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莆田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莆田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第1页
    莆田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第2页
    莆田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莆田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莆田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基础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
    逻辑不仅仅是科学,也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殆尽。而一个确定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则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性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强化逻辑训练。
    (摘编自朱建平《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材料二: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能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
    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①“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②“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讲究形象性、跳跃性,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③“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要加上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及放飞联想和想象的翅膀,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
    (摘编自张炼强《修辞艺术探新》,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理性的推演活动具有生产性或构造性,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也可能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使推理出现瑕疵,思想产生混乱。
    B.逻辑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
    C.推理链条越是环环相扣,推理施加的条件越是严苛,越能反映人们思维的精细严密,也就越有可能得出无可置疑的结论。
    D.逻辑有效性理论因逻辑和论证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也会因为加入一些描述性语句而丧失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既受到逻辑的制约,又可以突破逻辑的拘囿。
    B.有的人语言表达清晰与规范,是因为逻辑能力本就存在于他的大脑中,具有“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
    C.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而不能用常理来衡量的,如果只运用逻辑的理性去认识,对于诗人和诗歌反而往往产生错误的判断。
    D.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人们才有可能发挥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
    3.下列选项中的诗句,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
    A.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无衣》)
    B.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C.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D.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苏轼《江城子》)
    4.材料二第二段中,在①②③处都引用了名言,其中第三处与前两处在论证方面有何不同?
    5.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中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被誉为“出乎意料又入乎情理的佳句”,请结合文中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审讯
    [美]奥拉姆
    他静静地坐在那儿,等着。他的背轻轻地靠在椅背上,摆在桌子上的双手交叉成金字塔的形状。他的眼睛盯着墙上的单向透明镜,透过镜子向监视的警察微笑着,想要他们看到他的自信和优势。
    侦探马库斯•奎尔坐在桌子对面,仔细打量着这个被拘押的犯罪嫌疑人。那种想要证明自己是最坚强的、能够控制住自己的表情,他见过无数次了。每次看到嫌疑人表现出这种妄想的心态,试图把自己当成审讯室的主人时,奎尔都忍不住想笑。
    奎尔侦探知道他们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只有两个字:脆弱。每个人都是脆弱的,他们需要空气,他们会流血,骨头会折断。每个人都是脆弱的,一点点压力就能使他们崩溃。
    奎尔慢悠悠地看了嫌疑人一眼。这家伙一直没停止笑,不是那种发自内心的笑,更像是受到刻意控制的笑。
    奎尔打开桌子上的文件夹。
    “请告诉我,瑞恩斯,发生了什么?”
    瑞恩斯耸耸肩,说:“我杀了他。”
    奎尔狠狠地瞪了他一眼:“你承认杀了亚瑟•格雷森?”
    “我承认。”
    “你为什么要那么做?”
    瑞恩斯断开与侦探眼神的接触,看向天花板。
    “他毒害人们。”他说。
    “啊……什么?”
    “他掠夺那些不幸的人,从卖给他们的违禁物品中获得利益,而他非常清楚那种东西对那些人意味着什么。他靠着毁掉人们的生活发财,而我鄙视这种对权力的滥用。”他的目光离开天花板,回到侦探身上,仿佛在观察着奎尔的每一个动作。
    奎尔摇晃了一下,发出轻声的嘲笑。
    瑞恩斯接着说下去:“人们身上有种特性,他们会仓促地去进行评判,却不愿意花点时间去理解。他们更注重眼前而忘了过去,他们绝不会问是什么使我……成了社会的异类。我敢保证,此刻他们在想什么是我最好的死法。”
    “你能责怪他们吗?”奎尔问。“当然不能。我违反了规则,现在必须面对由此引起的后果。可是你问到过,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吗?”
    “我不在乎。”奎尔从椅子上站起来,“老实说,我已经厌倦在这里浪费时间。”
    瑞恩斯搓着双手。
    “可以理解。我只是想请你再听我说几句。请坐,侦探。”瑞恩斯指着侦探的椅子。
    奎尔抿着嘴唇,不情愿地慢慢坐下来。
    “很好。现在,要是我告诉你,亚瑟•格雷森不是唯一的会怎么样呢?”
    侦探立刻屏住了呼吸。
    “唯一什么?”
    “格雷森不是唯一死于我刀下的。”
    “我会说你在撒谎。”
    “随你怎么说,侦探。不过现在,你能不理会那种让一个连环杀手从你手中滑掉的可能性吗?”
    瑞恩斯把双手交叉起来,搭成金字塔形。
    奎尔极力控制住自己的呼吸频率,以确保血压不会升高。
    “好吧,几个?”
    “你认为有几个?”
    “行了,别再跟我玩猜谜游戏了。你为什么要杀他们?”
    “因为他们不肯停止。”
    “停止什么?”
    “停止违法犯罪。”瑞恩斯大笑起来,笑声响得连外面都能听到。
    “这倒有趣,”奎尔冷冷地说,压制着想掌掴这个自鸣得意的家伙的强烈欲望,“听起来你像是个义务警员。”
    “完全正确,侦探。”瑞恩斯脸上的笑容突然消失了,神情变得严肃起来,锥子般的目光刺向奎尔。
    “这么说,你的使命是维护公正,哈哈!”奎尔笑道,毫不掩饰轻蔑之情。
    “必须有人这么做。”
    “难道你不知道警察是国家机器的执法者吗?”
    “当然知道。事实上,就在前几天我还遇到了你的一位同事。”
    奎尔心里暖洋洋的快意被一阵冷飕飕的寒意取代。
    “哦,是吗?那是谁呢?”
    “你的搭档,兰德侦探。”
    “什么?”
    奎尔咬紧牙关,看着瑞恩斯,那家伙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他。
    “恐怕他不能再同你搭档了。”
    “你杀了一名警官?”
    “更正一下,一名腐败的警官。”
    奎尔伸出胳膊,用手指指着瑞恩斯。
    “你……你是个人渣!”
    “哇,我料到你会这么说。毕竟,你与兰德、格雷森一起做事,分享好处。”
    “哼,你是个妄想狂。”奎尔努力保持镇静,可是他放在桌子下的手却禁不住抖动起来。
    “你害怕了吗,奎尔?现在,你那些躲在隔壁监听的同事们正在欣赏你和兰德做坏事的照片。”瑞恩斯再次露出笑容。
    “你胡说!”奎尔听到自己的声音变了调。
    “告诉我,侦探,你是罪犯吗?”
    奎尔感觉到头发都被冷汗湿透了。
    “你怎么知道的?我们做得很隐蔽,”说到一半时他呆住了,意识到自己说漏了嘴,“我是说……不,我是……”他完全乱了阵脚,不得不再次闭嘴。
    奎尔侦探低下头,看着映在光滑金属桌面上自己淡淡的影子。过了一会儿,他慢慢地转过头,看着墙上的单向透明镜。同事们正在镜后看着他,他想象得出因为他的背叛而出现在他们脸上那震惊和愤怒的表情。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瑞恩斯杀死了兰德和格雷森,他鄙视他们这些靠毁掉他人生活发财的人,认为自己这样做是为社会铲除坏人,维护社会公正。
    B.随着故事情节的步步推进,警官奎尔的内心发生了一系列微妙的变化,而真正使他陷入紧张慌乱的则是瑞恩斯提到了格雷森被杀一事。
    C.瑞恩斯承认自己杀人违法,也知道必须为此承担相应后果,他只是抱怨世人只看到自己犯罪的表象,却不过问犯罪背后的原因。
    D.在奎尔对瑞恩斯审讯之前,瑞恩斯已向警方举报了奎尔的违法行为,其他警察也监听了这场审讯,奎尔的罪恶嘴脸已暴露在众人面前。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瑞恩斯微笑着展现“自信和优势”,奎尔打量着对方“忍不住想笑”,开头部分对双方的细节描写相映成趣,传达出两人此时的微妙心理。
    B.“一直没停止笑”“大笑起来”“笑容突然消失了”“再次露出笑容”,文中对瑞恩斯的这些神态描写前后呼应,展现了人物情绪的丰富变化。
    C.文中有两处写到瑞恩斯把双手交叉成金字塔形,描写手法相同而用意有别,前者表现人物紧张中故作镇定,后者表现人物愤怒中有所节制。
    D.“我们做得很隐蔽……”“我是说……不,我是……”,句中的几个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传神地表现出真相败露后奎尔的慌乱情状。
    8.“审讯”作为这篇小说的标题,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9.这篇小说主要以对话形式展开,这种写法有哪些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①,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意舍此。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欺愚,贵傲贱,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天下之乱也,将安可得而治与?即我未必然也。是故子墨子曰:“姑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
    今王公大人,唯毋②处高台厚榭之上而视之,钟犹是延鼎③也。弗撞击,将何乐得焉哉?其说将必撞击之。惟勿撞击,将必不使老与迟者。老与迟者耳目不聪明,股肱不敏强,声不和调。将必使当年,因其耳目之聪明,股肱之敏强,声之和调。使丈夫为之,废丈夫耕稼树艺之时;使妇人为之,废妇人纺绩织纴之事。今王公大人唯毋为乐,亏民时以拊乐如此多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节选自《墨子·非乐》)
    文本二: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是王者之始也。乐妖冶以邪,则民流漫鄙贱矣。流漫则乱,鄙贱则争。乱争则兵弱城犯,敌国危之。如是,则百姓不安其处,不乐其乡,不足其上矣。故礼乐废而邪音起者,危削侮辱之本也。故先王贵礼乐而贱邪音也。其在序官也,曰:“修宪命,审诗章,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太师之事也。”
    (节选自《荀子·乐论》)
    【注】①干戚:干,盾牌;戚,大斧。②唯毋:同下文的“惟勿”,发语词,多译为假如,如果。③延鼎:倒扣着鼎。
    10.文中画框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填涂这三处的字母。
    然后名声于是A白B光辉于是C大D四海之民E莫不愿得F以为师G是H王者之始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伐,讨伐。与《论语》中“愿无伐善,无施劳”的“伐”意思不同。
    B.树,栽植。与《五石之瓠》中“我树之成而石五石”的“树”意思相同。
    C.亏,减少。与成语“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中的“亏”意思相同。
    D.审,推究。与《促织》中“审谛之,短小,黑赤色”的“审”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认为“为乐非也”,是因为他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看待音乐。虽然后文对王公大人有所批评,但立场未变。
    B.墨子反对从事音乐活动,认为音乐不具有实用价值,“兴乐”对改善百姓生活、平定祸乱起不到具体作用。
    C.荀子提倡礼乐教化,认为音乐对人的影响很深远,感化人心也很迅速,所以先王当选择平和庄重的音乐有助于霸业。
    D.荀子对音乐的主张,与《劝学》中“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观点相似,即认为外界因素对人有重要的影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与迟者耳目不聪明,股肱不敏强,声不和调。
    (2)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
    14.材料一的第二段抨击了王公大人,简要概括其原因。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双井茶送子瞻①
    黄庭坚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②乖乖雪不如。
    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注]①1085年,宋神宗去世,年仅十岁的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听政,在外宦游的苏轼应诏还朝,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②硙、小石磨,研制茶叶的碾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苏轼任职处,“玉堂”一语双关,让人联想到翰林学士清雅高贵的生活。
    B.诗人用一个“旧”字,点出苏轼身份发生了变化,与尾联“黄州梦”遥相呼应。
    C.诗的第四句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苏轼在黄州任上文思泉涌之态,对他推崇有加。
    D.颈联扣住标题中的送茶一事,极写茶叶之佳美,暗含了作者对苏轼友情的珍视。
    16.诗人欲借送茶唤起苏轼的“黄州梦”,蕴含了对友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之处。
    (1)《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阐明大学之道的纲领在于达到修养的最高境界。
    (2)《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事业执着追求便能长久,即使有道之人辞世,其道也将万古长存。
    (3)《将进酒》中用比兴手法显示黄河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代衣服因为原料质地,制成后较为硬挺,穿着前需置于石上舂捣,使之柔软,称为“捣衣”。古诗中常用“捣衣”来表现妇人思念征夫、游子思家怀乡、征人对常年征战不满等情绪,比如唐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质生产力之“新”,是相对于①________,是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引致的生产力跃迁,是质量更好、效率更高、可持续性发展更强的先进生产力。②________,指向科技创新含量,核心是科技,关键在质优,意在强调科技创新服务生产力发展的能力。创新离不开技能人才的精湛技术、精工精神。当前,关于技能型人才技岗不匹配、社会认可度不好,仍是是否制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③________,必须加快培养与之相匹配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把更多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把握发展主动,以人才培养之“质”驱动科技创新之“质”,进而提升新质生产力之“质”。
    18.下列句子中的“在”和“关键在质优”中的“在”,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事在人为,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B.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C.活着就有希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D.困难在所难免,关键要运用智慧解决困难。
    19.请在文中3个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六、材料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质疑一件事比相信一件事更困难。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七、基础知识
    22. 下列加粗字解释全都正确一项是( ) A.里仁为美(里:居处)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劝:劝说)
    B.好仁者,无以尚之(尚:高尚)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贻:赠送)
    C.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攻:治疗) 愿无伐善,无施劳(施:表白)
    D.尧舜其犹病诸(病:诟病) 而耻恶衣恶食者(恶:粗陋)
    2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B.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C.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见贤思齐焉
    D.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 从我者,其由与
    24.下列语句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②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③以约失之者,鲜矣
    ④当察乱何自起
    ⑤一箪食,一瓢饮
    ⑥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⑦故不孝不慈亡
    A.①③⑤⑥ B.②④⑥⑦ C.③⑤⑥⑦ D.①⑤⑥⑦
    2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①皆起于不相爱②掊之以为瓢③弟子孰为好学④吾为其无用而掊之⑤故贼人以利其身⑥君子博学于文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②⑤⑥
    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 D.“因为加入一些描述性语句而丧失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曲解题意。原文说“论证抽出……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殆尽”,那结构性力量和论证相关,与描述的关系不大,即“加入一些描述性语句不会丧失理论的结构性力量”
    2.答案: B
    解析: B.“有的人语言表达清晰与规范,是因为逻辑能力本就存在于他的大脑中”错误。原文材料一“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3.答案: A
    解析: “无理而妙”指的是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A.《诗经·无衣》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泰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全诗以叙述为主,是现实主义诗歌,没有突破思维逻辑的语言表达,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B.用“流霜”比喻月色的皎洁,用“汀上白沙看不见”创设了江天一派澄明的画面语言看似不合逻辑,但有别样的表达效果,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C.夸张仿佛不合逻辑但从时间上极言人生短暂,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D.是诗人悼亡之作,将之前的生活场景放置到妻子回来的梦境之中,梦境与过往的现实交叉,匠心独运,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4.答案: ①前两处从正面论证,着重论证“无理而妙”的效果。
    ②第三处从反面论证,侧重于论证单靠逻辑和理性不能正确有效地品读鉴赏诗歌的语言。
    解析:
    5.答案: ①出乎意料(无理):“活着却死”“死了还活着”,看似自相矛盾,有悖常理。
    ②入乎情理:作者这样说其实隐藏着“精神”和“肉体”这两个评判人生的角度。
    ③在对比中含蓄地表达了对精神不朽、虽死犹生的鲁迅先生的景仰,以及对欺压人民、虽生犹死者的鄙夷。看似不合逻辑,却引人深思。
    解析:
    6.答案: B
    解析: “而真正使他陷入紧张慌乱的则是瑞恩斯提到了格雷森被杀一事”错误,真正使奎尔陷入紧张慌乱的应是瑞恩斯提到了兰德被杀一事。文中当瑞恩斯提到兰德被杀时,“奎尔心里暖洋洋的快意被一阵冷飕飕的寒意取代”,继而“咬紧牙关”,表明其内心高度紧张,濒临崩溃。可见选项张冠李戴。
    7.答案: C
    解析: C.“用意有别”错误,根据前后文意可知,两处动作描写表达效果相近,都是表现瑞恩斯的从容自信和对奎尔警官的蔑视。
    8.答案: ①“审讯”本来指警察对犯罪嫌疑人的审讯。
    ②文中又可指犯罪嫌疑人对腐败警察的另一种“审讯”。
    ③从全文主旨上,“审讯”也可以理解为从正义和道德的角度对邪恶势力的严正“审讯”。
    解析:
    9.答案: ①从情节上看,小说通过对话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更为紧凑。
    ②从人物上看,通过对话展现了两位主要人物的行为、 性格乃至心理活动。
    ③从主旨上看,在对话中逐步揭示出小说弘扬正义、批判腐败丑恶的主旨。
    ④从艺术效果上看,凝练生动的对话为文本叙述留下了许多空白,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增强了读者的参与度与在场感,更易引起读者共鸣。
    解析:
    10.答案: BDG
    解析: 句意:然后君主的名声就会因此而显著,光辉因此而增强,天下的民众就没有谁不希望得到他让他做自己的君长,这是称王天下的开端啊。
    11.答案: C
    解析: A.伐,讨伐/夸耀。句意:大家族攻伐小家族。/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B.树,都是“栽植”。句意:就要浪费男人耕田、种菜、植树的时间。/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容得下五石。
    C.亏,减少/与“满”相对,缺损,衰退。句意:减少民众的衣食财物。
    D.审,推究/仔细。句意:推究诗歌乐章。/成名仔细看它,个儿短小,黑红色。
    12.答案: A
    解析: A.“墨子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看待音乐”错误,由原文“姑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可知,墨子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上的。
    13.答案: (1)年老迟缓的人/老人和反应迟钝的人,耳不聪,目不明,手脚不敏捷强健,奏出的声音不和谐/不合乎音律。
    (2)像这样,那么老百姓就会安居于自己的住处,喜欢自己的家乡,使自己的君主获得满足。
    解析:
    14.答案: 需要动用青壮年劳动力,占用百姓耕织的时间,使得百姓无法创造财富,国家无法安定。
    解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民众有三种忧患,饥饿的人得不到食物,寒冷的人得不到衣服,劳累的人得不到休息。这三样是民众的最大忧患。然而当为他们撞击巨钟,敲打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舞动干戚等兵器,民众的衣食财物将能得到吗?我认为未必是这样。且不谈这一点。现在大国攻击小国,大家族攻伐小家族,强壮的掳掠弱小的,人多的欺负人少的,奸诈的欺骗愚笨的,高贵的鄙视低贱的,外寇内乱盗贼共同兴起,不能禁止,如果为他们撞击巨钟,敲打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舞动干戚,天下的纷乱将会得到治理吗?我以为未必是这样的。所以墨子说:“姑且向万民征敛很多钱财,制作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有利于天下,为天下除害,是无补于事的。”
    现在的王公大人,从高台厚榭上看去,钟犹如倒扣着鼎一样。不撞击它,将会有什么好处呢?这就是说必定要撞击它。一旦撞击,将不会使用老人和反应迟钝的人。老人与反应迟钝的人,耳不聪,目不明,四肢不强壮,声音不和谐。一定要使用壮年人,用他们耳聪目明,强壮的四肢,声音调和。如果使男人撞钟,就要浪费男人耕田、种菜、植树的时间;如果让妇女撞钟,就要荒废妇女纺纱、绩麻、织布等事情。现在的王公大人如果从事音乐活动,就会减少民众的衣食财物来大规模地敲击乐器。所以墨子说:“从事音乐,是错误的!”
    材料二:
    那音乐渗入人心是很深的,它感化人心是很快的,所以古代的圣王谨慎地给它文饰。音乐中正平和,那么民众就和睦协调而不淫荡;音乐严肃庄重,那么民众就同心同德而不混乱。民众和睦协调、同心同德,那么兵力就强劲,城防就牢固,敌国就不敢来触犯了。像这样,那么老百姓就无不满足于自己的住处,喜欢自己的家乡,以使自己的君主获得满足。然后君主的名声就会因此而显著,光辉因此而增强,天下的民众就没有谁不希望得到他让他做自己的君长。这是称王天下的开端啊。音乐妖冶轻浮而邪恶,那么民众就淫荡轻慢卑鄙下贱了。民众淫荡轻慢,就会混乱,卑鄙下贱,就会争夺。混乱又争夺,那就会兵力衰弱、城池被侵犯,敌国就会来危害了。像这样,那么老百姓就不会安居在自己的住处,就不会喜欢自己的家乡,也不会使自己的君主满足了。所以,礼制雅乐被废弃而靡靡之音兴起来,这是国家危险削弱、遭受侮辱的根源。所以古代的圣王看重礼制雅乐而鄙视靡靡之音。他在论列官职时,说:“遵循法令,审查推究诗歌乐章,禁止淫荡的音乐,根据时势去整治,使蛮夷的落后风俗和邪恶的音乐不敢扰乱正声雅乐,这是太师的职事。”
    15.答案: C
    解析: C项“写出苏轼在黄州任上文思泉涌之态”错误,苏轼在黄州时,只是担任团练副使,并非“在黄州任上”。
    16.答案: ①希望清高自守:强调茶叶采自高处,洁白胜雪,喻示诗人保持美好情操。
    ②提醒官场谨慎:莫因身居显位而忘记往日的波折。
    ③规劝功成身退:追怀往日东坡闭居,不如效仿范蠡泛舟五湖。
    解析:
    17.答案: (1)在止于至善
    (2)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4)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善、寿、奔、帘、卷、砧、拂。
    18.答案: A
    解析: 关键在质优中的“在”是介词,在于,取决于。
    A.介词,在于,取决于。
    B.动词,处于某种位置或状态。
    C.动词,存在。
    D.动词,与“所”连用,表示强调,后面多跟“不”。
    19.答案: ①传统生产力而言
    ②新质生产力之“质”
    ③发展新质生产力
    解析: ①处,“新”往往与“旧”“传统”相对,根据后文“是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引致的生产力跃迁”可知,此处是在描述新质生产力与旧有生产力的对比,又因空前有“相对于”,所以要补充“而言”,故可填“传统生产力而言”。
    ②处,根据后文“指向科技创新含量,核心是科技,关键在质优”可知,此处是在解释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质”,同时还要照应上文“新质生产力之‘新’”,故可填“新质生产力之‘质’”。
    ③处,根据后文“必须加快培养与之相匹配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可知,此处是在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或途径,故可填“发展新质生产力”。
    20.答案: 示例:当前,技能型人才技岗不匹配、社会认可度不高,仍是制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解析: ①“社会认可度不好”搭配不当,“认可度”不能用“好”修饰,应用“高”,可将“好”改成“高”。
    ②不合逻辑,“技能型人才技岗不匹配、社会高度认可不高”应该是“制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是否”乱用导致一面对两面,可将“是否”去掉。
    21.答案: 例文:
    追随本心,莫问西东
    质疑还是相信?这是一个问题。私以为,质疑一件事比相信一件事更困难是当下社会的普遍问题,其关键在于质疑并不是单纯地不相信,而是“质”与“疑”,即对一件事抱有不认同并敢于发声来表达自己对某事的疑惑,不认同来追寻真理。这是在群体盲从中的独立思考,更是敢于发出理性之声的勇敢之举。
    其难点在于人是一种群居性的动物,有着趋利避害的天性,而多数人将自我价值归于他人对自我的评价与认识,因而当一个人处在一个群体时,他总会容易失去自我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当一件事在群体中被广泛传播、普遍接受时,人们面对自己的观点,在想法更多被认同时会更踊跃地发表与之相契合的观点,而另一方持相反态度的则会由于其害怕成为“另类”、害怕被孤立的心态而去倒戈或是不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形成沉默的螺旋,使得质疑变得尤为困难,而相信则变得更为轻易自然。
    同时,随着当下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的爆炸,“电子榨菜”成为许多人生活的必需品。互联网上出现了许多“先声夺人”的现象,他们利用当下许多人“客死人”的心态散播群众所喜、所愿看到的并制造声势,从而使得大众盲目地听从,质疑因此变得更加困难。
    然而,也有许多人认为质疑一件事不比相信一件事更困难。一方面,或是因为人终是一株有思想的芦苇,有着独立思考的能力。况且随着当下“反转”不断,许多人对事物更多地是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这种态度也是自古有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自古便有贤人意识到事物的局限性,提出要质疑而不是全盘相信。而无论是日心说取代地心说,还是新文化运动传播新民主主义都是由质疑开始的,可见质疑并不是一件难事,只是事在人为。
    而真正的相信则是很难做到的,面对社会的种种乱象,你还会像禅师那样说:“蜇人是蝎子的天性,而善是我的天性,我岂能因为它的天性,而放弃了我的天性”。诚如诗人食指所言“相信未来”;正如鲁迅先生相信革命烈士的坟上会有一个花环。质疑一切是容易的,而相信则需要受伤后的宽容、始终不变的信仰和一颗温良的心。
    哲人曾言“人啊,认识你自己”。当下许多人深知自身的局限性,因而会对自己怀有不自信的态度,总是惴惴不安,不敢挑战那所谓的“共识”。但正是过去无数人的“怀疑一切”精神才让时代进步,社会发展,而以相信为底色的质疑,才能促使个体、社会朝更完善的方向发展,这样的质疑才会更有力量。
    追寻本心,莫问西东。以相信为底色,去质疑吧。
    解析:
    22.答案: C
    解析: A.正确。句意:居处在仁爱的邻居乡里中才是美。
    劝:鼓励。句意:怎么能不禁止互相仇恨而鼓励相爱呢?
    B.尚:超过。句意:喜爱仁德的人,那就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正确。句意: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种子。
    C.都正确。句意: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D.病:担心,忧虑/难,不易。句意:尧舜等这么多道德高尚的圣人都会感到有所不及。
    正确。句意: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
    故选C。
    23.答案: B
    解析: A项中两个“而”,前一个“而”,前一个表示假设,如果;后一个表示转折,却。
    B项中两个“恶”,都是疑问副词,怎么。
    C项中两“焉”,前一个字是“于是”,后一个是语气词。
    D.两个“其”,第一个是代词,代自己;后一个是疑问副词,表推测、估计。相当于“大概,或许”。
    24.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知,同“智”,智慧。句意:智慧的人爱好水,有仁心的人爱好山。
    ②龟,同“皲”,皮肤冻裂。句意:宋国有一个善于制造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人。
    ③无通假。句意:因为约束自己而犯错误是很少见的。
    ④当,同“尝”,尝试。句意:尝试考察混乱是从哪里产生的。
    ⑤无通假。句意:用竹器盛饭吃,用木瓢舀水喝。
    ⑥絖,同“纩”,丝棉絮。句意:世世代代以漂丝絮为职业。
    ⑦亡,同“无”,没有。句意:所以没有孝顺和慈爱(的现象)。
    ①②④⑥⑦都含有通假字。故选B。
    25.答案: D
    解析: ①相爱,古今异义。古义:互相爱护;今义:男女之间的爱情。句意:都起于不能互相爱护。
    ②以为,古今异义。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句意:剖开它,把它做成瓢。
    ③好学,古今同义。热爱学习。句意:弟子中谁最为好学。
    ④无用,古今同义。没有用处。句意:我因为它无用而把它击破了。
    ⑤贼人,古今异义。古义:祸害别人;今义:作乱、肇祸、侵略等危害国家和人民的人;盗贼。句意:所以残害别人来利自己。
    ⑥博学,古今异义。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渊博。句意: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
    故选D。

    相关试卷

    莆田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莆田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基础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阜阳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安徽省阜阳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