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9 说“木叶”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9 说“木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习目标:
一、准确把握文章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
二、理解“木”的艺术特征,增进对诗歌语言暗示性特点的认识。
重点难点:
一、 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二、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 问题探究法
学习用具: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一片冰心在玉壶”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产生怎样的联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落木”是不是说漫天的木头从天而降,滚滚而来呢?当然不是, “落木”指的就是树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落木”有关的一篇文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
二、 学习过程
(一)《说“木叶”》的“说”是什么意思?以前我们学过哪些课文的题目中有“说”字的?
1、《马说》《师说》《捕蛇者说》等等
2、《唐诗综论》
明确:
“说”区别——以前学的是一种文体,名词
今天的是动词,说一说,谈一谈
联系——圈定了话题的议论性文章
(二)自主学习
阅读课文,划出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
1、说明从屈原开始,“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
2、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后又发展到用“落木”。
3、说明2、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后又发展到用“落木”。
4、“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5、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有暗示性)
6、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7、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三)合作探究
1、文段中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有哪些特征?
归纳:
(1)位置
开头句 结尾句 中间句(过渡) „„
(2)标志
概括性 指示性 层次性 „„
(3)语脉
并列 转折 递进 因果 起承转合„„
(以第一段、第二段和课外例子加以补充说明)
2、文章的总体思路
发现问题(1—3)——“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分析问题(4—6)——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总结全文(7)——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
3、第五段中“不落于言筌”是什么意思?引用此语意在说明什么?
明确:
得言外之意,不执著与文字。——例子(论据)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观点
补充: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
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
(四)课堂小结
请用一句话说说你本节课的收获。
温馨提示:
1、从关键语句入手把握议论性文章的内容。
2、欣赏诗歌时注意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征。
三、作业布置
1、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木” 和“树” 在艺术形象上的区别
2、用一个名词来指称你的老师、同学、或者朋友(或者他们的某一特征),让同桌猜猜指的是谁(或者什么特征)?
(例如:青松、美玉、空谷幽兰、“潘江陆海”、“诗鬼”、
香草美人、开心果、绣花枕头、“窦娥”、铁公鸡等等)
四、板书设计
发现问题(1—3)——“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分析问题
(4—6)——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总结全文(7)——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9 说“木叶”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9 说“木叶”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教学参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9 说“木叶”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出示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课文重点段落研读学习,课外延伸拓展,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