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二5.2.2 氮及其化合物—氨和铵盐 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二5.2.2 氮及其化合物—氨和铵盐 教案第1页
    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二5.2.2 氮及其化合物—氨和铵盐 教案第2页
    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二5.2.2 氮及其化合物—氨和铵盐 教案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一等奖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一等奖教学设计,共1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后巩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课时 氨和铵盐
    课题: 5.2.2 氨和铵盐
    课时
    1
    授课年级
    高一
    课标要求
    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这些物质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合实例认识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可以探索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认识物质及其转化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价值。
    教材
    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2019版)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氮及氮的固定、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氨和铵盐、硝酸、酸雨及其防治。教材编排思路与上一节相似,首先介绍氮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氮的原子结构知识,应用前一节掌握的研究非金属单质性质的基本思路预测氮的化学性质,渗透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引出自然界中氮循环及氮的固定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之后,根据物质类别研究氮的化合物,包括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硝酸、氨和铵盐的化学性质。以工业合成氨、工业制硝酸的生产原理为载体,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含氮化合物的转化,使学生认识到从一种原料转化成多种产品,路径之一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改变主要元素的化合价,提升“变化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教材设置铵根离子的检验、实验室制取氨的实验活动,让学生根据氨、铵根离子的性质和反应,选择合适的试剂,设计检验或者制取物质的方案,提升其科学探究的能力。最后,教材编入“酸雨及其防治”内容以及“测定雨水的pH”的研究与实践活动,综合运用硫和氮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寻求证据参与社会性议题的讨论,分析硫酸工业、合成氨工业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和对环境的影响,有意识地渗透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本节教学情景素材非常丰富,如:“雷雨发庄稼”;氮的循环与氮的固定;工业合成氨、工业制硫酸(或硝酸);氮肥的生产与合理使用;氯气、氨气等泄漏的处理;酸雨的成因与防治;汽车尾气的处理等。教学内容共安排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为氮气与氮的固定,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第二课时为氨和铵盐,第三课时为硝酸和酸雨及防治。
    本课时为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包括氨和铵盐两部分。氨和铵盐新旧教材没有太大变化,基本内容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铵根离子的检验、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时应强化两个实验:氨的喷泉实验和铵盐与碱溶液的反应。其中铵盐与碱溶液的反应可用于铵根离子的检验,也涉及氨气的检验方法。教材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利用简易实验装置介绍了氨气的实验室制备,教学时要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出原理、知道验满、尾气处理的方法等。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从氨、铵盐的类别及氮元素价态的角度,了解氨与水、酸或氧气的反应,知道氨的催化氧化反应是工业上制取硝酸的基础,知道铵盐是重要的氮肥。
    2.通过对铵盐性质的学习,了解氨的实验室制取原理、装置、收集、检验等,知道铵盐(NHeq \\al(+,4))的检验方法,培养学以致用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氨和铵盐的性质、氨的制备和铵根离子的检验
    难点:氨的实验室制取实验设计
    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铵盐(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加强能从不同视角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基于氨的喷泉实验,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形成产生喷泉的原理、条件认知模型;基于氨及铵盐的性质,形成氨与酸、氧气等反应及铵盐的不稳定性规律的认知模型。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对喷泉实验原理、实验室制备氨气的探讨,认识实验室制备氨的多种方法及原理,理解喷泉实验原理及条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体会性质决定用途的核心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初步具备氮气、氨、氮的氧化物、硝酸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知识,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实验探究、实验操作能力,但对氨的实验室制法及氨和铵盐(铵根离子)的性质比较陌生,在根据信息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制备、提纯、收集、检验氨等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情景导入
    化学史情境
    【回顾1】从元素化合价角度分析氮元素常见氧化物有哪些?
    【学生】氮有多种价态的氧化物,氮元素从+1→+5价都有对应的氧化物,如N2O、NO、N2O3、NO2(或N2O4)、N2O5,其中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N2O3、N2O5。
    【回顾2】解答氮的氧化物(NO、NO2)溶于水的计算问题应明确原理是什么?
    【学生】无论是单一气体(NO2),还是NO、NO2、O2中的两者或三者的混合气体,反应的实质是3NO2+H2O===2HNO3+NO,2NO+O2===2NO2,故若有气体剩余只能是NO或O2,不能是NO2。
    【教师】评价、肯定。
    【预习1】氨(NH3)的主要性质特点及规律是什么?
    【学生1】氨气是一种比空气密度 小 、 极易 溶于水的、有 刺激性 气味的有毒气体。
    【学生2】NH3是中学化学中唯一的碱性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可在推断题中作为解题突破口。
    【学生3】氨水呈碱性,NH3·H2O属于一元弱碱,计算氨水的浓度时,溶质按NH3进行计算。
    【学生4】氨可与多种物质反应。如:NH3+H2O ==NH3·H2O、2NH3+H2SO4 == (NH4)2SO4 、氨气与氧气 4NH3+5O24NO+6H2O 。
    【预习2】氨的实验室制法原理、干燥及验满方法分别是什么?
    【学生1】反应原理:2NH4Cl+Ca(OH)2eq \(====,\s\up6(Δ))2NH3↑+CaCl2+2H2O
    【学生2】干燥方法:不能用浓硫酸和无水氯化钙(NH3能被浓硫酸和无水氯化钙吸收)干燥NH3,可用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NH3具有碱性,不与碱石灰反应)干燥NH3。
    【学生3】验满方法: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变蓝色(氨水显碱性)或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置于试管口,有白烟产生(氨气遇挥发性酸反应生成固体铵盐小颗粒)
    【导入】合成氨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地球上因粮食不足而导致的饥饿问题,是化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巨大贡献。(见PPT视频NH3—“天使与恶魔的化身”)
    回顾旧知,预习新知,创设化学史情境,强化学生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
    环节二、
    氧氨
    活动一、氨的物理性质
    【过渡】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工业上可用于制氮肥、铵盐、硝酸及纯碱的原料,还可以用于有机合成等。
    【问题1】阅读教材P13页相关内容,观察氨或浓氨水样品,并打开闻其气味,回答氨具有哪些重要的物理性质,并填写下表内容。
    【教师】投影表格,引导分析。
    【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内容:
    颜色
    气味
    密度
    溶解性
    沸点
    无色
    刺激性气味
    0.771 g/L,比空气的密度小
    极易溶于水,1体积水能溶解700体积NH3
    -33.5 ℃易液化(做制冷剂)
    【教师】评价、补充:氨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中压中温制冷剂。氨作为制冷剂,是利用了氨气易液化变为液体,且液氨变为气体时会吸收大量的热。缺点是有刺激性气味、有毒、可以燃烧和爆炸。
    【问题2】实验探究:观察教材P13页【实验5-6】:在干燥的圆底烧瓶中充满氨气,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含酚酞)的烧杯中,轻轻挤压滴管的胶头,使少量水进入烧瓶,装置如图。观察有何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演示实验:打开止水夹,挤压滴管的胶头。如下图
    【学生】观察回答实验现象:烧杯中的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烧瓶内液体呈红色。
    【教师】追问:根据实验可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上述实验说明氨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
    【问题3】问题探究:(1)该喷泉实验中,引发喷泉的实验操作是什么?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引发喷泉的实验操作是打开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的胶头。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装置气密性良好;圆底烧瓶要干燥;装置内气体的纯度要高。
    【教师】问题探究:(2)形成喷泉的原理及条件是什么?请举例什么?
    【学生1】喷泉产生的本质原因是烧瓶内外形成压强差,由于烧瓶内气体的压强小于烧瓶外的压强,所以液体会被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
    【教师】评价、追问:产生气压差的方法有以下两类情况:
    【学生1】减小烧瓶内气压:容器内气体极易溶于水或容器内气体易与溶液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
    【教师】引导分析、板书或投影:
    eq \x(\a\al(气体与水或其,他液体接触))―→eq \x(\a\al(气体溶解或发,生化学反应))―→eq \x(\a\al(容器内压,强减小))―→eq \x(\a\al(外部液体进入,形成喷泉))
    【学生2】还可以增大烧瓶外压强。
    【教师】设问:欲产生喷泉常见气体与吸收剂的组合有哪些?
    【学生】讨论交流、填写表格:
    气体
    HCl
    NH3
    CO2、Cl2、H2S、SO2
    NO2+O2
    吸收剂
    水或NaOH溶液
    水或盐酸
    NaOH溶液

    【教师】评价、投影强调:常见喷泉实验装置:
    【教师】追问:请说出上述实验装置产生喷泉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1】图甲装置形成“喷泉”是因为烧瓶内气体极易溶于烧杯和胶头滴管中的液体,使烧瓶内的压强减小而产生压强差,烧杯中的液体被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
    【学生2】图乙装置形成“喷泉”可采用使烧瓶受热的方法,瓶内气体膨胀,打开止水夹,止水夹下部导管中的空气受热排出,烧瓶内的气体与液体接触而溶解,使烧瓶内压强减小形成压强差而形成“喷泉”。
    【学生3】图丙装置中锥形瓶内的物质反应产生气体或锥形瓶中液体受热挥发出气体(如浓盐酸、浓氨水、酒精等),使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增大而产生压强差,将液体从锥形瓶中压入烧瓶中形成“喷泉”。如喷雾器、人造喷泉、火山喷发等均是此原理。
    【教师】评价、补充。
    【对应训练1】右图是实验室进行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的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
    B.进入烧瓶中的液体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氨水呈碱性
    C.氨水很稳定,将烧瓶内的红色溶液加热颜色不会发生变化
    D.形成“喷泉”的主要原因是氨气溶于水后,烧瓶内的气压
    小于大气压
    【答案】C
    【解析】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当少量水进入盛有氨气的烧瓶会使烧瓶内压强迅速减小且小于大气压,使滴有酚酞的水喷入烧瓶形成喷泉,A项、D项正确;由于氨水有弱碱性,从而使酚酞由无色变为红色,B项正确;氨水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放出氨气,从而使碱性减弱,故滴有酚酞呈红色的氨水受热后红色变浅或褪去,C项错误。
    【对应训练2】有关氨气的实验较多,下面对这些实验原理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氨气极易溶于水,可以用来做喷泉实验
    B.氨气的还原性可以解释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实验
    C.NH3·H2O不稳定,实验室可用NH4Cl和石灰水制取氨气
    D.NH3液化时放出大量的热,因而,不能用氨作制冷剂
    【答案】A
    【解析】NH3与HCl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B项错误;因NH3易溶于水,实验室制NH3用NH4Cl固体和熟石灰加热,C项错误;液氨汽化时,吸收大量热,可用液氨作制冷剂,D项错误。
    初步了解氨的物理性质,为后续学习喷泉实验做铺垫。
    通过典实验探究氨的溶解性,培养科学探究于创新意识的化学核心素养。
    通过实验探究,深度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形成条件、装置特点及实验方案设计,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核心素养。
    检测与评价,发现问题,调控课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活动二、氨的化学性质
    【过渡】通过上面学习我们知道,氨极易溶于水,氨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叫氨水,下面我们来进一步探究氨水的性质。
    【问题1】讨论:【实验5-6】中,打开止水夹,挤压滴管的胶头,烧杯中的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后,烧瓶内液体为什么呈红色?你知道液氨和氨水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1】氨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大约可溶解700体积氨。
    【教师】评价、强调并板书:NH3的空间结构为三角锥形()。
    【学生2】氨溶于水并与水反应反应:NH3+H2ONH3·H2ONHeq \\al(+,4)+OH-。因此,氨的水溶液(俗称氨水)显弱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或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教师】评价、追问:液氨与氨水的有何区别?
    【学生】讨论交流、完成表格内容:
    液氨
    氨水
    物质成分
    纯净物(非电解质)
    混合物(NH3·H2O为弱电解质)
    粒子种类
    NH3分子
    NH3、NH3·H2O、H2O、NHeq \\al(+,4)、OH-、H+
    主要性质
    不具有碱性
    具有碱的通性
    存在条件
    常温常压下不能存在
    在常温常压下可存在
    【教师】评价、强调:①NH3是中学化学中唯一的碱性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可在推断题中作为解题突破口。
    【教师】强调:氨水呈碱性,NH3·H2O属于一元弱碱,计算氨水的浓度时,溶质按NH3进行计算。
    【问题2】观察教材P14页图5-12(或观察视频实验),将分别蘸有浓氨水、浓盐酸的两支玻璃棒渐渐靠近,观察现象,分析原因是什么?
    【学生1】观察、交流实验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
    【教师】追问:请分析其中的原因是上面?
    【学生】因为浓氨水挥发产生的氨与浓盐酸挥发产生的氯化氢在空气中相遇迅速反应生成氯化铵晶体小颗粒。
    【教师】评价、强调并板书:反应原理:NH3·H2Oeq \(====,\s\up6(Δ))NH3↑+H2O,NH3+HCl===NH4Cl。氨与酸反应的实质是NH3与H+结合形成NHeq \\al(+,4)。
    【教师】追问:可用浓硝酸、浓硫酸代替浓盐酸吗?
    【学生1】浓硝酸、浓盐酸等挥发性酸遇氨会产生白烟,利用这点可以检验浓氨水或氨的存在。
    【学生2】硫酸、磷酸等难挥发性酸虽能与氨反应生成铵盐,但不会产生白烟。
    【教师】评价、强调:氨易跟酸反应生成盐,故不能用浓硫酸来干燥氨。
    【问题3】阅读教材P14页相关内容,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从元素化合价视角分析NH3还可能具有哪些的化学性质?并举例说明。
    【学生1】NH3分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在化学反应中氮元素化合价可能的变化是只能升高,不能降低,因此氨具有还原性。
    【学生2】氨与氧气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NO的化学方程式:4NH3+5O2eq \(=====,\s\up11(催化剂),\s\d4(△))4NO+6H2O。氧化剂为O2,还原剂为NH3。
    【教师】评价、追问:生产氯气的化工厂常用浓氨水来检测生产设备和管道是否漏气,如有白烟产生,则说明已发生漏气,请分析其种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板书:化学方程式为:2NH3+3Cl2==N2+6HCl、NH3+HCl===NH4Cl。
    【教师】评价、强调:氨除催化氧化外,氨的还原性还体现在与CuO、NOx的反应中。
    【对应训练1】关于氨的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氨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B.氨具有还原性,可以被氧化为
    C.液氨可用来作制冷剂
    D.氨遇氯化氢气体产生白烟
    【答案】A
    【解析】A.氨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为氨水显碱性,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A错误;B.NH3中N的化合价为-3价,NO中N的化合价为+2价,氨具有还原性,可以被氧化为NO,B正确;C.液氨的沸点很低,液氨蒸发吸收大量的热,可用来作制冷剂,C正确;D.氨遇氯化氢气体产生白烟,白烟为氯化铵固体,D正确;故选A。
    【对应训练2】如图所示是NH3的两个性质实验,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个实验均表现了NH3易溶于水
    B.两个实验均表现了NH3易挥发
    C.两个实验均表现了NH3是碱性气体
    D.两个实验均表现了NH3是还原性气体
    【答案】C
    【解析】A. 实验一体现了NH3易溶于水和氨气的水溶液呈碱性,实验二体现了氨气的挥发性而没有体现氨气易溶于水的性质,故A错误;B. 实验一体现了NH3易溶于水,没有体现氨气的挥发性,故B错误;C. 实验一证明氨气极易溶于水,溶于水形成一水合氨弱碱溶液,滴加酚酞的溶液变红色,证明氨气是碱性气体;实验二证明浓氨水易挥发,氨气遇到氯化氢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铵,证明氨气是碱性气体,所以两个实验均表现了NH3是碱性气体,故C正确;D. 两个实验中都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没有体现氨气的还原性,故D错误;答案选C。
    通过对氨溶于水的原理分析,认识氨水的弱碱性、氨水的成分等性质。
    通过实验探究,强化氨为碱性气体,巩固硫酸的难挥发性,认识浓硝酸的挥发性,磷酸为高沸点酸等知识。
    检测与评价,发现问题,调控课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环节三、
    铵盐

    活活动一、铵盐的性质
    【过渡】由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统称铵盐,铵盐是农业上常用的氮肥。
    【问题1】演示教材P14页【实验5-7】:向盛有少量NH4CI溶液、NH4NO3溶液和(NH4)2SO4溶液的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注意通风),用镊子夹住一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观察有何现象?
    【教师】演示实验,引导观察。
    【学生1】交流实验现象:红色石蕊试纸变红,说明反应中有碱性气体产生。
    【学生2】板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H4Cl+NaOHeq \(====,\s\up6(Δ))NH3↑+H2O+NaCl、NH4NO3+ NaOH===NaNO3+H2O+NH3↑、2NaOH+(NH4)2SO4 === Na2SO4+2H2O+2NH3↑。
    离子反应方程式均为:NH4++OH-eq \(====,\s\up6(Δ))NH3↑+H2O。
    【教师】评价、追问:铵盐与碱溶液反应均放出氨气吗?
    【学生】是的,因此,在实验室中,常利用铵盐与强碱加热反应产生氨这一性质来检验铵根离子的存在和制取氨。
    【教师】评价、强调:NH4++OH-eq \(====,\s\up6(Δ))NH3↑+H2O(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也可取少许样品于试管中,放入碱后加热,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试管口,若有白烟产生,则证明样品中含有NHeq \\al(+,4)。
    【问题2】阅读教材P14页相关内容,观察铵盐样品,并在试管中加热少量氯化铵固体,观察有何现象?回答铵盐还具有哪些重要性质?
    【学生1】农业上常用的铵态氮肥,绝大多数易溶于水。如NH4HCO3、(NH4)2SO4、NH4NO3等都属于铵盐,它们都是易溶于水的白色晶体。
    【学生2】加热少量氯化铵固体,观察到的现象是氯化铵白色固体消失,在试管上方重新凝成白色固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H4Cleq \(====,\s\up6(Δ))NH3↑+HCl↑,NH3+HCl===NH4Cl。
    =======
    高温或猛烈撞击
    【教师】评价、强调:常铵盐加热分解成氨气和对应的酸,但并不是所有的铵盐受热分解都生成氨气:2NH4NO3 N2↑+O2↑+4H2O。
    【对应训练1】关于铵盐的叙述:①绝大多数铵盐易溶于水;②铵盐中氮元素均为-3价;③铵盐受热易分解;④铵盐都只能跟碱反应,不能跟酸反应;⑤铵态氮肥不宜跟碱性物质如草木灰混合施用。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①绝大数铵盐易溶于水,故①正确;②铵盐中氮元素不一定都是-3价,如NH4NO3,氮元素化合价为-3、+5价,故②错误;③铵盐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故③正确;④铵盐都能与碱反应,部分铵盐也能与酸反应,如NH4HCO3、(NH4)2CO3等弱酸铵盐,故④错误;⑤铵态氮肥不能与草木灰混合使用,发生双水解反应,造成N元素的损失,故⑤正确;综上所述,①③⑤正确,即选项C正确;答案为C。
    【对应训练2】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氯化铵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可用升华法分离
    B.将少量硫酸铵和熟石灰混合在研钵中进行研磨,可以闻到刺激性气味
    C.检验某白色固体是铵盐的方法是: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用湿润蓝色石蕊试纸在试管口检验,观察试纸是否变红
    D.所有铵盐都易溶于水,铵盐中的氮元素均为-3价
    【答案】B
    【解析】A项,氯化铵受热分解为氨气和氯化氢,但是氯化钠受热不分解,NH4Cl和NaCl的固体混合物可用加热法分离,不是升华法,错误;B项,硫酸铵属于铵态氮肥,与熟石灰在研钵中研磨,闻到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正确;C项,将白色固体放入试管加热,应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湿润红色石蕊试纸会变蓝色,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氨气,证明该盐中含有铵根离子,错误;D项,铵盐都易溶于水,但铵盐中的氮元素不一定均为-3价,如NH4NO3中N元素为-3、+5价,错误。
    拓展学生知识点面,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 发展的重大贡献。
    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培养尊重事实和证据,敢于质疑和 批判的创新精神。
    检测与评价,发现问题,调控课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活活动二、氨的实验室制法
    【过渡】根据铵盐及氨的性质,下面我们来学习实验室如何制备氨气。
    【问题1】讨论交流:结合教材P15页“思考与讨论”栏目,思考实验室如何制备NH3?填写表格内容,并注明其原因。
    【教师】投影表格、引导分析。
    【学生】讨论交流、填写表格内容:
    制备原理
    固+固eq \(——→,\s\up7(△))气:2NH4Cl+Ca(OH)2eq \(====,\s\up6(Δ))2NH3↑+CaCl2+2H2O
    制备
    装置
    净化
    装置
    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NH3具有碱性,不与碱石灰反应)
    不用浓硫酸和无水氯化钙(NH3能被浓硫酸和无水氯化钙吸收)
    收集
    装置
    向下排空气法(NH3的密度远小于空气,且常温下不与空气成分反应)
    不采用排水法(NH3极易溶于水)
    验满
    方法
    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变蓝色(氨水显碱性)
    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置于试管口,有白烟产生(氨气遇挥发性酸反应生成固体铵盐小颗粒)
    尾气
    处理
    试管口放一团用水或稀硫酸浸湿的棉花球(NH3极易溶于水,与酸反应)
    【教师】评价、设问:实验装置中棉花的作用是什么?能用NaOH代替Ca(OH)2吗?
    【学生1】实验中棉花的作用是防止NH3与空气对流,提高NH3的纯度和收集速度,浸湿后可吸收多余的NH3防止污染空气。
    【学生2】实验室一般用氯化铵或硫酸铵与Ca(OH)2反应制取氨,不能用NaOH代替Ca(OH)2,因为NaOH其易潮解,成本高。
    【教师】评价、肯定。
    【问题2】探究:(1)根据下面甲、乙两个实验装置,你认为实验室制备氨还有哪些方法?
    【学生1】①加热浓氨水制氨,利用NH3·H2Oeq \(====,\s\up6(Δ))H2O+NH3↑。其装置如图甲所示。
    【学生2】浓氨水与生石灰:利用生石灰和水反应减少水的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促使NH3·H2O分解,使NH3逸出。化学方程式:NH3·H2O+CaO===NH3↑+Ca(OH)2。其装置如图乙所示。
    【学生3】浓氨水和固体NaOH:利用NaOH的吸水性和溶于水放热的性质,使NH3逸出。
    【教师】评价、补充。
    【问题】(2)实验中选择氨的干燥剂原则是什么?实验中氨不能直接排入空气中,如何进行尾气处理?
    【学生1】讨论交流:通常用碱石灰干燥氨气,不能用五氧化二磷、浓硫酸和无水氯化钙干燥。
    【学生2】讨论交流:多余的氨要吸收掉(可在导管口放一团用水或稀硫酸浸湿的棉花球)以避免污染空气。在尾气吸收时要防止倒吸,常采用的装置有:
    【教师】评价、补充。
    【对应训练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有铵盐受热均可以分解,产物均有NH3
    B.所有铵盐都易溶于水,所有铵盐中的N均呈-3价
    C.NH4Cl溶液中加入NaOH浓溶液共热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eq \\al(+,4)+OH-eq \(====,\s\up6(Δ))NH3↑+H2O
    D.NH4Cl和NaCl的固体混合物可用升华法分离
    【答案】C
    【解析】A项,有的铵盐受热分解产生氨(如NH4Cl),有的铵盐受热分解不产生氨(如硝酸铵);D项,可用加热法分离NH4Cl和某些固体(不分解、不升华的固体)的混合物,但其过程为先受热分解,再降温化合,而不是升华。
    【对应训练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如图装置可制取
    B.将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图中a处,可观察到试纸变蓝
    C.图中收集完后,取下试管,在导管口b处堵上浸有稀硫酸的棉花可防止污染空气
    D.进行图所示实验时,可观察到液体迅速充满试管并变为红色,说明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显碱性
    【答案】B
    【解析】A.利用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反应制备氨气,反应为固体与固体在加热条件下制备气体,可以用利用图1装置制备,故A正确;B.氨气不能使将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故B错误;C.稀硫酸可以吸收氨气生成硫酸铵,防止气体氨气污染空气,故C正确;D.氨气溶于滴有酚酞的水中,可观察到液体迅速充满试管并变为红色,说明气体氨气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显碱性,故D正确,故选:B。
    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氨的实验室制法、净化、收集及尾气处理等常用方法及原料的选取。
    通过多种方法制取氨气的讨论,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的化学核心素养。
    检测与评价,发现问题,调控课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环节四、课后巩固
    作业设计
    1.(易)教材作业:P18-19页练习1、2、3、4
    2.(易)下列关于氨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NH3转化为NH4NO3属于氮的固定
    B.氨水能导电,所以NH3是电解质
    C.蘸有浓盐酸、浓硫酸的玻璃棒分别与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相互靠近,都有白烟
    D.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答案】D
    【解析】A.氮的固定是指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的过程,故A错误;B.氨水导电是因为氨气和水反应生成的氨水能电离出阴阳离子,而NH3本身不能电离,故NH3不是电解质,故B错误;C.因为浓硫酸无挥发性,故蘸有浓硫酸的玻璃棒与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没有白烟产生,故C错误;D.氨气溶于水显碱性,故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故D正确;故选D。
    3.(易)喷泉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应用下列各组气体—溶液,能出现喷泉现象的是( )
    选项
    气体
    溶液
    装置
    A
    H2S
    稀盐酸
    B
    HCl
    稀氨水
    C
    NO
    稀H2SO4
    D
    CO2
    饱和NaHCO3溶液
    【答案】B
    【解析】H2S与稀盐酸、NO与稀H2SO4、CO2与饱和NaHCO3溶液均不反应,不能形成喷泉,A、C、D错误。
    4.(中)下列由相关实验现象所推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NH3遇到浓盐酸产生白烟NH4Cl,该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B.向溶液中滴加HCl酸化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有SO
    C.NH4Cl受热能分解生成NH3,可以用加热NH4Cl的方法实验室制氨气
    D.NH3通入水中,水溶液可以导电,NH3为电解质
    【答案】A
    【解析】A.NH3遇到浓盐酸产生白烟NH4Cl,该反应没有元素化合价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A正确;B.向溶液中滴加HCl酸化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也可能是氯化银沉淀,或者是酸性条件下亚硫酸根被硝酸根氧化生成硫酸根而形成硫酸钡沉淀,不能说明该溶液中一定有SO42-,B错误;C.NH4Cl受热能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在管口遇冷很快又化合生成氯化铵,不适宜于实验室制氨气,C错误;D.NH3通入水中,和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电离出铵根离子和氢氧根,故水溶液可以导电,而NH3为非电解质,D错误;故选A。
    5.(中)下列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均正确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
    A.检验某溶液中含K+
    用铂丝蘸取某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到火焰呈紫色
    B.检验加碘盐中的碘元素
    取少量加碘盐于试管中,加水溶解,滴加几滴淀粉溶液,溶液变蓝
    C.检验钠与水反应生成碱性物质
    向一只盛有水的小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投入一小块金属钠,溶液变红
    D.检验某溶液中含NHeq \\al(+,4)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NaOH溶液,加热试管,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试纸变红
    【答案】C
    【解析】A.钾的焰色反应需要通过蓝色的钴玻璃才可以看到火焰呈紫色,A错误;B.检验加碘盐中的碘元素是以KIO3的形式存在,不能使淀粉溶液变蓝,故通过滴加数滴淀粉溶液到加碘盐溶液中不能检验出,B错误;C.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遇酚酞变红色,C正确;D.检验NHeq \\al(+,4)应该选用红色石蕊试纸,向溶液中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加热,若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红,则证明含有NHeq \\al(+,4),D错误;故选C。
    6.(中)实验室用下图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去)制备NH3,并研究其性质。其中,a、b为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下列关于NH3性质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装置乙中,b先变蓝,a后变蓝 B.装置丙中,产生大量白烟
    C.装置丁中,试剂可以是水 D.装置丁具有防止倒吸的作用
    【答案】A
    【解析】A.由于NH3的密度比空气的小,故装置乙中,a先变蓝,b后变蓝甚至不变蓝,A错误;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NH3+HCl=NH4Cl,产生NH4Cl小颗粒,即装置丙中,产生大量白烟,B正确;C.NH3极易溶于水,可以用水来吸收多余的NH3,装置丁中,试剂可以是水,C正确;D.装置丁中的干燥管能够起到防止倒吸的作用,D正确;故答案为:A。
    7.(难)氨催化氧化法是工业生产中制取硝酸的主要途径,某同学用该原理在实验室探究硝酸的制备和性质,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装置中的固体可以是NaOH或CaO
    B.乙装置中的干燥剂可以是碱石灰
    C.丙中发生的反应是4NH3+5O2eq \(=====,\s\up11(催化剂),\s\d4(△))4NO+6H2O
    D.若戊中观察到紫色溶液变红,则说明已制得HNO3
    【答案】A
    【解析】甲装置需要提供氨气和氧气,如果甲装置中的固体是NaOH或CaO ,只能提供氨气,不能提供氧气,X应为过氧化钠等,故A错误;戊中观察到紫色溶液变红,说明生成了酸性物质,可以说明一氧化氮、氧气与水反应生成了硝酸,故D正确。
    8.(中)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列图示装置探究氨气的性质。

    (1)①中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氨水溶液_______性,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向②中滴入浓盐酸,现象为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3)将灼热的铂丝伸入③中锥形瓶,可观察到铂丝保持红热,有红棕色气体及少量白烟生成。该过程会同时发生多个反应,写出NH3和O2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为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锥形瓶中出现白烟,该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瓶中红棕色气体为__________(填化学式)。
    【答案】(1) 碱 NH3+H2O NH3·H2O,NH3·H2O NH4++OH-
    (2) 产生白烟 NH3+HCl=NH4Cl
    (3) 4NH3+5O24NO+6H2O 放热 NH4NO3 NO2
    【解析】(1)①中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碱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说明氨水溶液碱性,化学方程式为NH3+H2ONH3·H2O,NH3·H2ONH4++OH-;故答案为:碱;NH3+H2ONH3·H2O,NH3·H2ONH4++OH-。
    (2)向②中滴入浓盐酸,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此反应的现象为产生白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HCl=NH4Cl;故答案为:产生白烟;NH3+HCl=NH4Cl。
    (3)根据题意NH3和O2催化氧化生成NO和H2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NH3+5O24NO+6H2O,可观察到铂丝保持红热,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锥形瓶中出现白烟,说明生成的硝酸和氨气反应生成了硝酸铵,因此该物质的化学式为NH4NO3,瓶中红棕色气体为NO2;故答案为:4NH3+5O24NO+6H2O;放热;NH4NO3;NO2。
    及时巩固、消化所学,促进理解和掌握必备知识,评价教学效果,为后期优化教学方案提供依据,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关键能力。
    课堂总结
    板书
    设计
    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
    第二课时 氨和铵盐
    一、氨
    1、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比空气轻,极易溶于水,易液化。
    喷泉实验:红色喷泉,说明氨极易溶于水,水溶液显碱性。
    2、化学性质:NH3+H2ONH3·H2ONHeq \\al(+,4)+OH-
    NH3+HCl===NH4Cl、2NH3+H2SO4===(NH4)2SO4
    4NH3+5O2eq \(=====,\s\up11(催化剂),\s\d4(△))4NO+6H2O
    二、铵盐
    1、铵盐的性质
    物理性质:铵盐是农业上常用的化肥,绝大多数易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受热易分解:NH4Cleq \(====,\s\up6(Δ))NH3↑+HCl↑
    (2)与碱加热生成氨气:NH4Cl+NaOHeq \(====,\s\up6(Δ))NH3↑+H2O+NaCl
    铵根离子的检验:NH4++OH-eq \(====,\s\up6(Δ))NH3↑+H2O(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
    2、氨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2NH4Cl+Ca(OH)2eq \(====,\s\up6(Δ))2NH3↑+CaCl2+2H2O
    收集:向下排空气法
    验满: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或蘸浓盐酸的玻璃棒
    干燥:碱石灰或生石灰
    吸收:用浸湿的棉花团
    教学
    反思
    本课时的碱性重点是氨和铵盐的性质、氨的制备和铵根离子的检验等知识,教学从氨的合成史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认识氨的性质,通过喷泉实验强化氨记忆溶于水的性质,再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氨溶于水显碱性原理,得出氨水的成分。通过观察、闻气味等学生活动,引出铵盐的不稳定性,再通过实验探究学习铵盐与碱反应方出氨气。在学习了铵盐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氨的实验室制法等,同时启发学生从内外因关系出发。设计制氨的不同方法,可使学生的思维向灵活性、敏捷性和多样性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思维清晰,逻辑性强,过渡自然。教学能透过现象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学生参与度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关教案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优质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优质教案及反思,共1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硝酸,课后巩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版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教案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十三讲氮及其氧化物氨和铵盐考点二氨和铵盐: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教案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十三讲氮及其氧化物氨和铵盐考点二氨和铵盐,共3页。

    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教案及反思,文件包含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二52氮及其化合物第三课时教案doc、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二52氮及其化合物第二课时教案doc、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二52氮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教案docx等3份教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教案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