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课题1 燃料的燃烧学案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课题1 燃料的燃烧学案及答案,共3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 燃烧,燃烧的条件,燃料燃烧的调控,易燃物,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板块导航
01/学习目标 明确内容要求,落实学习任务
02/思维导图 构建知识体系,加强学习记忆
03/知识导学 梳理教材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04/效果检测 课堂自我检测,发现知识盲点
05/问题探究 探究重点难点,突破学习任务
06/分层训练 课后训练巩固,提升能力素养
一、 燃烧
1.燃烧: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是物质的性质,一般不改变。
3.燃烧与缓慢氧化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
不同点:燃烧发光、反应剧烈;缓慢氧化不发光、反应很慢。
【易错提醒】
(1) 发光放热的反应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发光
(2) 广义的燃烧指的是伴有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不一定需要氧气;如:
H2在Cl2中的燃烧,化学方程式:H2 + Cl2 2HCl
二、燃烧的条件:
1.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已知:白磷着火点为40C ;红磷着火点为240C。
【易错提醒】
(1)该实验中有三组对比实验
A.铜片上的白磷与红磷对比: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B.铜片上的白磷与水中的白磷对比: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氧气;
C.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前后对比:通氧气前不燃烧,通氧气后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2)使用白磷时应注意:白磷的着火点低,应贮存在装有水的试剂瓶中
2.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不能燃烧)
(3)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燃料燃烧的调控
1.燃料的充分燃烧
(1)影响燃烧现象剧烈程度的因素: = 1 \* GB3 ①可燃物的性质; = 2 \* GB3 ②氧气的浓度; = 3 \* GB3 ③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
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就越剧烈;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
(2)使燃料充分燃烧要考虑两点:
= 1 \* GB3 ①燃烧时要有足够的氧气(空气);
= 2 \* GB3 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3)燃料不充分燃烧的缺点:产生的热量少,浪费资源,生成CO等污染空气的物质。
【思考与讨论】
燃气灶做饭时,火焰呈黄色或橙色,锅底有黑色固体出现的原因:氧气不足,燃烧不充分。此时应该采取的措施:将炉具的进风口“调大”,增大空气的进气量。
【名师拓展】
将煤块粉碎变成煤粉,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燃烧更旺;
烧烤时,向烤炉扇风,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炭火会燃烧更旺。
篝火晚会时,木材架空,增大氧气的量,篝火燃烧更旺。
2.灭火原理和方法:
【易错提醒】
(1)室内起火,如果打开门窗,会增加空气的流通,增加氧气的浓度,反应剧烈,燃烧更旺。
(2)炉火越扇越旺是因为:空气流动虽然降低了温度,但没有降至着火点以下,反而增加了空气的流通,所以越扇越旺。
蜡烛火焰一扇就灭是因为:虽然增加了空气的流通,但温度却降低至着火点以下,所以一扇就灭。
(3)电器着火,先应切断电源,再灭火,防止触电。
【名师拓展】
煽风点火、风助火威——为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空气);
火上浇油、抱薪救火——增加可燃物;
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釜底抽薪——清除可燃物;
杯水车薪——水太少了,不能使温度降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隔岸观火——远离(隔离)可燃物。
3.实验探究简易灭火器的制作
【名师点拨】
设计简易灭火器要考虑到,灭火需要在极短时间内能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液体与液体的混合比固体和液体的混合更充分,因此不用碳酸钠固体,而用碳酸钠溶液;用的碳酸钠溶液和盐酸浓度要大,反应速度才快,一般选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和浓盐酸。
4.常用灭火器
5.火灾发生时应采取的措施
(1)火势大:拨打119火警电话,讲清起火详细地址、起火原因和起火物品、有无人员被困等。
(2)火势不大:根据可燃物及起火原因,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灭火器材将或扑灭。
(3)火势较大或有蔓延的可能:自救或逃生
= 1 \* GB3 ①要迅速判断安全出口;
= 2 \* GB3 ②如果房间内有物品正在燃烧,不能随便开门,以防空气流通使火势更大。
= 3 \* GB3 ③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减少有毒物质、烟尘进入体内。
= 4 \* GB3 ④房间里燃烧,由于空气的流通,上层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浓度大,而下层空气相对较多,所以逃生时应沿墙根蹲下靠近地面前进。
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剧燃烧,在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使气体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1)是化学变化的爆炸:烟花爆竹、火药、汽油、油罐等爆炸
(2)是物理变化的爆炸:车胎、气球、高压锅、锅炉等爆炸
2.爆炸极限
(1)概念:可燃性气体或粉尘等在空气中达到一定含量时,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这个能发生爆炸的含量范围即爆炸极限。
(2)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都要验纯,以防止发生爆炸。
(3)常见可燃性气体:氢气、一氧化碳、甲烷、天然气、煤气;可燃性粉尘:面粉、煤粉;
3.防爆注意事项
(1)加油站、油库、纺织厂、面粉加工厂、煤矿的矿井内都有“严禁烟火”的字样或消防安全标志。
(2)燃气泄漏需要立即关闭阀门并打开窗户通风。杜绝一切可能引起火星或火花的操作。
(3)在生产、运输、使用和存放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易错提醒】
(1)若燃气管道泄漏,不能用燃着的蜡烛检査,可用涂肥皂水的方法去检查或用仪器检查。
(2)燃气泄露时,不能用火种照明;不用用电设备,如不在室内拨打电话、不能开电灯、不能开排气扇等
4.消防安全标志
五、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1.乙醇
(1)俗称:酒精,化学式:C2H5OH;
(2)化学性质: 可燃性
化学方程式:C2H5OH+ 3O2点燃2CO2+3H2O燃烧放热
(3)乙醇属于清洁能源、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可用作酒精灯、火锅、内燃机的燃料。
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能量变化,而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即吸热或放热现象。还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电能。
1.判断题
(1)燃烧过程中伴随着发光放热,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燃烧( )
(2)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满足一条即可。( )
(3)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4)氧气不充足时,燃料中的碳不能充分燃烧,产生黑烟,并生成CO( )
(5)点燃野营篝火时,应该将木材架空,以增大木材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
(6)室内起火时,立即打开门窗通风( )
(7)天然气燃烧时火焰变黄、锅底变黑,调大炉具空气进气阀( )
(8)促进燃烧的方法有:①增大氧气的浓度;②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
(9)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 )
(10)蜡烛用嘴一吹就会熄灭,是因为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
(11)用高压水枪灭火,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
(12)炒菜时若不小心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或放入较多的蔬菜。( )
(13)发现家用天然气泄漏,应立即开灯检查并打开排气扇( )
(14)在山林中遇到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 )
(15)高层楼房着火时,乘坐电梯逃离( )
(16)加油站、油库标有“严禁烟火”字样,因为这些地方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爆炸( )
(17)一氧化碳和氧气混合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
(18)氮气和氧气混合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
(19)煤气泄漏,立即开灯查看( )
(20)爆炸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如车胎爆炸、气球爆炸均属于物理变化。( )
(21)高温下碳与二氧化碳反应是吸热反应( )
(22)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
(23)生石灰变成熟石灰的过程是放热过程。( )
(24)乙醇俗名酒精,化学式CH3COOH( )
【答案】(1) × (2)× (3) √ (4) √ (5) √ (6) × (7)√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打得大败而逃。用燃烧条件的三要素回答以下问题:
(1)周瑜的士兵将“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上,“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 。木船的主要成分由碳元素组成,木船着火的符号表达式为 。
(2)起火后曹军的部分船只逃脱,这些船没有被烧的原因是 。
(3)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将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 ,使火势更旺。
【答案】(1) 提供热量,使木船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 C+ O2CO2
(2)移走了可燃物
(3)充足的氧气
【详解】(1)周瑜使用了“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火箭能提供热量,使木船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
木船的主要成分由碳元素组成,木船着火,即碳与空气中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符合表达式为,故填:提供热量,使木船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
(2)起火后曹军的部分船只逃脱,这些船没被烧,相当于“移走了可燃物”,破坏了燃烧所需满足的条件,故填:移走了可燃物;
(3)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使火势烧得更旺,故填:充足的氧气。
3.下列灭火方法主要利用了隔绝氧气的原理的是 .
A.森林大火为,设置隔离带
B.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
C.住宅失火,用水扑灭
D. .
【答案】 B 炒菜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
【详解】A、设置隔离带灭森林大火,是移走可燃物,故选项错误;B、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是利用了隔绝氧气的原理,故选项正确;C、住宅失火,用水扑灭,是利用了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原理,故选项错误。故选B。D、炒菜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利用了隔绝氧气的原理。
【点睛】掌握灭火的原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4.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火善用之为福,不善用之为祸。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灭火方法:
①熄灭液化气灶火焰时,关闭阀门;
②木材着火时,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③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
④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
⑤房屋着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
⑥森林着火时,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请你从灭火原理角度,选择一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分类标准 ,包括事例 (填序号)。
【答案】 隔绝氧气 ②③④
【详解】灭火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可以移走可燃物,可以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也可以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①熄灭液化气灶火焰时,关闭阀门,利用的是移走可燃物的原理;
②木材着火时,用泡沫灭火器灭火,利用的是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的原理;
③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利用的是可燃物与氧气隔绝的原理;
④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利用的是可燃物与氧气隔绝的原理;
⑤房屋着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利用的是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原理;
⑥森林着火时,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利用的是移走可燃物的原理;
故可以使用移走可燃物的原理的是①⑥,隔绝氧气的是②③④。
5.(1)灭火的原理:灭火的方法有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常见灭火器:常见的灭火器有干粉灭火器,可用来扑灭一般失火,也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二氧化碳灭火器可用来扑灭图书、 、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水基型灭火器(泡沫灭火器)可用来扑灭汽油、柴油等燃烧引起的失火。灭火器利用的灭火原理都是 。
(3)遭遇火灾的正确处理:当发生火灾时可采取的自救措施有
①火势不大,根据起火原因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灭火器材将火扑灭。
②火势较大,有蔓延的可能,应立即拨打 火警电话,并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用 捂住口鼻,以浸湿的衣物或被褥遮身,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
③如果房间内部着火,不要打开门窗,以防 。
【答案】(1)隔绝氧气(或空气)
(2) 档案 破坏燃烧条件
(3) 119 湿毛巾 空气对流燃烧更旺
【详解】(1)灭火的原理:灭火的方法有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常见的灭火器有干粉灭火器,可用来扑灭一般失火,也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二氧化碳灭火器可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水基型灭火器(泡沫灭火器)可用来扑灭汽油、柴油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灭火器利用的灭火原理都是破坏燃烧条件,如二氧化碳灭火器是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
(3)②火势较大,有蔓延的可能,应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并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浸湿的衣物或被褥遮身,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
③如果房间内部着火,不要打开门窗,以防空气对流燃烧更旺(空气对流,会增加氧气的含量)。
►问题一 燃烧的定义及条件
【典例1】我国古代常用“火折子”保存火种,《天工开物》中有关“火折子”的记载:“以白薯蔓浸水泡浓,捶之,晒干,辅以硝五钱、硫磺二两、松香四钱……装入竹筒,吹气复燃”,以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白薯蔓”是可燃物
B.“火折子”保存火种时不能完全密封
C.“硫磺”燃烧时会闻到刺激性气味
D.“吹气”主要目的是降低着火点
【答案】D
【详解】A、“火折子”的主要成分是“白薯蔓”,经过处理的“白薯蔓”可以“吹气复燃”,说明“白薯蔓”是可燃物,选项A正确;
B、“火折子”保存火种时需要少量氧气让少部分可燃物维持燃烧状态,因此不能完全密封,选项B正确;
C、“硫磺”燃烧时会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气体,选项C正确;
D、“吹气”的目的是增加氧气的量,让“火折子”内的可燃物正常燃烧。另外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会因为“吹气”而降低,选项D错误。
故选D。
【解题必备】
1.燃烧: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不能燃烧)
【变式1-1】某同学在做家庭小实验时,点燃装有半杯水的纸杯,发现水面以下部分没有燃烧,请你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是
A.纸杯着火点降低B.温度低于纸杯的着火点
C.没有与氧气接触D.纸杯不是可燃物
【答案】B
【详解】A、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特性,纸杯的着火点不变,错误;
B、杯有水随着水的蒸发会吸收热量,导致纸杯下部分温度低于着火点,正确;
C、纸杯外壁直接与空气接触,与氧气接触了,错误;
D、纸杯上部分可以燃烧,说明纸杯是可燃物,错误。
故选B。
【变式1-2】关于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凡是发光、放热的变化都可以叫作燃烧B.氧化反应都伴随着燃烧现象
C.呼吸作用是燃烧现象D.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答案】D
【详解】A、燃烧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发光、放热,但是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都可以叫作燃烧,如电灯通电时发光、放热,只是能量的转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是燃烧,不符合题意;
B、氧化反应不一定伴随着燃烧现象,如缓慢氧化,不符合题意;
C、呼吸作用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且进行的很慢,属于缓慢氧化,不是燃烧现象,不符合题意;
D、燃烧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符合题意。
故选D。
►问题二 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典例2】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通入前,白磷均不燃烧;通入后,甲中白磷不燃烧,乙中白磷燃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红磷的着火点为。
A.该实验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接触
B.该实验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C.若将甲中的白磷换成红磷,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D.若将乙中的白磷换成红磷,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接触
【答案】D
【详解】A、乙中通入氧气前,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白磷不燃烧,通入氧气后,乙中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白磷燃烧,由此可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接触,故选项说法正确;
B、通入氧气后,甲中白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白磷不燃烧,而乙中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燃烧,由此可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C、若将甲中的白磷换成红磷,通入氧气后,甲中的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没有达到着火点,红磷不燃烧,而乙中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燃烧,由此可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D、若将乙中的白磷换成红磷,通入氧气后,甲中白磷不燃烧,乙中的红磷也不燃烧,不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接触,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解题必备】
燃烧条件的探究中,需要三组对比实验:
(1)控制温度和氧气等因素不变,通过是否是可燃物的实验,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有可燃物 一是
(2)控制温度、氧气等因素不变,通过不同可燃物(红磷、白磷)的实验,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3)控制温度、可燃物等因素不变,通过有氧气或无氧气存在时的实验,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变式2-1】小刚和小强用图甲和乙所示实验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经查阅资料知: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生成有毒的白烟——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
(1)小刚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小强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填序号,下同);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
(3)“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善处理。图甲与图乙所示实验相比, (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答案】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并冒出大量白烟,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也不燃烧 ③④ ②④ 乙
【详解】(1)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达到了着火点,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是没有达到着火点,水底的白磷达到了着火点,但是隔绝氧气,故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白烟,红磷不发生变化,烧杯底部的白磷不发生变化;
(2)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故③④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故②④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
(3)乙实验产生的白烟不会扩散到空气中,不会形成污染,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变式2-2】如图1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
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
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1)实验过程②中,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3)该实验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证据是 。
(4)有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罩上玻璃杯后(如图2),看到的现象是高蜡烛先熄灭。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从发生火灾的楼房中逃离,正确的方法是___________。
A.用毛巾捂住鼻子B.成站立姿势跑出
C.沿墙角迅速爬向门外D.打开窗户跳出
【答案】(1)4P+5O22P2O5
(2)温度达到着火点
(3)步骤①中通N2,b中红磷不燃烧;步骤②中通O2,b中红磷燃烧,
(4)AC
【详解】(1)红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立即改通O2,a中由于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无明显现象,b中由于红磷温度达到着火点红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步骤①中通N2,b中红磷不燃烧;步骤②中通O2,b中红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4)A、用毛巾捂住鼻子可以防止吸入一些烟尘等有害物质,故A选项做法正确;
B、由以上实验获知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气体会上升,故因采取较低的姿势逃生,故B选项做法错误;
C、发生火灾的楼房中,可以沿墙角迅速爬向门外逃生,故C选项做法正确;
D、在高楼打开窗户跳出,生存的机会不是很大,故D选项做法错误。
故选AC。
【点睛】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的实验的设计过程.掌握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要会根据物质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去分析具体的实验现象.特别注意物质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问题三 控制变量法在实验设计中的应用
【典例3】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实验前弹簧夹K1、K2都处于关闭状态。
(1)实验中“80℃热水”的作用是:①提供热量;② 。
(2)打开弹簧夹K1,关闭K2注入足量过氧化氢溶液,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一段时间后,打开K2观察到B中气球变大,此处气球的作用为 。
(3)若要白磷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
【答案】(1)隔绝氧气(空气)
(2)
缓冲,防止气体气体体积增大,冲开橡皮塞
(3)将燃烧匙向上提,使白磷露出水面
【详解】(1)实验中“80℃热水”的作用是:①提供热量;②隔绝氧气(空气);
(2)A中发生反应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故方程式为;
一段时间后,打开K2观察到B中气球变大,此处气球的作用为缓冲,防止气体气体体积增大,冲开橡皮塞;
(3)若要白磷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需要进行的操作是将燃烧匙向上提,使白磷露出水面。
【解题必备】
在科学探究中,如果问题涉及多个因素(变量),可以只研究因变量与一个自变量的关系,控制其他的量不变。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可将多变量问题变成多个单变量问题分别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问题。
【变式3-1】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如图实验,三支试管里面充满氮气,初始温度25℃,升温至60℃后,用注射器同时向②③试管中迅速注入足量氧气。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只有②中有燃烧现象
B.由①②现象说明可燃物达者火点未必燃烧
C.若继续水浴升温,则③中一定会燃烧
D.该实验能总结出燃烧的条件
【答案】C
【详解】A.试管①中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试管②中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试管③中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则只有②中有燃烧现象,该选项说法正确;
B.①中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但却没有燃烧,说明可燃物达到着火点未必燃烧,该选项说法正确;
C.正常情况下水的沸点是100℃,水浴温度最高达到100℃无法达到红磷的着火点240℃,所以红磷不能燃烧。③一定不会燃烧。该选项说法错误。
D.由①②现象对比说明燃烧需与氧气接触,由②③现象对比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变式3-2】如图是“燃烧的条件”实验活动的部分操作示意图:
(1)仪器①的名称为 。
(2)实验一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B中棉球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过长,会发生的现象 。
(3)实验二观察到先燃烧的物质是 ;若将铜片上的物质换成等量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进行实验,观察到乒乓球碎片先燃烧说明滤纸碎片的着火点比乒乓球碎片 。
(4)实验三用仪器①倒扣住三支高度不同燃着的蜡烛,观察到三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为 。
【答案】(1)烧杯
(2) 物质本身是可燃物 棉球燃烧
(3) 木屑 高
(4)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详解】(1)仪器①的名称为烧杯。
(2)酒精具有可燃性,水没有可燃性,实验一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本身是可燃物;B中棉球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过长,水分蒸发后,棉球也会发生燃烧。
(3)木屑的着火点低于煤粉的着火点,所以木屑先燃烧;若将铜片上的物质换成等量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进行实验,观察到乒乓球碎片先燃烧,说明滤纸碎片的着火点比乒乓球碎片高。
(4)蜡烛燃烧会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氧气被耗尽后,蜡烛熄灭,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为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点睛】物质燃烧的条件:①物质是可燃物;②可燃物要与氧气(空气)接触;③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问题四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典例4】下列扑灭山林火灾的方法,其原理是清除可燃物的是
A.高压枪喷水B.覆盖沙土
C.播撒干冰D.形成隔离带
【答案】D
【详解】A、使用高压水枪喷水,水蒸发吸热,是利用了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原理来灭火,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覆盖沙土是采用了隔绝氧气的原理来灭火,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的俗称,升华时会吸收大量的热,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播撒干冰是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以及隔绝氧气的原理来灭火,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形成隔离带是利用了清除可燃物原理来灭火,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解题必备】
1.灭火的原理:燃烧的条件决定着灭火原理,只要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 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2.灭火的方法:(1)清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以上方法使用一种就能灭火,也可以同时使用多种方法
3.常见灭火的措施
①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② 电器着火,先应切断电源
③ 煤气泄漏,先关掉燃气总阀,及时打开门窗,疏散人员,切忌产生火花(不可开灯、不可在室内打电话)
④ 酒精在桌面上燃烧,用湿抹布扑盖
⑤ 扑灭森林火灾,将大火蔓延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变式4-1】下列几种常用的灭火方法及灭火原理均正确的是
A.AB.BC.CD.D
【答案】B
【详解】A、油锅着火时盖锅盖,是为了隔绝空气,而不是降低温度,错误;
B、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是通过隔绝空气(氧气)来灭火,正确;
C 、住宅失火用高压水枪灭火,是为了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因为可燃物的着火点是固定不变的,错误;
D 、电线着火,用水浇灭可能会引发触电事故,错误。
故选B。
【变式4-2】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水浇灭燃着的木柴——降低着火点
B.用烧杯罩住点燃的蜡烛,蜡烛熄灭——隔绝空气
C.设置隔离带,防止森林火灾蔓延——降低温度
D.红磷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红磷不是可燃物
【答案】B
【详解】A、用水浇灭燃着的木柴,其灭火原理是降低木柴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用烧杯罩住点燃的蜡烛,蜡烛熄灭,其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设置隔离带,防止森林火灾蔓延,其灭火原理是隔离可燃物,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红磷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问题五 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典例5】下列气体的混合物遇到明火有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和B.和C.和D.和
【答案】C
【详解】A、氮气不燃烧、不支持燃烧,氮气和氧气混合,遇到明火,不会发生爆炸,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和氧气混合,遇到明火,不会发生爆炸,不符合题意;
C、氢气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混合,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符合题意;
D、氢气和甲烷均具有可燃性,但是缺少助燃剂,遇到明火,不会发生爆炸,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解题必备】
1.化学变化的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放出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 。
2.可燃性气体(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或粉尘(面粉、煤粉)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都要验纯,以防止发生爆炸。
3.油库、面粉加工厂门口贴有“严禁烟火”的标志: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气体或粉尘,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变式5-1】交通部门规定,旅客乘坐车船时,严禁随身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因为人员密集、高速行驶的车船上,这些物品一旦着火或爆炸,极易造成巨大危害。以下物品,不准随身携带的是
①蔗糖②酒精③烟花鞭炮④汽油、煤油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C
【详解】①蔗糖虽然有可燃性,但不是易燃易爆物,所以错误;②酒精易挥发且着火点低,是易燃易爆物,所以正确;③烟花鞭炮是易燃易爆物,所以正确;④汽油、煤油着火点低,是易燃易爆物,所以正确。故选C。
【变式5-2】下列关于化学爆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化学爆炸是物质剧烈燃烧的结果,所以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B.天然气和氢气在密闭容器内混合,用电火花点火可能发生化学爆炸
C.化学爆炸一定会伴有发光、发热现象
D.面粉厂遇到明火发生爆炸,属于化学爆炸
【答案】B
【详解】A、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化学爆炸是物质剧烈燃烧的结果,所以一定发生化学变化,说法正确;
B、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明火有爆炸的危险,天然气和氢气这两种气体只有可燃性,没有助燃性,两种可燃性气体混合不会发生爆炸,说法错误;
C、化学爆炸是物质剧烈燃烧的结果,一定会伴有发光、发热现象,说法正确;
D、面粉厂遇到明火发生爆炸是由于面粉燃烧引起的,属于化学爆炸,说法正确。
故选B。
►问题六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典例6】人类需要的能量可以由化学反应产生。下列过程中,利用了化学反应产生能量的是
A.火箭发射B.风力发电C.干冰制冷D.水力发电
【答案】A
【详解】A、火箭发射,是燃料发生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放出大量热,属于化学变化,是化学反应产生能量,选项正确;
B、风力发电是利用风力使轮子转动做功发电,利用风能转化为电能,只是能量的转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无化学反应发生,选项错误;
C、干冰制冷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无化学反应发生,选项错误;
D、水力发电是水能转化为电能,只是能量的转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故选:A。
【解题必备】
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可以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做饭、取暖、发电、冶炼金属、发射火箭、开山炸石、拆除危旧建筑。
(1)放热反应:如所有的燃烧、生石灰与水反应、镁条与盐酸的反应、过氧化氢的分解等。
(2)吸热反应:如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许多条件为“高温”的反应。
【变式6-1】化学与能量的转化息息相关。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C.化学能可转变成电能,如燃料电池已被应用于城市客车的驱动电源
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答案】C
【详解】A、化学反应过程中常会伴随有吸、放热现象,不一定都有放热现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在化学反应中,燃烧会放出热量,但其他的类型的反应有的也会放出热量,如金属和酸反应,氧化钙与水反应等,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化学能可转变为电能,如天然气燃料电池就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该选项说法正确;
D、人类利用的能量不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也可能通过物理变化获得,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变式6-2】下列化学反应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A.蜡烛燃烧B.铁条与稀盐酸反应
C.农家肥料的腐熟D.碳与二氧化碳反应
【答案】D
【详解】A、燃烧会放出热量,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金属与酸的反应放热,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农家肥料的腐熟过程中会放出热量,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碳与二氧化碳反应时会吸收热量,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1.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B.炒菜时油锅起火,可用锅盖盖灭
C.可以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来灭火D.夜间发现煤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
【答案】B
【详解】A、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故说法错误;
B、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这是利用了隔绝氧气灭火的措施,故说法正确;
C、物质的着火点一般不变,故说法错误;
D、家里煤气泄漏,不能立即开灯检查,否则可能引起爆炸,故说法错误。
故选B。
2.如图是我国古代使用的火折子,竹筒帽盖上时,草纸保留火星。使用时,只需打开竹简帽,对着火星轻轻一吹,草纸就燃烧起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草纸是可燃物
B.装在竹筒内的草纸发生缓慢氧化反应
C.竹简要盖上帽是为了减少与氧气接触
D.打开竹简帽,吹一吹,降低了草纸的着火点,从而燃烧起来
【答案】D
【详解】A、使用时,只需打开竹筒帽,对着火星轻轻一吹,草纸就燃烧起来,说明草纸具有可燃性,是可燃物,故A说法正确;
B、装在竹筒内的可燃物本身在与少量氧气进行缓慢燃烧,发生的是氧化反应,属于缓慢氧化,故B说法正确;
C、竹筒盖上盖子后减少了内部的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使可燃物不能剧烈燃烧,故C说法正确;
D、打开盖子,吹一吹,提供了足够的氧气,使可燃物剧烈燃烧,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能改变,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D。
3.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与氧气反应时都会发生燃烧
B.将煤加工成粉末状可使煤燃烧更充分
C.点燃的火柴头竖直向上很快熄灭,是因为氧气的量不足
D.洒在实验桌上的酒精着火,立即用湿抹布盖灭,是因为降低了酒精的着火点
【答案】B
【详解】A.物质与氧气反应时不一定会燃烧,比如食物腐烂、铁生锈等缓慢氧化,故错误;
B.将煤加工成粉末状可使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燃烧更充分,故正确;
C.点燃的火柴头竖直向上很快熄灭,是因为热量向上,使得火柴梗接收的热量比较少,温度升高慢,没有达到着火点,故错误;
D.洒在实验桌上的酒精着火,立即用湿抹布盖灭,是因为降低了酒精的温度,到达着火点以下,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不会变,故错误;
故选:B。
4.在山区,松针、木柴、煤都是常用的燃料。做饭时,人们通常先点燃松针,再用燃烧的松针引燃木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人们通常先点燃松针,是因为松针的着火点较低,易燃烧
B.木柴燃烧时,将木柴架空,可以增大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炒菜时油锅着火,应立刻盖上锅盖灭火
D.用炉灰盖灭燃烧的煤,主要灭火原理是移除可燃物
【答案】D
【详解】A、人们通常先点燃松针,是因为松针的着火点较低,易燃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木柴燃烧时,将木柴架空,可以增大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木材充分燃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炒菜时油锅着火,应立刻盖上锅盖灭火,运用了隔绝氧气的原理,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用炉灰盖灭燃烧的煤,运用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而不是移除可燃物,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5.2024年4月晋宁发生山火,消防队员们采用了多种方式成功扑灭山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为预防森林火灾,应在进山路口处张贴如图所示的图标
B.挖掘隔离带灭火是为了隔绝氧气
C.直升机洒水有利于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D.春季风大,风助火势,易造成山火蔓延
【答案】B
【详解】A、图中标识为禁止烟火标识,为预防森林火灾,应在进山路口处张贴如图所示的图标,选项正确;
B、挖掘隔离带能隔离可燃物,从而起到灭火的目的,选项错误;
C、水蒸发吸热,直升机洒水有利于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选项正确;
D、春季风大,风助火势,能为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易造成山火蔓延,选项正确;
故选B。
6.白居易诗词中提到“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欲点燃小火炉里的木炭,需先点燃柴草,然后将木炭引燃,这样做的原因是
A.木炭不是燃料
B.升高木炭的着火点
C.增大木炭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D.柴草着火点低易燃,柴草燃烧产生热量使温度达到木炭的着火点
【答案】D
【详解】A、木炭可以被引燃,木炭是可燃物,故A不正确;
B、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属性,不能降低或升高木炭的着火点,故B不正确;
C、先点燃柴薪,然后将木炭引燃,不是增大木炭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故C不正确;
D、柴草着火点低、易燃,柴草燃烧产生热量使温度达到木炭的着火点,故D正确,故选D。
7.2024年2月23日凌晨,南京市雨花台区一居民楼发生火灾,事故造成多人遇难,大火无情。但学好化学可以帮助我们预防火灾发生和了解安全逃生知识,最大限度降低损失,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被困火灾区,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伏低身子前进
B.室内起火,马上打开所有门窗
C.无论发生什么火灾都可以用水灭火
D.消防通道平时闲置,可以充分利用空间
【答案】A
【详解】A、被困火灾区,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伏低身子前进,以防烟尘和有害气体进入呼吸道造成窒息,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室内起火,不能马上打开所有门窗,否则空气流通,会导致火势更旺,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不是所有火灾都可以用水灭火,如电器着火、油类物质着火就不能用水灭火,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消防通道必须保持畅通,不能放置任何杂物,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下列场所的行为或紧急情况处理做法正确的是
A.在加油站、加气站使用手机拨打电话B.实验室打翻的酒精灯着火用沙土盖灭
C.图书馆着火用泡沫灭火器进行扑救D.家中燃气泄露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
【答案】B
【详解】A、不能在加油站、加气站使用手机拨打电话,以防引起爆炸,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实验室打翻的酒精灯着火可用沙土盖灭,隔绝氧气灭火,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图书馆着火应用二氧化碳灭火器进行扑救,灭火时不会因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体损坏,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家中燃气泄露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可能会产生电火花引起爆炸,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掌握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对于保障生命与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扑灭森林火灾时,可设置隔离带将树木与燃烧区隔离
B.煤气泄露,立即打开排气扇的电源开关
C.用水喷淋灭火能够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高层住房内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答案】A
【详解】A、扑灭森林火灾时,可砍伐出隔离带,将树木与燃烧区隔离,利用移除可燃物的方法灭火,正确;
B、煤气与空气混合后的气体遇火、电火花、加热易爆炸,打开排风扇排气可能会产生电火花,发生爆炸,错误;
C、生活中用水喷淋灭火,其原理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错误;
D、遇到室内起火,打开门窗通风,会引起火势的蔓延,错误。
故选A。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B.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C.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答案】A
【详解】A、能量的变化是化学反应的必然现象之一,故符合题意;
B、有些化学反应会放出热量,但有些会吸收热量,如碳在高温的条件下还原二氧化碳,故不符合题意;
C、燃烧能放出一定的热量,但在不燃烧时有可能也会放出热量,例如氧化钙与水反应同样会放出热量,故不符合题意;
D、化学反应是人类获取能量的方式之一,电能、核能等也是人类获取能量的方式,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实验小组用图1装置探究白磷燃烧温度变化,在试管中加入5g白磷,连接好装置后放入60℃热水中,5秒钟后推注H2O2溶液,测得数据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磷的着火点是60℃
B.左边试管内有大量白烟生成、气球逐渐变瘪
C.15s时,白磷停止燃烧
D.温度由545.7℃变为606.5℃,证明氧气能助燃
【答案】D
【详解】A、由数据曲线图可知,温度升高,说明白磷燃烧放出热量,所以白磷的着火点小于60℃,故A选项说法不正确;
B、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装置内气体体积膨胀,气压增大,气球逐渐变大,白磷燃烧完毕,恢复至室温过程中气球逐渐变瘪,故B选项说法不正确;
C、15s时,容器已知恢复至原来的温度,此时反应早已经完全,因此白磷应该在5-10s之间停止燃烧,故C选项说法不正确;
D、试管中的白磷放在60℃的热水中,白磷燃烧,通入氧气后,燃烧更旺,温度由545.7℃变为605.5℃,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故D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数字化实验的图像进行化学实验的分析,对于学生化学能力有一定要求。
12.某化学小组对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产生了兴趣,于是进行了以下相关探究活动。
【探究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解释与结论】
(1)实验一: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物质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实验二:观察到乒乓球碎片燃烧的同时滤纸碎片并没有燃烧,由此得出物质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3)实验三: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如图所示的密闭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填字母)。
A.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B.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
C.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
D.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为84%
(4)【归纳与反思】通过以上探究实验,同学们得出了物质燃烧的条件。根据燃烧的条件,同学们联想到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是利用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且 的性质。
(5)【讨论与交流】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 ,不可用嘴去吹。熄灭酒精灯体现的灭火原理是 。
【答案】(1)燃烧需要可燃物
(2)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D
(4)密度比空气大
(5) 灯帽盖灭 隔绝氧气(或空气)
【详解】(1)实验一中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物质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燃烧需要可燃物。
(2)实验二中观察到乒乓球碎片燃烧的同时滤纸碎片并没有燃烧,由此得出物质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A、氧气具有助燃性,蜡烛燃烧需要氧气,故A选项说法正确;
B、由图像可知,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故B选项说法正确;
C、当氧气的浓度小于一定程度时,就不能支持可燃物的燃烧,所以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故C选项说法正确;
D、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小于84%,因为剩余气体除了氧气外,还有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物质,故D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4)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是利用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5)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熄灭酒精灯体现的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或空气)。
13.乙醇俗称酒精,是一种绿色能源。
(1)对乙醇的认识:
①从类别上看,乙醇属于 (填“无机”或“有机”)物。
②从微观上看,1个乙醇分子由 (填数字)个原子构成。
③从质量上看,乙醇中C、H、O元素的质量比为 。
④从用途上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
A.乙醇是一种重要的有机溶剂 B.工业乙醇可用作勾兑饮用酒销售
C.固体乙醇可作为干锅加热的热源 D.乙醇可用于杀菌消毒,且越纯效果越好
(2)乙醇在铜丝作用下,可被空气中O2氧化为乙醛(CH3CHO)。具体反应如下:
反应I: 反应II:
①Cu加快了上述转化过程总反应的速率,其自身的 和化学性质在总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
②该转化过程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某品牌汽车使用相同标号的乙醇汽油和普通汽油时,每百公里油耗和CO排放量的数据如下表。
由表中数据可知,乙醇汽油对环境更友好的理由是 。
(4)不同体积分数的乙醇-水混合物也能燃烧,乙醇的燃烧效率见图(燃烧效率=实际燃烧放出的热量/理论燃烧放出的热量)。
①每46g乙醇完全燃烧,需要消耗96gO2,生成mgCO和54gH2O。则m= g。
②结合图分析,乙醇体积分数越小,燃烧效率越低的原因是 。
【答案】(1) 有机 9 12:3:8 BD/DB
(2) 质量
(3)每百公里平均油耗相近的情况下,相同标号乙醇汽油排放的CO比普通汽油少
(4) 88 水分越多,乙醇燃烧越不充分
【详解】(1)①有机物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乙醇属于有机物;
②1个乙醇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则1个乙醇分子由9个原子构成;
③乙醇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16×1)=12:3:8;
④A、乙醇是一种重要的有机溶剂,故选项说法正确;
B、工业乙醇中含有有毒的甲醇,不能用作勾兑饮用酒销售,故选项说法错误;
C、固体乙醇可以燃烧可作为干锅加热的热源,故选项说法正确;
D、乙醇可用于杀菌消毒,但不是越纯效果越好,75%的酒精溶液消毒效果最好,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D。
(2)①Cu加快了上述转化过程总反应的速率,可知Cu在该反应中起到了催化作用,故反应前后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②总反应=反应I+反应II×2,即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由表中数据可知,乙醇汽油对环境更友好的理由是:每百公里平均油耗相近的情况下,相同标号乙醇汽油排放的CO比普通汽油少;
(4)①每46g乙醇完全燃烧,需要消耗96gO2,生成mgCO和54gH2O,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m=46g+96g-54g=88g;
②由图可知,乙醇体积分数越小,燃烧效率越低,因为燃烧效率=实际燃烧放出的热量/理论燃烧放出的热量,所以乙醇体积分数越小,实际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小,乙醇燃烧越不充分,故水分越多,乙醇燃烧越不充分。
1.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森林失火时,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B.木柴架空有利于促进燃烧,是因为增大了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若洒出的酒精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灭
D.煤炉生火时,利用木材引燃煤炭,是为了降低煤炭的着火点
【答案】D
【详解】A、森林失火时,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清除或隔离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说法正确;
B、木柴架空,增大了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促进燃烧,使火燃烧的更旺,说法正确;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若洒出的酒精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灭,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说法正确;
D、煤炉生火时,利用木材引燃煤炭,是升高温度至煤炭的着火点,使其燃烧,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能被降低,说法错误;
故选:D。
2.“安全无小事,关系你我他”,每年5月12日是我国的“防灾减灾日”。下列处理事故的处理措施错误的是
A.厨房管道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不可打开抽油烟机排气
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进行灭火
C.做实验时不小心打翻了燃着的酒精灯,用水冲灭
D.在火场浓烟中逃生,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行
【答案】C
【详解】A、煤气具有可燃性,泄露遇明火、电火花等可能发生爆炸;为防止煤气遇电火花发生爆炸,发现煤气管道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不可打开抽油烟机排气,做法正确;
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灭火器扑灭,切断电源可以防止触电或火势进一步蔓延,做法正确;
C、根据酒精灯使用的注意事项,实验中不小心打翻了燃着的酒精灯,可用湿抹布扑灭,做法错误;
D、热空气因密度小而上升,地面附近有毒气体较少,并且湿毛巾可起到防毒面具的作用,在灭火或逃生过程中,一边用湿毛巾捂住嘴,一边低姿势前行,能防止吸入烟尘中毒,做法正确;
故选:C。
3.对于生活中的化学认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1中煤块制成蜂窝煤,目的是增大燃烧时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B.图2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持续燃烧,因为未燃着火柴梗的温度更易达到着火点
C.图3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隔绝了氧气
D.图4中室内围炉煮茶,燃烧木炭时需保持良好通风,目的是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答案】C
【详解】A、煤块制成蜂窝煤再燃烧,目的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持续燃烧,是因为燃烧放出的热量能使火柴梗的温度更易达到着火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图1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良好的导热性,使热量快速散失,温度降低至蜡烛着火点以下,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D、木炭不充分燃烧会生成有毒的一氧化碳,所以在室内围炉煮茶,燃烧木炭时需保持良好通风,目的是防止一氧化碳中毒,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当火灾发生初期,人们迅速将灭火毯覆盖在可燃物上就达到灭火目的,其灭火的原理
A.隔绝可燃物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隔绝空气D.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答案】C
【详解】燃烧的条件有三个: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灭火的方法有三个: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将灭火毯覆盖在可燃物上灭火,其灭火的原理是隔绝空气。故选C。
5.2024年3月28日是第29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安全生活离不开化学。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在加油站接打电话B.家用消毒酒精远离火源存放
C.厨房燃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D.做氢气燃烧实验时,直接点燃氢气
【答案】B
【详解】A.加油站内空气中漂浮着大量的可燃性的气体,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接打手机可能会产生电火花而引发爆炸,所以加油站不能接打电话,故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酒精有可燃性,为防止发生火灾,家用消毒酒精远离火源存放,故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家中燃气泄漏,不能立即开灯检查,立即开灯检查会产生电火花,可能会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做氢气燃烧实验时,要先检验纯度,再点燃,否则氢气中混有空气,直接点燃,会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B。
6.燃烧与人类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灭火的措施或行为不正确的是
A.酒精灯打翻起火,用湿抹布盖灭
B.电烤炉着火,用水浇灭
C.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D.柴垛着火,用水浇灭
【答案】B
【详解】A、酒精灯打翻起火,用湿抹布盖灭,可以隔绝氧气和降低温度,达到灭火的目的,故A措施正确;
B、水能导电,电烤炉着火时,不能用水浇灭,以免引发触电,故B措施不正确;
C、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因为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不会留下痕迹,可以防止图书档案损坏,故C措施正确;
D、柴垛着火,用水浇灭,可以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故D措施正确;
故选:B。
7.我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科学的基础上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幻想点燃木星与地球表面的气体,从而将地球推离木星。现实中,关于燃烧与灭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爆炸一定是由燃烧引起
B.加油站、面粉厂都应严禁烟火
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这是降低了油的着火点
D.救火时,要迅速打开所有门窗
【答案】B
【详解】A、爆炸不一定是由燃烧引起,例如气球爆炸,A错误,不符合题意;
B、加油站、面粉厂等地的空间内弥漫着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因此加油站、面粉厂等地都应严禁烟火,以防发生爆炸,B正确,符合题意;
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是利用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而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能改变,C错误,不符合题意;
D、救火时,不能迅速打开所有门窗,否则会引入空气,火会燃得更旺,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消防用自动感温喷淋头结构如下图所示。当喷淋头附近温度连接消防供水管升高到喷淋头的设定值时,丙三醇将热敏玻璃球胀破,喷淋头自动喷水灭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热敏玻璃球能隔绝外界的热量传递给丙三醇B.玻璃球被胀破的原因是丙三醇分子变大
C.喷水灭火的原理是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D.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热源靠近自动感温喷淋头
【答案】D
【详解】A、当喷淋头附近温度升到喷淋头的设定值时,丙三醇将热敏玻璃球胀破,则热敏玻璃球能迅速将外界的热量传递给丙三醇,故选项说法错误;
B、温度升高,丙三醇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使玻璃球胀破,二丙三醇分子本身大小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C、喷水灭火的原理是水蒸发带走周围的热量,使周围的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是不能改变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D、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热源靠近自动感温喷淋头,防止玻璃球胀破,造成损失,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9.淄博烧烤自2023年3月初在全网走红之后,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顶流”。机制炭(如右下图)用作烧烤燃料,引燃它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炭火可以使用燃烧后产生的炭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机制炭做成空心是为了降低成本
B.炭灰可以盖灭炭火是因为隔绝了空气
C.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机制炭的温度
D.机制炭燃烧产生炭灰证明机制炭是混合物
【答案】A
【详解】A、机制炭做成空心,增大了炭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炭充分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使机制炭熄灭,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
C、使用时用酒精引燃,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使温度达到机制炭的着火点,而不是为了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D、机制炭燃烧产生炭灰证明机制炭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是混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11.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采用液氢作燃料,可抗10级大风,也可在极寒天气中使用。下列有关“飞扬”火炬的说法正确的是
A.高纯度氢气可为火炬安全燃烧提供保障,实现零碳排放
B.可用嘴吹的方式熄灭火炬
C.火炬燃烧时产生黄色火焰
D.碳纤维复合材料由碳纤维与新型树脂混合而成,是一种新型碳单质
【答案】A
【详解】A、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燃烧可能发生爆炸,所以高纯度氢气可为火炬安全燃烧提供保障,氢气燃烧产物只有水,不污染环境,可以实现零碳排放,故A说法正确;
B、火炬可抗10级大风,则其不能用嘴吹灭(用嘴吹气带走的热量有限),故B说法不正确;
C、火炬采用液氢作燃料,氢气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故C说法不正确;
D、碳纤维复合材料由碳纤维与新型树脂混合而成,其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不属于碳单质,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A。
14.如图所示为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将白磷和红磷分别装于Y型管的两支管中,管口牢系小气球,将两支管同时深入热水中。
(1) (填“a”“b”或“c”)处有燃烧现象出现,该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小气球的作用是:① ;②防止污染空气。
(3)实验后,将烧杯中的热水倒出后,C处的白磷开始燃烧,其燃烧的原因是: 。
【答案】 a 4P+5O22P2O5 平衡内外压强 达到着火点的白磷遇到空气就会剧烈燃烧起来
【详解】(1)a处的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能与氧气接触,所以能燃烧;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故填:a;4P+5O22P2O5
(2)由于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会污染空气,所以管口的小气球可以防止P2O5进入空气,从而使该实验绿色化,另外白磷燃烧放热,气体受热膨胀,使Y型管内压强增大,气球还有平衡内外压强的作用。
故填:平衡内外压强
(3)在水下的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不燃烧的原因是没有与氧气接触,白磷刚露出水面就剧烈燃烧起来原因是有了氧气,温度已经达到了着火点,所以白磷刚露出水面就剧烈燃烧起来。
故填:达到着火点的白磷遇到空气就会剧烈燃烧起来
12.只有氧气才能支持燃烧吗?某学习小组对这个问题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钠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能与空气中的氧气或水蒸气反应。
【提出问题1】燃烧一定需要氧气吗?除氧气外,是否还有其他物质也能支持燃烧?
【进行实验一】如图,向盛有金属钠的硬质玻璃管中通入纯净、干燥的,当观察到澄清石灰水中刚好出现浑浊时,点燃酒精灯,同时继续缓缓通入,钠剧烈燃烧,产生白烟,燃烧结束后硬质玻璃管中有黑色颗粒和白色固体生成。
【得出结论】
(1)燃烧 (填“一定”或“不一定”)需要氧气。
【反思评价】
(2)点燃酒精灯前,要先向玻璃管中通入一段时间的,其目的是 。
【提出问题2】黑色颗粒和白色固体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3)黑色颗粒可能是 (用化学式填写)。
【进行实验二】
现象:黑色颗粒逐渐减少,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得出结论】实验二证明:黑色颗粒的猜想是正确的。
【猜想与假设】
(4)某同学对白色固体的成分做出猜想:④碳酸钠;②氢氧化钠。你认为猜想 (填序号)一定是错误的,理由是 。
【答案】(1)不一定
(2)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钠与氧气和水蒸气反应。
(3)
(4) ② 反应物中没有氢元素
【详解】(1)通过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说明二氧化碳能支持某些物质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故填:不一定;
(2)点燃酒精灯前,要先向玻璃管中通会二氧化碳,其目的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钠与氧气和水蒸气反应,故填: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钠与氧气和水蒸气反应;
(3)根据信息,玻璃管中的反应物是钠与二氧化碳,依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的原理,可知黑色颗粒很可能是碳,故填:C;
(4)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的原理,由于反应物为钠与二氧化碳,并没有氢元素,所以生成物中也不可能出现氢元素,即生成物不可能是(②)氢氧化钠,故填:②、反应物中没有氢元素。
13.在元旦晚会上,化学老师表演了“滴水生火”的魔术。他向包裹有过氧化钠()粉末的脱脂棉上滴了几滴水,脱脂棉燃烧起来了(见图甲),同学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什么脱脂棉会燃烧起来呢?
【猜想】
(1)根据燃烧条件,知道脱脂棉是可燃物,小新认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可以支持燃烧的物质;小海又进行了补充:此反应还会 (填“吸收”或“放出”)了很多热量,进而满足了燃烧的另一个条件是 。
【实验与探究】设计装置如图乙所示
(2)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水滴加的速度,看到试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P出口,看到木条复燃,推测此气体是 。
(3)实验中还观察到,M处有大量气泡冒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由此证明上述猜想是正确的。
【拓展与交流】
(4)完成了以上实验,老师介绍该反应的产物一共有两种,于是同学们又展开了进一步的探究,继续探究反应后生成的另一种物质。请你回答:另一种产物必含的元素是 (写元素符号)。
(5)过氧化钠不仅可以和水发生反应,也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固体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因此,过氧化钠经常被用于潜水艇和防毒面具中提供氧气。
【答案】(1) 放出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氧气/O2
(3)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热,锥形瓶内空气受热膨胀
(4)Na、H
(5)
【详解】(1)燃烧的三要素: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根据燃烧的条件,脱脂棉是可燃物,过氧化钠( Na2O2 )与水反应生成了可以支持燃烧的物质,脱脂棉要燃烧还需达到其着火点,所以此反应放出热量,进而满足了燃烧的另一个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P处,木条复燃,说明该气体具有助燃性,推测该气体为氧气
(3)根据结论上述猜想正确,即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会放出大量热,使锥形瓶内空气受热膨胀,所以会观察到M处有大量气泡冒出;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过氧化钠与水中含有钠元素、氧元素和氢元素,生成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则另一种产物中必含有钠元素和氢元素,元素符号表示为Na、H;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1.认识燃烧的条件,能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了解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3.认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4.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重点:
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
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步骤
(1)500ml烧杯中加入300ml热水,放入用硬纸圈住的白磷,烧杯上置一薄铜片,铜片两端分别放一小堆红磷和一小块白磷
(2)对准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或空气
图示
现象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通氧气后,热水中的白磷在水下燃烧
结论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前不燃烧,通氧气后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分析
说明
铜片的作用:导热、放置药品;
热水的作用:①使水中白磷与空气隔绝,②为薄铜片上的药品提供热量
方法
典例
灭火的原理
燃烧的条件决定着灭火原理,只要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 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灭火的方法
(1)清除可燃物
熄灭燃气灶,关闭阀门;
森林着火砍掉树木,开辟隔离带;
(2)隔绝氧气(或空气)
油锅着火盖锅盖;酒精在桌面上燃烧,用湿抹布扑盖;
灯帽盖灭酒精灯等;
(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消防员用水灭火;油罐着火,喷淋降温;
油锅着火,放青菜;吹灭蜡烛等
步骤
点燃三支蜡烛,A蜡烛扣一个烧杯,B、C蜡烛放烧杯中,
C蜡烛的烧杯中加入碳酸钠溶液和盐酸
现象
A烧杯蜡烛熄灭,B烧杯蜡烛不熄灭,C烧杯产生大量气泡,蜡烛熄灭。
分析
A烧杯是密闭空间,蜡烛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氧气不足时,蜡烛熄灭;
B烧杯是开放空间,有外界空气持续补充,能正常燃烧;
C烧杯中加入的碳酸钠溶液和盐酸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隔绝了氧气,蜡烛熄灭。
设计简易灭火器原理
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
Na2CO3+2HCl=2NaCl+H2O+CO2↑
药品选择
碳酸钠溶液和盐酸
图示
灭火器
灭火原理
适用范围
干粉灭火器
隔绝空气
扑灭一般的失火外,还可以扑灭电器、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电器着火,先断电再灭火)
二氧化碳灭火器
降温;隔绝空气
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
(灭火时不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体损坏)
水基型灭火器
隔绝空气
扑灭汽油、柴油、木材、棉布等的失火
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放热反应
生石灰与水反应:CaO+H2O=Ca(OH)2
燃烧
缓慢氧化
金属与酸反应
吸热反应
碳与二氧化碳反应:
高温煅烧石灰石:
人类生活对能量的利用
生活燃料的使用;利用燃烧等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发电、发射火箭;
利用爆炸产生的能量开矿采煤、开山炸石、拆除危旧建筑等。
选项
实例
灭火方法
灭火原理
A
油锅着火
盖锅盖
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B
酒精灯着火
湿抹布盖灭
隔绝空气
C
住宅失火
用高压水枪灭火
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D
电线着火
用水浇灭
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氧气含量的变化图
项目
平均油耗/L
CO排放量/g
乙醇汽油
8.7
0.992
普通汽油
8.1
1.442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九年级上册课题 1 燃烧和灭火导学案,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燃烧及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请在下面空白处总结出本课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课题 1 燃烧和灭火学案,共4页。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 1 燃烧和灭火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易燃物与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