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福建省厦门市第十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A4

    福建省厦门市第十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A4第1页
    福建省厦门市第十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A4第2页
    福建省厦门市第十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A4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福建省厦门市第十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A4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第十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A4,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级: 姓名: 座号:
    考生注意:
    全卷分三个部分,共21题;
    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不要写错题号,否则不能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12分)
    (1)《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 ”表现李白对理想的坚定信念。
    (2)《商山早行》诗人把“早”字巧妙地形象化、具体化,又与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人迹板桥霜。
    (3)学习古诗文,我们感受到文人志士的真挚情怀。从“ ,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 ”(《醉翁亭记》)中,我们感受到欧阳修寄情山水的旷达洒脱。(4)《岳阳楼记》中描述“古仁人”的阔大胸襟的句子是: , 。
    (5)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运用比喻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是: , 。
    (6)《月夜忆舍弟》中用色彩的强烈对比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 ,

    (7)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写“ ? ”的景物象征归途渺渺,前路茫茫。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9分)
    中华民族振兴的 甲 是伟大的民族精神。71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一道浴血奋战,赢得胜利。科研工作者kè ① 守科技强国的宗旨,攻坚克难, 乙 ,创造出辉煌成绩。疫情面前,无论是最美的逆行者,还是居家工作学习的人们,大家都各展所能各尽其责,为战“疫”而努力。我们的民族精神,蕴藏于诸子百家、诗词曲赋,闪耀于大好河山、广袤田野,体现于实现和追求梦想的执着前行。历久弥新的伟大民族精神, 丙 。因此,在青少年中开展“弘扬民族精神,hán ② 养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新人”活动极为必要也极为重要。
    (1)为文中空缺处填写上正确的汉字。(2分)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2)选出合适语境的词语,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2分)
    ①甲________(A.不二法门 B.不解之缘)②乙________(A.忘乎所以 B.废寝忘食)
    (3)给丙处填入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是我们自信的底气,还是我们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
    B. 不仅是我们自信的底气,而且是我们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
    C. 不是我们自信的底气,而是我们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
    D. 既然是我们自信的底气,就是我们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
    (4)语段中画波浪线句子有一处语病,请修改后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2分)
    原句:体现于实现和追求梦想的执着前行。
    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名著阅读交流(6分)
    (1)请你补充表格中的内容。(3分)
    (2)女作家赛珍珠将《水浒传》翻译为“All Men Are Brthers(四海之内皆兄弟)”,如果让你从宋江、武松中选一人做你的“兄弟”,你会选择谁?简要阐述。(3分)
    【要求:(1)要有人物的相关事件:(2)要有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
    二、阅读(63分)
    (一)诗歌阅读(6分)
    【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除夜野宿常州城外①【宋】苏轼
    行歌野哭②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释】①当时苏轼奉命往常州、润州一带赈饥,除夕夜宿于常州城外。②野哭:百姓哭于郊外。
    4.下面对这两首诗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是指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
    B.【甲】词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情绪发生转变,词人感悟到,月圆人团圆是自然常理。
    C.【乙】首联写除夕夜远处灯火、疏星渐趋暗淡的情景,营造了除夕夜昏暗冷清的氛围。
    D.【乙】诗“野哭”“病眼”“苦思”“残灯”“孤舟”诸语,冷寂愁郁,令人望而生悲。
    5.【甲】词中,苏轼在中秋夜“无眠”,【乙】诗中,苏轼在除夕夜“不眠”,同是睡不着,两者的原因有何异同,请你简要概括。(3分)
    (二)文言文阅读(16分)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获,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③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④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节选自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注】①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苏辙受牵连被谪为监筠州盐酒税务。后来,苏辙来黄州看望哥哥苏轼,到武昌西山上的九曲亭游玩。②陂(bēi)陁(tuó):起伏不平。③浮图:指佛寺。精舍:僧人住所。④褰(qiān)裳:提起衣裳。
    6.有同学不理解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请你结合相应方法解释一下。(3分)
    7.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B.撷林卉/拾润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C.撷林卉/拾润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D.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8.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3分)
    (2)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3分)
    9.【甲】文中的“太守之乐”与【乙】文中的“子瞻之乐”有何异同?请结合注释①的写作背景和两篇文章的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舌尖上的花香
    郭发仔
    ①友人李教授是同乡,国庆回了老家一趟,带回一堆土特产,分了一些予我,其中就有南瓜花。教授治学严谨,平时不苟言笑,同是农村出身的他提起南瓜花,电话那头喜极之状不断,乐颠颠孩童一般。
    ②曾经,老家吃食南瓜花常见。南瓜易种,往土堆里撒几颗种子,经阳光雨露的喂养,枝枝蔓蔓撒欢似的便爬得到处都是。南瓜花开,喇叭状,花瓣呈五角形,通体都是太阳的金黄色。南瓜花期长,次第开放,一茬又一茬地开。乡人常将花朵摘下,仔细拣择,清水洗净,晾干后抹上薄盐,在太阳下晒干,金黄的底色上有淡淡的盐白,如同冲上沙滩的海星。晒干的南瓜花是乡下农忙或菜荒时救急的一味,油锅烧热,转小火,一朵南瓜花入锅,均匀翻转。待成焦黄,捞出可食。油炸南瓜花入口酥脆,嚼之有花膏余味。
    ③在饥馑年代,南瓜花在乡人的手里,幻化出大自然最美妙的另一面。南瓜花的吃法很多,可清炒,可入汤,每一种吃法都是对自然最崇高的敬畏。南瓜花还是一味廉价的中药。《中华本草》载,南瓜花可解毒消肿,治咳嗽,除湿排痰,外敷可治痈疽。不过,旧时节俭的乡人并不知道南瓜花的药用之效,只承老辈经验,吃在时令。盐渍晒干的南瓜花也是智慧的乡人延续生活最保守的办法,然而,并非人人都会这烦琐的制作工序。田间地头的劳苦也让人无暇顾及这并不起眼的南瓜花,故而常有邻里端了一碗或者小包馈送,言语间多了简朴的欢笑,多了细微的关切。那时吃南瓜花,于大多数人而言,无疑是一顿点到为止的佳肴。时至今日,南瓜花鲜有人吃,只在季节的间隙里独自妖娆,继而一批批悄然落尽。回想起来,李教授的兴奋是有道理的,油炸南瓜花是记忆,是生活,更是人情。
    ④顺应时节,以花入馔,是一种田园雅趣,此俗古已有之。屈子在《离骚》中吟诵“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既表露了人格志向的高洁,也道出了远古时人食花的秘密。《本草纲目》中多有花木之用的记载,吃食鲜花有美容护肤、健脑益智的妙用。明代王象晋在《群芳谱》中介绍,用玉兰花裹面油炸,外层金黄酥脆,内里软嫩白玉,食之清香怡人,箸从心动。
    ⑤古人吃花,多有诗词吟赋,故而不止于口舌滋味,精神的体验更多了一重。这一点,我是后来读《红楼梦》时感悟到的。红楼梦多,花也多。各色人物在贾府大观园中花开花谢,演绎了一场风花雪月的豪华人世。曹公用心,行文处将香花开了菜单,也入了人情味。桂花佐菜,蒋玉菡睹物思人,戏称“花气袭人知骤暖”。怡红院中多玫瑰,宝玉爱其红妆,把寓所装点得闺阁绣房一般,还要袭人调制玫瑰卤子和玫瑰清露作日饮。妙玉清雅,把梅花雪露埋于地下,待用泡茶,可谓将花饮吃出了天地精妙。
    ⑥红楼飞花处处花,以花入馔,其中的精致和认真,不过贾府大厦将倾前的虚幻浪漫。贾府的生活令人神往,现实的粗粝却将每一个人打回了生活的原形。小时村人嘴里味杂,吃南瓜花,也吃芙蓉花。芙蓉入夏抽条,村子前面的水渠两岸,全是芙蓉生发的新枝。芙蓉全盛入秋,金阳之下渐次满树芳华。芙蓉开花时有喷张之势,仿佛一夜之间打开,殷红如脂,凝白似膏,交相辉映,夏的烈火与秋的霜气在枝头吐露,粗陋的村子一时如嫁娶般热闹。不过,芙蓉花开,于乡人而言是一时的精神饱满,日子里更看重的是一日三餐。常有勤勉妇人一篮一篮摘了,洗净后在竹罩上铺开,晾干,上盐,让那当秋的荣光在秋阳里继续酝酿。晒干的芙蓉花纳入瓷钵中,封存。待冬月食紧,取出油炸,干瘦的时令瞬间饱满起来。
    ⑦以花入馔,大自然的馈赠与人类的智慧一拍即合,使味觉与精神一同丰满起来。以花入馔,在文人眼里是一种情调,在乡人日子里是一种烟火,在我的记忆里,则是一种成长过程中的时光花絮。
    (选自《海外文摘文学版》2022年2月,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南瓜易种,南瓜花颜色鲜艳,可食用,可药用,油炸南瓜花入口酥脆,如今却无人在意。
    B.在饥馑年代,南瓜花的吃法很多,可清炒、入汤,每一种吃法都是对自然最崇高的敬畏。
    C.《离骚》《本草纲目》《群芳谱》等作品都有以花入馔的记载,可见这种习俗由来已久。
    D.以花入馔,在文人眼里是一种情调,在乡人日子里是一种烟火,让味觉与精神一同丰满。
    11.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作者分别从哪几个方面叙写了“舌尖上的花香”。(3分)
    12.按要求赏析词句。(6分)
    (1)南瓜花的吃法很多,可清炒,可入汤,每一种吃法都是对自然最崇高的敬畏。(联系上下文,赏析加点词)(3分)
    (2)芙蓉开花时有喷张之势,仿佛一夜之间打开,殷红如脂,凝白似膏,交相辉映,夏的烈火与秋的霜气在枝头吐露,粗陋的村子一时如嫁娶般热闹。(赏析修辞手法)(3分)
    13.开头第一段关于李教授的内容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4分)
    1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的理解。(4分)
    (四)议论文阅读(11分)
    走进“非遗”:文化传承的另一种抵达
    ①近年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传统文化传播频现高潮。看哈利·波特、哆啦A梦,也看孙悟空、水浒英雄长大的一代年轻人,开始主动走向“非遗”,走向传统文化,实现着文化传承的另一种抵达。
    ②“非遗”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盒,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③在各种年轻人聚集的网络平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各种新媒体形式的结合层出叠见。“上戏416女团”凭借京剧唱腔获赞超过2000万;国乐大师方锦龙和虚拟偶像洛天依合作的经典民歌《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实现了破次元合作;北京“面人郎”传承人、95后的郎佳子彧为钟南山、屠呦呦等人制作了生动的面人形象;自得琴社在真人表演的“古画”里奏起《长安十二时辰幻想曲》…… “非遗”相关元素在现代传播介质上丰富多彩的呈现形式,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目光。
    ④根据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人们通过对媒介的使用,来满足自身特定的需求。在当下快速的生活节奏中,需要一种情感归属;在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汇中,更需要一种来自民族记忆深处的文化基底。而“非遗”这种缘自民族记忆深处的文化基底,可以让年轻人找到情感归属。就如同当国人吟诵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自然会想起李白月下举杯的身影;说起童年心中的英雄,孙悟空总会占到浓墨重彩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精湛技艺的不懈追求,对千年烟波历史浮沉的追溯,根本原因在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认同和情感皈依。
    ⑤如今“非遗”的传承与传播,正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古老的传承成为今天的时尚,朴素的匠人成为更多年轻人的偶像,绽放出文化新生的活力。这种活力,不仅来自技艺和记忆的传承,也来自面向年轻人的叙事。“非遗”创造了一条联结“历史”与“当下”的新路径,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⑥每项“非遗”技艺背后,都有其值得传唱的历史文化故事,有其独有的内核气质。就如一幅苏绣,它不仅是自古传承的技法,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精致的一针一线背后,有千百年前人声鼎沸车马如流的街巷,有窗边刺绣少女的美好情思。它像一条线索,能够引出一个历史时期的风貌习俗,一个行业的跌宕起伏,一个家族的兴衰故事,一对有情人的携手终老。“非遗”的每项技艺,不管是宏大叙事,还是细腻情感铺陈,都能激发年轻人心中的共情。
    ⑦基于此基础,年轻人提炼热门话题,进行具有互动体验效果的二次创作。这些创作不仅形态丰富,还能与各种文化产品相结合,和不同消费阶层、文化圈层相融合。“非遗”的传承与创新,由此一步步地浸透到大众日常生活之中。
    ⑧我们通过“非遗”回看历史,也创造当下。而要让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成为“非遗泛传承人”,在如何讲好“非遗”故事上,还需要“非遗”传承者、艺术加工者、技术研发者等各个领域专业人士的持续共同探索。
    (摘自《中国青年报》2021年12月01日,有删改)
    1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新一代年轻人主动走向“非遗”,走向传统文化,这是文化传承的另一种抵达。
    B. 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说明人们是通过使用媒介,来满足自身特定的需求。
    C. 因为不懈追求技艺的精湛和历史的沉浮,“非遗”才具有文化认同和情感皈依。
    D. 年轻人对热门话题的二次创作,让“非遗”的传承与创新逐步浸透到大众生活中。
    16. “非遗”受到年轻人青睐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
    17. 请简要分析第⑥段的论证思路。(4分)
    (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0分)
    材料一:
    教育部正式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将劳动课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从2022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按照新课标,课程共设置十个任务群,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课程安排是渐进式的,随学段晋升,项目难度逐渐增加,逐步提升技能。比如,一、二年级要能择菜洗菜,三、四年级煮鸡蛋煮饺子,五、六年级煎鸡蛋炖汤,初中设计三餐食谱。
    记者调查发现,让中小学生学习劳动技能,社会普遍认同,但对于课该怎么上、怎么让劳动课不流于形式,大家看法不一。
    “养个金鱼家里还能满足,鸡鸭等家禽楼房怎么养”“让孩子学习劳动技能是好事,但能不能在学校完成,别弄回家让家长管还要拍视频”,新课标发布后,很多家长在社交平台留言,表示支持孩子学习掌握劳动技能,但对课该怎么上还有疑问。
    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组组长顾建军认为,项目的选择与确定,课程资源与场所的建设,都提倡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需要建设符合教育要求、安全可靠的劳动园地和场所,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力量,搭建多样化教育平台和实践基地。
    材料二:
    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劳动教育目标框架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等。
    材料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成立“家庭德育状况及改进研究”课题组,在全国城乡做义务教育阶段家长的问卷调研,4000份问卷数据显示,41.4%的父母明确表示自己的孩子不做或几乎不做家务劳动;还有46.7%的父母有时或经常会代替孩子的劳动,其中城市父母(50.1%)要高于农村父母(39.9%)。这些数据说明, 。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22年5月15日)
    18. 根据材料,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劳动课将从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独立出来,正式成为我国中小学生的一门课程。
    B. 劳动课程安排是渐进式的,随学段晋升,项目难度逐渐增加,逐步提升技能。
    C. 根据纲要,无论职业院校还是普通高等学校,必须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
    D. 按照要求,初中学生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活动中的劳动时间应不少于3小时。
    19. 阅读材料三,在横线处写出你的结论。(3分)
    20. 李阿姨是一年级小学生的家长,听说学校将开设劳动课,她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不会炒菜做饭,自己家里空间狭窄不能养鸡养鸭,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合理劝说,消除她的顾虑。(4分)
    三、作文(60分)
    21.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艺术家游本昌在《献给春天的演讲:向前》中分享道,“有娃娃问:‘时间那么长,梦想离我们那么远,怎么做才能抵达终点呢?’其实,人生中最有意思的,不是抵达终点的那一刻,而是你向前的每一步。”
    人生的乐趣,就在这一山又一山之间,是你努力攀登的过程,是你一路上遇到的各种不同的风景。别着急,沉住气。只要勇敢向前,前面的路,一定是繁花盛开!
    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和感悟?请以“向前的每一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②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③书写工整,字数不少于700字;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24-2025学年(上)九年级期中阶段性检测答案解析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级: 姓名: 座号:
    考生注意:
    全卷分三个部分,共21题;
    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不要写错题号,否则不能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12分)
    (1)《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表现李白对理想的坚定信念。
    (2)《商山早行》诗人把“早”字巧妙地形象化、具体化,又与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3)学习古诗文,我们感受到文人志士的真挚情怀。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中,我们感受到欧阳修寄情山水的旷达洒脱。
    (4)《岳阳楼记》中描述“古仁人”的阔大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 , 不以己悲 。
    (5)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运用比喻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是: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6)《月夜忆舍弟》中用色彩的强烈对比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7)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写“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的景物象征归途渺渺,前路茫茫。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9分)
    中华民族振兴的 甲 是伟大的民族精神。71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一道浴血奋战,赢得胜利。科研工作者kè ① 守科技强国的宗旨,攻坚克难, 乙 ,创造出辉煌成绩。疫情面前,无论是最美的逆行者,还是居家工作学习的人们,大家都各展所能各尽其责,为战“疫”而努力。我们的民族精神,蕴藏于诸子百家、诗词曲赋,闪耀于大好河山、广袤田野,体现于实现和追求梦想的执着前行。历久弥新的伟大民族精神, 丙 。因此,在青少年中开展“弘扬民族精神,hán ② 养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新人”活动极为必要也极为重要。
    (1)为文中空缺处填写上正确的汉字。(2分)
    ①_恪__ ②__涵___
    (2)选出合适语境的词语,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2分)
    ①甲___A_____(A.不二法门 B.不解之缘)②乙___ B__(A.忘乎所以 B.废寝忘食)
    (3)给丙处填入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 是我们自信的底气,还是我们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
    B. 不仅是我们自信的底气,而且是我们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
    C. 不是我们自信的底气,而是我们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
    D. 既然是我们自信的底气,就是我们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
    (4)语段中画波浪线句子有一处语病,请修改后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2分)
    原句:体现于实现和追求梦想的执着前行。
    改句:体现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前行。
    3. 名著阅读交流(6分)
    (1)①官逼民反(1分)②侠肝义胆(1分,与“义”有关即可)③粗中有细(1分)
    (2)(3分,性格1分,情节2分,性格写出一个关键词即可,情节要能证明性格。并且这个性格和情节要符合题目的核心要求:适合做兄弟)
    示例一:选择宋江,他为人仗义、扶危济困。情节:凡有人投奔他,无论身份贵贱,他都会好酒好饭款待,临走时又多给路费,从不吝惜钱财。(或者:晁盖等七个好汉智取生辰纲事发,被官府缉拿,幸得宋江事先告知。)
    示例二:选择宋江,他讲信重义、求贤若渴、胸怀宽广。情节:梁山好汉捉得关胜、索超、彭玘等人,宋江都“亲解其缚”,感化他们,使其自愿归顺山寨。
    示例三:选择武松,他有恩必报。情节:在孟州,武松受到施恩的照顾,为报答施恩,武松醉打蒋门神,替施恩夺回了被霸占的快活林的酒肉店。
    示例四:选择武松,他崇尚忠义、敢作敢当。情节:杀了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等人后在墙上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八个字。
    二、阅读(63分)
    (一)诗歌阅读(6分)
    4.B(3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才是常理)
    5.(3分)同:思亲/思乡(思归)的惆怅(1分)
    不同:甲诗有①对人生的感慨:乙诗还有②为百姓的生活担优:③生病的痛苦:④羁旅他乡的孤独;⑤年华易逝的感伤。(任意写2点,1点1分)
    译文:有人边行走边唱歌,有人在野外啼哭,两种声音都令我心中伤悲,远处的灯火夜空的疏星,渐渐地趋向暗淡低微。病眼睡不着并非因着守岁,乡音无人为伴我苦苦地思归。盖着几条被子双脚依旧冰冷,知道冬霜重满是寒气,刚洗过头发觉得轻松,却感知鬓发又已变稀。多谢残灯并不将人嫌弃,孤舟中整夜里许我相伴相依。
    (二)文言文阅读(16分)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获,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③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④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节选自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注】①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苏辙受牵连被谪为监筠州盐酒税务。后来,苏辙来黄州看望哥哥苏轼,到武昌西山上的九曲亭游玩。②陂(bēi)陁(tuó):起伏不平。③浮图:指佛寺。精舍:僧人住所。④褰(qiān)裳:提起衣裳。
    (3分)(1)迁:贬谪,降职(2)拿着,拄着(3)已经
    7.(3分)D
    8.(1)(3分)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用文章记叙这件事的人,是太守。(要点:述、以、者。)
    (2)(3分)只要心中无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姑且把心思寄托在这里(山林间)。(要点:惟、中、寓。)
    9.(4分)同:两个人虽遭贬谪,却能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从中获得快乐和解脱。(1分)
    异: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了自己与宾客游玩,与民众共同宴饮等场景,感受到温馨和睦,可以看出太守之乐是与民同乐(2分,要有分析):子瞻之乐是“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陶醉于山水之间,自得其乐(乐观豁达,以“适意”为乐)。(1分,要有分析)
    译文: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房居住。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同“栎”)树丛中,寂漠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
    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成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事物(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食物)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还会去管哪道菜对人有益,又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10.(3分)A(第③段“时至今日,南瓜花鲜有人吃”)
    11.(3分)①回忆儿时在乡村大家吃南瓜花、芙蓉花的生活化情景;(1分)
    ②古代文人在诗词作品中提及“以花入馔”的“田园雅趣”;(1分)
    ③文学作品《红楼梦》中各色人物在贾府大观园演绎食花的人间情味/精神体验/天地精妙/精致认真
    (1分)
    12(1)(3分)“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既敬重又害怕(畏惧)的态度(1分)。在饥馑年代,南瓜花可以救农忙或菜荒之急(满足生活的需要)(1分),乡人们的多种吃法表达了他们对大自然愤赠的敬重和感激之情。(1分)
    (2)(3分)比喻、夸张(1分,写出一个修辞即可),生动形象地写出芙蓉花的鲜妍美丽、繁茂(两个点都出来给1分),表现芙蓉花开给乡村带来生机和活力,表达了作者对芙蓉花旺盛生命力的喜爱和赞美(1分,两个点写出一个即可)。
    13.(4分)不能删(观点+理由1分),开头第一段写李教授给我带家乡特产中有南瓜花以及他说起南瓜花时与平日不苟言笑的截然不同的兴奋(内容概括1分),表达了老一辈人对南瓜花的珍重与喜爱。(1分)引出下文曾经在家乡吃南瓜花的美好回忆(1分)(加粗的内容写出即可)
    14.(4分)在饥年代、农忙或菜荒时,吃花(南瓜花、芙蓉花)是大自然的馈赠,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1分),而清炒、入汤、油炸等多种食用方法以及邻里赠花等体现了人们的智慧乐观,淳朴善良(1分),丰富了人们的味觉,充满烟火味、人情味;古人以花入馔,是一种田园雅趣/一种情调/不止于口舌滋味,更精致和认真/更注重精神体验(1分);以花入馔也是作者成长的美好记忆,丰盈了作者的精神世界。(1分)所以说,以花入馔,是大自然的馈赠与人类的智慧的结合,丰满了人们的味觉与精神。
    (如果抄文中“以花入馔,在文人眼里是一种情调,在乡人日子里是一种烟火,在我的记忆里,则是一种成长过程中的时光花絮。”可得1分)
    (四)议论文阅读(11分)
    15. C
    16. ①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各种新媒体形式的结合层出叠见(或:“非遗”相关元素在现代传播介质上丰富多彩的呈现);
    ②“非遗”来自民族记忆深处的文化基底,让年轻人找到情感归属;
    ③“非遗”连接历史,关注当下(或:“非遗”创造了一条联结“历史”与“当下”的新路径);
    ④“非遗”独有的内核气质,能激发年轻人心中的共情。
    17. 选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先提出“每项‘非遗’技艺都有其独有的内核气质”的观点,
    再以苏绣为例论述,
    最后得出“‘非遗’的每项技艺能激发年轻人心中的共情”的结论。(意对即可)
    (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0分)
    18. C
    19. 近半数的中国父母忽视孩子对家务劳动的参与。
    20. 示例:李阿姨,请不要担心。劳动课的难度是随学段晋升逐渐增加的,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不需要炒菜做饭,只要会简单的择菜洗菜就好。劳动课的开设会因地制宜,不会要求所有的孩子在家养鸡养鸭,学校如果有条件会提供安全可靠的劳动场所,社会也会予以支持。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辨析。
    C.有误,根据材料二图表内容“可在已有课程中专设劳动教育模块,也可专门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可知,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可在劳动教育模块与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中二选一,并不是必须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材料三“41.4%的父母明确表示自己的孩子不做或几乎不做家务劳动;还有46.7%的父母有时或经常会代替孩子的劳动,其中城市父母(50.1%)要高于农村父母(39.9%)”可知,受调查家庭中近半数孩子不做家务劳动,父母经常代替孩子做家务,由此可知,近半数的中国父母不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忽视孩子对家务劳动的参与。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根据材料一“课程共设置十个任务群,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课程安排是渐进式的,随学段晋升,项目难度逐渐增加,逐步提升技能。比如,一、二年级要能择菜洗菜,三、四年级煮鸡蛋煮饺子,五、六年级煎鸡蛋炖汤,初中设计三餐食谱”可知,劳动是循序渐进的,不会出现年级与活动不符的情况。由“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组组长顾建军认为……搭建多样化教育平台和实践基地”可知,学校和社会会提供必要的帮助。另外,刚要并没有要求所有的孩子在家养鸡养鸭。可据此进行劝说。注意称呼恰当,表达得体。
    示例:李阿姨您好,劳动课的课程安排是渐进式的,随学段晋升,项目难度逐渐增加,逐步提升技能,不会让一年级的学生学习炒菜做饭的;此外学校和社会也会为学生们提供多样化劳动教育平台和实践基地,因此您不必担心自己家里空间狭窄不能养鸡养鸭这些问题。
    三、作文(60分)
    21.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艺术家游本昌在《献给春天的演讲:向前》中分享道,“有娃娃问:‘时间那么长,梦想离我们那么远,怎么做才能抵达终点呢?’其实,人生中最有意思的,不是抵达终点的那一刻,而是你向前的每一步。”
    人生的乐趣,就在这一山又一山之间,是你努力攀登的过程,是你一路上遇到的各种不同的风景。别着急,沉住气。只要勇敢向前,前面的路,一定是繁花盛开!
    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和感悟?请以“向前的每一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②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③书写工整,字数不少于700字;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阅读策略
    内容呈现
    关注主题
    小说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①_________”主题。
    关注人物
    形象
    作者在塑造人物时,非常注意表现他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例如鲁智深和李逵,同是疾恶如仇、② 、脾气火爆的人物形象,但鲁智深③_________、豁达明理;李逵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方法
    加点字
    参考
    解释
    课内迁移法
    子瞻迁于齐安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①______
    词类活用法
    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
    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②______
    成语联想法
    及其既厌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③______

    相关试卷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A4: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湖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A4,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厦门市第十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A4: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第十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A4,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积累与运用,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厦门市第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第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赏华彩篇章】,【承文化之本】,【品经典书籍】,【抒人生感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