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 单元解读课件

    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 单元解读课件第1页
    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 单元解读课件第2页
    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 单元解读课件第3页
    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 单元解读课件第4页
    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 单元解读课件第5页
    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 单元解读课件第6页
    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 单元解读课件第7页
    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 单元解读课件第8页
    还剩4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 单元解读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 单元解读课件,共54页。
    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目录第一部分课标要求、教材解读【课标解读】 1.能辨识常见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碳骨架和官能团能概括常见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类型。能描述甲烷、乙烯、乙炔的分子结构特征,并能搭建甲烷和乙烷的立体模型。能写出丁烷和戊烷的同分异构体。 2.能描述乙烯、乙醇、乙酸的主要化学性质及相应性质实验的现象,能书写相关的反应式,能利用这些物质的主要性质进行鉴别。 3.能列举高分子、油脂、糖类、蛋白质等有机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这些物质的主要性质进行简单说明。 4.能从有机化合物及其性质的角度对有关能源、材料、饮食、健康、环境等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评价,能妥善保存、合理使用常见有机化学品。【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不同角度认识甲烷、乙烯、乙醇、乙酸、乙酸乙酯等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并以这些有机物的结构特点为基础,认识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及官能团,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甲烷、乙烯、乙醇、乙酸等代表物的结构、主要性质和应用的学习,并根据官能团的种类推测简单有机物的性质,通过认识氧化、加成、取代、聚合等反应类型,知道并形成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基本认知模型,建立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判断及书写的思维模型。【核心素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甲烷、乙烯、乙醇、乙酸等代表性有机物性质及基本有机反应类型的学习,知道简单有机物的转化关系,进一步深化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结合实例认识甲烷、乙烯、乙醇、乙酸、乙酸乙酯及高分子、油脂、糖类、蛋白质等有机物在生成、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合成新物质是有机化学研究价值的重要体现。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甲烷的取代、乙烯的氧化及加成、乙醇的氧化及与乙酸的酯化、葡萄糖的氧化、蛋白质的特征等反应实验设计与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单元解读】 本单元《有机化合物》包括认识有机化合物、乙烯与有机高分子材料、乙醇与乙酸、基本营养物质四节内容。主要对有机代表物甲烷、乙烯、乙炔、苯、乙醇、乙酸进行简单基础性的介绍,是学习有机化学的必备知识。有机化合物是生命的形成、进化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与人类社会发展所引发的能源、资源、环境、安全、健康等问题的解决也息息相关。有机化学已成为当代化学研究和应用的主要方向,在学科领域的地位十分重要。高中化学前面必修模块尚未涉及有机化合物;第八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有机化学知识基础。从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和进行必修模块的教学两方面出发,都需要在初中有机化合物常识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本单元从学生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提供有机化学最基本的核心知识,让学生认识有机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并为选择性必修阶段有机化学及高中生物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有助于前面抽象理论性知识的学习后,保持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单元解读】 本单元教材编写上遵循“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念,首先以学生熟悉的甲烷的结构特点为基础,认识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让学生站在结构的视角,从微观层次上初步认识有机化合物;再以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为例,介绍烷烃和有机物的基本物理和化学性质,让学生初步了解有机物与无机物在结构和性质上的区别。接下来的各节以具体有机物为线索,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依次介绍乙烯、乙醇、乙酸、乙酸乙酯等代表性有机物的结构及其主要性质和应用,以及合成高分子、糖类、蛋白质和油脂等较复杂的有机物。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时要求,本章不涉及烷烃的系统命名,以及苯和芳香烃的性质,不求全方位展现有机化学的学科体系,而是在内容安排上有所侧重:对有限的几种代表性有机物,重在分析结构的基础上介绍化学性质;对较复杂的有机物,则主要从材料或营养物【单元解读】质的角度突出应用,体现有机化学的应用价值。在介绍具体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等事实性知识的同时,教材注意落实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先后编入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烃的分类官能团与有机物分类等内容,并通过“方法导引”“整理与提升”等栏目建立认知模型,给出碳骨架和官能团这两个辨识有机物的重要视角,突显认识有机物的一般思路。同时,结合代表性有机物的性质和基本有机反应类型,给出一些简单有机物间的转化关系,进一步深化化学中的变化观念。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随意扩充内容和提高难度;应立足基本知识,渗透观念和方法,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落实素养要求。教材将旧版教材的“比例模型”改为了“空间填充模型”。【第一节 认识有机化合物】 本节是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以最简单的有机物一甲烷和最基本的有机物类别一烷烃为例,学习有机物结构和性质沉淀一般特点,了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不同之处,为后续学习含官能团的烃的衍生物打下基础。 教材以目前已知物质中绝大多数科类都用于有机物的事实,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思考有机物多样性的原因,由此引人碳原子成键特点的教学主题。然后以学生熟悉的甲烷为例,应用已知化学键知识,介绍碳原子间的成键和结合方式,在平面位置关系的层次上给出有机物碳骨架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给出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模型,进一步从空间位置关系的层次深化学生对甲烷和有机物结构的认识。通过“资料卡片”中给出了使用模型的化学研究方法,还通过其中的插图,结合此前的“思考与讨论”栏目使学生认识到有机物不仅具有空间结构,还可以通过碳原子结合成长链形成更复杂的结构。再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应用刚学到的碳【第一节 认识有机化合物】原子成键规律和甲烷的结构特点,结合插图中的分子结构模型,自行归纳烷烃的组成和结构特点;设置问题,引出对烷烃、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等概念的介绍。教材在给出烷烃使用天干或汉字数字表示碳原子数的命名基本原则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没有给出系统命名法。教学时应注意控制难度,不再继续深化。 在学生初步了解烷烃和有机物的结构特点之后,教材通过设置“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思考烷烃可能具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用途。在此基础上,再结合用途介绍烷烃的燃烧(氧化反应)和高温分解反应,并以甲烷为例,结合演示实验介绍烷烃与卤素的取代反应。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希望学生从“烷烃是其他有机物母体”的高度来认识其结构和性质上的重要意义,通过烷烃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取代反应的特征来概括有机物的性质和有机化学反应的特点。【第二节 乙烯与有机高分子材料】 本节内容中乙烯既是石油化学工业重要的基本原料,也是较简单的含有官能团的有机物。通过对乙烯的学习,可以更深人地了解有机物的结构、性质、用途及相互转化规律,并初步了解不饱和烃的分子结构,认识重要的有机反应类型—加成、氧化反应。教材在编排上依次从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和用途这几个方面介绍乙烯,给出在中学阶段认识有机物的一般流程,建立认知模型,进一步认识有机物的结构特点,深化“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 教材在介绍乙烯的物理性质后,给出乙烯的分子式、结构式和分子结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乙烯与烷烃在结构上的差异,引出二者化学性质差异的讨论,再围绕碳碳双键展开对乙烯化学性质的学习。氧化反应先讲学生熟悉的燃烧氧化(有机物的共性),再讲被高锰酸钾等氧化剂氧化(含双键等不饱和基团的有机物的特性)。由于后者的反应产物较为复杂,教材只介绍反应现象,(碳骨架【第二节 乙烯与有机高分子材料】与官能团)和物质分类的学科思想,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课程标准对乙炔和苯的要求较低,只要求学生知道其基本结构特征,不涉及性质。因此教材只简单描述二者分子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并通过“探究”栏目让学生用模型探究乙炔的分子结构,通过对比分析进一步理解同系物的概念。“科学史话”中有关芳香族化合物和苯的拓展性内容,供学有余力学生自行阅读,不作要求。 有机高分子材料,教材结合大量实例介绍塑料、橡胶与纤维的组成、类别、性质与应用,突出有机化学的社会价值。进一步介绍了材料的化学成分,并以天然橡胶和硫化橡胶为例,结合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对材料的发展与性能优化进行说明,提升学生对材料的认识层次。最后,教材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整理已学过的各类材料的知识借此深化学生对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分类及组成、结构、性质与用途的认识。【第三节 乙醇与乙酸】 本节内容中的乙醇与乙酸是学生比较熟悉、人类较早发现、制备和应用的有机化合物,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广泛,还是烃的含氧衍生物的典型代表。教材在学生已经初步接触含有官能团的有机物(卤代烃)基础上,结合乙醇的实例给出官能团的概念,从结构的角度理解决定有机物分类与化学性质的特征基团,并从官能团转化和物质类别变化的角度认识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初步认识有机合成。并结合官能团的作用,从结构和性质的角度对常见有机物进行分类,通过“方法导引”栏目初步总结认识有机物的一般思路,进一步强化有机物的认知模型。 教材从化学史实和生活实例引人乙醇,学生根据经验和信息总结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分析分子结构引入取代基和烃的衍生物概念,指出衍生物的分子中含有官能团,与母体化合物烃的结构不同,因此性质也有所区别,深化学生对【第三节 乙醇与乙酸】“结构决定性质”基本观念的理解。通过乙醇与钠反应的实验,引入官能团的概念,并认识到官能团对有机物化学性质的决定作用。 乙醇的氧化反应重点在于催化氧化,包含生物体内酶催化及与高锰酸钾等氧化剂的反应,打通了从乙烯到乙醇、乙醛、乙酸的物质转化链。再通过相关习题和“整理与提升”,帮助学生分析这一转化过程中的官能团和物质类别变化,深化其对有机物性质与转化关系的认识。 乙酸通过学生熟悉的食醋引入物理性质,再通过结构简式引入羧基。教材对乙酸的酸性介绍不多,而是通过栏目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比较酸性,进行知识迁移。酯化反应是重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教材用了较多篇幅进行介绍,并结合具体性质与用途附带介绍酯类物质。由于选择性必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还要继续学习该反应,不涉及反应机理相关的内容。【第四节 基本营养物质】 糖类、蛋白质和油脂是重要的营养物质,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学生对该知识已有初步了解。教材进一步介绍糖类、蛋白质和油脂的性质和用途,体现有机化学的应用价值。教材在本节进一步引入含多官能团的生物大分子,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有机物更为完整、全面的认识,为化学选择性必修模块和生物课的学习做好准备。本节涉及的有机物结构都比较复杂,学生此时还难以仅从结构的角度认识这些物质的性质。因此,教材注意从生活经验和实验活动出发来介绍物质的性质,让学生了解糖类、蛋白质和油脂的基本组成、特征反应与用途。首先介绍最熟悉的糖类,从组成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通过表格加以呈现,再以葡萄糖为例介绍单糖的性质。教材给出葡萄糖结构简式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此产生直观认识,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从碳骨架和官能团这两个视角继续深人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并考虑到大多数【第四节 基本营养物质】学生的认识水平,教材没有继续深人,而是通过实验直接介绍葡萄糖的特征反应,不涉及具体反应原理和化学方程式;二糖和多糖则主要介绍其生理作用和工业应用,其中包含了水解反应和利用生物质生产燃料乙醇的反应。 蛋白质的教学,教材只从组成元素和结构单元的角度进行简单介绍,同时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初步认识简单氨基酸的结构特征,为下面介绍蛋白质的生理功能进行铺垫。最后通过实验介绍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由此解释蛋白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油脂内容首先根据生活中人们的经验和直观认识介绍油脂的分类和物理性质,再通过其结构通式说明油脂的化学性质,进一步解释其用途和生理作用。最后的“研究与实践”栏目结合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搜集多方面观点,从社会不同人群的角度分析油脂的用途和对健康的影响,帮助其树立健康生活理念,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素材处理 1.教材P64页【实验7-1】通过比较甲烷与氯气的混合气分别在黑暗和光照条件下的变化,帮助学生认识光照的作用和甲烷的氯代反应。观察现象、分析原因是该实验探究中的主要活动。学生观察实验,在学案中记录现象,在小组中讨论、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再全班讨论交流。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相关解释如下。(1)光照时,试管内的混合气颜色逐渐变浅,原因是反应过程中氯气逐渐被消耗。(2)试管壁上有油珠,而且油珠会向下滑落并沉入水底,原因是反应生成的有机化合物中有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大的液体,如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3)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观察到试管中有白雾,原因是反应生成的HC溶于水形成了小液滴。(4)试管中液面逐渐上升,主要原因是随着气体的反应,试管内气体压强逐渐减小。(5)反应过程相对缓慢,这是有机反应的特点之一。 实验中也可以控制甲烷和氯气的体积比为1:4,可在倒置于饱和NaCl溶液的水槽中用100m量筒先后收集20m甲烷和80mL氯气备用。另外,光照不能过于强烈,避免强烈日光直接照射可能导致的爆炸。 2.教材P61页“思考与讨论”活动是通过展示4个碳原子的多种结合方式,帮助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特点同时培养其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素材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提出若干个相关问题。教师把这些问题在不同小组间交流传递,从而帮助学生在认识碳原子不同成键方式的基础上,认识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原因。参考问题如下:(1)这些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分别是什么? (2)哪些是链状的结构?哪些是环状的结构?(3)碳原子有几种成键方式?分别在哪些分子中有所呈现? 3.教材P62页“思考与讨论”活动是通过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烷烃同系物的组成和分子结构特点。教学可以先利用素材,创设讨论学习的环境,采用实物模型和抽象符号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人思考,认识烷烃同系物组成和结构的特点,建立同系物的概念。再运用比较与分析、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帮助学生理解烷烃同系物概念的内涵--通式相同(CnH2n+2)、结构相似(链状、单键、饱和 )、组成相差(CH2)n的同一类有机化合物。最后,根据丁烷可能出现的不同拼接方式,还可以预留出同分异构体概念的思考空间。 4.教材P63“思考与讨论”栏目作为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烷烃同系物学习中的实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烷烃的性质及其应用。可采用体验式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将护肤品“凡士林”在手上涂抹,用蜡笔在纸上书写后再用水冲洗等活动,体会烷烃有哪些性质。 5.教材P67页【实验7-2】通过乙烯的燃烧、乙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作用,帮助学生认识乙烯的氧化反应。可采用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小组讨论产生现象的原因等方式组织教学。同时与甲烷的燃烧、甲烷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作用进行对比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乙烯与甲烷在组成和结构上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帮助学生树立有机化合物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思想。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相关解释如下:(1)点燃乙烯时,乙烯能立即燃烧起来,并有黑烟生成。这说明乙烯能在点燃条件下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同样,甲烷也能燃烧,这与乙烯和甲烷的组成中均含碳、氢元素有关。由于乙烯中碳的质量分数(85.7%)较高,因此会有黑烟产生,而甲烷(碳的质量分数为75%)的燃烧一般没有黑烟。(2)乙烯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会迅速使其褪色,这说明乙烯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氧化产物二氧化碳则不要求学生掌握。甲烷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甲烷比乙烯稳定,不能与高锰酸钾反应。对比乙烯和甲烷的结构,说明乙烯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与其分子中的碳碳双键(官能团)有关。 6.教材P68页【实验7-3】通过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作用,帮助学生认识乙烯的加成反应。可采用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小组讨论产生现象的原因等方式组织教学。同时讨论对比甲烷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该实验现象与乙烯和甲烷结构的关系,并通过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加成反应的过程。乙烯通人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一段时间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变为无色。对比实验中,甲烷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说明乙烯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而甲烷不能与溴发生反应。对比乙烯和甲烷的结构,进一步说明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与其分子中的碳碳双键(官能团)有关。 7.教材P70页“探究”活动通过学生搭建甲烷、乙烯和乙炔的分子结构模型进行归纳总结和对比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三种常见烃类物质的分子结构(化学键、空间结构)特点,并进一步帮助学生从微观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视角来探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可以按以下顺序进行探究活动:①观察表达:让学生搭建并观察甲烷、乙烯和乙炔的分子结构模型,并进一步总结出它们的电子式、化学键类型和分子结构特点等,填写在相应的表格中。②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三种物质在组成、结构(化学键、官能团)上的相似点和不同点。③思考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甲烷和乙烯的组成、结构与其性质之间的关系。④迁移应用:对比乙烯和乙炔的分子结构,以乙烯化学性质迁移推测乙炔的化学性质。 8.教材P77页【实验7-4】通过乙醇与钠的反应,帮助学生认识乙醇中羟基的活泼性。可采用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小组讨论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等方式组织教学。然后全班讨论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导学生分析反应中乙醇的官能团和化学键的变化。可同时做水与钠的反应,通过对比说明问题。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相关解释如下。(1)将一小块钠投入适量无水乙醇中,钠先沉入液体底部,这是因为钠的密度比乙醇的大。然后在钠的表面有气泡产生,这是钠与乙醇反应生成的氢气。随后钠会逐渐浮到液面上来,这是因为钠表面的氢气泡产生了浮力(且溶液的密度增大)。最后钠会逐渐消失,反应终止。(2)乙醇与钠是放热反应,实验中能感觉到试管壁发热。这一点不必强调,但如果有学生观察到这个现象并提出来,教师应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思考其原因。(3)由于放出的氢气中含有少量乙醇蒸气,而且使用了玻璃尖嘴导管,因此点燃氢气并不能产生淡蓝色火焰,而是火焰呈黄色。同时,氢气与少量乙醇蒸气一起燃烧,可能会影响燃烧产物的检验,如果相关实验出现异常现象,可以进行合理解释。 9.教材P78页【实验7-5】通过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帮助学生认识乙醇的还原性,认识羟基转化为醛基、乙醇转化为乙醛的反应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导学生分析反应的类型、反应中乙醇的官能团和化学键的变化,以及反应中有机物类别的转化。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相关解释如下: (1)将下端绕成螺旋状的铜丝在酒精灯火焰(外焰)上灼烧,铜丝表面会生成黑色的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 + O2 2CuO。 (2)将表面变黑的铜丝灼热后立即插入盛有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可以看到乙醇沸腾,铜丝表面恢复红亮。由于反应放热,乙醇的沸腾会持续一段时间。注意试管中的无水乙醇不要加得过多,并且要防止试管过热而烫伤手。化学方程式为:CuO + CH3CH2OH Cu + CH3CHO + H2O(3)上述实验操作反复几次后,可以闻到乙醛的刺激性气味。上述反应的总的化学方程式为:2CH3CH2OH +O2 2CH3CHО +2H2O,铜参与了反应,但在反应前后其质量不变,因此铜是乙醇氧化反应的化剂。 10.教材P80页【实验7-6】通过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帮助学生认识羧基与羟基发生酯化反应的规律,认识乙酸、乙醇转化为乙酸乙酯的反应过程。要引导学生分析反应的类型、反应中乙醇和乙酸的官能团和化学键的变化,以及反应中有机物类别的转化,还要强调实验中的安全问题。实验操作注意事项、观察到的现象和相关解释如下:(1)向一支大试管中加入3m 无水乙醇,然后沿试管内壁慢慢加入2mL 浓硫酸,振荡试管使液体混合均匀。浓硫酸溶于乙醇会明显放热,因此要稍冷却后再加入2mL冰醋酸,防止因温度过高在没有安装好仪器之前就发生酯化反应,导致产物酯挥发。(2)大试管中要放入几片碎瓷片,防止加热时产生暴沸。安装好仪器后开始加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再固定加热位置。保持酒精灯小火加热,温度不宜过高,否则浓硫酸会使有机物炭化。(3)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可加入两滴酚酞溶液,便于观察液面。注意导管口要保持在液面上以防止倒吸。待收集到约2m油状液体时,即可停止加热。根据液体分层,且油状液体在碳酸钠溶液上面,可初步判断乙酸乙酯不与水混溶且密度比水的小。(4)振荡收集乙酸乙酯的试管,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说明乙酸乙酯中含有乙酸杂质。振荡后静置,液面重新分层,可以闻到上层油状液体有特殊香味。说明乙酸乙酯是不与水混溶、密度比水的小、有香味的液体。(5)实际上,乙酸乙酯中除含有乙酸外,还含有挥发性比乙酸更强的乙醇,而且乙酸乙酯在水中有一定溶解度。因此饱和碳酸钠溶液主要有以下4点作用:中和乙酸,溶解乙醇,降低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提高水溶液的密度以加速乙酸乙酯与水溶液的分层。一般只需要学生了解乙酸乙酯的主要物理性质(溶解性、密度、气味)和碳酸钠溶液最主要的作用(中和乙酸)即可。(6)浓硫酸的作用是催化剂和吸水剂,主要让学生了解其催化作用即可。(7)酯化反应的机理一般来说是酸脱羟基、醇脱氢原子,教师可以视学生情况简单地提一下,必修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 11.教材P80页“思考与讨论”(1)食醋清除水垢是利用了乙酸的酸性,可结合乙酸表现酸的通性的具体反应实例,开展课堂讨论。注意水垢中还含有的一种成分是氢氧化镁。可以让学生在家里的厨房中完成相关的研究性学习活动。(2)比较乙酸、碳酸、盐酸的酸性强弱,可采用学生小组设计探究实验的方式,画出实验装置图,然后分析比较并讨论。也可以由教师给出装置示意图,学生小组进行讨论、预测现象、分析结论和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等活动。 12.教材P84页【实验7-7】通过葡萄糖分别与新制氢氧化铜、银氨溶液的反应来探究葡萄糖的性质和检验方法。这里只需要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方法,了解现象和结论,不需要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1)葡萄糖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①向试管中加入2mL10%NaOH溶液,再滴入5滴5%CuS04溶液,得到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注意这里的试剂用量,NaOH是大大过量的。②向上述氢氧化铜悬浊液中加入2mL10%葡萄糖溶液,可得到深蓝色的澄清透明溶液,这是由于葡萄糖与 Cu2+形成了配合物。③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可观察到溶液中逐渐产生砖红色沉淀(CuO)。化学方程式为:CH2ОH(CHОH)4CHО+2Cu(OH)2+NaOH CH2ОH(CHОH)4COONa+Cu2O↓ +3H2O(2)葡萄糖与银氨溶液的反应①向洁净的试管中加人1mL 2%AgNO,溶液,滴加2%氨水,先观察到有土黄色沉淀产生,这是生成的氢氧化银(白色)和其部分分解产生的氧化银(棕色)。继续滴加氨水至沉淀刚好溶解,得到无色透明的银氨溶液。请注意硝酸银溶液一定要使用新配制的,久置的硝酸银溶液不容易形成好的银镜。②向上述银氨溶液中加人1mL10%葡萄糖溶液,振荡均匀后放到热水浴(约80℃为宜)中加热。几分钟后可观察到试管壁上产生了银镜。化学方程式为:CH2ОH(CHОH)4CHО+2[Ag(NH3)ОH CH2ОH(CHОH)4COONH4+2Ag↓ +3NH3 +H2O。注意:本实验中使用的氢氧化铜和银氨溶液都必须现用现制。 13.教材P84页【实验7-8】目的是了解淀粉的检验方法和探究淀粉的水解反应。需要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实验现象和结论,以及淀粉水解的化学方程式。(1)淀粉的检验方案一,按照教材中的方法,将碘水滴到馒头或土豆片上,可观察到淀粉与碘反应显蓝色说明馒头或土豆中含有淀粉。方案二,取淀粉溶液,滴加碘水,得到蓝色溶液。注意淀粉溶液需要用新配制的,并且经过加热溶解;碘水不能加过量,否则显示的可能是棕色。如果淀粉或碘的浓度较大,得到的蓝色较深,不易观察出试管内是沉淀还是溶液。可以进行适当稀释,方便观察。(2)淀粉的水解在试管中加入淀粉(或淀粉溶液)和稀硫酸,加热几分钟(最好是水浴加热)。冷却后的液可分为两份,一份加入几滴碘水,不显蓝色,说明淀粉已完全水解;另一份加入NaOH溶液中和,再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加热,可观察到砖红色沉淀,说明淀粉水解产生了葡萄糖。也可以不冷却,趁热先加入几滴硫酸铜溶液,再滴加NaOH溶液至碱性,即可观察到砖红色沉淀。 14.教材P84页【实验 7-9】目的是探究蛋白质的主要性质。(1)蛋白质的变性向盛有鸡蛋清溶液的试管中加入醋酸铅溶液(或其他重金属盐的溶液),可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该沉淀加人蒸馏水后不能再溶解(与盐析产生的沉淀不同)。(2)蛋白质的显色反应向盛有鸡蛋清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浓硝酸,加热,可观察到产生黄色沉淀,该沉淀加入蒸馏水后不能再溶解。该过程中也伴随着蛋白质遇酸发生变性,产生黄色的原因是硝酸与蛋白质中的苯环发生硝化反应,生成黄色的物质。(3)蛋白质的灼烧气味利用灼烧法可鉴别纯毛织品和纯棉织品。在酒精灯火焰上分别灼烧纯毛织品或丝织品、头发和纯棉织品。前者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会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后者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灼烧会产生烧纸的气味。 15.教材P85页“思考与讨论”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寻找两个氨基酸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辨识氨基酸中的官能团,引导学生思考氨基酸分子结构中的羧基和氨基可能有怎样的化学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建议引导学生从乙酸的酸性迁移到氨基酸的酸性,从氨的碱性迁移到氨基酸的碱性。 16.教材P86页“思考与讨论”首先,利用思考与讨论的素材,帮助学生认识在生活中广泛使用的消毒、防腐的原理是利用了蛋白质的变性,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健康生活的意识。 其次,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列举生活中的消毒杀菌实例,并总结其中的化学原理。 最后,可以通过“为什么甲醛不能用于食品防腐”等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化学原理,从而体会蛋白质的性质及应用。课程结束版本学科年级册别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