
铕(Eu)原子的质量为
152m g 16
【答案】A
152m
16
152m g 12
152m
12
【解析】
1
【分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该元素原子的质量与一个碳 12 原子质量
12
的比值。
1mg
【详解】氧原子的实际质量为 mg,其相对原子质量为 16,碳原子的质量的为
1216
对原子质量为 152,铕(Eu)原子的质量为152 mg = 152m g ,故选 A。
,铕(Eu)原子的相
1616
【点睛】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 1,原子的实际质量为克。
将下列四种物质放入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30
20
5
0
反应后质量/g
14
16
a
20
A a=5
B. 甲和乙为反应物
C. 丙可能是催化剂
D. 甲、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2:1:2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表格信息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30+20+5+0=14+16+a+20,a=5,故说法正确;
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甲质量减少了 16 克,是反应物;乙质量减少了 4 克,是反应物;故说法正确; C、反应后丁质量增加了 20 克,是生成物;甲质量减少了 16 克,是反应物;乙质量减少了 4 克,是反应物;丙质量不变,可能是做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故说法正确;
D、由上述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和生成的丁的质量比为 16:4:20,不知道甲、乙、丁的化学计量数,无法确定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故说法不正确;
故选 D。
化学上规定,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下列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加热高锰酸钾制 O2B. 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 O2
C. 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 CO2D. 用金属锌与稀硫酸反应制 H2
【答案】C
【解析】
【详解】A、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锰元素的化合价由+7 价变为+6 价、
+4 价,氧元素的化合价由﹣2 价变为 0 价,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 A 正确;
B、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氧元素的化合价由﹣1 价变为﹣2 价、0 价,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 B 正确;
C、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 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O3 +2HCl=CaCl2 +H2O+CO2 ,属于复分解反应,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 C 不正确;
D、用金属锌与稀硫酸反应制 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 =ZnSO4 +H2 ,锌元素由 0 价变为+2价,氢元素由+1 价变为 0 价,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 D 正确。故选 C。
一定条件下物质间可以转化。结合如下转化过程和初中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CO-→CO2→H2CO3→CaCO3→CaO
A. CO 是有毒气体B. CO2 不是空气污染物
C. H2CO3 受热易分解D. CaCO3 可直接转化为 Ca(OH)2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缺氧,故一氧化碳有毒,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之一,不属于空气污染物,不符合题意; C、碳酸受热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钙不能直接转化为氢氧化钙,碳酸钙可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符合题意。
故选 D。
二、非选择题
请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3 个二氧化氮分子。
(2)2 个钠离子。
氦气。
五氧化二磷。
氧化铝。
四氧化三铁。
氢氧化钙。
硝酸铵。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氯酸钾(KC1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答案】(1)3NO2
(2)2Na+(3)He
(4)P2O5(5)A12O3
(6)Fe3O4(7)Ca(OH)2
(8)NH4NO3(9)A1
+5
(10) K Cl O3
【解析】
【小问 1 详解】
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 3 个二氧化氮分子可表示为:3NO2;
【小问 2 详解】
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 个电荷时,1 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 2 个钠离子可表示为:2Na+ ;
【小问 3 详解】
由化学式的正确书写可知,氦气的化学式为:He,则填:He;
【小问 4 详解】
由化学式的正确书写可知,五氧化二磷的化学式为:P2O5,则填:P2O5;
【小问 5 详解】
由化学式的正确书写可知,氧化铝的化学式为:Al2O3,则填:Al2O3;
【小问 6 详解】
由化学式的正确书写可知,四氧化三铁的化学式为:Fe3O4,则填:Fe3O4;
【小问 7 详解】
由化学式的正确书写可知,氢氧化钙的化学式为: Ca(OH)2 ,则填: Ca(OH)2 ;
【小问 8 详解】
由化学式的正确书写可知,硝酸铵的化学式为:NH4NO3,则填:NH4NO3;
【小问 9 详解】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铝的化学式为 Al,则填:Al;
【小问 10 详解】
根据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 0 可知,氯酸钾(KC1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5 价。则填:
+5
K Cl O3 。
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同学们将洁净的铁钉放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并将烧杯放于天平左盘,调节天平使之平衡。观察到铁钉表面变为红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一段时间
后,发现天平指针向右偏转。细心的同学发现,铁钉表面同时有气泡冒出,同学们对此现象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 1、产生的气泡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会使品红溶液褪色。
【提出猜想】A 同学:氧气 B 同学:二氧化硫 C 同学:二氧化碳 D 同学:氢气经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 C 同学的猜想是不合理的,理由是。
【进行实验】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分别进行实验
反应一段时间后,A 同学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 a 处,观察到,则她的猜想错误。
(2)B 同学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观察到,则她的猜想也错误。
(3)D 同学将图Ⅰ中的 a 端导管与图Ⅱ中的端导管相连。反应一段时间后,点燃从图Ⅱ另一端导管出来的气体,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出他的猜想正确。
【得出结论】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产生的气体为氢气。探究 2: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为什么会产生氢气?
【查阅资料】有些盐在水溶液中会发生水解反应,使盐溶液不一定呈中性。
【猜想与假设】硫酸铜溶液可能显性。
【实验】请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正确(写出实验操作及现象)。
【反思与评价】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答案】①.
Fe+CuSO4═FeSO4 +Cu
②. 反应前不含有碳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不
应出现含有碳元素的产物 ③. 木条不复燃 ④. 品红溶液不褪色 ⑤. c ⑥. 酸 ⑦. 用玻璃棒蘸取少量硫酸铜溶液滴在干燥的 pH 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若 pH<7,说明硫酸铜溶液显酸性
【解析】
【分析】
【详解】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CuSO4═FeSO4 +Cu 。
提出猜想:
反应前含有的物质为硫酸铜、水和铁,含有可以生成气体的元素为氧、氢和硫元素,而 C 同学的猜想中出现了二氧化碳,C 同学的猜想是不合理的,理由是反应前不含有碳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不应出现含有碳元素的产物。
进行实验:
反应一段时间后,A 同学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 a 处,观察到木条不复燃,则她的猜想错误,因为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B 同学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观察到品红溶液不褪色,则她的猜想也错误,因为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会使品红溶液褪色。
(3)D 同学将图Ⅰ中的 a 端导管与图Ⅱ中的 c 端导管相连,将气体通入浓硫酸中干燥。反应一段时间后,点燃从图Ⅱ另一端导管出来的气体,气体燃烧,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可知是氢气,得出他的猜想正确。 猜想与假设:
根据铁与酸反应生成氢气,则硫酸铜溶液可能显酸性。实验:
设计实验验硫酸铜溶液显酸性:用玻璃棒蘸取少量硫酸铜溶液滴在干燥的 pH 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若 pH<7,说明硫酸铜溶液显酸性。
某兴趣小组对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进行研究,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完成表中实验:
设计实验 1 的目的是。
表中所列 3 种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最佳的是。
由实验 1 和实验 4 可知,氯化钾(填“有”或“无”)催化作用。维持加热条件不变,用实验 1 再继续收集 50mL 氧气,所需时间明显少于 171s,解释原因:。
实验小组同学利用数字化实验研究氯酸钾分解过程如图 1 所示,传感器得到氧气浓度随温度的变化示意图如图 2 所示。(夹持装置略)
编号
氯酸钾质量
/g
催化剂
催化剂质量
/g
收集 50mL 氧气所需时间/s
编号
1
5
—
—
171
编号
2
5
二氧化锰
0.5
49
编号
3
5
氧化铁
0.5
58
编号
4
5
氯化钾
0.5
154
由图 2 可知,氯酸钾分解温度(填“高于”“等于”或“低于”)其熔点(356℃)。
【答案】(1)对照实验
二氧化锰##MnO2
①. 有②. 氯酸钾加热生成的氯化钾对实验有催化效果
高于
【解析】
【分析】
【小问 1 详解】
通过对比说明实验 2,3,4 中加入药品后有无催化作用,设置实验 1 的目的是为了与实验 2、3、4 进行对比实验,故填:对照实验
【小问 2 详解】
根据对比可知,收集 50mL 氧气时,实验 2 所用时间最短,说明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最好;
【小问 3 详解】
由实验 1 和实验 4 可知,收集 50mL 氧气时,实验 4 所用时间比实验 1 短,说明氯化钾有催化作用;
维持加热条件不变,用实验 1 再继续收集收集 50mL 氧气,所需时间明显少于 171s,是因为氯酸钾分解生成的氯化钾对反应起了催化作用,
故填:有;氯酸钾生成的氯化钾对反应起了催化作用;
【小问 4 详解】
根据数据可知氧气的百分比从 B 点开始增高说明开始反应,此时的温度高于氯酸钾的熔点,故填:高于。
复习伊始,小明整理了一些化学知识,请你帮他把空格补充完整.
A鸡肉 B米饭 C苹果 D菜油
糖类俗称“碳水化合物”,如图食物中富含“碳水化合物”的是.
体检时,医生会拿出酒精、生理盐水、食醋等液体让你闻.从微观角度说明能通过嗅觉感觉到的原因.
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原理是.
喷漆可以延缓汽车钢铁外壳的锈蚀,铁生锈是铁与共同作用引起.
“立夏”一过,气温升高,蚊虫开始增多,人被蚊虫叮咬后皮肤会红肿痛痒,这是由于蚊虫在被叮咬的皮肤内注入了少量的酸性物质所致.在被咬的皮肤上涂少许下列生活用品中的(填序号),痛痒便会消失.
A 色拉油B 食盐水C 肥皂水D 糖水.
【答案】①. B②. 分子在不停的运动③. 隔绝氧气(或空气)④. 水和氧气(或空气)
⑤. C
【解析】
【详解】(1)米饭、红薯等富含糖类(碳水化合物);鸡肉中富含蛋白质;苹果中富含维生素;菜油中富含脂肪;如图食物中富含“碳水化合物”的是 B;
能闻到气味是因为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三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灭火的原理是破坏燃烧的条件,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原理是隔绝氧气(或空
气);
铁生锈的条件是是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喷漆可以延缓汽车钢铁外壳的锈蚀,是隔绝了水和氧气
(或空气);
人被蚊虫叮咬后皮肤会红肿痛痒,这是由于蚊虫在被叮咬的皮肤内注入了少量的酸性物质所致,因此应该在皮肤上涂上碱性物质,酸碱中和,减轻痛痒。
色拉油显中性,不符合题意; B、食盐水显中性,不符合题意; C、肥皂水显碱性,符合题意; D、糖水显中性,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2011 年 12 月,网上报道某公司非法使用草甘膦转基因大豆。草甘膦(化学式为 C3H8NO5P) 是一种有机磷除草剂,白色结晶,易溶于水、乙醇等,不可燃,常温下稳定。计算:
草甘膦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草甘膦中磷元素的质量分数为。(精确到 0.1%)
(3)33.8 克草甘膦中含有多少克磷元素?(写出计算步骤,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答案】①. 9:20②. 18.3%③. 6.2g
【解析】
【详解】(1)分子中含 3 个碳原子和 5 个氧原子,草甘膦分子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2 3) : (16 5) 9 : 20
(2)草甘膦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 3+1 8+14+16 5+31=169 ,所以磷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32 100% 18.3%
169
(3)33.8 克草甘膦中含有磷元素的质量为33.8g 18.3% 6.2g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华侨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华侨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注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华侨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注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