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14 文言文对比阅读-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练习(统编版)

    专题14 文言文对比阅读-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练习(统编版)第1页
    专题14 文言文对比阅读-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练习(统编版)第2页
    专题14 文言文对比阅读-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练习(统编版)第3页
    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14 文言文对比阅读-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练习(统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4 文言文对比阅读-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练习(统编版),共28页。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①《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②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寻之。见而欲笞之。门下生③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④执苦⑤,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节选自《承宫樵薪苦学》)
    【注】①明:懂得;精通。②庐:屋,指书舍。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④樵薪:砍柴。⑤苦:干苦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2)好之( )
    (3)入则无法家拂士( ) (4)遂通其经(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为人牧猪”中“为”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为人谋而不忠乎B.可以为师矣
    C.其印为余群从所得D.愿为市鞍马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猪主怪其不还,寻之。
    4.结合【乙】文内容,简要分析承宫的事例是怎样体现【甲】文“生于忧患”这个观点的。
    5.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
    【乙】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释】: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的人多得像一堵墙。
    (1)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所学何事 此物何足贵
    B.从容谓吏曰 此之谓大丈夫
    C.吾事毕矣 吾与汝毕力平险
    D.见闻者无不流涕 经纶世务者
    (2)用/为划线句子断句。(限段两处)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4)链接《周亚夫军细柳》所学过的知识,根据【甲】、【乙】两文完成如表。
    (5)请你仿照《感动中国》的节目,为孟子写一段颁奖词。要求概括人物主要事迹、精神;运用第二人称。
    示例:
    你宣传仁政思想,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提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政治观点,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准则,刚直不阿,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你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和机智应变的能力。你,做顶天立地中华大写人。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成都草堂,唐杜工部旧居之地也。堂屡废矣,辄新之者,重其人也。夫世称子美者,概以为诗人。愚以为诗道极于子美,而子美重于人者,不独诗也。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于后者仅可指数。子美之草堂,人皆知之,是独以其诗哉?蜀自先秦以来,数千年间,通祭祀者才数人。若秦之李冰,汉之文翁、孔明,皆以功德流远。而子美徒以羁旅困穷之人,轩然与之并,是诚不独以其诗也。盖子美之为人,孝友忠信,大节俱备,读其诗,考其素履①,一一可见。
    【注释】①素履:比喻质朴无华、清白自守的处世态度。
    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世称子美者夫环而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B.而子美重于人者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C.皆以功德流远不以疾也(《三峡》)
    D.轩然与之并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子美之草堂,人皆知之,是独以其诗哉?
    8.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于后者仅可指数
    9.按要求填空。
    (1)甲文虽为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却能展露作者_________和_________的胸怀。
    (2)从乙文看,杜甫值得推崇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两篇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①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②,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③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木安乐乎?”
    ——《治国安民》
    【注释】①炀帝:杨广,隋朝的皇帝。②孜孜: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③本根:本,树干;根,树根。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10.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节奏。(划一处)
    入则无法家拂士
    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空乏其身 空乏: (2)年谷丰稔 丰稔: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13.《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
    14.唐太宗认为隋炀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写在下面。(用文中句子回答)。
    (2023上·四川广安·八年级统考期末)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
    【乙】
    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①。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②,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成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释】①子房:即张良,字子房。②馈饷:粮饷。
    15.用“/”为下面的句子标出停顿节奏,标两处。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16.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池非不深也 池:_________
    (2)亲戚畔之 畔:_________
    (3)得地而不予人利 予:_________
    (4)此所以失天下也 所以:_________
    17.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2)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18.乙文中主要通过人物_________(描写)展开情节,汉高祖把自己和项羽进行了_________,探究取胜原因,可见刘邦善于反思。
    19.乙文中大臣们认为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是什么?甲文中哪一句话可以用来概括刘邦胜利的根本原因?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节选自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20.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而卒赖其力苦其心志
    B.不然杂然相许
    C.此士之所以不至也多助之至
    D.士以故归之已而之细柳军
    2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
    22.给下面句子节奏划分节奏,划两处。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23.【甲】文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在生活上的磨难具体是什么?【乙】文中,作者认为孟尝君有没有得到人才?简述理由。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种①曰:“汤②系夏台,文王囚羑③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④,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⑤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后勾践伐吴,吴师败绩。
    (选自《史记》,有改动)
    【注】①种:文种,辅佐勾践灭吴。②汤:商汤,夏桀假召汤入朝议事,将他囚禁于夏王朝监狱,后灭夏建商。③羑:yǒu,古地名。④莒:jǔ,中国周代诸侯国名。⑤范蠡: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兴越灭吴,后隐去。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劳其筋骨 劳:_________ (2)法家拂士 拂:_________
    (3)女忘会稽之耻 女:_________ (4)吴师败绩 师:_________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
    26.两篇选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列举的人物的共同特点是:①,他们都可以作为【甲】文②观点的事实论据。
    27.从两篇选文来看,你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需要哪些条件?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甲】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论语(节选)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28.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失道寡助(guǎ)B.足食(sì)
    C.米粟非不多也(lì)D.于斯三者何先(shī)
    29.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 (2)委而去之
    (3)足兵 (4)去兵
    30.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1.甲文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孟子·离娄上》)
    【注释】①桀、纣: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同“为”,替。③尔也:而已。④圹:原野。
    3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池非不深也 池:_________
    (2)亲戚畔之 畔:_________
    (3)得天下有道 道:_________
    (4)故为渊驱鱼者 故:_________
    33.将选文中划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34.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35.【甲】文告诉了我们_________的重要性;【乙】文中“桀、纣”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句子来解释就是“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驰驱。”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节选自《史记》)
    【乙】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节选自《史记》)
    3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军士吏被甲 被:_________
    (2)居无何 居:_________
    (3)吾欲入劳军 劳:_________
    (4)广不尝食 尝:_________
    3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已而之细柳军B.不闻天子之诏C.介冑之士不拜D.乏绝之处见水
    38.翻译下面句子
    (1)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2)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39.分别概括甲乙两文中周亚夫、李广的形象特点。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释】①哺糟啜醨(chuò lí):吃酒糟,喝薄酒。
    4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
    (3)盖竹柏影也 盖:( ) (4)皆可以饱 饱:( )
    4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2.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3.乙文中说“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这两句话?
    任务
    揣摩句子
    分析形象
    学习“大丈夫”的品质
    文天祥
    ①_________
    ②______
    威武不能屈
    周亚夫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刚正不阿
    不卑不亢
    ③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兴起,指被任用喜欢同“弼”,辅佐最终
    2.A
    3.(1)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2)猪的主人对他还未回来感到十分奇怪,便去找他。
    4.承宫年少无父,八岁给人放猪,因读书忘了猪差点挨打。这些忧患磨炼了他的意志,使他能在徐子盛门下一边砍柴做工一边坚持读书,最终学有所成。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注意结合语境分析。
    (1)句意:舜在田地中被任用。发:兴起,指被任用。
    (2)句意:很喜欢(看诸生学习)。好:喜欢。
    (3)句意: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4)句意:最终精通了这本经书。遂:最终。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辨析。
    题干“为”的意思是“替、给”。
    A.替;
    B.成为;
    C.被;
    D.为了;
    故选A。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句子的关键词。
    (1)关键词:困:困惑,衡:同“横”,梗塞,不顺,作:有所作为。
    (2)关键词:怪:对……感到奇怪,寻:寻找,之:代词,指承宫。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疏通字词,充分理解文章。“生于忧患”指的是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承宫出身低微,年少无父,八岁给人放猪,被主人发现因读书忘了猪差点挨打,是大家帮他一起劝说才逃过此难。这些忧患经历使他具备坚强的意志,“樵薪执苦,”可知他凭借着顽强的斗志在徐子盛门下一边砍柴做工一边还能坚持读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可知他最终学有所成。可见承宫的事例充分体现了“生于忧患”这个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甲】孟子说:“舜发迹于田地之间,傅说从筑墙的工匠中被提举出来,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管夷吾被举荐于囚徒之中,孙叔敖被提举于海滨,百里奚被提举于交易市场。所以天若要将重大使命降临到某人身上,一定要使他的心意受到苦恼,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财资缺乏,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受到干扰,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乙】承宫,琅琊姑幕人,幼年丧父,在他八岁的时候,帮别人放猪。乡里的徐子盛精通《春秋》这本书,传授的学生有上百人。承宫从他屋前经过,看见那些学生在朗诵,感到很喜欢,因此忘记了他的猪,一心听徐子盛讲经书。猪的主人对他还未回来感到十分奇怪,便去寻他。看见他在听讲经书,就想用竹鞭打他。学社内的学生一起阻止,猪的主人才没有打他。承宫于是就留在徐子盛门下学习。承宫在那干苦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很多年后,最终精通了这本经书。
    5.(1)C
    (2)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3)①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天下就太平无事。
    ②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
    (4) 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 坚强不屈,从容就义富贵不能淫
    (5)示例:你是历史的辉煌,你是中国的亚圣,四处游说;唇枪舌剑,你把“民”放在心中,倡导爱民,贫贱不能移,你是品德与学问的完美结合!
    【详解】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何:什么/多么;
    B.谓:对……说/叫;
    C.毕:完成/全力;
    D.者:……的人/……的人;
    故选C。
    (2)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为: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停止行刑,但到达时文天祥已经死了。当时凡是看见,听见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俄有使使止之”主谓结构,应在“之”后停顿;“至则死矣”是说使者到达后文天祥已经死了,应断开;“见闻者无不流涕”是对旁观者的描写,应断开;
    故划分为: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惧:害怕。安居:安静。熄:同“息”,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2)句重点词语:而今而后:从今以后。庶几:差不多。无愧:没有愧疚。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二空,“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意思是即将受刑的时候,不慌不忙地向行刑的官吏说:“我该做的事都做完了。”临死前毫不畏惧,从容赴死,正是“威武不能屈”的具体表现。
    第三空,“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意思是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周亚夫穿戴着盔甲不行跪拜礼,按照军礼参见,体现出他恪尽职守(恪守军礼),刚正不阿的形象特点,符合“富贵不能淫”的品质。
    (5)本题考查颁奖词。仿照《感动中国》的节目。要求概括人物主要事迹;运用第二人称。子属于儒家学派,他看重“仁”,等等,再结合他的品行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评价。
    示例:你游说执政者,却不忘一个“仁”字;你宣扬治国策略,却不忘一个“民”字。辗转诸国,四处游说,只有仁你看得最重;唇枪舌剑,才思敏捷,要把民放在心中。在你的词典里,第一页是“仁政”;在你的路途中,永不踏上的是霸道。在你的路上,你走得艰难,是因为你背上有仁政,心中有人民。大哉!奔忙于天下,为的就是天下。
    【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有节气有作为的男子。”
    【乙】文天祥即将被押出监狱时,写下自白的遗书《自赞》,绑在衣带上。文词说:“孔子说要成全仁德,孟子说要为正义而牺牲;因为该负的责任都尽了,所以才达成了仁德。读圣贤经典,所要学习的(不是成仁取义)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已经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市集时,气概神色自如,态度从容,围观的人多得像墙壁一样。即将受刑的时候,不慌不忙地向行刑的官吏说:“我该做的事都做完了。”又向围观的人询问南北方向,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停止行刑,但到达时文天祥已经死了。当时凡是看见,听见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6.A
    7.(1)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2)杜甫的草堂,每个人都知道,难道仅仅因为他的诗吗?
    8.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于后者/仅可指数。
    9.乐观旷达诗歌的卓越成就孝友忠信的品节
    【解析】
    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
    A.发语词,表示要发议论,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B.介词,被/介词,在;
    C.连词,因为/动词,认为;
    D.连词,和/动词,欣赏;
    故选A。
    7.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空明(清澈透明)”“盖(大概是)”“是(这)”“以(因为)”等。
    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唐代写文章的文人有千百人,但在后世被祭祀的,仅能用手指数出。“唐文章之士千百人”是主谓句,“祠于后者仅可指数”是主谓句,“祠于后者”是主语,因此断句为: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于后者/仅可指数。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记承天寺夜游》,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2)乙文,结合“夫世称子美者,概以为诗人”“盖子美之为人,孝友忠信,大节俱备,读其诗,考其素履,一一可见”可知,杜甫值得推崇之处是诗歌的卓越成就和孝友忠信的品节。
    【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成都草堂,是唐代杜甫旧时居住的地方。草堂多次废弃,重新修建草堂,是看重杜甫为人。今世人称赞杜甫,多把他作为诗人。我认为诗道从杜甫开始达到顶峰,杜甫被人们敬重,不仅仅因为诗。唐代写文章的文人有千百人,但在后世被祭祀的,仅能用手指数出。杜甫的草堂,人人皆知,难道仅仅因为他的诗吗?蜀地从先秦到现在,几千年间,被大家祭祀的才几人。像秦朝的李冰,汉朝的文翁、孔明,都因为功德而美名流传。但是,杜甫凭借羁旅困穷之人,高兴地和他们美名并称,实在不仅仅是凭借他的诗啊。杜甫的为人,忠孝、友善、诚信,具备高尚的节操,读他的诗,根据他朴实无华、清白自守的处事态度,一一可知。
    10.入/则无法家拂士
    11.(1)空乏:财资缺乏(2)丰稔:丰收
    12.(1)用这样的方法使他内心惊动,使他性格坚韧,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2)治理国家犹如栽树,树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
    13.是下联的意思,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
    14.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注意限断一处。句意为: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入”指在国内,做状语,其后断开。所以停顿应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1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使他受尽贫困之苦。空乏:财资缺乏。
    ②句意为:年年粮食丰收。丰稔:丰收。
    1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字词:
    ①所以,用来。曾,通增,增加。
    ②本根,树的根部。则,就。
    13.本题考查了重点语句的理解。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完成。
    下联的意思是: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文本中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在内心中有困扰,在思想上有阻碍,这样以后才能奋发。所以应与下联的意思相同。
    1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阅读乙文了解内容,结合“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可知,这就是唐太宗认为隋炀帝灭亡的原因。即:隋炀帝仍然不知足,不断征求,同时东征西讨,滥用兵力武力,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
    【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乙】在贞观九年(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对侍卫官说:“以前(隋文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里面美女古玩,没有一个院子里不满足。(然而)隋炀帝仍然不知足,不断征求,同时东征西讨,滥用兵力武力,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朕(皇帝自称)亲眼目睹,因此(我)日夜勤勤恳恳,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无事。于是才能(官吏)不盛行兵役,年年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好像栽树,树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君主英明,百姓怎么就不能够安乐呢?”
    15.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16.护城河同“叛”,背叛给予 ……的原因
    17.(1)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的地势比不上人心所向。(2)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使千里之外的军队获得胜利。
    18.对话(语言)对比
    19.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是能同部属分享利益和任用贤能。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重要论断揭示了刘邦得天下的根本原因。
    【解析】
    1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本句句意:在小小的军帐之内作出正确的部署,决定了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利,我比不上张子房。“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除句首发语词外,句式相同,写的是军事方面的两种能力,中间要断开;“吾不如子房”是高祖的结论。故断为: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16.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1)句意为:护城河不是不深。池,护城河。
    (2)句意为: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
    (3)句意为: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予,给予。
    (4)句意为: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所以,……的原因。
    17.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
    (1)委,放弃。去,离开。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人和,得人心,上下团结。
    (2)运筹,制定策略,筹划。策,计策。帷幄,军用帐幕。千里之外,指战场。决,决定。
    1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通读全文,找到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乙文由“高祖曰”“高起、王陵对曰”可知,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描写展开情节。
    由“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可知,汉高祖把自己和项羽进行了对比,探究取胜的原因。
    1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乙文中,由大臣所说“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可知,大臣们认为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是项羽妒贤嫉能,不能和天下共享利益,而刘邦心胸开阔,能够任用贤才,能跟天下人同享利益。
    甲文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指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这是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指出“人和”是最重要,即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是作战取得胜利的关键。
    乙文中“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等内容从侧面表现刘邦的心胸宽广;“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等内容表现刘邦能利用人所长。刘邦能同部属分享利益,心胸开阔、能用人所长,所以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这就是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重要论断揭示了刘邦得天下的根本原因。
    【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乙)高祖说:“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小小的军帐之内作出正确的部署,决定了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利,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能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20.A
    21.(1)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2)世人都称赞孟尝君能够得到人才,人才因此归附他。
    22.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23.甲文: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乙文:没有得到人才,作者认为孟尝君只是得到了鸡鸣狗盗之徒,因为只是从秦国逃脱,没能与之抗衡。
    【解析】
    2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A.都是代词,代指他们;
    B.这样/……的样子;
    C.归附/极点;
    D.代词,他/动词,到;
    故选A。
    2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动:使……受到震撼;忍:使……坚忍,曾:通“增”,增加。
    (2)皆:都;以:因为,归:归附。
    2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能够说得上得到了贤士?“嗟乎”为发语词,引出后文;“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和“岂足以言得士”句意完整;
    故断句为: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一空,由“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可知,在生活上的磨难具体是: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
    二空,由“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素”可知,孟尝君没有得到人才。作者认为孟尝君只是得到了鸡鸣狗盗之徒,因为只是从秦国逃脱,没能与之抗衡。
    【参考译文】:
    【甲】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乙】世人都称道孟尝君能够招揽士人,士人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狠的秦国逃脱出来。
    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能够说得上得到了贤士?不是这样的话,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士”,(齐国)应当可以依靠国力成为天下霸主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
    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24.使……劳累同“弼”,辅佐同“汝”,你军队
    25.(1)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2)勾践被困在会稽时,曾喟然叹息说:“我将在此了结一生吗?”
    26.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炼后才成就不平凡的事业的生于忧患
    27.①管理者心志、身体、行为和思想受到磨炼,性格更加坚韧。②管理者礼贤下士,亲厚百姓。③国中有贤臣辅佐,国外有势均力敌的忧患。(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24.本题考查文言字义。
    (1)句意:使他的筋骨劳累。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2)句意: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3)句意: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女:同“汝”,你。
    (4)句意:吴国的军队溃败。师:军队。
    2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重点字词:
    (1)衡:同“横”,梗塞、不顺;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2)喟然:叹气的样子;终:了结。
    2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①【甲】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列举的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都是历经了磨难之后,才有所成就;【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列举的商汤、文王、重耳、公子小白也是遭受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霸业的。综上,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列举的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是经历了磨难之后才成就伟业的。
    ②两篇选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列举的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是经历了磨难之后才获得成功。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忧患可以使人生存的道理,因此证明了【甲】文“生于忧患”的观点。
    2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与【乙】文勾践“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可知,作为国家的管理者,身心与思想应当经受磨炼,具有坚强的意志精神;
    根据【甲】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知,国家内部应有贤能的人进行辅佐,及时提出问题;外部要有敌对国家或势力的忧患;
    根据【乙】文“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可知,管理者要以身作则,亲近百姓,礼贤下士。
    【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乙)勾践被困在会稽时,曾喟然叹息说:“我将在此了结一生吗?”文种说:“商汤被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围困在羑里,晋国重耳逃到翟,齐国小白逃到莒,最终他们都称王称霸天下。由此观之,我们今日的处境何尝不可能成为福分呢?”
    吴王赦免了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两层华丽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屈求全,招待宾客热情诚恳,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越王想让范蠡管理国家政务,范蠡回答说:“用兵打仗之事,种不如我;镇定安抚国家,让百姓亲近归附,我不如文种。”于是把国家政务委托给大夫种,让范蠡和大夫柘稽求和,到吴国作人质。两年后吴国才让范蠡回国。后来勾践讨伐吴国,吴国的军队溃败。
    28.A
    29.兵器离开军备去掉
    30.(1)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亲属都背叛他。
    (2)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31.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文: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解析】
    28.本题考查字音。
    B.足食(sì)——shí;
    C.米粟非不多也(lì)——sù;
    D.于斯三者何先(shī)——sī;
    故选A。
    2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兵:兵器;
    (2)句意:弃城离开。去:离开;
    (3)句意:军备充足。兵:军备;
    (4)句意:去掉军备。去:去掉。
    30.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的理解。重点词有:
    (1)第一个“之”:到;至:极点;畔:同“叛”,背叛;
    (2)自:从;皆:都;立:立足。
    31.本题考查中心论点。
    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作者就点明作战需要具备的条件“天时、地利、人和”,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语句,强调“人和”是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点明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也能体现此观点,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其意思是: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联系前文“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可知,作者先从作战应重视“人和”的作用,接下来引出治理国家重视应重视“人和”的观点,只有实现“人和”才能得到百姓的依附(拥护),而“人和”的前提便是“仁政”,其表现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根据乙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可知,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办法是: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廷;根据“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知,在子贡的追问下,“三者”只剩“民信之矣”,最后“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强调观点,孔子强调“信”,他认为讲求诚信是一个国家立足的根本,在政治下取信于民是最重要的。观点为“民无信不立”。
    【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乙】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廷。”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要死,但如果没有百姓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
    32.护城河同“叛”,背叛方法所以
    33.(1)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2)现在天下的君主有施行仁政的,那么诸侯们都会为他所用(甘愿为他所驱使)。
    34.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35.推行仁政,赢得民心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解析】
    3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池:护城河。
    (2)句意:内外亲属也会背叛。.畔:通“叛”,背叛。
    (3)句意:得天下有办法。道:方法。
    (4)句意:所以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故:所以。
    3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固:巩固。险:险要。危:震慑。利,锐利。
    (2)之:的。好仁者:君主施行仁政的。则:那么。为之驱:为他所用(为他所驱使)。
    3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人民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民之归仁也”是主语,单独断开。“犹水之就下”与“兽之走圹也”句式相同,各自断开。故可断句为: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35.本题考查主旨理解。
    第①空。依据“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可知,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这一主张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考虑“人和”的因素,推行仁政,顺应民心,这样才能赢得民心。
    第②空。结合乙文“桀、纣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的意思“夏桀和商纣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他们的人民。失去他们的人民,是因为失去了人民的信心”可知,这里阐述了桀、纣失其天下的原因是因为失去民心;结合甲文“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的意思“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可知,甲文“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可以解释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失其天下的原因。
    【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乙】孟子说:“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人民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水獭;替森林把鸟雀赶来的,是鹯。替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哪怕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
    36.同“披”,穿着经过犒劳曾经
    37.A
    38.(1)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2)李广很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部下。 39.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李广武艺高强、廉洁爱兵。
    【解析】
    36.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句意:军中的将士都披挂铠甲;被:同“披”,穿着。
    (2)句意:过了不久;居:经过。
    (3)句意: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劳:犒劳。
    (4)句意:李广一口饭也不曾吃;尝:曾经。
    37.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
    A.句意: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之:到。
    B.句意:不听从天子的诏令;之:助词,的。
    C.句意:穿盔甲的军士不跪拜;之:助词,的。
    D.句意:粮草缺乏的时候;之:助词,的。
    故选A。
    3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有:
    (1)使:派;使:使者;持:拿。
    (2)廉:廉洁;辄:就;麾下:部下。
    3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从甲文“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将军令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等语句能看出周亚夫忠于职守、治军严明、刚直不阿的特点,所以被称为“真将军”。
    从乙文“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宽缓不苛”“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等描写能看出李广为人清廉宽厚、体恤手下、善于用兵,因此受到士兵们的拥戴。
    据此回答即可。
    【参考译文】:
    【甲】
    文帝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奔驰进入,从将军到下属军官都骑马迎进送出。不久文帝到达细柳军营,军中的将士都披挂铠甲,手拿锐利的兵器,张开弓弩,拉满弓弦。天子的先导跑到军营,不能进入。先导说:“天子就快到了!”把守军门的都尉说:“将军命令说‘军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过了不久,文帝到达,又不能进入。于是文帝就派使臣持符节诏令将军说:“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军官对文帝的随从车骑人员说:“将军有规定,军营中不准车马奔跑。”于是天子就拉紧缰绳缓慢行进。到了军营中心,将军周亚夫手拿武器拱手说:“穿铠甲、戴头盔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用军礼参见皇上。”天子深受感动,面容变得庄重,靠在车前横木上向官兵致敬。派人向周亚夫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慰劳礼仪结束后离去。
    【乙】
    将军李广,是陇西郡成纪县人。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李广清廉,得到赏赐就把它们分给自己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全都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全都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曾吃。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李广射箭的方法是,看见敌人逼近,如果不在数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射。只要一射,敌人立即随弓弦之声倒地。
    40.念:考虑,想到相与:共同,一起盖:大概是饱:吃饱(使……饱,让……饱)
    41.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42.示例一:景物特点鲜明,“积水空明”等句传神地写出了月色的澄澈透明,
    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
    示例二: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用竹柏的影子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明亮,
    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
    示例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院中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月色的澄澈明净,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
    43.①在苏轼的眼中,月色(竹柏影)是可观(美好)的。②苏轼受到贬谪,(在承天寺中)与友人一起漫步闲庭(欣赏月下美景),愁绪得到排遣(感受到快乐)
    【解析】
    40.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念无与为乐者”的句意是: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2)“相与步于中庭”的句意是: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起。
    (3)“盖竹柏影也”的句意是: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盖:大概是。
    (4)“皆可以饱”的句意是:都可以吃饱。饱:吃饱。
    4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语句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但(只)、闲人(清闲的人)、如(像)、耳(罢了)”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4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可以从景物特点、描写角度、修辞手法或词语运用等角度来分析。
    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是: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从修辞的角度看,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化无形为有形。“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安静和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从描写的角度看,运用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给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的空间。从表现手法看,运用了衬托和动静结合的写法,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43.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
    “凡物皆有可观”意思是: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澄澈明亮,月影的清丽淡雅,作者观到其美好,印证了“凡物皆有可观”这句话。
    “吾安往而不乐”意思是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写出了作者的随遇而安的达观心境。甲文中,作者虽处被贬谪的境地,但是在“月色入户”时依然“欣然起行”,依然“为乐”,依然与挚友“相与步于中庭”,来欣赏月色的美好。这种旷达的心境验证了“吾安往而不乐”这句话。
    【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吃饱。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相关试卷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题练习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题练习题(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上语文期末真题汇编专题16 文言文对比阅读(诗词+文言文)(原卷+答案)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 统编版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八上语文期末真题汇编专题16 文言文对比阅读(诗词+文言文)(原卷+答案)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 统编版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6文言文对比阅读诗词+文言文原卷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docx、专题16文言文对比阅读诗词+文言文解析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八上语文期末真题汇编专题15 文言文对比阅读(文言文+文言文)(原卷+答案)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 统编版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八上语文期末真题汇编专题15 文言文对比阅读(文言文+文言文)(原卷+答案)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 统编版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5文言文对比阅读文言文+文言文原卷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docx、专题15文言文对比阅读文言文+文言文解析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