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中 语文 人教版 (新课标) 必修五《说“木叶”》学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中 语文 人教版 (新课标)  必修五《说“木叶”》学案第1页
    高中 语文 人教版 (新课标)  必修五《说“木叶”》学案第2页
    高中 语文 人教版 (新课标)  必修五《说“木叶”》学案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9 说“木叶”学案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9 说“木叶”学案及答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整体把握,细部探微,课堂延伸,语言运用,随堂练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整体把握
    1.对于同学们来说,这篇课文读起来并不轻松,需要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请同学们下功夫阅读,概括各部分的内容,把各部分融会贯通,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进而把握文意。
    点读 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至三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四至六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四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第五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第六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第七段是小结。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而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2.文章是如何分析中国古代诗歌中“木”的含义的?试作详细分析。
    点读 这篇文章是从小处着眼的。作者抓住中国古代诗歌中常使用的“木叶”这一特殊意象,全面地分析了中国古代诗歌语言富有的暗示性。由于“木”和“树”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因此,古代诗歌中由此而生出的“木叶”“树叶”“落叶”的意味就不相同了。这不相同首先表现在由于场合不同,表达的情感就不相同,表达的意境就不同。其次是表现的形象不同:“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想起了游子的漂泊。”作者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分析了“木”和“树”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异同:“‘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二、细部探微
    3.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
    点拨 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作诗炼字的因素,再从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涵有落叶的因素后,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地阐述了理论,又易于广大读者接受。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但那势必是另一种行文思路,大概是要摆起架子大讲理论,不大容易写得深入浅出。
    4.“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点拨 (1)“木叶”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这是由“木”的艺术特征决定的:“木”不但暗示着落叶,而且使人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2)作者运用对比、举例的方法。曹植诗中的“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是碧绿柔软的叶子;屈原诗中的“木叶”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二者的颜色、质感、密度、动感均有差别。司空曙诗中的“黄叶”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飘零之意,而且颜色湿黄而非枯黄。“木叶”是风中窸窣飘零的枯叶,属于风而不属于雨,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是典型的清秋性格。
    1.中心主旨
    作者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辨析,从而告诉我们诗歌的语言是具有暗示性的,使我们对古诗词中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
    2.写作特色
    (1)选题小,论理深。
    文章旨在阐释文艺学原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若从纯理论的角度论述,恐怕会写成比较艰深的学术论文。作者没有摆出学者的面孔吓唬读者,而选取了古诗中的木叶形象作为论题,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这样,言近而旨远,深入而浅出。
    (2)深入意境,比较分析。
    文章一个主要的特征是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引领读者一起进入“树叶”与“木叶”的不同意境,品味“木叶”的形象魅力。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模式。先由诗句总结“木叶”出现的场合,再由此深入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由于作者紧扣诗句,并对诗的意境进行想像挖掘,读者也一同进入诗歌鉴赏的境界,学会品味诗歌的内部和外部语言。
    (3)巧妙联想,丰富内涵。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借鉴文中的联想的写作技巧。全文从“木叶”开始,联想到历代诗人笔下的“木”与“叶”,并且对这些诗中所表达的意境进行分析,使人体会到语言的精美和不断的发展与完美,这种精妙的联想使文章内容充实,且富有说服力。
    3.结构图解
    (45分钟 90分)
    一、基础知识(1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
    A.缠绵 寒砧 垂手可得 俗不可奈
    B.桅杆 梦魇 突如奇来 混为一团
    C.窸窣 招徕 飞黄腾达 火烧眉睫
    D.干燥 缄默 捍然不顾 同仇敌忾
    答案 C
    解析 A项垂—唾,奈—耐;B项奇—其,团—谈;D项捍—悍。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1)“木叶”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________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
    (2)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________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________不同起来。
    A.传诵 启示 精炼 显著 B.传诵 启发 洗练 显然
    C.传颂 启示 洗练 显著 D.传颂 启发 精炼 显著
    答案 B
    解析 要结合语境辨析。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近年来,中国新一代电影女导演异军突起,她们的作品不少在国际和国内赢得了声誉。
    B.在这次亚运会中,中国男子田径运动员的表现并不像预期的那样好。在男子径赛中,中国运动员获得了金、银、铜牌各三枚;在田赛中仅获得一枚铜牌,更是差强人意。
    C.今天的主题讨论,各组角度不同,因而侧重各异,如此南辕北辙,怎么能达成协议呢?
    D.在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施工过程中,我们将始终高度重视安全,将以谨慎小心、如临大敌的工作态度,确保安全生产,创造安全工程。
    答案 A
    解析 B项差强人意:意为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与文意不符;C项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不能用于表达双方的意见分歧;D项如临大敌:形容把情况看得很严重,不能表达谨慎小心的态度。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不但“木”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B.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潜在的更为普遍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
    C.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
    D.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的鲜明形象。
    答案 C
    解析 A项应是“‘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B项应是“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D项结尾应为“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
    5.默写。(6分)
    (1)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植《美女篇》)
    (2)九月寒砧催木叶,____________。(沈佺期《古意》)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4)高树多悲风,__________。(曹植《野田黄雀行》)
    答案 (1)柔条纷冉冉 落叶何翩翩 (2)十年征戍忆辽阳
    (3)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4)海水扬其波
    二、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6.分条简述“木”的更为普遍的暗示。(4分)
    答案 (1)暗示疏朗的清秋气息;(2)暗示诗人的情感;(3)暗示人物性格形象。
    7.比较“木叶”“黄叶”“落木”在诗歌形象上的异同,分别写出其特征。(6分)
    木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落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木叶:有清秋的绵密、缠绵,又有干燥感。
    黄叶:满树微黄,有雨的湿润。
    落木:干燥、空阔、失落。
    8.如果屈原在《九歌》中用“落叶”表达湘夫人的性格形象,肯定不如用“木叶”,根据文中所给信息说说理由。(4分)
    答案 “木叶”的秋意缠绵,与湘夫人寂寞、失落的心境正好相应。
    9.试对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的四句诗作一点鉴赏。(不多于100字)(6分)
    答案 (1)“雨中黄叶树”既是比喻又是衬托,借以表现作者年事已高,晚景凄凉的景况。(2)通过凄凉孤苦的处境,反衬外弟来访带来的极大慰藉,从而体现一个“喜”字。
    三、课堂延伸(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10月4日,与往常一样,他吃过晚饭,上床休息了一会儿。晚7时左右,家人发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这位杰出的诗人已经停止了呼吸。
    “他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说。他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他在园子里种了花草,学生们从门口偶尔路过,能看到在那扇油漆有些脱落的大门里,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看着花丛思索,阳光洒在他身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
    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的卡片,且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但是,课后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张鸣说。
    隐居中的林庚,惟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张鸣说。
    在他那间20多年毫无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阳光从东、南、西三面的窗户里洒进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
    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北大毕业生余杰曾撰文回忆读书时他与林庚的一次接触。林庚站在料峭的寒风中迎接他,主动与他握手,说话总带着“歉意的微笑”,告别时走出很远,回头看,他仍“站在门外望着”。
    “他对学生是不设防的,更是宽厚的。”张鸣说。
    林老先生讲究衣着,爱戴围巾,素来整洁。即使披一件夹克,不扣扣子,也能让人觉得“高洁”。
    “他很干净。”张鸣评价说,“这种干净,是由内而外的。”
    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学”和“布衣感”。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
    他的学生袁行霈至今记得先生的一句话:“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在做人上,他是成功的。”钱理群评论,“相比一些在世时被推上高位,被别人供奉的人,林庚的结局是最美的。”
    “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记。”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
    林庚给他的学生留下了这样的笑容:“他抬起头,微微含笑,望着屋宇的东方,目光中有坚毅,有安详,有回忆,有思索,有自足,有憧憬。”
    这样的笑容已经成为历史。2006年10月4日黄昏,林庚由保姆陪伴,又一次来到北京大学未名湖边。很快将是中秋,他有些失望地说:“怎么月亮不圆啊?”
    “快了,后天就是中秋了。”保姆答道。
    “好,到时候我们出来看月亮。”林庚有些高兴地说。这天晚上,他在燕南园62号的家中,永远地离开了。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节)
    10.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说林庚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从全文来看,这些“精神财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答案 ①严谨的治学态度;②对教学和学生的热爱;③宽厚、真诚的处世态度;④淡泊名利的气节;⑤不向权贵低头的骨气。(答出四点即可)
    11.“这种干净,是由内而外的。”请说说这句话的含意。(5分)
    答案 一方面是说林庚先生的外表“干净”,他讲究衣着,爱戴围巾,素来整洁;另一方面是说他内在品质的“干净”,他对学生是不设防的,更是宽厚的,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的骨气。
    12.文章引用了很多人的话,这对表现林庚有何作用?(4分)
    答案 作者没有直接评价林庚先生,而是引用别人的话从侧面烘托林庚,别人的评价是对林庚先生最好的肯定和赞美,大量的事实让林先生的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13.林庚说:“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这句话对你有哪些启示?(6分)
    答案 林庚先生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并落实在了行动上,他的高风亮节着实令人敬佩。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表白,也体现了一个“大丈夫”不奴颜、不媚骨的高洁品质。做人就应该这样堂堂正正。(言之成理即可)
    四、语言运用(12分)
    14.请以“月光如水水如天”为统率句,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想像合理,语言连贯,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不少于80字。(6分)
    答案 船舱外,真个是“月光如水水如天”。但见清冷的月光,如碎银般倾泻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好像已融入了熠熠闪动的江水中;远处,已模糊了水天相接的界线,那幽静的江水好像是天幕的延展,整个世界都融化在无边的迷茫和恬静的月色水光之中。一个多么清凉、寂静的夜晚啊!诗人不禁触景生情,感到寂寞怅惘。
    15.下面有两幅图,左图是山东电视台的台标,对它的创意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山东是黄河的入海口,台标蜿蜒起伏,就像九曲黄河一样,体现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同时台标也是山东首字母“S”的变体;另外在草书中人们也习惯将“山”字写成“S”形,所以台标也可以说是“山”的变体。该标志如同彩带一样传递着山东人民热情好客的精神。
    请你仿照这种形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云南电视台的台标创意。(不少于80字)(6分)
    答案 云南电视台的台标就像一只即将开屏的孔雀,具有浓郁的民族与地域特色,也象征着吉祥与富贵。该标志简练、生动、流畅的笔触具有中国传统书法与绘画的韵味,抽象的造型还有少数民族装饰纹样的神秘感。
    解析 台标是一个电视台的标志,一般来讲,地方性电视台的台标会体现地域特色,展现当地的特点。我们可以观察其外形像什么,这可以结合这个地区标志性的景、物来分析。
    五、随堂练笔(20分)
    16.选取古诗中的一个或几个意象,比如“鸿雁”“愁”“流水”等加以分析,完成一篇作文。
    答案 略。

    相关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9 说“木叶”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9 说“木叶”学案及答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语基落实,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9 说“木叶”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9 说“木叶”学案,共13页。

    高中语文9 说“木叶”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9 说“木叶”导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过程,学习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