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专题18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专题18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1页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专题18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2页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专题18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3页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专题18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4页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专题18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5页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专题18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6页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专题18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7页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专题18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专题18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专题18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备考建议,知识结构,考点突破,试题演练,考情分析,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岩石圈物质循环,变质岩的形成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目录CONTENTS
    根据2022-2024年考情分析,提取考点
    提取考点:1.内力作用(重难点,核心原理)2.外力作用(重难点,核心原理)3.岩石圈物质循环(重难点,核心原理)
    ①一般从微观区域为情境切入,以微观区域示意图和地质剖面图、地貌景观图为载体,主要考查地貌的成因(内外力作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规律等内容;②考查方式:以选择题为主,题目比较灵活,考查频率较高。③新趋势:考查多个知识点,强调综合思维的考查。
    要求能够结合三大岩石的形成过程,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规律;注意根据图文材料,再综合判断如地貌成因(外力/内力作用)等问题。复习备考时,注意复习岩石的性质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地表形态的成因与形成过程等内容,加强信息的提取和解读能力。
    1.内力作用2.外力作用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视频】航拍中国——壮美庐山
    情境1:庐山,拔地而起的震撼
    材料一:庐山地处江西省北部,耸峙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畔,相对高度1200~1400米,山体多峭壁悬崖,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据庐山博物馆介绍:在距今8亿年前,庐山地区还是一片浅海。到了距今2亿年的时候,地球变得活跃起来,地壳深处灼热的岩浆把厚厚的地层顶得高高的,形成了巍峨的庐山。下图为庐山的地质构造示意图和庐山景观图。问题1:从内力作用角度分析庐山的形成过程。
    地壳运动使岩层断裂,岩块上升的形成断块山
    参考答案:地壳运动使岩层断裂,岩块上升的形成断块山;断层面形成陡崖峭壁;岩浆沿断裂带喷涌顶高地层,加剧抬升庐山;
    1.概念: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的作用,从而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分类:按照能量来源,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削高填低,使得地表趋于平缓
    地表形态是在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而言,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大部分地貌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一般情况下是先内力作用后外力作用,但内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并非一成不变,也存在一种地质作用进行的同时伴随着其他地质作用的现象。
    2.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3.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
    探究活动:根据下列景观图片或者示意图分析喜马拉雅山脉的成因。
    参考答案: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后,因都属于大陆板块,地壳受挤压后褶皱隆起,形成高大山脉。
    3.地壳水平运动与地表形态
    材料:东非大裂谷是一个年轻的裂谷系统,其形成主要是第三纪构造活动的结构,形成大裂谷的构造活动包括板块的水平扩张和垂直隆升两种形式,并伴随着广泛的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探究活动2:推测东非大裂谷未来的变化。
    3.地壳垂直运动与地表形态
    探究活动:根据下列景观图片或者示意图分别分析台湾海峡和庐山等山脉的成因。
    参考答案:台湾海峡地处板块边界,地壳运动活跃,断层发育;台湾海峡所处地带整体下沉,形成地堑;后被海水淹没,最终形成海峡。华山、庐山、泰山受地壳垂直运动岩层断裂抬升形成断块山。
    4.岩浆活动与地表形态
    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这一过程称为岩浆活动。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强烈的释放形式,岩浆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可显著改变地表形态。
    根据喷发状况,可分为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两种类型
    ①裂隙式喷发的火山,熔岩物质往往形成宽广的玄武岩高原,如美国哥伦比亚高原、印度西部高原等
    ②中心式喷发的火山,常在地表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火山地貌,如富士山、长白山主峰等
    (2023年全国乙卷)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S-45°S)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某科研团队对该山脉东西向剖面形态进行研究,观测到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模拟研究表明未来该山脉升高速度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 推测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是由于( )A. 板块挤压B. 火山不断喷发C. 板块张裂D. 岩浆持续侵入
    该山脉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山脉高度会持续升高,A正确,C错误
    从材料信息中为获取该山脉有火山持续喷发的相关信息,B错误;岩浆侵入不会对地表形态产生直接影响,D错误
    情境2:庐山,平莽数十里的舒展
    材料二:庐山虽然四周峰壑险峻,但山顶却开阔平坦,适宜居住,建有一座城镇,有着牯岭镇,镇域面积111.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万多人,是著名的“天上街市”“平莽数十里”的舒展之美。在牯岭镇附近的大校场冲沟的沟口位置,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当地大校场冲沟口处出露完好的地层剖面。经过科学测定,属于晚第四纪地质剖面。下图为大校场地质剖面图和牯岭镇景观图。问题1:从外力作用角度分析庐山上平坦开阔地的成因。
    参考答案:庐山形成后,山顶不断经受风、流水等外力侵蚀、堆积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形成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
    材料二:庐山虽然四周峰壑险峻,但山顶却开阔平坦,适宜居住,建有一座城镇,有着牯岭镇,镇域面积111.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万多人,是著名的“天上街市”“平莽数十里”的舒展之美。在牯岭镇附近的大校场冲沟的沟口位置,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当地大校场冲沟口处出露完好的地层剖面。经过科学测定,属于晚第四纪地质剖面。下图为大校场地质剖面图和牯岭镇景观图。问题2:描述岩层剖面特征。
    参考答案:分层;定向排列;有粒径分选现象。
    材料二:庐山虽然四周峰壑险峻,但山顶却开阔平坦,适宜居住,建有一座城镇,有着牯岭镇,镇域面积111.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万多人,是著名的“天上街市”“平莽数十里”的舒展之美。在牯岭镇附近的大校场冲沟的沟口位置,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当地大校场冲沟口处出露完好的地层剖面。经过科学测定,属于晚第四纪地质剖面。下图为大校场地质剖面图和牯岭镇景观图。问题3:对比④、⑤层沉积物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④层:为砂砾石层,粒径较小、大小均匀。⑤层:砾石和砂石混杂,分选差;④层主要为流水搬运和堆积而形成;⑤层主要为冰川搬运和堆积而形成;
    1.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及影响
    注意地区差异:不同地区,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及其作用存在差异,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地表形态。
    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探究活动:根据下列景观图片或者示意图分别指出地貌受到外力作用的类型。
    2.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物理风化)、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
    实质和结果:“在原地大块岩石崩解变成小块岩石”。逐渐破碎、脱落、在其他外力作用下离开原地。有植被生长的情况下,会逐步发育成土壤。
    探究活动:根据下列景观图片或者示意图分别指出风化作用的类型及其成因。
    物理风化概念:指岩石机械破碎,化学成分没有显著变化。主要受温度变化影响,干旱半干旱地区物理风化显著,昼夜温差越大,物理风化作用越强。
    冰劈风化(又称冻融风化)
    物理风化:盐类结晶与潮解作用思考:1.背风面和迎风面盐风化强弱关系?2.向陆侧和向海侧盐风化强弱关系并分析其原因。
    中国西北砂岩露头盐风化机理剖面示意图
    ①受风力和重力影响,盐类向背风面一侧运动聚集;②背风坡降水少,蒸发旺盛,盐类易结晶。
    ①向海岸岩石表面更湿润,盐类难以结晶析出;②海水冲刷岩石表面,带走盐类;③干湿交替周期短,含盐溶液渗入和盐分析出时间短,不利于盐分积累。
    物理风化:层裂是物理风化中的一种。
    原先埋藏在地下深处的岩石受到较大的围压
    上覆的岩块被剥蚀后,上部压力降低导致基岩向上膨胀产生基岩露出表面的破裂面和一些近于垂直表面的裂隙
    化学风化:岩石在氧、二氧化碳、水以及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分解,使其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物质的过程,称为化学风化。
    岩石中含铁的矿物受到水和化学风化空气作用,氧化成红褐色的氧化铁
    生物风化:生物对岩石、矿物产生机械的和化学的破坏作用,称为生物风化作用。生物对母岩的破坏方式既有机械作用(如根劈作用),也有生物化学作用(如植物、细菌分泌的有机酸对岩石的腐蚀作用)。
    地衣产生有机酸,对岩石产生破坏作用
    生物对岩石、矿物产生机械的和化学的破坏作用,称为生物风化作用。生物对母岩的破坏方式既有机械作用[根劈作用],也有生物化学作用,既有直接的作用也有间接的作用。
    (2022年浙江1月卷)4. 以下地貌景观主要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是( )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拓展:风化作用定义: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原地发生破碎或分解。类型:物理风化:冻融作用、热胀冷缩;化学风化:水解、溶解、水化等生物风化:根劈作用等
    (2021年浙江省1月高考真题)石棉主要形成于原有岩石与侵入岩的接触带。下图为南部非洲局部图。完成下面小题。17.与丙地相比,形成甲地风化壳的( )A.物理风化作用较弱B.风力沉积作用较弱C.生物风化作用较弱D.流水侵蚀作用较强
    由图及图例可知,甲地位于沙漠地区,降水量小于丙地,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较强,A错误。甲为沙漠地区,风力沉积作用强,B错误。甲地因降水少生物量小,因此生物风化作用较弱,C正确。甲地流水侵蚀作用弱,D错误。故选C。
    方法归纳总结: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概念辨析: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的区别
    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的区别: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2.侵蚀作用与地表形态
    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
    列表对比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总结:一般情况下判断两者:有没有将碎块带离作案现场,没有则大多为风化作用,有则为侵蚀作用,但要注意的是风化,有时候碎块也会离开原岩体,但属于重力坠落。因此,如果岩石被发生变化或破碎,但停留在原地,它被称为风化。如果风化岩石的碎片被移走,它被称为侵蚀。
    3.搬运作用与地表形态
    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外力的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即为搬运作用。
    4.堆积作用与地表形态
    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者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
    冰川堆积作用(冰碛物)
    (2024年全国甲卷)下图所示剖面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黄河岸边,该剖面含有丰富的环境演化信息。剖面中的泥沼土层是在相对静水环境下形成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 风沙与泥沼土互层中,与风沙层相比,泥沼土层沉积物( )A. 颗粒较粗,有机质较少 B. 颗粒较细,有机质较少C. 颗粒较粗,有机质较多 D. 颗粒较细,有机质较多
    (2024年全国甲卷)下图所示剖面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黄河岸边,该剖面含有丰富的环境演化信息。剖面中的泥沼土层是在相对静水环境下形成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推测灰绿色泥沼土层上部(深度约230~260厘米)出现的波状形变形成于( )A.冻融造成的变形 B.构造挤压变形 C.流水不均匀沉积 D.风沙差异沉积
    情境3:庐山石头变形记
    材料三:庐山博物馆内陈列着三大类许多小类的岩石。它们均来自于庐山山体。下图为主要岩石标本景观图。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对下列岩石标本进行分类并分析其成因。
    1.三大类岩石类型及其成因
    【视频】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大陆地表出露的岩石约75%都是沉积岩
    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常见岩石:花岗岩(侵入岩)玄武岩、流纹岩(喷出岩/火山岩)特点:侵入岩坚硬致密喷出岩常有气孔用途: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产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经外力作用形成常见岩石:石灰岩、砾岩、砂岩、页岩等特点:有明显层理,富含有机质,可能含有化石用途: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
    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下,成分、性质变质生成.常见岩石:大理岩、板岩用途: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石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
    岩浆岩由炽热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
    层理构造 上下地层为新老岩层关系(下老上新) 可能发现化石
    广西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石灰岩
    总结: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及其成因
    (2023年浙江6月卷)下图为广东某丹霞地貌景观图,该地貌主要发育于白垩纪的红色地层。该地质时期,当地主要受信风、副高控制。完成下面小题。3. 该地貌景观的物质组成是( )A. 砂砾岩B. 石灰岩C. 石英岩D. 花岗岩
    石英岩属于变质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排除CD
    (2024年广西卷)分布于皖南地区的上溪群地层,其岩石是砂岩受侵入岩浆高温的影响,在固态下发生弱重结晶形成的,保留了原岩的部分结构。早期研究认为该地层是元古宙古老大陆的一部分;后来有地质学者在该地层中发现了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为认识该地层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下图为地质年代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 上溪群地层岩石的形成先后经历了( )A. 沉积作用—变质作用—成岩作用B. 成岩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C. 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变质作用D. 变质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2024·三明模拟)黄蜡石又名龙王玉,因石表层内蜡状质感而得名。是石英岩矿物因为受地质变动影响,与酸性土壤混合,加上酸性土壤附近有地热或火山等自然条件,长期受酸性土壤和地热火山温度的双重催化,形成黄蜡石。黄蜡石按产出状况可分为山料、山流水和籽料。其中籽料也称水料,多为圆形、扁圆形体,温润细腻,玉质稳定,是雕刻师首选的黄蜡石玉料,下图为黄蜡石籽料(左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右图)。据此完成4、5题。4.黄蜡石主要组成物质属于右图中的(  )A.甲B.乙C.丙D.丁5.黄蜡石的籽料形成过程是(  )A.侵蚀-搬运-堆积-侵蚀B.断裂-侵蚀-搬运-堆积C.侵蚀-堆积-搬运-磨蚀D.断裂-崩塌-搬运-磨蚀
    黄蜡石属于变质岩(甲)
    黄蜡石的籽料受到内力作用(断裂-崩塌)后受到外力作用搬运,最后经磨蚀成为圆形、扁圆形体,具备温润细腻,玉质稳定的特质。
    方法归纳总结: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判读
    (1)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①岩浆:三进一出。 ②岩浆岩:一进三出。③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④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 ⑤由沉积物形成的岩石是沉积岩。(2)判断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①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②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③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④指向岩浆的箭头—熔化,是内力作用。
    (2023年全国甲卷)图1显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研究表明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据此完成7 ~ 8题。8. 据水系变化推测,MN一线A.南部抬升,北部沉降 B.南部沉降,北部抬升C.褶皱隆起 D.褶皱凹陷
    褶皱不会保持原有的水系形态完整,CD错误
    由于地壳运动MN一线形成东西向断裂带,南侧地区形成新的分水岭
    南部相对抬升分水岭①②③湖泊南部河道改向,形成干谷。北部相对沉降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沉降形成湖泊,并形成内流区。
    题组1(考点1: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23年重庆卷)美国夏威夷地区瓦胡岛(21°30'N,157°50'W)大范围连续性降水少,但受岛屿内高大山地影响,夏季阵性降水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 瓦胡岛山体高大是由于( )A. 生物风化较弱B. 降水侵蚀强烈C. 海水侵蚀较弱D. 内力作用剧烈
    主要是受到内力作用的影响
    而外力作用(如生物风化较弱、降水侵蚀强烈、海水侵蚀较弱)均不是其山体高大的原因,D正确,ABC错误
    (2024年福建省泉州三模卷)中国科研团队根据古高度和地球深部动力学等证据,恢复了青藏高原不同地体(山脉、板块等)约7000万年以来的隆升历史(左图);右图示意青藏高原隆升某阶段。完成下面小题。9. 近7000万年以来青藏高原地区( )A. 同时隆升B. 水平隆升C. 差异隆升D. 波动隆升
    【9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到,冈底斯山、中央谷地、喜马拉雅山海拔有明显提高,但提高的高度和时间点并不相同,说明青藏地区虽隆升为主,但隆升差异较大,各地并不相同,C正确,排除ABD选项。故选C。
    题组2(考点2: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2024年甘肃卷)科考队考察某冰川时,发现一块巨石覆于小块冰体上。巨石整体颜色偏浅,质地均匀,棱角分明,无纹理和层理,矿物晶体清晰可辨。下图示意该现象场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 图中覆于小块冰体上的巨石来自( )A. 侧坡上部,岩体风化后崩落B. 冰川上游,冰川搬运后堆积C. 冰川基底,冰川发育时顶出D. 冰川内部,冰川融化后出露
    冰川搬运后堆积形成冰碛物,不应该是独立的,B错误;
    冰川发育一般在岩层之上,不会使基底岩层出露,C错误;
    若位于冰川内部,会受到冰川侵蚀作用,不会棱角分明,D错误
    (2024年江苏卷)重庆奉节的小寨天坑是世界最大的喀斯特天坑,底部有堆积体和暗河。下图为“小寨天坑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 天坑底部的堆积体总体上( )A 沉积层理清晰B. 砾石大小混杂C. 颗粒形状规整D. 物质分选良好
    (2023年重庆卷)下图为在我国西北地区拍摄的,某山坡砂岩凹凸不平的景观照片和局部放大图,研究表明,该景观是地质历史时期河流边滩沉积物埋藏固结成岩后, 抬升出露地表,经风化、 侵蚀、 搬运等作用形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 引起图中砂岩表面凹凸不平的关键因素是( )A. 植被覆盖B. 岩石物质组成C. 气温变化 D. 大气水分含量
    剑山崖壁岩石砂岩为沉积岩
    表面的凹凸不平主要受岩石物质组成影响,B正确;
    ACD都为岩石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具备明显的差异性,不是形成凹凸不平的关键因素,ACD错误。
    题组3(考点3: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2024年湖南卷)美国西南部某河源的小型谷地,气候较干旱。该地品尼松生长缓慢,分枝点低,雨水下渗为其生长提供水源,外力作用会影响其生长状态。1905年后该地降水增多。如图示意谷底的品尼松生长演变过程,以及相应的年轮增长距平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 关于甲、乙两时期谷底品尼松的生长状态和影响其生长的外力作用,推断正确的是( )A. 甲时期生长较慢沉积为主B. 甲时期生长较快侵蚀为主C. 乙时期生长较快沉积为主D. 乙时期生长较慢侵蚀为主
    甲时期,年轮增长缓慢,可推出品尼松生长缓慢
    乙时期年轮增长距平值大于0,说明乙时期,年轮增长较快,可推出品尼松生长较快;BD错误
    由图中品尼松生长演变过程可知,甲时期沉积层Ⅱ增厚,说明沉积为主,A正确;
    乙时期出现了冲沟,说明以侵蚀为主,C错误
    (2023年全国乙卷)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S-45°S)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某科研团队对该山脉东西向剖面形态进行研究,观测到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模拟研究表明未来该山脉升高速度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 假设不受内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该山脉( )A. 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东移B. 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C. 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西移D. 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
    山脊线会向东移动,A正确,B错误
    东坡为盛行西风背风坡,降水较少,侵蚀作用较弱,CD错误
    (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青藏高原常见的草毡层(下图),由交织缠结的植物活、死根系与细颗粒物混杂而成。草毡层的厚度约20~30厘米,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草毡层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 青藏高原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主要来自( )A. 基岩风化B. 流水搬运C. 冰川搬运D. 风力搬运
    细颗粒物来源不是当地的基岩风化
    C:冰川搬运不具备分选性,冰川沉积物的粒径大小为杂乱无章,C错误;
    B:流水搬运来的沉积物主要分布于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而草毡层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B错误;
    D:风力搬运范围广,不受地表起伏影响,所以草层中的细土物质多来自风尘输入,其来源可能是附近的冰川与河流沉积物,也可能是千里之外的干早区,D正确。
    题组4(考点4: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题组5(考点5:冰川作用与地表形态)
    (2023年海南卷)冰川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外力作用,常形成不同类型的冰川地貌。科研人员通过对典型冰川地貌的研究,可判断冰川的规模、运动方向及古气候环境。图中的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景观,由于冰川侵蚀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 依据所学地理知识,判断该地貌景观目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 )A. 青藏高原B. 黄土高原C. 云贵高原D. 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均基本没有冰川分布。因此该地貌景观目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A正确,BCD错误。
    (2024年福建卷)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图8示意西班牙南部部分区域及其近海波浪特征,该区域海岸现代沉积物主要是河流泥沙。R河整体落差大,2004年当地政府在距该河河口上游19 km处兴建水坝。为缓解甲海岸侵蚀,当地政府采用两种措施:①从乙海岸运来泥沙补给甲海岸,②水库冲淤调沙。措施②的效果优于①。(1) 甲海岸离河口较近,但乙海岸堆积了更多的河流泥沙,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6分)
    题组6(考点6:海浪作用与地表形态)
    答案:18.【官方答案】(1) 受沿岸海流影响,河流泥沙从甲海岸搬运到乙海岸; 乙海岸东部轮廓有利于泥沙堆积; 乙海岸浪高较低,侵蚀较弱。(3点6分)
    题组7(考点7:地质作用(内外力作用耦合)与地表形态)
    (2024年山东卷)锡拉岛位于地中海,整个岛屿被厚厚的火山岩和火山灰覆盖,夏季岛上北风频发。约3600年前的古锡拉岛是一个圆形的大岛(范围包括现在的锡拉岛和附近小岛,以及这些岛屿之间的海域),后来演变成环形群岛,其中最大的岛屿为锡拉岛(左图)。锡拉岛的西部葡萄种植历史悠久,当地农民在管理葡萄时将葡萄藤盘成圆形的篮子状(右图),并将葡萄果实置于“篮子”内生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 导致古锡拉岛演变为环形群岛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 火山喷发B. 地壳运动C. 海浪侵蚀D. 风力侵蚀
    内力作用奠定地貌的基本形态,外力作用外力作用一般只能对地表形态起到“修饰”作用,CD错误
    这里有火山活动,根据形状可以推测,火山喷发使得原岛屿中部出现火山口,后期海水通过火山口边缘低洼地区注入,形成现在的环形群岛,A正确;
    地壳运动难以导致古锡拉岛演变为环形群岛,排除B
    (2023年全国乙卷)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S-45°S)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某科研团队对该山脉东西向剖面形态进行研究,观测到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模拟研究表明未来该山脉升高速度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 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由于随山体升高( )A. 板块运动逐渐加强B. 板块运动逐渐减弱C. 外力作用逐渐加强D. 外力作用逐渐减弱
    题组8(考点8:地质作用(内外力作用耦合)与地表形态)
    (2024年福建省龙岩一模卷)如图所示,内蒙古赤峰市大青山山地阳坡长满了草本植物,阴坡则长满了白桦林和灌木,但该山山顶植被分布差异并不显著。完成下面小题。14. 若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山顶植被变化趋势为( )A. 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森林比例上升B. 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本比例上升C. 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森林比例上升D. 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本比例上升
    【14题详解】山麓植被为地带性植被,结合材料可知,该地位于内蒙古,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草原。山顶和山麓相对高度越大,山顶植被与地带性植被差异越大。若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则内力作用趋于平缓,塑造地貌的力量以外力作用为主,外力作用的总体效果是把高山削低、低地填平,使地球表面趋于平坦,故大青山山顶海拔变低,相对高度会变小,直至夷为平地,故与山麓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排除C、D;该地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草原,因此草本比例上升,最后与基带一致,排除A,B正确。故选B。
    (2023年福建卷)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环境演变可从地质构造、沉积特征、化石类型和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距今约150万年,澳大利亚东南部存在古大湖(图10),墨累河流经此湖并于P处溢出入海。此后,气候干湿交替,该湖逐渐变成内陆咸水湖。甲、乙两处水下沉积速率一致且无间断,沉积地层中含有古生物化石。黏土层形成于深淡水湖环境,石灰岩层形成于浅咸水湖环境。石灰岩层顶部海拔指示相应地点当时的湖面高度(图11)。(2)墨累河曾因P处海拔较高而无法入海,后又经P处重新入海。推测使墨累河重新入海的主要内、外力作用。(4分)
    【官方答案】(2)流水侵蚀,构造活动,使P处海拔低于河流水位。
    (2024年辽宁卷)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乌波卢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向印度洋板块俯冲带。第四纪以来,岩浆沿西北—东南向断裂间歇性喷出,形成多期火山岩。其中,Q1火山岩抗蚀能力较弱,Q2、Q4火山岩垂直节理和裂缝发育。各期火山岩表面土层厚度分别约为900cm、90cm、35cm。岛屿西部局部地方Q1火山岩出露,构成高岗。岛屿年平均降水量超过3000mm,但水资源较贫乏,其分布受岩性和地貌影响较大。图7示意乌波卢岛地形及不同时期火山岩空间分布。(1)说明乌波卢岛脊线的形成过程。
    【答案】(1)岩浆沿西北—东南向断裂间歇性喷出,形成东北、西南较低,中间较高的地形;东北、西南断裂发育,外力作用较强,地势降低,形成中间脊线。【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第四纪以来,岩浆沿西北—东南向断裂间歇性喷出,形成多期火山岩。”可知,该地岩浆沿西北—东南向断裂间歇性喷出,在该地形成东北、西南较低,中间较高的地形;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东北、西南断裂发育,且毗邻海洋,受海浪等外力作用侵蚀较强,地势降低,中间地势较高,脊线形成。
    题组8(考点8:三大岩石类型及其特点判读)
    (2024年甘肃卷)科考队考察某冰川时,发现一块巨石覆于小块冰体上。巨石整体颜色偏浅,质地均匀,棱角分明,无纹理和层理,矿物晶体清晰可辨。下图示意该现象场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 图中覆于小块冰体上的巨石为( )A. 玄武岩B. 大理岩C. 花岗岩D. 石灰岩
    该巨石属于花岗岩,C正确;
    玄武岩是火山喷发形成的,颜色较深;大理岩属于变质岩,有片理结构,且不可见矿物结晶;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有层理结构,ABD错误。
    题组9(考点9: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判读)
    (2022年江苏卷)布兰德山位于非洲纳米比亚北部,是典型的花岗岩山体。下图为“布兰德山及周边区域地质地貌遥感影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的成因是( )A. 火山喷发B. 沉积作用C. 变质作用D. 岩浆侵入
    火山喷发冷却凝固形成的是玄武岩,故A错误
    沉积作用形成的是沉积岩,,如石灰岩、页岩、砾石,砂岩,故B错误;
    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有片麻岩、大理岩等,不会形成花岗岩,故C错误
    题组10(考点10:岩石类型及其成因、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24年辽宁卷)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乌波卢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向印度洋板块俯冲带。第四纪以来,岩浆沿西北—东南向断裂间歇性喷出,形成多期火山岩。其中,Q1火山岩抗蚀能力较弱,Q2、Q4火山岩垂直节理和裂缝发育。各期火山岩表面土层厚度分别约为900cm、90cm、35cm。岛屿西部局部地方Q1火山岩出露,构成高岗。岛屿年平均降水量超过3000mm,但水资源较贫乏,其分布受岩性和地貌影响较大。图7示意乌波卢岛地形及不同时期火山岩空间分布。(3)简析乌波卢岛西部Q1火山岩高岗形成的原因,并推断外力作用下其地形的演化。
    参考答案:(3)Q1时期岩浆喷出形成火山岩,经外力长时间的风化、侵蚀等大部分Q1火山岩已消失,只有部分表层Q1火山岩保留;后期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岩覆盖了Q1时期的火山岩,Q1火山岩上覆土层较厚,植被覆盖率较高,周围火山岩被侵蚀掉,Q1时期保留的表层火山岩出露形成高岗。

    相关课件

    专题五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专题复习】2025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ppt:

    这是一份专题五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专题复习】2025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点内外力作用,教材素材变式,变式1外力作用判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备考指津,变位或变形,大陆漂移,岩石圈,高低不平,太阳辐射能,松散物质,冰川融化,水热组合,大理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备考指津,变位或变形,大陆漂移,岩石圈,高低不平,太阳辐射能,松散物质,冰川融化,水热组合,大理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