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5】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精品课件PPT
- 第一部分 板块一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备战202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第一部分 板块一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嬗变与高峰——辽宋夏金元时期-【备战202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第一部分 板块一 阶段四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朝至清朝前期-【备战202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第一部分 板块三 阶段十二 现代文明的探索拓展——二战后的当今世界(1945年至今)-【备战202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第一部分 板块二 专题五 救亡图存——中国近代的内忧外患与抗争探索-【备战202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第一部分 板块一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备战202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部分 板块一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备战202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时空定位线索化,主干整合图文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封建国家分裂、民族交融,是中华文明曲折发展并孕育大一统条件的时期。隋唐时期(589—907年),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封建经济文化繁荣,是中华文明繁荣发展的阶段。1.政治上:封建国家从鼎立对峙到统一盛世;行政体制从制度创新到日臻完善。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推行,士族势力强大。隋唐时期,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
2.经济上:南方经济从初步开发到重心南移;封建经济从曲折发展到日趋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北魏均田制形成,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隋唐时期,农耕经济繁荣,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唐朝中期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增长迅速。3.民族关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从边陲内迁到民族交融;隋唐时期从边疆管理到联系密切。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交融局面;隋朝结束分裂,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边疆的开发,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
4.思想文化上:宗教儒学从“三教合归儒”到三教并行;文学艺术从成就突出到新的高峰。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呈现多元化特征,体现了民族交融的特色;科技成就较为突出。隋唐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政策开明,中外经济交流频繁,推动了“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的形成。
一、选择题1.(2024·广东惠州一模)魏晋时期,佛教造像中的菩提树并不以印度造像中毕钵罗树为原型,而是以被视为得道长生的灵芝为原型。这反映了当时( )A.佛道相互融合的趋势B.佛教渐趋本土化的现象C.佛教得到官方的支持D.雕塑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阶段限时集训(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
B [依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佛教造像中的菩提树以灵芝为原型,说明佛教适应了中国文化的氛围,反映了当时佛教渐趋本土化的现象,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佛道相互融合的趋势,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官方态度及雕塑技术水平,排除C、D两项。]
2.(2024·江苏南通模拟)安东都护府是唐朝设在东北边疆的军政管理机构。下面是部分安东都护情况表,据此推断,安东都护府( )
A.实现了边疆和内地治理一体化B.有利于边疆的开放和丝路畅通C.满足多政权并立下的统治需求D.采用征抚相济的手段管理边疆
D [根据材料“征战东北”“能征善战”“担任边州长官”“贵族”等信息可知,安东都护府既任用少数民族贵族担任长官,也任用能征善战的将军,这体现出唐朝采用征抚相济的手段管理边疆,D项正确;“边疆和内地治理一体化”是指边疆与内地实行同一管理制度,排除A项;丝路的起点是长安,途经地区是西北,与“东北边疆”不符,排除B项;唐朝是大一统的王朝,“多政权并立”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3.(2024·广东东莞模拟)西晋创立了直诉制度,即在京师朝堂外设置登闻鼓,有重大冤屈者可以击鼓鸣冤,直诉中央。这一制度被南北朝沿用,北魏太武帝及南朝梁武帝时,都曾发生过击鼓鸣冤的事件。直诉制度的建立( )A.推动了律令儒家化进程B.打击了世家大族的特权C.加强了对司法活动监督D.改善了基层治理的成效
C [根据材料“有重大冤屈者可以击鼓鸣冤,直诉中央”可知,直诉制度是某些案情重大和冤抑莫伸者,可超出一般受诉官司和申诉程序之范围,直接向最高统治者陈诉的制度,直诉制度对于纠正冤假错案,惩治贪官污吏,发挥着积极作用,对地方官员有一定的威慑作用,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加强了对司法活动监督,故选C项;律令儒家化是指按照儒家经典来解释法律,直诉制度是一种诉讼制度,没有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直诉制度诉讼的对象,排除B项;直诉制度是诉讼制度,不是基层治理制度,排除D项。]
4.(2024·安徽皖江名校联考)唐初,中书省有草拟诏书之权,于是政事堂的权力逐渐偏重于主拟诏书的中书令身上,后来政事堂也迁到了中书省,其地位已在尚书、门下之上。从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始,中书令和侍中开始兼任尚书省的长官。材料所述变化从本质上说明当时( )A.君相关系的紧张B.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C.君主集权的强化D.国家行政权力的分散
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中枢机构的调整体现了三省一体化的趋势,旨在加强皇权,故选C项;“紧张”不符合史实,应为“调整”,排除A项;“地方”不符合史实,应为“中央”,排除B项;“国家行政权力的分散”不符合题意,与材料提及的国家决策权力的变化相悖,排除D项。]
5.(2024·广东湛江一模)据考古资料显示,仅在广东的魏晋南北朝墓葬与窖藏中,发现的波斯银币就有三批、三十余枚。《南史·吴平侯景传》称“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岁十余至”。《南齐书·东南夷传》也称广州“商舶远届,委输南州,故交广富实”。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海外贸易占据主导 B.江南经济得到开发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B [根据材料可知,广东的魏晋南北朝墓葬和窖藏发现了大量波斯银币,《南史·吴平侯景传》《南齐书·东南夷传》均记载了广州海外贸易的发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这促进了广东地区海外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只涉及广东地区的对外贸易情况,没有与国内贸易的对比,不能得出当时“海外贸易占据主导”的结论,排除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仍然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经济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动,排除D项。]
6.(2024·安徽黄山二模)魏晋时期的察举采取考试方法为普通士人保留了一条进身之路,高门子弟很少屈尊接受察举。但在南朝时期,他们态度发生转变,纷纷参加考试,秀才一科充斥着高门才子。由此可知当时( )A.中枢机构遭到士族垄断B.选官缺乏选贤任能精神C.社会阶层流动日益停滞D.专制集权程度有所强化
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是西汉时期兴起的选官制度,通过地方考察推荐为官,高门子弟凭借着良好的文化素养和父祖的荫资,就可以轻易获得清显之职,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在选官过程中就偏向脱离地方逐渐中央化的士人,被推荐到中央的士子更具优势,引起了高门子弟对秀才的趋之若鹜,故选D项;“垄断”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高门才子对于选官制度的态度变化,未明确选拔的标准,排除B项;根据材料“为普通士人保留了一条进身之路”可知,社会阶层流动仍然存在,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7.(2024·河南洛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开元年间(713—741年),北方经济发展到达唐代的顶峰,而南方的经济也出现了崛起势头。至天宝年间(742—756年),江南人口增长率高于同期的北方,农业发展需要的人口数初步具备。当时江南兴修的水利工程数量并不少于同时期的北方,尤其是几条海塘的修筑,使海塘内的土地免遭咸潮的侵蚀,大量的土地被开垦,并被用来种植庄稼。江南的农业生产达到较高水准,粮食被大量运往北方。明州及十个新县的设置,江南的开发从内陆走向沿海,开发的大体格局在唐玄宗时已经定型。江南部分州县修筑城墙,城区范围不断扩大,人口也不断增加。江南的丝绸和金属铸造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摘编自张剑光《开天盛世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水平》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江南经济出现了不少新变化。以苏、松地区为例,农家的经济收益越来越仰赖于不供自己消费的棉花及其纺织品。“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胥从此出”。嘉、湖地区和苏州南部在蚕桑业、丝织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其产量、品种增加,而且产地日趋扩大。棉作、蚕桑逐渐有了压倒稻作的倾向,使得棉花、蚕桑的丰歉,成为不少农家生计的决定性因素。由于棉作、蚕桑受市场的制约与日俱增,市镇上即有商人经纪此事。他们并无牙帖牙税负担,确可操纵市价,早晚迥别。棉户、蚕户消费的粮食中部分是从市镇购得的。当地市镇商人从两湖、四川等地购买粮食,运回销售。随着乡居地主纷纷向城居地主的转化,出现了“田主虽易而佃农不易”“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的现象。——摘编自樊树志《明代江南农业经济的新变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开元至天宝年间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唐开元至天宝年间相比,明中晚期江南经济发展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江南人口增长率高于同期的北方”得出人口快速增加;根据材料一“江南的农业生产达到较高水准”得出农业得到发展;根据材料一“当时江南兴修的水利工程数量并不少于同时期的北方”得出大举兴修水利工程;根据材
料一“大量的土地被开垦,并被用来种植庄稼”得出垦田面积扩大;根据材料一“明州及十个新县的设置”得出南方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根据材料一“江南部分州县修筑城墙,城区范围不断扩大”得出城区面积的增加;根据材料一“粮食被大量运往北方”得出粮食被大量运往北方;根据材料一“江南的丝绸和金属铸造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得出工商业繁荣,形成地方性优势产业。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棉作、蚕桑逐渐有了压倒稻作的倾向……农家生计的决定性因素”得出棉作、植桑养蚕压倒稻作;根据材料二“农家的经济收益越来越仰赖于不供自己消费的棉花及其纺织品”得出农业商品化趋势明显;根据材料二“市镇上即有商人经纪此事”得出商业资本渗入农业经济;根据材料二“以苏、松地区为例”“市镇上”等得出工商业市镇涌现,市镇经济繁荣;根据材料二“田主虽易而佃农不易”“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得出租佃关系得到发展,土地经营权与所有权呈现分离趋势。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明至清中叶的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得出农业发展和工商业经济繁荣,长途贩运贸易得到发展,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大量高产作物的传入,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结合所学明至清中叶的政治制度等相关知识得出国家统一,水陆交通发展,赋役改革,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放松。
[答案] (1)表现:人口快速增加;农业得到发展;大举兴修水利工程;垦田面积扩大;南方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城区面积的增加;粮食被大量运往北方;工商业繁荣,形成地方性优势产业。(6分,任答三点即可)(2)不同之处:棉作、植桑养蚕压倒稻作;农业商品化趋势明显;商业资本渗入农业经济;工商业市镇涌现,市镇经济繁荣;租佃关系得到发展,土地经营权与所有权呈现分离趋势。(3分,任答三点即可)
原因:农业发展和工商业经济繁荣;国家统一;水陆交通发展;长途贩运贸易得到发展;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赋役改革,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放松;大量高产作物的传入,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5分,答出两点给4分,三点给5分)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第一部分 板块一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备战202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时空定位线索化,主干整合图文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一部分 板块一 阶段四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朝至清朝前期-【备战202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时空定位线索化,主干整合图文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三部分 考前增分一 知识主线(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备战202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清单1,清单2,清单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