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1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11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及答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与难点,知识回顾,相关链接,课内回顾,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知识与技能 :
以说明方法为纲,通过科学视角纵深地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网络检索和合作探究立体地感知中国建筑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蕴藏在中国建筑之中的情怀。
【学习重点与难点】
(一)运用科学视角立体探究中国建筑的特征与文化审美意蕴。
(二)以“文法”为切入点,理解作者蕴藏在中国建筑中的情怀。
【知识回顾】复习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
(一)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的说明方法。
(二)作比较
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三)分类别
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四)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还有联想是一致的。)
(五)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科学的术语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六)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在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一般性的解释。
【相关链接】梁思成的人生轨迹与追求(参考百度百科相关知识)
(一)主要成就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曾受聘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并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1928年,在沈阳东北大学任教,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1946年,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建国后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并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二)早年求学与游历
1924年,和林徽因一起赴美国费城宾州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又赴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史,研究中国古代建筑。
(三)考察保护古建筑
1.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后,梁思成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工作。
2.1932年,梁思成主持了故宫文渊阁的修复工程。同年,著成《清式营造则例》手稿。
3.1937年起,梁思成和林徽因等人先后踏遍中国15省200多个县,测绘和拍摄2000多件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物。
4.1948年平津战役前,梁思成绘制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使北平古迹避免受到炮击,很好的保护了北京的文物和古城墙。
5.1950年初,梁思成与都市计划委员会的陈占祥一起向政府提出了新北京城的规划方案---《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议》。主张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建议在西郊建新北京,保护旧北京城,不在旧城建高层建筑,但建议没有被采纳。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蔓延。梁思成因提倡以传统形式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
(四)主要主张(节选自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因为一切有传统的精神,欧美街心伟大石造的纪念性雕刻物是由希腊而罗马而文艺复兴延续下来的血统,魄力极为雄厚,造诣极高,不是我们一朝一夕所能望其项背的。我们的建筑师在这方面所需要的是参考我们自己艺术藏库中的遗宝。我们应该研究汉阙,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经幢,明清的牌楼,以及零星碑亭,泮池,影 壁,石桥,华表的部署及雕刻,加以聪明的应用。
【课内回顾】与古代建筑相关的课文
1.《阿房宫赋》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滕王阁序》
飞阁流丹,下临无地。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
3.《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4.《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5.《醉翁亭记》: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6. 王勃《滕王阁诗》: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请大家观察一下身边的中国建筑(古代或现代),找出你认为其中最具中国特征的,并将它们的名字写在下面。并尝试使用至少两种说明方法来说明理由。
(二)文章结构梳理
请阅读课文,并找出文章主体部分所使用的核心说明方法。
(三)内容整合
1.阅读课文并概括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第一层级的括号中写明特征分类——参考课后练习一,第二层级概括特征,第三层级具体说明)。
2.在作者眼中,中国建筑是怎样的?请从文中找出一些表明作者态度或情感的简练词语,写在下面:
(四)文本拓展
1. 关于平面布局
(1)(中国建筑)一切组织根据中线以发展,其布置秩序均为左右分立,适于礼仪之庄严场合;公者如朝会大典,私者如婚丧喜庆之属。(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2)简陋到一间两间的民房,繁复到皇帝的三宫六院,……大概可以发现,这其中共同遵守的准则,那就是:清楚的中轴线,对称的秩序,是一个简单的基本空间单元,在量上做无限的扩大与延续的关系。它所强调的,不是每一个个别单元的差异与变化,而是同样一个个别单元在建筑族群中的关系位置,在这里,与其说它强调单栋建筑物个别建筑体的特色,不如说它强调的更是组群间的秩序。(蒋勋《中国建筑哲学之初探》)
(3)那绵延不断的组群性建筑……都在显示着这庄子指引出的时空无限……(中国人)不任性地要求时间与空间静止。相反地,他与时间与空间一起优游……在艺术上便不以静止固定的透视,不以金字塔式的点式集中为造型结构的特色,而强调绵延不绝,强调周而复始的循环,强调每一个个别单元都可发展成无限的特色。(蒋勋《美的沉思》)
2.关于木材结构
(1)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 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2)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我们看到造型的炫耀常常让位于精彩绝伦的空间转换。拆掉了四面无承重作用的隔墙,中国的建筑原来只是一个开敞的亭或廊罢了,它实有的部分使人感觉只是一个暂存的假象,而一切的实有是指向空白。(蒋勋《美的沉思》)
3.关于斗拱:位于柱与梁之间,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百度百科)
(1)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后来的斗拱逐渐变为装饰(后来采用砖墙,出檐变近许多,作用减少),也是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越高贵的建筑斗拱越复杂、繁华。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篮,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2)榫卯结合是抗震的关键。遇有强烈地震时,采用榫卯结合的空间结构虽会“松动”却不致“散架”,消耗地震传来的能量,使整个房屋的地震荷载大为降低。
4.关于屋角翘起
(1)屋顶是中国古建筑的冠冕。很早以来,为防止雨水淋湿版筑墙,屋顶多采用较大出檐。但因出檐过深,妨碍室内采光,所以从汉代起屋檐多做成反曲状。(许树安、郑春苗、王秀芳《中国古建筑的风格与特点》)
(2)我们也可以说,建筑上的反宇、起翘,几乎是和隶书上的波磔一起发展出来的,在那种稳定的水平两端加以微微的上扬,不仅是出于实用的目的,更包容了汉民族独特的审美意愿吧。(蒋勋《美的沉思》)
5. 关于颜色装饰。
盖木构之髹漆为实际必需……其装饰之原则有严格之规定,分化结构,保留素面,以冷色青绿与纯丹作反衬之用。(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段落起止
核心说明方法(一种)
方法说明
3段至13段
14段至17段
18段至19段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导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讲一讲,试一试,想一想,测一测,练一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11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共6页。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11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及答案,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